資源簡介 江莊中心小學四年級上冊科學復習計劃一、指導思想以教材和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根據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性的復習,同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切實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復習,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使好、中、差不同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二、復習要求:1、認真復習《課堂作業本》,結合配套練習卷,熟記每一個題目與答案。2、至少認真翻閱科學書兩次以上,記住其中的實驗(所用材料、實驗方法、實驗現象、實驗結論);還有書中出現的結論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復習材料。三、復習要點:1、天氣單元科學概念:? 天氣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風和氣溫。天氣是不斷變化著的,天氣變化時可以觀測和預測的。? 溫度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一天中清晨溫度最低,下午的溫度最高。? 風向標是測量風向的儀器,箭頭指向風吹來的方向。風有力量。風力等級表中把風分為13個等級。見《科學》書第52頁。雨量器是測量降水(降雨)多少的裝置,“雨量等級表”見《科學》書第55頁。不同的云預示著即將來臨的不同天氣,云量的多少是區分晴天、多云和陰天的標準。云分為積云、層云、卷云。科學實驗:1、室內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2、小組制作一份天氣日歷,以后進行一個月的天氣觀測并作記錄。簡答題:1、能用網狀圖表示天氣對我們生活的影響。2、會用不同圖標表示的天氣。3、用箭頭標出風的方向。4、會統計天氣信息,并能夠分析數據。第一單元1、天氣是指我們(居住的地區),在某個時間的(大氣狀況)。天氣總是在(發生變化),它影響著我們的(活動),也影響著地球上所有生物。2、(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是天氣的重要特征,是天氣觀察的重要數據。3、(天氣日歷)是記錄每天各種天氣現象的表格。天氣日歷中一般要記錄(日期和時間)(氣溫)(云量和降水量)(風向和風速)。4、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或(背陰處)},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通常情況下,一天中(午后2點[即14時])的氣溫最高。5、風向是指風(風吹來)的方向。6、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風向標的(箭頭)指向風吹來的方向。如指向標的箭頭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風。7、我們可以用8個方位來描述風向,分別是(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8、風的速度是以(風每秒行進多少米)來計算的。(風速儀)是測量風速的儀器。氣象學家把風速記為(13)個等級(即0—12級)。簡化的風速為3個等級(即0—2級)。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見的有(雨、雪、冰雹、霧)等。10、(雨量器)是測量降水量多少的裝置。氣象學家根據一天(24小時)的降水量確定下雨等級。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11、云實際上是由千千萬萬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積云)、(層云)、(卷云)三類。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狀云是(層云),層云通常是(灰色)的。層云變厚,就是雨層云,將會出現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層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樣的云叫(積云), (積云)通常與晴好天氣相聯系。積云發展成積雨云,形成雷陣雨。纖細的羽狀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組成。。卷云只有在(溫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12、在天氣日歷中,我們已經使用了(晴天)、(多云)、(陰天)等來描述和記錄云量的觀察。當天空中的云量不超過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過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過四分之三(或覆蓋整個圓面)就是陰天。13、動植物也能預報天氣,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鱗片會打開,相反,如果松果的鱗片緊閉,則表示即將下雨。(2)蜻蜓要下雨時會低飛。(3)螞蟻要下雨時會搬家。14、空氣質量預報分為5級;舒適度指數預報分為7級;紫外線強度分為5級。15、什么是天氣?天氣指的是我們居住的地區,在某個時間的大氣狀況。16、請你畫出幾種天氣符號. 17、一天中最高氣溫是下午兩點(即14時)左右,一天最低氣溫是日出前后18、科學家把風速分為幾個等級,我們把風簡化為幾個等級?答:氣象學家把風速記作13個等級(即0級到12級);我們把風速簡化為三個等級:無風、微風、大風。19、什么是風向?風向是風吹來的方向20、測量風速的儀器是風速儀。21、雨量筒是測量降水量多少的裝置。22、云可以分為幾種,云是什么?答:氣象學家把云分為:積云、層云、卷云三種,云可以看作天上的霧。實驗題:一、制作風向標的材料和制作過程:制作材料: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紙板1塊、大頭針1個、帶橡皮的鉛筆1只。制作過程:1、選一根硬一點的吸管,在吸管的兩端縱向切開約1厘米的縫隙。2、用硬紙板剪一個大小適中的箭頭和一個稍大的箭翼。分別插入吸管兩端的縫隙,并固定。3、用一根大頭針穿過吸管平衡點并插入鉛筆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轉動。4、確定方向后觀察風向標的箭頭指向就是風向。二、制作雨量器1、找一個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厘米以上;2、以毫米為單位,利用刻度尺在紙條上畫好刻度,紙條的長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3、取一段長于刻度紙條的透明膠帶平放在桌子上,膠面朝上,將紙條畫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膠帶中間;4、一個同學手持杯子,另一個同學把粘在刻度紙條的透明膠帶豎直粘到杯子的外側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內側底部對齊;5、用粘貼刻度紙的條的方法把小組的名字粘貼在杯子的背面。2、溶解單元科學概念:溶解的特征:溶解是指物質均勻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不能用過濾或沉淀的方法把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通過攪拌、切碎、加熱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食鹽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并不能無限量地溶解下去。用蒸發的方法可以分離出溶解在水中的鹽,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溶解現象發生在液體與固體之間,還發生在液體與液體以及液體與氣體之間。如水里的動植物就呼吸溶解在水里的空氣。科學實驗:1、過濾實驗要點:需要材料:鐵架臺、漏斗、濾紙、燒杯2、怎樣加快溶解?要點:對比實驗。記清楚哪些條件相同,哪些不同。3、液體與氣體的溶解。要點:研究計劃。4、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5、分離食鹽與水的實驗。簡答題:1、面粉溶解了嗎?(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出來,所以沒有溶解。)2、海水怎么變成鹽?第二單元1、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2、過濾的過程:將濾紙對折兩次后,沿著一條邊打開,放入漏斗中。讓漏斗頸的底端緊貼燒杯內壁。過濾時倒入液體時,要使液體沿著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內,漏斗里液體的液面要低于濾紙的邊緣。3、溶解:指物質(均勻地)、(穩定的)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質分離出來。4、高錳酸鉀是紫(黑色)的固體小顆粒,常被用來(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來取。高錳酸鉀投入水中時:會像小蝌蚪一樣出現紫色的尾巴,然后慢慢沉入水底,一點點的向水中擴散。攪拌后:高錳酸鉀均勻的溶解在水中,不能看到它的顆粒。5、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會(浮在水面上),說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潔精,振蕩后,食用油(會變成乳狀的液體),這說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潔精后可以溶解)。6、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一些氣體(也能)溶解于水。7、水除了能溶解固體和(液體)之外,還能少量的溶解(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水中的動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進行呼吸的。8、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體顆粒大小)、(水的溫度)、(是否被攪動)有關。水果糖在水中快速溶解的方法:①攪拌②加熱或者用熱水③碾碎。9、汽水中的氣體是通過(加壓)或(化學方法)溶解的。10、水能溶解(固體)、(液體)、(氣體),溶解少量氣體是【(氧氣)、(二氧化碳)】。11、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約能溶解(36)克食鹽。12、溶解在水里的食鹽可以用(蒸發)或(加熱)的方法進行分離。13、酒精燈的火焰分為(內焰)、(外焰)、(焰芯)三個部分,(外焰)的溫度最高,(焰心)的溫度最低,我們用酒精燈的(外焰)進行加熱。14、濃鹽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鹽,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讓它溶解。15、食鹽溶解于水的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氣體溶解于水也是一個(可逆)的過程。16、酒精燈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項:(1)一定要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用酒精燈。(2)點燃酒精燈時一定要用燃著的火柴,決不能用燃著的酒精燈對火。(3)用完要熄滅時,應該用燈帽將其蓋滅,蓋滅后需要再重蓋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時燈帽打不開。絕對禁止用嘴吹滅火!17、酒精燈中的究竟萬一灑出后燃燒,不要驚慌,可用(濕抹布)或(沙土)撲滅。18、青少年應該飲用的水是(生態水)。19、怎樣判斷物質是否在水中溶解了?答:①觀察是否有沉淀,有就沒溶解②是否能過濾出來,如果能,就是沒有溶解。20、面粉、沙、食鹽和高錳酸鉀中,只有食鹽和高錳酸鉀可以溶解于水。21、膠水能溶解于水,洗發液也是可以溶解于水的,只是后者需要玻璃棒充分攪拌才能溶解。22、醋和酒精可以溶解于水,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23、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水中還能溶解少量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24、怎樣加速溶解?①把要溶解的物質壓碎變小②可以加熱或者用熱水③用攪拌的方法。25、一杯水不能無限的溶解食鹽。26、食鹽不能隨著鹽水的蒸發而蒸發掉。27、我們可以用蒸發方法,把食鹽從鹽水里分離出來,分離出食鹽.海鹽是把海水引進鹽田,利用太陽的熱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發,最后析出鹽。28、食鹽、沙、面粉、高錳酸鉀、膠水、方糖、洗發水、醋、酒精、油.-----能溶解的有:食鹽、高錳酸鉀、方糖、洗發水、醋、酒精和膠水29.溶解的特征:物質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過濾的方法分離出來。2-1.過濾實驗中用到的器材有:鐵架臺、漏斗、過濾紙、玻璃棒、燒杯。2-1.做過濾實驗時,要注意“一貼、兩低、三靠”。(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兩低:濾紙低于漏斗邊緣,濾液低于濾紙邊緣。三靠:傾倒濾液的燒杯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緊靠三層濾紙,漏斗末端緊靠承接濾液的燒杯內壁。2-2.高錳酸鉀進入水中時的狀態:極少數溶解,沉入水底。輕輕搖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錳酸鉀減少了,杯中的液體變成紫色。充分攪拌高錳酸鉀后:全部溶解、變成了均勻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錳酸鉀溶液。2-7.給杯子中的鹽水加熱,可以分離食鹽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發皿、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火柴、濕抹布。實驗一:制定一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研究計劃。要研究的問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研究地準備(實驗材料):量筒、天平、小匙、攪拌棒、食鹽、記錄單。研究方法:1.用量筒取100毫升的水倒入杯中。2、用天平把食鹽分成兩克一份。3、把第一份食鹽用小匙投入水中,并用攪拌棒輕輕攪拌,使食鹽完全溶解。然后再按照這樣的方法投入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直到加入的食鹽不能再溶解為止。4、統計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鹽,并填寫記錄單。實驗結論是: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約36克食鹽.實驗二:描述實驗過程食鹽在熱水與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一樣嗎?不一樣。要想證明對這個問題的猜想,你選用的實驗材料是:熱水、冷水各一杯、兩份同樣多的食鹽在這個對比實驗中只有冷水、熱水一對條件是不一樣的。實驗過程:取相同多的熱水和冷水各一杯,將兩份同樣多的食鹽同時放入水中。實驗想象:放入熱水中的食鹽溶解快,放入冷水中的食鹽溶解慢。實驗結論:食鹽在熱水中溶解的快。這個結論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是:用熱水沖感冒沖劑比用冷水沖溶解快。實驗三:除了利用攪拌、加溫外,還有可以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請根據下面的提示結合你做過的一種實驗描述一下。實驗材料:水果糖2塊、杯子兩個、水、錘子1把實驗過程:把一塊水果糖用錘子碾碎,將碾碎的水果糖和另外一塊水果糖分別同時放到盛有水的杯子中。實驗現象:碾碎的水果糖放進水中就開始融化了,溶解比較快;整塊的水果糖則融化得很慢。實驗結論:碾碎可以使水果糖的溶解加快。根據以上實驗,總結什么情況下物質才溶解:溶解指物質均勻地、穩定的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質分離出來。實驗五:“膠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嗎”實驗你是怎樣完成的?你的預測:我認為膠水、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溶解。實驗過程:①分別在試管中加入10至15毫升水。②分別往試管中加入1至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③充分振蕩后,靜置一會兒。實驗結論:膠水、醋、酒精在水中能夠溶解,食用油不能在水中溶解。往食用油中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滌劑,震蕩后(食用油會溶解)。3、聲音單元科學概念:? 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可以借助其他物體的變化觀察到物體的振動。人靠聲帶振動發出聲音。?? 物體振動的幅度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聲音是可以被控制的,在許多場合和環境,我們應當控制自己發出的聲音。? 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利用這一原理我們可以自己制造小樂器。聲音以波的形成傳播的,它能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質。人的耳朵有一個膜,當聲音碰到它時它會振動;耳朵和大腦會把這些振動轉換成聲音的感覺。科學實驗:1、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的實驗2、聲音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3、控制發聲罐的聲音。變響的方法。變輕的方法。簡答題:1、土電話和聽診器分別是利用什么來傳播聲音的?棉線、膠管。2、人們控制噪聲的方法?第三單元1、音叉是一種(發聲)儀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數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調),數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鐘振動的次數)。2、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種運動稱為(振動)。3、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4、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5、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音高)是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一個量。物體振動的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6、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振動),聲音就是這樣通過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的。7、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8、耳朵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組成。耳廓的作用是(收集聲波)。耳廓的作用(收集聲音), 耳道的作用(傳遞聲音), 鼓膜的作用(引起振動), 聽覺神經的作用(向大腦報告信息)。聲音大時,鼓膜振動得快,聲音小時,鼓膜振動的慢。鼓膜很薄,如果外界聲音特別大時,會使鼓膜穿孔.9、(過高過強)的聲音有可能損傷我們的聽力,所以我們盡量遠離這些聲音,有時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護裝置)。10、描述人感受聲音的過程:一個振動的物體會使它周圍的空氣發生震動,振動的空氣到達我們的耳,引起鼓膜振動。耳朵的聽小骨再將振動傳到充滿液體的內耳,引起液體的振動,液體的振動刺激聽覺神經——產生了信號,大腦接受了聽覺神經傳過來的信號,我們便感受到了聲音。11、使發聲罐發出的聲音變輕地方法:用手捂住發聲罐、用紙包住發聲罐。12、人們生活中減少噪音的方法:安裝雙層玻璃、安裝汽車消聲器。13、應用題: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彈撥,橡皮筋拉的緊,聲音就(高),拉得松,聲音就(低);當橡皮筋拉得一樣長短時,用力撥橡皮筋,聲音就(強),輕輕撥,聲音就(弱)。14、什么是振動物體?答:一個物體(比如音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的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振動物體。15、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16、怎樣描述聲音的強弱?聲間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量的單位是分貝(dB)17、怎樣描述音高?答: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音高是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一個量。物體振動的越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它表示物體一秒鐘振動的次數。18、伸出桌面的尺子的長度越長聲音就越低。19、聲音是怎樣進行傳播的?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體物體產生振動,聲音就是這樣通過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的。20、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答:一個振動的物體會使它的周圍空氣發生的振動,振動的空氣到達我們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動,耳朵中的聽小骨再將振動傳到充滿液體的內耳引起液體的振動,液體的振動導致聽覺神經的移動,產生了信號,大腦接受了聽覺神經傳過來的信號,我們便感受到了聲音。21、怎樣避免聽力受到傷害?答: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有可能損傷我們的聽力,所以我們要盡量遠離這些聲音,有時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護裝置。22、在古代戰場上,沒有現代一些設備,想早點知道大批敵軍來臨,你有什么辦法?你的科學依據是什么?答:可以把耳朵貼在地上,聽一聽有沒有從遠處傳來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判斷了,根據的是聲音可以在不同物體中傳播,所以也可以在大地里傳播。23、空氣是傳播聲音的重要物質.24、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氣抽掉,里面就成了真空 .由于缺少聲音傳播所需要的物質,所以聽不到聲音.25、在月球上,沒有空氣,即沒有傳播振動的物質,宇航員即使相隔不遠,也不能互相通話,必須使用無線電設備.26. 擊打過的音叉,輕輕觸及水面時,回引起水的振動,這說明振動是可以傳播 .27. 從聽診器中聽到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和橡膠管傳播的.28. 正在游泳的人引起水的振動而發聲,這主要是因為水能傳播聲音.29. 聲音能在固體,液體, 氣體中傳播.不能在真空中傳播.30.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每秒340 米, 聲音在水中傳播的速度是每秒1450 米.聲音在鐵中傳播的速度是每秒5000 米31、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滿,聽到的聲音越(低)。試驗一:以小組為單位,探索通過改變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尺子發出的音高的變化:我制定的研究方案:(1)、先進行預測。隨著尺子伸出桌面部分長度的變化,音高可能會怎樣變化。(2)、再進行實驗。實驗前需要確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比如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等;再按照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變化順序依次進行試驗。能夠聽到四種不同的音高:高、較高、較低、低。實驗結論:尺子伸出越長,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四年級上冊科學期末復習題一、天氣一、填空題1、天氣(?? 總是在不斷地? )在發生變化,它影響著我們的( 活動??? ),也影響著地球上所有(?? 生物? )。2、(? 云量??? )、(降水量 )、( 氣溫 )、(風向)和(風速)是天氣的重要特征,是天氣中觀察的重要數據。。3、測量氣溫要選擇室外陰涼、(通風)的地方。通常情況下,一天中(下午2—3時? )的氣溫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氣溫最低。4、風向是指風( 吹來??? )的方向。由北向南吹來的是( 從北吹向南??? ),由西南向東北吹來的是(?? 從西南吹向東北?? )。當紅旗飄向東南時,吹的是(? 西北風??? )。5、風向可以用(? 風向標?? )來測量。風向標的箭頭指向風(吹來??? )的方向。如指向標的箭頭指向西北,就是(? 西北?? )風。6、我們可以用(? 八個?? )方位來描述風向。7、( 風速 )是以風每秒行進多少米來計算的。(? 風速儀??? )是測量風速的儀器。氣象學家把風速記為(? 13?? )個等級。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見的有( 雨)、(雪)、(冰雹 )等。9、(? 雨量器??? )是測量降水量多少的裝置。氣象學家根據一天(? 24小時????? )的降水量確定下雨等級。如10~25毫米是( 中雨?? ),50~100毫米是( 暴雨??? ),小于(?? 10毫米??? )是小雨。10、云是由千千萬萬的(小水滴)或( 冰晶 )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 層云?? )、(積云 )、(卷云 )三類。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狀云是(層云 ),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樣的云叫( 積云 ),纖細的雨狀云是(卷云 )。11、人們根據云量的多少區分( 晴天 )、( 多云 )、( 陰天 )。當天空中的云量不超過四分之一是( 晴天 ),云量不超過四分之三是( 多云 ),陰天時,云量會超過整個天空的( 陰天 ).二、判斷題1、從東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風。? (? 錯?? )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 對? )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層狀云就是積云。? ( 錯?? )4、氣象學家常把風速分成12個等級。?? (? 錯? )5、天氣是在不斷變化的,它影響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對??? )6、同一時間,任何地方的溫度是一樣的。?? (??? 錯 )7、利用對天氣日歷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 對?? )8、當天空被云覆蓋四分之一左右的時候,這時的天氣為多云。? (? 錯?? )9、在雨量器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 對?? )10、今天下了中雨,我知道降水量在25--50毫米之間。( 錯 )11、晴天的時候,天空中是沒有云的。 (錯 )12、溫度、風向、降水量、云量都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 對 )13、風向標的箭頭指向北就是北風。( 對 )?二、溶解一、填空題1、過濾時,漏斗下端的管口要( 緊貼?? )燒杯的內壁,漏斗里液體的液面要(低于??? )濾紙的邊緣。2、溶解是指物質在水中變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 ),(? 均勻?? )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 過濾??? )或( 沉降??? )的方法分離。3、膠水放入水中,開始(? 下沉??????? ),經過充分攪拌,會(? 溶解???????? ),因此,膠水( 溶解在水中?????? )。4、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會(?? 上浮? ),說明食用油( 不溶解于水??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潔精,振蕩后,食用油(??? 溶解??? ),這說明(?? 食用油溶解在洗潔精中? )。5、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不同的??? ),食鹽的溶解能力比小蘇打( 強?? )。 6、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 攪拌?? )、( 切碎??? )、( 加熱水??? )有關。7、汽水中的氣體是通過(??? 加壓 )或(?? 化學方法?? )溶解的。8、水能溶解(?? 固體? )、(???? 液體? ),還能少量的溶解(? 氧氣? )、( 二氧化碳?? )。9、水中的動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 氧氣???? )呼吸的。10、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 量?? )的,如100毫升水大約能溶解(? 36??? )克食鹽。11、溶解在水里的食鹽可以用( 蒸發? )的方法進行分離,如(?? 海水曬鹽? )。12、酒精燈的火焰分為(? 外焰?? )、( 內焰??? )、( 焰心???? )三個部分,(? 外焰?? )的溫度最高,( 焰心??? )的溫度最低,我們用酒精燈的(??? 外焰? )進行加熱。13、濃鹽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鹽,可以用(加水? )的方法讓它溶解。二、判斷題1、可溶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是沒有限度的。?? ( 錯?? )2、溶解的速度只與物質本身有關,與其他條件無關。 ( 錯? )3、酒精能在水中溶解,但水不能在酒精中溶解。??? (?? 錯 )4、空氣不能在水中溶解。? (? 錯 )5、我們通常利用酒精燈的內焰給物體加熱。? ( 錯?? )6、兩塊肥皂同時放入裝水的杯子中,放在熱水中的溶解的快。? (?? 對? )7、我們可以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鹽分離出來。? ( 錯? )8、在“攪拌是否可以加快食鹽的溶解”實驗中,兩個杯子中水可以不一樣多。 (? 錯? )9、在“比較水溫對食鹽溶解快慢的影響”實驗中,我們可以在其中的一個杯子中攪拌。?? (錯??? )10、把鹽水放在太陽底下曬,也可以將食鹽和水分離。? ( 對? )11、所有液體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 錯 )12、酒精燈溫度最高的是焰心部分。?? (錯???? )13、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鹽強。?? (?? 錯? )14、石棉網的作用是讓物體加熱的更快。?? (?? 錯 )15、肥皂粉、雞精、面粉、白酒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 錯? )16、一些液體不能溶解在水中,但可以溶解在其他液體中。? (對??? )17、在相同條件下,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大有小的。( 對?? )18、為了過濾更多的液體,漏斗里的液體可以超過濾紙的邊緣。( 錯 )三、聲音一、填空題1、音叉是一種( 發聲? )儀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 測試音高??? )。2、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 往返??? )運動,這種運動稱為振動。聲音是由物體( 振動??? )而產生的。3、聲音以( 波??? )的形式傳播,當(? 聲波?? )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 振動??? ),聲音就是這樣通過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的。4、( 耳朵? )是人們身上的一個非常靈敏、可以感受振動的器官。5、聲音的強弱可以用(? 音量?? )來描述,它的單位是(? 分貝??? )。聲音的高低可以用(? 音高???? )來描述,它的單位是(? 赫茲??? )。6、物體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 強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 弱 )。7、物體振動越快,聲音越(高???? ),振動越慢,聲音越(? 低? )。8、聲音能在( 固體?? )、(液體??? )、(? 氣體??? )中傳播,不同物體中傳播聲音的本領(不同???? ),聲音不能在( 真空??? )中傳播。9、( 空氣??? )是傳播聲音的重要物質,在月球上,因為沒有( 空氣??? ),所以兩個人相隔不遠,也不能互相通話。10、耳朵是我們的(? 聽覺器官???? ),能將聲波轉化為振動的是耳朵中的(鼓膜????? )。11、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彈撥,橡皮筋拉的緊,聲音(? 高? ),拉得松,聲音( 低?? );當橡皮筋拉得一樣長短時,用力撥橡皮筋,聲音( 強??? ),輕輕撥,聲音( 弱?? )。12、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滿,聽到的聲音越( 低 ???)。13、用相同的力撥動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鋼尺,伸出桌面短,聽到聲音(高???? ),伸出桌面長,聽到聲音(? 低? );把鋼尺伸出桌面8厘米,輕輕撥動時聲音( 弱?? ),用力撥動時聲音(? 強?? )。二、判斷題1.耳朵可以長時間使用,所以也可以長時間使用耳塞聽音樂(? 錯 )2.噪聲只會影響我們的聽力,與身體健康沒有多大關系。(? 錯 )3、當尺子伸出桌面的距離越短,發出的聲音就越高。?? (? 對? )4、我們聽到的各種聲音主要是靠空氣傳播的,但是固體、液體也是能傳播聲音的。?? (? 對?? )5、物體一般都能傳播聲音,它們傳播聲音的本領有所不同。( 對?? )6、用手敲擊桌面,可以聽到聲音,但并不看見桌面在振動,說明桌面發聲時不振動。( 錯?? )?????????? 7、嘈雜刺耳的聲音都屬于噪音。??????????? (?? 對? )8、被敲打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飛濺,是因為音叉在振動。(?? 對 )9、物體發出聲音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對 )10、物體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高。( 錯 )11、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系。 ( 對 )12、聲音的強弱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系。 ( 對 ) 26 / 2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