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最新湘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期末復習資料班級:????? 姓名第一單元 認識我們自己第一課:我們在呼吸1、人體的呼吸器官由鼻腔、喉、氣管、支氣管、肺組成。吸氣時從前往后,呼氣時相反。2、我們需要吸入體內的氣體是氧氣。呼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3、普里斯特利發現:支持動物生命活動的氣體和支持燃燒的氣體是一樣的(氧氣)。4、拉瓦錫發現空氣是混合氣體,其中有支持燃燒的氧氣和不支持燃燒的二氧化碳、氮氣等。5、人體胸腔舒張時(吸氣)氣體進入肺部,胸腔收縮時(呼氣)氣體排出體外。6、一次盡力吸氣后,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就是一個人的肺活量。一般來講:男生比女生肺活量要大;身體健壯的同學比身體瘦弱的同學肺活量要大;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同學肺活量要大。所以,積極、科學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增強肺活量。第二課:心臟和血管1、心臟和血管都是人體的血液循環器官。血液循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體內的物質運輸(如氧氣、營養物質等)。2、脈搏:指的是血管有節奏的搏動。身體上太陽穴、手腕、腳踝、脖子等。脈搏跳動的次數與心臟跳動的次數有關。正常的人脈搏跳動的次數和心臟跳動的次數是一致的。3、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工廠。4、血液是怎樣流動的?答:17世紀英國醫生哈維研究得出:血液通過心臟的收縮在全身沿著一條閉合路線作循環運動.心臟收縮時血液將大量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從動脈運向全身;心臟舒張時血液將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從靜脈帶回。動脈血管和靜脈血管通過毛細血管連接在一起,使血液在身體中循環流動。5、保護心臟應注意些什么?A不抽煙,不喝酒;B剛做完劇烈運動不要馬上停下來;C科學合理地進行體育鍛煉6、不鍛煉的人一天心跳約為100800次,經常鍛煉的人一天心跳約為91400次。經常鍛煉的人心跳緩慢有力,心臟休息的時間也就更長一些。運動后心跳加劇,脈搏跳動的次數也隨之加快。第三課:我們的大腦1、人的大腦皮層存在著不同的功能區,包括:聽覺中樞、語言中樞、視覺中樞。2、語言中樞由四部分組成:運動型語言中樞(說話中樞)、視運動型語言中樞(書寫中樞)、聽性語言中樞、視性語言中樞(閱讀中樞)組成。分別處于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3、怎樣保護我們的大腦?答、1、劇烈運動時要戴頭盔,2、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3、注意勞逸結合等。4、大腦在頭部的位置,顱骨對大腦具有保護作用。5、“眼疾手快”這個活動,大腦工作的過程:眼睛看到直尺下落——直尺下落的信息輸入大腦——大腦作出反應輸出抓尺的信號——手作出“抓”尺的動作。6、14頁中:事例一,甲的運動性語言中樞發達,視運動性語言中樞不發達。 事例二,乙的視運動性語言中樞發達,運動性語言中樞不發達。7、15頁辨是非:A課間仍在學習,這樣做法不對,因為合理的休息才可以讓大腦更好的工作;B深夜還在上網,這樣做法不對,因為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時期,充足的睡眠可促進腦的發育;C劇烈運動時戴頭盔這樣做法是正確的,頭盔可以起到保護大腦的作用。第四課:和諧統一的身體1、人體的肺、氣管、心臟、血管、腦等都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它們共同完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各項任務,它們之間相互協調,是和諧統一的整體。當某一器官健康受到影響時,也會波及人體其他部分的健康。2、1994年4月10日,我國頒布規定,原則上保證小學生每天有9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3、影響我們健康的因素有哪些?答、吸煙、酗酒、睡眠不足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挑食偏食、愛吃垃圾食品、營養不良等飲食習慣;還有噪聲、空氣等環境污染。4、解決睡眠不足問題的建議:A老師減少作業量;B同學們要提高效率,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業;C要合理地控制自己看電視的時間;D不要沉迷于電子游戲。第二單元 簡單機械第二課他能撬動地球嗎(杠桿)1、像阿基米德說的撬動地球的裝置叫杠桿。杠桿工作時總圍繞著一個點轉動,這個點叫支點,“撬地球”時,對杠桿用力的那點是動力點,懸掛垂物的那點是阻力點。2、杠桿的作用:省力、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但生活中杠桿不一定都是省力的,當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杠桿省力。阻力臂大于動力臂杠桿費力。3、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有:水井壓水裝置、鑷子、釣魚竿、剪刀、鉗子、天平等。4、釣魚竿屬于省力但費距離的杠桿。天平屬于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等臂杠桿,我國在春秋末年已經使用了天平。水井壓水裝置屬于省距離但費力的杠桿。第三課:輪軸1、像自來水開關這樣由輪和軸組成的裝置叫輪軸。轆轤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輪軸了,我國在3000多年前就發明了轆轤。2、輪軸的作用:省力、省距離。輪帶動軸可以省力,但費距離,軸帶動輪轉費力,但可以省距離。當軸大小相同時,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當輪大小相同時,軸越粗越省力,軸越細越費力。3、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門把手、扳手、汽車方向盤、自來水開關、閘閥等。第四課:滑輪兄弟1、像旗桿頂上那種邊緣有槽,能圍繞軸轉動的輪子叫做滑輪。滑輪也是一種杠桿。2、定滑輪:固定在支架上不隨重物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作用: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省力。應用在起重機、旗桿頂端等機械上。3、動滑輪:像這樣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做動滑輪。作用: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應用在塔吊等機械上。4、滑輪兄弟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成。作用:既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動滑輪越多越省力。人們常常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起來使用。第五課:在斜坡上1、金字塔是利用斜面來搬運大石頭的,因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省力的大小與斜面長度、斜面坡度和斜面光滑度有關。斜面雖然省力,但是費距離。2、斜面越光滑、傾角越小、坡度越平緩、斜面越長的情況下越省力。斜面越粗糙、傾角越大、坡度越陡、斜面越短的情況下越費力。3、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有:盤山公路、大橋引橋、樓梯、斧子、刀刃、汽車擋風玻璃、螺絲釘螺紋。第六課:有趣的傳動1、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都是簡單機械。復雜的機器都是由簡單機械構成的。一部完整的機器是由動力部分、傳動部分和作用部分構成的。齒輪這種簡單機械就能起到傳動的作用。2、動力的傳動方式有三種:齒輪傳動、鏈條傳動、皮帶傳動。齒輪傳動應用在:鐘表、玩具車、機械手表、坦克等上面;皮帶傳動應用在:壓面機、傳輸帶、縫紉機、安檢機、柴油機等上面;鏈條傳動應用在:自行車、摩托車、坦克、起重機等上面。3、齒輪的相互作用可以改變運動的方向;大齒輪帶動小齒輪轉動可以使小齒輪運動的速度加快。手動擋汽車,就是依靠檔位(齒輪)的變化控制汽車的前進、后退、加速、減速的。第三單元:我們的家園―地球第一課:地球的故事1、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過程:(1)古代人們憑直覺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由此提出“天圓地方”的猜想。(2)古希臘人從船只進出港口的現象,提出了大地不是平的,而是一個大圓球的猜想。(3)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臘學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觀察月食,推測“地球是個球體”。(4)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帶領5艘艦船,256人從西班牙出發,歷時三年,最后又回到了西班牙,這是人類第一次用環球航行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這一偉大猜想。(5)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第一次在遙遠的太空觀察到了地球。(6)2003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了14圈。2、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地球赤道大約有4萬千米。3、我國古代歷史上杰出的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第二課:風光無限的地貌1、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態就是地貌。常見的地貌有沙漠、海洋、濕地、山地、平原、高原等。2、我們的家鄉開州區以山地丘陵為主,兼有少量河谷階地。第三課:地球的內部1、根據火山、地震、地熱等自然現象,我們知道地球內部是一個運動著的高溫、高壓的環境,地球內部有熾熱的巖漿。地球的內部結構是由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組成。它的構造就像一個熟了的雞蛋。2、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契奇意外地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底下35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1914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發現,在底下2900千米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3、科學鉆探被稱為伸入地球深處的“望遠鏡”。20世紀70年代,地質學家利用科學鉆探獲取巖心、巖屑、巖層中的流體等,從而獲取地下巖層中的各種地學信息。對于地球內部的構造,現在仍是一個迷團,科學家也僅僅是一種預測。第四課:地球儀1、人們設計制作地球的表面模型叫做地球儀。地球儀上藍色部分代表海洋(71%)、黃色部分代表陸地(29%)。說明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陸地組成。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2、緯線:在地球儀表面,沿東西方向環繞地球一圈的線。最長的緯線是赤道。經線:在地球儀表面,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3、南北半球以赤道來劃分,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東西半球以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的經線圈來劃分。亞洲處于東半球,北美洲處于北半球,非洲處于南半球。第五課:地圖1、我國古代對地圖的研究和繪制有著悠久的歷史。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物品中就有地形圖。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的地圖。2、地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中國陸地面積96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3、地圖比例尺:指的是地圖上的線段長度與實地相應距離只比。它表示地圖圖形的縮小程度。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如1:10000,即圖上1厘米長度相當于實地10000厘米。地圖上的比例尺一般都以里面(CM)為單位。4、為了改變森林覆蓋率降低、草原退化、天然水域縮小、土地沙化等嚴重情況,近年來我國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田還湖”等一系列政策。第六課:漂移的大陸1、1910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意外地發現,在地圖上,南美洲東岸與非洲可以很好的拼接在一起。大約3億年前,我們今天所知的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歐亞大陸、南極大陸等統一屬于一塊超級大陸。大陸飄移學說較好地解釋了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地形、地質構造、生物群落的相似性等一系列問題。1911年,魏格納開始搜索資料,驗證自己的猜想,他從地質學、古生物學、氣候學等中搜集到了證明自己猜想的資料。第四單元 電與我們的生活第一課:電池1、電池是一種常見的電源,分為正負兩極,正極用“+”表示,負極用“—”表示。2、電池的種類:干電池、蓄電池、鋰電池。干電池用途:手電筒、收音機、遙控器、玩具車等中。?蓄電池用途:玩具車、收音機、照相機、鐘表等中。鋰電池用途:手機、摩托車、筆記本電腦、攝像機等中。3、最初的電池是伏打電池,它是第一個人造化學電源電池,它是1799年意大利科學家伏打發明的。其結構是鋅、銅和酸性液體。4、廢舊電池隨意丟棄,會造成很嚴重的環境污染。第二課:怎樣控制電路1、電路有通與斷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是通過開關來控制的,開關是安全用電的有力保障。2、美國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做了1600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最終選中碳絲制成最初的燈絲,發明了電燈。3、開關的種類:墻壁開關、聲控開關、人體感應開關、空氣開關(家庭漏電保護)等。墻壁開關用在:臥室、客廳、教室、會議室、廚房等。人體感應開關用在:酒店大門、銀行大門、賓館大門、大型商場、營業廳等。聲控開關用在:樓道、公廁、家門口等。第三課:設計電路1、開關、電池、燈泡、電動機的符號必須會畫會認,并能應用于電路圖當中。2、人們按設計好的電路圖來連接電路。一個簡單的電路由電池、開關、燈泡、導線4部分組成。第四課:導體與絕緣體1、導體:指的是容易讓電通過的物體(像金、銀、銅、鋁、鐵、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等)。2、絕緣體:指的是不容易讓電通過的物體(像塑料、橡膠、泡沫、玻璃、陶瓷、純凈蒸餾水等)。3、半導體:指的是它的導電性介于金屬與非金屬之間的物體(鍺、硅、二極管、三極管、集成電路等)用半導體制作的電子元件被廣泛應用于家用電器、通訊等各個方面。第五課:電與我們的生活1、人們利用水力、火力、核動力、風力等使發電機工作產生出強大的電流,電從發電廠輸送到我們的家庭,要經過“發電廠――→高壓輸送――→變電站――→家庭”這么多環節,可見電來之不易,大家要隨手關燈,節約資源。2、怎樣做到安全用電呢?A為了用電安全,人們用塑料、橡膠等絕緣體制作電器設備的外殼。B為了用電的安全,人們設計了許多提示大家注意的安全標志。C為了用電安全,我們應該多掌握一些安全用電的常識。3、安全電歌大地人體都導電,風箏遠離高壓線。濕布不能擦燈泡,修理電器要斷電。晾衣莫掛門前線,安全用電記心間。見人觸電先斷電,就地搶救莫拖延。火警電話119,速離險境求救援。第五單元1、科學家尋求問題的答案時,往往是從猜想與假設開始的。猜想與假設是依據已有的經驗。2、法國物理學家法拉第依據“電可以產生磁”的事實,做出了磁應該也能產生電的猜想。3、古希臘人猜想的內容是什么?答、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個大圓球。4、亞里士多德根據什么推測地球是個球體的?答、觀察月食,根據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形的事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