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1張PPT。中考復習點滴談海南僑中 蘇清霞 時近中考,在這最后的階段,如何才能讓學生不覺得復習僅僅是知識內容的重現?如何引領學生復習才能使能力得到提升而取得實效?更重要的——如何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不覺得枯燥乏味?知識點的落實 目標明確、注重基礎突顯重點、抓住實質目標明確、注重基礎三輪復習總目標明確。如:第一輪的復習總目標----使學生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識網絡和穩定的知識框架。單元目標明確。例:第六單元基礎目標----了解幾種碳單質及用途,掌握CO、CO2的基本性質及CO2的實驗室制法。能力目標----學會實驗室制備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及儀器裝置的選擇。 突顯重點、抓住實質每單元都有其中心和重點,基本原理都有其本質原因。例:第八單元 重點及主線----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第十一單元 重點----幾種碳酸鹽的性質及用途 中心----碳酸根離子的特性與檢驗第十單元 酸堿的實質:H OH +-化學用語的落實 重在落實! 讓學生勤于動手,將“化學用語”、“語言表達”的訓練放在平時,看書、做題不要只滿足于“會了”、“懂了”、“想明白了”的層次,而是要多“寫一寫、練一練、評一評”,手腦并重,避免在中考時“眼高手低”。方程式的復習: 充分應用質量守恒定律 理解反應原理及反應實質H2S的燃燒、大麻(C21H30O2)的燃燒燃燒的實質——被氧氣氧化C2H5OH+O2→CO2+H2O CO+ Fe2O3 = Fe+ CO2 CO+ Fe3O4 = Fe+ CO2 CO+ FexOy = Fe+ CO2323443yyXCO+Ⅰ2O5——興趣與能力的提升 將重要知識點設計成問題或情景思考題來體現。 如:復習堿 與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時。以情景思考題出現: 分別取內壁有渾濁的一瓶石灰水和一瓶放置較久的氫氧化鈉溶液,提出問題: 這瓶石灰水怎么了?這個試劑瓶可以用水洗干凈嗎?如何可以洗干凈? 這瓶放置較久的氫氧化鈉溶液會有什么變化?應如何檢驗? 鼓勵學生脫離課本現成的探究方案來探究問題。 如:檢驗二氧化碳確實與水發生反應生成了酸。問題升華: 如何設計實驗證明氯化氫氣體不具有酸性而溶于水后就有了酸性?燃燒條件的探究 可燃物 氧氣 著火點木條與石塊、水與酒精酒精燈熄滅、蠟燭用杯子熄滅、油鍋著火蓋滅、棉被滅火紙張、衣服、木材、蠟燭等等常溫不燃燒,點燃(提供一定溫度)燃燒 自行設計探究方案來探究問題時,一定要注意控制條件,講究科學性、嚴謹性。習題的訓練與講解 練習要精要巧,缺什么做什么,已經會的不用多做,選擇質量好的有代表性的題目認真做,要能舉一反三,歸納出解題的思路、方法和規律,千萬別搞題海戰。如: 有關化學方程式質量比的計算在2X+Y2=2Z的反應中,X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4,Y2的相對分子質量為32,那么Z的相對分子質量為___________。2H2+O2=2H2O2X2 32 2X18 習題訓練,應能提高應試技巧和能力。做題要定時定量.將每一次練習都當成一次中考熱身,訓練自己的審題能力、思維的敏捷性和書寫的流暢性。而且,很多問題,如書寫不規范、審題不到位、思維不流暢、粗心大意等,在同學們花1~2小時完成練習時并不明顯,但卻會在時間縮短為20~30分鐘時凸顯出來。講解習題時,不要為了趕進度,達不到效果也匆匆而過。難講清楚的或學生難以理解或想像的問題,可隨時想辦法借助其它手段。 例:如何檢驗裝有長頸漏斗的氣體發生裝置的氣密性兩點建議一、用好教材 教材是中考命題的源泉和根本。中考命題要求依據課本內容編制而成,教材中的習題、例題、實驗、插圖等常被用作編題的材料。我們仔細分析歷年中考的命題,始終有這樣一個潛在的原則:“原型在教材中,材料在教材外”。所以在中考前的這段時間里,看書是很有必要的。復習的后期,要回歸教材。二、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社會生活 化學知識與生活、生產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社會熱點問題和自然現象都可用化學科學知識來解釋。近年來,中考試卷對環保、生態平衡、假酒、赤潮、無磷洗衣粉、無鉛汽油、西部開發、火箭、火星探測、沙塵暴等熱點作了積極的關注。而且單純考知識和技能的題目已經越來越少了,因為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中另兩個目標: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越來越受到重視,一般會以信息題、開放題、綜合題的形式出現。體現了自然科學的綜合特性,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事物的是非判斷能力。關注自己:營養、膳食、穿戴、疾病等關注生活:能源、材料、裝修、廚房用品等關注社會熱點:超導材料、綠色食品、環境保護、高效化肥、低毒農藥、消毒液、土壤改良、溫室效應、大頭病娃(劣質奶粉)、刑偵的“痕檢”、能源、納米技術等等。 總之,要關注社會,留意生活,注意收集報刊雜志和電視等媒體發布的環境、生態、科技等方面的有用信息,并尋找與化學知識的聯系,試著用所學知識加以解釋,提高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請:共同探討 批評指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