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通過新舊教材對比發現,本單元內容在舊教材九下第二、三單元講述。新教材中第13、14課名稱與舊教材課時名稱相比,表述方法發生變化,新教材中突出了羅斯福新政這一重要歷史事件,與高中教材有很多重合,第15可內容是將舊教材中第三單元兩個課時內容進行了合并。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大危機,各國政府紛紛應對。美國依靠羅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國和日本卻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先后建立起法西斯專政,并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二戰最終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而結束。這次戰爭在給各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也深刻影響了戰后世界的發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個事件發生的時序,前因后果。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是重要學習脈絡。第13課 羅斯福新政【教學目標】學習目標 1.了解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及其影響,從而認識羅斯福新政的背景。 2.掌握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3.分析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學會運用歷史辯證法客觀、全面地分析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重點 經濟危機的特點和羅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響難點 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和羅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響【圖說歷史】(一)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是美國第32任總統,美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E%8E%E5%9B%BD?/?125486" \t "_blank?)歷史上唯一連任超過兩屆(連任四屆,病逝于第四屆任期中)的總統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0%BB%E7%BB%9F?/?412" \t "_blank?)。1932年總統競選是在嚴重金融危機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91%E8%9E%8D%E5%8D%B1%E6%9C%BA?/?1073" \t "_blank?)的背景下進行的。1932年11月作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提出了實行“新政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6%94%BF" \t "_blank?)”和振興經濟的綱領,并成立眾多機構來改革經濟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8F%E6%B5%8E?/?403149" \t "_blank?)和銀行體系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3%E7%B3%BB" \t "_blank?),從經濟危機的深淵中挽救了美國。政敵們常用他的殘疾來攻擊他,這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終生都不得不與之搏斗的事情,但是他總能以出色的政績、卓越的口才與充沛的精力將其變成優勢。首次參加競選他就通過發言告訴人們:“一個州長不一定是一個雜技演員。我們選他并不是因為他能做前滾翻或后滾翻。他干的是腦力勞動,是想方設法為人民造福。”依靠這樣的堅忍和樂觀,羅斯福終于在1933年以絕對優勢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總統。【圖說歷史】(二)藍鷹運動是指1933年為保證《全國工業復興法》的實施,美國政府發動的以“人盡其職”為宗旨的一場經濟變革運動。因凡遵守該法的企業懸掛藍鷹標志,此次運動史稱藍鷹運動(Blue Eagle)。《全國工業復興法》要求企業和政府合作,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接受政府的監督,對遵守各項規定、愿意與政府合作的企業,全國工業復興署發給藍鷹徽章。藍鷹徽章被懸掛在企業大樓上,被印在企業的產品上。藍鷹徽章當中有一個口號:we??do??our??part,也就是說“人盡其職”,這個企業盡到了幫組美國人民的職責。不遵守各項規定、不愿意與政府合作的企業,全國工業復興署不發藍鷹徽章。企業有沒有藍鷹徽章會有區別嗎?區別很大,沒有藍鷹標志的產品會遭到民眾的抵制,也就是說,沒有藍鷹徽章的企業,它的產品賣不出去!這個時候政府就不需要再去強迫企業遵守規定了,企業會自動的執行政府的規定。所以政府動員民眾來“強迫”企業接受政府的監督,這就是“藍鷹運動”的奧妙!學科&網【新舊教材結構對比】舊教材 新教材 解讀第4課 經濟大危機 “繁榮”及其崩潰 第13課 羅斯福新政 從繁榮到危機 1.“羅斯福新政”一課中對于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的表述更全面,并通過《美國的悲劇》等文學作品來輔助,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資本主義世界空前的經濟大危機。 2.對于經濟大危機的描述也改變了原有教材中給出結論的方式,只是展示一系列數字和圖文資料,旨在增加學生對經濟大危機的感性認識;“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則通過“表格”的方式予以呈現,一目了然。 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 【新教材知識脈絡】知識點一從繁榮到危機知識點二羅斯福新政比較華盛頓、林肯、羅斯福 1.“從1920年到1929年,美國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只上升了2成,而工廠中工人的生產率卻猛增了65%。同時,農民的實際收入也在減少。”這一現象帶來的直接后果是A.生產率的提高造成大量失業B.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C.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D.美國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答案】C2.1935年到1942年,美國“工程進展署”花費了120億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主要目的是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橋 新機場 地下水道12.2萬幢 66.4萬英里 7.7萬座 285個 2.4萬英里A.國家干預經濟B.加強對工業計劃指導C.興建公共工程D.增加就業、緩解危機【答案】D3.政策的調整、創新是社會前進的重要推動力。回顧美國歷史,19世紀60年代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與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在作用上的相同之處是A.維護了國家統一B.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全面于預C.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D.清除了國內種族歧視【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羅斯福新政無關,A不符合題意;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全面于預和代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無關,因此B不符合題意;清除了國內種族歧視與二者都無關,不符合題意。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19世紀60年代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與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學科&網4.有學者稱:20世紀最大的反危機經典案例“羅斯福新政”表明,任何危機中都可能孕育著新的“機遇”。羅斯福新政的“機遇”是A.遏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崩潰B.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C.顛覆了資本主義制度D.鏟除了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羅斯福新政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羅斯福采取新政措施,特點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打破的以前政府對經濟的自由放任政策。通過這一干預政策,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得到了鞏固和發展,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先例,因此羅斯福新政的“機遇”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ACD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選B。5.羅斯福曾說:“我們美國正在打一場偉大而成功的戰爭。這不僅是一種反對匱乏、貧窮與經濟不景氣的戰爭,而且是一種爭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戰爭。”材料中的這場“戰爭”A.引發了資本主義各國的政局動蕩B.刺激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C.鞏固和發展了資本主義制度D.使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進一步擴大【答案】C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空前繁榮。新興產業發展迅猛,新產品開始進入大眾家庭。經濟繁榮1.背景(1)美國經濟繁榮的表象下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生產力不斷提高,企業利潤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資卻增長緩慢,購買力嚴重不足,導致出現生產過剩。(2)大量資金涌入股票市場,股票價格狂漲,資本家興風作浪,普通民眾也懷著發財的夢想,把有限的積蓄用來購買股票,于是出現了全國性的股票投機活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終導致了經濟大危機的爆發。2.爆發1929年10月下旬,美國股票突然暴跌,一場空前的經濟大危機迅速席卷了美國以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3)經濟大危機的特點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破壞性特別大(4)影響從1929年到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下降,貿易額減少2/3。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數激增。經濟大危機1.時間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宣布實施新政2.特點采用國家干預經濟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時間與特點(1)整頓金融體系:通過《緊急銀行法案》,對銀行業進行整頓,恢復銀行信用2)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規定公平競爭法規;通過《全國勞工關系法》,在一定范圍內維護工人合法權益(3)調整農業政策:通過《農業調整法》,保護農產品價格(4)推行“以工代賑”,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設施,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5)發展社會福利: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福利體制,建立應急的救濟機構。主要措施1.影響新政期間,美國經濟開始緩慢的復蘇,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2.局限性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影響與局限性部編新版試題小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