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全國初中化學優質課評比精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全國初中化學優質課評比精編

資源簡介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課時)
海南省 文昌市 聯東中學 張 帥
課題
奇妙的二氧化碳
項目
內 容
理論依據或意圖
一、 教 材 分 析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新課程標準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第二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習開啟化學之門,進入第二章《我們身邊的物質》中第三節有關元素與化合物的化學知識學習的重要內容,是打好知識基礎,開啟學生智力的重要課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使學生真切地體驗到化學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是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是引人入勝、富有魅力的。
《初中化學課程標準》
教材內容分析
CO2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我們繼學習氧氣后第二次系統學習到物質的性質。CO2與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關系密切,讓學生從中能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通過CO2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有利于學生形成化合、分解等最基本的化學概念。本節課的實驗探究活動,取材方便,操作簡單,現象直觀。
符合《初中化學課程標準》,以便更好地教好基礎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 學 目 標 分 析
知識與技能
1、了解CO2在自然界的循環。
2、認識CO2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
1、通過CO2化學性質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學會歸納、概括、對比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大氣中CO2含量的多少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環境,保護家園和人體健康的情感以及養成如何看待事物的客觀態度。
根據《初中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強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依教學地位與作用及初三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上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知道CO2的物理性質,掌握CO2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CO2的化學性質
關鍵: 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發現并理解CO2的性質和應用。
本節課是圍繞探究CO2的性質進行的,因此,依教學地位與作用及教學目標,將之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又因為學生對CO2化學性質的理解感到困難,因此將之確立為本節課的難點。
項目
內 容
理論依據或意圖
二、 學 情、學 法 分 析
經過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第二節的學習,學生已認識了一些化學儀器,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學實驗所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且形成了以小組合作完成實驗的學習方式,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探索,發現和歸納化學知識。
但是初中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還不夠,學習過程中仍需要教師的管理和引導。因此,據本節課特點,結合教法與學生的實際,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基礎上,采用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應用的方法進行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和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因此做好每一個分組實驗、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探究情景,提供動手練習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
學情是教學的基礎與依據,學情確定準確,能使教與學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體現課改理念。
探究式學習方法是現代課堂教學重要的常見模式,依本節內容特點,由學生實際情況確定,學生在教師引導啟發下,通過師生共同探究活動,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三、教 法 分 析
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考慮教師的教,也要考慮學生的學;即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也注重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我決定采用目標導學法、引導啟發法、實驗探究法和歸納總結法進行教學。
1、目標導學法: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學功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問題的欲望,并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2、引導啟發法:層層展開,步步深入,引導學生逐步探究,發現歸納,使學生領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
3、實驗探究法:學生對CO2比較熟悉,所以可以預先安排學生去收集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通過實驗操作,觀察來完成對CO2的認識。在此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學習能力,加強了同學間的交流、合作和資源共享的觀念及能力。同時培養他們對實驗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4、歸納總結法:對于CO2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可以通過閱讀、實驗探究之后,學生間交流討論,總結。此過程有助于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無定法,教必有法,貴在得法。目標導學法、引導啟發法、實驗探究法、歸納總結法是化學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手段,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發現問題,猜想、分析并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四、教 學 程 序
激 發 興 趣, 引 入 新 課
由于海南的天氣比較炎熱,很多人都有喝飲料的習慣。上課時我先拿出一瓶可口可樂,問:“同學們喜不喜歡可口可樂?”“如果把瓶蓋打開,同學們會看到什么現象?”學生回答說很多的氣泡從可樂中冒出來。“那氣泡里氣體的成分是什么呢?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CO2。”
接著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探討CO2具有怎樣的性質和用途。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聯系實際,用貼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課。
因為學生只有明確目標,才能學有方向、學有動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并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項目
內 容
理論依據或意圖
四、 教 學 程 序
講 授 新 課
投影展示CO2在自然界中的循環變化關系圖。(生物課涉及到)讓學生回答。
觀看短片《CO2與自然界的生命活動》后,
提問:“CO2含量不大,如果沒有可以嗎?”追問:“CO2是否越多越好呢?”講解 溫室效應。
通過多媒體拓展學生視野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獲得知識的能力。
觀 察 歸 納
多媒體展示:
消防官兵用泡沫滅火器滅火;舞臺上產生的“煙霧”現象。
[設疑]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分析后,讓學生觀察集氣瓶中CO2的顏色、狀態。
演示:用軟塑料瓶集滿CO2加入少量水,迅速蓋緊瓶蓋,振蕩,觀察。
問:“從剛才的展示中大家能說出CO2的一些性質嗎?” 引導學生概括,補充。
通過多媒體拓展學生視野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觀察實驗的能力。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實 驗 探 究
1、演示:把可樂中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后,讓學生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氣,觀察。
2、讓學生用一只試管加入石灰石和稀鹽酸把生成的CO2通入有紫色石蕊試液試管,觀察現象。然后加熱該試管觀察現象。
問:“究竟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呢?是CO2嗎?還是另有別的物質呢?如何驗證?為何加熱后又由紅色變成紫色?”引導學生思考。提示: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演示:把四朵用紫色石蕊試液浸泡過的干紙花,其中兩朵分別滴上水和鹽酸溶液,另一朵放入裝有干燥CO2的集氣瓶,第四朵滴上水后放入裝有干燥CO2的集氣瓶。學生觀察、思考。
講解總結:不是CO2使石蕊變紅,而是CO2與水反應生成了新物質具有酸性才使紫色石蕊變紅,生成的新物質就是碳酸。而加熱后又變回紫色,是因為碳酸不穩定,受熱后又分解的原因。這說明了CO2可以與水反應。
3、讓學生把集氣瓶中的CO2倒入有兩支蠟燭的燒杯,使蠟燭火焰熄滅。
問:“根據實驗現象,同學們能得出什么結論?由此同學們能否說明可以用二氧化碳滅火的原因嗎?”
引導學生根據蠟燭熄滅得出CO2氣體不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的性質,同時根據下面的蠟燭先熄滅、上面的蠟燭后熄滅的情況得出CO2密度比空氣大。
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知識獲得的過程。
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學習化學的一般方法。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
項目
內 容
理論依據或意圖
四、 教 學 程 序
總 結 歸 納
探究CO2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后,引導學生概括出CO2的用途:液態CO2主要用于滅火器,固態CO2用做致冷劑,冷藏食物,人工降雨,舞臺制景等,還可制汽水。補充:制尿素、溫室肥料等。
培養學生自我總結能力
聯系實際,開展教學
1、我投影出這樣一個實例:2000年文昌市錦山鎮有一戶人家為了清理庭院旁的一口很深的枯井時,請來了兩位民工,結果在清理過程中,第一位民工進去后就不省人事;第二位見狀馬上進去,結果也不省人事;戶主見狀也進去,結果三人都死在井里。同學們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導致三人死亡?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討論其可能原因。
2、CO2不能供給呼吸,含量過大可以使人死亡,但人類要在地球上繼續生存下去,為什么又離不開CO2呢?
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逐步讓學生養成看問題,不能單看表面,更重要的是學會分析問題的本質,幫助學生理解客觀事物的發展時量變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質變的哲學道理。
達 標 訓 練
投影展示
1、選擇題
將干冰放在空氣中,其周圍就會產生大量的白霧,因而舞臺上常用其制造云霧繚繞的幻境。干冰能產生白霧是因為( )
A、干冰升華產生大量的水蒸氣。
B、干冰升華產生大量的白色CO2氣體。
C、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的熱,使周圍溫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氣凝結成了小液滴。
D、干冰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大量的白色氣體。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CO2氣體又叫“干冰”
B、“干冰”是干燥的冰
C、CO2不能供給呼吸,是因為有毒
D、固態的CO2叫做“干冰”
下列變化中不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CO2通入石灰水中
B、C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
C、CO2通入水中
D、CO2制成液態CO2
作業:P45 第1、4題
鞏固知識
項目
內 容
理論依據或意圖
五、 板 書 設 計
奇妙的二氧化碳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奇妙變化
二氧化碳的狀態變化
固態→液態→氣態
2、二氧化碳物理性質
通常是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
3、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①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CO2檢測)
現象:出現白色渾濁
二氧化碳+氫氧化鈣→碳酸鈣+水
(CO2) (Ca(OH)2)(CaCO3)(H2O)
②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現象: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加熱后,由紅變回紫色
二氧化碳+水 → 碳酸
(CO2)(H2O)(H2CO3)
加熱
碳酸 → 二氧化碳 +水
(H2CO3) (CO2) (H2O)
③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更不能提供呼吸。
CO2的用途:
四、CO2與人體健康
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上教版實驗教材
第四章 第一節《燃燒與滅火》
“燃燒” (第一課時)
廣西貴港市木松嶺學校  呂雪娟
一、說教學設想
由于《燃燒與滅火》著重體現化學學習內容的現實性,使學生感受到化學來源于生活,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化學知識,化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在這一節的教學中,我本著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設疑、引導為輔的原則來組織教學,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問題情境-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行建構。
二、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位于上教版化學教材第四章第一節,是初中階段的一個教學重點。上承“我們身邊的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等知識,下接第五章“金屬與礦物”。對于舊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對于新的知識起鋪墊的作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架橋梁。
(二)教材處理
根據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交流與討論”中的“分別加熱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改為“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小木條和玻璃棒”。這樣改動,讓學生更容易從實驗現象分析出實驗的探究意圖。
(三)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燃燒發生的條件;會運用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燃燒條件的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提高學生評價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科學地認識研究燃燒、滅火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讓學生在實驗中發展學習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養成科學素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識。
(四)重點和難點
重點:燃燒條件的探究。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來突出這節課的重點。
難點:應用燃燒的知識解釋相關的問題。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來突破這節課的難點。
三、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布魯納的“發現學”理論和杜威的“做中學”理論等。
九年級學生具有強烈的探究需求和獲取新知識體驗的需求,因此,我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猜想,并設計實驗驗證猜想。通過對演示實驗現象的觀察,討論、分析進而深化理解知識。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考慮,這樣設計不僅滿足了學生的需求,還能使學生從被動學習中解脫出來,主動參與、積極探究。
四、說學法
九年級學生對生活中的燃燒現象比較熟悉,在前面的化學學習中也已經了解部分物質的燃燒情況,對燃燒的條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燃燒所需的條件并不完全子解,有強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關于燃燒的知識。因此,在本節的教學中,力求指導學生掌握以下兩種方法學習。
1、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教法、學法的認識,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燃燒的三幅圖片:①篝火晚會 ②神州六號的火箭順利升空③森林大火。
讓學生觀察、討論,然后教師與學生一道歸納出火的兩面性。
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的適當引導,形成燃燒的定義。
(二)提出問題 進行猜想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對燃燒所需的條件進行猜想。我參與學生的討論,即使學生提出不正確的意見,我也對學生的參與意識給予鼓勵,并以適當的指導語引導學生正確地思考。
(三)實驗探究 得出結論
組織學生根據猜想,設計實驗方案,我也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引導學生正確地思考。最后師生共同歸納,決定按以下要求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思考每一個實驗的探究意圖。
實驗內容
實驗現象
探究意圖
實驗1: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木條和玻璃棒
實驗2:將直立于桌面上的兩支蠟燭點燃,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實驗3: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木條和煤塊
學生實驗時,我進行巡視,及時肯定學生的正確操作并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交流討論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的探究的意圖。從元認知角度考慮,學習不僅僅是對所學材料的識別、加工和理解的認知過程,它同時也是認知過程的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的元認知過程。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還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反思在實驗探究過程中自己所具有的優點和還存在的不足。
學生經過充分討論后,總結出物質燃燒所需的三個條件:①物質有可燃性 ②物質要與空氣(氧氣)接觸 ③可燃物要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
(四)分析應用 深化理解
接著提出問題:1、石頭能燃燒嗎?2、課桌上的課本為什么不燃燒?
引導學生根據燃燒的條件討論、分析得出答案。
俗話說“水火不相容”。事實果真如此嗎?我通過演示實驗來突破這一節課的難點:
演示實驗1: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
演示實驗2:熱水中的白磷燃燒
邊實驗邊引導學生思考:(1)實驗1中熱水里的白磷為什么不燃燒?(2)實驗2中水火為什么可以相容?
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燃燒的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燃燒才能發生。
最后,我用圖形形象地表示燃燒與三個條件的關系:
             
(五)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說學習“燃燒”的知識后的感受和體會,教師從中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認識的不足,便于及時糾正。
(六)隨堂反饋
1、課本P89“聯想與啟示”中的四種物質你用什么方法去點燃?為什么它們點燃的方法不同?
2、思考:為什么課本P89頁“觀察與思考”中的手絹燒不壞?
3、分析以下案例:2005年5月,云南省昆明市一個化工廠內一個裝白磷的儲罐因發生泄漏而迅速自發引起大火,現場白煙彌漫。消防人員馬上采用水冷卻罐體,再用沙土圍堰填埋的方式滅火,火勢很快得到控制。請根據燃燒條件分析:白磷燃燒的原因。
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我進行巡堂,對于不會做或做錯的學生,我就一對一地指導他們從正確的思路去分析。
知識的拓展:
1、在前面展示的“篝火晚會”的圖片中,篝火中的木材為什么要架空?
2、請同學們課后調查各種燃燒情形和所采取的滅火方法。
六、說教學設計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下,通過老師或同伴的幫助、人際間的協作、討論等活動而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
七、板書設計
        課題1  燃燒與滅火
1、燃燒:燃燒是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
2、燃燒的條件
(1)物質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與空氣(或氧氣)接觸          燃燒
(3)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燃燒和滅火》說課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課題1《燃燒和滅火》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 熊娟
一、說教學總體設計理念
本節課著重體現化學學習內容的現實性,同學們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培養學生對化學的應用意識。
二、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燒和滅火》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上冊第七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在生活中,同學們熟悉燃燒的現象;在第一單元《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學習中,同學們認識了燃燒的本質——有新物質生成的化學變化。本課題是對之前所學過“燃燒”的意義進行深入了解并且應用于實際之中。對高中將學習的“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可以起到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
2、教學目標分析
A.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3)會運用相關的知識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B.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于通過實驗得出事實進行分析而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
(2)激發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3)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難點:對著火點的理解
疑點:著火點是否可以降低
三、說教法
1.引導探究法: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中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應當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還應當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動來實現教育目標。引導探究法能很好的體現《標準》中的思想,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還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其模式為: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系生活。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技術既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又能將探究的方案,討論的情景提前準備好,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動手、思考、討論。
四、說學情
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師生條件不同而異。我校是湖南省高級示范性中學,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實驗的動手能力強,討論的思維活躍。同學們非常適應和喜歡教師通過引導探究法傳授新知識。
我校學生對課外知識有濃厚興趣,我將教材的內容略為拓展,增加了火災自救常識。使教學內容和社會生活相互滲透。真正做到化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上完這節課后,我們學校還組織過學生進行火災逃生的演習。不僅使學生掌握一門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識。這次活動還在我省電視臺新聞中報道,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和好評。
五、說學法
1.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探究出滅火的原理,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3.自主學習法:對于較簡單的內容,同學們通過閱讀教材、聯系生活自主學習。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適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六、說教學程序設計過程
教學
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
1.提出問題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燃燒,燃盡了茹毛飲血的歷史;燃燒,點燃了現代社會的輝煌。生活中處處離不開燃燒。請同學們談談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燒的現象。
2.演示小魔術“燒不壞的手帕”
[生] 回答提出的問題
[師] 演示小魔術,設問“為什么手帕燒不壞”。導入對燃燒條件的探究。
從生活中發現化學,體會到化學無處不在;從小魔術引入課題,體會到化學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課堂,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欲。
燃燒
條件
的探

1.探究實驗
步驟一:如下圖
步驟二:將薄銅片上的紅磷與小石頭分別放在酒精燈上加熱
2.根據實驗探究得出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3)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
三者必須同時滿足。
3.引導得出著火點的定義
[生] 1.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按照投影的步驟完成“燃燒的條件”實驗。
2.根據實驗現象一起討論燃燒的條件。
[師] 積極參與到同學們的實驗探究中,指導同學們安全、正確的完成實驗。引導同學們得出正確的結論。提示步驟1能得說明什么。步驟2又能得說明什么。兩者相結合得出正確的燃燒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生] 八分鐘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交流討論的結果,大家一起評出最佳的結果。
[師] 鼓勵同學們的積極的動手和思考問題。提出探究時出現的小問題。避免再犯。
[生] 根據燃燒的條件,思考小魔術中的手帕為什么燒不壞。
[師] 小魔術大解密
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活動中體驗,在嘗試中感悟,從而激發了同學們對探究的熱情。
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交流使學生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感受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探究內容在教材的演示實驗中略有改進。增加了對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學們得出燃燒的條件。
根據所學的內容,解釋魔術的奧秘,同學們初嘗掌握新知識的喜悅。
燃燒
的條
件的
應用
1.演示實驗“白磷在水中燃燒”。裝置如下圖:
2.有關煤爐的討論
(1)如果不繼續往爐子里添柴火,爐火還能繼續燃燒么?為什么?
(2)如果把爐門關得嚴嚴的、一點氣也不通,爐火還能繼續燃燒么?為什么?
(3)如果把爐里正在燃燒的柴夾出來,柴還能繼續燃燒么?為什么?
3.利用燃燒的條件,思考怎樣燃燒會更旺呢?可舉出具體的實例。
[師] 了解了燃燒的條件后,思考怎樣能使剛才實驗中水里的白磷燃燒呢?
[生] 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師] 演示實驗“白磷在水下燃燒”。
[生] 根據燃燒的條件討論后回答第2題和第三題。
1.改進演示實驗優點:向水中通入氧氣,硬紙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處游動,不能和氧氣很好的接觸。可以用一個螺帽代替硬紙片,白磷能和氧氣很好的接觸。并且能清楚的觀察到燃燒的現象。
2.從化學走向生活。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燃燒條件的理解。
3.在新知識的運用中形成發展的知識結構。培養了同學們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滅火
的原
理和
方法
的探

1.實驗探究
用盡可能多的方法將燃著的蠟燭熄滅。并思考為什么該方法有效。
2.根據實驗探究得出滅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絕氧氣(或空氣)
(3)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三者任滿足其一。
[師] 燃燒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當將演變成無情的火災。同學們例舉生活中的燃燒時,有人就提到了火災。
[多媒體展示] 衡陽11.3特大火災。有20名消防隊員壯烈犧牲,11名消防隊員光榮負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消防官兵撲救火災傷亡最慘重的一次。
[師] 我們應掌握有效的滅火方式,將火災的損失降到最低。滅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為六個探究小組進行實驗探究。
2.完成教師所給的表格
[師] 積極參與到同學們的實驗探究中,發現他們的問題,給予適當的提示,讓整個探究過程順利進行。
[生] 8分鐘后,派一個代表交流討論結果。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和完善。
[師] 鼓勵各組的實驗方法。歸納總結出正確的滅火原理。
以衡陽特大火災過渡到燃燒有利還有弊。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認識事物,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事物。
給定實驗目的,請同學們自主設計實驗。開放式的探究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驗能力。
分組合作,進一步加深了同學們的合作精神,培養了大家的默契,為以后的探究學習打下基礎。
滅火
的原
理和
方法
的應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應該怎樣滅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鍋起火了;
(2)做實驗時,不慎碰倒酒精燈,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
(3)由于電線老化,短路起火;
(4)鄰居吸煙,不慎引燃被子發生火災;
(5)森林在打雷閃電時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著火點的方法將其熄滅是否可行。為什么?(本課疑點)
3.了解幾種常見的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滅火范圍(見教材127頁)。分組做“人人都當消防員”的實驗。
[生] 根據滅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題、第二題。
[師] “著火點是否可以降低”是本節課的疑點。可將著火點比喻成鐵、銅等物質的密度。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質固有的物理性質,不能隨便降低。
[生]1.自學了解幾種常見的滅火器
2.分組做簡易滅火器滅火的實驗(如圖),人人都當消防員。
1.將理論用于實際,鞏固滅火的原理。情感上認識火災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滅火方法能防止發生火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2.以提問的形式提出本節課的疑點。形象的比喻使同學們更容易接受著火點不能降低。
3.根據教材步驟,自主完成滅火實驗。學生感到學有所用的喜悅。
掌握
易燃
易爆
安全
知識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認識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
[師] 火災無情,滅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積極主動的自學“易燃易爆安全知識”。
2.認識圖7-12的圖標表含義
3.聯系生活,思考應當在哪些地方張貼這些圖標。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更關心生活,關注消防安全。
火災
自救
常識
看影片學習“遇到火災如何自救”
[生] 認真看影片。遇到火災,學會自救。
學會一門自救常識,激發同學們對化學學習的熱情。
總結
總結本課的重點
1.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 一起回顧兩個重點的內容。
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總結本課的重點。同學對本課的重點由短時記憶過渡到有效的長時記憶。
作業
電影院、學校、幼兒園、網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較大的場所,一旦發生火災損失慘重,請任選一地,根據其特點,設計預防火災的方案或考察該場所的預防火災的方案。(包括萬一發生火災時需要采取的滅火和自救措施)
可參考的網站:
http://www.hn119.net/ http://www.china-fire.net/
學生可分組合作調查,也可獨立完成,寫一篇調查報告。
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將課堂延伸到同學們的生活中,進一步拓展所學的內容,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七、板書設計
課題1 燃燒和滅火
一、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著火點:燃燒時所需達到的最低溫度。
二、易燃易爆安全知識 
三、自救常識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引導探究法的靈活運用。教師靈活的引導情境,學生靈活的實驗探究。在注重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時,更加注重了學生在活動中進行科學探究以及分析推論的體驗。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對知識理解和認識水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師起著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主動構建知識。
其次是根據學情靈活的處理教材中的實驗。如對“燃燒的條件”探究中,加入了對不可燃物的探究,有利于學生更準確的得出結論;改進了“水中白磷燃燒”的實驗,使實驗更容易完成。對“滅火原理”探究實驗,則完全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極大的發揮了同學們的想象力。激發了同學們對化學的熱愛。
《燃燒和滅火》教學設計
廣東省東莞市東莞中學初中部 黃小燕
一.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中的內容《燃燒與滅火》隸屬課標中的第五部分《化學與社會發展》中的化學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內容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七單元課題1《燃燒和滅火》。
本課題共包含三大內容: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簡介。本課題共需兩課時,此設計為第一課時。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學習本課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化學知識積累,對燃燒的現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對學習特別是實驗探究有較濃厚的興趣。本課的重點是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學生可以通過探究、分析總結得出。
三.教學設計思想
1、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從生產、生活實際中發現和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探究得到結論。
2、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完成燃燒條件的探究、滅火的方法等實驗。以培
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在實驗中發展學習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燃燒可造福人類,又會給人類帶來災害的事實,學會用辨證的觀點看問題;②通過認識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規律,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進展,避開災害,造福人類;③通過安全知識的學習,增強安全意識。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
2、教學難點:
(1)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的應用
(2)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六.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
教學環節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燃燒的定義及特征
引入新課
2.5min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回顧燃燒的“功”和“過”,并由此進一步體會“科學是把雙刃劍”,只有掌握其規律,才能趨利避害,也激發起學生探究燃燒本質與燃燒條件的興趣。
【創設情景】通過PPT課件展示7幅與火有關的圖片。
【教師引導】火是人類文明的搖籃。火給我們帶來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當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了解火,用好火顯得特別重要。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課題《燃燒與滅火》
【觀看】
【思考并回答】略
教學
內容
教學環節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燃燒的定義及特征
復習回顧交流
4min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體系對燃燒進行從感性到理性的再認識。
【布置任務】同學們找到了哪些燃燒事例?請與大家交流。
【提問】根據以上事例,同學們能否歸納和描述什么是燃燒?
【提問】燃燒具有什么特征?
【交流匯報】略
【思考并回答】略
【思考并回答】略
燃燒的條件
實驗探究總結交流
12min
【提問】燃燒究竟需要怎樣的條件呢?請根據自己對燃燒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任務】同學們根據以上猜想通過自己10分鐘的探究活動尋找物質燃燒的條件。并將結論填寫在學案上。
【點評】學生探究報告
【介紹】著火點
【小結】燃燒的條件
【思考并回答】略
【提出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并得出結論】
【交流匯報與討論】
【傾聽】
【思考并回答】略
【傾聽】
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去研究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
課堂練習
2min
【布置任務】請同學們根據燃燒的條件示意圖完成課堂練習。
【教師引導】
【思考并回答】略
【傾聽】
創設情景,讓學生根據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
實驗《水火相容》
4min
【演示實驗】白磷在水中的燃燒。
【分析小結】
【觀看并思考】略
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碰撞中激發思維的火花。
課堂練習
3min
【布置任務】請同學們認真讀圖完成課堂練習。
【思考并回答】略
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新知解決實際問題。
滅火的原理與方法
回顧交流
5min
【演示實驗】多次點燃一支蠟燭,請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熄滅。
【同學代表上講臺演示其余同學觀察并思考】略
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體系對滅火的原理進行從感性到理性的再認識
3min
【創設情景】通過PPT課件展示4幅與滅火有關的圖片。
【分析】
【觀看并思考】略
【思考并回答】略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感性認識,總結滅火的一般原理與基本方法。
分析小結練習
2min
【布置任務】請同學們認真讀圖完成課堂練習
【思考并回答】略
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
內容
教學環節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回顧總結
回顧總結
3min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通過師生共同回顧與總結,明確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原理及方法。
【小結】
1.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與方法
【回顧總結】
播放錄像
4min
【創設情景】播放錄像:《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災和自救》
【觀看并思考】略
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學會基本的防火、滅火及火災現場的自救方法。教導學生珍愛生命,回饋社會,報效祖國。
結束語
0.5min
師生一起莊重承諾:珍愛生命、防止火災、學會自救、遠離傷害
七.學習評價設計
本課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從兩方面入手,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并重。在注重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評價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在活動中對科學探究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和學習態度、情感及價值觀的發展進行評價,強化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活動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各占50分。
(1)學生活動評價(分值50%)
“燃燒的條件”探究式教學活動學生表現評價表
班級 姓名 學號
評價項目
質 性 評 價
量化評價(等級分)
具體評價內容
填寫具體事實
滿分
自評
互評
師評
1
提出問題
物質需要具備什么條件才會燃燒?
6
2
做出假設
物質可燃;
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溫度達到著火點
6
3
設計實驗方案
能否自行設計合理的
實驗方案
10
4
實驗操作
能否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實驗、操作是否規范、有效
10
5
分析并得出結論
分析推斷燃燒需要的三個條件
6
6
表達和交流
是否具有與他人合作、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6
7
反思、提出新問題
物質在其他氣體中能燃燒嗎?
6
等級
總 分
50
評語(教師填寫)
(說明:1、等級分的評價標準:單項表現 優——6或10分,良——5或8分,中——3或6分,需努力——2或5分,特優——加2分; 2、等級評定標準:7項總分50以上為特優、45—50為優、40—45為良、30—40為中、30以下需努力)
自評(×40%)
小組互評(×30%)
教師評價(×30%)
總 評
(2)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分值50%)
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采用筆試測驗的方式進行。本課題設計了10分鐘測試題(課內完成),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根據結果給學生打分。兩次評價的總分即為學生該課題的總成績。(附《燃燒與滅火》的10分鐘測試卷)
《燃燒與滅火》10分鐘測試題
酒精燈火焰上加熱鐵絲,鐵絲不能燃燒。如將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熱后的鐵絲,
立即插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卻能燃燒,其可能的原因是

2.加油站必須貼的標志是 。
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撲滅,油起火卻不能用水撲滅。為什么?

發生下列情況時,你會采用什么方法滅火?
①家用電器線路短路而發生火災 。
②炒菜鍋中食油起火 。
③在實驗室不慎碰翻酒精燈,酒精在桌面上起火 。
5.談談你將如何為你居住地區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八.本教學設計的特點
1.燃燒現象司空見慣,在教學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情景使學生回顧燃燒的“功”和“過”,并由此進一步體會“科學是把雙刃劍”,只有掌握其規律,才能趨利避害,也激發起學生探究燃燒本質與燃燒條件的興趣。
2.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自己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去研究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使學生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
3.創設問題情景并播放教學錄像,使學生學會基本的防火、滅火及火災現場的自救方法。教導學生珍愛生命,回饋社會,報效祖國。
4.提供一些網上課堂的網址,培養學生利用網絡學習有用知識的習慣。
九.教學反思
通過實施本節課教學與聆聽點評指導,受益非淺。
燃燒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種化學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這是一個好事,因為學習自己熟悉的東西總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識經驗有時也會影響我們應該達到的學習效果,先入為主的思想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怎樣揚長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經驗,又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求學欲望,這是本節課的一個技術難題。
探究式教學是化學課的主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實驗實現探究目的,做好實驗是基本要求,用好實驗是關鍵。利用實驗,層層深入。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套探究燃燒條件的實驗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實驗器材供學生選擇,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實驗。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完成這一學習任務。
本節教材著眼于生活中的化學。而教學中要活學活用教材使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還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圍加深難度的誤區。要落實課程標準使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點又能靈活運用它們,這就對問題的情境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設計問題時,要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求知求實。
課堂教學教程中,有實物展臺、課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們是為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擺花架子;不用過于追求教學模式與環節,要力爭學生會了的不講。這點初中老師不容易做到,要引起重視。
本次課前,我以課本的實驗為藍本演示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的實驗,感覺操作較困難,白磷在熱水中融化且游動,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作用制氧氣不好控制氧氣的流量。鑒于此,我作了如下改進,事先收集好一集氣瓶氧氣,實驗時將集氣瓶倒扣在熱水中的白磷上,可看到白磷在水中劇烈燃燒產生濃厚的白煙,且有水柱上升,操作簡單,效果明顯并且環保。改進實驗既增強了實驗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環保意識。
另外,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應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上自己要更投入更活躍,學生才可能更活躍更投入,才能使他們在一個充滿樂趣的時間和空間里獲取更多的知識和營養。
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培養其創新能力、增強其學習意識,將是好為人師的永恒追求。
附件1 第七單元 課題1 燃燒與滅火學案
[提出問題]
火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燃燒的一種現象。你在以前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燒的事例。請把你知道的事例與同學們交流、討論,如鎂條的燃燒、 ,
, 等。
燃燒是可燃物與 發生的一種 、 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實驗探究]
燃燒的條件
問題 物質需要具備什么條件才會燃燒?
假設 1、物質可燃;2、 ;3、 。
實驗步驟
用鑷子分別夾取一根小木條和一塊小石子,在酒精燈上點燃。
觀察常溫下存放的蠟燭會燃燒嗎?點燃后呢?
分別點燃兩支蠟燭,將其中一支蠟燭用燒杯罩住。
分析實驗
請將未完成的實驗報告填寫完整
探究問題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1、燃燒與物質有關嗎?
可燃物才能燃燒
2、燃燒與溫度有關嗎?
常溫下蠟燭不燃燒
點燃后的蠟燭燃燒
3、
燒杯內的蠟燭熄滅了
燒杯外的蠟燭繼續燃燒
結論
物質燃燒需要三個缺一不可的條件:(1)可燃物;(2)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3)氧氣(或空氣)
你所知道的滅火的方法有: 、 、
滅火的原理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離;
隔絕氧氣(或空氣);
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
[牢記下列安全警示標志]
[網上課堂]:http://www.longmen.com.cn/hxsy/index.htm
中國消防網:http://www.china-fire.org/pub/index.htm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常見的堿》(第三課時)教學設計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城東中學 張發雄
教學內容
課標中的內容
本節課的內容是屬于課標中的“身邊的化學物質”中的內容之一,是初中化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生動、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設計有趣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質組成、性質和變化的方法,獲得探究物質及其變化的親身體驗,享受到探究物質的樂趣,體會到研究身邊的化學物質對提高人類的生活和質量、促進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教材中的內容
本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十單元課題1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常見的酸后來認識常見的堿。
本節教學內容包含知識點比較多,常見酸的性質和用途、常見的堿的性質和用途以及溶液的導電性等。需要四個課時來完成。本節課是第三課時,主要探究常見的堿——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性質和用途。
教學對象分析
知識技能方面:學生學習了常見的酸——鹽酸和硫酸的性質和用途后,具備了探究酸的化學性質的基礎和能力,為學習常見的堿奠定了學習物質性質的基礎和方法。
學習方法方面:通過探究學習常見的酸的性質,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基礎。
設計思想
總的思路是先設置情景,通過“活動與探究”,讓學生歸納總結常見堿的性質,通過小組內的討論合作,探究CO2和NaOH的反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氫氧化鈉的吸水性和腐蝕性,了解其用途。
(2)認識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
(3)探究CO2和NaOH的反應。
2、過程與方法:
通過一些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與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用堿的有關性質解釋有關生活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設計及實驗分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通過學生親身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NaOH和Ca(OH)2的性質
教學難點:堿的化學性質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環節
活動時間(大約)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
1分鐘
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別遇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顯什么顏色?
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
通過復習酸堿指示劑與堿溶液的作用,從而引入新課,學習常見的堿—NaOH和Ca(OH)2
觀察NaOH固體暴露在空氣中的變化
設問
實驗
4分鐘
要求學生用鑷子夾取3小塊NaOH固體,放在表面皿上觀察并實驗,并完成課本P54[實驗10-6]的表格。
實驗、觀察有關現象,并做好有關紀錄
通過學習實驗歸納總結NaOH的有關性質
歸納NaOH的有關性質
設問
2分鐘
通過上面實驗,討論如下問題:
NaOH固體表面為什么會溶解?
怎樣保存NaOH固體?
NaOH固體能否做干燥劑?
思考、討論并回答有關問題
通過設置問題,培養學生的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NaOH的腐蝕性
實驗
1分鐘
把洗凈的雞爪放在裝有約20%的NaOH溶液的燒杯中,觀察浸泡前后的變化情況。(說明:上課前教師先把雞爪浸泡在NaOH溶液中)
觀察現象并討論
通過此實驗,讓學生體會到NaOH有強烈的腐蝕性
歸納NaOH的腐蝕性和使用方法,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設問
3分鐘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并討論以下問題:
這個實驗說明NaOH具有什么性質?
NaOH在生產、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閱讀課文,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Ca(OH)2性質和用途
過渡
設置情景
3分鐘
要求同學們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冬天園林工人為什么用石灰漿將樹干底部刷白?
為什么用石灰沙漿砌磚抹墻很牢固,用石灰漿抹墻后變得又硬又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
通過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現象,從而引入對另一種堿Ca(OH)2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信心
Ca(OH)2的制取和性質
設問
實驗
3分鐘
Ca(OH)2是如何制取的呢?Ca(OH)2有哪些性質呢?(教師歸納小結Ca(OH)2的有關性質)
在蒸發皿中放一小塊生石灰,然后加少量水,觀察現象,并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通過實驗讓學生知道CaO和H2O反應是放出熱量的
探究NaOH、Ca(OH)2的化學性質
實驗
2分鐘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55“活動與探究”的有關實驗
完成有關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
學生親身動手做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CO2和NaOH是否能反應
過渡
1分鐘
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CO2和Ca(OH)2發生了反應,那么同學們往NaOH溶液中通入CO2,能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實驗
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對CO2和NaOH反應的探究欲望
CO2和NaOH反應的探究
討論
探究
實驗
10分鐘
把CO2通入NaOH溶液中無明顯現象,這是否說明CO2和NaOH不反應?還是確實發生了反應?對于這種無明顯現象的反應能不能設計出一些實驗,使反應產生一些現象,從而直觀地證明兩者發生反應呢?請同學們設計方案,并用實驗證明CO2和NaOH確實發生了反應
思考、討論
合作設計方案
通過設置情景,引導學生對CO2和NaOH反應的探究,加強對小組內的合作、互動
學生展示設計方案,并評價方案是否嚴密
演示
評價
10分鐘
選擇有代表性的設計方案向全班展示,并要求學生評價每一個方案是否嚴密?
學生代表展示設計方案并演示實驗
通過學生展示方案,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師展示實驗方案
演示實驗
3分鐘
展示設計方案并演示:用一個干燥的燒瓶里收集滿CO2,然后迅速倒入NaOH溶液,用一個帶有導管的橡皮塞塞緊,導管的中間用止水夾夾住,振蕩,再把導管的下端伸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打開止水夾,水會沿導管上升到燒瓶里,形成美麗的噴泉。
學生評價教師的設計方案并觀看演示實驗
通過教師的設計方案的展示,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對設計方案多元化的思考
CO2和NaOH反應探究的思路的小結
總結
2分鐘
對一些反應不明顯的實驗可以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質或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變化來設計方案。同學們的設計獨特新穎、有趣,化學不是單獨存在的學科,而是跟物理也有相互聯系的,解決化學問題也可以用物理知識來解決。
科學掌握設計一些反應現象不明顯的實驗方案的思路
歸納、小結,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設計實驗方案的思路和方法
學業評價
具體情況下第七
作業
習題P58 3、4
學習評價設計
[學生學業評價設想]
在評價方面新課標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和目標達成情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學生學業評價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紙筆評價,另一方面是過程表現性評價。紙筆評價是通過試題測驗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掌握的程度,是否過到能力與方法目標、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目標;而過程表現性評價則反映了學生學習本節知識的過程情況如何,是否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以上兩方面綜合對學生學業進行評價,是總結性與過程性的結合,是發展性與實用性的結合,是全面性與可操作性的結合,是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的結合,在量化的基礎上發展質性評價。
[學生學業評價內容及時間安排]
◆ 紙筆評價(在課外進行,時間5分鐘)
1、氫氧化鈉是一種 色的 體,在空氣中易吸收 而發生潮解,故可作為某些氣體的 劑,俗名叫 、 、 。
2、氫氧化鈣是一種 色的 體,俗名叫 、 。它由生石灰與水反應制得,該反應的方程式是 。該反應 (“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熱。
氫氧化鈉有強烈的腐蝕性,如果不慎將堿液沾到皮膚上,要用較多
的 沖洗,再涂上 溶液。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證明無色氣體是二氧化碳: 。
露置在空氣中的氫氧化鈉溶液變質: 。
請用三種不同方法區別氫氧化鈣和稀硫酸兩瓶無色溶液,只需寫出試劑名稱:
方法序號
所用試劑
方法序號
所用試劑
方法序號
所用試劑
1
2
3
表現性評價
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性質的探究
小組成員:
主題: 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性質的探究
NaOH固體露置在空氣中前后的變化
實驗操作:用鑷子夾取3小塊NaOH固體放在表面皿上觀察并實驗
你觀察到氫氧化鈉的顏色狀態如何?
在空氣中放置一會兒,你觀察到什么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將氫氧化鈉放入裝有少量水的試管里,并用手觸摸試管外壁,你有什么感覺?這又說明了什么?
我們的成功與收獲
其他小組的閃光點
NaOH的腐蝕性
實驗操作:把洗凈的雞爪放在裝有約20%的NaOH溶液的燒杯中,觀察浸泡前后的變化情況。
你發現了什么?
這說明了什么?
我們的成功與收獲
其他小組的閃光點
氧化鈣和水的反應
實驗操作:在蒸發皿中放一小塊生石灰,然后加少量水。
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這說明了什么?
能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嗎?
我們的成功與收獲
其他小組的閃光點
氫氧化鈉溶液、石灰水分別與酸堿指示劑的作用
實驗操作:在白色點滴板上分別滴入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和石灰水,然后分別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和無色酚酞溶液。
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這說明了什么?
你能總結出堿有什么化學性質嗎?
我們的成功與收獲
其他小組的閃光點
CO2和NaOH反應的探究
實驗操作:把CO2通入NaOH溶液中
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這說明了什么?
如何用實驗證明CO2和NaOH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
實驗方案
裝置圖
實驗證明
能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嗎?
實驗方案是否嚴密?有無地方需要改進?
我的智慧與貢獻
我們的成功與收獲
其他小組的閃光點
請給各小組一個評價:(用A+、A、B+、B、C作為評價的等級)
小組1
小組2
小組3
小組4
小組5
小組6
小組7
小組8
小組9
小組10
小組11

把CO2通入NaOH溶液中是觀察不到明顯現象的。但同學們都能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質,或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變化來設計實驗方案,而且設計獨特新穎、有趣,所以大家都很棒,特別是積極參與了討論和評價的同學。那么,大家認為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呢?

本教學設計的特點
從學生熟悉的社會現象入手,通過設置情景,引入對常見堿的性質的學習,再用堿的有關性質來解釋有關日常現象,使本節的教學設計體現出從“生活——化學——生活”的鮮明主線。
把CO2和NaOH的反應設計成探究實驗,引導學生設計方案,通過明顯的實驗現象來證明CO2和NaOH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從而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的化學素質得到提高。
教學反思
此教案是為學生基礎比較好的興趣班而設計的。從總體上看,本節課基本達到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預期目標,即: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挖掘教材,發展教材,創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重視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從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現象入手,引入對有關堿的性質的學習,再用堿的有關性質來解釋有關日常現象,使本節課體現出從“生活——化學——生活”的鮮明主線。同時,本節課的亮點之一,就是通過對CO2和NaOH能否反應的實驗探究,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有關知識的鞏固和應用,同時也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整堂課的課堂氣氛是非常熱烈的,學生的積極性高,思維活躍,設計出很多精彩的方案。這也使我深深感到,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非常重視學生思維的激發點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充分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來獲取知識;如何暴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并引導他們分析,解決問題;如何尋找思維的閃光點,并及時贊揚鼓勵,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真正扮演好“老師是導演, 學生是演員”的角色,使學生想學、會學、樂學。當然,此節課的不足之處是超時10分鐘,原因是沒有把握好學生的討論時間而造成超時。
《酸的化學性質》說課教案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 姚相仁
板塊順序流程圖
一、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為我校初三年級53、64、65班的學生,我校為省級示范性中學;三個班學生總體情況較好,思維活躍,班級紀律好,操作能力、協作能力較強,且集體榮譽感強,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對自己喜歡的事、積極性高。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具有以下一些知識:
1、鹽酸與石灰石反應制取二氧化碳;
2、活潑金屬與酸的反應;
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石蕊試液變紅色。
4、酸堿指示劑
5、鹽酸、硫酸的物理性質
這些都是與酸有關的內容,因此對酸有了一定的認識,只是對酸的化學性質本質還不是很清楚,可以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問:為什么酸的性質具有相似性?而本節課要就是由現象→本質,歸納出酸的性質。
二、教材分析
(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學》 九年級 下冊
(二)教材所處地位:
本節課內容處于第十單元《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學習了酸堿指示劑、鹽酸、硫酸的物理性質和濃硫酸的腐蝕性等內容,本堂課主要是學習稀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從而總結出酸的化學性質。在酸的化學性質中,
酸與指示劑作用——應用性知識
酸與活潑金屬反應——復習性知識
酸與金屬氧化物反應——新知識
而酸與堿反應(中和反應)放在本單元課題2學習,與鹽的反應放在第十一單元,但是已經弱化。
《酸的化學性質》是在學生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對學生今后學習“堿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于培養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共性并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綜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學性質》在教材中所處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三)《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
1、知道常見酸的主要性質和用途
2、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 斷,并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四)重點、難點的確定
(1)重點的確定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酸的化學性質即酸與指示劑作用、酸與活潑金屬反應、酸與金屬氧化物反應是本堂課的學習重點。
(2)難點的確定
用微觀粒子解釋酸的化學性質的本質原因。
(五)課型:新授課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酸的涵義。
了解酸的化學性質(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律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
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協作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比較、歸納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
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情感與態度:
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科學態度。
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三、教法學法設計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注重過程”的原則,在教學中采用問題和探究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一)教學模式
(二)流程設計:
教 學 流 程
教法學法
教 學 說 明
環 節 1
探究活動1:鑒別稀鹽酸和NaCl溶液
探究活動2:稀醋酸、稀硝酸、硫酸鈉與指示劑作用對比實驗
評價實驗方案
分組探究實驗
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掌握對比的學習方法;
掌握酸使指示劑變色的情況及本質原因。
環 節 2
1、游戲
2、分析本質
3、實際應用
金屬擬人化
學生表演
學生判斷、總結、分析
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展示學生的才藝、張揚個性;掌握對比的學習方法;
掌握酸與活潑金屬反應的性質
環 節 3
活動1:教師演示(生銹鐵釘和稀鹽酸反應)
探究活動2:銹鐵釘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做對比實驗
探究活動3: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
學生分析(用化學用語)
對比實驗(證明除銹的反應本質)
分析原因
深化知識,遷移知識
聯系生活實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展示學生的才藝;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掌握對比的學習方法;
掌握酸與金屬氧化物反應的化學性質
環 節 4
知識類:
酸的三條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是由它的H+體現出來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遇無色酚酞溶液不變色;
②酸與金屬活動順序表中H以前的金屬反應,越靠前的金屬與酸反應越劇烈。
③酸能與一些金屬氧化物反應。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性質除銹。
方法類:
類比遷移方法──鹽酸、硫酸使石蕊溶液變紅,則硝酸、醋酸、蘋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變紅;酸能除鐵銹,也能除掉銅表面的氧化銅等。
歸納推理方法
實驗對比鑒定方法──應用酸的化學性質鑒別稀鹽酸和NaCl溶液等。
情感態度:在學習中只有科學的態度,才能保證形成科學的方法。
學生總結
教師完善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表達能力;深化理解酸的化學性質
環 節 5
1、下列物質放入或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是?(??)
A.Cu(OH)2 B.NaOH C.CO2 D.NaCl
2、下列金屬與鹽酸反應,劇烈程度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
A.Fe>Al>Mg>Zn B.Mg>Al>Zn>Fe C.Mg>Fe>Al>Zn D.Zn>Fe>Mg>Al
3、小明同學在學習酸的性質時,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鋁片分別和H+濃度相同的稀鹽酸、稀硫酸反應。他意外地發現:鋁片與稀鹽酸反應放出氣泡的速度明顯快于與稀硫酸反應放出氣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反應現象的差異呢?小明從微觀角度分析得出,H+濃度相同的鹽酸、硫酸中,只是所含 不同。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Cl- 能促進鋁和酸的反應,SO42- 對反應無影響;
②Cl- 對反應無影響,SO42- 能抑制鋁和酸的反應;
③Cl- 能促進鋁和酸的反應,SO42- 能抑制鋁和酸的反應;
他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
組別
相同的鋁片
H+濃度相同的酸
反應片刻后添加某種試劑(少量)
添加試劑后的反應現象
結論
1
1g鋁片
5mL鹽酸
Na2SO4
無明顯變化
和 離子對反應無影響
2
1g鋁片
5mL硫酸
NaCl
明顯加快
離子對反應有促進作用
針對上述探究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請你將表格中的空格補充完整;
(2)上述猜想 是成立的;
(3)若將第2組實驗中添加的試劑NaCl改為HCl氣體,能否完成探究任務?請說明原因。

環節6
1、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2HCl+Na2CO3=2NaCl+H2O+CO2↑請根據所給信息推理出合理的結論。
2、生銹的鐵釘能否長時間浸泡在酸溶液中?為什么?
3、課外探究活動:尋找新的指示劑(玫瑰花汁、紫包菜汁分別與食鹽水、食醋作用,記錄變色情況)
作業
P58T5
五、教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酸的涵義。
2、了解酸的化學性質(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律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
4、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協作能力。
5、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比較、歸納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
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情感與態度:
1、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科學態度。
2、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3、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酸的化學性質即酸與指示劑作用、酸與活潑金屬反應、酸與金屬氧化物反應是本堂課的學習重點。
(2)難點
用微觀粒子解釋酸的化學性質的本質原因。
(三)實驗準備
學生分組:每張實驗桌上擺放試管若干、滴管、稀鹽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溶液、Na2S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鎂、鋅、鐵、銅、生銹嚴重的鐵釘、粗銅絲、試管夾、酒精燈。
(四)教學設計
環節一:慧眼識酸
提問:實驗桌上有未貼標簽的稀鹽酸和NaCl溶液(中性溶液),請同學們通過實驗驗證后給它們貼上標簽,注意實驗安全。(學生提出實驗方案)
講述:我們按“安全、科學、簡便、明顯”的原則,來評價同學們的方案。
方案①最優,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設問:能否用酚酞溶液來區別?
提問:(將矛盾交給其他同學)哪些同學能解答這一問題?
設問:結合探究活動1和探究活動2的體會,思考稀鹽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變紅?
總結:(教師從知識的角度及時提升方法)同學們分析正確,而且我們做出這些結論時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請同學們再用我們已經探索出來的方法去認識我們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這些性質。
學生:(學生探究活動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證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證明。
環節二:猜它是誰
講解:(設置游戲場景,有四個金屬王國的“潛水運動員”要比賽潛水時間)學生分別裝稀鹽酸、稀硫酸設置“游泳池”。學生用肢體語言、表情、聲音等表現比賽的過程,同組學生在紙上寫出“運動員姓名”(金屬名稱)和潛水時的變化(化學方程式)。
各組學生的表演形式不一樣。現舉一組學生表演例子:
運動員
肢體語言
表情
變化
名次

搖晃、抖腿
冷笑
無氣體產生
1

聳肩、腿顫
皺眉、抽冷氣
Fe+H2SO4=FeSO4+H2↑
2

渾身亂晃
呲牙咧嘴
Zn+H2SO4=ZnSO4+H2↑
3

雙手緊掐頸部
翻白眼
Mg+H2SO4=MgSO4+H2↑
4
排名次的理由是:鎂反應最快,在酸中呆的時間最短,名次最后;銅不反應,應得冠軍。
講述:請同學們總結酸的化學性質,還要小結原因。
設問:通過學習酸的這一條性質,能不能將它提升成為我們的技能?(學生舉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環節三:除銹專家
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除鐵銹的方法,用到過哪些除銹的方法?
總結、引入:這都是物理方法除銹。在化工生產中人們用什么化學原理除銹?(教師演示實驗,用稀鹽酸的量掌握合適,請學生描述實驗現象)
學生板書:(一組學生展示自己小結的表格內容)
文字表達式
化學方程式
三氧化二鐵(鐵銹的主要成分)+鹽酸→氯化鐵+水
Fe2O3+6HCl==FeCl3+3H2O
提問:鐵銹溶解,是稀鹽酸、稀硫酸中哪一種粒子使它溶解呢?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方案證明
學生:銹鐵釘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觀察反應現象
學生總結:銹鐵釘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不反應,這些實驗也反證化學方法除銹只能用酸,而且是酸中的H+在起作用。
講述:有些金屬儀器拋光前、電焊前都要用酸除銹。是不是金屬氧化物都能和酸反應?
教師:為了進一步證明酸是“除銹專家”,請你們利用桌上的儀器和藥品,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
探究活動:(學生自主實驗中出現了多種實驗方案,其中一些組的學生展示了造氧化銅的實驗)學生代表上臺演示:將粗銅絲的一端纏繞在試管夾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燈上灼燒,形成約3 cm長的黑色氧化銅薄層,趁熱插入裝有稀硫酸的試管里,20 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無色變為漂亮的淡藍色,反應原理:CuO+H2SO4=CuSO4+H2O。
環節四:盤點收獲
教師: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掌握了什么學習方法?明確了哪些道理?
學生:知識類:酸的三條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是由它的H+體現出來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遇無色酚酞溶液不變色;
②酸與金屬活動順序表中H以前的金屬反應,越靠前的金屬與酸反應越劇烈。
③酸能與一些金屬氧化物反應。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性質除銹。
方法類:類比遷移方法──鹽酸、硫酸使石蕊溶液變紅,則硝酸、醋酸、蘋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變紅;酸能除鐵銹,也能除掉銅表面的氧化銅等。
歸納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Na2CO3=2NaCl+H2O+CO2↑則可歸納推理出:含有CO32-的化合物能與酸反應生成H2O、CO2與另一種化合物。
實驗對比鑒定方法──應用酸的化學性質鑒別稀鹽酸和NaCl溶液等。
酸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的本質原因:電離出的陽離子都是氫離子。
道理類:在學習中只有科學的態度,才能保證形成科學的方法,有了科學的方法才能使我們的大腦真正聰明起來。
環節五:學習反饋
1、下列物質放入或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是?(??)
A.Cu(OH)2 B.NaOH C.CO2 D.NaCl
2、下列金屬與鹽酸反應,劇烈程度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
A.Fe>Al>Mg>Zn B.Mg>Al>Zn>Fe C.Mg>Fe>Al>Zn D.Zn>Fe>Mg>Al
3、小明同學在學習酸的性質時,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鋁片分別和H+濃度相同的稀鹽酸、稀硫酸反應。他意外地發現:鋁片與稀鹽酸反應放出氣泡的速度明顯快于與稀硫酸反應放出氣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反應現象的差異呢?小明從微觀角度分析得出,H+濃度相同的鹽酸、硫酸中,只是所含 不同。
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Cl- 能促進鋁和酸的反應,SO42- 對反應無影響;
②Cl- 對反應無影響,SO42- 能抑制鋁和酸的反應;
③Cl- 能促進鋁和酸的反應,SO42- 能抑制鋁和酸的反應;
他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
組別
相同的鋁片
H+濃度相同的酸
反應片刻后添加某種試劑(少量)
添加試劑后的反應現象
結論
1
1g鋁片
5mL鹽酸
Na2SO4
無明顯變化
和 離子對反應無影響
2
1g鋁片
5mL硫酸
NaCl
明顯加快
離子對反應有促進作用
針對上述探究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請你將表格中的空格補充完整;
(2)上述猜想 是成立的;
(3)若將第2組實驗中添加的試劑NaCl改為HCl氣體,能否完成探究任務?請說明原因。

環節六:開拓視野
1、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2HCl+Na2CO3=2NaCl+H2O+CO2↑請根據所給信息推理出合理的結論。
2、生銹的鐵釘能否長時間浸泡在酸溶液中?為什么?
3、課外探究活動:尋找新的指示劑(玫瑰花汁、紫包菜汁分別與食鹽水、食醋作用,記錄變色情況)
家庭作業:P58T5
《金屬的化學性質》說課稿
海南省海口市義龍中學
羅 長 超
[email protected]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屬的化學性質》是九年級化學第八單元課題2的內容,具體內容主要有常見金屬的三點化學性質及置換反應的定義。本課題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金屬的化學性質進行較為深入、系統地學習,這樣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識更加完整。它側重于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獲得提高,而且學好本課題為以后學習酸、堿、鹽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科學、簡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學生實際,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為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鐵、鋁、銅等常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②初步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和置換反應
③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并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能用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信息
②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②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激發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我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內容設置及對今后教學的影響來制定教學重、難點的。教材介紹了金屬與氧氣、金屬與酸、金屬與鹽的反應,這三點化學性質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金屬的活動性強弱;為今后學習酸、堿、鹽的知識做了鋪墊;而且金屬在生活、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我確定本課題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由于金屬活動性順序比較抽象,需要學生記憶,而且在運用時需考慮一定的條件;又緊密結合學生對金屬的認識、思維能力、生活經驗以及這個年齡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確定本課題的難點是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二、教法分析
根據新課標及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及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
本節課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為主線,結合使用啟發法、歸納分析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新課標要求,初中化學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教材的重點放在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上,采用實驗——討論的探究模式,設計這些探究過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善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從客觀事實中歸納得出結論的方法,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齡特征,所以我以實驗探究法為主線。使學生通過探究過程,了解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突出重點。再結合使用一些輔助的教學方法幫助同學們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一些實際問題,突破難點。多種教學方法互相穿插滲透,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優化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學法指導
根據學習目標要求,學生的學習主要采用以下學習方法:實驗法、歸納總結法
實驗是反映化學學科特點,學習化學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在教師指引下按科學的方法處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結論。這樣強化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結合歸納總結法,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歸納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對所得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四、教學程序:
為使學生對金屬活動順序的探究緊湊、有效,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特意把置換反應的概念放在金屬的化學性質探究之后討論,并在教學程序的最后,通過反饋練習來鞏固,以求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境,溫故導新 以科學事例創設情境,回憶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二)活動探究,探索新知
(三)交流討論、歸納小結 學生回顧、反思,課堂小結。
(四)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通過三個探究過程:1.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 2.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 3.金屬與鹽溶液的置換。采用實驗——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從探究中發現知識,通過對幾種金屬活動性的比較,進而引出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用途,突破重點。在每個探究后都精心設計問題或列舉事例,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加強對金屬活動性運用的學習,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消化,并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再緊密結合課后精選的反饋練習,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溫故導新
【創設情景】在現代考古中,發現從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銀器具總是比鐵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鐵器早。你知道為什么嗎?
(設計意圖)以科學事例創設情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寓示著本課題的重點。
(二)活動探究、探索新知
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結合課件展示,回顧學過的鐵、鎂等與氧氣的反應,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再結合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設置學生討論(老師可適當引導比較),得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追問】如果把金(Au)的化學活潑性與這兩種金屬比較,則金(Au)排在什么位置?為什么?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利用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來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提高學生分析能力,還可及時檢查和反饋學生的知識掌握和運用情況。
(2)金屬與酸的反應
【活動探究一】金屬與酸的反應
(改進意圖)用塑料片把培養皿隔成四個區域(有間隙連通),先加入少量稀鹽酸,再依次向四個區域中加入Cu、Fe、Zn、Mg四種金屬,而課本中采用了4只試管來做這個對比實驗。相比之下,用改進過的裝置來做這個對比探究,更加節省藥品、節省時間,更加便于操作。值得強調的是加入的順序(Cu、Fe、Zn、Mg)很重要,這樣實驗現象有個遞進的過程,便于學生觀察、對比,把握內在聯系,使學生能清晰地比較出這四種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從而比較出這四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突破重點。還能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
【設置探討】通過該實驗探究一的現象分析,能否得出這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還能得出什么結論?
(設計意圖)使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突出重點。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使學生能對獲得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培養學生比較、歸納、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學生討論后匯報,教師整理、展示結論:
金屬活動性:Mg > Zn > Fe > Cu
金屬活動性較強的金屬才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
【設疑】大家想想如果在實驗室制取氫氣,你認為選用那種金屬最合適?
(設計意圖)刺激學生思維,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原有的實驗室氣體制備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加強學生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運用。強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促進學生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3)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
【活動與探究二】金屬與金屬化合物溶液的反應
學生分組探究,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
【設置討論】通過實驗探究二的實驗(1)可知Al的活動性比Cu強,那么結合實驗探究中的(2)、(3),能否比較出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
(設計意圖):給出一定線索為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在學習金屬化學性質的同時,也了解了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的另一方法。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和分析、歸納、綜合總結的能力。突出重點,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同時,享受它帶來的喜悅。
學生討論后匯報,教師整理、展示結論:
金屬活動性:Al > Cu > Ag
活動性強的金屬能把活動性弱的金屬從它們的化合物溶液中反應出來。
【展示事例】曾青得鐵則化為銅
(設計意圖)結合歷史事實,強化金屬活動性順序的運用,突破難點。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熱情。
通過以上三個探究過程的結果,以及科學家通過實驗得出的真實結論,進而給出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用途。
(4)置換反應
【課件展示】金屬與酸、金屬與鹽的反應方程式
(設計意圖)以課件展示回顧金屬與酸、金屬與鹽的反應方程式,突出規律性,直觀、生動的再現,便于學生觀察、總結置換的定義,自己發現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三)交流討論、歸納小結
【小結反思】談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設計意圖)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團結協作中獲得成功,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通過反思,總結自身獲得的經驗和不足,增強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進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內在智慧,啟發學生反思有助于學生的自我反饋、自我調整、自我完善,使學生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學生的反饋、反思,聯系實際教學過程,有利于教師總結、反思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以及發現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以及補救措施。這樣有利于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教師不斷深入地鉆研、體會教學理論,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
【課件展示】本節課板書:附錄
(四)練習反饋
【課堂練習】1 、洗去燒水用的鋁壺內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CaCO3] 可加入稀鹽酸,其反應原理是: (用化學方程式,下同),但加入的鹽酸不能太多,因為 ,鋁制品耐腐蝕的原因是 。
2 、波爾多液是一種農業上常用的殺菌劑,它是由硫酸銅、石灰加水配置而成,為什么不能用鐵制容器來配制波爾多液?
3、下列物質能否發生反應?寫出能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銀與稀鹽酸 (2)鋅與硫酸銅溶液
(3)銅與硫酸鋅溶液 (4)鋁與硝酸銀溶液
4 、黃金與黃銅(銅鋅合金)的外觀很相似,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鑒別黃金與黃銅?
(設計意圖)及時反饋練習,突出重難點,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
附:板書設計
第八單元 課題2  金屬的化學性質
金屬的化學性質
1、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 2Al2O3 (氧化膜抗腐蝕)
空氣中: 2Mg+O2 === 2MgO
氧氣中: 3Fe+2O2 ==== Fe3O4
2、金屬與酸的反應
Mg + 2HCl ==== MgCl2+H2
Zn + 2HCl ==== ZnCl2+H2
Fe + 2HCl ==== FeCl2+H2
Cu與稀鹽酸不反應
結論:(1)根據反應劇烈程度可知同種金屬活動性:
Mg > Zn > Fe > Cu
(2)金屬活動性較強的金屬才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
3、金屬與某些金屬化合物溶液的反應
2Al+3CuSO4 ==== 3Cu+Al2(SO4)3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結論:(1)三種金屬活動性順序:Al > Cu > Ag
(2)活動性較強的金屬能把活動性較弱的金屬從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換出來。
置換反應
1、定義:由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2、特點:A+BC=AC+B
二氧化碳的性質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中學 陳玲
教學內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單質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學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教學要求掌握的兩種氣體之一,也是與生活實際聯系極其密切和廣泛的一種重要物質。本節教材內容主要講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最后聯系到用途。呈現方式有以下幾個特點:即,難度不大、實驗較多、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的內容也較多,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課面對的是剛剛學完氧氣的性質和制備的學生,所以教學的部分內容做了調整,刪去了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但教學的重、難點并沒有改變。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上來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CO2的知識,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產生等;從學生心理特征上來看,往往渴望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一類物質的規律知識,甚至為此要求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實驗和觀察活動;然而,從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對于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和意義。????
教學設計思路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用生活中的材料創設問題情景,整堂課圍繞一瓶可樂展開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興趣,調動思維。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再將結論運用到生產、生活當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規律的能力,同時,把課堂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讓學生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完成探究的過程, 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挖掘本質的能力,從而樹立科學的探究觀和世界觀。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關用途。
c、初步初步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等有關知識的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獲得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產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產生學習化學的強烈愿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開展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
b、了解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五、重點和難點
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激情引入 [展示]:教師走到學生中間,展示一瓶可樂。同學們,這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一份禮物,祝大家“百事可樂”。在生活中,大家都喝過可樂,這里面有氣體嗎?是什么氣體?
展示課題:二氧化碳的性質
[提問]:我們今天就來研究這瓶可樂中的二氧化氣體,要想研究它,我們先把它取出來。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把這瓶可樂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趕”到集氣瓶中?
[提問]我這里裝了二氧化碳了嗎?你如何知道的?
[引導]根據剛才的一系列實驗,你能說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質?
學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是二氧化碳氣體。
學生相互討論,請一位同學上臺協助教師收集可樂中的二氧化碳氣體。
一位學生上臺向瓶內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發現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瓶內確實有二氧化碳。
學生講述的答案有多種,并在黑板上板書出來。
1、用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物品來引入新課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
2、通過趣味實驗,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大腦。讓學生思考如何“取”氣體,充分把學生的味口調起來,有助于激發其探究實驗的熱情。
3、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引入新課,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過程,讓其順乎自然地進入到新課的狀態中。
二、實驗探究
1、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
[講述]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這些性質是否正確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是小呢?
[播放動畫]“死狗洞”請學生分析原因。
[提問]:如何設計實驗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引導]請同學們把礦泉水中的二氧化碳倒入裝有燃著的蠟燭的燒杯中,觀察現象。
[實驗]向裝有一高一低兩支燃著的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
[播放動畫]燈火實驗
[結論]二氧化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
學生都能回答出密度比空氣大。
學生展示設計理由如裝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是正放在臺面的;二氧化碳可以滅火等。
學生合作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完成學習材料。
學生描述現象,解釋原因。
在快樂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知識,許多學生都能夠分析出原因。
1、讓學生感知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先猜想,而后假設,近而實驗,推出結論。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3、通過多媒體拓展學生視野。
4、聯系實際,感受生活中的化學。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驗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提問]:剛才有同學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否自己設計實驗,通過實驗探究?
[評價]:評價學生的實驗方案,并給予恰當的鼓勵。
[巡視]觀察學生的實驗情況并給與適當的指導。
[結論]二氧化碳可溶于水,1體積水約溶解1體積二氧化碳。
1、學生交流合作設計實驗并上講臺展示自己的實驗裝置草圖,講解原理,教師給予評價。
2、學生動手實驗,快速向裝有二氧化碳的礦泉水瓶中倒入半體積的水,并迅速擰緊瓶塞,振蕩并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
3、部分學生如果實驗失敗,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失敗的原因。
1、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
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學生敢于表現自我。
2、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學習能力。關注知識獲得的過程。
3、實驗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呢?
[提問]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呢?
[實驗]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試液浸泡過的小花噴灑稀醋酸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
2、、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試液浸泡過的小花噴灑水
3、把紫色花放放裝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4、把噴水后的紫色花放入裝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引導]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為何噴水的紫色花放入二氧化碳中就會變紅呢?
[講述]請同學們把可樂倒入錐形瓶中,快速用瓶塞塞緊,并把導管通往紫色石蕊試液中,振蕩錐形瓶。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
把變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再觀察現象。
[提問]為什么變紅的溶液又變回紫色?
觀察現象:紫色花變紅色
得出結論: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
[以下內容均由學生回答。]
觀察現象:紫色花不變色
得出結論: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
觀察現象:紫色花不變色
得出結論: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
觀察現象:紫色花變紅色
得出結論: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一種酸,是這種酸使紫色石蕊變紅色。
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學生動手實驗。

分析原因,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1、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對比實驗是化學實驗的重要方法,通過使石蕊變色的探究,初步讓學生學習對比實驗的理念和方法。
3、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歸納的能力。
?
4、用生活中的物質來做實驗,大大增強學生求知的欲望,并且通過學生的親身體會,對知識的掌握將更為深刻。
4、實驗探究:二氧化碳氣體的檢驗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你如何設計實驗證明?
三、歸納與整理:
師: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請同學們課后思考,根據二氧化碳的這些性質,你能寫出二氧化碳的哪些用途?
[練習鞏固]
[學生設計]
1、用帶導管的膠塞塞緊可樂瓶口,把導管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2、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
[學生實驗]向玻璃管內吹氣,并觀察實驗現象。
辨析檢驗二氧化碳的方法。
1、加強實驗設計的體驗,再次體會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會知識獲得的過程。
2、培養學生自我歸納總結的能力。留有疑問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
七、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老師: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  班級______ 學號_____ 課題: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探究
一、課前學生活動表現
項目
時間
自我評價分值
組員互相評價分值
指導老師評價分值
總評
預習能力
1、看到課題后你想到了什么?__________
2、你了解CO2的內容有哪些呢?________
3、你能否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是小?_____
4、你猜想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猜想的依據是什么?______
5、你是否知道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__________
6、生活中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嗎?
二、課堂學生活動表現
項目
時間
自我評價分值
組員互相評價分值
指導老師評價分值
總評
設計能力
1、能積極參與此探究實驗
2、能自行設計實驗方案
3、能自行設計合理的對照實驗
4、能合理地畫出實驗方案圖示
實驗能力
1、能自行組裝實驗裝置
2、能合理地使用各種儀器
3、能按設計的步驟合理進行實驗
4、實驗效果明顯
5、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完善實驗的步驟和內容
觀察能力
1、有較強的觀察意識,能經常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
2、能根據經驗教訓來觀察和預測結果
創新能力
1、能把已學到的知識和所掌握的基本技能應用到實踐問題中,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
2、要有創新意識,敢于標新立異,打破常規
3、不迷信書本,敢于嘗試
表達能力
1、文字表達清晰,文筆流暢,條理分明
2、語言組織能力,說話有條有理,吐字清晰、普通話標準
3、應答能力強,表述正確
合作能力
1、能否對他人的優秀表現作出贊賞
2、是否愿意向他人提供幫助
3、小組合作的是否愉快
三、課后的自我評價
1、通過此次對CO2性質的實驗探究,你學會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本領,對這樣的課型你喜歡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動過程中,你是否感到有困難之處?困難在哪里?你是如何解決的?______________
3、你對探究性活動還有什么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本教學設計的特點
本課題設計主脈清晰,重點突出,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學生參與度高,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創設真實的問題情景。在課堂的一開始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可樂引入課題,使學生感覺新鮮又好奇,整堂課圍繞著可樂來開展活動,創設熱烈的學習氛圍, 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2、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中讓學生猜想,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總結得出結論。體現了新課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科學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濃厚。
3、善于設疑。在不同的階段設置不同的疑問,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進行科學的探究。
4、設置適當的錯誤和意外。在教學中允許學生出錯,學生在錯誤中學習印象會更為深刻。而“意外”的現象,對學生來說印象最為深刻。它打破了學生的固有思維方式,不僅會產生疑問的火花,從而促進了思維的發散。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去思考問題。
九、教學反思
1、教學前反思:在本次授課中,我第一步是從一瓶可樂入手,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設計既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又可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設計中,我步步引導,讓學生從一瓶可樂中發現二氧化碳的諸多性質,然后分小組實驗,以培養學生的的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上課前,我認真地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應用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上可能出現的反應做了充分的反思。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2、教學中反思: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在前面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并要求用實驗驗證,而且很多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來評價其他同學的設計方案。同時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路和熱情,我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導效果,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我精心設計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思路清晰了,課前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經過我適時地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高頻率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3.教學后反思:教學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實踐后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對這一課進行全面反思后,我認識到要善于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巧妙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非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分子和原子
河南開封第十七中學 孫保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學習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及混合物、純凈物的基礎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微觀世界有所了解,對以后學習化學方程式、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起著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生活、實驗探究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加工。
(3)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從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實驗的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四)教學難點
1、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2、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五)重、難點突破
1、通過數學計算,讓學生體會分子的大小;
2、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高科技圖片,展示微觀世界;
3、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機會。
4、從一些日常現象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與課本理論相結合。
5、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學策略
以實例引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探究和興趣,利用多媒體和圖片,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同時并用,在頭腦中形成微觀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觀粒子的存在。首先從分析學生熟悉的水蒸發、品紅在水中擴散等現象提出問題,通過趣味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觀點;接著通過學生思考、分析以及活動與探究,得出“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分子間是有間隔的”等結論。
三、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對分子特征的認識。
四、教學用具
儀器:燒杯、試管、注射器、量筒、膠頭滴管、玻璃棒等。
藥品:濃氨水、酒精、蒸餾水、酚酞、冰糖等。
其他教學用具:沾有棉花團的“小樹”、多媒體教學課件。
五、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播放動畫:1、放學回家,剛走進家門,就聞到了飯菜的香味。
2、敞口容器中的水逐漸減少;
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
(二)趣味實驗、激發興趣
[投影]盛開的桃花圖片及古詩
設問:在這碩果累累的秋天,我們能否在課堂上讓“桃花”盛開呢?
演示實驗:沾有棉花團的“桃樹”,棉花團上滴有酚酞,在“樹”下放半小燒杯濃氨水,觀察現象。
播放動畫:氨分子從氨水中向空氣擴散的微觀示意過程
(三)科學手段、證實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為什么水能看得見,而水分子看不見呢?
[投影]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約有1.67 × 1021個水分子
總結出分子的第一個特征: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五)引導探究,培養能力
[投影] 課本第48頁活動與探究內容。
學生實驗探究,觀察、記錄現象。
播放實驗的演示過程。
總結出分子的第二個特征: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六)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投影]:議一議:
1、為什么墻內開花墻外可以聞到花的香味?
2、為什么濕衣服在陽光下和通風處比在陰涼、背風處易于晾干?
[flash動畫] 微觀展示不同溫度下水分子運動速率不同
(七)繼續探究、培養能力
[投影]活動與探究:
A組實驗: 50 mL水與50 mL酒精混合,觀察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B組實驗:一定體積水中加入糖塊,觀察糖塊溶解前后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C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D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學生分組相互合作進行探究、認真觀察、記錄,討論。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探究結果、討論、交流。
總結出分子的第三點特征: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投影]固體、液體、氣體物質分子間隔微觀示意圖
(八)學以致用、聯系實際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
1、物質的三態變化。
2、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3、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水有了甜味。
(九)總結評價、形成體系
[投影]說一說:學完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十)練習鞏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一、課本52頁:3(2)(3)(4)(6)
二、聯想與體驗:假如你是水中的一個小分子,你的生活會怎樣?
讓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知識,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水分子的“生活”。
試一試:家庭小實驗
將50mL黃豆和50mL小米混合,體積等于100mL嗎?
六、板書設計
課題2 分子和原子(一)
一、分子的存在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隔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洛陽市拖二中 宋貞
學生分析
在九年級之前,大部分學生在小學自然課里和課外已斷斷續續地接觸到一些物質的性質和化學反應,對化學已有一定的興趣,對初中化學將要學習的內容很好奇。但對于究竟什么是化學,化學研究的內容是什么還是一片空白。對物質的觀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過少量化學知識的學生有一種錯覺:感覺化學學習很淺,只需要記一記就行了,還有部分學生畏懼理科,對作為理科的化學有一定的畏懼心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的第一節課,也是整個化學學習的啟蒙課,因此在整個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一開始就喜歡化學,認識到化學的真正價值,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和遠景動機,對學生學習的整個環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的第一節課,也是整個化學學習的啟蒙課,因此在整個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一開始就喜歡化學,認識到化學的真正價值,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和遠景動機,對學生學習的整個環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2、教材處理
在設計《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這節課時,充分吸收人教版老教材、湘教版2005版和人教版2006版教材的合理內核和精髓,將緒言課的基本任務定位于激發學習興趣、認識化學價值、樹立學習信心上。以所教的最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和發展需要作為教學設計的基礎,盡最大可能實現在教學過程中的面對一切學生的職責。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引入和研究內容部分作為學生課下閱讀內容,化學史部分作了如下處理:將古代化學史中火的價值和困惑放到空氣成分的發現史中,將原子分子論的意義放到分子的講解前,而現代化學則在本節課中以能源、材料、環境、生命科學的講解中反映出來。
3、教學重點:激發學習興趣,感受化學之美與化學的價值。
重點的突出:根據九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設置興趣激發三步曲,讓學生在問題中去想象,在實驗中去探求,在價值中去感受。這更好的激發了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渴望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4、教學難點:化學真正價值的認識
難點的突破:通過創設教學情景、發揮九年級學生聯想力豐富和活躍的優勢,使學生在如同身臨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學的價值,再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引出化學新的作用。選擇豐富的色彩和歷史圖片、引導學生完成從新奇到萌發出喜歡化學再到渴望學習化學、學好化學的心理歷程。不僅使學生初步了解了化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學習化學的方法,而且通過此過程,大大降低了學生對化學的神秘和畏懼心理。使學生在豐富的感官和思維刺激中展開想象的翅膀。
三、設計思路
我在講授本節課時,主要依據讓學生可以接受、樂于接受的教學原則,以學生心理和發展需要為出發點進行設計的。
在本節課中,我改變傳統緒言課“以知識為本”和“以實驗為主”的教學思想,將課堂設計的重心確立在“以學生的心理和發展需要為本”上,克服緒言課僅用實驗激發學生的淺層短時興趣——對實驗的新奇,堅持將教學目標多元化,力求實現學生心理需要、教師課堂管理、研究學習方法和激發遠景動機等多方面目標的統一融合。體現“教為學生而教,學為學生想學”的教學理念,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融為一體的化學教學價值觀。通過實驗、問題、價值、方法的四個環節的層層引導和學習,將學生對化學的熱情由新奇到喜歡到迫不及待,對化學學習由畏懼到萌發自信到堅定信念,使學生對化學學習的想象插上飛翔和理想的翅膀。同時對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訓練科學方法以及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等都是十分必要并且具有深遠的意義。
教學設計時,我追求“預設和生成”的統一,貫徹以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為線索來推動課堂的原則,備課時充分考慮學生會怎么想,多做針對學生的各種反應的預設,上課時隨時抓住學生及時提出的問題,從學生的心理需要角度出發組織教學,堅持講學習的第一機會和權力交給學生,使課堂煥發出生命和活力。比如:學生提出:“化學很難嗎?”反映出部分學生對作為理科的化學所具有的畏懼心理,我特意為此添加了一個初中化學學科基本內容的介紹環節,從而有效降低了他們心目中化學的難度,樹立起化學能學好的初步信心。
創設豐富的情景讓學生充分去感受化學之奇,體驗化學之美,品味化學的價值。在空瓶生煙的演示實驗中,制造一波三折,制造神秘的氣氛,最后又留下懸念讓學生去尋找。在探究實驗中,讓學生在親自動手實驗的過程中激動地觀察,尋找,再在教師的進一步要求中發現面對的困境,發現學習化學的必要。在化學史中,先充分激發學生的歷史知識,再發現更多的更奇妙的東西原來都和化學有關。通過自己的首先思考、回答、體驗,學生不僅獲得了新知,也體驗到自我的自豪感和渴望進一步探求化學的情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能力、動手能力、推理能力以及積極參與課堂、享受學習的意識和觀念。
運用蜻蜓點水式的介紹和能引起學生主體感受的第一人稱的語言來處理現代化學中各種世界前沿科技與化學的關系。
將盡可能多的說話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表達他們的意思,使整個課堂始終充滿平等、寬松、快樂、開放、互動的氣氛,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心理進行啟發、調動,在質疑、政論、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學生的知識和情商都得到了發展和提高。這種參與和引導式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知識和心理共同建構的過程,也是最容易產生體驗的過程。
四、教學方法
基于學生心理需求基礎上的興趣激發,在興趣激發過程中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相互合作,交流討論,師生互動,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化學的價值和學習化學的樂趣。
五、學法指導
采用從學生身邊生活事例中提煉出的問題,在回答過程中參與、發現。通過化學史和實驗探究中的發現感受化學學習的各方面價值。
六、教學環節
本課題是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層層遞進進行設計的。
吸引關注(探求真相(化學價值(關注方法(思想引導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化學的奇妙,萌發出渴望親近化學、進一步學習化學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感受到化學對世界影響的普遍和深遠。為學生的后繼學習打開了良好的開端,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基本實現了激發最大多數學生遠景動機的作用。
八、教學過程設計
吸引關注 一波三折的空瓶生煙:既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又
( 是對化學學科的引入
探求真相 通過生活中的問題,揭開化學研究的對象內容
(
化學價值 通過個人生活、國家經濟和世界前沿科技介紹使學生對化學的渴
望達到高潮,達到對化學學習情感的培養、認識世界的態度和價
( 值觀的熏陶
關注方法 成功者最先注意到方法的作用:研究和學習方法介紹和對方法
( 意識的培養,進一步樹立化學我能學好的信心
遠景引導 思想引導行動,習慣跟隨行動:利用寄語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
行動指導,揭開良好習慣的序幕。
湘教版實驗教材
專題六 泛舟能源海洋
單元1 化學變化與能量
廣西玉林市玉州區仁厚初中 盧創華
一、教學設想
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目標不再是知識的單向傳授,而是要求在教師的精心主導之下,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合作探究,在落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材《泛舟能源海洋》專題的內容設置上,突出“生活(問題)—化學(探究)—生活(應用)”的編寫思路,注重體現化學知識的生活現實性,教材適用于教師主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教學方式。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比較突出于情景的設計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力求讓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望驅使之下,通過 “問題情景——自主學習——實驗探究——歸納總結——鞏固拓展”等過程教學,既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又學會了學習,更可以達到創新思維的培養目的。
二、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我們都知道,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是現代能源的主要來源形式之一,因此,了解化學變化與能量的關系,是學好本專題的理論基礎。通過研究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對后面單元所學習的解決能源危機、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等知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本單元主要由兩部分內容構成:①化學能與熱能;②化學能與電能及其它能的轉化。根據教材內容安排和學生實際,我設定了以下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伴隨有能量轉化,了解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的概念。
2、了解物質在化學反應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能量相互轉化形式,認識通過化學反應獲得能量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化學反應中化學能與熱能轉化的實驗探究過程,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
2、通過引導學生對化學能與熱能轉化的實際應用探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重視對學生進行能量轉化觀點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這種轉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意義,逐步形成“生活”——“化學”——“生活(生產)”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2、通過對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團體協作精神。
(三)重點、難點、關鍵點
重點:化學反應中化學能與熱能發生的相互轉化及形式。
難點:對化學反應中發生的能量相互轉化及形式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關鍵點:①注重知識與生活實際、實踐探究相結合。②注意問題的誘導性。
三、說教法
1、本專題的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性很強。因此,在本單元里,我們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實驗、圖片,采取教師導學和學生探究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問題教學法,結合生產生活實際,巧妙地設置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探究過程的學習,既了解了化學變化與能量轉化關系,又能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科學探究方法。
新課程問題教學法的內涵是: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通過創設情景,善導問題,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并在積極主動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樣學生既獲得終身學習所必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能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完成一個教學過程。它具有鮮明而獨特的特征就是:①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②以問題為主線貫穿整體課堂教學。因此,實施問題教學法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具有非凡的重大意義。在本節課里,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基本過程:
創設情景——指導學習 ——自主探究 —— 設問練習——簡結轉新
2、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在幫助學生落實“雙基”的基礎上,更須要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本單元的教學設計里,我抓住了以下這兩點:一、利用學生(小組)對化學變化中能量轉化實驗探究方案的個性化設計以及交流評價;二、通過后續性作業“用化學方法冷卻罐頭可不可以?” 以及“想想看,你可以利用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來做些什么?”的布置,構建兩個學生自主探究、互動交流的創作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和應用能力,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目的。
四、說學法
1、學情分析:根據生活經驗和前面所學,學生已初步了解木炭、蠟燭、鎂條、鐵絲等物質可以在氧氣中燃燒,并知道燃燒是一種會發光發熱的化學反應,但對于不用燃燒也能放熱的化學反應不甚了解,同時,青少年對新事物的心理普遍存在著:好奇、熱情求知、但注意力不夠持久……等特點。
2、學法指導:結合本單元的內容編排特點,在教學設計中,我比較注重了以下這兩點:一是問題的激發,即老師結合生活實際,巧妙設計問題情景,讓學生產生問題,并帶著問題閱讀課本,自主學習,自主設計,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學習參與;二是問題的梯度設計,要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即在情景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思維習慣,通過“經驗猜想——課本求知——實驗探究——交流總結”等學習過程,使學生對化學能轉化熱能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到具體應用。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分析能力、實踐創新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在自學和實踐探究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充分享受掌握知識所帶來的樂趣。
因此,本節課里,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體現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表達……等方面。
五、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思路與策略: 由于本單元的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性很強,因此,我在課的一開始,就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設計了“罐頭是怎樣自行加熱的”問題情景,作為本課題的引入,然后通過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先是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猜想(解決不了問題),到自學課文知識(感性認識),再到自行實驗探究,實踐體驗,最后通過小組交流討論,讓學生得出“化學變化中,化學能與熱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的結論;最后,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設問練習,通過回顧情景問題,完成后續作業,達到簡結轉新,思維拓展的目的。
創設情景 —— 指導學習 —— 自主探究 —— 鞏固應用—— 簡結轉新
(二)操作流程及目的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上課開始,在對本專題的學習內容作了簡單的引入后,針對本單元《化學變化與能量》的主題內容,設計了以下的問題情景:教師演示實驗:取出1個自制的簡易加熱食品罐頭,拉開引線,一會兒之后,一罐熱氣騰騰的八寶粥產生了……。學生興趣被充分激發,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匯總、整理學生所產生問題和猜想:
—— [問題] 這種罐頭里裝有什么東西?沒有火,它是怎樣自行加熱的?……
——[猜想]有電能在里面加熱;/物質在里面燃燒;/物質反應產生熱量;……
于是趁機引入主題——化學變化與能量。
2、指導學習,感性認識:
教師圍繞情景問題,提出學習目標——“放什么物質在一起,會產生熱量?”
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行閱讀課文,做好閱讀體會。
組織、鼓勵學生交流收獲:——知道化學反應有放熱反應與吸熱反應之分。
——能放出熱量的反應有:蠟燭燃燒;乙炔燃燒;/木炭、鎂條燃燒……
[新問題]學生存在的疑問:課本實驗中“鎂跟稀鹽酸”、“碳酸氫銨跟醋酸”反應究竟是放熱的還是吸熱的呢?/什么物質反應時,不通過燃燒也能放出熱量呢?
3、自主探究,交流體會: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實驗,并按照學習卡所示內容,自主設計化學反應中熱量的變化實驗驗證方案。
(附:學習卡指導內容:)
學 習 卡
放熱反應:
吸熱反應:
1、請在下列實驗里提出你的個人猜想:(放熱/吸熱反應)
實驗1:鎂 + 稀鹽酸—— ( )
實驗2:碳酸氫銨 + 醋酸—— ( )
[補充實驗] 生石灰 + 水 —— ( )
2、為了驗證你的猜想,你打算采用怎樣的簡便方案呢?

實驗記錄:
結論:
①鼓勵設計個人的實驗方案;②指導學生分成實驗小組,自行分配小組角色,討論最佳實驗操作方案,③分工合作,完成實驗探究。④組織各小組匯報交流實驗探究過程與結果,形成結論。引導學生相互點評,發掘、學習對方長處,指出存在問題。教師則突出肯定性和鼓勵性的評價,充分發掘學生的閃光點。
4、聯系實際,鞏固應用:
設問練習:① 試判斷,鋁跟稀硫酸的反應是不是放熱反應。
②結合《物理》所學到的能量知識,你還知道哪些能量是轉化為熱能的呢?
——引導學生交流討論,鞏固認識,加強知識的理解和實際應用。
5、簡結轉新,思維拓展:
—— 后續性學習布置,引導出新的探究問題:
回顧情景問題:“你現在知道那罐頭是怎樣自行加熱了嗎?
[思維拓展]:“用化學方法冷卻罐頭可不可以?”
想想看,你可以利用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來做些什么?
大家課后嘗試一下,看看誰的方案更好,下一節課匯報交流。
六、教學設計反思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富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用人才。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這一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立足于學生“雙基”的形成,著力于品質的培養。在知識的探索學習過程中,通過發現問題,提出猜想,到自主探究,歸納總結,最后是拓展應用。學生既可以從中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又可以使其個性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得到發展;更可以在學習過程充分體驗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由此逐步確立起學習的態度與價值觀!
七、附:板書設計:
專題六 泛舟能源海洋
單元1 化學變化與能量
一、化學能與熱能
放熱反應:有熱量放出的化學反應。 化學能→熱能
吸熱反應: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 熱能→化學能
實驗探究: (驗證方案、實驗現象)
鎂 + 稀鹽酸——
碳酸氫銨 + 醋酸——
生石灰 + 水——
燃燒與滅火(一)
河南省安陽市曙光學校 常士杰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大家好: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我們安陽做客學習,也希望大家有時間和機會到殷墟,文峰塔,紅旗渠看一看。
我也很高興能有機會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在一塊交流學習,這是一次難得的化學盛宴。
接下來我為大家展示的是《燃燒與滅火(一)》一節的說課部分。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展示我的說課內容。
一、我對教材的理解
燃燒與滅火是研究化學變化與能量的章節中具體直觀體現,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生產聯系較多,課題對學生親切又熟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因此,在對本節教學資源的選取上注重源于生活,這樣,老師在此基礎上的情景創設,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于指導學生提煉出本節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②、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識,培養自護自救能力。
③、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在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②、能用化學科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燒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②、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③、樹立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重點難點]:
重點:燃燒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難點: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
由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在本節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課程內容要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在課堂實施中注意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在此基礎上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初步設想。
二、我的教學構想
考慮到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慮到初中學生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并且這幾年隨著新課改的層層開展,學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解決本節課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這兩個重點問題上,主要采用啟發、實驗探究的教學策略。通過設置問題任務,創設情景,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參與、合作,給每位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展示的空間,力求讓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研究學習,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
在此后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則通過多媒體采用討論、談話法等來增強學生消防安全意識
在本節課堂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實施“五字方針”:聽、思、說、議、樂。
聽――聽得明白;思――敢思會思;說――表達完整;議――學會交流;樂――樂于探究。
下面讓我們一起沿著這條主線,通過五個環節來向大家展示我的第三個問題“我的教學實踐”。
三、我的教學實踐
環節1 :總結出燃燒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的舊知識(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來建構新知識,得出燃燒的概念。
環節2 :探究燃燒的條件。這里通過三個分組對比實驗,這三個實驗分別是(1)水與酒精的燃燒對比實驗。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得出燃燒的第一個條件,燃燒需要可燃物;(2)蠟燭的正常燃燒與被燒杯罩住之后的燃燒對比實驗。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得出燃燒的第二個條件,可燃物要與氧氣或空氣接觸;(3)紙棒與裹在鐵棒上的紙棒燃燒對比實驗,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得出燃燒的第三個條件,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由以上三個實驗,得出燃燒的三個條件。
在這里,由在教師指導下的共同探究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特別是在分組實驗(3)中,紙棒的燃燒對比實驗。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將紙條纏繞在鐵棒上,來做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這個看似與化學課堂無關的動作,其實是注重知識的生成性教育,注重知識的完整建構過程。
環節3 :進一步認識燃燒的條件。本環節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白磷與紅磷的燃燒演示實驗,讓學生對燃燒的條件有進一步明確、清晰的認識,這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此時,教師展示自制教具,象征燃燒條件的火三角教具,通過對教具的拼合演示,讓學生對前面所學知識進一步升華與沉淀,認識到燃燒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在此基礎上,緊接著讓學生觀看火災給人類帶來災害的一些圖片。觸目驚心的圖片,讓學生自然想到,如果遇到著火的情況,要減小火災帶來的危害及損失,那應該如何來滅火,滅火都需要什么條件?
環節4 :探究滅火的原理。這時老師趁熱打鐵,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活動場景。出示七支燃燒的蠟燭,模擬火災場面,并給出一些滅火的材料和工具,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豐富聯想,參與現場滅火。讓學生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滅火方法,并同時給大家說明自己是運用什么樣的滅火原理來滅火的,在學生親身實踐感受中,不知不覺各種滅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并盡量使學生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
環節5 :最后,學習防火自救常識,防患于未然,讓學生懂得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如何學會自我保護,學會生存。?
本節課所選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品,幾支蠟燭,一張紙條,一些沙土,一塊抹布,都取自于我們身邊看似不起眼、不經意的東西。通過在課堂上的演繹、變化,實現了由現實生活向科學世界的回歸,讓學生感到化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科學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遙不可及,只要我們積極思索,敢于創新,勇于實踐,我們的每一位學生都會是小小科學家。
這就是我對燃燒與滅火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燃燒與滅火(一)
河南省安陽市曙光學校 常士杰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
2、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識。
3、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在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2、能用化學科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燒現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樹立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教具準備]:
1、儀器:鑷子、酒精燈、大燒杯、小燒杯、溫度計、
2、藥品及其它:水、堿面、白醋、火柴、木塊、蠟燭、白磷、紅磷、熱水、膠水、濾紙、展示臺、自制教具、小刀、濕抹布、沙土、藥匙、石棉網、鐵棒、紙條、紙卷、酒精、水、點滴板
3、多媒體、自制教具
[課時分配]:1課時
[教學設計]:
習 內 容
學 生 活 動
教 師 活 動
燃燒的概念
燃燒的條件
進一步認識燃燒的條件
滅火

滅火的原理
防火自救常識
①回憶以前學習過的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
②結合生活經驗,總結燃燒的特征。
①展示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圖片。
②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定義燃燒的概念。
①通過三個實驗來探究燃燒的條件。
②小組討論、發言。
①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②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歸納燃燒的條件。③評價各組的探究活動。
①觀察白磷、紅磷的燃燒對比實驗。
②討論、分析燃燒的發生都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①通過演示實驗,提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燃燒的條件。
②展示教具,歸納總結,突破難點。
①參與滅火行動。
②從同學們的滅火實踐中總結出滅火原理及方法。
①模擬火災現場。
②提出探究性問題(如何滅火),給學生思維空間,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③在學生的滅火行動中給予幫助,并做出評價。
④指導學生歸納總結滅火原理及方法。
①討論交流如果生活中遇到火情應如何滅火與自救。
②學習消防安全知識。
①提出情景問題,考查學生安全意識。
②展示圖片,介紹消防安全知識。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展示圖片:
[講解詞]:
剛才我們認識了一些有趣的甲骨文字,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距今約有3300多年年歷史。今天我們暫且可以把這個時間忽略不計,而把時間追溯到五十萬前,來看看人類最早認識的化學反應。在化學大事記中,第一個就是“約五十萬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火是人類打開化學大門的第一把鑰匙。有了火,粘土燒成了陶器,礦石煉出了金屬,陶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機時代……人類每前進一步都與火有著密切的聯系。
火更是我們生活和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助手,我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它的幫助。說到火我們很自然就想到燃燒。但燃燒不當、失控,就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所有的燃燒從化學角度來說都是一樣的,但燃燒是有利還是有害,主要取決于我們能否加以控制。如果我們掌握了燃燒與化學反應的聯系,那我們就能有效控制燃燒了。
下面我們就先來談一談燃燒。
[講授新課]:一、燃燒
[展示圖片]:
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以前都學習過哪些物質的燃燒?
展示碳、硫、磷、鐵、鎂、蠟燭等物質的燃燒圖片。
[學生討論]:
再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燃燒現象,討論燃燒的現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學生歸納燃燒的特征:發光、發熱、劇烈、有新物質生成。
引出燃燒的定義:燃燒是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板書)
[設疑]:
在生活中我們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現象,如野炊時,要點燃篝火必須先要用紙片進行引燃;在燃燒過程中,如果樹枝壓得太緊,火容易熄滅;在熊熊燃燒的篝火下面,泥土卻“安然無恙”,不為火所動。我們如何來解釋上述現象?看來燃燒都需要哪些條件呢?
[過渡]:下面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探究
二、燃燒的條件:
[學生分組實驗]:分三個實驗來探究燃燒的條件
■ [實驗1]:在點滴板的兩個凹槽中分別滴入酒精和水,用火柴點燃。
教師巡視,矯正學生的錯誤,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交流討論]:
實驗小組發言,實驗現象及原因,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酒精能燃燒,水不能燃燒。結論是物質具有可燃性,即可燃物。
進而舉例哪些物質是可燃物,哪些物質不是可燃物。
■[實驗2]:點燃兩支小蠟燭,其中一支用燒杯罩住。
同實驗1
罩住的蠟燭逐漸熄滅,另一支正常燃燒。結論是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對燃燒概念進行充實]:指出該反應又屬于氧化反應。(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燃燒是氧化反應的實質)
■[師生同做實驗3]:(準備兩個紙卷)分別點燃紙卷①,點燃纏在鐵棒上的另一紙卷②
分析比較產生不同現象的原因。
引出著火點的概念:
著火點是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
通過常見物質的著火點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著火點。
結論是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小結]:燃燒的條件(板書)
1、可燃物 2、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3、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設問]:
燃燒的發生,是否必須同時滿足燃燒的三個條件呢?
對燃燒的條件做進一步研究論證:
[演示實驗]:白磷、紅磷的燃燒對比實驗
讓學生分析白磷、紅磷在不同情況下能否發生燃燒,對燃燒的發生有更清楚的認識。
[得出結論]:
在通常情況下,物質的燃燒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出示教具]:
利用教具進一步加深印象,并強調這三個條件共同構成“火三角”。
燃燒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板書)
[課堂練習與鞏固]:
用所學知識來加以解釋:課本105頁生活啟示(野炊時點燃枯柴)
[過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燃燒能造福于人類,比如我們剛開始看到的圖片,燃燒與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但燃燒失控引起火災就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展示圖片]:展示一組火災圖片,引出滅火。
三、滅火:
[再次利用自制教具]:
作承上啟下的小結,并演示說明,如果破壞了其中的一個條件,燃燒就不能發生,這樣就達到了滅火的目的。
[學生探究活動]:
熄滅蠟燭實驗(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僅供參考)
滅火方法
滅火的原理及方法
1、用水滅火
……….
2、用嘴吹滅
……….
3、用剪刀滅火
……….
4、用燒杯滅火
……….
5、用沙土滅火
……….
6、用濕抹布滅火
……….
7、……….
……….
學生上講臺演示用不同的方法來熄滅蠟燭,并說出是運用什么樣的滅火原理,破壞了燃燒的條件,達到滅火的目的。
[學生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剛才熄滅蠟燭過程中,都運用了哪些滅火原理,并進行總結。
[歸納總結]:滅火的原理及方法(板書)
1、清除可燃物或隔離火源 2、隔絕氧氣(或空氣) 3、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
[聯系生活]:
如在生活中遇到著火的情況該怎么辦呢?
如:炒菜時油鍋著火,電熱毯引燃被子,樓房下層著火如何防火自救,學生各抒己見
[展示圖片]:
①介紹一些防火自救常識(展示防火自救常識圖片)。
②認識消防安全圖標。
滅火救火不如防火,從以上兩個方面來增強學生的消防安全意識。
[反思與評價]: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的收獲,啟示或發現,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調查與研究]:
1、根據自己住宅的特點,設計預防火災的方案。(包括萬一發生火時采取的滅火和自救措施)
2、為2008奧運會設計點火方式。
[板書設計]:
單元2 燃燒與滅火(一)
一、燃燒
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 三、滅火
二、燃燒的條件 滅火的原理及方法
可燃物 清除可燃物或隔離火源
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隔絕氧氣(或空氣)
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
說課: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第1課時)
教材: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 簡 敏
教材分析
關于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與舊課程的本質區別是理念的不同。對新課程理念理解如下: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是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評價的本質功能在于促進發展。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是九年級學生的第二堂化學課,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化學理論性知識。作為啟蒙階段的學習,它直接影響學生對化學學習認知結構的發展,同時也影響學生對化學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新教材減弱了對概念的記憶要求,加強了理解要求,重視化學概念的形成,重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見的變化和現象為素材,引導學生理解物質變化這一基本概念。與具體物質的學習比較,本節內容缺乏具體性和生動性,整節課內容單一,但又要達到理解運用的要求,所以對教師有一定挑戰性。
3、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及運用
難點:對實驗現象的正確描述
對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這是第二節化學課,除本節課重點,對學生來說很多知識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學學習中的重點內容,例如儀器的介紹、實驗操作中的要點、化學變化中反應物和生成物及物質的化學式。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抓住重點,主次分明,條理清晰,對非重點內容應弱化。
實驗分析
本節課中的四個實驗是學生學習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重要基礎,因其是教材中的第一批演示實驗,對引導學生學會用教材有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應先學會用教材再挖掘教材,筆者認為不需刻意替換實驗,待學生有一定化學知識后再設計替代實驗,若學生有新建議也可酌情采納。這四個實驗具有一定層次性,屬于依次遞進關系,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逐一完成,學會觀察、描述實驗和從實驗中得出結論。教材中的實驗可盡量安排由學生動手完成,但在沒有實驗基本技能的情況下學生操作有一定危險,有些操作不規范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果,所以實驗1由師生共同完成,實驗2和實驗4第一個反應由學生分組完成,其余由教師演示。
學情分析
化學對大多數九年級學生而言是一門全新的學科,但是通過生活學生已經接觸大量的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事例,只不過他們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及它們的區別沒有注意思考過,對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沒有認識。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夠,開始不宜要求過高,隨著學習的深入會逐步記憶理解。
過程分析
課 題
物質的變化
授課人
簡 敏
學 校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




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日常生活現象和化學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使學生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的初步概念,并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
把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連。
過程與方法:
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信息,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學習化學的志向。
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初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是世界的”、“物質是變化的”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 點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及運用
難 點
對實驗現象的正確描述
教 法
實驗討論啟發教學
教 具
準 備
教師:鐵架臺(帶鐵夾)、酒精燈、火柴、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燒杯(大、小號)、玻璃片、研缽(杵)、試管架、試管(六支、貼標簽)、滴管、藥匙、水、石灰石、稀鹽酸、澄清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flash課件、每個組的標牌
學生(共5組):膽礬(塊狀)、石灰石、稀鹽酸、藥匙、研缽(杵)、試管(一支)(學生所用藥品貼標簽  )
教 學
流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前 奏
[名言] 我不是你的教師,只是你的一個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蕭伯納(George B.Shaw)
觀看、思考
在學生心中樹立新型師生關系
導 入
新 課
[視頻]生活中的幾種物質及其變化,對最后原子彈的爆炸進行評述。
觀看、了解世界由物質組成且物質在不斷的變化。
用生動形象的畫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愛國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學習化學的志向。




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展示廚房中磨碎物質的器具)
實驗3、研碎前后膽礬的溶解
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4、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實驗1由師生共同完成;實驗2和實驗4第一個反應由學生分組完成,其余由教師演示。
教師引導學生由實驗3得出兩個結論:實驗2中的粉末是膽礬;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的藍色沉淀是新物質。
分組實驗
學習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與生活中對水沸騰的印象比較,體會觀察應更準確和具體。
這是書上的第一批實驗,學生的實驗基礎知識不夠,教師完成有危險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時又盡可能多的給了學生動手和清楚觀察物質的機會。實驗1、2與生活經驗聯系可拉近學生與實驗的距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比較歸納上述四個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組討論并交流討論結果。
本節最重要的知識由學生總結,記憶深刻。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實踐的科學精神,概括、總結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培養學生由實驗得出結論的能力和習慣。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調動個性化和開放性思維。
學 以
致 用
[視頻]兩個變化,由學生判斷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么?
學生思考判斷
先學會簡單運用所學知識
頭 腦
風 暴
盡可能多的舉例說明生活中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對于學生舉的復雜例子,可留待以后學習或告知可通過網絡學習。
小組討論并交流討論結果。
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結合,培養學生開放思維,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和網絡學習的方法。
拓 展
討 論
舉例說明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中伴隨的一個現象,[問]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還伴隨那些現象?
小組討論并交流討論結果
了解變化中伴隨的現象,進一步說明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僅是有無新物質生成。
學 法
提 升
教師說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系,說明事物的變化是復雜的,對復雜事情分類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
學生體會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
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結束語
物質的變化是復雜的,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留待以后學習。“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努力吧同學們!
激勵學生不斷進取
板書設計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第1課時)
物質的變化
實驗1水 水蒸氣 水
實驗2膽礬 膽礬
藍色晶體 藍色粉末
實驗3膽礬溶液 氫氧化銅
藍色沉淀
實驗4石灰石 二氧化碳
氣體
二氧化碳 碳酸鈣
白色沉淀
評價分析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課程理念。所用事例均源自學生生活;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營造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合作探究的機會,重要的結論都由學生總結,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在學生沒有實驗知識的基礎上都盡可能讓學生實踐;在設計問題時基本上都采用開放式提問,沒有束縛學生,可以說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通過學習學生能辨別簡單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初步學會描述實驗現象。開放性學習存在很多教師無法事先預料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考驗教師應變能力。
石灰石的利用
海南農墾八一總場中學 黃曉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選自滬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五章第四節。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對化學有了一定的認識,對化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本課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比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如巧奪天工的溶洞、美麗的珊瑚、圓潤的珍珠、各種各樣的貝殼、隨處可見的水泥等等。在本節的學習中,學生既能聯系生活實際來學習石灰石的性質和用途,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又能進一步學習和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并且為將來學習鹽的性質打下基礎。所以本節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一節不可或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化學實踐課。
(二)教學目標分析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化生活的能力。
根據教材內容以及課程標準要求,我從以下三個方面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石灰石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b、掌握鑒別礦石是不是碳酸鹽的方法;
c、知道碳酸鈣、氧化鈣和氫氧化鈣之間相互轉化的關系;
d、認識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礦藏資源。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觀察、實驗、對比、歸納等學會如何獲取信息以及對信息進行加工的方法。
b、使學生掌握由實驗→現象→結論→應用的研究化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提高實驗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通過介紹石花溶洞的美麗景觀,給學生美的享受,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操,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
b、發揚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由于石灰石與人們的生活聯系非常密切,在建筑、裝飾、工業生產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主題為石灰石的利用,其中涉及較多的化學反應,都與石灰石的化學性質有關,故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石灰石的化學性質和用途
教學難點:探究石灰石的檢驗方法;
建立“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
二、學情、學法分析
新課程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重要的著眼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節的學習對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見的,我們學校附近有一個水泥廠,還有一個全國罕見的石花溶洞。學生對這些東西都十分熟悉,加上初三學生大多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對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特點,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指導學生采用課外調查、實驗探究、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學習。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感受學會如何收集加工信息,獲得新知識,并將這種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個人體驗,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考慮教師的教,也要考慮學生的學;既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也注重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我決定采用指導探究、主持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時配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視野,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
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使用,可以給學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臺,向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節省教師板書的時間。通過探究實驗給學生動手練習的機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與交流中,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四、教學程序
(一)課前準備
提前一周讓學生對附近的石灰廠、水泥廠以及石花溶洞進行調查,了解石灰石的存在和用途,并收集一些礦石樣品。
(二)成果展示,引入課題
上課伊始,先讓學生將自己組的成果向其他同學展示一下。(學生通過多媒體展示照片、圖片、采訪錄音和自制的工藝流程圖以及收集來的樣品等,并進行簡要講解。)
在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已基本了解石灰石的存在和用途,注意力也集中到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上來。我再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八一石花水洞中美麗的石花、石筍、鐘乳石等圖片,培養學生的美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三)實驗探究,感受新知
探究一:石灰石的檢驗方法
1、教師介紹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及自然界中含碳酸鈣的物質。
2、問題:(展示一些礦石樣品)自然界中有許多巖石不含碳酸鈣,我們能用什么方法區分它們?(引導學生從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進行分析)
3、設計實驗方案,檢驗準備好的4~6種礦石樣品(其中有些含碳酸鈣,有些不含)中是否含碳酸鈣,記錄實驗現象。(如果學生設計的方案合理簡便,就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
4、將碳酸鈉、碳酸鉀、碳酸氫銨(都是碳酸鹽)分別與鹽酸反應,并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記錄實驗現象。
5、展示上述三種碳酸鹽的化學式,引導學生分析碳酸鹽的共同特點,總結碳酸鹽的檢驗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聯系已有知識,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動手實驗,通過實驗、觀察,得出碳酸鈣的檢驗方法,再通過幾種碳酸鹽與鹽酸反應現象的對比,知道如何檢驗碳酸鹽,逐步學會獲取信息,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的方法,同時提高了實驗技能。
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相互轉化
1、多媒體展示有關圓明園的內容,最后提問:為什么那些堅硬的漢白玉石材經大火一燒就碎了呢?
2、實驗探究碳酸鈣、氧化鈣和氫氧化鈣之間的相互轉化。
3、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所發生的反應,并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者的相互轉化關系,并用“三化”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通過學生的實驗探究和教師的指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產生的現象、以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讓他們從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中體驗化學世界的美妙與神奇,激發其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歸納小結,知識升華
適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所以是很有必要的。我讓學生完成教材第136頁表5-7,通過填表回顧碳酸鹽的檢驗方法,以及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間的轉化關系,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五)游戲增趣,鞏固知識
屏幕出現游戲代號“火燒圓明園”五個漢字按鈕,每個字代表一道題。每個小組可以任選其中一題,然后根據題目進行討論、回答,本組的同學可以補充。答對的同學可以獲贈一個小禮品。
附:游戲題目
(火)某建筑工地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建筑材料:鋼筋旁邊堆放著沙子,沙子旁邊堆滿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腳架用的竹桿。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發大火,包工頭懷疑有人縱火,于是報了案。可是警察勘查過現場之后卻說是工地自己著的火。你知道這起離奇縱火案的案犯是誰嗎?
(燒)鍋爐或水壺經常燒煮含鈣量較高的水,很容易產生水垢。水垢不但使鍋爐或水壺的傳熱性能降低,浪費燃料,嚴重時還會使鍋爐發生爆炸。如何去除鍋爐或水壺中的水垢?
(圓)地質人員在野外勘探時往往帶著一小瓶鹽酸,其作用是什么?
(明)一間房間的墻壁,剛用熟石灰粉刷過,房間的主人為了使墻壁干得更快些,就在房間里生了一只煤爐。不久卻發現墻壁比以前更潮濕了。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園)在污染較為嚴重、經常下酸雨的地區,一些大理石雕塑、建筑、水泥路面都顯得斑斑駁駁,這是為什么?
游戲內容與本課所學知識有密切聯系,既能增強趣味性,還能鞏固所學知識。
(六)作業布置,持續學習
必做題:教材第136頁“練習與實踐”。
拓展題: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大自然中那些爭奇斗艷的鐘乳石、石筍、石花等是怎樣形成的。八一的石花水洞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溶洞的美麗景色吸引著眾多的游客前來參觀。請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游客增多會對溶洞的景觀產生怎樣的影響,并寫成一篇小論文。
拓展題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而準備。設置拓展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自覺地把化學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能用這些“化學化”的東西解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同時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最后用一段話作為本節課的結束語:“石灰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它為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對石灰石的過度開采,以及在生產過程中不重視環境污染問題,也使我們的生活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希望同學們將來在資源的充分利用上也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簡單的幾句話,點出石灰石的過度利用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提煉和概括,方便學生明確本課學習內容,加深記憶。由于本節課采用的是多媒體教學,故在教學過程中用多媒體逐條展示板書內容,最后在小結后再將所有板書展示出來。
第四節 石灰石的利用
一、石灰石的用途
做建筑材料,生產石灰、水泥、玻璃、煉鐵等等。
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鈣
1、碳酸鈣的檢驗方法:與鹽酸反應,看是否產生二氧化碳氣體。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2、碳酸鹽都能與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
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間的相互轉化
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 + CO2↑
2、生石灰轉變成熟石灰:CaO + H2O == Ca(OH)2 (反應放熱)
3、熟石灰轉變成碳酸鈣:Ca(OH)2 + CO2 == CaCO3 + H2O
教學設計: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第1課時)
教材: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 簡敏
教學設計思想
教案
課 題
物質的變化
授課人
簡 敏
學 校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




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日常生活現象和化學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使學生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的初步概念,并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
把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連。
過程與方法:
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信息,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學習化學的志向。
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初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是世界的”、“物質是變化的”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 點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及運用
難 點
對實驗現象的正確描述
教 法
實驗討論啟發教學
教 具
準 備
教師:鐵架臺(帶鐵夾)、酒精燈、火柴、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燒杯(大、小號)、玻璃片、研缽(杵)、試管架、試管(六支、貼標簽)、滴管、藥匙、水、石灰石、稀鹽酸、澄清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flash課件、每個組的標牌
學生(共5組):膽礬(塊狀)、石灰石、稀鹽酸、藥匙、研缽(杵)、試管(一支)(學生所用藥品貼標簽)
教 學
流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前 奏
[名言] 我不是你的教師,只是你的一個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蕭伯納(George B.Shaw)
觀看、思考
在學生心中樹立新型師生關系
導 入
新 課
[視頻]生活中的幾種物質及其變化,對最后原子彈的爆炸進行評述。
觀看、了解世界由物質組成且物質在不斷的變化。
用生動形象的畫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愛國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學習化學的志向。




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展示廚房中磨碎物質的器具)
實驗3、研碎前后膽礬的溶解
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4、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實驗1由師生共同完成;實驗2和實驗4第一個反應由學生分組完成,其余由教師演示。
教師引導學生由實驗3得出兩個結論:實驗2中的粉末是膽礬;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的藍色沉淀是新物質。
分組實驗
學習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與生活中對水沸騰的印象比較,體會觀察應更準確和具體。
這是書上的第一批實驗,學生的實驗基礎知識不夠,教師完成有危險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時又盡可能多的給了學生動手和清楚觀察物質的機會。實驗1、2與生活經驗聯系可拉近學生與實驗的距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比較歸納上述四個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組討論并交流討論結果。
本節最重要的知識由學生總結,記憶深刻。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實踐的科學精神,概括、總結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培養學生由實驗得出結論的能力和習慣。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調動個性化和開放性思維。
學 以
致 用
[視頻]兩個變化,由學生判斷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么?
學生思考判斷
先學會簡單運用所學知識
頭 腦
風 暴
盡可能多的舉例說明生活中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對于學生舉的復雜例子,可留待以后學習或告知可通過網絡學習。
小組討論并交流討論結果。
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結合,培養學生開放思維,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和網絡學習的方法。
拓 展
討 論
舉例說明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中伴隨的一個現象,[問]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還伴隨那些現象?
小組討論并交流討論結果
了解變化中伴隨的現象,進一步說明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僅是有無新物質生成。
學 法
提 升
教師說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系,說明事物的變化是復雜的,對復雜事情分類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
學生體會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
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結束語
物質的變化是復雜的,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留待以后學習。“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努力吧同學們!
激勵學生不斷進取
板書設計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第1課時)
物質的變化
實驗1水 水蒸氣 水
實驗2膽礬 膽礬
藍色晶體 藍色粉末
實驗3膽礬溶液 氫氧化銅
藍色沉淀
實驗4石灰石 二氧化碳
氣體
二氧化碳 碳酸鈣
白色沉淀
人教版實驗教材
第五單元 化學方程式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第一課時)
廣西桂林市田家炳中學 劉萍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化學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課時,包括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質量守恒的原因及其應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于整個中學化學。本節教材在初中化學里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為之后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教材的編寫意圖、本節的特點、初三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學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和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及分析,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化學反應實質與質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使學生了解研究化學問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如何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的原因,從而達到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4、對教材的改進
課本P88活動與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較高:因為玻璃管灼熱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錐形瓶中,又要恰好與瓶中的白磷接觸,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在插入過程中,瓶內外的氣體是否發生了交換?為此,我作了如下調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氣球套緊瓶口,再將錐形瓶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至白磷自發燃燒完全。
課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給學生造成疑問,水分會不會蒸發,空氣會不會溶解在液體中等。對此,我將小燒杯換成了錐形瓶,同樣在瓶口套上一只氣球,使學生看清反應前后瓶內外物質無交換,從而使實驗操作過程更嚴密、更科學,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實驗結論。
二、說教法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對于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了解都屬于啟蒙階段,若探究過程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過于放開或加大難度,不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會挫傷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節課我采用的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1)學生的知識狀況:已了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
(2)學生的能力狀況: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而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了解尚處于啟蒙階段。
(3)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剛開始化學學習,情緒和心理都處于比較興奮、好奇狀態,我緊緊抓住這一點。
2.學法指導
(1)實驗探究法:學會在科學探究中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團體意識。
正如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差的教師只會奉獻,而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發現真理”。
四、說教學過程
1、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2、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先由蠟燭燃燒,引出問題一“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會有什么變化呢?”接著介紹三位化學家對此進行的研究,并著重介紹拉瓦錫的研究實驗原理。進而提出問題二“是否所有化學反應反應物質量總和都等于生成物質量總和呢?”提出兩個探究實驗①測定蠟燭燃燒前后的質量變化和探究實驗②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前后的質量變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探究實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去親歷實驗并感悟質量變化的關系,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
問題三“由此你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變化關系得到了哪些結論?”學生可能有三種猜想:①化學反應后總質量變小;②化學反應后總質量變大;③化學反應后總質量保持不變。“確實如此嗎?”進入第二流程
(2)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①確定探究內容
為了減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導學生確定探究內容。
探究實驗一: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后質量變化情況
探究實驗二: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變化情況
②設計實驗方案
由于學生對這兩個探究實驗的化學反應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講解其原理。然后向學生提供以下實驗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主選擇,分組設計探究實驗方案。
③分組實驗、分析討論
實驗儀器和藥品:
探究實驗一:天平、250mL錐形瓶、250mL燒杯、酒精燈、鑷子、三角架、石棉網、氣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學生對探究實驗一設計的方案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在于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學生對兩種方案分別實驗后發現,第一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變大;第二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不變。“究竟哪一種方案的結論正確?”讓學生對方案展開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強化其設計興趣,又調動了學生主動思維。
經討論得出:第一種方案有缺陷,因為沒有考慮白磷燃燒后重新進入敞口容器的空氣質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質量變大的結論是不準確的;第二種方案在密閉條件下進行,整個操作過程中容器內外沒有物質的交換,實驗過程嚴密科學,結論令人信服。
探究實驗二:天平、錐形瓶、氣球、鐵釘、硫酸銅溶液。
學生對探究實驗二設計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也就在于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兩種方案的結果都是生成物質量不變。通過討論得出:在常溫下反應水分蒸發帶來的質量誤差可忽略不計。
剛才兩個探究實驗的共同結果是——反應前后質量不變。“為什么呢?”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于是我利用動畫模擬突破難點,即進入第三流程。
(3)動畫模擬、突破難點
用動畫模擬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直觀形象地說明: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和質量肯定不變,至此得出,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的規律——質量守恒定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并成功的嘗試實驗,獲得結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科學實驗需要嚴謹,主動建構了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
接著提問“為什么蠟燭在空氣中燃燒后質量變小,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后質量變大呢?”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用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學反應時,切記不要忽略反應中進入的或出去的氣體這類隱含的物質。
(4)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①100 g水和100 g酒精混合,質量等于200 g,這是否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為什么?
②高錳酸鉀在空氣中加熱后,固體質量減少了,有人說這個事實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你說對嗎?為什么?
③已知12 g木炭與32 g氧氣恰好完全反應,則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 g的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為什么?
第1題意在突出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反應中;第2題再次凸顯守恒的是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第3題意在讓學生發現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兩字的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得以強化,也鍛煉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懂得了什么樣的化學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師生協作,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著重了兩個體現、四個突出。
1.兩個體現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2)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四個突出
(1)以實驗為基礎,引導科學發現;
(2)以思維為核心,開展問題探究;
(3)以學生為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4)以小組為單位,構建研究氛圍。
六.說板書設計:
第五單元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一、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二、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本質——三不變
原子的種類不變
化學反應前后 原子的數目不變
原子的質量不變
三、應用
第七單元 燃料及其利用
課題1 燃燒和滅火
海南僑中 蘇清霞
一、教學目的要求
基本知識和技能:認識燃燒發生的條件和知道滅火的簡單原理和方法。
過程和方法:1.通過研究燃燒的條件,認識探究問題的方法;
2.利用實驗學習對比在化學學習中的作用;
3.通過活動和探究,體會對獲得的事實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燃燒實質及其對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2.了解火災危害與防護方法,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識,學習簡單的滅火技能和逃生方法。
3.使學生體會到: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學重點? 燃燒條件 滅火原理
三、教學方法: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四、教學過程:
引言:同學們,說到燃燒你會立刻聯想到什么?(答:火)那么火給我們的生活都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放映錄像1)
師: 同學們,看了這一段錄像你有什么樣的感想?請發表你的看法。
(學生發表看法,注意鼓勵學生)
師:既然燃燒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就來好好探究一下有關燃燒與滅火的問題,以便好好地利用燃燒產生的火為我們人類服務。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很多燃燒的場面,你發現通常的燃燒一般有什么特點?
生:發光、放熱等
師:燃燒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質的反應?
生:氧氣
師:對,燃燒就象你們所說,是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是氧化反應。
怎么樣才能讓燃燒順利地進行?燃燒到底需要哪些條件呢?我們不妨先從下面的問題入手:
所有的物質都能燃燒嗎?
給出一些物質,選擇可以燃燒的:
木條、蠟燭、小煤塊、小石子、紙張、酒精、玻璃、棉布
能燃燒的物質在什么條件下都可以燃燒嗎?
探究一:
操作步驟
1
用鑷子取兩小塊白磷分別放入盛有熱水和冷水的燒杯中,觀察白磷有無變化。
2
用一支大試管豎直插入盛熱水的燒杯中,罩住白磷不松手,觀察試管中有何現象。(實驗后不要取出試管)
3
再用一支大試管豎直插入盛冷水的燒杯中,罩住白磷不松手,觀察試管中有何現象。
物質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物質的著火點。
同學們實驗探究,然后交流討論,分析得出燃燒的三個條件:板書:可燃物、氧氣、溫度達到著火點。
這三個條件是需要同時具備還是只具其一既可呢?事例分析證明。
下面的現象如何解釋?
演示:把分別盛有少量紅磷、白磷的大試管同時放在熱水中,觀察現象。
請同學描述實驗現象,分析原因。說明不同物質著火點不同。
下表給出的是一些常見物質的著火點:
可然物
白磷
紅磷

木炭
酒精
無煙煤
著火點(℃)
40
240
260
320~370
558
700~750
一般來講,著火點低的物質比較易燃,著火點高的物質比較難點燃。
過渡引言:我們知道了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那么如果我們需要滅火應該怎么辦?(答:破壞燃燒的條件!)如何破壞?我們不妨以身邊的事件為例來想想辦法。
師:請同學們想想遇到下列情況怎么辦?(要求學生說出方法及其運用的原理,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用化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新理念。)
一包炸藥的導火線在遠處被點燃了!
家里油鍋起火了,怎么辦?
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了,怎么辦?
學生思考,小結歸納:依據燃燒的條件推出滅火的原理:破壞燃燒所要具備的條件之一,既可達到滅火的目的,可采取:移走或隔離可燃物;隔絕空氣或氧氣;使溫度降至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
討論:萬一發生火災,你應采取什么措施?(原則:小的自救,大的逃生)
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學生的方案是多種多樣,甚至有錯誤的。但沒關系,教師可以和學生對不同的方案共同討論、評判,達成共識,得出較科學的方案。)
多媒體播放課件:火災現場逃生的動畫。
知識應用:略
第二單元 課題3 制取氧氣
鄭州八十三中 徐淑君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典型的物質制取課,也是學生初次嘗試通過化學反應來獲取新的物質,初步體驗化學研究的科學方法的新授課。新教材淡化了有關氫氣的制取內容后,氧氣的制取就更加重要了。它為第六單元系統地學習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剛接觸化學這門課,學習熱情很高。氧氣又是學生熟悉的物質,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具備觀察實驗和進行簡單實驗操作的技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是有能力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的。因此本節課很易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化學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2.認識分解反應。
3.認識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4.知道工業上大量制取氧氣的方法。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對比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催化劑的實驗探究,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藥品及操作方法。 難點: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的探究方法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啟發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1.教師的實驗準備:二氧化錳、氯酸鉀、試管架、試管夾、試管、酒精燈、石棉網、火柴、線香
2.學生分組實驗:(共十組,每組包括)5%的過氧化氫溶液、高錳酸鉀、木炭、細鐵絲、試管架、試管夾、試管、鐵架臺(帶鐵夾)、帶導管的單孔塞、酒精燈、石棉網、火柴、水槽、集氣瓶、玻璃片、燒杯、坩堝鉗、棉花、線香
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將教學過程設置為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引入新課→實驗探究→工業制氧→歸納總結→課外拓展
一、引入新課 (根據舊知識,引入新課題)
根據七年級學生已了解的植物光合作用能制取氧氣的知識,由金魚藻光合作用放出氧氣引入新課。
二、活動探究
實驗室常從某些含氧化合物中得到氧氣。
請猜測能否利用這些含氧化合物來制取氧氣?高錳酸鉀(KMnO4)、氯酸鉀(KClO3)、二氧化錳(MnO2)、雙氧水(H2O2)
實驗探究一
[教師演示] 加熱氯酸鉀制氧氣
實 驗
現象
原因
(不)加熱二氧化錳,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口
帶火星的木條沒有復燃
沒有氧氣放出
(不)加熱氯酸鉀,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口
加熱較長時間后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有氧氣放出
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口
加熱片刻后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很快放出大量氧氣
反應原理
氯酸鉀氯化鉀+氧氣
[引導學生討論]根據以上實驗,同學們發現了什么?
[小結] 氯酸鉀可以用來制取氧氣,二氧化錳不能。二氧化錳在加熱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中起到了加快反應速率放出氧氣的作用?
[設疑] 在此過程二氧化錳本身發生什么變化了嗎?下面讓我們帶著疑問來繼續探究用過氧化氫能否制出氧氣。
實驗探究二
[學生探究] 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
實驗
現象
原因
1、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放有過氧化氫的試管
帶火星的木條沒有復燃,但稍稍發亮
沒有氧氣放出
2、往裝入過氧化氫的試管中加綠豆大的MnO2 ,再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
試管內迅速產生大量氣體,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有氧氣放出
[討論] 二氧化錳在反應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有無變化?
[問] 實驗2的反應結束后,再加入過氧化氫溶液,反應能否繼續進行?如果能進行,會觀察到什么現象?
實驗
現象
原因
3、在上面實驗2結束后再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試管內迅速產生大量氣體,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有氧氣放出
表達式
過氧化氫水 + 氧氣
H2O2 H2O O2
[小結] 催化劑: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它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沒有變化的物質叫做催化劑。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歸納:(1)“改變”(指加快或減慢化學反應速度)    (2)“不變”是指催化劑的質量及化學性質(不是物理性質,催化劑可反復使用)
[小結] 歸納小結實驗室加熱氯酸鉀制氧氣、分解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使學生將感性認知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為以后二氧化碳的制取作準備。
[設問] 實驗室制取氧氣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
活動探究三
[看屏幕討論后 ] 下面我們來看實驗室制取高錳酸鉀的實驗裝置
由于在第一單元及上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藥品的取用、用排水法收集氣體、用酒精燈給物質加熱等內容。因此我把引導重點放在下面幾個問題上:儀器的選擇、連接?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試管口為什么要放一團棉花?何時收集?實驗結束后是先熄燈還是先把導管從水槽中取出?
[設疑] 實驗室制取氧氣屬于什么變化?這幾個反應有什么共同特征?與化合反應有什么區別?
[小結] 分解反應:由一種反應物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
區別: “多變一” “一變多”
三、工業制氧氣
1.分離液態空氣制氧氣
學生看有關資料并思考討論歸納小結。
組分
氮氣
氧氣
二氧化碳
氬氣
氖氣
氦氣
沸點(℃)
-195.8
-183.0
-78.4
-185.7
-245.9
-268.9
根據以上數據,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二氧化碳、水蒸氣和粉塵已預先除去)
將空氣先加壓降溫至-200℃,空氣變成 態。
具體過程:
膜分離法制氧氣(學生根據課本自主學習)
空氣富氧膜富氧空氣含氧80%以上
[討論] 工業制氧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么?
[小結] 工業制氧是物理變化。因為這里只是利用各種成分的沸點不同,把空氣中的氧氣從液態空氣中分離出來
三 、課堂反思
1.本節課我學到了什么?
2.本節課我有了什么體會嗎?
節課的問題解決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
四、課外拓展
各小組通過上網(www.pep.com.cn)、查閱資料等途徑,搜集有關催化劑的資料,并結合課本P40習題4為“尋找新的催化劑”研究性實驗作準備。
質量守恒定律(第一課時)
孝感市文昌中學 吳軍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質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級化學第五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課題承前啟后,開始了從生成何種物質向生成多少物質方面的過渡,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為化學方程式書寫和計算的教學作好理論準備。可見本課題的學習是學好本單元的基礎,對整個九年級化學的學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確定如下“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
①認識質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②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改變。
③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及觀察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課堂中,教師組織、引導、點撥,使學生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使學生能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含義和基本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②學習質量守恒定律,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同時使學生感受化學規律美。
3、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和關鍵:質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難點: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二、教法分析
教法依據:以建構主義認知理論為指導,在教師創設的一定問題情景中展開教學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師生間協作互動、平等對話,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主動建構知識。
教學方法:在質量守恒定律發現過程中,我采用實驗引探法,按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程序即“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求證——得出結論”來引導學生,學生經歷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優化設計,再次探究,最終發現質量守恒定律;為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本輔助教學法,借助多媒體展示白磷燃燒的微觀過程,讓學生領悟到質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三不變”。
三、學法指導
 學生經過幾個單元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水平,對實驗問題充滿充滿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教師只需啟發點拔,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實驗探究的學習方式。又由于學生心理發展不夠成熟,認知水平有限,為克服認識的膚淺和片面,學習還必需采用合作交流的學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四、教學程序
1、教具學具準備
(1)實驗用品準備:
藥品:白磷、鐵釘、銅絲、硫酸銅溶液、碳酸鈉、澄清石灰水、鹽酸、白醋、雞蛋殼
儀器:托盤天平、錐形瓶、燒杯、試管、酒精燈、石棉網、鐵架臺等
(2)媒體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2、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圖
3、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展示]播放動畫(一對鐵哥妹“修仙”的故事)組織學生觀看。
[發現問題]
欣賞動畫,從中發現有探究價值的新問題。
創設情境,激趣生疑,設置問題懸念,激發探究欲望。
[提問]看完動畫后,你們從中發現哪些問題?說給大家聽聽。
[引導]在提出的問題中,哪些涉及化學反應量的問題?接著指出要科學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研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
[設疑]化學反應前后,反應物的質量總和跟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存在什么關系?
[提出問題]
學生交流發言,可能提出:
①為什么鐵會生銹?②鐵生銹質量為什么會增加?③兩鐵釘都生銹,天平指針為什么偏轉情況不同?④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之和是否一定變化?等等
學生歸類、比較、篩選。找出跟質量有關的問題。
思考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為新課導入做鋪墊
引入新課,明確探究課題的方向
組織學生假設或猜想結合生活實例進行初步論證假設。
[提出假設 初步論證]
假設1: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
假設2:化學反應后,物質總質量增大。
假設3: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減小。
樹立學生提出假設必須驗證的意識
[提問]如何檢驗假設是否成立?組織學生討論,制定實驗方案,指導分組實驗,驗證假設。
[制定方案 初次探究]
討論方案,形成如下共識:
(1)要用實驗事實驗證假設;
(2)要用天平作為主要工具研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
(3)要多選幾種現象不同的化學反應作為實例,驗證規律的普通性。
分組實驗,觀察記錄,各組代表匯報實驗結果。
領悟實驗方案的制定過程,初步學習定量研究化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和實驗記錄的能力。
體驗探究過程,經歷挫折,克服困難,實現成功,加深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提問]對反應后質量增加或減少的實驗小組,你們是否存在反應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現象?如何杜絕物質交換?
引導學生改進實驗裝置,指導學生用改進裝置再次分組實驗。
[優化方案 再次探究]
學生反思探究過程,為杜絕反應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必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
以白醋跟雞蛋殼反應和石灰水跟二氧化碳反應為重點,討論改進實驗裝置,再次分組實驗觀察記錄,匯報實驗結果。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勇于實踐的能力,體驗實驗成功的喜悅。
[提問]根據實驗結果,怎樣科學地表述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的關系呢?
介紹定律發現史
[討論交流 形成結論]
學生交流發言,表述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
學生傾聽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總結歸納能力
感悟科學家的發現過程
[提問]為什么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
[展示]展示課件,組織學生觀看,分析質量守恒原因,解釋課前疑問。
[展示]展示新課導入動畫,顯示一對鐵兄妹生銹的微觀過程。
組織學生自我評價,交流探究活動的得失。
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解釋應用 反思評價]
欣賞白磷與氧氣反應的微觀動畫,回答質量守恒原因(原子種類、數目、質量不變)運用質量守恒定律初步說明:鐵釘生銹質量增加,兩鐵釘都生銹,為什么天平指針偏轉情況不同?
評價實驗過程,總結學習收獲。
學生復習、練習。
通過形象地分析,使學生的思維由宏觀到微觀認識變化本質,領悟質量守恒的原理,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應用理解,釋疑解惑,形成首尾呼應。
附: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 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
鄭州六十三中 張惠瑩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初中化學第六單元課題一。碳是重要的化學元素,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面學習了物質構成的奧秘,使本單元的高度上升了一個新臺階。本課題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介紹碳單質,主要介紹了金剛石、石墨、C60、木炭及活性炭的重要物理性質、結構特點和用途;另一部分介紹碳的化學性質,常溫下穩定,加熱或高溫下可以和氧氣及某些氧化物等物質起反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了解金剛石、石墨和C60的微觀構成、物理性質和用途。
(2)掌握碳單質的化學性質。
2.過程與方法:(1)能用變化發展的觀點認識碳的單質。
(2)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確定學習化學的志向。
(2)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碳單質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二、教學理念
本課題注重教學情景的創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體現出學化學是為了用化學;采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式,圖文并茂,使知識活動化、游戲化,給學生營造自由、寬松、有趣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節課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協助者,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肯定和鼓勵。
三、教學過程:
[情景設置](教師)化學實驗室需要購買活性炭,請大家和我一塊進行網上購物去吧!咱們到這個名為賣“炭”翁的商店逛逛去。
本節課的教學課堂就設置在這個商店里。學生在逛商場的過程中,經過討論、探究,輕松、愉快的達到各項學習目標。這種活潑開放的教學環境,給學生以新奇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感到,化學和生活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新課講解](教師)給學生展示商店里面商品的圖片:大家看看一號柜臺出售的是金剛石類的,有人造的和天然的金剛石,由金剛石打磨而成的光彩奪目、價值連城的鉆石,由金剛石制成的用來切割的玻璃刀和鉆頭。大家根據金剛石的用途能夠推測出它的性質嗎?
(學生回答)金剛石是透明的正八面體,非常堅硬。
(教師)對,同學們回答的很好,咱們繼續去買咱們需要的活性炭吧。二號柜臺出售的是石墨類商品,請大家觀察它的顏色,這些是由石墨制成的產品,有鉛筆芯,潤滑劑,電池的碳棒,坩堝。大家能不能推測出石墨具備哪些性質呢?
(學生回答)深灰色片狀固體,軟,滑膩,導電,耐高溫。
(教師)很好,咱們要購買的活性炭就在下個柜臺。這里還有用來燒烤的木炭,咱們需要購買的活性炭就是這樣的黑色固體。這里還有美觀的炭雕呢,它們可以用來吸附室內的有害氣體,凈化空氣。
這些琳瑯滿目的商品,給學生以美感,使學生體會到化學對美化人類生活所起的作用。
(教師)咱們今天在賣炭翁的商店里還真實看到了很多商品呢。大家有沒有意見要發表呢?
(學生)為什么,金剛石、石墨會出現在賣“炭”翁的商店里?
(教師)這個問題提的很好,科學研究表明,它們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單質,象木炭、活性炭、木材墨水等都含有碳元素,未指明具體單質時,習慣上把它們稱為“碳”。
板書:一、碳的單質
(學生)既然它們都是碳元素形成的,那為什么物理性質差異那么大?
(教師)多媒體展示他們的微觀結構,揭示差異原因。它們都是碳元素形成的,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再來看看商店的鎮店之寶---兩幅古代字畫吧,墨跡歷經前年也不變色,大家討論以下,為什么字畫能保存這么長時間呢?
(學生)保存妥善,墨跡穩定。
(教師)不錯,用來書畫的墨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穩定。
板書:二、碳的化學性質
常溫下穩定
(教師)碳并不是任何時候都這么穩定,出示圖片:寒冷的冬天用燒火來取暖。看來,隨著溫度的升高,碳的活潑性也增強。
2.可燃性: 板書:C十O2CO2 2C十O22CO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商代司母戊銅鼎的資料,大膽展開想象的翅膀,推測我們的祖先在4000多年前是如何制取銅單質的。四人一組討論,推選一人發言。
設置一個這樣的內容,既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引出了碳的還原性,碳和氧化銅在高溫條件下生成銅和二氧化碳。
(教師)大家的發言都很有道理,原來,碳是其中的功臣。
3.還原性: 板書:碳+氧化銅銅+二氧化碳
[實驗探究]為了突破難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使學生初步了解選擇實驗裝置需要考慮的因素,為下節課探究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裝置打基礎
(教師)咱們看看做這個實驗需要什么儀器吧。氧化銅和碳粉是什么狀態的,放置在什么儀器里面?什么反應條件,需要什么儀器?想檢驗生成物需要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儀器設計出來了,一起來做實驗,請大家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觀察,發現黑色粉末變紅,石灰水變渾濁。
(教師)在這個反應里,氧化銅的氧被碳奪取,這種反應是還原反應,碳具有還原性。碳是重要的元素,利用它的還原性,可以應用于工業冶金。焦碳在高溫條件下可以將鐵的氧化物還原,得到金屬鐵。碳還有其他的用途。
[知識延伸] C60分子及其應用,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回顧小結] 按照黑板板書的提綱對本節知識進行回顧。
[課堂反饋]
1、金剛石、石墨的化學性質相似,物理性質卻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是( )
A 構成它們的原子大小不同 B 構成它們的原子數目不同
C 它們是由不同的原子構成的 D 構成它們的原子排列不同
2、把經過烘干的過量的碳粉和少量的氧化銅粉末混合均勻,小心的鋪在硬質試管底部,固定在鐵架臺上,然后用酒精噴燈加熱,請你對生成的氣體成分進行猜想,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1)猜想:氣體是(寫一種) 2)實驗操作是 3)現象預測 4)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實驗室有四個藥品櫥,已存放如下藥品,我們今天買的活性炭應該放在( )
甲 櫥
乙 櫥
丙 櫥
丁 櫥
高錳酸鉀
氯酸鉀




氧化銅
五氧化二磷
這些題考查了碳的物理性質差異原因、化學性質,將本節知識進行鞏固。其中第三題照應了開頭,實驗室是如何將購買的活性炭分類保存的。
[布置作業] 做一做:
1、把一根石墨電極或6B鉛筆芯和導線連在一起,接通電池,觀察燈泡是否發光? 2、點燃一支蠟燭,把冷碟子放在火焰上方,過一會兒,在碟子底部上收集炭黑
選做題:設計實驗證明金剛石、石墨、木炭都含有碳元素。
開放性習題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將學生的興趣融入到生活中,選做題供學有余力和有興趣的學生完成。
[結束] 出了商店,看著商店的名字—賣“炭”翁,大家提議:可以將名字改為賣“碳”翁。在教師的肯定下,結束了愉快的購物之旅,也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

質量守恒定律
湖北省隨州市廣水應辦中心中學 朱明忠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湖北省廣水市應辦中心中學教師朱明忠。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化學第五單元課題一《質量守恒定律》。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對這節課進行具體分析和闡述。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學法指導。四、教學過程。
首先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化學知識,知道了物質經過化學反應可以生成新的物質,但是并沒有涉及到反應物與生成物質量之間的問題。而本節開始了從生成何種物質向生成多少物質方面的過渡,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為化學方程式書寫和計算的教學做好理論準備。所以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的基礎,也將對全部初中化學乃至今后的化學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質量守恒定律的學習也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2.教學目標
目標層次
目 標
目 標 分 析
知識

技能
①記住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能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和化學變化質量守恒的原因。
②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
這些目標的確定是因為:根據教材分析,如何將學生所學的化學知識從“定性分析”向“定量計算”轉換呢?質量守恒定律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理論基礎。
過程

方法
①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②培養學生運用實驗的方法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探究能力。
這是因為質量守恒定律是在大量的實驗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推理總結得出來的。初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剛有雛形,但缺乏足夠的深度和廣度,只有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才能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思想體系。
情感、態度與
價值觀
①樹立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②體驗科學家發現真理的途徑和方法
這又是因為初中學生盡管對化學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但他們對化學實驗很感興趣,好奇心強、有強烈的求知欲,那么能否利用教材滲透對人的學習品質培養,是能否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實到課堂的關鍵。
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科學、簡明,切合教材要求、切準學生實際,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為此,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設置以及對今后教學的影響,本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和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而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只有結合化學反應的實質從微觀的角度來進行,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學習難點。突破這一難點的方法就是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
4、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CAI課件、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的器材和藥品。
下面說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這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法、討論法和實驗法等。這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體現了探究式教學法之長,結合實驗教學法、討論法,努力做到教法與學法的最優組合,并體現以下特點: ?
1.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通過錄象播放一組具有代表性的實驗,讓學生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接下來在學生動手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模型,證明三種猜想中只有一種正確,使課堂教學過程顯得跌宕起伏。教學中除了教師的演示實驗外,還專門為學生準備了三組實驗,讓學生們自己動手探究實驗結論。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發揮了課堂的主體作用。
2. 優化教學過程:教學中電解水、水分子的分解微觀解釋動畫,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有趣,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征的求知欲望,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教學過程。
下面進行第三部分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主要體現了三個字“引”、“動”和“變”。
1、引(合理引導)在教學中對思維受阻或學生容易產生歧義的地方,如對定律中的“參加”和“生成”、“質量”和“化學變化”這幾個詞語的理解,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但做到“引而不灌”,教師的引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
2、動(師生互動):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3、變(適時變換):通過多媒體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變深奧為淺顯,使學生對化學變化質量守恒的原因這一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的突破。同時變換習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這樣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最終實現: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落實課程標準,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最后進行第四部分說教學過程
課題一安排兩課時,這里所說的為第一課時。這節課我分為四個階段實施:1、創設情景、設置問題。2、活動探究、建立模型。這一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的程序來組織教學。分為四個環節:1創設情景、大膽猜想,2設計實驗、增加感性,3實驗探討、事實作證,4合作交流、成果共享。3、解釋應用、拓展提高。4、交流收獲、小結反饋。
1、創設情景、設置問題
首先引入新課.在前面的學習、日常生活或工農業生產中,我們見過許許多多化學反應,但我們注意了沒有?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與反應后生成物的質量總和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呢?
2、活動探究、建立模型
(1)提出假設、大膽猜想
錄象播放三個化學反應(播放),
錄象解說:實驗1、將一支蠟燭放在天平的左盤,調節天平平衡,點燃蠟燭,蠟燭燃燒,天平的指針慢慢地偏向了分度盤的右側。
實驗2、將一只裝有銅粉的坩堝放在天平上,調節平衡。取下坩堝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紅色的銅粉慢慢變成黑色,取下冷卻后再放回原天平,指針偏向了分度盤的左側。
實驗3、在一個裝有適量NaOH溶液的燒杯中,放入一個裝有CuSO4溶液的小試管,將燒杯放在天平上,調節天平平衡。小心取出小試管,將CuSO4溶液倒入燒杯中,有藍色沉淀生成。放回試管,反應后天平的指針仍然指在分度盤的中央。
在學生觀察完這三個化學反應后,對學生提出問題“參加化學反應的物質質量總和與反應后生成的物質質量總和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呢?”初中學生結合對剛才錄象播放的三個實驗的觀察完全有能力做出如下猜想:①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可能增加;②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可能減少;③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可能不變。一旦提出了猜想,此時不妨讓學生們對剛才的三個實驗再討論一下,為什么會出現上面三種不同的現象呢?引導學生在分析三種現象中發現問題,產生一種要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猜想正確性的沖動,使下一教學環節水到渠成。
(2)設計實驗、增加感性
我說:同學們,請根據我們實驗臺上給定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各小組設計實驗方案,老師審核后講解各實驗應注意的問題,同學間如何進行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實驗。
(3)實驗探討、事實作證
在這樣充分準備的基礎上,讓學生開始實驗,老師巡視指導,多媒體播放輕音樂,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他們的美感。
(4)合作交流、成果共享
實驗完畢,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讓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后,進行小組討論,然后進行交流,找出實驗二和實驗三反應后物質質量變輕的原因,重新設計實驗方案。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演示白磷的燃燒實驗。從而共同得出實驗結論,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質量守恒定律。最后學生閱讀教材插入的兩段“資料”,讓學生體驗化學的再發現過程,學習科學家發現真理的途徑和方法,礪練自己的智慧。
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以問題為中心,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動手的同時動腦,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不斷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在相互交流中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或批判,從而建構起更深層次的理解,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探究的樂趣,增強了從事科學探究的信心。
3、解釋應用、拓展提高
在建立了質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師進一步提出:為什么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保持不變呢?課件展示電解水、水分子分解示意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結合下列問題
[①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改變了沒有?②反應前后,原子數目改變了沒有?③反應前后,原子質量是否改變了?④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否相等呢?]
獨立思考后,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得出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的根本原因。這樣學生在實驗、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質量守恒定律,真正領會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
在建立質量守恒定律后,為了檢驗學生對定律的理解和運用,我設置了下面幾道課堂練習 :
(1)下列變化是否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
A、加熱氯酸鉀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試管中殘留物質量減少了。
B、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物質量比鐵絲質量大。
C、濕衣服曬干,質量變輕。
D、鎂帶燃燒后所得固體的質量減少了。
(2)在化學反應2XY2+Y2=2Z中Z化學式為(  )?
A、X2Y2  B、XY3  C、X2Y6  D、X2Y4?
(3)把24.5克氯酸鉀與2克二氧化錳混合加熱至完全分解,得到固體物質16.9克,其中含二氧化錳( )克,含氯化鉀( )克,生成氧氣( )克。此計算的依據是( )。 
習題1的設置是因為建立一個化學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運用這些“化學化”的東西來解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引導學生能自覺地把化學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帶進課堂。習題2和3的設置通過它來檢驗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拓展,能力的提高。
4、合作交流、小結反饋
合作交 流
質量守恒定律:
1、概念。
2、質量守恒的原因。
學習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等
以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通過提問的方式歸納出本節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的學習方法。以此舉養成學生學習—總結—再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1)第96頁第2題、第3題。
(2)預習第二部分。
最后布置兩種形式的作業。一種是書面作業,強化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習題(2)的布置是為下一節課的學習作好準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把學生參與實驗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獨立思考的習慣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以激勵性的語言促進他們的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簡單說明,不足之處敬請大家多多指教。謝謝!
附:板書設計 第四章 化學方程式
第一節 質量守恒定律
一、質量守恒定律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二、化學變化質量守恒的原因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原子的種類,原子的個數,原子的質量都沒有改變。
金屬的化學性質(2課時)
海南省三亞市藤橋中學 曾文忠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八章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材處理與學法指導、課堂教學設計和幾點說明五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做一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上一節介紹金屬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側重介紹金屬的化學性質,重點介紹金屬與氧氣的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將此內容單列一章,體現了“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這一主題。教材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驗事實出發,采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親自感受金屬與氧氣以及鹽酸等反應的不同,加深學生對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用途關系的了解,認識到金屬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置換反應、金屬活動性順序的認識均采用探究的方式,通過實驗,層層引導,深入討論,并歸納得出結論。在活動與探究的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同時使他們獲得新知識。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通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性的順序是本節課的重點;
2)難點: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和本地學生的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探究金屬鎂.鋅.鐵.銅的活動性,認識金屬化學活動性順序,了解金屬活動性順序含義.會讀.會寫并熟記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2.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學習實驗探究,培養觀察.比較.歸納概括能力.養成認真.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金屬的活動性的探究,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他們更加樂于探究物質的奧秘.
三、教材處理與學法指導
[教材處理]
由于教學對象絕大多數是農村的孩子,我用了幾幅色彩明快的金屬材料照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一個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辨別戒指的真假?”引入新課。對于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教學,本人采取了再次做鎂條、鋁箔、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認真的對比和分析,從中得出金屬與氧氣反應的一些規律性知識。讓學生們懂得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義上反映金屬的活潑程度:如鎂、鋁比較活潑,鐵、銅次之,金最不活潑。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上,采用實驗—討論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層層誘導,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置換反應的特點,并通過對某些金屬的活動性的比較,進而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應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處理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最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辨別戒指的真假”實驗方案并實施,回應本節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
[學法指導]
1.我個人認為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討上,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2.置換反應的概念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歸納得出的,即通過對鎂、鋅、鐵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分析,從反應物和生成物類別的角度歸納得出的。這樣的方法比較直觀,學生容易接受。置換反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主要是通過練習來感受的。我為此補充一些本地種植有關的聯系實際的習題,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金屬活動性順序是通過實驗,并在置換反應概念和其他一些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進行:(1)從金屬與鹽酸或硫酸反應是否有氫氣生成,可以把金屬分為兩類,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強,不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弱。(2)從一種金屬能否把另一種金屬從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來,可以比較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能置換出來的,則這種金屬比另一種金屬活潑。(3)經過了很多類似實驗的探究過程,人們歸納和總結出了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好討論,這是有關金屬活動性順序探究活動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證。
4.為了讓學生感受金屬活動性順序在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應用,我根據當地種植芒果較多,經常使用硫酸銅溶液的實際,設計了“用鐵桶裝硫酸銅溶液這一案例”。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身旁。
四、課堂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設計了六個環節來完成我的教學:分別為一、復習-激趣、二、創境-設疑、三、操作-體驗、四、討論-深化、五、小結-反思、六、實踐-應用。具體過程如下:
(一)復習-激趣
首先,我用幻燈片展示幾幅色彩明快的金屬材料照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課。一方面復習上節課有關金屬材料的知識,另一方面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總嘆息找不到適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我認為思想教育應該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我如此設計的理由是:我的學生絕大多數是農村的孩子,他們的知識面相對較窄,對外面的世界充滿著好奇與渴望,“地鐵、飛機、飛船”的照片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想象,產生學習的興趣。
(二) 創境-設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銀”在農村也成為一種時尚。在我們那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件金銀手飾,他們最擔心買到假的金銀手飾。為此,本節課我采用“辨別戒指的真假?”這一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事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體現“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這一理念,讓學生帶著探究的疑問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三)、操作-體驗
雖然學生已做過鎂條、鋁箔、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但這些實驗,是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的,由于觀察的側重點不同,學生對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可能注意不夠。因此本節課我安排學生再次做鎂條、鋁箔、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把它作為本課的第一個分組探究實驗。
探究實驗一、鎂條、鋁箔、鐵絲、銅絲分別與氧氣反應。
這樣做可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反應條件、實驗現象等進行認真的對比和分析,為什么鎂條在空氣中就能點燃,燃燒時發出耀眼的白光;鋁箔要加熱后,放入氧氣瓶中才出現強光;鐵絲光加熱放入氧氣瓶中無法燃燒,還必須要綁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濺的現象;銅絲加熱后,只是變黑,綁上火柴也無法燒。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這四種金屬的活潑性是Mg>Al> >Fe>Cu。 同時,也讓學生再次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并得出金屬判斷金屬活動性的方法之一:
根據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或者反應現象的劇烈程度判斷。
接下來,引導學生按照上面的步驟和方法繼續完成以下的三個探究實驗。在這些探究實驗中,結論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師要提醒學生控制相似的實驗條件,選用金屬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濃度要統一,反應時間也應該一致。
探究實驗二、 A:鎂、鋁、鋅、鐵、銅與稀鹽酸的反應
探究實驗三 B:鎂、鋁、鋅、鐵、銅與稀硫酸的反應
(四)討論-深化
在這一環節中,要組織好小組間的討論。上述五種金屬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的實驗現象及結論。
五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Mg>Al>Zn>Fe>Cu。
1、大多數金屬能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
2、可根據金屬是否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或反應的劇烈程度判斷金屬的活動性強弱
引導學生繼續完成
探究實驗四 1、鋁絲浸入CuSO4溶液中;
2、鐵釘浸入Al2(SO4)3溶液;
3、鐵釘浸入CuSO4溶液中,
4、銅絲浸入硝酸銀溶液中,
5、銅絲浸入硫酸鋁溶液中。結論:部分金屬能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可根據金屬能不能把另一種金屬從金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來,判斷金屬活動性的強弱。
(五)小結-反思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操作-體驗和討論-深化的基礎上,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對以上四組探究實驗進行小結。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歸納。板書如下:
1、置換反應
特點: 單質+化合物 → 單質+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金屬的化學性質;
(1)大多數金屬能與O2反應;(2)大多數金屬能與稀HCl或稀H2SO4反應;(3)部分金屬能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3、判斷常見金屬活動性強弱的方法;
(1)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
(2)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3)金屬與能否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4、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有必要在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相關習題的訓練,除了教科書和相配套的練習冊上的習題外,我又補充了兩個案例。
A案例、“酸菜鮮魚湯”是藤橋“召君飯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湯的鋁鍋很不耐用,鋁鍋沒用多久,鍋底就漏洞了。請你分析一下這是為什么?
B案例、同學們家里大多種有芒果樹,每年芒果樹修枝后,都要噴灑濃度為15%的硫酸銅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鐵桶配好農藥后,第二天才噴藥,結果發現害蟲沒殺死,鐵桶壁上有紅色的東西沾在上面。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農藥殺不死害蟲?鐵桶壁上的紅色物質是什么?
這兩個案例就發生在身邊,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真真確確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學”。
(六)、實踐-應用
本環節主要是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鑒別金戒指、銀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回應解答課前學生的疑問。為避免學生設計實驗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場上的騙子一般用銅、鋅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屬鋁假冒銀戒指,主要是兩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要及時傾聽各小組的方案,及時糾正一些錯誤的設計,要特別注意當地一些民間的錯誤傳說,例如,當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墻上劃線,根據線的深淺來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雞蛋白包裹戒指,看雞蛋白是否變黑來判定戒指的真假。這些方案都應該讓同學們自己嘗試一下。
五、幾點說明
為便于調控教學進度,本課我計劃采用連堂課教學,即兩節化學課連起來上。及時處理和調整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探究學習的完成,關鍵是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對比、對實驗事實的歸納與概括。在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中要注意保護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對他們提出的不同方案不要一下子就否定,在確定沒有危險的情況下,可以試著讓學生嘗試錯誤方案,指導學生在實驗中修整錯誤、改進設計。
本人當了16年的初中化學教師,也經歷了好幾次課程改革。對本次課改理念“從化學走向生活,從生活走向化學”非常贊同。作為教師就是應該教給學生一些對他們一生有用的知識與技能。本節課我設計的“辨別戒指的真假”、“酸魚湯案例”、“芒果噴藥案例”可以說是我的保留“曲目”,我用了許多年,還一直在用。因為我到村子里家訪的時候,許多我曾經教過的學生過來打招呼說:“曾老師,你教的化學有意思呀!”我問:“你現在還記得多少,能寫水和硫酸的化學式嗎?”他們回答:“寫不出了,早就還給老師您了!但我現在還知道怎樣辨別戒指的真假,把戒指放入鹽酸中,冒泡的是假貨!”;“我現在給芒果噴藥,絕對不會用鐵桶來裝藥水”。聽了當年學生的話,我有一些欣慰,但更多的是感到了肩上的重任。
在落后的農村里,有不少的愚昧的鬧劇在上演;有更多的無知,等待我們去啟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河间市| 眉山市| 修武县| 明溪县| 封开县| 泽库县| 靖州| 富蕴县| 洪泽县| 双峰县| 合川市| 彭州市| 永春县| 大宁县| 保德县| 赫章县| 石狮市| 陇西县| 绵阳市| 临江市| 建始县| 和静县| 江西省| 广安市| 屏东县| 扶余县| 商河县| 姚安县| 安泽县| 抚顺市| 龙岩市| 杭州市| 青阳县| 盱眙县| 大化| 舞阳县| 西盟| 永安市| 普兰县| 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