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幾種重要的金屬》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議 一.本單元主要內容及教材編排意圖本章教材是繼高一《堿金屬》之后,再次出現的金屬知識章節,在此學生將形成金屬的一系列概念。例如,金屬的物理通性、化學通性,總結金屬的不同冶煉方法,金屬的回收及利用,金屬的腐蝕和防腐等。??金屬元素約占元素總種類的4/5,金屬知識是無機化學中很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完本章內容,將進入到另一大塊元素化合物知識——有機化學的學習。 本章教材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章引言,主要介紹金屬的物理通性。這部分文字雖少,但對本章知識的學習有統領作用,可以適當拓展一下,但不要加深理論層次。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節和第二節,主要內容是鎂、鋁、鐵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合金等知識,硬水及其軟化(選學)也在這部分中。第三部分是第三節,金屬冶煉的主要原理和一般方法、金屬的回收和資源保護,還包括金屬陶瓷和超導材料(選學)。第四部分是第四節,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二.本單元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功能及知識特點1.功能和地位。本章之前,學生已學過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物質的量、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律、化學鍵、化學平衡、電離平衡等理論知識。因此學習本章內容時,要注意充分發揮理論知識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對金屬元素性質的概括、總結和提高;學習相關內容時應用理論知識加以解釋,應用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加深理解這些理論的過程。例如,本章內很多的反應都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包括原電池中的電極反應。若能用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這些反應,既可加深對具體反應的理解,又可以鞏固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另外象氯化鐵溶液的配制、保存、水解等。2.內容的特點。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主,兼有理論知識。教材內容比較豐富廣泛,但教學要求層次相對較低。注重學法指導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3.本章各節知識點教學具體要求。(見附表一)4.利用數據、圖表進行學法指導和德育滲透 。(見附表二)三、本章課時安排及教學重難點本章教學重點:1、鎂、鋁、鐵的化學性質和鐵離子的檢驗; 2、鐵鹽和亞鐵鹽的相互轉變; 3、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本章教學難點:1、運用電離平衡理論解釋氫氧化鋁的兩性;2、Fe(II)和Fe(III)的互變; 3、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 本章課時安排(共計13-15課時)第一節 鎂和鋁 3課時(包括習題講評)第二節 鐵和鐵的化合物 2課時-3課時第三節 金屬的冶煉 1課時第四節 原電池的原理及其應用 2課時-3課時實驗 2課時 單元復習 1課時單元測試及講評 2課時四.本單元的內部結構關系、知識網絡圖及每節課的教學建議本章內容在以前的老教材中分列在三章中講述,現在統一放到一章中完成,結構顯得緊湊。但由于本章中的基礎知識及其應用大多數是高考的重點和熱點,所以對本章的教學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本章的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的引言和第三部分的金屬冶煉都是對金屬的概要論述,分別講述了金屬的物理通性和化學通性,完全可以放到一起來講,以形成對金屬的宏觀認識,認識金屬的一系列概念。而本部分內容,沒有過高的理論要求,內容也多來自一些感性知識及數據的總結,因此教師可提前設計好自學提綱,安排學生自學,小組合作,討論得出結論。尤其是關于金屬冶煉實質、方法及規律,一定要由學生自主建構。 本部分的難點問題是如何針對不同金屬選用不同的冶煉方法。要攻克這個難點,首先讓學生了解金屬的還原性有強有弱,能熟練識記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然后理解金屬冶煉的實質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原理,將礦石中的金屬陽離子轉化為金屬單質。而金屬陽離子的氧化性有差異,故使用的還原方法有差異,一一討論分析即得到結論。整個教學設計,采用邊復習邊推進的方式。 對于金屬這一不可再生資源,應加強金屬的回收。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防止廢舊金屬造成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又緩解了資源短缺的矛盾。教師在本部分教學時,可設置一個研究性課題:調查一些大的垃圾回收站有關廢舊金屬的回收情況。 第二部分是第一節和第二節,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時可根據“結構→性質→用途、制法、存在”的內在規律展開,其中物質的結構特征是首要的、決定性的因素。另外,多與已學過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對比、聯想,從而準確地把握本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例如講到鎂、鋁性質時,可以做鎂和鋁的對比,鈉與鎂、鋁的對比。講到鐵的結構和性質時,可將主族元素與過渡元素對比,可以將三種鐵的氧化物對比,也可以將Fe(OH)2和Fe(OH)3對比。 第一節鎂和鋁的重點是鋁、氧化鋁、氫氧化鋁與酸和堿反應的性質,通過教學形成如下知識網絡,見圖1。圖1?。粒旒捌浠衔锏南嗷マD化關系圖而這個結構嚴謹、系統性強的知識網絡是抽象的,學生要想建構起來是有困難的。如果能從化學實驗入手,做好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書寫有關的化學方程式,同時引導學生用電離平衡理論、氧化還原反應概念予以解釋,就可以克服這個困難。 對于鎂,如何從海水中提取鎂應該可以作為一個知識拓展。 第二節鐵和鐵的化合物重點是鐵原子的結構及還原性、鐵鹽和亞鐵鹽的轉變、Fe2+和Fe3+的檢驗。其中難點是Fe、Fe2+、Fe3+之間的互相轉化及應用。為了把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用來攻克難點,提高教學效率仍需對基礎知識作出自學提綱(此處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以預習的方式完成。同時,涉及演示實驗的地方,為了讓學生形成深刻的感知,除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以外,可采取邊講邊讓學生做或讓學生上臺演示的形式進行。實驗完畢,讓學生自己動筆完成化學反應方程式及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只有一個一個的性質熟練了,才會形成牢固的知識系統,以下是關于鐵的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轉化關系見圖2,供大家參考。 圖2?。疲寮捌浠衔锵嗷マD化關系圖有關第二節知識的應用非常廣泛,例如工業煉鐵、煉鋼、燒制磚瓦,神奇的熱敷袋,生活中的補鐵藥品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課題,進行探究,既激發學生的激情,又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何樂而不為?第三部分的金屬冶煉。第四部分是第四節的原電池。本節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也是第一次接觸原電池,所以難度較大。為了讓學生建立原電池的概念,做好Cu-Zn原電池的實驗是關鍵??梢栽O計成圖3的四個裝置。演示實驗后,發現A中只有Zn表面有氣泡,而B、C、D裝置中Cu表面產生了氣泡,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分析現象背后的化學反應原理: 圖3 實驗裝置A裝置Zn表面發生反應: Zn+H2SO4=ZnSO4+H2↑ 氧化還原反應在同時同處發生。 B、C、D裝置的Cu表面有氣泡,說明Cu片處發生了反應:2H++2e-=H2↑ 誰失電子呢?在哪兒發生的呢?Zn片的不斷減少,說明Zn-2e-=Zn2+,即失電子在Zn片處完成。總結B、C、D裝置中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可知反應是在同時異處完成的。 進一步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研討: D裝置中檢驗有電流產生,條件是什么? B、C、D裝置都可以稱為原電池,原電池的科學定義是什么?如何判斷一個裝置是不是原電池? 如何正確描述原電池?(電極名稱和電極反應) 生活中存在的原電池舉例: 為什么混有雜質的鋅粒與稀硫酸反應放出氫氣的速度比純鋅快? 研討的過程,即思考歸納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自我建構的原電池原理才是牢固的。五.本單元綜合探究活動(拓展和應用)研究性課題調查常用電池的種類、使用范圍、性能和價格,以及電池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調查廢舊電池是如何處理的,以及回收廢舊電池的意義和價值。討論鎂和鋁的位置結構性質2、鐵與氯氣硫反應時化合價的不同課外閱讀想了解更多嗎,請訪問…網站,如www.0-100.com.cn資料24K金和18K金,鐵與動植物,濕法冶金,鋅-錳干電池的主要反應選學硬水及其軟化,稀土金屬及其用途,金屬陶瓷,超導材料思考鐵三角家庭小實驗橘子電池六、學法指導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實驗能力等。 本章閱讀量大,任務重,為了在計劃課時內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應加強培養學生課外研讀教材的能力。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地自學,可以提前印發自學提綱。 再者,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章教材中設有近20個化學實驗,其目的之一就是發揮化學實驗驗證、探究的作用;其二是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在本章學習時,應給予化學實驗足夠的重視。 七、高考題賞析(5題)(見PPT)八、鏈接——鎂和鋁的發現 鎂是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在電解氧化鎂和氧化汞的混合物時發現的。戴維在發現鎂元素時得到的金屬鎂很少。1831年,法國化學家彪西將氯化鎂與鉀混合置于玻璃管中加熱,充分反應后洗去氯化鉀,得到成塊的金屬鎂?,F在,人們普遍采用電解熔融氯化鎂的方法獲得鎂。地殼中,鎂元素的豐度為2.0%,海水中鎂的總儲量為2.1×1015t。 鋁的發現和工業生產的歷史很短,鋁是一種“年輕的金屬”。1825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在研究電流的化學作用時,在進行了一系列試驗后曾得到過不純凈的鋁,但沒有引起科學界的注意。1827年,德國化學家維勒,用他獨創的一種復雜的方法制得了灰色粉末狀金屬鋁,并首次指出了鋁的化學性質,他被科學界公認為鋁的發現者。30年后,法國化學家得維爾用金屬鈉還原氯化鋁,得到了有金屬光澤的鋁球,這種方法制得的鋁比黃金還貴好幾倍,成為當時頗受羨慕的“貴金屬”——門捷列夫于1889年接受了英國皇家協會的最高獎賞——一架用金和鋁制成的天平。至1886年,英國奧柏林學院化學系的青年學生霍爾,在實驗中偶然發現冰晶石(Na3AlF6)可大大降低煉鋁成本。他將氧化鋁與冰晶石混合熔化然后電解,結果在陰極得到了鋁。幾乎同時,法國青年大學生埃羅也成功地用電解法制得了鋁。從此,鋁變成了廉價商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