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教學設計(廣東省廣州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教學設計(廣東省廣州市)

資源簡介

必修2第二章《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教學設計
一、本章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初三和必修I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定的無機化學基礎知識。例如初三學習的原子的構成、核外電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簡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質結構知識,這些為本章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本章中,這些知識將更加細化,理論性更強,體系更加完整。通過《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于所學元素化合物等知識進行綜合、歸納。同時,作為理論指導,學生能更好的把無機化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在物質結構的基礎上,將元素周期表的學習和元素周期律的學習結合起來,將學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學習的氧化還原反應和許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連匯貫通。在第三節,通過化學鍵的學習,可以為今后有志深入學習化學的同學打下一定的基礎。
總之,本章內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論內容,也是為選修內容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本章內部結構關系
本章以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為主要內容和線索,將原子結構、堿金屬與鹵素的性質、電子層排布、化學鍵、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緊密結合。
本章內容劃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元素周期表:它主要介紹了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并且通過堿金屬和鹵素兩個典型的族,引入同一族的元素的性質遞變,最后基本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等幾個基本概念;第二節是元素周期律:本節通過核外電子排布的學習,用第三周期為例,通過典型金屬和典型非金屬的性質遞變,引入元素周期律;第三節是化學鍵:介紹了離子鍵和共價鍵,極性鍵和非極性鍵,電子式和結構式,本節主要是為了選修內容和化學專業的同學打基礎。全章內容的設計,通過實驗和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元素化合物,利用探究模式,體現了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科學認知規律。
三、本章相關內容的新舊對比分析
本章重要知識點分布
知識點在舊教材中分布
新課標的教學要求
舊教材的教學要求
元素周期表結構
第三節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變化的遞變規律。
在學習過原子結構和周期律的基礎上比較系統的學習元素周期表
同一族的元素性質變化規律
在之前的《鹵素》和《堿金屬》的內容中已經初步了解同一族的元素性質
相似
通過堿金屬、鹵素的實驗探究同一族元素的性質變化規律,并且能夠通過反應的激烈程度、酸堿性的
強弱來判斷元素活潑性。
在已經學習過堿金屬和鹵素性質的基礎上,直接推測同一族元素性質的變化規律
堿金屬、鹵素的性質變化規律
在之前的《鹵素》和《堿金屬》章節中學習過
探究并且知道堿金屬、鹵素的性質變化規律
熟悉掌握堿金屬和鹵素的性質
原子結構
第一節
基本了解原子結構,電子的分層規律
新舊教材基本一樣
元素周期律
第二節
通過實驗和閱讀探究第三周期金屬與非金屬的性質變化規律,討論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對化學科學發展的科學重要意義。
新舊教材基本一樣
化學鍵
第四節
知道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區別,選修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
初中已經基本了解離子化合物與共價化合物,不要求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
本章重要知識點分布
知識點在舊教材中分布
新課標的教學要求
舊教材的教學要求
四、本章課時安排及教學重難點
第一節第一課時:“元素周期表”
重點: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難點: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相互推斷
第二課時:“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
重點: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堿金屬、鹵素的原子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難點:金屬族的性質遞變和非金屬族的性質遞變規律的判斷;金屬活潑性強弱的判斷規律
第三課時:“核素 同位素”
重點: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
難點:核素、同位素、元素、原子的概念區分與聯系
第四課時:“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重點: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難點: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第五課時:“元素周期律”
重點: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變化規律
難點: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變化規律;元素非金屬性強弱判斷規律
第六課時:“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應用”
重點: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綜合應用
難點:元素的位、構、性三者之間的關系的應用
第七課時:“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
重點: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電子式的書寫
難點:離子鍵的概念理解;電子式的書寫
第八課時:“共價鍵和共價化合物”
重點:共價鍵和共價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的的本質理解
難點:共用電子對的理解;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的理解;被破壞的化學鍵類型判斷
第九、十課時:組織全章復習(包括單元練習題講評)
重點: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綜合應用;堿金屬、鹵素的性質;原子結構中各種微粒的相互計算
難點: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綜合應用;原子結構中各種微粒的相互計算;化學鍵;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
五、本章每節課的教學流程及建議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
以門捷列夫發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引入→學生學習“原子序數=質子數=核電荷數=電子數”的應用范圍→教師帶領學生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學生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的應用→教師綜合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給學生學案練習。
建議:本課時容量不大,課堂時間比較多,但是內容卻比較枯燥,教師可以用化學史激發學生興趣,盡量讓學生自主探究周期表的結構和使用。如果學生基礎比較好,也可以把第二課時的一部分內容放在本節上。以減輕第二課時的壓力。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
實驗前學生獨立完成第5頁堿金屬的原子結構表格→學生通過表格預測堿金屬的化學性質→實驗比較Na和K的化學性質后完成實驗報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交流Na和K性質的相似性和不同→小結堿金屬族的性質變化規律→引導學生探究鹵素的性質變化規律→鹵素之間實驗驗證鹵素性質→小結鹵素的性質變化規律→探討金屬族與非金屬族的性質變化規律的本質→練習鞏固。
建議:本節課內容較多,學生難以把握重點,因此可以把堿金屬和鹵素的實驗作為復習內容提前布置給學生完成,課堂上學生實驗的時間要控制好,必須要注意學生對于非金屬的置換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談論小結金屬族和非金屬族性質變化的異同以及原因。本節時間比較緊,上課內容可以視學生情況而定,如果講不完,鹵素的內容可以放到下節課。但是一定要小結一個族的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性和規律性變化的規律。
第三課時教學流程
教師通過學案或者練習復習上節課的內容→順便由初三的金屬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提出金屬活潑性的判斷方法→提出第11頁課本作業第5題的問題→將課本第10頁的表格空出來讓學生填寫→引出核素同位素兩個概念→比較元素原子核素同位素四個概念,找出它們的異同點→練習鞏固→列舉同位素的各種應用→讓學生自行小結歸納本節內容。
建議:由于本節內容的概念性比較強,所以要多聯系初中學過的元素原子兩個概念進行對比,多舉例子,讓學生多一些感性的認識。此外建議在課前進行上一節內容的復習練習,以鞏固第一節內容的重點知識。
第四課時教學流程
學生通過學案復習第一節的內容并且講評→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完成前18位元素的原子和離子電子排布→教師結合電子排布知識和第一節的知識讓學生練習→學生完成第13頁下方的表格→電子排布與化合價的相互推導→小結電子排布。
建議:本節電子排布的內容并不多,也不難。建議上新內容之前練習鞏固第一節的一些重點內容。下一課時的內容比較多,可以根據各個學校的學生實際情況,安排電子排布與化合價的相互推導,先引入部分元素周期律的線索。
第五課時教學流程
由同一周期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規律引入→提出問題,同一個族的元素化學性質存在相似性和規律性,同周期的元素是否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根據原子結構和電子排布推測→實驗驗證金屬的性質變化規律→查找資料驗證非金屬的性質變化規律→學生自行小結一個周期元素的變化規律以及原因。
建議:元素周期律屬于化學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必須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從課堂教學的結構上,應當體現出教材本身邏輯系統的要求;要重視理論推理。可以讓學生用探究模式自行探究推理,實驗驗證,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多讓學生自主思考和交流。本節內容理論性強,死記硬背十分枯燥,也容易忘記,讓學生自己多動手動腦思考探究,這樣得到的結論才是記憶最牢固的。當然學生的探究結果不一定十分全面,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性的歸納和修正。(另:鎂與水反應的現象說服力不強,建議改用食鹽水。)
第六課時教學流程
典型例題引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原子結構推導同一族的元素和同一周期的元素性質變化規律本質→引入“位、構、性”三者之間聯系→綜合性聯系強化三者之間的綜合應用。
建議:本節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把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原子結構三者結合起來,必須通過綜合性的聯系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所以這節課的例題要精心準備,可以是分階段的大題,讓學生從練習中體會到“位、構、性”三者之間的聯系。
第七課時教學流程
動畫引入→學生直觀了解原子內部結構以及電子的排布→展示各種實物后提出問題物質如何由各種元素組成→引入課題化學鍵→動畫離子鍵的形成過程→認識離子化合物→學會寫電子式→練習→教師當堂隨機批改→學生自主總結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書寫注意事項→小結
建議: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剛開始學,能夠用動畫課件實物等,讓學生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非常重要。學生有了探索微觀世界的興趣時,再接受離子鍵、離子化合物、電子式等枯燥內容時會比較容易。電子式的書寫不必要求太難。
第八課時教學流程
復習引入→設問“分子是什么” →分子是共價化合物→引出共價的概念→通過結構模型解釋共用電子對→對比練習離子化合物與共價化合物的電子式→說文解字“極”的意義→引出極性鍵非極性鍵→歸納什么是化學鍵→引出化學反應的本質(可以通過石墨變成金剛石是什么變化來理解)→小結本節內容
建議:第三節的內容比較抽象微觀,概念性比較強,用探究的模式似乎超過學生的能力,可以采用直接切入或者旁敲側擊的方法讓學生理解,盡量多舉一些實物事例讓學生了解,讓他們感到高深的化學其實就在身邊。本節內容重要為了化學專業選修的同學鋪墊基礎,不必過于深入。有能力的學生老師可以輔導其學習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
六、本章綜合活動的建議安排
本章一共要安排3個活動,都是以學生分組實驗的活動方式呈現,包括探究 “Na、K燃燒和與水反應的比較,鹵素之間的置換”、“Na、Mg、Al與水、酸反應的比較”、“Na與Cl2的反應”。每個探究活動都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把握知識原理和活動要求。現將具體活動的建議安排分述如下:
1.Na、K燃燒和與水反應的比較,鹵素之間的置換:實驗前教師先準備好學生的實驗報告,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完成“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實驗所需藥品和裝置、實驗操作步驟”,討論該實探究的要點和目的。該實驗有一定危險性必須要注意安全問題。
2.Na、Mg、Al與水、酸反應的比較:實驗前教師先準備好學生的實驗報告,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完成“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實驗所需藥品和裝置、實驗操作步驟”,討論該實探究的要點和目的。該實驗中Mg與水的反應用酚酞顯紅色驗證生成了堿,說服力不強,建議用食鹽水代替水反應,學生可以看到明顯的白色沉淀,再用酚酞檢驗,更有說服力。
3.Na與Cl2的反應:此實驗比較簡單,但是學生仍難以從中理解離子鍵,建議同時用動畫等多媒體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離子鍵的本質。
七、本章知識線索圖
八、本章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檢測:
第一課時:
1.幾個概念:
①原子序數= = = ,這個關系只能用于 情況
②周期:與行是什么關系? 按照什么原則劃分?
③族:與列是什么關系? 按照什么原則劃分?
2.寫出Al、C、O三種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在分別找出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發現什么規律了嗎?請你整理好之后用文字表達出來。


3.寫出K、Na與水反應的方程式

(思考)兩者性質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是哪一個比較活潑?與原子結構有關嗎?
4.(2004年全國)下列離子中,所帶電荷數與該離子的核外電子層數相等的是( )
A.Al3+ B.Mg2+ C.Be2+ D.H+
5.已知某元素R原子的質量數是A,其陰離子Rn-含有x個電子,則m g Rn-中含有中子的物質的量是 mol。
第二課時:
1.通過課本的演示實驗,總結整個堿金屬的性質規律有哪些?
(1)
(2)
(3)
2.如何比較元素金屬性的強弱
寫出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寫出銅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你認為,金屬活潑性應該是Fe Cu Ag
3.下列那個選項不能說明金屬A比金屬B活潑( )
A.A常溫下可以與水反應,B不與水反應。 B.B 不能從任何含A的鹽中置換出金屬A
C.用氨水可以制取B對應的堿,卻不能制取A對應的堿 D.A在空氣中比B耐腐蝕
4.下列對銫的性質預測正確的是( )
A.它的熔點很高 B.它只存在一種氧化物 C.它的碳酸鹽不易溶于水D.氯化銫易溶于水
5.隨著電子層數的增加,堿金屬元素的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 ,原子的 電子能力增強,元素的還原性 ,金屬活潑性 。
通過堿金屬性質相似性和規律性的總結,請你推測鹵素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隨著電子層數的增加,原子核對于外層電子的吸引力 ,原子的 電子能力減弱,元素的氧化性 ,鹵族元素的化學性質 。
6.鉀的金屬活動性比鈉強,根本原因是( )
鉀的密度比鈉的小 B.鉀原子的電子層比鈉原子多一層
鉀與水反應比鈉與水反應更劇烈 D.加熱時,鉀比鈉更易汽化
7.下列關于鹵化氫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鹵素原子半徑越大,氫化物越穩定 B.鹵素原子半徑越大,氫化物越不穩定
C.穩定性為HF>HCl>HBr>HI D.鹵素單質與氫氣反應越難,生成物越不穩定
8.將下列物質加入溴水中,溴水顏色不變淺的是( )
A.KCl晶體 B.KI晶體 C.CCl4 D.Mg
第三課時:
1.氫元素有氫H、重氫D、超重氫T三種氫原子,他們的相對原子質量分別是1、2、3。
H、D、T三種原子的 都是1, 相同所以它們屬于同一種元素;由于相對原子質量不同,所以 不同,所以它們是不同的 ;但是由于它們又都屬于氫元素的不同原子,所以它們又可以相互稱為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金剛石和石墨是同位素 B.H2和D2互為同位素
C.某物質只有一種元素,該物質一定是純凈物 D.C和O是不同的核素
3.(04年全國高考)32He可以作為核聚變材料。下列關于32He的敘述正確的是( )
32He 和31H互為同位素 B.32He 原子核內中子數為2 C.32He 原子核外電子數為2
D.32He代表原子核內有2個質子和3個中子的氦原子
4.中國科學院蘭州物理研究所合成新核素13564Gd。下列有關13564Gd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它是一種新元素 B.其原子核內有135個中子
C.它是元素釓(Gd)的一種同位素 D.它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35
5.中國科學家首次在世界上發現鉑的一種新原子20278Pt,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質量數202 B.核外電子數202
C.原子序數78 D.核內有124個中子
6.有六種微粒,它們分別是,,,Q+,K2+,,它們隸屬元素的種類
A.2種 B.3種 C.4 種 D.5 種
7.1mol的H2、D2、T2分別燃燒后,消耗的氧氣n之比 ,生成的水質量比為 ;
相同質量的H2、D2、T2分子個數比為 ,中子個數比為
第四課時:
一.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1.寫出Li、S、K、Cl-、Ca2+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Li
S
K
Cl-
Ca2+
2.填空題(閱讀課本12頁之后完成)
能量 的電子在離核遠的區域內運動,能量 的電子在離核近的區域內運動, 按照 把原子核外分成七個運動區域,又叫電子層,分別用n=1、 …表示,分別稱為K、 …,n值越大,說明電子離核越 ,能量也就越 。
電子排布的規律是:最外層電子不能超過 個(第 層不能超過 個);每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量公式為 ,比如第二層最多容納 個電子,第三層最多容納 個電子。
畫出S2-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并且從示意圖判斷S元素屬于 周期, 族,表現為S原子易 電子,化合價最低為 價,最高正價為 價。
原子核外有10個電子的原子是 ,分子有 共六種,陽離子有 ,陰離子有 。
短周期中,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次外層電子數2倍的是 ,3倍的是 ,4倍的是 ,1/2倍的是 ,1/4倍的是 ;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等于次外層電子數的有 ;原子各電子層都滿足2n2的有 。
第五課時:
1.請在右側空位畫出Na、Mg、Al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Na、Mg、Al的化合價分別是 ,
推測:它們的失電子能力逐漸 ,金屬活潑性逐漸
2.Na與冷水反應的方程式為
Mg與熱水反應的方程式為
能夠證明Mg與熱水反應放出的氣泡是氫氣的方法是
能夠證明Mg與熱水反應生成了堿的方法是 ,現象是 。
證明NaOH、Mg(OH)2、Al(OH)3堿性強弱的現象是
從以上實驗得知,三種金屬化學活潑性順序為 ,你判斷的依據是
3.請畫出Si、P、S、Cl四種非金屬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它們的主要化合價是 ,
根據推測金屬活動性的經驗,可以推測這四種非金屬原子的得電子能力逐漸 。
寫出Si、P、S、Cl四種氫化物的化學式 ,它們的穩定性依次
可以從非金屬與 反應,生成 的難易程度,或者 的熱穩定性,或者非金屬之間的 反應,推測非金屬之間的活潑程度。Si、P、S、Cl的活潑性順序為 ,或者說非金屬性逐漸 。
4.綜合第三周期的8種元素性質變化規律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規律:同一個周期的元素, 相同,但是 逐漸遞增, 電子能力逐漸 , 電子能力逐漸 ,從宏觀方面看來,就是 性逐漸減弱, 性逐漸增強。這種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規律性的變化,稱之為 。
5.第四周期某主族元素的原子,它的最外電子層上有2個電子,下列關于此元素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比鉀的原子半徑大 B、氯化物難溶于水
C 、原子半徑比鎂的原子半徑大 D、碳酸鹽易溶于水
6.某元素X的氣態氫化物的分子式為H2X,則X的最高正價含氧酸的分子式為
A、????? H2XO3 B、H2XO4 C、HXO3 D、HXO4
7. X、Y是元素周期表ⅦA族中的兩種元素。下列敘述中不能說明X的非金屬性比Y強的是
A.X原子的電子層數比Y原子的電子層數少
B.酸性:HXO4>HYO4
C.X的氣態氫化物比Y的氣態氫化物穩定
D.Y的單質能將X從NaX的溶液中置換出來
第六課時:
1.X、Y是元素周期表ⅦA族中的兩種元素。下列敘述中不能說明X的非金屬性比Y強的是
A.X原子的電子層數比Y原子的電子層數少 B.酸性:HXO4>HYO4
C.X的氣態氫化物比Y的氣態氫化物穩定 D.Y的單質能將X從NaX的溶液置換出來
2.下列有關堿金屬銣(Rb)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銣不與水反應 B.硝酸銣是離子化合物,易溶于水
C.在鈉、鉀、銣三種單質中,銣的熔點最高 D.氫氧化銣是弱堿
3.下表標出的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元素,回答下列問題:
(1)表中用字母標出的14種元素中,化學性質最不活潑的是 (用元素符號表示,下同),金屬性最強的是 ,非金屬性最強的是 ,常溫下單質為液態的非金屬元素是 ,屬于過渡元素的是 (該空用字母表示)。 (2)B,F,C氣態氫化物的化學式分別為 , , ,其中以 最不穩定。
(3)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徑最小的是 。
4.X、Y、Z均為短周期元素,它們在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如圖,已知X、Y、Z的質子數之和為31。
?
?
X
Y
Z
?
?
(1)它們的元素符號是:X_______;Y_______;Z_______
(2)X的最高價氧化物的化學式_______,電子式________;X元素的氣態氫化物的分子式_________,
(3)Z的最高價氧化物.是__________(兩性、酸性、堿性)氧化物。
?(4)Y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課時:
1.畫出Na和Cl、 Na+和Cl-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比較兩種離子和原子的活潑性。
從電子排布可以看出Na原子的 電子能力比較強,Cl原子的 電子能力比較強,但是兩種離子的外層都達到了 結構,所以性質非常穩定。
這種帶相反電荷的陽離子和陰離子,通過 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穩定的化合物。人們把這種 的相互作用稱為離子鍵。象NaCl這樣由離子鍵構成的化合物叫做 。
2.判斷下列四句話的對錯,并且說出理由
離子鍵只存在于離子化合物中
離子化合物一定含離子鍵
離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分子
離子化合物不一定含有金屬元素
3.寫出Mg、C、Al3+、Cl-、Ne等的電子式

4.寫出NaCl的電子式 ;K2S的電子式
5.用電子式表示:
CaCl2的形成過程
KF的形成過程
第八課時
1.原子間通過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 。象HCl這樣以 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 。你能舉例哪些物質是這樣的化合物嗎? ,通過觀察,你可以發現,這樣的化合物都是由 元素組成的。一般說來,共價化合物由非金屬元素組成,但是也有一些物質是由非金屬元素組成,卻是離子化合物,它是 。
2.請寫出NH3、CO2的電子式
3.用電子式寫出CO2 、H2O的形成過程


4.按照共用電子的偏向與否,我們可以將共價化合物分類,共用電子對不偏向任何一個原子的,比如類似X—X結構,這樣的共價鍵我們可以成為 共價鍵,簡稱 ,舉例 ;當共用電子對偏向一方原子時,比如類似X—Y結構,我們稱這樣的共價鍵為 ,簡稱 ,舉例 。
5.我們學習過,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變,只是有新的分子形成的過程,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分子被破壞的過程中,就有 被破壞,生成新的分子的過程中,就有 生成。所以化學反應的過程不單是新物質新分子生成的過程,其中也包含了化學鍵的破壞與生成。
6.在干冰中,CO2分子之間存在的作用是 ,C和O原子之間的作用是 。干冰汽化的過程是 被破壞的過程,這是 變化。
7.請分析下列變化中是化學鍵或者分子作用力有怎樣的變化?
A.碘升華 B.NO2被木炭吸收 C.HCl溶于水 D.NaCl溶解 E.NaCl 熔化
F.電解水 G.NH4Cl受熱分解 H.用石墨制人造金剛石 I.天然氣燃燒
8.請判斷下列說法正確與否,錯誤的進行分析并且改正。
離子化合物不可能含有共價鍵
共價化合物可能含有離子鍵
離子化合物不可能含有分子間作用力
離子化合物不可能含有氫鍵
一種物質有了極性鍵就不可能有非極性鍵
離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非極性鍵
9.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它跟鹵素結合時,生成的化學鍵( )
A.一定是離子鍵 B.一定是共價鍵 C.兩者都有可能 D.以上說法都不對

10.(04全國)下列分子含有的電子數與HF相同,且只有兩個極性共價鍵的是 ( )
A.CO2 B.N2O C.H2O D.CH4

11.在化合物YX2和ZX2中,已知X、Y、Z都是前三周期的元素,X與Y同周期,Y與Z同主族。Y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次外層電子數的2倍;X原子最外層有6個電子。
(1)X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2)ZX2的化學式
(3)YX2的電子式 ,分子內的鍵是 (極性鍵或非極性鍵)
九、本章典型課教學設計案例
《元素周期表》 教學設計(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道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結構及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規律。
了解堿金屬元素、鹵族元素的有關知識,能夠依據有關數據和實驗現象歸納、總結同主族元素的性質遞變規律。
初步學會依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斷和解釋其原子結構特點和相關性質。
使學生了解原子結構及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初步學會運用元素周期表。
重點:
原子結構與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堿金屬和鹵素的性質。
難點:
原子結構和元素性質的相關性。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目標預測
引入練習:完成第五頁,堿金屬原子結構的表格,從中找到什么變化規律?
完成表格,相互討論
發現電子層數增加,而最外層電子數不變。
知道一個族的原子結構變化規律。
請學生從原子結構和電子排布思考,K和Na哪種元素比較活潑?
討論
各自有自己的選擇
讓學生獨自通過實驗探究K、Na活潑性(教師必須要求學生注意安全)
進行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了解Na、K哪個更加活潑
讓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是K比Na活潑,實驗現象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之處?
閱讀實驗,小組進行思考討論交流,小組發言金屬活潑性的本質
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通過敘述實驗操作鍛煉學科語言表達能力。從原子結構上能夠獨立判斷K的金屬活潑性為什么比Na強。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了解堿金屬族性質的相似性和規律性的本質。
閱讀課本,完成相關學案練習
能夠獨立從原子結構上判斷金屬族的性質變化規律。
引入問題,鹵素是否也如同堿金屬族有相同的性質變化規律?請同樣用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
分組探究,利用堿金屬的分析方法同樣對鹵素的原子結構做出大膽預測。實驗驗證。
獨立完成實驗,對實驗結果與自己的預測結果可能不吻合。
引導學生從金屬活潑性與非金屬的活潑性本質是否相同進行思考
學生閱讀課本材料,討論、思考、分析非金屬的活潑性本質,找出自己探究上的錯誤之處。
學會對探究進行簡單的自我評價,能夠進行反思。
知道非金屬活潑性指的是得電子能力,即氧化性。
指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堿金屬與鹵素表現出相反的活潑性變化規律
從原子結構的變化規律上找出堿金屬與鹵素的性質變化相反的原因
學會實事求是的分析問題,從多個角度探討問題,而不是一概而論。
師生共同交流討論:
1.一個族的性質變化規律,能夠從堿金屬與鹵素兩個典型的族拓展到其他的族。能夠從原子結構的變化規律來判斷一個族的性質相似性和規律性。
2.堿金屬和鹵素的性質
通過思考,基本掌握了如何從原子結構分析一個族元素的性質變化規律。
知道鹵素之間的置換反應,知道非金屬也可以相互置換。
布置課后練習
反饋課堂學習效果
十、本章教學資源鏈接
1.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義
(1)在哲學方面: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原子核電荷數遞增引起元素性質發生周期性變化的事實,有力的論證了事物變化的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性。通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物質世界對立統一規律的認識。
(2)在自然科學方面:周期表為發展物質結構理論提供了客觀依據。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自然科學的許多部門,首先是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地球化學等方面,都是重要工具。
(3)在生產中的某些應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質相似,這就啟發人們在周期表中一定的區域內尋找新的物質。比如說農藥的制造,半導體材料的尋找,催化劑的選擇,耐高溫、耐腐蝕特種合金材料的制取,礦物的尋找等等。
元素周期表的重點在哪里
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將當時已經發現的63種元素列成元素周期表,并留下一些空格,預示著這些元素的存在。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導下,人們“按因索驥”找出了這些元素。
元素的種類到底是否有限?周期表是否有終點?
20世紀30—40年代,人們發現了92號元素,就有人提出92號是否是周期表的最后一種元素。然而從1937年起,人們用人工合成法在近50年時間又合成近20種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尾巴增長了。這時又有人預言,105號元素該是周期表的盡頭了,其理由是核電荷越來越大,核內質子數也越來越大,質子間的排斥力將遠遠超過核子間作用力,導致它發生蛻變,然而不久,又陸續合成了106—109號元素。這些元素存在的時間很短,照此推算元素周期表是否到盡頭了?
1969年起,理論物理學家從理論上探索“超重元素”存在的可能性,他們認為具有2,8,14,28,50,82,114,126,184等這些“幻數”的質子和中子,其原子核比較穩定,這大批元素,這樣,第七周期32號元素將會憋填滿,第八周期也將填滿(按理論計算可,第八周期元素共50種,其中7種主族元素,1種惰性元素,10種過渡元素或副族元素,還有32種超錒系元素,列在元素周期表錒系元素的下方)。
然而理論的唯一檢驗標準是實踐,能否不斷合成新元素至今還是一個迷,科學家將上天(如到月球)入地(如海底)或反復在粒子加速器中進行實驗,企圖合成新元素,其結果將會如何可,人們正拭目以待。
更為有趣的是,有些科學家還提出元素周期表可以向負方向發展,這是由于科學上發現了正電子、負電子(反質子),在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由這些反質子和正電子以及中子組成的反原子呢?這種觀點若有一朝被實踐證實,元素周期表當然可以出現核電荷數為負數的反元素,向負向發展也就順理成章了。
化學鍵理論發展簡介
化學鍵理論應該回答原子怎么形成分子(或晶體),以及分子為什么可以穩定存在等問題。歷史上曾出現各種理論,從貝采里烏斯的二元學說起,到熱拉爾的類型論、凱庫勒何布特列洛夫的結構理論、維爾納的配位理論、路易斯等的電子理論等,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努力,終于逐漸形成現代的化學鍵理論。
1812年,貝采里烏斯發表了二元學說。當時已知道水經電解后,氫氣從負極析出,氧氣從正極析出。他從電解現象中得到啟發,認為每種化合物都是由電性相反的兩部分組成。電解時,正的部分在負極析出,負的部分則在正極析出。它們靠正電性何負電性兩部分以靜電吸引結合而成穩定分子。二元學說較好地結實無機化合物,解釋有機化合物則遇到了困難。
熱拉爾完全拋棄了二元學說,提出類型論,他八化合物分為四類:
(1)氫類型 (2)氯化氫類型 (3)氨類型 (4)水類型
這四個母體化合物種的氫被各種基團所取代,可得到各種各樣的化合物。如
(1)乙烷 (2)氯代乙烷 (3)乙胺 (4)乙醇
類型論只能總結實驗結果,使有機化合物初步系統化,但沒有遇見性。
1857年,凱庫勒提出碳是四價,并注意到碳的原子價布分正負,因而碳與碳原子可以結合形成鏈狀。后來,凱庫勒又提出在芳香族化合物里,碳具有環狀結構,對于苯分子提出了凱庫勒結構式,并指出原子間可以單鍵、雙鍵和三鍵聯結。凱庫拉的理論對有機化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61年, 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化學結構理論。他認為分子布是原子的簡單堆積,而是原子按一定順序排列的化學結合;這樣結合起來的每個原子之間又復雜的化學力相互作用。這種化學力的分配叫做物質的化學結構,或稱分子中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分子中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包含相鄰原子間直接的相互作用和不相臨鄰原子間的間接相互作用。他還認為每以個分子只能有一個確定的結構,物質的化學性質決定于它的化學結構。
1893年,維爾納提出了配位理論來解釋絡合物的結構。認為金屬有兩種原子價,即主價合副價,后者稱為配位數。每一種金屬有一定副價。主價必須由負離子來滿足,而副價則可由負離子或者中性分子來滿足。副價有方向性,如副價為6時,指向正八面體的六個頂點。副價為4時有兩種情況,可以指向正方形的四個角,或指向正四面體的四個頂點。
以上是19世紀發展起來的經典結構理論,它們是概括了大量化學事實而提出來的,又能解釋許多事實,但限于當時的科學水平,對許多問題還搞不清楚。進入20世紀后,隨著電子、放射性的發現,在量子論和原子模型上出現了原子結構理論,這些為創立化學反應鍵的電子理論打下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宁县| 常山县| 宁蒗| 东至县| 湖南省| 延吉市| 青河县| 水富县| 乌兰浩特市| 乌审旗| 晋中市| 汝阳县| 台州市| 清流县| 搜索| 嘉义县| 夹江县| 横峰县| 屏南县| 四子王旗| 林西县| 呈贡县| 沙河市| 田东县| 灌阳县| 温泉县| 尼勒克县| 美姑县| 蛟河市| 东山县| 高青县| 方正县| 和田市| 东莞市| 凌源市| 东莞市| 柳林县| 长垣县| 哈巴河县| 郧西县|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