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黃岡市2009屆一輪復習化學備考會交流材料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黃岡市2009屆一輪復習化學備考會交流材料

資源簡介

黃岡市2008年高考理科綜合及化學成績與答題分析和復習建議
湖北省黃岡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甘喜武
一、2008年理科綜合及化學高考成績分析
分析的參照標準
(1)各單位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所占比例與理科上線所占比例比較。
(2)各單位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所占比例與人口所占比例比較。
(3)各單位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所占比例與參考人數比較。
(4)各單位人均分、各批次上線率比較。
(5)各批次有效分高低比較。
1.理科整體情況
表1 2008年黃岡市各單位理科各批次人數和全市占比
單位
人口
參考人數
600分以上
一本
二本
三本
總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市直
1654
3.80
176
25.43
496
11.58
839
7.71
1270
4.96
黃州
27.2
3.81
1746
4.01
19
2.75
179
4.18
508
4.67
1036
4.05
團風
36.5
5.12
1969
4.52
14
2.02
150
3.50
435
4.00
1085
4.24
紅安
65.5
9.18
3978
9.13
52
7.51
337
7.86
914
8.40
2143
8.37
羅田
59.8
8.38
3275
7.52
24
3.47
259
6.04
677
6.22
1670
6.52
英山
39.2
5.49
2016
4.63
28
4.05
238
5.55
606
5.57
1396
5.45
浠水
102.8
14.41
6708
15.40
62
8.96
419
9.78
1257
11.56
3580
13.99
蘄春
96.9
13.58
5304
12.18
64
9.25
417
9.73
1052
9.67
2725
10.65
黃梅
95.9
13.44
6079
13.96
86
12.43
711
16.59
1894
17.41
4355
17.02
麻城
116.3
16.30
6369
14.62
74
10.69
585
13.65
1533
14.10
3691
14.42
武穴
73.4
10.29
4457
10.23
93
13.44
494
11.53
1161
10.67
2644
10.33
合計
713.5
43555
692
4285
10876
25595
注:所有數據來源湖北省教育考試院人才測評中心,數據不包含保送生和體育、藝術考生,重點中學不包括往屆生和保送生。綜合科目總分與綜合科目單科取樣不同。
在2008年高考中,理科上線人數比,既高于人口比又高于參考人數比的單位和批次有:黃州區、黃梅、武穴的一本、二本、三本,英山的一本和二本。
理科上線人數比,高于參考人數比的單位和批次有:英山的三本。
理科參考人數比,高于人口比的單位有:黃州區、浠水、黃梅。
表2 2008年黃岡市重點中學各批次理科上線人數和全市占比
單位
人口
參考人數
一本
二本
三本
總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黃岡市
713.5
12.50
43560
14.79
 
4238
13.6
 
10755
14.59
 
25308
15.21
黃岡中學
 
 
727
6.82
51.99
378
14.41
74.4
541
10.26
90.72
660
7.32
黃州中學
 
 
125
1.17
0.8
1
0.04
8.8
11
0.21
42.4
53
0.59
區一中
27.2
3.81
1138
10.67
9.38
107
4.07
26.15
298
5.64
55.86
636
7.06
團風中學
36.5
5.12
936
8.78
13.72
128
4.90
30.43
285
5.40
71.81
672
7.46
紅安一中
65.5
9.18
956
8.97
25.00
239
9.10
54.08
517
9.81
87.13
833
9.24
羅田一中
59.8
8.38
920
8.63
18.98
175
6.66
40.46
372
7.06
81.45
749
8.31
英山一中
39.2
5.49
674
8.32
18.64
126
4.79
42.90
289
5.48
84.91
572
6.35
浠水一中
102.8
14.41
1081
10.14
25.25
273
10.39
57.54
622
11.79
95.75
1035
11.48
蘄春一中
96.9
13.58
980
9.19
27.51
270
10.28
53.71
526
9.98
92.89
910
10.10
黃梅一中
95.9
13.44
1130
10.60
31.12
352
13.41
60.74
686
13.02
93.46
1056
11.72
麻城一中
116.3
16.30
916
8.59
31.15
285
10.88
60.89
558
10.58
93.79
859
9.53
武穴中學
73.4
10.29
1080
10.13
26.98
291
11.11
52.58
568
10.77
90.61
979
10.86
重點合計
 
 
10663
24.48
24.61
2624
61.92
48.31
5274
49.04
84.26
9013
35.61
2.理科綜合和化學學科成績情況
(1)部分地市單科均分情況
表3 2008年湖北省和部分地市理科綜合各學科均分
單位
理綜
生物
化學
物理
全省
152.88
41.24
58.97
52.49
武漢
153.54
40.86
59.21
53.29
宜昌
151.03
42.74
58.68
49.42
襄樊
158.54
43.17
61.09
54.1
孝感
156.01
41.16
60.64
54.04
荊州
151.99
41.97
58.37
51.48
黃岡
154.47
40.75
59.73
53.81
2008年黃岡市理科考生占全省考生人數比例第一位的情況下,除生物學科外理科所有學科均高于全省人均分。在六大地市中數學處于第二位,理科綜合(包括物理、化學、生物)處于第三位,說明我們在大面積提高質量上做得好。
(2)黃岡市各縣市區理科綜合及單科均分
表4 2008年黃岡市各縣市區理科綜合各學科均分
單位
理綜
占位
生物
化學
占位
物理
全省
152.88
41.24
58.97
52.49
黃岡
154.47
40.75
59.73
53.81
黃州區(含市直)
165.31
2
43.25
62.68
2
59.2
團風縣
150.39
7
39.73
58.31
7
52.17
紅安縣
146.33
9
39.35
58
8
48.8
羅田縣
143.69
10
39.51
56.46
9
47.55
英山縣
163.26
3
44.22
61.19
3
57.66
浠水縣
147.14
8
40.53
56.36
10
50.07
蘄春縣
150.69
6
39.47
59.3
6
51.76
黃梅縣
169.42
1
42.29
65.16
1
61.78
麻城市
152.41
5
39.81
59.59
5
52.83
武穴市
159.11
4
41.1
60.51
4
57.32
理科綜合高低差169.42(黃梅)-143.69(羅田)=25.73。高于總分的5%,屬于顯著差異。
化學高低差65.16(黃梅)-56.36(浠水)=8.8。高于總分的5%,屬于顯著差異。
化學單科占位高于理科綜合占位的有:紅安縣、羅田縣。
(3)重點中學應屆理科綜合及學科均分
表5 2008年黃岡市重點中學應屆理科綜合各學科均分
單位
理綜
占位
生物
化學
占位
物理
黃岡市
154.47
40.75
59.73
53.81
黃岡中學
205.97
1
51.13
75.15
1
79.26
黃州中學
134.54
12
36.01
51.39
12
45.18
區一中
157.1
11
41.32
58.13
11
53.03
團風中學
170.77
10
43.36
63.54
9
59.84
紅安一中
190.25
6
49.38
73.89
2
70.53
羅田一中
178.06
8
45.64
66.1
7
61.68
英山一中
182.2
7
48.44
65.08
8
64.17
浠水一中
174.26
9
47.09
63.42
10
63.52
蘄春一中
192.35
3
47.73
72.02
3
72.48
黃梅一中
191.39
5
45.85
68.4
6
76.07
麻城一中
192.05
4
47.82
71.61
4
71.41
武穴中學
194.95
2
49.39
70.56
5
73.64
重點合計
182.84
46.67
67.36
67.16
理科綜合同類學校高低差194.95(武穴中學)-170.77(團風中學)=24.18,高于總分的5%,屬于顯著差異。
化學同類學校高低差73.89(紅安一中)-63.42(浠水一中)=10.47。高于總分的5%,屬于顯著差異。說明招生中差生比例相對過大導致均分下降。
化學單科占位高于理科綜合占位的有:紅安一中、羅田一中、團風中學。
(4)理科綜合有效分
表6 2008年高考湖北省和黃岡市理科綜合各批次有效分比較
項目
省市
綜合
理科一本

215

216
理科二本

192

192
理科三本

146

146
黃岡市理科綜合一本有效分高于全省。
(5)各地市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情況分析
表7 湖北省和部分地市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率、人數和全省占比
單位
參考
人數
一本
二本
三本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全省
294615
11.04
32525
 
25.56
75304
 
57.21
168549
 
武漢市
36960
13.63
5038
15.49
28.16
10408
13.82
57.37
21204
12.58
宜昌
16206
10.05
1629
5.01
23.6
3825
5.08
55.5
8994
5.34
襄樊
22859
12.09
2764
8.50
28.7
6561
8.71
62.75
14344
8.51
孝感
26844
10.32
2770
8.52
25.67
6891
9.15
59.82
16058
9.53
荊州
36346
10.58
3845
11.82
25.35
9214
12.24
56.51
20539
12.19
黃岡
43560
10.39
4526
13.92
24.92
10855
14.42
58.85
25635
15.21
黃岡市理科綜合在2008年高考中:
理科綜合二本和三本上線人數高于武漢市占全省第一位。
一本、二本和三本上線比例高于人口比例;三本2008年上線比例高于參考人數比例,但一本和二本上線比例低與參考人數比例;一本上線比例高于黃岡市理科上線比例,三本持平,二本上線比例略低于黃岡市理科上線比例。
(6)黃岡市理科綜合各縣市區各批次上線情況分析
表8 黃岡市各縣市區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率、人數和全市占比
單位
參考
人數
一本
二本
三本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全省
294615
11.04
32525
25.56
75304
57.21
168549
黃岡
43560
10.39
4526
13.92
24.92
10855
14.42
58.85
25635
15.21
市直
1654
26.96
446
9.85
46.55
770
7.09
74.24
1228
4.79
黃州
1746
10.19
178
3.93
26.23
458
4.22
59.39
1037
4.05
團風
2000
8.75
175
3.87
23.25
465
4.28
55.85
1117
4.36
紅安
3978
8.9
354
7.82
21.69
863
7.95
53.02
2109
8.23
羅田
3268
7.59
248
5.48
18.67
610
5.62
49.91
1631
6.36
英山
2022
11.57
234
5.17
28.34
573
5.28
67.51
1365
5.32
浠水
7048
6.4
451
9.97
18.39
1296
11.94
52.89
3728
14.54
蘄春
5303
9.62
510
11.27
22.53
1195
11.01
53.84
2855
11.14
黃梅
5739
13.42
770
17.02
32.67
1875
17.27
72.99
4189
16.34
麻城
6386
8.93
570
12.60
23.02
1470
13.54
57.25
3656
14.26
武穴
4456
13.44
599
13.23
29.2
1301
11.99
61.96
2761
10.77
高于全市人均分的單位:市直、黃州區、英山、黃梅、武穴。低于全市(省)人均分單位:團風、紅安、羅田、浠水、蘄春、麻城。同類單位人均分高低差距169.42(黃梅)-143.69(羅田)=25.73,超過總分高于5%(8.6%),屬于顯著差異。
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占比高于人口占比的單位有:黃梅、武穴、黃州區。浠水的三本上線占比高與人口占比。
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占比高于參考人數占比的單位有:黃梅、武穴、英山。黃州區的二本和三本。
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率占比例高于本單位理科上線比例的有:武穴、蘄春、團風、浠水。黃梅的一本理科綜合上線率高于理科一本上線率比例。即在2008年高考中以上單位理科綜合相對于理科上線比例來講在本地屬有貢獻的學科。其他低于上線比例的單位理科綜合在本地屬于拉后腿學科。說明我們大部分單位理科綜合學生成績低于理科整體成績。值得理科教師反思。理科綜合上線比例低于理科上線比例最大的單位是市直一本相差1.73%。
參考人數比例高與人口比例的單位有:黃州區和浠水。
(7)黃岡市重點中學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情況分析
表9 黃岡市重點中學應屆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率、人數和全市占比
單位
參考人數
一本
二本
三本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上線率
人數
比例
黃岡
43560
10.39
4526
13.92
24.92
10855
14.42
58.85
25635
15.21
黃岡中學
727
47.32
344
14.02
71.39
519
10.57
92.71
674
7.70
黃州中學
125
1.60
2
0.08
8.80
11
0.22
38.40
48
0.55
區一中
1138
9.31
106
4.32
23.73
270
5.50
56.94
648
7.40
團風中學
936
13.35
125
5.09
31.52
295
6.01
70.62
661
7.50
紅安一中
956
24.48
234
9.54
50.52
483
9.84
85.57
818
9.34
羅田一中
920
15.87
146
5.95
34.89
321
6.54
76.96
708
8.09
英山一中
674
17.95
121
4.93
38.87
262
5.34
80.42
542
6.19
浠水一中
1081
23.13
250
10.19
51.62
558
11.37
89.27
965
11.02
蘄春一中
980
27.55
270
11.01
53.27
522
10.64
90.51
887
10.13
黃梅一中
1130
24.87
281
11.46
52.57
594
12.10
89.73
1014
11.58
麻城一中
916
25.44
233
9.50
52.51
481
9.80
90.28
827
9.45
武穴中學
1080
31.57
341
13.90
54.81
592
12.06
89.07
962
10.99
重點合計
10663
23.01
2453
54.20
46.03
4908
45.21
82.10
8754
34.15
重點中學中:
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占比高于人口占比的單位有:武穴中學、黃州區一中、紅安一中。團風中學的二本和三本、英山一中的三本上線占比高與人口占比。一本上線比例高于人口比例這一數據說明一中的理科綜合整體成績有優勢。二三本數據說明招生比例較大。
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占比高于參考人數占比的單位有:黃岡中學、武穴中學、紅安一中、蘄春一中、麻城一中和黃梅一中。這一數據說招生質量和在校生的整體質量較高。
理科綜合各批次上線率占比例高于本單位理科上線比例的有:武穴中學、蘄春一中和紅安一中。麻城一中、團風中學的二本三本,浠水一中的二本理科綜合上線率高于理科一本上線率比例。
全市重點中學一本理科綜合上線比例低于理科上線比例2.31%(56.21%),二本和三本分別高于0.15%和1.37%。說明重點中學尖子學生理科綜合成績沒有達到應有水平,同時理科綜合學科在理科一本上線貢獻上是相對薄弱學科。
即在2008年高考中以上單位理科綜合相對于理科上線比例來講在本地屬有貢獻的學科。其他低于上線比例的單位理科綜合在本地屬于拉后腿學科。說明我們大部分重點高中理科綜合學生成績低于理科整體成績。理科綜合上線比例低于理科上線比例最大的單位是黃梅一中的一本相差1.43%。
(8)黃岡市普通高中理科綜合各批次人均分、上線情況分析
表10 黃岡市2008年高考普通中學理科綜合上線統計表
單 位
參算人數
人平
一本
上線率
二本
上線率
本科
上線率
省線
上線率
黃梅三中
923
175.9
137
14.84
333
36.08
735
79.63
772
83.64
蘄春三中
847
164.9
89
10.51
230
27.15
572
67.53
624
73.67
黃州區西湖中學
363
157.9
37
10.19
99
27.27
221
60.88
235
64.74
黃梅二中
770
162.9
70
9.09
203
26.36
535
69.48
563
73.12
蘄春李時珍中學
680
158.8
58
8.53
174
25.59
414
60.88
445
65.44
黃梅五中
1111
165.5
94
8.46
281
25.29
785
70.66
843
75.88
麻城市第二中學
1622
157
117
7.21
384
23.67
1011
62.33
1078
66.46
浠水聞一多中學
869
145.2
60
6.90
167
19.22
417
47.99
457
52.59
英山縣石鎮高中
163
148.2
11
6.75
28
17.18
93
57.06
96
58.90
浠縣實驗高中
1299
156.2
86
6.62
282
21.71
788
60.66
855
65.82
麻城市第三中學
1247
149
78
6.26
232
18.60
687
55.09
738
59.18
蘄春私立英才
107
125.5
6
5.61
12
11.21
37
34.58
41
38.32
麻城市博達學校
185
129.2
10
5.41
19
10.27
60
32.43
69
37.30
武穴育才高中
1385
139.8
74
5.34
211
15.23
653
47.15
711
51.34
蘄春益才高中
441
138
23
5.22
59
13.38
189
42.86
216
48.98
黃梅國際育才
888
148.7
45
5.07
146
16.44
480
54.05
525
59.12
武穴梅川高中
652
152.7
33
5.06
119
18.25
381
58.44
409
62.73
蘄春縣實驗中學
281
145.4
14
4.98
48
17.08
138
49.11
149
53.02
英山縣雷店高中
170
150.4
8
4.71
20
11.76
94
55.29
105
61.76
英山二中
128
148.9
6
4.69
23
17.97
70
54.69
81
63.28
蘄春城關高中
559
135.8
26
4.65
62
11.09
218
39.00
241
43.11
蘄春縣興華學校
44
143.2
2
4.55
6
13.64
21
47.73
24
54.55
黃梅華寧高中
286
142.8
12
4.20
30
10.49
126
44.06
143
50.00
羅田縣育英高中
313
150.9
13
4.15
50
15.97
182
58.15
190
60.70
武穴百匯學校
76
127.7
3
3.95
8
10.53
27
35.53
28
36.84
麻城華英學校
271
139.3
10
3.69
25
9.23
114
42.07
128
47.23
麻城市實驗高中
822
144.2
30
3.65
120
14.60
409
49.76
448
54.50
武穴市實驗高中
487
139.4
17
3.49
62
12.73
217
44.56
241
49.49
英山縣長沖高中
243
140.4
8
3.29
23
9.47
113
46.50
118
48.56
浠水理工中專
726
144.9
21
2.89
81
11.16
370
50.96
410
56.47
紅安第二中學
650
137.1
18
2.77
76
11.69
300
46.15
325
50.00
麻城市社會青年
110
150.9
3
2.73
10
9.09
66
60.00
72
65.45
浠水洗馬高中
592
134.4
15
2.53
60
10.14
238
40.20
270
45.61
紅安大趙家高中
569
129.3
14
2.46
45
7.91
220
38.66
244
42.88
武穴市鄂東高中
84
133.9
2
2.38
7
8.33
31
36.90
35
41.67
黃岡菱湖高中
169
104.1
4
2.37
6
3.55
23
13.61
31
18.34
團風總路嘴中學
402
121.6
9
2.24
29
7.21
112
27.86
125
31.09
英山縣科文中學
280
136.6
6
2.14
28
10.00
121
43.21
136
48.57
蘄春橫車高中
448
121.8
9
2.01
25
5.58
128
28.57
141
31.47
蘄春四中
655
125.4
12
1.83
52
7.94
197
30.08
220
33.59
羅田駱駝坳中學
494
121.2
9
1.82
28
5.67
153
30.97
175
35.43
浠水縣博文學校
380
122.2
6
1.58
26
6.84
128
33.68
142
37.37
羅田三里畈高中
535
127.9
8
1.50
37
6.92
207
38.69
234
43.74
麻城育才高中
288
122.6
4
1.39
22
7.64
93
32.29
102
35.42
浠水團陂高中
626
133.8
8
1.28
49
7.83
273
43.61
290
46.33
麻城市第五中學
422
122.2
5
1.18
17
4.03
121
28.67
142
33.65
羅田縣龍鳳高中
91
125.6
1
1.10
3
3.30
31
34.07
37
40.66
羅田縣理工中專
220
111.6
2
0.91
9
4.09
51
23.18
62
28.18
團風淋山河中學
227
116.1
2
0.88
6
2.64
53
23.35
66
29.07
浠水新星實驗
120
118
1
0.83
10
8.33
41
34.17
46
38.33
紅安縣八里高中
387
116.8
3
0.78
20
5.17
105
27.13
119
30.75
紅安縣七里高中
694
117.3
5
0.72
25
3.60
187
26.95
226
32.56
浠水蘭溪高中
504
129.5
3
0.60
29
5.75
190
37.70
209
41.47
羅田縣勝利中學
191
105
1
0.52
6
3.14
33
17.28
38
19.90
浠水竹瓦高中
418
127.1
2
0.48
29
6.94
157
37.56
175
41.87
武穴大金教學區
221
111.2
1
0.45
1
0.45
36
16.29
40
18.10
紅安縣城東高中
282
115.4
1
0.35
7
2.48
62
21.99
80
28.37
黃州區赤壁中學
58
83.4
0
0.00
1
1.72
1
1.72
1
1.72
黃岡外國語高中
31
110.4
0
0.00
1
3.23
6
19.35
7
22.58
黃岡文都中學
56
100.9
0
0.00
0
0.00
9
16.07
10
17.86
團風縣實驗中學
124
99.6
0
0.00
1
0.81
12
9.68
17
13.71
紅安縣光明學校
24
117.1
0
0.00
3
12.50
6
25.00
7
29.17
紅安縣育才中學
47
113.5
0
0.00
1
2.13
10
21.28
15
31.91
羅田肖家坳中學
111
95.8
0
0.00
0
0.00
11
9.91
15
13.51
羅田縣社會青年
2
89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英山縣理工中專
5
146.8
0
0.00
0
0.00
2
40.00
3
60.00
英山縣社會青年
2
130.5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浠水勁達因學校
90
138.5
0
0.00
6
6.67
42
46.67
47
52.22
蘄春理工中專
153
94.7
0
0.00
0
0.00
8
5.23
13
8.50
蘄春縣楊誠中學
35
105.5
0
0.00
1
2.86
6
17.14
6
17.14
蘄春縣社會青年
73
143.9
0
0.00
3
4.11
39
53.42
44
60.27
黃梅理工學校
93
101
0
0.00
0
0.00
10
10.75
11
11.83
黃梅縣社會青年
4
99.3
0
0.00
0
0.00
1
25.00
1
25.00
麻城市第四中學
57
95.6
0
0.00
1
1.75
6
10.53
6
10.53
麻城師范學校
111
83.1
0
0.00
0
0.00
2
1.80
3
2.70
合 計
29620
140.3
1354
4.57
4227
14.27
13791
46.56
15094
50.96
(9)黃岡市普通高中理科綜合全市占位前10名普通高中情況分析
表11 部分指標占全市普通高中前10位學校
單 位
人數
人平
一本上線率
二本上線率
三本上線率
黃梅三中
923
175.9(1)
14.84(1)
36.08 (1)
79.63(1)
蘄春三中
847
164.9(3)
10.51(2)
27.15 (3)
67.53(4)
黃州區西湖中學
363
157.9(6)
10.19(3)
27.27 (2)
60.88(6)
黃梅二中
770
162.9(4)
9.09 (4)
26.36 (4)
69.48 (3)
蘄春李時珍中學
680
158.8(5)
8.53 (5)
25.59 (5)
60.88(6)
黃梅五中
1111
165.5(2)
8.46 (6)
25.29 (6)
70.66 (2)
麻城二中
1622
157(7)
7.21(7)
23.67 (7)
62.33(5)
浠水聞一多中學
869
145.2
6.90 (8)
19.22 (9)
47.99
英山石鎮高中
163
148.2
6.75 (9)
17.18
57.06
浠水實驗高中
1299
156.2(8)
6.62(10)
21.71 (8)
60.66(8)
麻城第三中學
1247
149
6.26
18.60 (10)
55.09
武穴育才高中
1385
139.8
5.34
15.23
47.15
武穴梅川高中
652
152.7(9)
5.06
18.25
58.44(9)
蘄春實驗中學
281
145.4
4.98
17.08
49.11
英山雷店高中
170
150.4(10)
4.71
11.76
55.29(10)
普高合計
29620
140.3
4.57
14.27
46.56
全市合計
154.47
10.39
24.92
58.85
其中:
黃梅三中和蘄春三中以上項目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黃梅五中、黃梅二中、蘄春李時珍中學和西湖中學除一本上線率外,其他三個項目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學校和項目還有:麻城二中、浠水實驗高中的人均分、三本上線率。
(10)理科綜合前10名情況
表12 理科綜合前10名
姓 名
學  校
理綜
名次
陳小龍
黃岡中學
279
1
陳彪
武穴中學
277
2
陶玉普
武穴中學
277
2
章穎
浠水一中
277
2
王濤
黃岡中學
276
5
方力
英山一中
275
6
匡輝
羅田一中
274
7
方建平
麻城一中
274
7
郭敬書
武穴中學
274
7
熊力孚
武穴中學
274
7
胡亞榮
武穴中學
274
7
其中:武穴中學5名,黃岡中學3名,麻城一中、羅田一中和英山一中各1名。
二、2008年理科化學高考答題情況簡要分析
與往年相比,試題難度、陌生度、區分度有所增大。試題的主要特點有:
重視學科主干知識考查。如化學用語、離子反應與離子共存、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結構、電化學、化學平衡、常見元素化合物及其性質、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化學實驗基本原理及其操作、化學計算等。其中對化學用語的學生回答試題的答案中有6個化學式,1個電子式,7個結構簡式,8個化學方程式,1個離子方程式,總分值達43分,約占化學部分總分的40%。
突出思維能力考查。尤其是邏輯思維中的推理能力和綜合能力,客觀題第7、9、10題主要考查對物質結構理論的理解及應用,第11、12、13題考查了對化學平衡、鹽類水解以及電化學知識的全面分析和靈活應用;主觀題第26題氧化還原方程式的書寫與化學計算的綜合應用,第27題中CaC2和O2、第28題中MO與C、CO相互反應的分析和推理,都涉及到考生較為陌生的反應情景,而對這些反應的認識和推斷都要求考生靈活運用氧化還原反應理論,并結合試題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
加大了定量試題的考察力度和難度。12、13和26題。
體現新課程改革思想。更加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思想考察,新情景試題增加。26題學生要通過分析寫出化學反應、27題碳化鈣與氧氣反應、28題氧化物MO、29題有機物羧酸與酚形成的酯水解方程式均為新知識。在28題用了可能的反應化學方式、在29題用了E、F可能的結構簡式這樣的開放性命題語言。命題思想超過了現行中學課改實際,同時也反映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問題。
兩個題目有較大爭議:28題(3)應進一步注明用MZ來表達反應管a中發生的所有反應。29題(1)化合物C與溴水反應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兩種,所給答案為對甲基苯酚。根據中學課本苯酚一節中苯酚與溴水反應,生成2,4,6-三溴苯酚,溴取代發生在羥基的鄰對位上,這要覺得間甲基苯酚與溴水反應的一溴代物有兩種,而對甲基苯酚與溴水反應的一溴代物只有一種。
2008年高考理科綜合試題湖北省人均分為152.8,難度0.51(其中選擇題難度0.64、非選擇題0.39),化學人均分58.97,難度0.55(其中選擇題難度0.73、非選擇題難度0.40),理科綜合化學試題均比2007年有所增加。
1.試題考查內容和難度
表13是2008年理綜高考化學試題考查內容、難度、湖北省考生和黃岡市考生每題的答題情況。
表13 2008年高考理科綜合化學試題考查內容及湖北省和黃岡市考生答題情況
題號

均分

均分
滿分
試題考查內容
難度及錯誤原因分析
Ⅰ卷
35.02
37.37
48
選擇題
難度0.73
6
4.77
4.83
6
元素化合物性質與離子共存
難度0.80,錯選D超過13%,過氧化鈉的氧化性。
7
4.23
4.28
6
晶體結構與性質
難度0.71,錯選B超過22%,晶體類型與物理性質。
8
5.3
5.35
6
同分異構體
難度0.88,錯選情況分布均勻。
9
4.89
4.94
6
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
難度0.82,錯選B接近10%,H2O2認為是不穩定化合物?
10
5.14
5.27
6
分子結構與化合物性質
難度0.86,錯選C超過6%,
11
5.45
5.52
6
化學平衡與反應速率圖像判斷
難度0.91,最容易試題。
12
3.25
3.2
6
兩種弱酸的鹽水解與離子濃度。
難度0.54,選C 29.41%。選D 7.39%。
13
1.99
1.98
6
電解原理與計算
難度0.33,選A 30.37%,選B 9.55%,選D 26.74%。
Ⅱ卷
23.96
24.37
60
非選擇題
難度0.40
26.1
2.07
2.1
3
制備K2MnO4的化學方程式
難度0.69,獲取信息能力與配平
26.2
1.28
1.27
3
制備KMnO4的離子方程式
難度0.43,獲取信息能力與配平
26.3
1.77
1.74
4
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難度0.44,計算與思維能力
26.4
0.65
0.59
3
KMnO4與Na2C2O4化學方程式
難度0.22,獲取信息能力與配平
26.5
0.69
0.6
3
計算KMnO4的純度
難度0.23,化學計算與思維能力
27.1
5.11
5.33
10
元素周期表與元素及化合物推斷
難度0.51,物質化學式書寫
27.2
0.7
0.72
2
化合物框圖推斷
難度0.35,化合物的化學方程式書寫
27.3
0.87
1.05
3
CaC2的電子式書寫
難度0.29,電子式的書寫
28.1
1.22
1.24
2
元素化合物實驗與推斷
難度0.61,元素判斷
28.2
0.99
0.98
3
化學實驗操作簡答
難度0.33,加熱操作
28.3
0.06
0.07
4
推斷與化學方程式
難度0.02,用MO代替化學式書寫可能發生的反應
28.4
1.44
1.47
4
實驗的尾氣吸收與處理
難度0.36,實驗原理簡答
29.1
1.34
1.39
2
有機物推斷結構簡式書寫
難度0.67,對甲苯酚結構簡式書寫
29.2
1.36
1.43
2
有機物綜合判斷
難度0.68,分子式和官能團判斷與書寫
29.3
1.2
1.22
3
有機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難度0.40,酯的水解
29.4
1.85
1.87
4
同分異構體與有機物推斷結構簡式書寫
難度0.46,醇的同分異構體,羥基位置異構
29.5
1.36
1.3
5
同分異構體結構簡式書寫
苯環上的位置異構
全卷
58.98
61.74
108
綜合
難度0.55
2.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6.在溶液中加入中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A.NH+4、Ba2+、Cl-、NO-3 B.K+、AlO-2、Cl-、SO2-4
C.Ca2+、Mg2+、NO-3、HCO-3 D.Na+、Cl-、CO2-3、SO2-3
錯選D的原因:如果不加入過氧化鈉能共存,加入過氧化鈉氧化性能將亞硫酸根氧化。
審題讀題關鍵:過氧化鈉加入水后能產生強堿性和氧化性。
7.下列化合物,按其晶體的熔點由高到低排列正確的是
A.SiO2 CaCl2 CBr4 CF2 B.SiO2 CsCl CF4 CBr4
C.CsCl SiO2 CBr4 CF4 D.CF4 CBr4 CsCl SiO2
錯選B的原因:氯化銫是離子晶體而四鹵代甲烷是分子晶體。常溫下狀態固態與液態。有差異。
啟示:如果要判斷這四種物質的晶體類型和狀態后再做,學生錯誤率將下降,為什么?
不是知識原因,而是思維方法和能力原因,學生思維的不能變變通(靈活性)。物質的熔點與晶體類型和相同結構的分子晶體分子量相關,同時可與常見物質狀態相聯系。
8.下列各組物質不屬于同分異構體的是
A.2,2-二甲基丙醇和2-甲基丁醇      B.鄰氯甲苯和對氯甲苯
C.2-甲基丁烷和戊烷            D.甲基丙烯酸和甲酸丙酯
考查熱點,較容易試題。屬于送分題。
9.下列各組給定原子序數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數之比為1∶1穩定化合物的是
A.3和17   B.1和8   C.1和6   D.7和12
較容易試題。
一點啟示:讀題審題“不能形成原子數之比為1∶1穩定化合物”包含兩層意思:首先是不能形成,然后是穩定化合物。注意如果沒有選項D或D選項能形成題目要求的穩定化合物,則C選項符合題意。——考查邏輯思維能力(嚴密性)。
高考中的選擇題答案應該是最符合題意的是。
10.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NH3、CO、CO2都是極性分子 B.CH4、CCl4都是含有極性鍵的非極性分子
C.HF、HCl、HBr、Hl的穩定性依次增強 D.CS2、H2O、C2H2都是直線型分子
本題是考查熱點,容易試題,屬于送分題。
11.已知:4NH3(g)+5O2(g)=4NO(g)+6H2(g). △H=-1025KJ/mol該反應是一個可逆反應。若反應物起始物質的量相同,下列關于該反應的示意圖不正確的是
連續考查的熱點。如果還要考查化學平衡與反應速率圖像題將加大難度和變換命題方式
12.已知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在物質的量濃度均為0.1mol/L的NaA和NaB混合溶液中,下列排序正確的是
A.c(OH-)>c(HA)>c(HB)>c(H+) B. c(OH-)>c(A-)>c(B-)>c(H+)
C. c(OH-)>c(B-)>c(A-)>c(H+) D. c(OH-)>c(HB)>c(HA)>c(H+)
錯選C的原因:學生直接知識不知道溶液中c(OH-)與c(B-)、c(A-)大小的判斷依據。
若要學生只判斷c(B-)與c(HB)和c(A-)與c(HA)的大小學生就不會有超過三分一學生錯選,為什么?
常識性知識(化學素養):一般弱酸強堿的鹽溶液(甲酸和乙酸的鈉鹽)中酸根的離子濃度大于鹽水解生成的酸的濃度。
程序性知識:推斷一般的弱酸強堿的鹽溶液中酸根的濃度要大于氫氧根離子濃度。
——考查學生思維能力(靈活性)和方法(類推)。
學生的一點疑惑:如果不是甲酸和乙酸的鈉鹽,其他鹽的水解程度會不會大于50%,如果大于50%則C選項正確。
13.電解100mL含 c(H+)=0.30mol/L的下列溶液,當電路中通過0.04mol電子時,理論上析出金屬質量最大的是
A.0.10mol/LAg+ B.0.02mol/L Zn2+ C.0.20mol/L Cu2+ D.0.20mol/L Pb2+
錯選原因分析:
(1)忽視了通電量與離子的量。選A。——所通電量能使0.01mol Ag+和0.02mol Cu2+完全析出。
(2)陽極離子的放電順序。金屬離子氧化性判斷錯誤。選D或B。——還是讀題審題問題。這是選擇題中近年沒有出現過的低的得分題。——這樣低的得分率實屬意料之外,值得深思。
啟示:教學中忽視了電解過程中常見金屬陽離子氧化性與放電順序的復習。
26.(16分)
實驗室可由軟錳礦(主要成分為MnO2)制備KMnO4,方法如下:軟錳礦與過量固體KOH和KClO3在高溫下反應,生成錳酸鉀(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濾去殘渣,濾液酸化后,K2MnO4。請回答:
軟錳礦制備K2MnO4的化學方程式是                   ;
(2)K2MnO4制備KMnO4的離子方程式是                    ;
(3)若用2.5g軟錳礦(含MnO280%)進行上述實驗,計算KMnO4的理論產量;
(4)KMnO4能與熱的經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應生成Mn2+和CO3-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5)上述制得的KMnO4產品0.165g,恰好與0.335g鈍Na2C2O4反應完全,計算該KMnO4的純度。
26、(16分)
(1)3MnO2+6KOH+KClO33K2MnO4+KCl+3H2O
(2)3Mn+4H+====MnO2↓+2Mn+2H2O
(3)由上述兩個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物和生成物間的計量關系為:
MnO2 K2MnO4 KMnO4
87 158×
2.5×80% x
答:KMnO4的理論產量是2.4g
(4)2KMnO4+5Na2C2O4+8H2SO4K2SO4+2MnSO4+5Na2SO4+10CO2+8H2O
(5)設該KMnO4的純度為y,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
KMnO4———Na2C2O4
×158 134
0.165×y 0.335

評價:這是一道近幾年沒有出現過的高考新題型,題目情景新、設問角度和方式比較傳統。但本題(3)問和(5)如果只設計其中一問題目將更完美,計算量過大。考查內容和方式是屬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但考查力度和分值屬意料之外。本題主要考查學生以下能力:
(1)獲取信息的能力,并能運用題給信息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和配平。
(3)根據化學方程式和多步反應的計算能力。
——以上能力和規范答題不夠是失分的原因。
問題與啟示:氧化還原方程式的書寫與化學計算得分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體現化學計算考查方式的多樣性和綜合性。
(2)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考察力度在加強。
(3)體現運用化學用語(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的配平和書寫)進行規范答題。
27.(15分)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號部分元素組成的5種化合物,其中V、W、X、Z均為兩種元素組成,上述5種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數之和等于35。它們之間的反應關系如下圖:
(1)5種化合物分別是V    、W    、X    、Y    、Z    :(填化學式)
(2)由上述5種化合物中2種化合物反應可生成一種新化合物,它包含了5種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該化合物的化學方程式是           :
(3)V的電子式是           。
27、(15分)
(1)CaC2 CaO CO2 Ca(OH)2 C2H2
(2)Ca(OH)2+2CO2====Ca(HCO3)2
(3)
試題評價:該題綜合性強,含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既有元素推斷,又有物質推斷,及考察了元素周期表由考察了元素化合物。從學生得分率看試題難度逐漸加大。屬于常見化合物推斷,接替的突破口有多個。
該題解題信息解讀:
解題突破口一:
二元化合物Z與氧氣反應要推斷出:另一種無色氣體X是氧化物,無色氣體氧化物CO2或CO。V中含碳。有水生成,證明Z氫化物。與水反應生成氫化物和白色固體二元化合物很容易想到碳化鈣或碳化鎂。再通過其他反應和條件驗證推斷結論得碳化鈣。
解題突破口二:
二元化合物V與氧氣反應生成的Y和X是兩種氧化物(其中一種含碳氧化物原因同上)。能與水反應生成白色固體應該是堿。即可推斷V是金屬與非金屬形成二元化合物。該化合物與水反應生成堿和氫化物。即可判斷出。
失分原因:
(1)碳化鈣與氧氣反應的化學反應的知識內容中學化學中沒有涉及到,對學生判斷產生不利影響。這是導致學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2)學生沒有對化學反應中物質進行種類判斷,不會運用物質種類性質來確定物質范圍。
(3)沒有想到五種物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氧化物與堿反應生成酸式鹽。
(4)碳化鈣的電子式書寫錯誤。
啟示:
(1)在物質推斷復習中要注意指導學生關注物質組成、種類在化學反應中的變化。
(2)物質推斷試題最終的表達答案方法還是基本的化學用語,注重基礎和常規是復習課的重點,規范的答題仍然是評價課的重點之一。
(3)推斷題的綜合性是高考命題的主流。
28.(13分)
取化學式為MZ的黃色粉末狀化合物進行如下實驗。將MZ和足量碳粉充分混合,平鋪在反應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圖連接儀器。
實驗開始時緩級通入氮氣,過一段時間后,加熱反應管a,觀察到管內發生劇烈反應,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時,b瓶的溶液中出現白色渾濁。待反應完全后,停止加熱,仍繼續通氮氣,直至反應管冷卻。此時,管中的熔融觸物凝固成銀白色金屬。根據以上敘述回答問題:
(1)元素Z是      :
(2)停止加熱前是否需要先斷開a和b的連接處?為什么?        ;
(3)反應管a中發生的所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4)本實驗的尾氣是否需處理?如需處理,請回答如何處理:如不需處理,請說明理由。 。
28、(13分)
(1)氧 (2)不需要,因有N2不斷通入,b瓶溶液不會倒吸至a管
(3)MO+CM+CO↑ MO+COM+CO2 CO2+C2CO
2MO+C2M+CO2↑
(4)需處理,因含有CO,可連接一個加熱的裝有CuO粉末的反應管
試題評價:本題是本年度高考試題中在中學教師中引起較大反響。試題以實驗為載體,考查核心有兩個:化學實驗操作、設計和物質推斷。試題綜合性較強,但試題所給出的物質信息對學生準確判斷干擾較大,對學生抗干擾能力和化學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
對傳統命題的突破體現兩個方面,第一,不需要判斷出具體物質,用字母代替元素及化學式來寫化學方程式;第二,氧化物與碳反應可能的反應方程式(既要考慮可能的量的多少,又要考慮反應過程)。
學生失分原因分析:
(1)在確定M上花費時間過多。
(2)錯誤的認為該氧化物是Na2O2。
(3)實驗原理沒有弄清楚。
(4)實驗簡答語言不規范。
啟示:
(1)化學實驗能力考查還建立在思維能力上。尤其是邏輯思維的推理能力。
(2)化學實驗綜合性變化較多。
(3)高考命題秘書的變化導致在命題思想上變化,值得大家關注。
29.(16分)
A、B、C、D、E、F和G都是有機化合物,它們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1)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7H8O,C遇FeCl3溶液顯紫色,C與溴水反應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兩種,則C的結構簡式為            ;
(2)D為一直鏈化合物,其相對分子質量比化合物C的小20,它能跟NaHCO3反應放出CO2,則D分子式為??????        ,D具有的官能團是           ;
(3)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是                       ;
(4)芳香化合物B是與A具有相同官能團的A的同分異構體,通過反應②化合物B能生成E和F,F可能的結構簡式是                       ;
(5)E可能的結構簡式是                               
29、(16分)
(1)
(2)C4H8O2 羧基
(3)
(4)
(5)
試題評價:
保持傳統有機命題特點和考查重點,以框圖推斷為形式。但試題的信息量較少,主要通過框圖來分析,試題有較大爭議主要是(1)化合物C與溴水反應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兩種,所給答案為對甲基苯酚。根據中學課本苯酚一節中苯酚與溴水反應,生成2,4,6-三溴苯酚,溴取代發生在羥基的鄰對位上,覺得間甲基苯酚與溴水反應的一溴代物有兩種,而對甲基苯酚與溴水反應的一溴代物只有一種。這也是本題學生十分主要原因。
學生失分原因:
(1)將對甲苯酚判斷為間甲苯酚。導致失分過多。
(2)羧酸與酚形成的酯水解方程式學生答題信心不足。
(3)逆向思維能力差,E、F沒有推斷出來。
(4)黃岡市第(5)問得分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說明學生在書寫同分異構體規范上存在問題。
三、黃岡市2009屆化學復習建議
1.優化復習內容
2.科學安排復習時間
3.改進復習方法,提高課堂效益
4.及時把握學生學習情況,提高訓練有效性
5.加強協作研究
6.關注命題變化
《糖類、油脂、蛋白質和合成材料》一輪復習方法和策略
英山一中 楊崇保
結合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來看,有機化學部分中的營養物質和合成材料的考察不是高考的主干知識點,但是以葡萄糖、蔗糖的結構和性質、淀粉和纖維素的性質、氨基酸和蛋白質的結構以及以合成材料為信息的學科內綜合題仍是高考的熱點,而且在高考中這類題目也是學生比較容易丟分的。因此,在第一輪的復習中,如何提高這部分知識點的復習效果和質量仍顯得尤為重要。經過摸索、借鑒、探討,在復習階段,我們將采取以下措施和策略,促使全體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點、提高化學成績。
首先,認真分析考綱要求,掌握高考命題的趨勢和方向:
《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依據,也是指導復習備考的根本性文件。在復習這一章之前,應認真研究考綱對這部分知識點的具體要求(考什么),了解命題的方向和趨勢(怎么考),才能在復習教學中找準要點,提高復習效果。
考什么
考綱針對高中有機化學部分有11項知識內容要求,其中有5項涉及‘糖類 油脂 蛋白質 合成材料’:
1、以一些典型的烴類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脂、多羥基醛酮、氨基酸等)為例,了解官能團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團的性質和主要化學反應。
2、了解在生活和生產中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用途。
3、以葡萄糖為例,了解糖類的基本組成和結構,主要性質和用途。
4、了解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和結構,主要性質和用途。
5、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種的主要性質和用途。理解由單體通過聚合反應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簡單原理。
怎么考
我校高三化學組全體老師認真分析、反復討論,都認為從命題趨勢上看,由于綜合卷容量有限,因此考查有機化學知識點不強調覆蓋面,但試題有相當的綜合性,注重學科內的綜合。‘糖類 油脂 蛋白質 合成材料’歷來不是高考的主干和核心,特別是再07、08全國卷1中完全沒有出現相關知識點考題,但從全國各地高考試卷來看,如07北京卷第5題合成材料ETFE,結合三大合成材料和新型高分子材料,設置高聚物的結構分析、合成原料、制備的最佳途徑等問題,以結構簡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綜合實際的問題分析等為落腳點,在大型有機題中滲透和串聯高分子化合物的知識是高考命題的重點,與人類和社會關系密切、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材料的研究和發展以及環保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熱點。
其次,加強學法指導,注重能力提升
很有一部分學生感覺有機難學,碰到有機題就發怵,究其原因還是學不得法,沒有掌握學習有機部分的訣竅,有機部分和無機部分相比,有機這一塊的規律性更強,內在聯系更緊密,無論是結構、性質到相互轉化與合成都有很強的規律性。結構決定性質,從結構入手到性質歸納都貫徹了這一主線,因此,復習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掌握學習這塊知識的基本方法。
‘糖類 油脂 蛋白質 合成材料’這部分知識點無論是在新課還是復習,都是在有機基礎和主干知識‘烴及烴的衍生物’之后,從知識的內在聯系看,這部分是烴的衍生物知識的延續和發展,即從單官能團的物質延續和發展到多官能團的物質,從小分子延續和發展到大分子但是學習的核心仍然是幾種重要官能團。因此我們總結的是:多相互比較,多總結歸納,注重遷移應用。
一是比較,即比較分子結構、組成、性質等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如比較蔗糖和麥芽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時,要求學生從從幾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相同點有:①組成相同,分子式均為C12H22O11;②都屬于二糖,水解都生成兩分子單糖;③水解的生成物都能還原銀氨溶液和新制的Cu(OH)2懸濁液。不同點有:①麥芽糖分子中有—CHO,是還原性糖,蔗糖分子中無—CHO,不能還原銀氨溶液和新制Cu(OH)2懸濁液。②水解生成物不同,麥芽糖水解生成兩分子葡萄糖,蔗糖水解生成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
二是總結歸納,規律性地知識點可以歸納,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可以歸納,通過總結歸納,使知識點成鏈結網,理清知識的脈絡,弄清楚內在聯系,使學習輕松自如起來。如我們對有機物進行歸類時,根據葡萄糖中含有羥基和醛基,將之劃屬于醛和醇;油脂中含有碳碳雙鍵和酯基,劃屬于酯和烯。
三是遷移,在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的基礎上要學會運用知識的遷移進行靈活解題,如從—NH2、—COOH的角度掌握氨基酸這類多官能團化合物的性質,整合和記憶蛋白質的性質,聯系酯的形成和水解學好肽、蛋白質的形成和水解及與氨基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這部分知識點其他內容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習葡萄糖和果糖是注意比較,葡萄糖是多羥基醛,果糖是多羥基酮;淀粉和纖維素化學式都是(C6H10O5)n ,但是n值不同,且結構單元內部結構不同;結合酯的結構和性質對比學習油脂,油脂都屬于高級脂肪酸甘油酯,還是酯類物質,但性質及用途上都有所區別,因而同時要注意區分“酯”和“脂”,等等。
最后,搞好模擬訓練,強化應試技能
無論教師如何講,學生如何學,最終落實到實處時“做題”過程必不可少,講究熟能生巧,講究快、準、穩,選題時要注意針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前瞻性,要善于總結解題方法,絕不能搞題海戰術,逢題便做。因此,參考近幾年高考試題的命題特點,掌握好考試的難度和深度。在強化應試技能過程中,找出這類題型的易錯點,進行針對性強化訓練。有機高分子材料常見錯誤有:①化學式與其單體分子之間的相互推斷,特別是判斷有機物的單體,許多學生不會推斷,出現錯寫或漏寫現象。②高分子材料一般屬于混合物,因為高分子材料是由許多聚合度相同或不同的高分子聚集起來的。
總之,第一輪復習應注意夯實基礎,提升能力,雖然沒有捷徑可走,但有規律可循,在復習教學中,運用適宜的復習方法和復習策略,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也一定會在高考中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蘄春四中 李 勇
內容提要:在化學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從初中化學教學的優化著手,也要讓學生知道創新活動不創造新知識,而是重在創新學習方法。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做好學生創新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并從"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中激勵學生培養創新學習精神;改進實驗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開展課外小型科技活動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入手,創造寬松而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大膽地參與不同形式的學習、實驗等創新性的活動。在學習中逐步形成學生學習中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初中階段是培養創新人才,建立創新思維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思維能力、學習模式與思維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在初中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教學中的主要任務。初中化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都是對前人發現、研究所積累成果的傳播和再現,沒有什么創新性的任務。而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去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更不是去開拓和創新未知的知識和知識體系。而是要創造一定條件的學習情景和學習氛圍,引導和啟發學生去模仿、探究學習的實踐活動,是發現相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的學習過程。通過學生在學習中的聯想、判斷、推理以及綜合分析,歸納出基本規律和學習方法。這可以說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一種創新活動。為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優化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前提條件,教師在教學中要優化課堂教學,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設一個比較適宜的學習環境,竭力提倡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創新活動。善于接受學生的合理化建議,對課堂教學的管理采取開放形式。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看法,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養成學習中的創新習慣和創新膽識。鼓勵和幫助大部分學生將大膽的設想和創新計劃變成學習中的現實。讓學生自己品嘗到創新學習的成功喜悅,領略創新的實際意義。
優化課堂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習中的最好老師",只有學生對化學科學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對化學知識及規律的擁有欲,并將所學化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產生造福人類的動機,才可能激發創新學習的潛在能力,也才可能產生創新的欲望。教師可以用集顏色、狀態、氣味、光和聲于一體的化學實驗來強烈地刺激視覺吸引學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如用加入指示劑之后的酸堿中和反應、鎂條燃燒、噴泉、爆炸等實驗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這種好奇與興趣是本能的、不穩定的認識傾向,教師還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之成為主導動機。這才起著持久、穩定、強有力的動力和維持、調控作用。如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勵學生學習,理論聯系實際,講解化學在尖端科技工農業生產、環境保護、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講述侯德榜發明制堿法等化學發展史來激發學生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動機。另外,化學教師良好的形象,生動、準確的講授,熱情真誠的關心和鼓勵學生,幽默大方的言談舉止等因素都會在培養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中起著不可忽視的情感作用,以此來達到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創新意識的目的。
二、教學中激勵學生培養創新學習精神
在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要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不盲從于教師、不盲從于書本、不迷信于權威的思維品質。例如學習"氫氣性質"時,教材上用紙筒來收集氫氣,然后點燃氫氣引起爆炸來證明氫氣中混有一定量空氣時點燃會發生爆炸。由于實驗的成功取決于收集的氫氣,也正是難于直觀地判斷氫氣的收集量,有時很難保證爆炸成功。這就可以向學生提出"是否還有其他相對簡單,實驗比較明顯的方法"的問題,教師有意識地進行引導,讓學生從改變用紙筒收集氣體的方法去討論和思考,自行得出"可用密封性較好的小食品塑料袋收集氫氣"的答案,這種方法非常直觀。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教材是有一定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習中可以通過討論和探索一些問題來改變傳統的做法和學法。這樣可以逐步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表達觀點的創新精神。
三、改進實驗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科學,特別是在初中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化學實驗教學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學習能力也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設計性或探索性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還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設計性或探索性實驗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他們的意識和創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其它常規實驗所無法比擬的。如學習酸堿指示劑的知識后,可布置課外家庭作業,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來驗證指示劑在遇酸堿時的顏色變化。又如學習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制取氫氣的反應原理、反應條件和特點,自己設計一套制取氫氣的簡單裝置,裝置可以參考教材來設計,但要盡可能地與教材不要完全相同。學生完成后,再組織學生一起分析、討論、比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和優缺點等。對有創新意向的實驗方案,要進行表揚和獎勵,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和主動性。愛因斯坦說過:"想象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力概括著世界上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這就是說學生的想象能力,對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開展課外小型科技活動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
創新活動的基礎是科技活動,學習中的小型科技活動開展狀況在一定范圍內影響著創新活動。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開展課外小型的科技活動。可以從組織學生課外興趣活動小組開始,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具備創新活動的基礎知識。在活動中,教師要進行引導,必要時進行創新活動的提示,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開展課外活動中,可以先安排學生完成課本上的家庭小實驗。并結合課本,適當補充和學習一些課外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進行一些趣味性而有實際意義的實驗,并引導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充分展示學生的創新才能。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教學活動中,更重要是注意聯系社會實際,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工廠、農村、商店等地進行參觀、訪問、調查。寫出專題調查報告,并聯系社會實際,提出改進建議和措施。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科技活動中,不斷地形成創新能力。
總之,創新能力是創新教育的核心。要培養創新能力,必須從各方面入手,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利用現有條件,想方設法地去進行各式各樣的、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充分發揮化學教材中“討論”的作用
羅田縣三里畈高中 童華君
我們高中化學教材中,各章節都設有“討論”部分。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之間對問題的共同討論,能激勵、強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意識,能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開放而又活潑的學習氛圍,對學生化學知識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力
學生的學習動力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明確的學習目的;二是濃厚的學習興趣。由于社會的變遷,生活條件的改善,一些中學生的學習毅力也變得越來越脆弱,學習興趣就成了他們搞好學習的關鍵。利用青少年強烈的好勝心理,讓他們參與問題討論,認真鉆研去獲取知識,通過努力去解決問題,當他們求得知識后,這種勝利者心理就得到了滿足,因而增添了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習動力。如在電離平衡這一節中沒有直接講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而是在上一章《化學平衡》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在氨水中,分別加入適量的鹽酸、NaOH溶液和NH4Cl溶液,對NH3·H2O的電離平衡各有什么影響?并簡要說明理由。”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都能分析并作出相應的回答,大大增強了他們的信心,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同時,討論過程實際上就是應用化學知識及方法去解釋或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可以直接領悟到化學知識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只要學生感覺到所學的知識有用,學習興趣就會倍增。
二 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問題和用多種方法通過不同的途徑去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效地誘導學生去“發散”思維,關鍵在于設計“發散點”,而教材上的“討論”題目是在長期地教學實踐中總結或挖掘出來的,具有優選性、廣聯性、密集性和科學性。例如,“如何用實驗的方法鑒別NaCI、Na2SO4、NaNO3、Na2CO3四種溶液?”和“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增大鐵與鹽酸反應的化學反應的速率?”這類討論題,放手讓學生討論,就能聯系到諸多化學知識,也可得到很多的好答案。再如“歸納SO42-的檢驗方法”一題,學生能討論出十多個方案,教師再引導學生廣聯知識,深入討論,優化結果。這樣的討論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過程。因此,合理使用這些“討論”,不僅可使學生加深理解所學內容,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有利于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在討論中,教師和學生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通過互相切磋甚至是爭論,都可以從多方面接受信息,從多角度思考問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材上有一討論題:“收集氨氣的試管口的棉花應用什么溶液浸濕?為什么?”這是一個開放型的問題。用什么“溶液”?多數教師想到的是非揮發性的酸溶液,而有的學生卻想到是酸性溶液,如NaHSO4溶液等。在回答“為什么?”時,教師易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認為棉花的作用是阻礙NH3與空氣對流以便得到較純凈的氣體,而學生考慮則是環境保護問題。像這樣的問題還很多,只要師生共同討論,相互補缺,相互激勵,就能共同提高。
四 有利于開展研究性學習
首先,教材上的“討論”所設計的題目雖然是單一的,但學習內容并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有許多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如“為什么醫院里用高溫蒸煮、照射紫外線、噴灑苯酚溶液、在傷口處涂抹酒精溶液等方法來消毒殺菌?”等問題。在討論時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這樣,研究性學習就水到渠成了。其次,教材中,像“如何鑒別Na2CO3、NaHCO3和NaCI?”這一類討論題目答案具有多元性;而“通過計算確定有機物的分子式,需要哪些必要的數據?”和“如果水分子之間沒有氫鍵存在,地球上將會是什么面貌?”這類問題,答案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在討論時,學生可以體驗到“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同時他們還可以從教師和其他同學身上學到研究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增強了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多數情況下,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問題討論總會留下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課外時間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樣,學習時間不一定完全局限在課堂四十五分鐘,有的上網去延伸學習空間,有的深入社會擴展生活的空間。總之,完成教材上的“討論”的教學對于我們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被動走向主動,從理性走向感性,從接受型學習走向探究性學習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當然,要充分發揮化學教材中“討論”的作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討論”教學中還得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 正確處理好教師“導”與學生“學”的關系
教師“導”與學生“學”的關系就是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因,外因要靠內因起作用,強調教師主導作用就是為了保證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中學生思維活躍,不受傳統的定勢思維束縛,敢于標新立異。在討論時,隨時會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放手讓學生去討論,不要急于表態,應讓他們主動補充或爭論。要注意培養討論的骨干力量,讓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去帶動學生,讓學生去激勵學生。但教師絕不能放手不管,要仔細聆聽,從學生的發言中捕捉一些新的哪怕是錯誤的信息給予及時的評判和解釋,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正確處理好培養發散能力和突出主題的關系
突出主題是由教學特殊任務所決定的。不可否認,開展研究式、探究性的討論對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探索化學運動的本質規律有其重要的作用。但討論還必須有一個問題中心,那就是教材上的“討論”題目。如“你如何理解‘化學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關鍵’這句話?”與“設想合成氨的發展前景”,這類問題,若不實施有效的控制就很易偏離主題。組織討論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運用教學藝術,抓住主要矛盾,啟發學生思維,還要抓住有利時機,誘發學生聯想,開拓討論的思路。 3.正確處理好討論過程與討論結果的關系
課本中的絕大多數討論問題,通過學生自身努力可以得出一些結論和方法。教師要“寬容”,不能過分的要求討論的結果全面性、正確性;解題方法也不一定要求最優化;還要允許學生討論時缺乏一些科學性和條理性。應該重視學生討論的過程,學生掌握了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掌握了終身受益的方法。像新教材中的“以氫氣與氧化銅反應為例來分析,反應中得氧和失氧與元素化合價的升降有什么關系?”和“給定一組實驗數據推斷乙醇結構”系列討論題,有的是為了加強概念的辨析;有的是為了讓學生弄清實驗設計思路及目的;還有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運用。討論這些問題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教師可根據問題的特點,結合每個討論問題的意圖、功能及學生的思維狀況進行點撥、引導和啟發,讓學生學會思考,參與討論,共同感受討論的成功。同時還要從討論過程中不斷抓住信息,捕捉學生的思維火花和靈感,激發其創新意識,促其創新精神的形成。
4.正確處理好學生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的關系
長期以來,教師都習慣于學生安靜地聽課,獨立地思考,即使讓學生進行討論,也是形式,缺乏主動性和動態性,課堂發言單打獨斗,學生的思維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啟迪,也就無法進入主動、開放和發展的狀態。而同學們在集體討論發言時相互影響,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學風,拓寬學習內容的覆蓋面,學生考慮問題會更全面、更周到。在討論中大家可以互相啟發和共勉,得出的結論和方法會更深刻、更條理、更有深度和廣度。在集體討論過程中,出現差錯的學生受到集體的激勵,刺激其大腦皮層,還會使討論的內容在腦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像前面所述那些帶有發散性的問題,不討論、不靠師生集體智慧就難得出完整的結論。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討論或爭論并不影響獨立思考,相反,會使思考變得更輕松、更活躍。 5.正確處理好學生歸納與教師總結的關系
討論問題時,學生對問題積極地思考、分析和辯論后,他們最關注的是教師對自己的見解或結果作出的反應。因此,教師有必要及時總結。總結時既要對學生的見解進行分析,充分肯定他們的正確方面和科學結論,又要講清學生的思維過程,不能輕易對學生的討論結果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
《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備考研究
湖北羅田一中高三備課組
考綱要求
掌握化學反應的四種基本類型: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
理解氧化還原反應,了解氧化劑和還原劑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劑、還原劑之間的常見反應。能判斷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并能配平化學方程式。
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能正確書寫離子方程式。
了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
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理解反應熱、燃燒熱和中和熱等概念,能正確書寫熱化學方程式。
二.命題趨勢:
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及其有關計算的試題,近幾年出現率較高,往往與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結合起來進行考查,預測以后也經常會出現此類試題。
離子反應
所考查的化學反應均為中學化學教材中的基本反應,錯因大都屬于化學式能否拆分、處理不當、電荷未配平、產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應等;所涉及的化學反應類型以復分解反應為主,而溶液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分數約占15%;一些重要的離子方程式,離子共存問題,在歷年考卷中多次重復。
反應熱是高考重點考查的內容之一,主要有
(1)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正誤判斷;(2)反應熱的計算;(3)比較反應熱的大小;(4)反應熱與能源的綜合考查。
由于反應熱、燃燒熱、中和熱在新教材中要么是新增內容,要么是新的表達方式,所以是近幾年及今后高考的熱點之一。
三.考例點評:
題型1? ?考查氧化還原反應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
例題1、在一定條件下,PbO2與Cr3+反應,產物是Cr2O72-和Pb2+,則與1mol Cr3+反應所需PbO2的物質的量為
A.3.0 mol B.1.5 mol C.1.0 mol D.0.75 mol
解析:利用得失電子守恒原理解決氧化劑與還原劑物質的量比的問題一直是高考的熱點問題。此題為2003年高考理綜新課程卷上的一道選擇題,盡管在試題設問上與以往有所不同,但本質上仍然是利用得失電子的物質的量相等原理來考查還原劑Cr3+與氧化劑PbO2的物質的量關系。通常情況下,氧化還原反應中根據電子得失守恒建立的氧化劑與還原劑之間的物質的量關系為:=。已知鉻元素化合價從+3升高+6,鉛元素化合價從+4降到+2,設PbO2的物質的量為x mol,則有一元一次等式成立:1×(6-3)= x ×(4-2),解得x =1.5 mol。答案為B。
方法技巧:對于氧化反應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是學習中的難點和重點,只要平時抓好對這些知識點的突破,就能輕松的解答本題。具體方法思路是:找變價,判類型,分升降,定其他。
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很多,應用比較廣泛的主要有電子得失守恒規律、化合價升降規律、“歸中”規律和“強制弱”規律等。盡管我們所遇到的氧化還原反應問題很多,但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應用。只有我們理解并掌握了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題型2 ??考查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與計算
例題2、(2007年上海卷)氧化還原反應中實際上包含氧化和還原兩個過程。下面是一個還原過程的反應式:
NO3-+4H++3e- →NO+2H2O?
KMnO4、Na2CO3、Cu2O、Fe2(SO4)3四種物質中的一種物質(甲)能使上述還原過程發生。?
(1)寫出并配平該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 ????????????????????
(2)反應中硝酸體現了????????? 、????????? 性質。
(3)反應中若產生0.2 mol氣體,則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是???????? mol。?
(4)若1 mol甲與某濃度硝酸反應時,被還原硝酸的物質的量增加,原因是:?????? ?。
解析:本題考查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配平和基本概念反應中.反應中N由+5→+2.Cu由+1→+2根據化和價升降相等.可確定相應的系數.HNO3中N元素只有部分化合價降低.HNO3體現了酸性.氧化性.N由+5→+2降低3價.產生0.2 molNO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是0.6 mol.使用了較濃的硝酸,產物中有部分二氧化氮生成導致.被還原硝酸的物質的量增加.
方法技巧:
?(1) 關于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一般采用順向法、逆向法、整體法以及零價法,此外有的配平還需依據題目所給的條件,先判斷反應物或產物。
(2)關于氧化還原反應的計算,一般采用得失電子守恒法解,即依據氧化劑得電子總數與還原劑失電子總數相等,列出守恒關系式求解。
題型3?? 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與正誤判斷
例2.下列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A.澄清石灰水與稀鹽酸反應Ca(OH)2+2H+=Ca2++2H2O
B.鈉與水的反應 Na+2H2O=Na++2OH-+H2↑
C.銅片插入到硝酸銀溶液中 Cu+Ag+=Cu2++Ag
D.大理石溶于醋酸的反應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解析: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題的題型一直未發生變化地出現歷年的高考化學試題中,以判斷所給特定物質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正誤為考試內容,2004年高考理綜選擇題中再次出現了這一類問題。綜合起來看,此類題所給的“病”離子方程式常有以下錯誤現象:⑴電荷不守恒;⑵有關物質的化學式與離子符號表述有誤;⑶離子方程式中產物與實際產物不符;⑷參加反應的離子有遺漏等。這道高考題A中的Ca(OH)2是強電解質,此時應該用OH-來表示,B、C中都出現了一個共同的錯誤,電荷不守恒,而D中的CaCO3為難溶物、CH3COOH為弱電解質,化學式表述正確。正確答案為D。
題型4?? 離子共存
例題4、 (2007年江蘇卷)向存在大量Na+、Cl-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該溶液中還可能大量存在的離子組是(?? )。
?????? A.K+、Br-、CO32-?? ?????????????B.Al3+、H+、MnO4-
? ??? C.NH4+、Fe3+、SO42-???????????? D.Ag+、Cu2+、NO3-
解析:向存在大量Na+、Cl-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溶液中形成了氨水.B中Al3+與氨水不能共存.C中Fe3+與氨水不能共存.????? D中Ag+與Cl-不能共存。
答案:A
方法技巧:離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條件是離子之間不能發生離子反應,各離子濃度不會降低。題目類型多以選擇題為主,其次是推斷題,它們都是依據離子性質與離子間的反應編制而成的,在下列情況下離子均不能大量共存:
(1)發生水解相互促進反應(如Fe3+與CO32-,Al3+與S2-等)。
(2)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如Fe3+與I-, NO3-、H+與Fe2+等)。
(3)發生絡合反應(如Fe3+與SCN-)等。
(4)發生復分解反應(如H+與弱酸的酸根離子,OH-與弱堿的陽離子,SO42-與Ba2+,CO32-與Ca2+、Ba2+、Ag+,Cl-與Ag+等)。?
(5)若題目中提示酸性溶液(pH<7)或堿性溶液(pH>7)應在各待選答案中均加入H+或OH-考慮。
(6)若題目中告知是無色溶液,應在各待選答案中排除具有顏色的Fe3+、Cu2+、Fe2+、MnO4-等離子。
題型5 ???反應熱? 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例題5、(2007·全國卷Ⅱ)已知: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學鍵斷裂時需要吸收436 kJ的能量
②1 mol Cl2分子中化學鍵斷裂時需要吸收243 kJ的能量?
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 mol HCl分子時釋放431 kJ的能量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氫氣和氯氣反應生成氯化氫氣體的熱化學方程式是H2(g)+Cl2(g)══2HCl(g)
B.氫氣與氯氣反應生成2mol氯化氫氣體,反應的△H=183 kJ/mol
C.氫氣與氯氣反應生成2mol氯化氫氣體,反應的△H=-183 kJ/mol
D.氫氣與氯氣反應生成1mol氯化氫氣體,反應的△H=-183 kJ/mol
解析:反應可表示為: H—H + Cl—Cl2H—Cl,可知斷裂了1 mol H—H鍵和1 mol Cl—Cl鍵,同時生成了2 mol H—Cl鍵。根據反應熱與鍵能的關系:ΔH =∑ε(反應物)-∑ε(生成物)=(436 kJ/mol+243 kJ/mol)-2×431 kJ/mol=-183 kJ/mol。
答案:C
化學反應速率 化學平衡復習淺談

麻城市第一中學 曾黎星
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是中學化學所涉及到的溶解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識的核心,對很多內容的學習起著指導作用。本部分內容理論性很強,如平衡的建立,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的影響等,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在第一輪復習中需要學生建立起本部分內容的知識網絡,注意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僅要理解有關知識,還要真正建立起平衡的思想,能結合平衡原理分析、解決問題,能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體會理論的重要性。
【知識網絡】
【考綱要求】
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
(1)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2)了解化學反應的可逆性。理解化學平衡的含義及其與反應速率之間的內在聯系。
(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義。理解濃度、溫度、壓強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4)以合成氨工業生產為例,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觀點理解工業生產的條件。
除大綱提出的明確要求外,根據歷年高考的情況看還涉及到以下內容需要引起重視:(1)要掌握有關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
(2)能根據不同物質的反應速率的大小判斷反應進行的快慢。
(3)化學反應達到平衡狀態的特征及判斷依據。
(4)等效平衡的判斷與計算。
(5)掌握化學平衡的有關計算及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圖象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要點突破】
化學反應速率的比較
對一具體反應來說,反應物的起始濃度與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化學計量數并不一定成比例,但變化量一定與化學計量數成比例。因此用不同物質的濃度變化表示反應速率時,個數值之間符合下列轉化關系:
對反應aA+bBcC+Dd, v(A):v(B):v(C):v(D)=a:b:c:d
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化學反應速率改變的本質
A
↓ ↓
→ → ← ←
↓ ↑

化學平衡的判斷依據
一般反應體系的體積不變,對于常見的反應可以用如下三個反應作代表:
① N2(g) + H2(g) NH3(g) ② H2(g) + I2(g) 2HI(g)
③C(s) + H2O(g) CO(g)+H2(g)
體系的壓強不再改變。
體系的氣體密度不再改變。
體系中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再改變。
氣體的顏色不再改變。
從化學鍵的斷裂判斷。
從物質的量變化判斷。
從反應速率判斷。
按照濃度的變化和計量系數的對比來看。
等效平衡
等效平衡的規律
對于恒溫、恒容條件下氣體體積發生變化的反應,需要對應各物質的量完全相等。
對于恒溫、恒容條件下氣體體積不發生變化的反應,只需要對應各物質的量成比例即可。
對于恒溫、恒壓條件下的可逆反應,只需要對應各物質的量成比例即可。
化學平衡中的圖象問題
化學平衡中常見的幾種圖象有速率-時間圖,轉化率-時間圖,物質的量-壓強圖,物質的量-溫度圖等。
化工生產適宜條件選擇的一般原則
轉化率的問題。
實際生產中設備的問題。
生產中速率和平衡的相互關系問題。
催化劑中毒的問題。
化學平衡的計算
計算題的解題模式
Aa + bB cC + Dd
起始量 m n 0 0
變化量 ax bx cx dx
平衡量 m-ax n-bx cx dx
【命題趨向】
本部分內容是高考每年必考的內容,常見的題型有選擇題和填空題,在選擇題部分多以圍繞化學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各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反應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成正比來命題,或針對化學平衡移動來命題。對化學平衡計算的考查也時有出現。而在第Ⅱ卷中,常出現高思維強度的題目,以考查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例如等效平衡的比較判斷,應用數學方法對化學平衡原理進行理論分析等。
高考試題既要求有一定的穩定性,又要求有創新,體現高考試題的連續性與發展性的統一。化學平衡作為高考必考的內容,其題型并無明顯變化,均以選擇題和填空題為主。根據本部分的知識要點和考試大綱要求,分析近幾年高考試題,本部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命題: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各物質的平均速率,或已知反應速率計算反應時間,判斷濃度的變化。
2、根據外界條件對速率大小的影響,判斷因外界條件改變而引起的速率變化,或比較同一反應在不同條件下反應速率的大小。
3、根據各物質濃度與時間的關系圖,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理解化學平衡特征的含義,判斷某種情況下,可逆反應是否建立平衡,或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的標志。
5、某一條件下,可逆反應達到平衡后,根據已知條件計算某一反應物的轉化率。
6、比較同一反應在不同條件下,同種反應物的轉化率的大小。
7、根據勒夏特列原理,判斷外界條件改變時,平衡移動方向,或已知平衡移動的方向,判斷所采取的措施。
8、等效平衡的判斷或計算。
9、有關圖象的問題,包括速率—時間(v-t)圖,濃度—時間(c-t)圖,物質的量與溫度(n-T)、壓強(n-p)、時間(n-t)圖,轉化率與溫度或壓強圖等。
10、在密閉容器中,對有氣體參與的可逆反應,根據勒夏特列原理及平衡移動的方向,判斷反應物、生成物的聚集狀態。

【常見誤區】
本部分內容的學習中經常出現的一些錯誤主要有以下方面:
1、化學反應速率
(1).化學反應速率快慢的比較,不能僅看數值的大小,要注意數值表示的含義和單位的關系。比較化學反應速率常用兩種方法:一是通過將不同物質表示的速率換算為用同一物質表示的速率,再比較速率數值的大小;二是通過化學反應反應速率之比等于物質的化學計量數來判斷相對大小。
(2).不能混淆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和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注意兩者的區別。
(3).不參加反應的氣體的通入,對于速率的影響。對于氣體反應體系,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恒溫時:增大壓強體積縮小濃度增大反應速率加快
②恒容時:A.充入氣體反應物濃度增大總壓增大速率加快
B.充入“惰性氣體”總壓增大,但各分壓不變,即各物質濃度不變,反應速率不變
③恒壓時,充入“惰性氣體”體積增大各反應物濃度減小反應速率減慢
總之,壓強改變,若引起濃度改變,化學反應速率則改變。
2、化學平衡
(1)化學平衡狀態是可逆反應進行到最大限度的結果,可逆反應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可能,但可逆反應在未進行到最大限度之前還不是化學平衡狀態,一經建立了化學平衡狀態,就不會因時間的改變而變化。
(2).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要抓住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注意壓強對氣體等體積變化的影響。掌握常見化學平衡的判斷方法。
(3)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是化學平衡的本質,各組分的濃度不變是現象。
(4)化學平衡移動的實質是外界條件的變化引起了化學反應速率不同程度的變化。
(5)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時,反應物的轉化率不一定增大
(6)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時,生成物的質量百分含量不一定增大。
3、等效平衡的判斷易出錯
(1)等效平衡的含義
在一定條件(恒溫、恒容或恒溫、恒壓)下,只是其始加入情況不同的同一可逆反應達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組分的分數(體積、物質的量)均相同,這樣的化學平衡互稱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的判斷方法亦是學生經常出錯的地方。不能熟練的運用模型是重要的原因。
4、應用勒夏特列原理
(1)化學平衡移動原理不僅能用于判斷化學平衡移動方向,也能用于判斷溶解平衡等所有的動態平衡的移動方向。
(2)平衡移動原理能用來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但不能用來判斷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
(3)外交條件的變化是否真是改變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
【復習策略】
在本部分內容的復習中,首先要更新觀念,注意區分基本理論與其它塊知識的不同復習方式。理論性強是本部分內容的最大特點,理論的分析固然重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亦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理論對實際的指導強化理論的復習。
注重復習的效率。一輪復習主要是基礎復習,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層次不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對復習的要求也不同,要提高復習的效率,教師就必須認真研究各類學生的特點,了解他們的差異。
優化目標設計。教師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明確范圍,了解各層次知識點的要求,把握好重難點。本部分內容復習的重點是:濃度、溫度、壓強和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化學平衡的建立,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復習的難點是:濃度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原因,化學平衡觀的建立,等效平衡,化學平衡的移動,化工生產條件選擇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在復習時要控制好內容的深淺度,有效落實基本點,突出重點,分化難點。
善用各種方法進行復習。本部分內容可結合具體題目采用極值法、討論法、列舉法、反例法等進行復習,尤其善用各種模型進行分析,如在等效平衡中簡單的模型可以使問題簡單化直觀化。
【典例精析】
例1:反應4NH3(g)+5O2(g)=4NO(g)+6H2O(g)在10L密閉容器中進行,半分鐘后,水蒸氣的物質的量增加了0.45mol,則此反應的平均速率v (X)(反應物的消耗速率或產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為 ( )
A.v(NH3)= 0.010 mol·L-1·s-1 B.v (O2) = 0.0010 mol·L-1·s-1
C.v (NO) = 0.0010 mol·L-1·s-1 D.v (H2O) = 0.045 mol·L-1·s-1
解析:方法一:根據各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的量變化量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之比,先求出各物質在30s內的物質的量變化量,再運用v=計算各物質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
方法二:先求v (H2O),再根據各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之比求v (NH3)、v (O2)、v (NO)。
答案:C
說明:(1)正確理解化學反應速率及表示方法,不要將物質的量的變化誤認為濃度的變化。(2)注意單位的換算。
例2:氯酸鉀和亞硫酸氫鉀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Cl3O-+HSO3-→SO42-+Cl-+H+(未配平)。已知該反應的速率隨c(H+)的增大而加快。下列為用ClO3-在單位時間內物質的量濃度變化表示的該反應V-t圖。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反應開始時速率增大可能是c(H+)所致
B.縱坐標為v(H+)的V-t曲線與圖中曲線完全重合
C.后期反應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反應物濃度減小
D.圖中陰影部分“面積”可以表示t1-t2時間為n(Cl-)增加
解析:本題考查了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及化學反應速率知識的應用能力。根據題中信息可確定A和C正確;配平反應方程式得ClO3- +3HSO3-= 3SO42- + Cl- + 3H+,v(H+)=3v(ClO3-),所以v(H+)-t 曲線與v(ClO3-)-t 曲線不相同,在坐標圖中兩曲線不能完全重合,即B錯;因c = Vt,所以D錯。
答案:B D
說明:正確理解圖象的意義,結合外界條件的變化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進行判斷。
例3:一定條件下,可逆反應X(g)+3Y(g) 2Z(g),若X、Y、
Z起始濃度分別為c1、c2、c3(均不為0),當達平衡時X、Y、Z的濃度分別為0.1mol /L,0.3mol/ L,0.08 mol/L,則下列判斷不合理的是 ( )
A.c1∶c2=1∶3 B.平衡時,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為3∶2
C.X、Y的轉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圍為0< c1<0.14 mo /L、
解析:設X在建立平衡過程中的變化濃度為a
X(g)+3Y(g) 2Z(g)
起始量(mol/L) c1 c2 c3
變化量(mol/L) a 3a 2a
平衡量(mol/L) c1-a c2-3a c3+2a
0.1 0.3 0.08
達到平衡時c(X)∶c(Y)=1∶3,而轉化的c(X)∶c(Y)=1∶3,則c1∶c2 =1∶3,A合理C不合理;平衡時Y、Z生成速率之比為其化學計量數之比,B合理;若起始時c3 = 0,則c1有極大值:c1=0.1mol·L-1 + =0.14mol·L-1,0< c1<0.14 mo /L。
答案:C
說明:錯誤的原因可能在于不會運用“三步曲”來解題,沒有徹底弄清楚可逆反應的含義也會導致出錯。
例4:某化學科研小組研究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改變某一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得到如下變化規律(圖中P表示壓強,T表示溫度,n表示物質的量):
根據以上規律判斷,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反應Ⅰ:△H>0,P2>P1
B.反應Ⅱ:△H<0,T1>T2
C.反應Ⅲ:△H>0,T2>T1;或△H<0,T2<T1
D.反應Ⅳ:△H<0,T2>T1
解析:由圖像1所得,在壓強同是P1時,溫度越高,A的平衡轉化為轉化率越低,即為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根據勒沙特列原理,升高溫度平衡就向吸熱方向移動,可見該反應的逆反應為吸熱反應,所以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則△H<0,另外從該反應的系數可以看出加壓,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A的平衡轉化率越高,從而得出P2>P1。由圖像2所得,它是一種時間圖像,它有一種規律,是先拐先平數值大,即為T1>T2,從而也就看出溫度越高C的物質的量越少,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也就向吸熱方向移動,所以正反應為放熱反應(△H<0)。由圖像3所得,B的起始物質的量一定的情況下,若T1>T2,溫度越高,C的平衡體積分數就越小,平衡就向逆反應方向移動,也就是向吸熱方向移動,那正反應為放熱反應(△H<0),若T1<T2,溫度越高,C的平衡體積分數就越大,平衡就向正反應方向移動,也就是向吸熱方向移動,那正反應為吸熱反應(△H>0)。由圖像4所得,壓強不影響A的平衡轉化率,符合方程式,那在壓強一定的情況下,若T2>T,即溫度越高A的平衡轉化率就越大,即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也就是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則正反應的△H>0。
答案:BC
說明;要學會正確分析圖象問題一要看清橫、縱坐標;二要分析清楚圖象的變化趨勢;三要弄清楚圖象的起點、終點和拐點。
例4:如圖所示,將4mol SO2和 2 mol O2混合置于體積可變的等壓容器中,在一定溫度下發生反應2SO2 + O2 2SO3(放熱反應),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A時,測得氣體總的物質的量為4.2 mol,若SO2、O2的起始物質的量分別用A.B.c表示,試回答:
(1)達到平衡狀態A的容器中通入少量O2,體系中SO2的體積分數將_________,若要使SO2的體積分數再變至與原平衡狀態A相同,可采用的措施有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2)若起始時a = 1.2mol,b = 0.6mol,且達到平衡后各氣體的體積分數與平衡狀態A相同,則起始時c的取值為_____________
(3)若起始時a = 0.6mol,c = 4.8mol,則b = _________,在此情況下,反應起始時將向__________方向進行,
(4)若原平衡狀態A是在恒溫恒容下達到的,現要使反應開始時向逆方向進行,且達到 的平衡狀態與A相同,則起始時C的取值范圍為_____________。
解析:這是恒溫恒壓條件下的等效平衡問題,由題意可計算出達到平衡狀態A時其中含SO2 0.4mol,O2 0.2mol,SO3 3.6mol,n(SO2)∶n(O2)∶N(SO3) = 2∶1∶18。
(1)因平衡右移,故SO2的體積分數減小,在恒壓條件下,要使SO2的體積分數復原,可采取的措施有加熱和加入少量SO2氣體。
(2)由于SO2和O2反應只生成SO3一種物質,所以在恒溫恒壓下只要滿足就可以了,對SO3沒有用量限制,即c≥0。
(3)因=2,這一條件必須滿足,顯然b = 0.3mol;由于此時a∶b∶c = 2∶1∶16較平衡狀態A,SO3的含量低,因此反應起始時將向正反應方向進行。
(4)是關于恒溫恒容下的等效平衡的,按照“一邊倒“原則,4 mol SO2和2 mol O2可折合成4 mol SO3,故c≤4mol,另外,由于原平衡狀態A中含SO3 3.6 mol,欲使反應開始時向逆反應方向進行,故c>3.6 mol,因此c的取值范圍為3.6mol<c≤4mol。
以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錯誤給我們的一輪復習帶來一些啟迪。高考對學生的考查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是否能快速準確的解出題目來實現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技能和策略上,解題思維的發展也以必要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從必要的知識來看,學生在第一輪復習里,不僅要掌握本部分內容的基本概念、定義、原理等,而且還要將這些知識形成網絡結構,內化為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要達到這一目的,在復習中,教師必須要挖掘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深刻化從而形成知識網絡。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每單元知識系統的整體結構,幫助學生分清知識的層次結構,理清各知識要素之間的縱橫聯系。
引導學生獨立地建立與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
啟發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歸納和概括,并使學生掌握運用其方法和策略的條件與范圍。
對于在某些問題上經常出錯的學生則要適時的引導他們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對審題過程的反思。在解題完成之后,尤其是題目做錯之后,要反思自己最初是如何理解題意的,是否遺漏過什么信息,為什么會遺漏;題設中有哪些條件不明了,為什么不明了;所給的條件與要求的結果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對題意的理解有哪些偏差,原因又是什么,等等
對解題過程的反思。通過反思過程,知道自己所遇到的困難是什么,思考正確的思路和策略的成功之處,分析它們的特點,適用條件,概括出思維規律;通過和老師以及同學的解題思路的對比,改進自己的思維方式。

第九章  化學平衡單元測試
時間90分鐘  滿分110分
第I卷(選擇題 )
一、選擇題 (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6×3=48分)
1.某溫度下,體積一定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如下可逆反應: ;△H>0,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加入少量W,逆反應速率增大 B.當容器中氣體壓強不變時,反應達到平衡
C.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 D.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應的△H增大
2.在已經處于化學平衡狀態的體系中,如果發生下列變化,其中一定能表明平衡移動的是 ( )
A.反應混合物的濃度 B.反應混合物的壓強
C.反應物的轉化率 D.正、逆反應速率
3.合成氨時既要使合成氨的產率增大,又要使反應速率加快,可采取的辦法是 ( )
①減壓 ②加壓 ③升溫 ④降溫 ⑤及時從平衡混合氣中分離出NH3 ⑥補充N2或H2 ⑦加催化劑 ⑧減小N2或H2的量
A.②⑥ B.③④⑤⑦ C. ②⑤⑥ D. ②③⑥⑦
4.在體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反應mA(g)+nB(s) pC(g)達平衡后,壓縮容器的體積,發現A的轉化率隨之降低。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m+n)必定小于p B.(m+n)必定大于p
C.m必定小于p D.m必定大于p
5.在恒溫時,一固定容積的容器內發生如下反應:2NO2(g) N2O4(g),達平衡時,再向容器內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達到平衡后,與第一次平衡時相比,NO2的體積分數 ( )
A.不變 B.增大 C.減小 D.無法判斷
6.恒溫、恒壓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2體積A和1體積B,發生如下反應:
2A(g)+B(g) 2C(g),平衡時,混合氣體體積比起始時減少了20%。若開始時充入4體積C,達到平衡時C的轉化率為 ( )
A.40% B.30% C.20% D.50%
7.某溫度下,在一容積可變的容器中,反應:2A(g)+B(g) 2C(g)達到平衡時,A、B和C的物質的量分別為4mol、2mol和4mol。保持溫度和壓強不變,對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質的量做如下調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 )
A.均減半 B.均加倍 C.均增大1mol D.均減小1mol
8.右圖是反應A2+B2 2AB在不同溫度和壓強下,AB體積分數(AB%)的變化
情況,其中a、b曲線為相同壓強、不同溫度時的變化情況,c曲線在保持與b
相同溫度時從時間t3開始增大壓強的情況,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A2、B2、AB均為氣體,正反應放熱
B.AB為氣體,A2、B2中最少有一種為非氣體,正反應放熱
C.AB為氣體,A2、B2中最少有一種為非氣體,正反應吸熱
D.AB為固體,A2、B2中最少有一種為氣體,正反應吸熱
9.一定條件下,向一帶活塞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mol SO2和1mol O2,發生下列反應:2SO2(g)+O2(g) 2SO3(g),達到平衡后改變下述條件,SO3氣體的平衡濃度不改變的是 ( )
A.保持溫度和容器容積不變,充入1mol SO3(g)
B.保持溫度和容器內壓強不變,充入1mol SO3(g)
C.保持溫度和容器內壓強不變,充入1mol O2(g)
D.保持溫度和容器內壓強不變,充入1mol Ar(g)
10.已知某溫度下:N2(g)+3H2(g) 2NH3(g);△H=-92.4kJ·mol-1,恒溫、恒容且容積相同的兩個密閉容器A、B,A中通入1molN2、3molH2,B中通入0.5molN2、1.5molH2,反應一段時間后,A、B中均達到平衡狀態。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
A.A中放熱92.4kJ B.B中放熱 46.2kJ
C.A中熱量變化值大于B中的2倍 D.A中熱量變化值等于B中的2倍
11.對于達到平衡的可逆反應:X+Y W+Z,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大壓強,正、逆反應速率(v)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下列對X、Y、W、Z四種物質狀態的描述正確的是 ( )
A.W、Z均為氣體,X、Y中只有一種為氣體
B.X、Y均為氣體,W、Z中只有一種為氣體
C.X、Y或W、Z中均只有一種為氣體
D.X、Y均為氣體W、Z均為液體或固體
12.一定條件下,對于可逆反應X(g)+3Y(g) 2Z(g),若X、Y、Z的起始濃度分別
為c1、c2、c3(均不為零),到達平衡時,X、Y、Z的濃度分別為0.1mol·L-1、0.3mol·L-1、
0.08mol·L-1,則下列判斷不合理的是 ( )
A.c1:c2=1:3 B.平衡時,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為2:3
C.X、Y的轉化率相等 D.c1的取值范圍為0<c1<0.14mol·L-1
13.某體積可變的密閉容器,盛有適量A和B的混合氣體,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
A(g)+3B(g) 2C(g),若維持溫度和壓強不變,當達到平衡時,容器的體積V L,其中C氣體的體積分數為10%,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 )
①原混合氣體的體積為1.1V L ②原混合氣體的體積為1.2V L
③反應達到平衡時氣體A消耗掉0.05V L ④反應達到平衡時氣體B消耗掉0.05V L
A.①③ B. ②③ C. ②③ D. ②④
14.在一固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mol A和1mol B,發生如下反應:2A(g)+B(g) xC(g),平衡后,的體積分數為%,若維持容器體積和溫度不變,起始物質為0.6molA、0.3molB和1.4molC,達到平衡后若縮小容器體積,C的濃度c(C)、C的體積分數C%、混合氣體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和正反應速率[v(正)]隨壓強(p)的變化情況,一定符合的是 ( )
15.CO2和H2的混合氣體加熱到850℃時,可建立下列平衡CO2+H2 CO+H2O,在一定溫度下,反應到達平衡時有90%的氫氣變成水,且c(CO2)·c(H2)=c(CO)·c(H2O),則原混合氣體中CO2和H2的分子數之比是( )
A.1:1 B.5:1 C.1:10 D.9:1
16.合成氨反應為,今有A、B、C、D四個容器,每個容器中有兩種操作,兩種操作分別達到平衡后,操作1中N2和操作2中NH3轉化率之和一定不為1的是(起始體積相等) (  )
A.恒溫恒容:操作1:加1molN2+3molH2,操作2:加2molNH3
B.恒溫恒壓:操作1:加1molN2+3molH2,操作2:加2molNH3
C.恒溫恒容:操作1:加1molN2+3molH2,操作2:加3molNH3
D.恒溫恒壓:操作1:加1molN2+3molH2,操作2:加3molNH3
選擇題答題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II卷(非選擇題 )
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6小題,共62分)
17.(12分)如下圖,甲、乙、丙分別表示在不同條件下可逆反應A(g)+B(g) xC(g)的生成物C在反應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C%)和反應時間(t)的關系。
(1)若甲圖中兩條曲線分別表示有催化劑和無催化劑的情況,則_________曲線表示無催化劑時的情況,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乙圖表示反應達到平衡后分別在恒溫恒壓條件下和恒溫恒容條件下向平衡混合氣體中充入He氣后的
情況,則_____________曲線表示恒溫恒容的情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丙圖可以判斷該可逆反應的正反應是____________熱反應,計量數x的值是_________;
(4)丁圖表示的某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上述可逆反應達到平衡后某物理量隨著溫度(T)的變化情況,根據你的理解,丁圖的縱坐標可以是____________,原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0分)在100℃時,將0.200 mol的四氧化二氮氣體充入2L抽空的密閉容器中,每隔一定的時間對該容器內的物質進行分析,得到如下表格:
0
20
40
60
80
100
c(N2O4)
0.100
c1
0.050
c3
a
b
c(NO2)
0.000
0.060
c2
0.120
0.120
0.120
試填空: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達到平衡時,四氧化二氮的轉化率為_________%,表中c2________c3、a__________b(填“>”、“<”“=”)。
(2)20s時四氧化二氮的濃度c1=_______mol·L-1,在0s~20s時間段內,四氧化二氮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_ mol·L-1·s-1。
(3)若在相同情況下最初向該容器充入的是二氧化氮氣體,要達到上述同樣的平衡狀態,二氧化氮的起始濃度是__________ mol·L-1。
19.(10分)如圖,將4mol SO2和2mol O2的混合氣體置于體積可變的等壓密閉容器中,在一定溫度下發生如下反應2SO2(g)+O2(g) 2SO3(g);△H<0。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時,測得氣體的總物質的量為4.2mol。
試回答:(1)在該平衡狀態時n(SO3)=______________;
(2)若起始時加入1.2molSO2、0.6molO2和xmol SO3,
達到平衡狀態后,各氣體的體積分數與上述平衡狀態相同,則x的取值范圍為 ___________;
(3)若反應開始時v(逆)>v(正),達到上述平衡狀態時,氣體的總物質的量仍為4.2mol。則起始n(SO3)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__。
20.(9分)將1molI2(g)和2molH2(g)置于某2L密閉容器中,在一定溫度下發生反應:I2(g)+H2(g) 2HI(g);△H<0,并達到平衡。HI的體積分數φ(HI)隨時間變化如圖中曲線(Ⅱ)所示;
(1)達平衡時,I2(g)的物質的量濃度為_________mol ·L-1.
(2)若改變反應條件,在某條件下φ(HI)的變化如圖中曲線(Ⅰ)所示, 則該條件可能是______(填入下列條件的序號)。
①恒容條件下,升高溫度 ②恒容條件下,降低溫度
③恒溫條件下,縮小反應容器體積 ④恒溫條件下,擴大反應容器體積
⑤恒溫、恒容條件下,加入適當催化劑
(3)若保持溫度不變,在另一相同的2L密閉容器中加入 a molI2(g)、b molH2(g)和c mol HI(g)(a、b、c均大于0)發生反應,達到平衡時,HI的體積分數仍為0.60,則a、b、c應滿足的關系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個含a、b、c的代數式表示)。
21.(10分)有甲、乙兩個容積相等的恒容密閉容器,向甲容器中通入6mol A和2mol B,向乙容器中通入1.5mol A、0.5mol B和3molC,將兩容器的溫度恒定在770K,使反應3A(g)-B(g)     xC(g)達到平衡,此時測得甲、乙兩容器中C的體積分數都為0.2。試回答下列有關的問題:
(1)若平衡時,甲、乙兩容器中A的物質的量相等,則x=_______________;若平衡時,甲、乙兩容器中A的物質的量不相等,則x=______________。
(2)平衡時甲、乙兩容器中A、B的物質的量之比_______(填“是”或“否”)相等。平衡時甲中A的體積分數為____________。
(3)若平衡時兩容器中的壓強不相等,則兩容器中壓強之比為_________。
22.(11分)(1)在容積為10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和H2O(g),在850℃時發生如下反應:CO(g)+H2O(g) CO2(g)+H2(g)
(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CO和H2O濃度變化如圖,則0~4min的平均反應速率
v(CO)=_______mol/(L·min)
時間(min)
CO
H2O
CO2
H2
0
0.200
0.300
0
0
2
0.138
0.238
0.062
0.062
3
c1
c2
c3
c3
4
c1
c1
c3
c3
5
0.116
0.216
0.084
6
0.096
0.266
0.104
t1℃時各物質濃度(mol/L)的變化
(2)t1℃(高于850℃)時,在相同容器中發生上述反應,容器內各物質的濃度變化如上表。
①表中3min~4min之間反應處于______狀態;c1數值_______0.08mol/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反應在4min~5min間,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單選),表中5min~6min之間數值發生變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單選)。
a.增加水蒸氣 b.降低溫度 c.使用催化劑 d.增加氫氣濃度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A
C
C
A
C
C
B
C
B
B
A
D
D
C
17.(1)b(2分) b達到平衡所用時間長,說明b的反應速率小于a(1分);
(2)a(2分),a中充入氦氣,c%不變,平衡不移動(1分);
(3)吸(1分)x>2或x≥3(2分)
(4)c%或轉化率或壓強(2分),溫度升高,平衡向吸熱方向即正反應方向移動(1分)
18.N2O4 2NO2 60 > = (各1分)
(2)0.070 0.0015 (各2分) (3) 0.200 (2分)
19.解析:
(1)反應前混合氣體與平衡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相差:4mol+2mol-4.2mol=1.8mol
2SO2+O2 2SO3 氣體物質的量減少△n
2mol 1mol
n mol 1.8mol
所以平衡時n(SO3)=3.6mol
(2)由等效平衡分析知,只需滿足,故x≥0
(3)因為相同條件下,4molSO3從逆反應方向建立的平衡狀態與上述平衡狀態相同,且4.2mol平衡氣體中含有3.6molSO3,故3.6mol<n(SO3)≤4mol.
答案:(1)3.6mol(3分) (2)≥0(3分)(3)3.6mol<n(SO3)≤4mol(4分)
20.(1)0.05 (2分) (2)③⑤(4分) (3)c=2b-4a (3分)
21.(1)2 4 (2)是 0.6 (3)8:5 (每空2分)
22.(1)0.03 (2分) (2)①平衡(1分) 大于(2分) ②d a(各3分)
開放性實驗試題的特點及應試策略
羅田縣三里畈高中 曾鵬
開放性實驗題是近幾年高考化學試卷中常出現的一種題型,這類試題的解答,要求考生具有開放性的思維品質和能力,也體現了高考試題注重能力和素質考查的方向。下面簡要談談這類試題的特點和應試策略。
考查方式
開放性試題通常可以從(1)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2)考查實驗操作細節;(3)處理化學實驗問題(4)分析實驗結論等幾個方面進行命題。具體考查有實驗方案的設計和方案的評價、實驗數據和實驗結果的分析等等。因為此類試題既能考查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又能考查學生對實驗的探究能力。
試題特點
條件的開放性
化學實驗條件主要包含化學用品、 化學實驗儀器和裝置 、化學實驗操作等。實驗條件開放性指給定多余條件或者沒有限制實驗條件。實驗條件開放性往往是實驗設計題具有開放性的前提條件。
思維的發散性
解答開放性實驗試題,思維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慣用的思維方式及自己的思維水平,采用適合自己的思維進行實驗設計。思維的發散和開放是開放性實驗題的本質特征。
過程的探究性
開放性實驗設計題的解答,一般沒有固定或現成的模式可循,往往需要解題者采用非常規的思維和方法。要求解題者在認真領會實驗目的或原理的基礎上開動腦筋,積極探究,創造性地制定方案去實現目的。因此體現在解題過程上有一定的探究性。
結論的多樣性
結論的多樣性是指在解答開放性問題時,由于實驗條件的開放性,解答思維的開放性,可以得到多個答案。這是開放性實驗題的外在表現。
5.情景的真實性
開放性實驗題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試題的情景或模擬現實或模擬科學探究的過程,因而具有命題打破常規的開放性的特征。
應試策略
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在整理和分析題目給出的信息時,要注意全面系統地整理信息,并與已有的知識系統相聯系,充分挖掘信息的內涵和外延,將數據、圖表、情景等信息進行篩選、分解、轉換、重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抓住本質。
第二,在利用信息進行邏輯推理過程中,要注意進行發散性思維,全方位、多角度、多層面地剖析,對一切可能的結果做出科學地預測。開放性試題往往具有豐富多彩的答案,因此在處理此類問題時,要注意廣泛聯想。
第三,由于開放性試題存在多種答案,但只有一種屬于最優化的答案。在答題時,要注意題目是否指定了“最佳”的要求。如果有這樣的要求,就必須對多樣的答案進行逐一對比,根據原理正確、過程簡單、操作方便、現象明顯以及安全環保等要求,做出最佳的選擇。
總之,認真審題,按要求答題,即思維的發散不是無限的,而是有目的性的,需注意結合習題要求的發散。善于聯想,不要亂想,即思維先發散后收斂,需學會排除干擾因素。深思熟慮,重視遷移,即思維的發散遷移需要有根有據,需考慮知識的科學性和邏輯性,防止“受騙上當”。
鹵素訓練題
測試時間:90分鐘 本卷總分:100分
第I卷(選擇題,共48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堿金屬與鹵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具有的性質是
①高沸點 ②能溶于水 ③水溶液能導電 ④低熔點 ⑤熔融狀態不導電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2.下列溶液中,在空氣里既不易被氧化,也不易分解,且可以用無色玻璃試劑瓶存放的是 ( )
A.石炭酸 B.氫硫酸 C.氫氟酸 D.醋酸
3.下表是食用碘鹽包裝上的部分說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配 料
精鹽、碘酸鉀、抗結劑
碘含量
35±15 mg/kg
儲存方法
密封、避光、防潮
食用方法
烹飪時,待食品熟后加入碘鹽
A.高溫會導致碘的損失 B.碘酸鉀可氧化氯化鈉
C.可用淀粉檢驗碘鹽中的碘酸鉀 D.該碘鹽中碘酸鉀含量為20~50mg/kg
4.將下列物質分別加入溴水中,溴水顏色不變淺的是( )
A.KCl晶體 B.H2S氣體 C.CCl4 D.Mg
5.某溫度下,將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應得到NaClO、NaClO3、NaCl混合液,經測定ClO-與ClO-3的濃度之比為1∶3,則Cl2與NaOH溶液反應時被還原的氯元素與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
A.21∶5 B.11∶3 C.3∶1 D.4∶1
6.往含I-和Cl-的稀溶液中滴人AgNO3溶液,沉淀的質量與加入AgNO3溶液體積的關系如右圖所示。則原溶液中c(I-)/c(Cl-)的比值為
A.(V2-V1)/V1 B.V1/V2
C.V1/(V2-V1) D.V2/V1
7.將足量稀鹽酸加到下列固體混合物中,只能發生一種反應的是
A.Mg、AlCl3、NaAlO2 B.KNO3、NaCl、CH3COONa
C.NaClO、Na2SO3、BaCl2 D.Ba(NO3)2、FeSO4、NH4HCO3
8.碘元素有多種價態,可以形成多種含氧陰離子IxOyn-。由2個IO正八面體共用一個面形成的IxOyn-的化學式為
A. B. C. D.
9.已知常溫下氯酸鉀與濃鹽酸反應放出氯氣,現按下圖進行鹵素的性質實驗。玻璃管內裝有分別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應一段時間后,對圖中指定部位顏色描述正確的是( )




A
黃綠色
橙色
藍色
白色
B
無色
橙色
紫色
白色
C
黃綠色
橙色
藍色
無色
D
黃綠色
無色
紫色
白色
10.已知:①向KMnO4固體滴加濃鹽酸,產生黃綠色氣體
②向FeCl2溶液中通入少量實驗①產生的氣體,溶液變黃色
③取實驗②生成的溶液滴在淀粉KI試紙變藍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上述實驗證明氧化性:MnO-4>Cl2>Fe3+>I2
B.上述實驗中,共有兩個氧化還原反應
C.實驗①生成的氣體不能使濕潤的淀粉KI試紙變藍
D.實驗②證明Fe2+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11.下面的比較順序不正確的是( )
A.得電子能力:F2>Cl2>Br2>I2 B.還原性:HF>HCl>HBr>HI
C.穩定性:HF>HCl>HBr>HI D.沸點:HI>HBr>HF>HCl
12.下列關于Cl、N、S等非金屬元素化合物的說法正確的是
A.漂白粉的成分是次氯酸鈣 B.實驗室可用濃硫酸干燥氨氣
C.實驗室可用NaOH 處理NO2 和HCl 廢氣
D.Al2(SO4)3 可除去堿性廢水及酸性廢水中的懸浮顆粒
13.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錯誤的是( )
A.氯氣跟水反應:Cl2+H2O=H++ Cl-+HClO
B.二氧化錳跟濃鹽酸共熱制Cl2:MnO2+4H++2Cl-Mn2++Cl2↑+2H2O
C.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氯氣:Cl2+2OH-=Cl-+ClO-+H2O
D.向稀漂粉精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Ca2++2ClO-+CO2+H2O=CaCO3↓+2HClO
14.已知鹵素之間可形成鹵素互化物如BrCl(氯化溴),已知氯化溴能發生如下的反應:①與金屬反應:nBrCl+2M=MCln+MBrn;②BrCl+H2O=HBrO+HCl,下列推斷不正確的是( )
A.BrCl與Br2、Cl2單質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B.BrCl與H2O反應,BrCl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
C.常溫下BrCl可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NaCl和NaBrO
D.BrCl的氧化能力強于Br2單質,弱于Cl2單質
15.已知在熱的堿性溶液中,NaClO發生如下反應:3NaClO→2NaCl+NaClO3。在相同條件下NaClO2也能發生類似的反應,其最終產物是
A.NaCl、NaClO B.NaCl、NaClO3
C.NaClO、NaClO3 D.NaClO3、NaClO4
16.在100 mL 0.10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100mL溶有2.08g 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mL溶有0.010mol 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最終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
B.最終得到白色沉淀是等物質的量的兩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終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質的量為0.02mol
D.在最終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01mol·L-1
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
17、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種有機溶液萃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質時,靜置分層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層液體是“水層”,試設計一種簡便的判斷方法。
18、北京市場銷售的某種食用精制鹽包裝袋上有如下說明:
產品標準
GB5461
產品等級
一級
配 料
食鹽、碘酸鉀、抗結劑
碘含量(以I計)
20~50mg/kg
分裝時期
分裝企業
(1)碘酸鉀與碘化鉀在酸性條件下發生如下反應,配平化學方程式(將化學計量數填于空白處)
____KIO3+____KI+____H2SO4=____K2SO4+____I2+____H2O
(2)上述反應生成的I2可用四氯化碳檢驗。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將I2還原,以回收四氯化碳。
①Na2SO3稀溶液與I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學生設計回收四氯化碳的操作步驟為:
a.將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
b.加入適量Na2SO3稀溶液;
c.分離出下層液體。
以上設計中遺漏的操作及在上述步驟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I2+2S2O2-3=2I-+S4O2-6。某學生測定食用精制鹽的碘含量,其步驟為:
a.準確稱取wg食鹽,加適量蒸餾水使其完全溶解;
b.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與KI反應完全;
c.以淀粉為指示劑,逐滴加入物質的量濃度為2.0×10-3mol·L-1的Na2S2O3溶液10.0mL,恰好反應完全。
①判斷c中反應恰好完全依據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中反應所產生的I2的物質的量是________mol。
③根據以上實驗和包裝袋說明,所測精制鹽的碘含量是(以含w的代數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g/kg。
19.A是一種強酸,其濃度超過40%,就會迅速分解,產生比它的酸性更強的酸B,同時放出氣體C和D,該氣體經干燥后,平均分子量為47.6,所得氣體通過80℃NaOH溶液,得到的產物中一種是A的鈉鹽,同時還剩余一種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氣體D。試完成下列各題:
(1)確定A、B、C、D各物質的化學式;
(2)定量推算氣體C和D的組成;
(3)寫出A分解方程式并配平;
(4)寫出氣體與濕潤的淀粉-碘化鉀試紙的反應方程式和現象;
(5)寫出將氣體通過80℃NaOH溶液時發生的反應方程式。
20.下圖每一方框中的字母代表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      物質A跟B反應生成物質E、F和G;物質C跟D反應生成物質!,某溫度下該反應起始和某時刻的反應混合物組成如右上表格所示。請填寫下列空白:  (1)物質H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  (2)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須注明反應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已知:
2Fe3++2I-=2Fe2++I2
2Fe2++Br2=2Fe3++2Br-
(1)含有1mol FeI2和2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2mol Cl2,此時被氧化的離子是_________,被氧化的離子的物質的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向原溶液中通入3 mol Cl2,則被氧化的離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對應的氧化產物的物質的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向含a mol FeI2和b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c mol Cl2,當I-、Fe2+、Br-完全被氧化時,c為__________________(用含a、b的代數式表示)。
22、一定量的氫氣在氯氣中燃燒,所得混合物用100mL 3.00mol/L的NaOH溶液(密度為1.12g/mL)恰好完全吸收,測得溶液中含有NaClO的物質的量為0.0500mol。
(1)原NaOH溶液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_____。
(2)所得溶液中Cl-的物質的量為_________mol。
(3)所用氯氣和參加反應的氫氣的物質的量之比n(Cl2):n(H2)=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A 4.A 5.D 6.C 7.B 8.A 9.A 10.A 11.B
12.C 13.D 14.B 15.B 16.B。
17.答案:取一支小試管,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體,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試管中的液體不分層,說明分液漏斗中,下層是“水層”,反之,則上層是水層。
18.答案:(1)1、5、3、3、3、3
(2)①I2+SO32-+H2O===2I-+SO42-+2H+
②在步驟b后,增加操作:將分液漏斗充分振蕩后靜置
(3)①溶液由藍色恰好變為無色
②1.0×10-5
③4.2 ×102/w
19答案:
(1).A:HClO3 B:HClO4 C:Cl2 D:O2
(2).氣體組成為O2︰Cl2=3︰2)
(3).8HClO3=4HClO4+3O2↑+2Cl2↑+2H2O
(4).2KI+Cl2=2KCl+I2 淀粉變藍;
I2+5Cl2+6H2O=2HIO3+10HCl 藍色又褪去
(5).3Cl2+6NaOH=5NaCl+NaClO3+3H2O
20.答案:(1)HCl   (2)   (3)
21.答案:(1)I-、Fe2+ 2mol 2mol
(2)I-、Fe2+、Br- 1mol I2 3mol Fe3+ 0.5mol Br2
(3)(a+b)mol
22. 答案:(1)10.7% (2)0.25 (3)3︰2
談如何指導學生開展化學復習
羅田一中 朱意 周艷林
高三化學總復習階段是完成中學化學學科系統化,并使學生的學習產生質的飛躍的重要階段。我們的復習思路是:突出重點、強化熱點、突破難點、講清疑點、不留盲點。從實際出發,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現狀、認知水平和能力結構、思維層次和行為特點;深入理解和熟練掌握中學化學教學大綱和高考化學考綱,對大綱和考綱中考點內容描述和界定,對能力及其品質的要求等要準確無誤的把握,“考什么”、“怎么考”要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教學中加強針對性、科學性、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使復習有的放矢。復習過程中學生應該做到:
依綱扣本,深化基礎,加強雙基教學,仍是當前復習中重中之重。
課本是我們復習的藍本。日常復習不能脫離課本,應在課本上下功夫,找出每個考點在教材中的落腳點。通過自己閱讀、探究、思考、質疑等獲得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自學能力,挖掘教材內在規律、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近幾年高考試題的知識要求沒有超出中學化學課本,選擇題和填空題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考核,占絕對優勢。化學計算題也沒有脫離對概念的考查,因而第一輪復習時應充分發揮基礎試題在鞏固雙基中作用,重點訓練審題、析題、解題的習慣和能力,解題后在適應的范圍內加以變換,改造和延伸以達到“基礎知識熟練化”的要求。
2.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提高自己素質是化學復習中的當務之急。
高考具很強的選拔功能,對我們能力考查力度在不斷加強,考試說明中指出,化學能力的考查包括四個方面: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閱讀和自學能力。能力的提高,總體說來是要靠自己努力去獲得,需要學生自己獨立去思考,依賴于別人的心理和習慣是培養和提高自己能力的大敵。復習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確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3.加強針對性練習,是克服“題海”的好方法。
在化學備考復習中要求我們做一定量的題目,以提高解題速度和熟練程度,鞏固基礎知識,無疑是必要的,但如若整天沉浸于題海,雖然做了大量的題目,但大多數都是生吞活剝,連爬帶滾勉強做過去,那么即使以后遇到同樣的題目,仍然可能做不出。題海戰術不能提高我們的能力,只能導致“消化不良”、產生厭學情緒。因而,我們在做題時,應有精品意識,多中求少,少中選優,有針對性練習,精選題精評講,多反思,應追求做題的質量,做到答一疑會一類,明一知百,練一題習一法,舉一反三,從而努力走出題海。
4.學會“題后小結”、“解題后反思”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解題后,應該深化習題,挖掘習題內涵,進一步拓寬知識,做到融會貫通。經常總結習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并使之系統化,同時對題目類型,解題步驟,進行歸納小結、總結解題常用方法,解題的一般規律,應注意的事項,容易出現的問題等,并在常規思路和方法的基礎上,啟發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題多解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解題效率。
5.形成科學的復習模式,規范的訓練模式.
知識點復習課型模式三環節:①理清概念,找準規律;②形成練習,學會運用;③鞏固開拓,提高練習。
習題講評課步驟:①學生自評,自我診斷;②學生間相互討論;③教師重點講評;④變式訓練,鞏固提高。
總之,高三復習,是個系統的工程,應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狠抓基礎,狠抓落實,在此基礎上加強能力訓練,特別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更應突出,加強心理素質訓練,提高非智力因素水平,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正常發揮水平。只要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全面提高素質,高考中一定能取得理想成績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的特點,近幾年來加大了化學實驗的考查力度,考查范圍從學生實驗到演示實驗,從初中到高三,從物質性質的檢驗到物質檢驗實驗方按的設計都有所涉及(見表1),而且最近五年理綜化學實驗題分數的比例正在不斷的提高,由2004年的14%增加到2008年的近20%。實驗考查的形式也從一個大題擴展到一個大題加一個選擇題,或一個實驗大題外加元素及其化合物試題、有機化合物試題中實驗內容的的滲透。這反應了新課程背景下的化學實驗試題命制的趨勢。
年度
卷序
考題依托的相應教材內容
2004年
Ⅱ27
高三學生實驗:電解食鹽水
演示實驗:銅的電解精煉
Ⅲ28
高三學生實驗:電解食鹽水
演示實驗:銅的電解精煉
Ⅳ28
高三學生實驗:硫酸銅晶體里結晶水含量的測定
2005年
Ⅰ28
高一學生實驗:堿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Ⅱ28
高二演示實驗:電石與水反應及產物性質檢驗
Ⅲ27
高三學生實驗:物質檢驗實驗方按的設計(教材P84)
2006年
Ⅰ26
高二學生實驗:乙酸一乙酯的制取
演示實驗:(教材P168)
Ⅱ28
高一演示實驗:過氧化鈉與水反應及檢驗氧氣的產生
2007年
Ⅰ28
高二演示實驗:電石與水反應及產物性質檢驗
Ⅱ28
高三學生實驗:物質檢驗實驗方按的設計(教材P127)
2008年
Ⅰ28
初中化學演示實驗:木炭加熱時還原氧化銅
Ⅱ28
高三學生實驗:物質檢驗實驗方按的設計(教材P87)
表 1
但實驗試題的得分仍然較低,每次考試最終決定學生成績高度的往往是實驗題。通過對學生試卷的總結,影響學生化學實驗分數的主要是以下幾點:
(1)用規范的化學用語表達化學實驗的能力不強。用規范的化學用語表達化學實驗要求學生基礎扎實、知識全面、文字表達能力強,化學用語規范,做題思維嚴密,準確,切中要害。
易寫錯別字:坩堝,油脂,飽和,滴定終點,環形玻璃攪拌棒等
對實驗現象和實驗操作的文字描述不規范:萃取分液、氣密性的檢驗等許多的化學操作和實驗現象學生都不能用規范的化學用語表達。
(2)對化學常用儀器和基本化學實驗操作掌握不牢固。由于實驗儀器和基本操作比較分散,考查的點比較細微,很多的學生始終無法突破。如能直接用來加熱的玻璃儀器,氣體制備裝置的選擇,氣密性的檢驗,試劑的加入順序,溫度計的使用及溫度計水銀球的位置,計量儀器數據的處理等,很多的學生有如進入迷宮,理清關系都難,更別說達到一定的高度。
(3)從題目中準確提煉、加工信息的能力欠缺。很多的實驗題目往往是源于課本而高于課本,往往似曾相識,卻由推陳出新。這類題目是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給予某些信息,要解決問題,必須提煉、加工信息結合現有知識綜合分析。如2007年全國統一考試天津卷28題中
(5)如果在加熱E時溫度過高,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F中可能出現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S2C12粗品中可能混有的雜質是(填寫兩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了提高S2C12的純度,關鍵的操作是控制好溫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能將題目中有關的S 和S2C12相關信息提煉出來,答案便躍然紙上了。但如何很敏感的捕捉題目的信息,便在于學生平時的積累和我們講解時引導分析。
(4)重點實驗知識及遷移能力的不足。新課程背景下實驗題目不再是簡單的知識點的考查,而是以實驗為載體,對學科內綜合知識以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學科思維能力的全面考查。所以即使學生把教材中實驗內容全都背下來也很難得高分。如:
對倒吸得考查得形式就有很多種
10.(07年江蘇卷)用下列實驗裝置完成對應的實驗(部分儀器已省略),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19.(05年上海)以下各種尾氣吸收裝置中,適合于吸收易溶性氣體,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 )
A B C D
26(07年上海)(A).(3)氨合成器出來經冷卻的氣體連續通人乙裝置的水中吸收氨, (“會”或“不會”)發生倒吸,原因是: 。
不會 因為混合氣體中含有大量難溶于水的氮、氫兩種氣體
如果學生死板的記憶不能深刻的理解和遷移所學的知識點,不融會貫通,后果就是一個一個陷阱的往下跳。
(5)學生創新意識、實驗設計和實驗探究能力的缺陷。現在高考的試題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考查,而是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查,即使學生跳入題海,也不一定有好的收獲。
28(07全國1).水蒸氣通過灼熱的焦炭后,流出氣體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還有CO2和水蒸氣等。請用下圖中提供的儀器,選擇必要的試劑,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上述混合氣體中有CO和H2。(加熱裝置和導管在圖片中略去)
回答下列問題:
(1)盛濃H2SO4的裝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盛NaOH溶液的裝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儀器B中需要加入的試劑的名稱(或化學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儀器C中需要加入的試劑的名稱(或化學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氣流方向連接各儀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連接順序:
g―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證明混合氣體中含有CO的實驗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能證明混合氣體中含有H2的實驗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分)(1)除去水蒸氣 除去CO2 (2)氧化銅CuO CuO+H2Cu+ H2O CuO+COCu+CO2(3)無水硫酸銅(CuSO4) 檢驗CO2
(4)(g-ab)―kj―hi―cd (或dc)―fe―lm
(5)原混合氣體中的CO2已被除去,其中CO與CuO 反應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6)原混合氣體中的H2O已被除去,其中H2與CuO 反應生成的H2O使無水硫酸銅由白色變為藍色
該題充分的考查了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對物質的性質及檢驗實驗的設計能力。
綜合以上的總結,在以后的化學實驗教學和以后的實驗高考復習中有如下的啟示:
(1)講評到位,訓練表達。對于試卷中文字表達部分應逐字逐句評講,重視文字表達的訓練,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使學生能用明確的、簡練的、規范的化學語言表達化學實驗。
(2)歸納總結,系統復習,對照講解。對于一些零散的知識我們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歸納幫助學生記憶,而對于一些相似的易混淆的知識點我們也進行了對照的講評(見講義)。
(3)透徹講解,給學生以所以然。如果只有機械的記憶,不但會加大學生的負擔,而且學生就不會變通,也就很容易掉進題目的陷阱。
如上面出現的關于倒吸的高考題,考查的深度都比平時練習要深,
A B C D
我們講過如下兩種裝置可以防止倒吸,考題中就出現這樣的裝置,但A中加了瓶塞,而C將漏斗全部浸沒,便不能防止倒吸了,還有我們講解過易溶于水的氣體不能直接吸收易引起倒吸,但07年江蘇卷也出現了圖3這樣的裝置,它就可以防止倒吸,所以我們在講解實驗時要深刻,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然肯定適應不了新的考題形式的變化。圖4這樣的量氣裝置學生并不陌生,但07全國卷2考到圖5這樣的裝置
28.(2007·全國Ⅱ理綜)
(2)若反應剛結束時,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如圖所示,這時不能立即取出導氣管,理由是② 。
(3)本實驗中測量氣體體積時應注意到的事項有 ③ 。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平時實驗的講解挖得更深,要能啟發學生得思維,合適得當得點撥,讓學生有更大得思考和想象得空間。
(4)選擇典例、啟迪思維、形成方法。
日常得實驗教學和高考化學實驗得復習中,選擇一些典型得實驗習題進行分析和講解,可以讓學生體會化學實驗的創意和變遷,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能力的提高可以形成對實驗問題的有效的解決方法,進而提高實驗教學和高考實驗復習的效果。

高三化學第一輪復習備課、說課
黃岡市外國語學校 駱勤
高考復習研究的內容就是兩個問題:一是“效率”問題,二是“能力”問題。化學高考復習,也是如此。換而言之,就是“知識積累”和“提高能力”這兩個問題。“知識積累”著力對象,主要是學生,老師是輔導學生完成知識積累。“提高能力”著力的對象,我們認為首先是老師,其次才是學生。先把老師的能力提高了,才能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下面就我校高考化學復習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做簡單交流,以期獲得碰撞和促進。
首先談談“知識積累”方面想法和做法。
“知識積累”的過程是逐步完成的過程,關鍵是在過程中去落實。第一輪復習要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就是完成“知識積累”。現階段我們的做法是:詳細列出每一章、每一節的所有考點和一些考試要求,打印成復習提綱,讓學生對照提綱,在知識整理和再現過程中完成自己構建的本章知識體系。比如:熟記知識網絡中物質相互轉化關系和典型物質重要性質,以及本章知識規律等等。雖然學生時間很緊,但還是要給學生相對充足的時間來保證完成和落實上述內容和任務。我們不要,也不可能完全由教師像上新課一樣,把所有的東西全部去講一遍。對少數學生存在的個別問題和多數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處理。提高復習效率,從而完成知識積累。
總而言之,少講多練給時間,歸納總結靠自己。
二、其次,談談“提高能力”的三個方面的想法和做法。
1.談談“提高備課組整體能力”的做法
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聚集體智慧,大家的力量才能把事做得更好。我們常說集體備課,實際上存在著:怎樣備?備什么?等問題。我們的做法是:首先由經過充分準備的中心發言人以說課的形式陳述,再經過大家討論、修改和完善形成本章復習方案。方案中,首先要列出本章的全部考點、重點、難點及突破方法。這里說的考點不僅僅是考綱中原則性考點,而是具體分析每一個考點的具體內容、思維要求及典型問題和典型例題,著重討論重點難點的處理和突破方法,讓每一位老師做到心中有數。另外化學高考復習,依然有許多值得探討和需要澄清許多概念問題。
例如:碳酸鹽概念中含不含碳酸氫鹽。
今年高考中苯酚跟溴水反應生成一溴苯酚的問題都需要討論和處理。
堅持這樣做,會讓全體備課組成員都有交流和學習機會,從而提高整體的水平和能力。
2.談談“確立重點專題,突破能力瓶頸”的問題。
比如化學思想形成、化學方法的掌握,化學用語的訓練、化學意識的培養、能力的考察與檢測,高考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適當的難度,這一些度如何在化學學習和訓練中去把握與體現,都是我們重點研究的專題內容。
今年高考題,比如推斷題,難度不大,但學生做得不理想,其原因就是我們以前訓練中形成的“考試思想”是要把元素或物質完全推斷出來,而此題不須推斷Pb元素來而用帶符號的化學方程式表示即可。所以,一些學生沒有很好處理而失分。這就是形成的觀念不能及時轉變的問題。近幾年來我們還注意到上海高考題中經常出現非唯一答案的現象。我們必須有相應的觀念上調整和訓練才符合變化的趨勢。
3.談談“師生之間能力傳遞和轉化”的問題。
現在的教學早已不是從拼時間出成績的時候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有的從每天10個小時,提高到12個小時甚至14小時,這是把學生往死里逼。在強調能力考試的今天,唯有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來提高教學質量才是唯一出路。
具體來說怎么做呢?我認為:老師要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題目和題型去精講精練。這里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老師有較高的篩選能力、鑒賞能力、分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通過老師綜合能力的提高來達到縮減學生的無效勞動時間,從而實現老師舉一,學生能反三,老師的點化學生能融會貫通,進而達到師生之間能進入良性互動,順利實現能力傳遞和轉化的目的。
我感覺在教學研究,教師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我們黃岡市已經明顯落后于武漢等兄弟地區和單位了。
第一輪復習 氮族元素
知識網絡


以化學反應為主線,記住相互轉化,記住化學方程式。
一、氮氣(N2)
1.氮元素是比較活潑的非金屬元素:NH3比較穩定,HNO3是強酸。
N2分子的化學性質很穩定。
(1).原子結構與分子結構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2).化學反應反應過程,原化學鍵被破壞,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
(3).注意N2反應的反應條件:放電、高溫、高壓、催化劑。
問:工業上合成氨最適宜條件?
(4).N2分子結構。電子式、結構式。穩定原因:化學鍵穩定。
提問:某單質跟氫氣較難反應,那么組成單質的元素的非金屬性一定很弱,對嗎?
應該說氮氣分子有一個三鍵,不要說有三個共價鍵
2.鎂在空氣中燃燒的產物分析

怎樣證明有Mg3N2的存在?
Mg3N2 +H2O Mg(OH)2+NH3↑
理解這個水解反應,跟鹽的水解比較:很容易反應得完全。
原因:2NH3NH4++NH2— 電離度很小(非電解質)
氮氣一般不與鈉、鉀反應
3.固氮的概念。氮在自然界的循環。打雷、下雨過程中的主要化學反應。
4.工業制氮氣
(1).液化空氣(分離空氣)
(2).水煤氣有關反應:得N2和H2 合成氨原料氣
另外,含N量與糧食作物產量,蛋白質含量,三鹿事件等問題要有所了解
二、氮的氧化物
硝酐: N2O5 亞硝酐:N2O3
1、NO和O2的反應。
2NO+O2=2NO2 (常溫下理解為完全進行。高溫下,是可逆反應)
操作方法:“將NO緩慢通入O2中”和“O2緩慢通入NO中”的現象、體積變化情況。
例題:將x mL CO2氣體通過足量Na2O2后,再跟y mL 的NO混合,混合后氣體體積為 mL。試分析x、y取值范圍。
例題:如圖

已知V(A)=V(B),輕輕把A推入B中,B中變紅,體積不變,則A中的氣體可能是
CO2、CO、SO2、O2、H2O
2.氮氧化合物和O2溶于水分析。
(1)溶于水所得溶液(溶質不擴散)的物質的量濃度計算。(標準狀況下)
NH3、HCl溶于水:(全充滿、半充滿) c=
拓展:NO2和O2混合氣體溶于水
① V(NO2)∶V(O2) = 4∶1 c=?
② V(NO2)∶V(O2) < 4∶1 (O2過量) c=?
③ V(NO2)∶V(O2) > 4∶1 (O2不足,NO2過量) c=?
例題:V(NO2)∶V(O2) =7∶1 c(HNO3)=
問:試管中充滿了NO氣體,緩慢通入O2至全充滿呢?
理解:氣體體積(含關鍵元素)和最后溶液的體積。
(2)混合氣體溶于水剩余體積分析。
記住和理解這里面的主要化學反應和反應之間轉化,體會全吸收的量關系。
從元素守恒理解。(總思路)
n(N) ∶n(O) =2∶5 全吸收
n(N) ∶n(O) >2∶5 剩余NO氣體
n(N) ∶n(O) <2∶5 剩余O2氣體
應該把方程式關系與元素關系聯系起來理解。
重點分析:NO2和O2混合氣體溶于水情況分析。
V(O2)∶V(NO2) > 1∶4時 剩余氣體為O2 剩余氣體的取值范圍 0V(O2)∶V(NO2) < 1∶4時 剩余氣體為NO 剩余氣體的取值范圍 0結論:剩余氣體 V<時:兩種情況,剩余O2或NO
剩余氣體 V時:一種情況,剩余O2。
注意:不等式是否含等號的問題。
3. NO、NO2、O2等通入NaOH溶液中情況分析。
已知: NO + NO2+2NaOH=2NaNO2+H2O
分析:(1) NO2跟NaOH溶液的反應。
(2) NO、NO2混合氣體全吸收的條件。
4. NO2和N2O4轉化問題
一般情況下,要考慮NO2轉化為N2O4。
三、氨和銨鹽
1.氨分子結構
三角錐形、極性分子、氫鍵
2.氨水
(1)組成粒子(分子、離子)
(2)NH3·H2O電解質(弱堿),注意離子方程式問題
NH3 非電解質 2NH3NH4++NH2—
與水比較
(3)氨水中的溶質是什么?計算認定的溶質是這么?
NH3還是NH3·H2O
確定溶質原則:操作更方便,蒸干能獨立存在
c(NH3)、w (NH3)
(4)噴泉實驗分析
理解原理 掌握引發、形成噴泉方法:正壓噴泉和負壓噴泉
探討:引發噴泉方法
膠頭擠水方法、加熱法、降溫法
拓展:溶解度有多大,才能引發形成噴泉呢?
假如:形成噴泉的水位差為30cm,膠頭滴管擠入該液體為0.5mL。燒瓶的體積為500 mL,壓強為1.01帕。
計算:溶解度多大才能引發噴泉。
30cm的水柱壓強約為
500mL∶1.01帕= x mL∶
x=15
即:1mL液體要溶解30mL氣體,才能把水抽上來。(最低要求)
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形成噴泉,氫氧化鈉溶液的最低濃度是多少?
(5)氨跟酸的反應
白煙實驗:HCl、HNO3揮發性。
3.氨的氧化

NH3+O2 N2+H2O(N2穩定)
NH3+O2 NO+ H2O(有少量N2生成)
工業制硝酸關鍵一步。
拓展:NH3+Cl2 NH4Cl+N2
NH4NO3分解
4.氨氣的實驗室制法
原理、裝置、操作、注意事項
Ca(OH)2不能用NaOH代替
用堿石灰干燥,不能用CaCl2干燥
其它方法:濃氨水制氨法
①CaO ②NaOH固體 ③直接加熱
分析:化學反應、平衡移動、各種關聯性質
5.銨鹽NH4+的鑒別
銨鹽特征:晶體、溶于水、不穩定 與鈉離子和鉀離子的相似性
沒有金屬離子的鹽(沒有金屬離子的離子晶體)
NH4+的鑒別:強調實驗操作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如:濕潤紅色石蕊試紙,靠近管口
加NaOH溶液,并加熱 (要記其中關鍵詞)
NH4++OH—=NH3·H2O NH4++OH—NH3↑+H2O
四、硝酸 硝酸鹽
1.濃硝酸的分解
4HNO3 4NO2+O2↑+2H2O (溶液呈黃色原因)
4NO2+O2+2H2O4HNO3 該方法得到HNO3濃度最高為50%.(即達到平衡)
制取發煙硝酸方法:加濃H2SO4或Mg(NO3)2吸水劑,在蒸餾而制得。
2.硝酸的氧化性
(1) 濃HNO3 NO2 稀HNO3 NO
為一般關系。(特定條件可以是其它)
審題注意:過量的濃HNO3 NO2
稀HNO3 NO
一定量的濃HNO3 NO2、NO混合氣體
硝酸在反應中的作用:
①作酸用 生成硝酸鹽部分
②作氧化劑 生成NO或NO2氣體
③過量的HNO3
元素守恒、電子得失守恒、電荷守恒是常用思維。
(2)混酸問題
HNO3的氧化性可理解為:NO3—在酸性條件下表現氧化性。
離子反應方程式反映了反應的本質:
例 3Cu+8H++2NO3—=3Cu2++2NO↑+4H2O
即用離子方程式理解,計算例如HNO3、H2SO4混酸問題。
例:NO3—的鑒別方法:濃縮、加濃H2SO4、Cu
跟Fe2+、I—等共存問題。
(3)典型問題分析
Fe跟稀HNO3反應分析
a.將Fe粉緩慢地加入到一定量的稀HNO3中。b.將稀HNO3逐滴加入到一定量的Fe粉中

①圖像
②溶液中Fe2+、Fe3+分析
③生成氣體
HNO3和Fe 取值范圍分析
Fe、Cu跟稀HNO3反應分析

將Fe、Cu粉末緩慢加入至一定量稀HNO3中
剩余金屬



Cu
Cu
Cu、Fe
溶液金屬離子
Fe3+、Cu2+
Fe3+、Fe2+、Cu2+
Fe2+、Cu2+
Fe2+、Cu2
Fe2+
Fe2+
分析反應過程,并計算任意一種組合與組成中HNO3的取值范圍
反之,把稀HNO3逐滴滴入一定量Fe、Cu粉末中的分析。(可以由學生討論分析)
五、磷
(1).同素異形體概念:相互轉化及概念問題
(2).比較白磷、紅磷的性質、保存方法
(3).磷酸“三元酸”、“中強酸”,生成三種鹽 磷酸與偏磷酸
(4).Ca3(PO4)2跟H2SO4反應。 磷肥問題。
氮族一輪復習單元測試題
一、選擇題
1.下列現象的產生與人為排放氮氧化物無關的是(   )
A.閃電 B.酸雨 C.光化學煙霧 D.臭氧空洞
2.最近意大利羅馬大學的FulvioCacace等人獲得了極具理論研究意義的N4分子。N4分子結
構如右圖所示,已知斷裂1mol N—N吸收167kJ熱量,生成1molNN放出942kJ根據以
上信息和數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N4屬于一種新型的化合物
B.N4沸點比P4(白磷)高
C.N4與N2互為同素異形體
D.1molN4氣體轉變為N2將吸收882kJ熱量
3.下列化學用語的表示中,不正確的是( )
A.氫負離子(H—)結構示意圖 B.氯化銨的電子式
C.甲酸乙酯的結構簡式:C2H5OOCH D.N2的電子式 N:::N
4.波羅宇宙飛船升天是N2H4(聯氨)和N2O4為推力源。反應溫度高達2700oC,反應式為
2N2H4+N2O4=3N2+4H2O,對于該反應說法正確的是
A.屬于置換反應 B.聯氨是還原劑
C.聯氨是氧化劑 D.N2是氧化產物,H2O是還原產物
5.C3N4和Si3N4晶體結構相似,最新型的非金屬高溫結構陶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C3N4和Si3N4晶體中含有共價鍵 B.C3N4和Si3N4中N的化合價為+3
C.C3N4和Si3N4易與水反應生成NH3 D.C3N4晶體的硬度比Si3N4晶體的硬度小
6.下列各組氣體等體積混合:①NO2和NO ②NO2和O2 ③NO和N2,分別通入容積相同
的a、b、c三支試管內(均充滿),并立即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試管內水面上升高度的
關系正確的是( )
A.a=b=c B.a>b>c C.b>c>a D.b>a>c
7.室溫下,等體積的NO和O2混合,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是( )
A.31 B.41.3 C.稍大于41.3 D.稍小于41.3
8.下列物質存放方法正確的是( )
A.藥品柜的同一層不可存放濃硝酸和濃氨水
B.少量的鈉保存在無水乙醇中
C.少量白磷保存在二硫化碳中
D.硅酸鈉溶液保存在玻璃塞的試劑瓶中
9.關于氮族元素(由N到Bi)的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遞變規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單質的熔、沸點依次增大 B.單質磷的還原性比氮氣強
C.氣態氫化物的還原性依次減弱 D.磷酸的酸性比硝酸強
10.現有下列試劑:①氯水 ②Br2水 ③碘水 ④O3 ⑤NO2 ⑥稀硝酸,其中能使淀粉碘化鉀溶液變藍的是
A.①②⑥ B.④⑤ C.除③外 D.全部
11.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
A.NH4Cl固體和消石灰共熱制氨氣:NH4++OH-=NH3↑+H2O
B.氨氣通入稀H2SO4中:NH3+H+=NH4+
C.NH4Cl稀溶液和NaOH稀溶液反應:NH4++OH-=NH3↑+H2O
D.硫酸銨溶液和氫氧化鋇溶液混合后加熱:
NH4+ + SO42-+Ba2+ + OH-=BaSO4↓+NH3↑+H2O
12.阿伏加德羅常數約為6.02×1023mol-1,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標準狀況下,11.2LNO2與N2O4混合氣體中所含分子數約為5×6.02×1022
B.28g晶體硅中含有Si—Si鍵數目約為6.02×1023
C.1.0L 1mol/L氨水中,NH3·H2O的分子數約為6.02×1023
D.10g重水(D2O)中含有的中子數約為5×6.02×1023
13.一氯氨(NH2Cl)中氨基離子帶負電荷,預計它跟水反應的最初生成物是( )
A.NH2OH和HCl B.NH3·H2O和HCl
C.NH3和HC1O D.NH3和HC1O3
14.對下列事實的解釋錯誤的是( )
A.在蔗糖中加入濃硫酸后出現發黑現象,說明濃硫酸具有脫水性
B.濃硝酸在光照下顏色變黃,說明濃硝酸不穩定
C.常溫下,濃硝酸可以用鋁罐來貯存,說明鋁與濃硝酸不反應
D.反應CuSO4+H2S==CuS↓+H2SO4能進行,說明硫化銅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硫酸
15.三氟化氮(NF3)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它是氨(NH3)和氟(F2)在一定條件下直接
反應得到:4NH3+3F2==NF3+3NH4F。下列關于NF3的敘述正確的是( )
A.NF3是離子化合物 B.NF3的還原性比NH3強
C.NF3的氧化性比F2強 D.NF3中N呈+3價
16.氨氣溶于水時,大部分NH3與H2O以氫鍵(用“··· ”表示)結合形成NH3·H2O分子。根據氨水的性質可推知NH3·H2O的結構式為
A. B.
C. D.
17.一集氣瓶中氣體呈紅棕色,加入適量水后,蓋上瓶蓋振蕩,得到橙色溶液,氣體的紅棕
色消失,再打開瓶蓋后,瓶中又呈紅棕色,則原瓶中混合氣體可能是 ( )
A.NO2、N2、Br2 B.N2、O2、Br2
C.NO、N2、NO2 D.NO2、N2、O2
18.把20g鐵粉投到盛有一定量的稀HNO3溶液的燒杯中,HNO3的還原產物為NO,反應停
止后,燒杯中溶液的質量增加了12.27g,此時燒杯中的物質可能是( )
①Fe和Fe(NO3)3 ②Fe和Fe(NO3)2 ③HNO3和Fe(NO3)2 ④Fe(NO3)2和Fe(NO3)3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填空題
19.(10分)某生態系統中氮循環簡圖如右圖所示
(1)哪一類生物能將蛋白質轉化為氨?( )
A.分解者
B.藻類
C.化能合成類生物
(2)該生態系統的豆科植物不施氮肥,仍能表現出
良好的長勢,其原因是 。
(3)寫出工業固氮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4)雷雨中常會有微量的硝酸生成為農作物所利用,用化學方程式解釋HNO3的形成過
程: 。
(5)硝化細菌能將NH3氧化為亞硝酸和硝酸,寫出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20.(6分)A、B均為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常見化合物,
甲、乙均為常見的單質,在常溫下甲為固體,乙
為氣體,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據此判斷:
(1)A,B的化學式分別是:
A ,
B 。
(2)甲、乙的名稱:甲 ,
乙 。
21.(4分)煙幕彈是一種在戰爭中常用的掩護武器,制造煙幕彈需要用到一些化學物質。
(1)用紅磷作煙幕彈時,所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煙幕彈產生煙幕的原理應用了水解反應。水解反應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反應,如
PCl5、SiCl4易水解,PCl5的水解反應為PCl5+4H2O==H3PO4+5HCl。現代海戰中,常常通
過噴放SiCl4和液氨產生大量煙幕,所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2.(8分)某試劑廠用銀(含雜質銅)和硝酸(含雜質Fe3+)反應制取硝酸銀。步驟如下:
依據上述步驟,完成下列填空:
(1)溶解銀的硝酸應該用 硝酸(填“濃”或“稀”),原因是 。
(a)減少過程中產生NOx 的量 (b) 減少原料銀的消耗量 (c)節省硝酸物質的量
(2)步驟B加熱保溫的作用是
(a)有利于加快反應速度 (b)有利于未反應的硝酸揮發
(c)有利于硝酸充分反應,降低溶液中c(H+)
(3)步驟C是為了除去Fe3+、Cu2+ 等雜質。沖稀靜置時發生的化學反應是
選類型),產生的沉淀物化學式      。
(a)置換反應 (b)水解反應 (c)氧化還原反應
23.(12分)下圖甲是課本中驗證銅和濃硝酸反應的裝置,乙、丙是師生對演示實驗改進后
的裝置:
(1)銅和濃硝酸反應的離子反應方程式是 。
(2)和甲裝置相比,乙裝置的優點是 、
_ 。
(3)為了進一步驗證NO2和水的反應,某學生設計了丙裝置。先關閉彈簧夾 __(填a
或b或c),再打開彈簧夾 _ 和___ (填a或b或c),才能使NO2氣體充滿②試管。
(4)當氣體充滿②試管后,將銅絲提起與溶液脫離,欲使燒杯中的水進入②試管。應如
何操作

(5)當②試管中的NO2和水充分反應,所得溶液物質的量濃度的最大值是 。
(不考慮NO2與N2O4的轉化且該實驗條件為標準狀況下)
24.(6分)有一瓶(約100mL)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取出10.00mL該混合溶液,加入
足量氯化鋇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洗滌、烘干,可得4.66g沉淀。濾液跟2.00mol/L
NaOH溶液反應,共用去35.00mL堿液時恰好中和。試完成下列
(1)則混合溶液中硝酸的物質的量濃度c (HNO3) = mol/L
(2)另取10.00mL原混酸溶液,加入1.60g銅粉共熱,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在標準狀況產生的氣體體積為 mL。
參考答案:
1.A 2.C 3.D 4.B 5.A 6.D 7.C 8.A 9.B 10.D 11.B
12.A 13.C 14.C 15.D 16.D 17.A 18.D
19.(1)A (2)根瘤菌將游離的氮轉化為化合態的氮,滿足豆科植物的營養需要
(3)
(4),,
(5),
20.(1)CuO NH3
(2)銅 氯氣
21.(1)
(2)
22.(1)稀;a、c (2)a、c (3) b Fe(OH)3 Cu(OH)2
23.(1)Cu + 4H+ + 2NO3- = Cu2+ + 2 NO2↑+ 2H2O。
(2)①可以控制反應、②吸收NO2氣體,防止污染環境。
(3)c;a、b。
(4)先關閉b,再關閉a,然后打開c,用手捂住(熱水、熱毛巾、加熱)②試管。
(5)1/22.4 mol·L-1
24、(1)3.00mol/L
(2) 3Cu + 8H+ +2NO3- = 3Cu2+ +2NO↑ +4H2O;373.1mL
《烴》一輪復習交流材料
黃州區一中 高三化學備課組
烴是有機化學的基礎,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在近幾年高考中連年出現。2008年上海、山東、江蘇、重慶等地高考中考查了生產、生活中常見有機物的基本性質和應用,全國Ⅱ卷等地考查了烷烴的性質、考查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學能力、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由已有知識類推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一、復習重點
1.各類烴的結構特點、組成通式、化學性質與結構的關系。
2.基團、官能團、同系物、同分異構體等概念的區別,基團與離子的區別和書寫。
3.烷烴的命名原則和各類烴的命名方法。
4.烴的燃燒規律及其討論。
5.烴分子式的確定。
6.有機分子的共線、共面問題。
二、命題熱點
1.幾種烴的代表物的分子式、結構簡式及性質。
2.利用烴燃燒規律對有機物分子的分子組成和結構式進行推斷
3.取代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的本質及原理在新情境中的體現。
4.鍵線式中碳、氫原子個數的識別、結構分析、規律歸納。
5.石油的組成、石油化工、環保等內容,能源、交通、醫療、工農業生產、科技、環保、生態平衡等問題。
三、學生常見錯誤及預防
1.同系物、同分異構體、各類有機反應類型的判別錯誤。
2.有機物分子式、電子式、結構簡式、化學方程式的審題和書寫錯誤。
3.有機物的推斷錯誤。
預防:①加強有機中各類烴基礎知識復習。
②強調答題規范,注重細節,強調改錯。
③培養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提高推斷能力。
四、課堂教學和訓練方法
1.研究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把握教學標準。
2.課堂教學中重視課本,既關注烴中每一物質的全面教學,也重視物質的聯系和區別,讓學生打好基礎。
3.重視專題教學,專題①:有機物燃燒規律、三量(耕O2量,生成CO2量、生成H2O量)的討論;專題②:烴分子式的確定;專題③:有機物聚合物和單位的互推;專題④:烴類的熔沸點比較;專題⑤:有機物分子中原子的共線、共面問題。
4.加強訓練,落實雙基,培養良好的答題習慣。我校備有課時練和章節測試卷。即教師授課一課時即有相應練習發給學生練習,全章結束進行章節測試。中間穿插有專題講解和相應專題訓練。練習的評講既關注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又關注學生的答題習慣,特別強調答題和書寫的規范性。
2009屆高三第一輪《烴》訓練題
總分110分 時間90分鐘
黃州區一中 邵華軍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6個小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每小題3分,共48分)
1.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祥云”火炬所用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下列有關丙烷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分子中碳原子不在一條直線上 B.光照下能夠發生取代反應
C.比丁烷更易液化 D.是石油分餾的一種產品
2.吸煙對人體危害極大,香煙燃燒產生大量污染物。下表為某品牌香煙煙霧中各物質的含量,香煙煙霧中( )
物質
CO
CO2
C2H6
NOx
焦油
尼古丁
甲醛

含量(mg/支)
17
60
0.6
0.6
35
2.5
0.05
0.1
A.只有尼古丁有毒 B.有害物質的含量超過了40%
C.含有的烴類在常溫下均為氣態 D.有氣味的是C2H6、NOx、尼古丁
3.下列現象或事實可用同一原理解釋的是( )
A.濃硫酸和濃鹽酸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濃度降低
B.氯水和活性炭使紅墨水褪色
C.漂白粉和水玻璃長期暴露在空氣中變質
D.乙炔和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胡椒酚是植物揮發油的成分之一,它的結構簡式為 ,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1mol胡椒酚最多可與4mol氫氣發生反應
B.1mol胡椒酚最多可與4mol溴發生反應
C.胡椒酚可與甲醛發生反應,生成聚合物
D.胡椒酚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
5.下列關于有機物說法正確的是( )
A.乙醇、乙烷和乙酸都可以與鈉反應生成氫氣
B.75%(體積分數)的乙醇溶液常用于醫療消毒
C.苯和乙烯都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石油分餾可獲得乙酸、苯及其衍生物
6.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氫化合物
B.乙醇可以被氧化為乙酸,二者都能發生酯化反應
C.甲烷、乙烯和苯在工業上都可通過石油分餾得到
D.含5個碳原子的有機物,每個分子中最多可形成4個C—C單鍵
7.煤是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直接燃燒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最近,某企業利用“煤粉加壓氣化制備合成氣新技術”,讓煤變成合成氣(一氧化碳及氫氣總含量≥90%),把煤“吃干榨盡”。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①煤粉加壓氣化制備合成氣過程涉及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②煤粉加壓氣化制備合成氣過程涉及化學變化但沒有物理變化
③該技術實現了煤的清潔利用
④該技術實現了煤的高效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烷烴中,不能由相應的烯烴與H2加成制得的是( )
A. B.
C. D.
9.某烴的結構簡式為 ,分子中飽和碳原子數為a,可能在同
一直線上的碳原子數為b,可能在同一平面上的碳原子數最多為c,則a, b, c分別為( )
A.4、3、7 B.4、3、8 C.2、5、4 D.4、6、4
10.2—甲基丁烷跟氯氣發生取代反應,可能得到一氯代物,該一氯代物水解后可得到醇的種數是( )
A.1 B.2 C.3 D.4
11.下列反應的產物中,有的有同分異構體,有的沒有同分異構體,其中一定不存在同分異構體的反應是( )
A.異戊二烯( )與等物質的量的Br2發生加成反應
B.2—氯丁烷( )與NaOH乙醇溶液共熱發生消去HCl分子的反應
C.甲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硝化,生成一硝基甲苯的反應
D.鄰羥基苯甲酸與NaHCO3溶液反應
12.如圖所示,集氣瓶內充滿某混合氣體,置于光亮處,將滴管內的水擠入集氣瓶后,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該集氣瓶內氣體是( )
①CO、O2;②Cl2、CH4;③NO2、O2;④N2、H2.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3.由兩種氣態烴組成的混合氣體20mL,與過量氧氣混合后完全燃燒,將燃燒產物通過濃H2SO4后體積減少30mL,再將氣體通過堿石灰后體積又減少40mL(每步實驗中氣體都能被充分吸收,氣體體積在相同條件下測得)。 則這兩種烴為( )
A.CH4與C2H4 B.C2H2與C2H4 C.C2H2與C2H6 D.CH4與C2H6
14.有4種有機物:① ② 、③ 、④
其中可用于合成結構簡式為 的高分子材料的正確組合為(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一種烷烴和一種烯烴組成的混合氣體在相同狀況下對H2的相對密度為12,將1體積該烴與4體積O2混合,點燃使其完全燃燒,若反應前后條件均為120℃、1.01×105Pa,反應后氣體體積增加4%,則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原混合氣體是CH4和C2H4
B.原混合氣體是C2H6和C2H4
C.原混合氣體是CH4和C3H6,且二者體積比為9∶4
D.原混合氣體是CH4和C4H8,且二者體積比為4∶1
16.將常溫常壓下的氣態飽和鏈烴(碳原子數不超過4)兩兩混合,若37g混合物與氧氣完全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消耗氧氣4.25mol,則此混合物可能的組合方式最多有( )
A.3種 B.4種 C.5種 D.6種
17.按系統命名法:CH3CH(CH2CH3)CH2CH(CH3)CH(CH2CH3)CH3的正確名稱是( )
A.1,2,4—三甲基—1,4—二乙基丁烷 B.3,5,6—三甲基辛烷
C.3—甲基—2,5—二乙基己烷 D.3,4,6—三甲基辛烷
選擇題答題卡
題號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填空題(本題包括7個小題,共62分)
17.(6分)某烷烴A蒸氣的密度是相同狀況下氫氣密度的64倍,經測定A分子中共有6個甲基。
(1)若A不可能是烯烴與氫加成產物,A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是炔烴與氫的加成產物,A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2分)(1)苯、四氯化碳、乙醇、汽油是常見的有機溶劑,能與水互溶的是_________;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一瓶無色氣體,可能含有CH4和CH2═CH2或其中的一種,與一瓶Cl2混合后光照,觀察到黃綠色逐漸褪去,瓶壁有少量無色油狀小液滴。
①由上述實驗現象推斷出該瓶氣體中一定含有CH4,你認為是否正確,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實驗可能涉及的反應類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含有 的化合物與CH2═CH2一樣,在一定條件下可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①廣泛用作農用薄膜的聚氯乙烯塑料,是由 聚合而成的,其化學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電器包裝中大量使用的泡沫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 ,
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寫結構簡式)聚合而成的。
19.(11分)某化學興趣小組用如圖(a)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實驗。當溫度迅速上升后,可觀察到試管中溴水褪色,燒瓶中濃硫酸與乙醇的混合液體變為棕黑色。
(1)該實驗中生成乙烯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些同學認為:溴水褪色的現象不能證明反應中有乙烯生成且乙烯具有不飽和性,因為棕黑色物質與濃硫酸反應生成某氣體。該氣體使溴水褪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些同學經過細致觀察后認為:試管中另一個現象可證明反應中有乙烯生成且乙烯具有不飽和性。這個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控制燒瓶中液體的溫度,該小組改用圖(b)裝置實驗,將燒瓶置于潤滑油(沸點、燃點均高于300℃)中加熱。若用如圖(b)所示裝置制取較多乙烯,正確的加熱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處理上述實驗后燒瓶中廢液的正確操作是_____________。
A.廢液倒入下水道 B.廢液倒入空廢液缸中 C.將水倒入燒瓶中
20.(13分)A是由兩種第3周期元素組成的物質,E為烯烴且雙鍵碳原子上均沒有C—H鍵,F為6個碳原子的烷烴,它們之間有如下轉化關系:
已知:
請回答下列問題:
(1)E的結構簡式是__________________,F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應③屬于_________反應,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mol H經O3氧化后在Zn存在下水解,生成的有機物是________________,其物質的量之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
21.(12分)某烴A 0.2mol在氧氣中充分燃燒后,生成化合物B、C各1.2mol,試回答:
(1)烴A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取一定量的烴A充分燃燒后,生成B、C各3mol,則有___________g的A參加了反應,燃燒時消耗標準狀況下的氧氣______________L。
(3)若烴A不能使溴水褪色,但在一定條件下能與氯氣發生取代反應,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種,則烴A的結構簡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烴A能使溴水褪色,在催化劑作用下與H2發生加成反應后生成2,2—二甲基丁烷,則烴A結構簡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A少兩個碳原子的A的烯烴同系物的同分異構體共有__________種。
22.(8分)車用乙醇汽油是指在汽油組分油中按體積混合比加入10%的變性燃料乙醇后,作為汽油車燃料用的汽油。
(1)4.6g CH3CH2OH完全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____________mol電子轉移。
(2)烴A是汽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取11.4烴A,置于一定體積的氧氣中,點燃使之充分反應后,恢復到標準狀況氣體體積減少x L。將剩余氣體經過堿石灰吸收,堿石灰質量增加y g。數據見下表(表中所有體積均在標準狀況下測定)
氧氣體積為20L
氧氣體積為30L
氧氣體積為40L
x
2.22
10.08
10.08
y
4.3
35.2
35.2
11.4 g 烴A中含碳的物質的量是_________mol,含氫的物質的量是_________mol。該烴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
烴的衍生物一輪復習策略
紅安一中高三化學組 張海波 陳露春
烴的衍生物是中學有機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年高考有機化學的重點,是高考有機化學試題的核心,因此我們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應予以高度重視。
下表是對2004年—2008年高考理綜有機化學涉及烴的衍生物內容的統計:
年份
主要考點分布
分值
權重
2004
T27:油脂(酯類)。涉及到酯化、酯的水解;要求確定有機分子式、結構簡式,書寫酯化、酯的水解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等。
14分
13.0%
2005
T29:蘇丹紅Ⅰ號。涉及到酯化、碳碳雙鍵的氧化等;要求確定有機分子式、結構簡式,書寫酯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判斷官能團、反應類型等。
15分
13.9%
2006
T12:茉莉醛。考查了有關醛的性質。
T29:酯類。涉及到酯化、酯的水解、催化加氫、醛基氧化等;要求確定有機結構簡式,書寫酯化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判斷反應類型等。
6分+
21分
25.0%
2007
T12:求C原子數。考查了含氧衍生物的組成。
T29:酯類。涉及到酯化、酯的水解;要求確定有機分子式、結構簡式,書寫酯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還有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判斷反應類型,乙醇的名稱,重要有機物的用途等。
6分+
15分
19.4%
2008
T8:同分異構體的判斷。
T29:酯類。涉及到酯化、酯的水解;要求確定有機分子式、結構簡式,書寫酯的水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判斷官能團等。
6分+
16分
20.4%
另外2008年其它地方的試題中都考查了酯類等烴的衍生物有關內容。
我們統計分析不難看出:
①有機試題的分數權重呈增大的趨勢。
②考查層次大多在理解、掌握和應用的級別。在試卷的區分度中擔當重要作用。
③有機試題均建構在以課本為主的中學化學基礎知識之上。試題涉及的多是有機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反應原理。
④試題對有機化學的考查主要是烴的衍生物有關內容,尤其是酯類。考查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和判斷,確定有機物的分子式、結構簡式,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判斷官能團、反應類型等等。綜合性的有機試題一般就是這些熱點知識的融合。
根據烴的衍生物的性質及衍變關系很容易命題,且題型靈活,有選擇題、實驗題、有機框圖題和計算題,特別是可以結合生活、生產中常見物質或以新藥、新的材料為情境,通過引入一些新的信息,組合多個化合物的化學反應來合成具有特定結構簡式的產物,這類題型能夠考查學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即所謂取之于課本但又高于課本,基于這一點,近幾年有機化學的信息題的命題對高考的命題模式有著一定的導向性,這種題型有繼續發展的趨勢。。這類題目的特點是題目中的內容基本上以新的信息形式出現,但要解答的問題本身并不復雜,它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要能夠接受題中所給的“新知識”,而這些知識往往屬于那些“一捅即破”的內容,因此,如何指導學生運用化學基礎知識,大膽捅破“題眼”,是我們在復習中的努力目標。
烴的衍生物按官能團分,可分成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等幾大類,每一類烴的衍生物都有其特定的組成、結構和性質。我們在備考過程中若把握住了各類烴的衍生物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各種官能團之間的演變關系,就把握住了有機化學試題的解題規律。
一、要注意科學的復習思路。
首先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在第一輪復習中,抓住有機物的官能團特征反應,有意識地將烴和烴的衍生物、糖類之間的相互衍變關系鏈式化、網絡化,突出三條主線(如圖),突出官能團之間的衍變關系,使學生對各種有機物之間的關系形成框圖。
CH3—CH3CH2=CH2CH≡CH
CH3CH2Cl CH3CH2OH CH3CHOCH3COOHCH3COOC2H5
CO2+H2O C6H12O6 C12H22O11 (C6H10O5)n
其次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指導學生剖析練習中所蘊含的信息內涵,培養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重點是:指導學生能吃透新信息是什么?與哪些知識點有關?新信息與課本中相關知識有何內在聯系?如何聯系?等等。
再次要根據有機物的組成、結構、性質,進行專題復習。第一輪復習通常從有機物的分類切入,對某類有機物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分析,然后以官能團為中心,歸納有機物的性質和有機反應類型,再以有機物性質和有機反應為臺階,整理典型代表物的制備以及有機物的合成和鑒別方法。通過知識的前后聯系比較以及不同角度的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對知識的結構進行重組和概括,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規律和聯系,形成開放、靈活的動態知識體系。第二輪復習則是使學生能夠較為熟練地實現有機物的屬類、官能團判別、同分異構體的書寫、有機物性質、有機反應等之間的互推。也就是能根據某種有機物或官能團,推導它的各種性質;或根據有機特征反應,能夠判別有機物的官能團和屬類。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掌握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變化規律,如:①碳碳雙鍵或碳碳三鍵可跟H2、H2O、HX等加成;而醛或酮中的碳氧雙鍵只能跟H2加成。②某些鹵代烴、醇可消去小分子生成不飽和物質③鹵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皂化、分子間脫水等反應本質上均屬于取代反應。④有機物的加氫、去氧屬還原;脫氫、加氧屬氧化。因此對這部分基礎知識必須通過默寫、練習在理解的基礎上強化記憶,做到滾瓜爛熟。
二、要把握好五個環節。
1、高度重視烴的衍生物的同分異構現象
烴的衍生物的異構現象是高考試題的一個命題熱點,是每年高考試卷的主要題型。我們在復習烴的衍生物時對此要引起高度重視。烴的衍生物的異構現象主要有官能團異構、碳鏈異構和官能團位置異構等幾種。烴的衍生物中常見的官能團異構有醇和醚、芳香醇和酚,羧酸、羧酸酯和羥基醛等幾對。在明確烴的衍生物分子中官能團的基礎上,一般采用“排列組合法”,即可推出烴的衍生物的各種異構體的結構簡式。
2、重點掌握烴的衍生物分子中各種官能團的性質和反應
烴的衍生物的重要性質主要由有機物分子中的官能團決定,掌握了各種官能團的性質也就掌握了各種有機物的性質。因此我們要把復習的重點放在各種官能團的重要性質上,充分掌握各種官能團的重要性質和所發生反應時化學鍵的斷裂方式、反應條件及反應類型。
掌握了各種官能團的性質和反應,我們就能對特定分子結構的有機物的重要性質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預測,反之,根據有機物的重要性質,我們可以推測出有機物分子中可能存在的官能團,進一步確定有機物的分子結構,并能幫助我們設計出合成有機物的最佳合成路線。
3、從官能團的演變關系來理解各類烴的衍生物間的轉化關系
烴的衍生物的轉化其實質就是各種官能團的演變,我們學習各類烴的衍生物的重要性質,其實質就是要掌握各種官能團的重要性質和反應。掌握了各種官能團的演變關系就能實現各類烴的衍生物的轉化,極大地幫助我們應用有機化學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可以快捷地設計出有機物的合成路線,快速地解析有機綜合推斷題。
4、優化分析、推理技巧,提高解題能力
烴的衍生物從個體來講結構復雜、性質復雜,從整體來講反應復雜、關系復雜。正確解析烴的衍生物試題一定要以烴的衍生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和反應規律作為知識基礎,充分運用多種分析推理方法,并輔以必要的想象。
作為解決問題的知識基礎是不會改變的,不同的試題只是不同基礎知識的重新有機組合,只是在不同的背景下針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提出的問題。但作為分析、推理的方法可以根據問題的性質有所適從,分析推理的思維方式通常有:①正向推理法,以題給信息順序或層次為突破口,沿正向思路層次層層分析推理,逐步推導,朝目標邁進直至得出結論;②逆向推理法,以最終目標作為分析、推理的起點,反向步步遞進,得出結論;③猜測論證法,根據已知條件提出假設,通過分析、歸納、猜測、論證,最后得出結論。
我們在復習烴的衍生物時,除了要理清、理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要通過閱讀一定數量的例題來理清分析、推理的技巧,還要在解析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有意識地優化自己的分析、推理技巧。日積月累,不斷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5、強化知識運用,積累解題經驗
能力的提高得益于知識的積累與知識的運用,強化知識的運用可以幫助我們學生拓寬知識視野,拓展思維空間,豐富思考問題的方法,并能鞏固知識,深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積累豐富的解決問題的經驗。解題經驗是衡量復習質量好壞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這點常常被忽視。當學生的解題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使自己的解題能力產生一個飛躍,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在思維的海洋里游刃有余。
三、要注意三個問題。
1、注重知識再生性,活化有機復習
高考有機試題不是課本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注重對基礎知識進行升華和深化,構建源于課本而高于課本的再生性知識的考查。在平時復習時要注意基礎知識中存在的再生性知識的生長點,注意培養學生從這些生長點對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一般知識再生的途徑有:①同種官能團的增多;②不同官能團的組合;③非反應部位的擴大;④引入官能團的先后和位次;⑤舊知識與新情景的加合。
2、加強體驗和感悟,重視解題思想和方法
①摒棄題海,精選試題選題時要根據知識點、考點、重點、熱點、難點;要根據該部分內容的能力層次要求;要根據內容與層次相結合的典型題型。
②將化學試題當作化學問題研究解決:怎樣看、怎樣想、怎樣做、怎樣變;為何這樣做、為什么能這樣做、還能怎么做等。
③在解題時應讓學生多體驗和感悟解題的思想和方法,讓他們在嘗試和體驗中逐步形成有效的解題思想和方法。
3、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①細審題,仔細審題可以充分挖掘、篩選題給的個各種條件,明確所要回答的問題。如要寫分子式、電子式、結構簡式、反應類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等。
②細作答,注意書寫的規范、公正、清楚,如結構簡式、官能團的書寫,方程式的配平等。
四、復習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問題
教師方面:①對不要求內容任意添加;②不注意細節問題;③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言堂等。
學生方面:①不會審題,審題不仔細,沒按題目要求準確作答;②具有思維定勢,對題目所給信息視而不見;③書寫不規范,或錯寫(a.多寫或少寫H原子;b.將苯環寫成環己烷;官能團之間的連接線沒有對準所連接的原子;c.有些官能團往左書寫時沒注意,如:HO-、OHC-、HOOC-、O2N-、H2N-等的書寫等)或漏寫(書寫方程式時丟產物,如水等小分子,忘了配平或注明反應條件等);④眼高手低,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2、對策
(1)復習時要回歸教材
理綜的命題方向是:堅持能力立意命題,注意與課本中基礎知識的相結合,以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即回歸課本。實際上許多高考題都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相類似的題型和相關的知識點。因此,在第一輪高三總復習時一定要堅持以課本為主、注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
(2)規范化學用語的使用
有機試題必考查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化學方程式等的書寫,因此重視化學用語復習,并進行專門強化訓練(特別是羥基、醛基、羧基、酯鍵等官能團的原子連接順序及相關反應方程式的書寫)能有效提高答題的準確率。
(3)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高考復習實際上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許多學生往往出現上課聽得懂,下課不會做的現象,所以一定要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讓學生清楚,課后那怕是花10分鐘看一下也好。而有些學生學習不認真,課后又不做作業,不去鞏固已學的知識,對這樣的學生我們一定要加強督促。同時我覺得建立錯題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在這次解題中存在這樣的思維問題,下一次肯定也會出現類似的思維問題,所以建立錯題集,有利于學生修正思維上的漏洞。而且通過錯題集,對彌補思維和知識的漏洞更具有針對性,更能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存在的問題。
(4)增強師生互動,練習講評時要加強對學生的解題指導
一個題目拿到手后,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分析題目,如何盡快地找出其中的有用信息,如何將不直觀的深奧語言“翻譯”成更直觀的化學語言,有利于題目的理解,如何去尋找解題的突破口等等。要做到讀完一個題目,解題的思路就基本要了然于胸,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培養解題感覺。
以上內容僅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烴的衍生物單元測試
時間 90分鐘 滿分 110分
第Ⅰ卷(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45分)
1.下面粒子不屬于官能團的是( )
A.—OH B.—Br C. —CH3 D. —C≡C—
2. 所表示的物質, 一般不會發生的反應是( )
A.消去反應 B.水解反應 C.加成反應 D.酯化反應
3.下列各組物質中各有兩組分,兩組分各取1mol,在足量氧氣中燃燒,兩者耗氧量不相同的是( )
A.乙烯和乙醇 B.乙炔和乙醛 C.乙烷和乙酸甲酯 D.乙醇和乙酸
4.下列實驗能達到預期目的的是( )
①用乙醇和濃硫酸除去乙醇乙酯中的少量乙酸;②將Cl2的制備和性質實驗聯合進行以減少實驗中的污染;
③用食醋和澄清石灰水驗證蛋殼中含有碳酸鹽;④用硝酸鋇溶液鑒別硫酸根離子與亞硫酸根離子;⑤用溴水檢驗汽油中是否含有不飽和脂肪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5.研究發現,烯烴在合適催化劑作用下可以雙鍵斷裂、兩端基團重新組合成新烯烴。若CH2=C(CH3)CH2CH3 與CH2=CHCH2CH3的混合物發生該類反應,則新生成的烯烴中共平面的碳原子數可能為( )
A.2,3,4,5 B.3,4,5,6 C.2,4,5,6 D.2,5,6,7
6.有機物甲可氧化生成羧酸,也可還原生成醇。由甲生成的羧酸和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生成化合物乙,其分 子式為C2H4O2。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甲分子中C的質量分數為40% B.甲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液體
C.乙比甲的沸點高 D.乙和甲的最簡式相同
7.某有機物化學式為C5H10O,它能發生銀鏡和加成反應。將它與H2加成,所得產物是( )
A.(CH3)3CCH2OH B.(CH3CH2)2CHOH
C.CH3CH2CH2CHOHCH3 D. CH3CH2COH(CH3)2
8.下列物質中不能跟金屬鈉反應放出氫氣的是( )
 A.福爾馬林 B.汽油 C.丙醇 D.丁酸
9.下列有關除去雜質(括號內物質為雜質)的操作中,不正確的是( )
A.乙醛(乙酸):加入新制生石灰、蒸餾 B.苯(苯酚):加濃溴水、過濾
C.氨氣(水蒸氣):通過裝有堿石灰的干燥管 D.乙酸乙酯(乙酸):加碳酸鈉溶液,分液
10.為證明甲酸溶液中混有甲醛,正確的實驗操作是( )
A.加入銀氨溶液,水浴加熱 B. 加入足量NaOH溶液后蒸餾,用餾出液進行銀鏡反應實驗
C. 加入二至三滴紫色石蕊溶液 D.先蒸餾,然后對餾出液進行銀鏡反應實驗
11.3-甲基香豆素有香草味,可用于香料及化妝品,其結構簡式為 ,關于它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式為C10H10O2
B.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C.1 mol該有機物與Br2的CCl4溶液發生加成反應,可以消耗5 mol Br2
D.1 mol該有機物與NaOH溶液反應,可以消耗2 mol NaOH
12. 我國支持“人文奧運”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堅決反對運動員服用興奮劑。某種
興奮劑的結構簡式如下圖所示,有關該物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遇FeCl3溶液顯紫色,因為該物質與苯酚屬于同系物
B.滴入KMnO4(H+)溶液,觀察紫色褪去,能證明結構中存在碳碳雙鍵
C.1 mol該物質分別與濃溴水和H2反應時最多消耗Br2和H2分別為4 mol、7 mol
D.該分子中的所有原子有可能共平面
13.化合物RCOCH3與NaOH溶液,碘水三者混合物可發生如下反應: ①I2+2NaOH=NaI+NaIO+H2O;
②RCOCH3+3NaIO→RCOCI3+3NaOH; ③RCOCI3+NaOH→RCOONa+CHI3↓(黃色) 此反應稱為碘仿反應,根據上述反應方程式,推斷下列物質中能發生碘仿反應的有( )
A.CH3CHO B.CH3CH2CHO C.CH3CH2COCH2CH3 D. (CH3)2CHCOCH2CH3
14.某芳香烴的衍生物的分子式為C8H6O2,它的分子(除苯環外不含其它環)中不可能有( )
 A.一個羧基 B.一個醛基 C.兩個醛基 D.兩個羥基
15.A、B、C、D都是含碳、氫、氧的單官能團化合物,A水解得B和C,B氧化可得到C和D,D氧化也得到C,若M(X)表示X的摩爾質量,則下式中正確的是( )
A.M(A)=M(B)+M(C) B.2M(D)=M(B)+M(C) C.M(B)<M(D)<M(C) D.M(D)<M(B)<M(C)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第II卷(非選擇題,65分)
16.(8分)有機物A與CH3COOH無論以任何比列混合,只要質量一定,完全燃燒后產生的水的質量也一定,試回答:
(1)符合上述要求的A的必要條件是 。
(2)符合條件的分子量最小的有機物A的結構簡式是 。
(3)若與乙酸分子量相等,則A的結構簡式可以是 。
(4)若A中C、H元素的質量分數之和為86.67%,其余為O,A的相對分子質量小于200,則A的分子式為

17. (12分)向溴水中加入足量的乙醛溶液,可以看到溴水褪色,對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有如下三種猜想:①溴水與乙醛發生取代反應;②由于乙醛分子中有不飽和鍵,溴水與乙醛發生加成反應;③由于乙醛具有還原性,溴水將乙醛氧化為乙酸。為探究哪種猜想正確,一研究性學習小組提出了如下兩種實驗方案:
方案一:檢驗褪色后溶液的酸堿性;
方案二:測定反應前溴水中Br2的物質的量和反應后溶液中Br-的物質的量。
(1)方案一是否可行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設測得反應前溴水中Br2的物質的量為amol,若測得反應后n(Br-)=_________mol,則說明溴水與乙醛發生取代反應;若測得反應后n(Br-)=___________mol,則說明溴水與乙醛發生加成反應;若測得反應后n(Br-)=________mol,則說明溴水將乙醛氧化為乙酸。
(3)按物質的量之比為1:5配制1000mLKBrO3—KBr溶液,該溶液在酸性條件下可完全反應生成0.5molBr2。取該溶液10mL加入足量乙醛溶液,使其褪色,然后將所得溶液稀釋為100mL,準確量取其中10mL,加入過量的AgNO3溶液,過濾、洗滌、干燥后稱量得到固體0.188g。若已知CH3COOAg易溶于水,試通過計算判斷溴水與乙醛發生反應的類型為_______________(選填猜想序號)。
(4)寫出上述測定過程中的三個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①KBrO3和KBr在酸性條件下的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溴水與乙醛的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寫出測定Br-離子含量的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3分)某烷烴A分子式為C4H10,已知A只能
由一種烯烴與氫氣加成而得到,B、C分別為A
的一氯代物,A—I物質有如下轉化關系(反應
中生成的無機物已略去)。回答下列問題:
①A的結構簡式為??? ???,
名稱為?? ???。
②B→D的化學方程式為
??? ???? ??? ?? ??? ?? ? ?? ??? ?? ??? ?? ? ?? ? ?,反應類型為?? 。
③E+H→I的化學方程式為??? ???? ??? ?? ??? ?? ? ?? ??,反應類型為?? ?。
④17.6gH與足量NaHCO3反應,可得到標況下的CO2?? ? L。
⑤G可發生銀鏡反應,一定量的G與足量銀氨溶液完全反應生成21.6gAg,則參加反應的G的質量?? g。
19.(11分)已知兩個羥基同時連在一個碳原子上的結構是不穩定的,它要發生脫水反應:—C—OH —C=O +H2O
現有分子式為C9H8O2X2(X為一未知元素)的物質M,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下述一系
列反應:
試回答下列問題:
(1)X為___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號)。
(2)A中所含的官能團為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稱),上述轉化中其中屬于氧化反應的共有___________步(填數字),M與NaOH溶液共熱時的反應類型是______________反應。
(3)M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D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加聚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少量E和銀氨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分) A、B、C、D、E、F和G都是有機化合物,它們
的關系如圖所示:
(1)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7H8O,C遇FeCl3溶液顯紫色,
C與溴水反應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兩種,則C的結構簡式
為                 ;
(2)D為一直鏈化合物,其相對分子質量比化合物C的小
20,它能跟NaHCO3反應放出CO2,則D分子式為??????     ,D具有的官能團是       ;
(3)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是                          ;
(4)芳香化合物B是與A具有相同官能團的A的同分異構體,通過反應②化合物B能生成E和F,F可能的結構簡式是                       ;
(5)E可能的結構簡式是                         。
21.(11分) 已知:CH2=CH—CH=CH2+CH2=CH2 ,物質A在體內脫氫酶的作用下會氧化為有害物質GHB。下
圖是關于物質A的一種制備方法及由A引發的一系列化學反應。
請回答下列問題: ⑴寫出反應類型反應①??????????????????????????;反應③??????????????????? ???????。 ⑵寫出化合物B的結構簡式?????????????????????????????????????????????????????????。 ⑶寫出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 ⑷寫出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 。 ⑸反應④中除生成外,還可能存在一種副產物(含 結構),它的結構簡式為?????? ?????????????????。 ⑹與化合物互為同分異構體的物質不可能為????????? (填寫字母)。  a.醇?????? b.醛???????c.羧酸???????d.酚
參考答案
題 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 案
C
B
D
C
C
B
A
B
B
B
D
C
A
A
D
16、⑴A中H的質量分數與CH3COOH中的 H的質量分數相同 ⑵HCHO
(3)HCOOCH3和HOCH2CHO ⑷C8H8O
17、⑴否; ①和③反應后溶液都呈酸性; ⑵a,O,2a ⑶③
⑷①BrO3-+5Br-+6H-=3Br2+3H2O; ②CH3CHO+Br2+H2O→CH3COOH+2H++2Br-; ③Ag++Br-=AgBr↓
18、① CH3CH(CH3)2 2—甲基丙烷
②(CH3)3CCl + NaOH →CH2=C(CH3)2 + NaCl + H2O; 消去
③(CH3)2CHCOOH +(CH3)3COH→ (CH3)2CHCOOC(CH3)3 ; 酯化 ④4.48 ⑤7.2
19、⑴Br ⑵醛基;4;取代(或水解) ⑶略
⑷①2CH3OH+O2 2HCHO+2H2O ②nHCHO
③HCOOH+2Ag(NH3)2OH (NH4)2CO3+2Ag↓+2NH3↑+H2O
20、⑴ ⑵C4H8O2???羧基
⑶  

⑸ 
21、⑴加成反應????消去反應?? ⑵HOCH2CH2CH2CHO ⑶HOCH2CH2CH2COOH +H2O ⑷CH2=CHJ-CH=CH2+CH2=CH-COOH ⑸ ⑹d
物質的量與化學計量
湖北省武穴中學高三化學組
一、命題研究
從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理綜試卷及單科試卷所考查的化學知識點來看,是越來越強化對有關“量”的簡單計算、化學基本概念的考查,出題的熱點主要有:化學用語、阿伏加德羅常數、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溶液及有關計算等。像“已知阿伏加德羅常數來判斷一定量的物質所含的某種粒子數的多少、通過阿伏加德羅常數進行一些物理量之間的換算”等題型均保持了較高的連續性。例如:
2006年全國卷(Ⅰ): 8題(有關阿伏加德羅常數)、 9題(有關物質的量的概念與計算)、13題(有關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29題③⑤小問(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
2006年全國卷(Ⅱ):9題(有關物質的量)。
2006年北京卷:6題(有關微粒數目與阿伏加德羅常數)、28題(有關物質的量與熱量關系的計算)。
2006年上海卷:18題(有關物質的摩爾質量)。
2007年全國卷(Ⅰ):8題(有關物質的量與質量關系)、9題(有關氣態方程、阿伏加德羅定律及推論)、10題(有關物質的量的簡單計算)。
2007年全國卷(Ⅱ):7題(有關物質的量濃度與pH值關系)、9題(有關物質的量)、13題(有關物質的量濃度)、28題(有關質量百分含量)。
2007年北京卷:6題(有關質量數)、8題(有關物質的量與體積關系)、12題(有關物質的量濃度)、25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26題(有關物質的量)、28題(有關物質的量與物質的量濃度)。
2007年上海卷:幾乎未出現明顯的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
2008年全國高考卷(I):13題(有關物質的量與電解原理的應用)、26題(有關物質的量在氧化還原反應中計算)。
2008年全國高考卷(II):9題(有關混合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11題(微粒物質的量的計算)。
2008年北京卷:5題(有關原電池反應電子轉移)。
2008年上海卷:9題(有關阿伏伽德羅常熟的說法)、24題(3)(4)小問(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轉移數目的計算)。
從上數據可看出“物質的量與化學計量”幾乎是歷年高考各地區必考之內容。除少數地區外,象2007年北京卷出現的計算相當多而2007年上海卷出現得相當少,但一般而言都有3至5道題涉及到“物質的量與化學計量”的概率。經過分析,我們總結了如下幾點:
1.阿伏加德羅常數是化學高考中的“寵兒”,通常以選擇題和填空題形式出現。
常見的題型是讓學生對于有關阿伏加德羅常數(NA)的計算結果做出正誤判斷。實際上,這類考題只是以阿伏加德羅常數為載體,其考查內容涉及了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甚至化學實驗等多方面的知識。分析近幾年高考中有關題目,可以看出,此類題目大體上有以下幾個考查角度或設置陷阱:
(1)與阿伏加德羅常數(NA)有關的基本概念的理解:考查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
量、氣體摩爾體積以及相對原子(分子)質量的概念及簡單計算。
(2)狀況條件:考查氣體時經常給出非標準狀況,如常溫常壓下。
(3)物質狀態:考查氣體摩爾體積時,常用一些在標準狀況下非氣態的物質來迷惑,如H2O、SO3、己烷、辛烷、CHCl3等。
(4)同位素差異(摩爾質量)考查:常設置一些簡單計算、微粒數目方面的陷阱,有時候還涉及到一些特殊物質的摩爾質量(如D2、18O2等)。
(5)物質結構與晶體結構:考查一定物質的量的物質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離子、電子、質子、中子等)時常涉及稀有氣體等單原子分子的分子數與原子數問題、不同雙原子分子(Cl2、O2、N2等)中的化學鍵問題、特殊離子化合物(NaOH、Na2O2、KO2)中的陰陽離子數目比問題、指定同位素原子形成的化合物中的中子數目及摩爾質量問題等。晶體結構方面,一般考查P4、金剛石、石墨、SiO2、Si、CO2以及常見有機物等物質的結構及化學鍵數目問題,常設置晶體類別不分、化學鍵類別不分等陷阱。
(6)結合可逆過程(電離平衡、水解平衡或化學平衡)考查:考查電解質溶液中的微粒數目或濃度時,常涉及弱電解質的電離、鹽類的水解等方面的陷阱;考查反應熱、生成物的量、反應后混合物的摩爾質量時,常設置可逆反應、物質的狀態等方面的陷阱等。
(7)氧化還原反應:考查指定物質參加氧化還原反應時電子轉移數目與元素化合價變化的關系,常設置電子轉移(得失)數目與反應事實、化合價變化、系數關系不相符等方面的陷阱,如Fe+HCl、Na2O2+H2O、Cl2+NaOH、電解AgNO3溶液等。
對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考查,不僅要求基本概念明確,而且知識涵蓋面大、考查方式多變、學科內綜合程度大,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化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要求考生在解題時思維嚴謹、審題縝密、答題規范。
2.氣體摩爾體積、阿伏加德羅定律及推論是考查的重點。
命題的熱點主要是:已知同溫同壓下(或同溫同容下)不同氣體的某些條件,推斷或比較其物理量(如體積、質量或密度的等)的大小;根據反應原理,結合質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羅定律推斷氣態產物或反應物的化學式;根據可逆反應及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結合阿伏加德羅定律進行平衡移動的判斷與計算。題型有選擇題、正誤判斷題、填空題、計算題。
3.溶液的濃度計算是高考計算題的熱點。
主要包括:(1)溶液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體積、溶質的物質的量(質量或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之間的換算;(2)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質量分數和溶解度之間的換算;(3)溶液的稀釋問題;(4)兩種溶液混合(包括反應和不反應情況)后,溶液濃度的計算;(5)溶液的配制。試題以選擇題為主,預計此類題目在今后的命題中還會處于主流地位。
溶解度是初中化學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但高考涉及的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遠遠高于初中學習時的要求。溶解度考查的內容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關于溶解度概念的基本計算,題目多數注重對概念的理解,較為簡單;二是綜合計算,題目常在進行溶解度的計算過程中,伴有分析推理判斷。溶解度作為計算大題預計在今后幾年里出現幾率不會很高,但作為選擇題,也有可能出現。
4.物質的量在守恒法中的應用是化學計算的特點。
作為化學計量的核心,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高考的必考內容之一。雖說近幾年沒有出現綜合計算題,但與計算有關的選擇題、填空題明顯地逐漸增多,而且均涉及到物質的量的計算,大部分都涉及到守恒法(原子個數守恒、得失電子守恒、電荷守恒、質量守恒)的應用與計算技巧。
二、復習方法及策略
“物質的量與化學計量”作為化學學科的重要基礎知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單純地考查“物質的量與化學計量”的題目并不太多,高考命題的重要體現是運用物質的量與化學計量的能力,把物質的量與常用計量的知識滲透到其它知識及各種題型之中,其中在選擇題中出現最多。所以,高三復習時,要充分考慮到“物質的量與化學計量”在高考中的地位與作用,復習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重視基礎,形成知識規律
1.正確理解有關概念
本部分內容涉及到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如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氣體摩爾體積、摩爾質量、物質的量濃度、相對原子(分子)質量、密度與相對密度等;應用性較強,與其它理論知識如物質結構、化學平衡、電離平衡等聯系緊密。在復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有關概念進行梳理總結,深刻理解其內涵與外延,特別要明確概念的適用條件。對于易混淆的概念,復習時宜從要領的對比辨析入手,把握有關要領內在的本質和外在特點,諸如物質的量與摩爾、物質的量與粒子數目、阿伏加德羅常數與6.02×1023、物質的量與摩爾質量、物質的量濃度與溶液的質量分數、摩爾質量與相對分子質量、溶解度與溶解性等,對此多歸納對比,加深理解領悟。對于這些概念,要先理解后記憶,然后在習題訓練與評講中加深理解,最后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2.熟練掌握以物質的量為樞紐的計算關系

在熟練掌握以上物理量的換算關系,掌握有關定義式的基本計算外,還應注意掌握混合物的相對密度、平均相對原子(分子)質量的計算方法,特別是要掌握物質的量在化學反應方程式計算中應用,注意靈活運用化學反應中的守恒規律。
3.熟練掌握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實驗
物質的量的濃度配制是高中化學的重點定量實驗內容,應從儀器的選用、操作步驟、注意事項、誤差分析等方面進行系統全面的復習。可以講代表性的物質的溶液的配制要領,如NaCl、NaOH、HCl、H2SO4等稀溶液配制的注意事項。
4.注意化學計量的多樣性與技巧性
近幾年高考化學計算的命題趨勢為:注重原理與性質的結合,強調從定量的角度分析題意并簡化計算;注重與生產生活實際的結合以及與新信息的結合,采取分層設問,考查不同知識層次;注重一題多解及開放性試題;注重運用物質的量進行綜合計算的解題技巧。
化學計量及化學計算的主要類型有:相對原子(分子)質量及確定分子式(化學式)的計算、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的計算、有關溶液濃度(溶質的質量分數、物質的量濃度、溶解度)的計算、利用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這些計算歸根到底都是圍繞物質的量的計算。因此,在復習有關化學計量與化學計算時,既要注意計算類型的多樣性,又要注意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如:關系式法、差量法、守恒法、參照法、估算法、信息轉換法、極值法、平均值法、數軸法、十字交叉法、選量(過量)法,更要注意計算方法的技巧性,特別要重視守恒法在化學計算中的實際應用問題。
(二)把握熱點,緊扣命題趨向
“物質的量與化學計量”作為化學基本概念中的重中之重,有關物質的量、氣體摩爾體積、阿伏加德羅常數及阿伏加德羅定律的應用等是高考的熱點之一,今后的高考試題仍然會覆蓋這些內容。其主要命題形式一般為:
(1)以選擇題等形式考查以物質的量(n)為中心的計算;
(2)已知阿伏加德羅常數(NA),通過計算判斷有關說法是否正確的選擇題;
(3)利用阿伏加德羅定律推導氣體產物或反應物的化學式;
(4)應用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化學平衡理論解決可逆反應中量的變化問題;
(5)溶解度、物質的量濃度、質量分數等結合物質的量、粒子數、氣體體積、摩爾質量等的換算;
(6)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溶液的配制以及稀釋、混合的計算。
1.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應用 (教學重點、難點)
前面已經談到了此類題目的主要考查角度及常見陷阱分析。這類題目的解題思路一般是:在正確理解有關概念的基礎上,根據阿伏加德羅常數于微粒數的換算關系,將各物質的質量、氣體的體積、溶液的濃度等轉化為指定粒子的物質的量進行判斷。因此,復習的時候首先要深刻理解基本概念的內涵及相互關系,把握好各物理量的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其次應注意知識的全面性,細微知識與特殊情況應小心留意,隨時注意總結歸納。總之,關于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正誤判斷要認真審題,抓住題中陷阱,如狀況條件、物質狀態、電離或水解情況、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特殊物質的結構、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否為平衡體系等。
2.氣體摩爾體積、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的應用 (教學重點)
一般情況下,該知識點的命題側重于對氣體摩爾體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一是概念的適用對象是氣體;二是Vm的值與條件有關,條件不同,值不同,標況下,約為22.4L·mol-1,非標況考慮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復習的時候,應著重強調22.4L·mol-1與氣體摩爾體積Vm的關系,提醒學生關注計算對象必須為氣體,以及氣體在不同的外界條件下的狀態。另外理想氣體狀態方程以及質量守恒定律與阿伏加德羅定律的結合使用也需加強訓練。
3.溶液的濃度是高考計算題的熱點(教學重點)
有關溶液濃度計算的解題方法思路,一般有兩個出發點:
(1)由“定義式”出發:物質的量濃度定義的數學表達式為c=n/V,由此可知,欲求c,先求n及V。
(2)由“守恒”的觀點出發:
①稀釋前后“溶質的物質的量、質量均守恒”,但體積一般不能相加。
②溶液中“粒子之間電荷守恒”(溶液電中性)。
③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均守恒。
(三)對癥下藥,抓好專題復習
有關“物質的量與化學計量”的訓練題,既有概念性強的一面,也有計算量大的一面,還有強調答題規范的問題。因此,在復習過程中,為了提高復習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有必要在第一輪單元復習以夯實基礎為主的前提下,適當地穿插一些小專題形式的針對性練習,例如“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考查”、“化學計算技巧”、“定量實驗及誤差分析”等等。既可以圍繞某一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探討與延伸,又可以幫助學生針對零散知識形成網絡規律、針對基本題型形成解題方法、針對常見錯誤形成應變措施、針對不同問題形成答題規范,還能夠培養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進行自主總結的習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學生常見錯誤及預防
在“物質的量與化學計量”方面,特別是有關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問題,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幾點:
(1)單位問題。有單位不帶,無單位的亂帶,相對原子(分子)質量有的學生帶了單位“克”。摩爾質量有單位,但很多學生不帶或錯誤單位。
(2)對物質的狀態不熟悉。水在標準狀況下為液態或固態;SO3在標態下為固態,常溫常壓下為液態;在標準狀況下,碳原子大于4而小于16的烴為液態,大于等于16的烴為固態;在標準狀況或常溫常壓下,苯、CCl4、CHCl3、己烷等均為液態。
(3)不清楚常見的一些物質的組成。如:Na2O2中的陰、陽離子數目;稀有氣體是單原子分子;臭氧為三原子分子;白磷為四原子分子等。
(4)未掌握一些物質的晶體結構。如確定下列物質的化鍵數目,如SiO2,Si,CH4,C(金剛石),P4等。
(5)較復雜的氧化還原反應中,不會標出元素的化合價或根據化合價的變化求算轉移的電子數。如:Na2O2+H2O、KClO3+HCl、FeS2+O2等反應。
(6)22.4L·mol-1的使用問題。不注意是否是氣體物質,是否在標準狀況下。
(7)不注意結合可逆過程或化學平衡來考慮。如某些離子或原子團在水溶液中能發生水解反應,離子種類與數目要改變,(1molAlCl3溶于H2O,溶液的Al3+物質的量不再是1mol),又如46gNO2的分子數少于NA。
(8)忽視題目考查的微粒對象。如:有五瓶溶液分別是①10 ml0.60 mol/L NaOH水溶液。②20 ml0.50 mol/L的H2SO4水溶液。③30ml0.40 mol/LHcl水溶液。④40ml0.30 mol/LCH3COOH水溶液。⑤50ml0.20 mol/L蔗糖水溶液。以上各瓶溶液所含離子、分子總數的大小順序是:⑤>④>③>②>①。很多學生忽視了水分子的存在。
(9)容量瓶、天平、量筒等儀器的選用、操作以及讀數不當。如:實驗室需用240ml 0.1mol/L的硫酸銅溶液,現選取250ml容量瓶進行配制,正確的操作方法是:稱取6.3g膽礬,配成250ml溶液。易出現的錯誤有用240ml進行計算,有同學以理想化忽視稱盤天平的精確度,測稱6.25g。
(10)不注意溶質的濃度與溶液體積的關系。如與100mL2mol·L-1的AlCl3溶液中的Cl-的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的是 A.3mL 2mol·L-1的NaCl溶液B.50mL 4mol/L的FeCl3 溶液C.200mL 1mol/L的HCl溶液 D.50mL 3mol/L的 BaCl2溶液,學生易因為給了體積而掉進陷阱去算物質的量。
(11)忽略溶液混合時的體積變化。認為混合溶液的體積等于原溶液體積之和,特別是對于氣體溶于水時溶液的體積的求算時,更易出錯。
(12)答題不合規范。如該不該帶單位、不同物理量的符號表示、是物質的量表示還是微粒數表示、有效數字的處理問題等等。
這些錯誤的出現,主要還是學生對有關基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理解得不夠深入、徹底,對題目的關鍵詞語或解答要求沒有完全看清楚,不熟悉某些題目的答題規范,同時,也與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的強調程度有關。要想減少或杜絕學生再犯類似錯誤的可能性,復習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講解有關基本概念時,要重點講解其內涵與外延,講清楚它與其它概念的區別與聯系,從定量與定性兩個角度來引導學生理解有關概念。
(2)試卷評分時,嚴格評分標準,對不符合答題規范或表達不清的情況,一律不給分,以引起學生的重視。
(3)評講試題時,應將同一題目的錯誤情況一一列舉,并針對不同的錯誤情況,重點講清其錯誤原因及注意事項。在適當的時候,有必要將有關錯誤情況進行總結后,印發給學生,讓他們課后進行反思。
(4)采取滾動式的訓練,對前一階段學生出現或可能出現較多錯誤的試題,在后面的練習題中要有選擇性、變更性、代表性地重現相關試題,使學生得到再次鍛煉的機會。
四、問題討論與交流
1.教材中對于阿伏加德羅常數(NA)給出的單位是mol-1,在一些計算中需帶單位進行運算。但是在一些選擇題中,常常是以“設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下列說法正確或不正確的是”作為題干,比如某一選項“2g H2中含有的H原子個數為2NA”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這里的“H原子個數”僅僅為微粒數目而已,沒有單位,這個時候如何對待阿伏加德羅常數(NA)的單位(mol-1)問題呢?
2.有關膠體粒子在阿伏加德羅常數中的應用問題。粒子膠體的微粒是許多分子的聚合體,它究竟是微觀粒子還是宏觀粒子?能不能將膠體微粒作為物質的量的度量對象之一?
五、本章訓練題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NaOH的摩爾質量是40g B.1molCl就是1mol氯
C.物質的量是七個國際基本物理量之一 D.阿伏加德羅常數是一個純數,即6.02×1023
2.設阿伏加德羅常數(NA)的數值為n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molCl2與足量Fe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3nA
B.1.5 mol NO2與足量H2O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C.常溫常壓下,46 g的NO2和N2O4混合氣體含有的原子數為3nA
D.0.10mol Fe粉與足量水蒸氣反應生成的H2分子數為0.10nA
3.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23g鈉在氧氣中完全燃燒失電子數為0.5NA
B.1L 2mol/L的MgCl2溶液中含Mg2+數為2NA
C.標準狀況下,11.2L的SO3所含分子數為0.5NA
D.室溫下,8g甲烷含有共價鍵數為2NA
4.將鈉、鎂、鋁各0.3mol 分別放入100mL 1 mol/L 的鹽酸中,同溫同壓下產生的氣體體比 A.1 : 2 : 3 B.6 : 3 : 2 C.3 : 1 : 1 D.1 : 1 : 1
5.相同狀況下,在容積相同三個燒瓶內分別充滿干燥的NH3、HCl、、NO2氣體,然后分別做噴泉實驗,實驗結束后,燒瓶內三種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之比為
A.3 :3 : 2 B.1 : 1 : 1 C.2 : 2 : 3 D.無法比較
6.如果m g CH2O含x個原子,則2m g CH3COOH含有的分子數為
A.x B.0.75x C.0.5x D.0.25x
7.在一定溫度下,某無水鹽R在水中溶解度為23g,向R的飽和溶液中加入該無水鹽,保持溫度不變,析出R的結晶水合物Wg,從原飽和溶液中析出溶質R的質量為
A. B. C. D.
8.密度為ρ(g·cm-3)的溶液VmL,含有摩爾質量為M(g·mol-1)的溶質m g,其物質的量濃度為c (B)(mol·L-1),質量分數W%,下列式子中不正確的是
A.c(B)= B.m=ρVW% C.W%=% D.ρ=
9.某非金屬單質A和氧氣發生化合反應生成B。B為氣體,其體積是反應掉氧氣體積的兩倍(同溫同壓)。以下對B分子組成的推測一定正確的是
A.有1個氧原子 B.有2個氧原子 C.有1個A原子 D.有2個A原子
10.某固體僅由一種元素組成,其密度為5g/cm3。用X射線研究該固體的結果證明:在棱長為1×10-7cm的立方體中含有20個原子,則此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最接近
A.32 B.65 C.120 D.150
11.用排空氣法收集一瓶HCl氣體,已知該氣體的密度是同溫同壓下氫氣密度的17.3倍,若以此氣體做噴泉實驗,則水進入瓶中體積約占
A. B. C. D.
12.假定把12C的相對原子質量定為24。把24g12C含有的原子個數定為阿伏加德羅常數,但每摩爾物質仍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則下面推斷不正確的是
A.標準狀況下44gCO2的體積為22.4L
B.NA個氧分子與NA個氫分子的質量比為16∶1
C.44gCO2和28gCO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D.標準狀況下,11.2LO2的質量為32g
13.在某溫度時,一定量的元素A的氫化物AH3,在一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可以完全分解為兩種氣態單質,此時壓強增加了75%,則A單質的一個分子中有 個原子,AH3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14.常溫下A和B兩種氣體組成混合氣體(A的式量小于B的式量)。經分析,混合氣體中只含有氮和氫兩種元素,而且不論A和B以何種比例混合,氮和氫的質量比總大于14/3。由此可確定A為 ,B為 ,其理由是 。若上述混合氣體中氮和氫的質量比為7∶1,則在混合氣體中A和B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A在混合氣體中的體積分數為 。
15.在25℃,101kPa條件下,將15LO2通入10LCO和H2的混合氣中,使其完全燃燒,干燥后,恢復至原來的溫度和壓強。
(1)若剩余氣體的體積是15L,則原CO和H2的混合氣中
V(CO)=____________L, V(H2)=__________L。
(2)若剩余氣體的體積為aL,則原CO和H2的混合氣中V(CO)︰V(H2)=________。
(3)若剩余氣體的體積為aL,則a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__。
16.用18.4mol·L-1的濃H2SO4配制100mL濃度為1mol·L-1的稀H2SO4,
其操作步驟可分解為以下幾步:
A.用量筒量取5.4mL的濃H2SO4,緩緩注入裝有約50mL蒸餾水的燒杯里,并用玻璃棒攪拌;
B.用約30mL蒸餾水,分成三次洗滌燒杯和玻璃棒,將每次洗滌液都倒入容量瓶里;
C.將稀釋后的硫酸小心地用玻璃棒引流入容量瓶;
D.檢查100mL容量瓶口部是否發生滴漏;
E.將蒸餾水直接加入容量瓶,至液面接近環形刻度線1~2cm處;
F.蓋緊瓶塞,反復傾倒振蕩,搖勻溶液;
G.用膠頭滴管向容量瓶里逐滴滴入蒸餾水,至液面最低點恰好和環形刻度線相切;
據此填寫:
(1)正確的操作順序(用字母填寫)是 。
(2)進行A步操作時,應選用下列量器中的(填序號) 。
①10mL量筒 ②50mL量筒 ③500mL量筒 ④1000mL量筒
(3)如果對裝有濃硫酸的量筒仰視讀數為5.4mL則配制的稀H2SO4的濃度將
(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4)進行A步操作時,必須 后,才能進行后面的操作。
(5)配制上述溶液時,下列操作會導致所配溶液的濃度偏高的是(填序號) 。
A.洗滌燒杯和玻棒的溶液未轉入容量瓶;
B.定容時,眼睛俯視使溶液凹面最低點與容量瓶刻度線相切;
C.容量瓶中原有殘留少量蒸餾水;
D.定容后容量瓶液面低于刻度線,又加水定容到刻度線
專題訓練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D
C
A
D
A
C
A
D
C
D
13.4;4AH3=A4+6H2
14. NH3; N2; 純NH3中N和H的質量比為14∶3,混入N2都將大于14/3;
4∶1;80%。
15.(1)5;5 (2)(a-10)︰(20-a) (3)10<a<20
16.(1)DACBEGF;
(2)①;
(3)偏高;
(4)待溶液冷卻至室溫;
(5)b。
第六單元 氧族元素 環境保護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下列有關環境問題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燃煤時加入適量石灰石,可減少廢氣中SO2的量
B.臭氧的體積分數超過10-4%的空氣有利于人體健康
C.pH在5.6~7.0之間的降水通常稱為酸雨
D.含磷合成洗滌劑易于被細菌分解,故不會導致水體污染
2、吸入人體內的O2有2%轉化為活性氧(如 ),活性氧能加速人體衰老,目前正嘗試用亞硒酸鈉Na2SeO3(Se為VI族元素)消除活性氧。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N a2SeO3溶液的pH>7
B.消除活性氧時,N a2SeO3是還原劑
C.H2SeO4的酸性比H2SO4弱
D.H2Se的穩定性比HBr弱
3、在硫酸的工業制法中,下列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的原因分析都正確的是( )
A.硫鐵礦燃燒前需要粉碎,這樣易于向沸騰爐中投料
B.爐氣進入接觸室之前需要凈化、干燥,因為爐氣中的雜質易與SO2反應
C.SO2氧化為SO3時需使用催化劑,這樣可提高SO2的轉化率
D.接觸室的反應溫度控制在400°C~500°C,因為在這個溫度范圍內,反應速度和SO2平衡轉化都比較理想,且催化劑活性也較高
4、火山爆發產生的氣體中約含有1%的羰基硫(COS)。已知羰基硫分 子中所有原子均滿足8電子結構,對羰基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羰基硫的電子式為:
B.羰基硫與足量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C.羰基硫中三個原子處于同一直線上
D.羰基硫的沸點比CO2高
5、向一定濃度的下列物質澄清溶液中通入過量的SO2氣體,最后肯定沒有沉淀生成的是( )
①Ca(OH)2 ②Ba(NO3)2 ③CaCl2 ④Ca(ClO)2 ⑤H2S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6、過氧化氫的沸點比水高,但受熱容易分解,某試劑廠先制得7—8%的過氧化氫溶液,再濃縮成30%的溶液時,可采用適宜的方法是( )
A.常壓蒸餾 B.減壓蒸餾
C.加生石灰常壓蒸餾 D.加壓蒸餾
7、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
A.硫化亞鐵中加入鹽酸:S2-+2H+=H2S↑
B.次氯酸鈣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Ca2+2ClO-+ SO2+H2O=CaSO3↓+2HClO
C.硫酸亞鐵溶液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Fe2++2H2O+4H+= Fe3++4H2O
D.用氨水吸收少量二氧化硫:2NH3·H2O+SO2=2NH+SO+H2O
8、將SO2通入CuSO4和NaCl的濃溶液中,溶液顏色變淺,析出白色沉淀,取該沉淀分析,知其中含Cl:35.7%,Cu:64.3%,SO2在上述反應中的作用是( )
A.酸 B.漂白劑 C.還原劑 D.氧化劑
9、下列實驗能證明有SO2存在的是( )
①能使品紅溶液褪色
②能使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
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④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再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該沉淀能溶于稀鹽酸
⑤通入溴水中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
A.都能證明 B.都不能證明 C.只有⑤能證明 D.①④⑤都可以證明
10、水蒸氣中常含有部分(H2O) 2,要確定(H2O) 2的存在,可采用的方法是( )
A.100g水蒸氣冷凝后與足量金屬鈉反應,測產生氫氣的體積
B.1 L水蒸氣通過濃硫酸后,測濃硫酸增重的質量
C.該水蒸氣冷凝后,測水的pH
D.該水蒸氣冷凝后,測氫氧原子個數比
11、世界年產量95%以上的H2O2是由蒽醌氧化法生產的。反應過程如下: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上述H2O2的生產過程是:①還原、②氧化兩個過程
B.H2O2可用作氧化劑、消毒劑、可使溫潤的Kl-淀粉試紙變藍
C.蒽醌氧化法生產H2O2的實際結果,可以看成是H2和O2反應生成H2O2
D.H2O2的化學性質很穩定,便于儲存和運輸
12、下表中,對陳述Ⅰ、Ⅱ的正確性及兩者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的判斷都正確的是( )
選項
陳述Ⅰ
陳述Ⅱ
判斷
A
工業生產硫酸用水吸收SO3
SO3可與水反應
Ⅰ對;Ⅱ對;有
B
Cl2和SO2混合后可用于漂白紙漿
Cl2和SO2都有較好的漂白作用
Ⅰ對;Ⅱ錯;無
C
金屬鈉具有強還原性
高壓鈉燈發出透霧性強的黃光
Ⅰ對;Ⅱ對;有
D
石墨常用作電解池的電極
石墨的化學性質穩定且導電性好
Ⅰ對;Ⅱ對;有
13、下列實驗操作中,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
A.稀釋濃硫酸時,先在燒杯中加入一定體積的濃硫酸,后注入蒸餾水
B.為測定硫酸銅晶體的結晶水含量,稱樣時,先稱取一定量的晶體,后放入坩堝
C.為檢驗酸性溶液中的Cl-和SO,先加硝酸銀溶液,濾去沉淀后加硝酸鋇溶液
D.在制取干燥純凈的氯氣時,先使氯氣通過水(或飽和食鹽水),后通過濃硫酸
14、向25 mL 18.4 mol·L-1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銅片并加熱,充分反應后,被還原的H2SO4的物質的量 ( )
A.小于0.23 mol B.等于0.23 mol
C.0.23 mol至0.46 mol之間 D.等于0.46 mol
15、CuS和Cu2S都能溶于硝酸,它們高溫灼燒的產物相同,以下鑒別CuS和Cu2S兩種黑色粉末的方法合理的是( )
A.將兩種樣品分別溶于硝酸,區別所產生的氣體
B.將兩種樣品分別溶于硝酸,區別溶液的顏色
C.取兩種同質量的樣品分別在高溫灼燒,區別殘留固體的質量
D.取兩種同質量的樣品分別在高溫灼燒,區別殘留固體的顏色
16、二氯化二硫(S2Cl2)是廣泛用于橡膠工業的硫化劑。常溫下是一種橙黃色有惡臭的液體,它的分子結構與H2O2類似,熔點為193K,沸點為411K,遇水很容易水解,產生的氣體能使品紅褪色,S2Cl2可由干燥氯氣通入熔融的硫中制得,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S2Cl2分子空間構型為正四面體形
B.固態時S2Cl2屬于原子晶體
C.S2Cl2水解的化學方程式可能為:2S2Cl2+2H2O=====4HCl+SO2↑+3S↓
D.S2Cl2的電子式為:
17、已知某硫酸、硫酸銅、硫酸鐵的混合液100 mL中,各種陽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硫酸根離子的濃度為6 mol·L-1,則此溶液中可溶解鐵粉的質量為( )
A.5.6 g B.11.2 g C.16.8 g D.22.4 g
18、將一定量的鋅與100 mL 18.5 mol/L濃硫酸充分反應后,鋅完全溶解,同時生成氣體A 33.6L(標準狀況)。將反應后的溶液稀釋至1L,測得溶液的pH=1,則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氣體A為SO2和H2的混合物 B.反應中共消耗Zn 97.5 g
C.氣體A中SO2和H2的體積比為4 :1 D.反應中共轉移3 mol電子
二、非選擇題
19、據2004年1月17日報道,意大利科學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帶正電的氧化離子作用,制出了新型的氧分子O4,它的結構很復雜,可能具有S4相似的長方形結構。
(1)下列有關O4的說法正確的是 。
A.O4分子內存在極性共價鍵 B.O4與O3 、O2都是氧的同素異形體
C. O4將來可用作更強有力的火箭推進的氧化劑
(2)制備含的化合物都是可能的,通常它們是在氧分子進行下列各種反應時生成的:
上述反應中, (填序號)相當于氧分子被氧化; (填序號)相當于分子被還原。
(3)寫出的電子式: 。
(4)O2[PtF6]是一種含有的化合物,請寫出一種含有的化合物的化學式: 。
20、有一混合氣體可能由H2S、SO2、CO2、Cl2、HCl、H2中的幾種組成,此混合氣體通入CuSO4溶液
時產生黑色沉淀。另取混合氣體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無沉淀產生;接著再通入Ba(OH)2溶液
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該氣體中:①一定含有 ②不含 ③可能含有 。
21、無機過氧化物的科學研究開始于18世紀初,人們相繼制得了過氧化鋇、過氧化鈉、過氧化鉀、過
氧化氫等,目前無機過氧化物逐漸成為無機化學的一個分支,其中過氧化氫是用途最廣的過氧化
物。試回答下列問題。
(1)Na2O2、K2O2、CaO2以及BaO2都可與酸作用生成過氧化氫,目前實驗室制取過氧化氫可通過上述某種過氧化物與適量稀硫酸作用,過濾即可制得,最適合的過氧化物是 (寫電子式)。
(2)過氧化氫是一種綠色氧化劑,寫出在酸性條件下H2O2氧化氯化亞鐵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
(3)與過氧化氫具有相同電子總數且屬于非極性分子的有 、
(舉兩例,寫化學式)。
(4)純的過氧化氫常用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劑,已知0.4mol液態肼(N2H4)與足量的液態過氧化氫反應,生成N2和H2O(g),放出256.6kJ的熱量,則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
22、在下列物質轉化中,A是一種正鹽,D的相對分子質量比C的相對分子質量大16,E是酸,當X無論是強酸還是強堿時,都有如下的轉化關系:
當X是強酸時,A、B、C、D、E均含同一種元素;當X是強堿時,A、B、C、D、E均含另外同一種元素。請回答:
(1)A是 ,Y是 ,Z是 。
(2)當X是強酸時,E是 ,寫出B生成C的化學方程式

(3)當X是強堿時,E是 ,寫出B生成C的化學方程式

23、已知A~F是中學化學中的常見物質,其中A、C、E 、F為氣體,B、D為液體,D的消費量常作為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一種標志,F的濃溶液與X共熱通常用于實驗室制備單質C,X是一種黑色粉末,B分子中有18個電子。反應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試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圖中信息,B、C、D、X的氧化性從強到弱的順序是 。
(2)B的電子式是 。
(3)寫出反應②的化學議程式 。
(4)寫出反應①⑥的離子方程式
① ;
⑥ 。
24、世界環保組織2006年度報告指出,人類已成功地使大氣中氟氯烴減少,但C、N、S氧化物的排放有增無減,水資源的緊缺和污染加劇。
(1)大氣中氟氯烴的減少帶來的積極效應是 。
(2)酸雨的特征是pH<5.6,空氣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質。
①若用NOx表示氮氧化物,請配平氮氧化物形成酸雨的化學方程式:

②酸雨落至地面后pH在一定時間內變小,然后穩定于某一數值,原因是H2SO3受空氣影響造成的,其化學方程式為 。(3)回收利用SO2既能減少大氣污染,又能充分利用資源。已知:用Fe2+、Fe3+離子作催化劑,標況下在轉化器中SO2可被O2氧化成,實現SO2的回收利用。某同學設計測定轉化器的脫硫效方案如下:
①在實驗(I)中,為了確定的SO2體積分數,可將模擬煙氣緩慢通過已知體積和濃度的溶液,并用溶液的顏色剛好褪去時所消耗的模擬煙氣的體積(標況下)來計算SO2的體積分數。該溶液可選用 。
②在標準狀況下用實驗(II)測定轉化器中的脫硫效率,若已知氣流流速,還需測定的數據
是 和 。
25、甲、乙兩名同學在學習了濃硫酸的有關性質后,對濃硫酸與稀硫酸性質的差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首先查閱了有關資料,如下:
①硫酸越濃氧化性越強,60%以下的H2SO4基本只表現酸性;
②溫度影響濃硫酸的氧化性,如銅與冷的濃硫酸反應不明顯,加熱就可以觀察到明顯現象;
③98%的濃硫酸密度為1.84g/cm3。
他們決定用實驗繼續來探究硫酸濃度與其氧化性的關系,回答下列問題:
(1)98%的濃硫酸物質的量濃度為 。
(2)如圖裝置,甲同學先向具支試管中放銅粉和3mL水,然后向分液漏斗中加濃硫酸10滴(0.5mL),加熱至沸騰,該試管中液體 (填“有”或“無”)明顯變化,試用數據解釋原因

(3)甲同學再加入濃硫酸10mL,加熱至沸騰,現象是 。
(4)乙同學利用該裝置直接加入10mL濃硫酸與銅片進行加熱反應。觀察到有白色固體在試管底部析出,原因是 ,為了觀察所得溶液顏色,乙同學需進行的操作是 。
(5)分析該實驗裝置 (填“有”或“無”)缺點,若有,請提出改進意見

第六單元 氧族元素 環境保護(答案)
一、選擇題
1—10 ADDAB BDCCB 11—18 DDDAC CDC
二、非選擇題
19、(1)B、C (2)② ①③ (3) (4)KO2
20、①H2S、CO2、HCl ②SO2、Cl2 ③H2
21、(1)
(2)H2O2+2H++2Fe2+=2Fe3++2H2O
(3)SiH4,F2,C2H6,Ar(任選兩個)
(4)N2H4(L)+H2O2(L)=N2(g)+4H2O(g);△H=-641.5 KJ/mol
22、(1)(NH4)2S O2 H2O
(2)H2SO4 2H2S+3O2 點燃 2SO2+2H2O
(3)HNO3 4NH3+5O2 高溫 4NO+6H2O
23、(1)MnO2>Cl2>H2O2>H2SO4 (2)
(3)Cu+2H2SO4(濃) △ CuSO4+SO2↑+H2O
(4)①SO2+Cl2+2H2O=4H++2Cl-+ SO42-
②MnO2+4H++2Cl- △ Mn2++Cl2↑+2H2O
24、(1)減緩臭氧空洞的增大
(2)①4 (5-2x) 2 4
②2H2SO3+O2 2H2SO4
(3)①高錳酸鉀溶液(或碘水和淀粉的混合溶液)
②實驗時間 BaSO4的質量
25、(1)18.4 mol·L-1
(2)無 (H2SO4),此濃度的硫酸不能氧化還原性很弱的金屬銅
(3)銅片溶解,反應試管中溶液變藍,小試管中品紅溶液褪色
(4)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得到白色無水硫酸銅。待反應試管中液體冷卻后,沿燒杯壁緩緩加到水中,不斷用玻璃棒攪拌
(5)有 添加一個盛有堿液的尾氣吸收裝置
立足課本?形成網絡?強化落實
羅田縣三里畈高中 邱常良
第一輪復習階段是對學科基礎知識的復習和整理,使之系統化和深化,引導學生把握學科基本知識的內在聯系,建立學科知識網絡,并通過知識的回顧、整理、應用、拓寬與輻射,這一輪復習著重于完善中學化學知識結構,復習內容要細致全面,即達到知識上不留死角的目的。要加強變知識點復習為考點復習的研究,高考化學總復習知識點不少于100個,要完全復習完至少要到第二學期3月底,教師覺得要復習的都復習到了,而學生做起題來卻往往“常規、常見、常講、常練、甚至常考的知識點仍然常錯”。而化學考試熱點只有近30個,其中有近二十個考點重現率特別高,而綜合考試中,化學試題的量比較小,所考的必然側重于考試的重點和熱點,因此應該研究:根據考點來組織化學高考總復習,可以縮短復習周期,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復習中要舍得在難點、重點問題上花時間、下功夫。復習中穿插一些小的專題進行專題訓練,小專題一般由四個部分組成:知識點及對應目標;例題;知識規律、方法、技巧小結;目標檢測題。進行專題訓練時要針對高考的重點和熱點,主要以知識點和以解題方法為線索,注重知識和方法的綜合運用,以發展能力。
正確處理“綱”與“本”關系
《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是中學化學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高考化學命題的基本依據。現行課本是依據大綱編寫出來的教科書。因此,引導學生搞清綱與本的關系,對搞好高三總復習尤為重要。高考總復習要重視課本,但又不應依賴于課本。結合《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內容,合理分散教材的難點,強化知識的重點,對知識點的處理應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明確考試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內容,力求抓住四點:①知識點;②考試點;⑧能力點;④實際點(聯系工農業生產、國防科技、環保知識的實際)。不讓學生做死題,少走彎路?以求實效。根據多年高考化學試題的分析、觀察,化學命題的思路是守綱不守本。即知識守綱、守本、不超出課本的范圍,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課本。因此,在總復習中不要隨意拓寬知識范圍,要深入分析研究《教學大綱》和考綱,對照近五年的高考試題和課本上的重點知識,找出知識點和考點,把課本知識進行適當的深化和提高。要善于抓重點、抓規律,抓知識的歸納小結,抓知識點和考點的聯系,不讓學生死記硬背。
2、切實解決復習中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知識點、高考試題及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分析、觀察,目前化學學科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做演示實驗),學生看。教師講得很辛苦,學生聽得也清楚。但是前面聽,后面忘;容易聽,容易忘。試題特點是:多、全、小、精、活,考能力、考技巧、知識覆蓋面廣,考查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題比重逐年增大。命題趨勢是:穩中求變,變中求新,新中求活,??活中求快。要求學生答好高考題的標準是:常見的題要會做,不常見的題也要會做,從來沒見過的題也得會做。這就要求在總復習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在狠抓雙基上下功夫,搞清知識間的聯系和知識點本身所具有的特點,解決疑難問題。另外,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中存在著兩個主要問題。一是: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一考就糟。為此,在教學中采取的措施是:認真聽講、反復聯想、熟能生巧、??能力漸長。二是概念多,理論多,實驗雜,計算難,題型活。在教學、復習中采取的措施是:正確理解、注意聯想,重視實驗,講究巧練,培養能力,善于記憶,前后對比,摸索規律,經常回憶,不易忘記。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一一對應,學生目標明確,進步即可明顯。 3、認真把住復習中的“六環節
“六環節”指:閱讀、提問、討論、精講、精練、點評。
(1)閱讀
在課堂的各個教學環節中,認真閱讀教材是聽好一節課的基礎。為了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適應當今高考試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無論是在平時上課中還是在高考總復習中,教師都應堅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從而讓學生找出自己學習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在閱讀教材時,重點引導學生對章節知識、單元知識及綜合知識的重點、難點、疑點做到心中有數。哪些知識是通過閱讀教材就可以解決的,還有哪些知識自己理解上還有困難,主要通過認真聽老師的講解才能解決,以便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聽課,提高復習質量
(2)提問?
不管是在高三復習的哪一個階段,教師都要根據考綱、考點、知識點提出富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留給學生進行思考。加上學生在第一環節閱讀教材時積累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有計劃、有目標的分期分批解決。若能抽出時間,一節課留一道思考題,若時間緊兩節課留一道思考題也可以,只要長期堅持下去,就可以做到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學生每次接觸的問題越少,印象越深,記得就越清楚。時間長了,好多重點問題就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掌握。
(3)討論
在前兩環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對思考題中存在的疑點、難點進行討論。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搞清自己的遺留問題,加深印象,從而使每個思考題涉及的同一類問題都能搞清楚,做到“萬變不離其宗”。抓住分析討論這一環節,學生就會獲得牢固的知識。
(4)精講??
由于總復習階段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教師無論是在講復習課,還是在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都要做到有目標地精講。學生一看就明白的問題,教師不宜在課堂上講來講去,而是要給學生講方法、講原理、講技巧、講關鍵、講思路、講規律,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功效。
(5)精練
無論是單元復習,還是綜合練習,模擬測試,教師都要精心選編適量的不同類型練習題進行精練。切忌搞“題海戰術”,習題離課本的距離太遠。所選習題必須是不離開課本的基本原理、基礎知識所涉及的內容。在復習中發現,有的學生練了大量的綜合題,但一遇到課本上習題和問題還是照樣出現錯誤,因此,高考也考不好。練習要針對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復習內容,采取不同的練習方式,練得學生對所學知識真正理解,熟練掌握,準確無誤,標準規范,即達到精練的目的。
高三化學復習中“練”的策略:正確認識高三復習中的“練”,必須跳出題海,嚴格遵循練的原則:適時,適量,精干,靈活,練有所得。而練的總體目標是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切實注意練的方法和效果,采取扎實有效的措施,常見做法是:基礎知識系統練,難點知識分解練,?熱點知識專題練,錯題過關二次練,提高能力綜合練。
(6)點評
學生經過分章、分塊、綜合訓練和模擬測試的復習,已經具備了一些基礎知識和綜合能力。但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還得重點抓好點評。點評應重點做好以下一些問題的處理與訓練:抽查學生的雙基知識是否搞扎實:考點、知識點涉及的一些規律性的問題是否搞清楚:學生對試題是否具備有變型、互換、轉化、重組、自編、改編、延伸的能力;學生對試題是否具有巧解、妙解、靈活多樣的思維方法。復習中,針對以上需要點評的問題,結合精講、精練、講練結合,給學生介紹規律性的知識以及巧解、妙解、快速解題的方法,使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時兩三道題所涉及的內容、知識點、規律,結合學生在復習中存在的問題就分析、講解一節課。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邊點邊評,隨點隨評,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從而使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少,知識積累得越來越多,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在普高第一論復習做到以上要求才能在時間上保證三月底完成,在備考中要研究學生,同時還要研究可能怎么考,還會怎么考?也就是不光要研究考綱和課本,還要研究學生,才能考得好.
2008年10月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县| 平泉县| 桂阳县| 元朗区| 南宫市| 桂东县| 乌拉特中旗| 太仆寺旗| 宣威市| 丹棱县| 漳浦县| 家居| 嘉祥县| 松原市| 广元市| SHOW| 吴江市| 兴业县| 赤水市| 九台市| 光泽县| 石屏县| 香港 | 墨玉县| 镇江市| 金塔县| 庐江县| 南江县| 嵩明县| 武功县| 班戈县| 山丹县| 鹤庆县| 富民县| 安乡县| 新乐市| 临清市| 达孜县| 盘锦市| 河池市| 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