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酸 堿 鹽綜合知識專題講解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酸 堿 鹽綜合知識專題講解

資源簡介

酸 堿 鹽綜合知識專題講解
知識結構
要點剖析
本章重點
本章是全書的重點。常見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及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從電離的角度分析酸、堿、鹽的性質,從而總結出酸的通性,堿的通性及鹽的性質,這是本章的重點。
1.幾種常見的酸及酸的通性
常見的酸中以鹽酸(HCl)為重點。稀硫酸與鹽酸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因為酸在水溶液中都能電離出氫離子,即不同酸的水溶液中都含有氫離子,所以它們都有一些相似的性質。
酸的通性
鹽 酸
硫 酸
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
鹽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
硫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
金屬+酸→鹽+氫氣
Zn+2HCl=ZnCl2+H2↑
Zn+ H2SO4 =ZnSO4+H2↑
堿性氧化物+酸→鹽+水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堿+酸→鹽+水
NaOH+HCl=NaCl+ H2O
Cu(OH)2+H2SO4= CuSO4+2H2O
鹽+酸→另一種鹽+另一種酸
AgNO3+HCl=AgCl↓+HNO3
BaCl2+H2SO4=BaSO4↓ +2HCl
常見的酸及酸的通性
注意:①在金屬+酸→鹽+氫氣中,酸通常指的是稀硫酸和稀鹽酸,不能是濃硫酸或硝酸。因為濃硫酸或硝酸都有強氧化性,不能生成氫氣而生成了水;金屬是指氫前面的活潑金屬,氫后的金屬不能置換酸中的氫。
②通過金屬跟酸的反應情況導出金屬活動順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屬活動性由強逐漸減弱
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金屬位置越靠前,活動性越強,反應越劇烈,所需時間越短。
③濃硫酸具有吸水性,通常用它作為干燥劑。硫酸還具有脫水性,它對皮膚或衣服有很強的腐蝕性。稀釋濃硫酸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著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斷攪動,切不可把水倒進濃硫酸里。你想想看為什么這樣操作?
2.幾種常見的堿及堿的通性
常見堿中以氫氧化鈉(NaOH)為重點,其次是氫氧化鈣〔Ca(OH)2〕。堿在水溶液里都能電離而生成氫氧根離子,即不同的堿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氫氧根離子,所以它們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常見的堿及堿的通性
堿的通性
氫氧化鈉
氫氧化鈣
堿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
無色酚酞試液變紅。
氫氧化鈉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無色酚酞試液變紅。
氫氧化鈣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無色酚酞試液變紅。
酸性氧化物+堿→鹽+水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酸+堿→鹽+水
NaOH+HCl=NaCl+H2O
Ca(OH)2+H2SO4= CaSO4+2H2O
鹽+堿→另一種鹽+另一種堿
2NaOH+CuSO4=Na2SO4+Cu(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注意:
①只有可溶性堿才能跟一些非金屬氧化物發生反應,這些非金屬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多數能溶于水,跟水化合生成酸。
②鹽和堿反應時,必須兩者都是可溶的,且生成物之一是沉淀,反應才能進行。
3.幾種常見的鹽及鹽的性質
在本章主要學習了三種鹽,即氯化鈉、碳酸鈉和硫酸銅,要求同學掌握這三種鹽的性質及用途。
依據常見鹽的性質總結出鹽的化學性質。
鹽的性質
實 例
鹽溶液+金屬→鹽ˊ+金屬ˊ
CuSO4+Zn= ZnSO4+Cu
鹽+酸→鹽ˊ+ 酸ˊ
BaCl2+H2SO4=BaSO4↓ +2HCl
鹽溶液+堿溶液→鹽ˊ+堿ˊ
3NaOH+FeCl3=3NaCl+Fe(OH)3 ↓
鹽溶液+鹽溶液→鹽ˊ+鹽ˊ
AgNO3+NaCl=AgCl↓+NaNO3
注意: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屬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但K、Ca、Na三種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特殊,這里不要求。
4.復分解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
定義: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通式:AB+CD=AD+CB
發生的條件:兩種物質在溶液中相互交換離子,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氣體放出或有水生成,復分解反應均可以發生。
本章難點
1.書寫堿跟某些金屬氧化物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關于這類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有人感到很困難,為此,可先寫出非金屬氧化物跟水反應,生成含氧酸的化學方程式,再以含氧酸和堿相互交換成分寫出生成物。兩式合并成一個化學方程式。如,三氧化硫跟氫氧化鈉反應:
2.運用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正確書寫本章涉及的化學方程式。
有很多同學記住了酸、堿通性和鹽的性質,但接觸到具體物質發生的具體反應,用化學方程式來表達時,便感到困難。解決這一難點的辦法有二:一是在學習酸的通性和堿的通性時,反復練習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這兩部分內容掌握了,學習鹽的性質也就迎刃而解;二是要自學書后附錄Ⅲ“部分酸、堿和鹽的溶解性表”,從中找出溶與不溶的規律,再多練習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邊寫邊鞏固復分解反應條件。這樣多次練習,你會覺得書寫復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有規律可循的,并不是難事。
本章考點
1.金屬活動順序表的應用
根據金屬活動順序表判斷金屬的活動性,判斷一些反應能否發生等都是中考的熱點。
如,已知X、Y、Z三種金屬,它們在溶液中能發生如下反應:X+YCl2=XCl2+Y;
Z+XCl2=ZCl2+X;X+2HCl=XCl2+H2↑,則三種金屬與H比較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可能有

答案:Z、X、(H)、Y或Z、X、Y(H)。
中考中有很多同學只能寫出一種情況,而丟掉另一種情況。
2.溶液的酸堿性及pH
利用酸堿指示劑判斷溶液的酸堿性。pH表示溶液的酸堿度,它的范圍通常在0~14之間,pH=7時,溶液呈中性;pH<7時,溶液呈酸性;pH>7時,溶液呈堿性。如碳酸鈉溶液,雖然它是鹽溶液,但它的pH>7,溶液呈堿性,因此我們可用它中和面粉發酵時產生的酸。碳酸鈉溶液呈堿性的原因,待到高中學習。
如,向⑴蒸餾水、⑵稀硫酸、⑶石灰水中分別滴加石蕊試液,石蕊試液分別呈 色、
色、 色,三種液體的pH值由小到大的順序(填序號) 。
答案:紫、紅、藍,⑵⑴⑶。
此題有很多同學認為石蕊試液滴入蒸餾水中,呈白色,有的寫無色,還有寫紅色的,說明同學沒作過實驗,可見多動動手做實驗,才會觀察到真正的現象。
3.Cl-、、的檢驗(見下表)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化學方程式
Cl-
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樣品含有Cl-
AgNO3+KCl=AgCl↓+KNO3
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樣品含有
Ba(NO3)2+H2SO4=BaSO4↓+2HNO3
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滴加稀HCl,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無色氣體生成,該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樣品含有
K2CO3+2HCl=2KCl+ CO2↑+H2O
CO2+Ca(OH)2= CaCO3↓+ H2O
3.靈活運用復分解反應條件及溶解性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際問題及綜合試題。
本考點是歷年各省中考必考的內容。本章重點知識的靈活運用,可體現在化學的除雜、分離、鑒別、判定、推斷等問題中,可見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有關化學方程式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
例題詳解
例1.下列物質是由金屬與酸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的是( )
A.Zn(NO3)2 B.CuSO4 C.FeCl3 D.Al2(SO4)3
分析:根據金屬與酸發生置換反應的規律,金屬必須是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氫前面的金屬,銅是氫后的金屬,銅與酸不能發生置換反應。B應排除。
從酸來說,鹽酸或稀硫酸能發生置換反應,而濃硫酸、硝酸與金屬不能發生置換反應,A應排除。
在置換反應中鐵生成正二價的化合物,所以C應排除。D可由鋁與稀硫酸發生置換反應生成。正確答案為D。
例2.在硝酸銀和硝酸銅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鐵粉,充分反應后,發現有少量金屬析出,過濾后向濾液中滴加鹽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則析出的少量金屬是( )
A.銅和鐵 B.鐵和銀 C.銀 D.銅和銀
分析:根據金屬和鹽溶液的反應規律。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 鐵、銅、銀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Fe>Cu>Ag,金屬的活動性差異越大,置換反應越容易發生。所以最易反應的是Fe+2AgNO3=Fe(NO3)2+2Ag,若還有Fe粉,則發生的反應是Fe+CuSO4=FeSO4+Cu。
反應后的濾液中加入鹽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濾液中仍有Ag+,而Fe已全部消耗掉,那么置換出的金屬只能是Ag,而沒有Cu。
例3.a、b、c、d、e屬于酸、堿、鹽的五種化合物,它們的溶液相互反應時關系如下:
a+b = c+H2O
c+H2SO4= d+a
e+AgNO3= AgCl↓+c
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A. a是硝酸,e是氯化鋇 B. a是硝酸,e是硝酸鋇
C. a是硝酸,e是鹽酸 D. a是鹽酸,b是氫氧化鈉
分析:此題用類推法分析。已知a、b、c、d、e都是化合物,因而三個化學反應都屬于復分解反應,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有水或有氣體,或有沉淀生成,此反應就可以發生。從第(3)個方程式可推知,e中有氯離子,c中有NO3-,從第(2)個方程式可知c中的陽離子是Ba2+,c中的陽離子必定和作用生成不溶性的BaSO4沉淀,所以c為Ba(NO3)2,d和a是BaSO4、HNO3。而(3)中的e則為BaCl2,從第(1)個方程式可知,能生成Ba(NO3)2和水,即鹽和水的反應物定是酸和堿,所以a是HNO3,b是Ba(OH)2, A答案正確。
例4. A、B、C、D四種物質符合下列反應關系:
B+H2 = 單質A+H2O
B+H2SO4 = C+ H2O
C+NaOH = 藍色↓D+Na2SO4
試判斷出它們的物質名稱:A ;B ;C ;D ;
分析:此題的突破口在(3)中的藍色沉淀D,從物質在水中呈現出沉淀的顏色可知D為氫氧化銅,根據復分解反應規律可推斷出C是硫酸銅,然后順藤摸瓜,推出(2)中的B物質中一定含有銅元素,且能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一定是堿或堿性氧化物,而D已是氫氧化銅,所以B肯定是氧化銅,則(1)中還原出的A是銅。于是答案就顯而易見: A—銅;B—氧化銅;C—硫酸銅;D—氫氧化銅。
例5.有A、B、C、D、E五瓶已失去標簽的溶液,各瓶可能是AgNO3、BaCl2、Na2CO3、Ca(NO3)2、HCl溶液中的一種,現將瓶內溶液各取少許,進行兩兩混合實驗,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說明:表中“↑”表示有氣體生成;“↓”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無明顯現象或有微溶化合物生成),試根據實驗結果判斷出各瓶中裝的是什么溶液(寫化學式)
A

B


C



D




E
A ;B ;C ;D ;E 。
分析:推斷此類題有兩種方法:
方法一:根據上圖找出突破口在D,D能和三種物質生成沉淀,和一種物質產生氣體,據題可知D為Na2CO3,則B為鹽酸,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沉淀的C則為AgNO3,那么A則應是BaCl2,E為Ca(NO3)2。
方法二:一般采用將給定的物質橫縱同序排列,將兩兩混合,寫出相應的反應現象,然后對照原題相應的現象找出各物質的方法。
AgNO3
BaCl2
Na2CO3
Ca(NO3)2
HCl
AgNO3





BaCl2、




Na2CO3




Ca(NO3)2




HCl




例6.要完成下列變化,通過一步反應不能實現的是( )
A.Ba(OH)2→NaOH B.Cu(NO3)2→CuCl2
C.MgCO3→MgCl2 D.Ca(NO3)2 →KNO3
分析:
A選項:氫氧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過濾,可一步得到氫氧化鈉;
B選項:硝酸銅和氫氧化鈉可得氫氧化銅沉淀和硝酸鈉,氫氧化銅和鹽酸作用生成氯化銅和水,通過兩步得氯化銅;
C選項:碳酸鎂和鹽酸作用,生成氯化鎂、水和二氧化碳,一步得氯化鎂;
D選項:硝酸鈣和碳酸鉀作用生成碳酸鈣沉淀和硝酸鉀,過濾后一步得硝酸鉀。
所以答案選B。
例7.在20 ℃時,向174.3 g飽和碳酸鉀溶液中,加入104 g質量分數為20%的氯化鋇溶液,恰好完全反應,計算:
(1)20 ℃時,硫酸鉀的溶解度;(2)完全反應后,生成物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分析: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碳酸鉀溶質質量+氯化鋇溶質質量=碳酸鋇沉淀的質量+生成氯化鉀溶質的質量,由于碳酸鉀溶液中溶劑質量和氯化鋇溶液中溶劑質量在化學反應前后沒有發生變化,也是守恒的,所以,碳酸鉀溶液的質量+氯化鋇溶液的質量=碳酸鋇沉淀質量+氯化鉀溶液的質量,即:氯化鉀溶液的質量=碳酸鉀溶液質量+氯化鋇溶液質量-碳酸鋇沉淀的質量。
設硫酸鉀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為x,生成氯化鉀質量為y,生成硫酸鋇質量為z。
K2SO4 + BaCl2 = BaSO4↓+ 2KCl
174 208 233 149
x 104×20% z y
174∶208=x∶20.8 x=17.4
208∶233=20.8∶z z=23.3
208∶149=20.8∶y y=14.9
(1)K2SO4 的溶解度: 17.4÷ (174.3-17.4)×100=11.1
(2)反應后生成氯化鉀溶液質量: 174.3+104-23.3=255
氯化鉀溶質質量分數:14.9÷255×100%=5.8%
答:略
跟蹤訓練
練習1.甲、乙兩相鄰化工廠,排放的污水經處理后,仍然溶有下列8種離子Ag+、Ba2+、Fe3+、Na+、Cl-、、、OH-中各不相同的4種,如果將甲、乙兩廠的污水,按適當比例充分混合,經再沉淀后,排放出的污水轉變成無色的澄清的硝酸鈉稀溶液,污染程度大為降低,又經測定甲廠污水的pH大于7,試推斷:
甲廠污水中含有的4種離子是 ;
乙廠污水中含有的4種離子是 。
【分析】 溶液中共存離子之間不能相互結合形成沉淀,氣體或水。本題中的Ba2+ 與,Fe3+與OH-,Ag+與Cl-,Ag+與OH-它們一定分處在兩種溶液中。由于甲廠污水pH大于7,溶液顯堿性,污水中含有大量OH-離子,因此Fe3+、Ag+只能存于乙廠污水中,則Cl-存在于甲廠污水中,又由于Ag2SO4微溶于水,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因只能存在甲廠污水中, Ba2+只能存于乙廠。而不管是甲廠、還是乙廠的污水中,陰、陽離子所帶正、負電荷,相加應為零,所以,甲廠污水中必有Na+,乙廠污水中必有。甲、乙兩廠污水同時排放,Ba2+ 與結合成BaSO4沉淀,Fe3+與OH-結合成Fe(OH)3沉淀,Ag+與Cl-結合成AgCl沉淀等,只剩下NaNO3溶液了。
答案:
甲廠污水中含有4種離子是:Na+、Cl- 、、OH-
乙廠污水中含有的4種離子是: Ag+、Ba2+、Fe3+、NO3-
練習2.X、Y、Z三種物質,有如下轉化關系:
        試劑甲
       NaOH溶液       鹽酸        試劑乙
                 硝酸鋇溶液
根據以上轉化關系,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
【分析】 此題開始是采用倒推法求X,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已知X和硝酸鋇生成硝酸鎂和另一種物質應是硫酸鋇,倒推回去X應是硫酸鎂 ,然后由硫酸鎂正向推導,硫酸鎂和氫氧化鈉作用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硫酸鈉,所以Y是氫氧化鎂沉淀。氫氧化鎂又和鹽酸作用,生成氯化鎂和水,那么Z應是氯化鎂。氯化鎂再和硝酸銀作用生成硝酸鎂和氯化銀沉淀,因而試劑乙是硝酸銀,而由X轉變為Z則為硫酸鎂和氯化鋇作用,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鎂,所以試劑甲為氯化鋇。
答案:X—MgSO4;Y—Mg(OH)2 ;甲—BaCl2;乙—AgNO3。
練習3.有六種物質分別為:石灰水、鐵、硫酸銅溶液,碳酸鉀溶液,鹽酸,氯化鋇溶液,它們之間的反應關系如下圖(凡連線兩端的物質均能發生化學反應)。試將上述六種物質的化學式分別填入答題紙圖中的空格內。
【分析】根據單質、酸、堿、鹽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我們把以上六種物質按順序寫出它們的化學式,然后看第一種物質依次與它后面的物質兩兩結合,凡是能反應的用線橋連接在一起,以此類推,看第二種物質依次與它后面的物質兩兩結合,凡是能反應的也用線橋連接在一起…… 最后看每項中物質能和其它物質相互反應的線橋共有幾條。即
以上分析可知,都有4條線橋,所不同的是硫酸銅僅僅不與鹽酸反應,碳酸鉀僅不與鐵反應,而能與鹽酸相互反應有3條線橋,能與鐵相互反應2條線橋。從而很快確定了鹽酸、鐵、硫酸銅、碳酸鉀的位置,剩余的氫氧化鈣是3條線橋,氯化鋇是兩條線橋,自然它們的位置也就確定了。
答案:
練習4.100 g的氫氧化鈉溶液與100 g 36.5%的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求:
(1)反應前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分數;(2)生成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分析】根據化學方程式,已知純鹽酸的質量,可以求出氫氧化鈉溶質的質量,又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即可求出氫氧化鈉溶質質量分數。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溶液的質量之和,等于反應后氯化鈉溶液的質量。又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氯化鈉溶液的質量即可求出氯化鈉溶質的質量分數。
設參加反應氫氧化鈉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Y,
NaOH + HCl = NaCl + H2O
40 36.5 58.5
x 100×36.5% y
40∶36.5 = x∶36.5 x=40
36.5∶58.5 = 36.5∶x y=58.5
NaOH%=40÷100×100%=40%
NaCl%=58.5÷(100+100) =29.25%
答:略
練習5.取粉末狀碳酸鈉樣品(含雜質氯化鈉)12 g,放入50 g 14.6%的鹽酸中恰好完全反應。
(1)求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2)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分析】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碳酸鈉固體的質量+鹽酸溶液中溶質質量=氯化鈉質量+生 成水的質量+二氧化碳氣體質量。由于鹽酸中溶劑質量及樣品中氯化鈉質量在化學反應前后,其質量沒有發生變化,也是守恒的,所以,樣品的質量+鹽酸溶液的質量=氯化鈉溶液的質量+二氧化碳氣體質量,即:氯化鈉溶液的質量=樣品質量+鹽酸溶液的質量—二氧化碳氣體質量。
設: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鈉質量為y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106 73 117 44
x 50×14.6% y z
106∶73=x∶7.3 x=10.6
碳酸鈉質量分數:10.6÷12×100%=88.3%
73∶7.3=117∶y y=11.7
樣品中原有氯化鈉質量:12-10.6=1.4
氯化鈉溶液中溶質總質量:11.7+1.4=13.1
設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質量為z
73∶7.3=44∶z z=4.4
則反應后溶液的質量:50+12-4.4=57.6
氯化鈉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13.1÷57.6×100%=22.8%
練習6.取600 g稀硫酸,分成六等份,另加入鎂粉進行實驗,下表中記錄了四次實驗的數據(實驗中的誤差忽略不計)。
實驗序號






加入鎂的質量/ g
1
2
3
4
5
6
生成硫酸鎂的質量/ g
5
15
18
18
(1)推算第二、五次實驗產生的硫酸鎂的質量,將數據填入上表的空格;
(2)計算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從第一次和第三次的實驗數據可知,第二次的2 g金屬全參加了反應,酸有一部分未參加反應,從生成硫酸鎂的倍數關系可知,第二次實驗生成的硫酸鎂為10 g。若第四次的4 g金屬仍全部參加反應,那么,生成的硫酸鎂則應為20 g,但只生成18 g硫酸鎂,說明此次實驗中金屬沒有全參加反應,而100 g硫酸全反應完了,只能生成18 g硫酸鎂,所以,第五次實驗中仍是金屬沒全參加反應,生成的硫酸鎂也只能為18 g,根據以上分析,設硫酸溶質質量為x,
Mg+H2SO4=MgSO4+H2
98 120
x 18 g
98∶120=x∶18 g 得 x=14.7 g
H2SO4%=]14.7 g÷(600 g÷6)×100%=14.7%
答: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石景山区| 克拉玛依市| 益阳市| 安塞县| 陈巴尔虎旗| 太和县| 崇礼县| 花垣县| 道孚县| 阳山县| 西林县| 丰都县| 大英县| 册亨县| 旬邑县| 米脂县| 望谟县| 临颍县| 大石桥市| 丰顺县| 塔城市| 三门峡市| 江油市| 法库县| 南乐县| 金昌市| 万荣县| 汝城县| 江门市| 漳浦县| 故城县| 巴楚县| 施秉县| 沁阳市| 出国| 四会市| 吉林省| 拉孜县| 酉阳|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