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化學各章節說課稿及課件集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化學各章節說課稿及課件集錦

資源簡介

第三章 物質的量
第一節物質的量
教材分析和學生情況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單位是摩爾,簡稱摩,符號是mol。它是高中階段重要理論部分的內容之一,將貫穿今后學習的全過程,在化學教學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物質的量的概念,可以導出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許多在化學中有重要應用的基本概念。因此,物質的量被廣泛地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在中學化學元素中講授這些知識,對于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微觀粒子與宏觀物質之間的聯系,特別是對于培養學生的化學計算技能和實驗技能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本章新知識和新概念比較多,理論性強且抽象,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做到透徹理解概念并靈活運用,是不切合實際的,所以對學生的要求不可過高,能基本理解、基本能用就達到目的。
2、學生情況
在學習本章知識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化學反應及其變化”和“堿金屬”兩章內容。在這兩章中講授的知識和學生在初中所學的化學知識,已給學生學習物質的量的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寫教材的意圖、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本節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
1、了解引入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3、準確掌握物質的量、摩爾以及摩爾質量等概念。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分子質量的聯系與區別。4、了解物質的量與粒子數、物質的質量、摩爾質量之間的關系。5、初步學會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
(2)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對知識的概括能力。2、培養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3、培養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去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德育滲透點
1、通過指導學生準確、深入、全面地理解本節涉及的新概念,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以及良好的思維方式。2、通過設問、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優秀品質。3、通過對“物質的量”、“摩爾”等概念的引入、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的思想。
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化學基本概念教學,可根據其特點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事實材料,以原子結構中適當的觀點和概念作為學習新概念的支點,突出背景知識在思維過程中的作用,經過師生雙邊活動,共同分析、比較、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質。學習摩爾之前,布置學生對物質結構初步知識進行比較系統的歸納復習,形成一個較好的知識“鋪墊”。教師運用多媒體,通過列表類比的方法突破“物質的量”、“摩爾”這個概念,用論證法推導出摩爾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的關系。
教學過程
1、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
設問引入新課:物體運動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單位是什么?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單位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轉入:任何物質都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構成。例如,1滴水是由許多水分子構成。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應該有相應的物理量,這個物理量科學上稱為“物質的量”。讓學生意識到: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它是表示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數目多少的一個物理量;這四個字是一個整體,不能拆開理解(不要過多的強調,以免將問題復雜化使學生心理壓力加重)。
2、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的教學
引入:每種物理量都有相應的單位。速率的單位是“米/秒”,“物質的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等。“物質的量”作為一種物理量也應有相應的單位,它的單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質的量”是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數目多少的一個物理量,學生首先想到“個”。由于粒子太小、數目多,用“個”作單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21個水分子。所以用“個”不行。科學上用“摩爾”作為“物質的量”的單位。1摩爾是多少?讓學生聯想質量單位——千克的標準:國際千克原器,指出摩爾這個單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目為標準的,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目約為6.02*1023個。
3、鞏固練習,理解內化
進行必要的課堂練習強化對摩爾的理解及使用時注意點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每摩爾物質含有6.02*1023個粒子。
(2)摩爾是七個物理量之一。
(3)摩爾是物質的質量單位。
(4)摩爾是物質的數量單位。
(5)1摩爾小麥約含6.02*1023個麥粒。
2.填寫下列空白
(1)1molO中約含有 個O;
(2)3molH2SO4中約含有 個H2SO4;
(4)10molNa+中約含有 個Na+;
(5)28mol電子中約含有 個電子;
(6)1.204*1024個水分子,其物質的量為 ;
同時強調: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只適用于微觀粒子,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要用化學式表示。
4、布置作業
作業:習題中相應作業。
幾點說明
1、物質的量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摩爾”內容難度大,概念集中又抽象。教師應按教學內容的要求,深入淺出地講清物質的量的概念,不要希望一節課就能解決概念的全部問題,也不要認為講明白了學生就應該會了。實際上,學生在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或計算中出現錯誤是很正常的。只有在本章教學和后續的各章教學中,幫助學生反復理解概念、運用概念,不斷地糾正出現的錯誤,才能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較靈活地運用這一概念。
2、學習“摩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盲目擴大有關學習內容。
3、學生剛開始進入高中化學的學習,要保證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物質的量
第一節 物質的量
物質的量和它的單位——摩爾
物質的量
物質的量是表示含有微觀粒子數目多少的物理量,符號n
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①摩爾是表示物質的量的單位,簡稱為摩,符號mol
②1mol粒子的數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數目,約為6.02*1023個
③1mol粒子的數目又叫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為NA,單位為mol-1。
④使用摩爾時,必須指明粒子(分子、原子、離子、質子、電子等)的種類。
《氧化還原反應》的說課
一、教材特點(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氧化還原反應》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
氧化還原反應像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等內容一樣,歷來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還原是一對典型的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應發生必然有還原反應發生,它們絕對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統一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學中的對立統一現象到處可見,通過認真引導,就可以使學生逐步理解對立統一規律在自然現象里的體現。反過來,這又會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對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2.教學目的要求與編排特點
本節要求學生用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加深對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的理解并學會用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并能用箭頭正確表示電子的轉移情況。本節教材從復習初中學過的狹義氧化還原反應入手,即從得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入手,繼而從化合價升降角度(或觀點)分析,最后上升到用電子轉移(電子得失或電子對偏移)的觀點來揭示氧化、還原的實質,從而形成廣義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這種由狹義到廣義,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由宏觀到微觀的安排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符合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識過程。
3.教材的重、難點分析
本節教材所要探索的主題是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與本質。重點及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用相關知識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觀點認識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從而歸納出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與本質;至于難點還有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發生氧化反應的物質是還原劑,發生還原反應的物質是氧化劑,以及如何用雙線橋表示電子轉移情況。
二、教學方法的總體設計及理論依據
` 容和教學目的,而化學基礎理論又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教材是在學生了解和掌握了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后,開始從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從感性上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然后通過教材分析,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教學方法的選擇應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實質上就是要突出本節重點,結合本節內容實際。教師首先復習提問:什么叫化合價?為什么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零?初中化學里,為什么把氫氣跟氧化銅的反應叫做氧化還原反應?然后探索引申,學生分析討論,深化認識層次,教師歸納總結講解,最后學生反饋練習,使學生的理解深度和廣度能更進一層。
三、說學法
由于采用的是探索引申、分析討論的教法,不斷給學生提出問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誘導思維、層層推進,所以學生就沿著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認識規律來思考、推理、判斷和概括總結的程序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特征及其本質的理解與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首先發現一個問題,就是H2還原CuO的這個氧化還原反應,氫、銅元素的化合價均發生了變化。針對此問題,緊接著提出Na在Cl2中燃燒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的問題,順勢引導學生用化合價升降的觀點來分析,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是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發生變化;然后提出元素化合價有升降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問題。通過分析討論,學生不難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發生轉移;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深刻理解氧化與還原這兩個相反的過程總是同時存在于同一個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原因是一種物質失去電子,必定同時有另一種物質得到電子。它們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這樣,學生靠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思考分析,揭示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與特征,另外通過練習掌握了表示電子轉移情況的方法,這就突破了重點、難點,其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利于增強記憶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程序及教學環節的確定
依照教學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中應以讓學生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常見反應為主,不宜把問題向縱深引申,本節課可安排如下:
1.關于氧化還原反應
(1)復習舊知識階段。初中學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內容和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化合價概念、單質及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情況,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
(2)通過探索引申階段。分析H2跟CuO的反應,Na在Cl2里燃燒等例子。
(3)分析討論階段。從得氧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轉移角度一環扣一環地由表及里地分析,逐步提示其實質。
(4)概括總結階段。得出氧化還原反應概念、氧化還原反應特征、氧化還原反應實質。
(5)知識應用訓練、鞏固階段。練習反饋;作業布置;介紹并練習掌握表示電子得失的一種方法 ——雙線橋法。
2.關于氧化劑、還原劑及氧化還原反應中各物質間的相互關系
(1)復習舊知識階段。H2跟CuO的反應中,誰是氧化劑?誰是還原劑?
(2)探索引申階段。Na與Cl2及H2與Cl2的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各是什么物質?
(3)分析討論階段。從得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轉移角度一環扣一環地由表及里地分析提示實質。
(4)概括總結階段。形成氧化劑、還原劑概念。
(5)啟發回答階段。為什么說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本身被還原、還原劑本身被氧化?為什么說氧化劑和還原劑必定同時存在?氧化劑及還原劑對應的產物各是什么?
(6)師生共同小結階段。得出關系式:化合價升高——失電子——被氧化(氧化反應)——還原劑——氧化產物;化合價降低——得電子——被還原(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產物。
(7)知識應用訓練、鞏固階段。練習反饋、作業布置。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說課
1 教學目標
111 知識目標
(1)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了解吸熱反
放熱反應;
(2)了解燃料的燃燒條件,了解燃料充分燃燒
件;
(3)了解煤的綜合利用等新技術。
112 能力目標
(1)通過對專題的資料收集和課堂表述,培養
的發散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通過把演示實驗設計成學生分組實驗,培
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以實驗事實為依據
學思想方法;
(3)通過以小組合作形式的研究性學習的探究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探究性學習
識。
113 德育目標
(1)通過收集資料,使學生增強節約能源、保護
的意識;
(2)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增強對化學的好奇
求知欲,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3)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發展學生善于合作、
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 教材分析
211 教材的內容和特點
(1)內容:本書內容選自高中化學課本(必修)
冊第一章第三節,教材的主要內容為化學反應
能量變化和燃料的充分燃燒,授課安排為1課
(2)特點:本節內容有關理論的教學要求并不
重視對學生進行能量觀點的教育;本節內容較
滲透了化學社會學的觀點,聯系實際的面較寬;
內容還安排了一個“要求學生就家庭所用燃料
進行調查”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3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作為高中化學的第一章內容,在全書
乃至整個高中化學中都占有特殊的地位。本節內容
作為連接初中化學和高中化學的“紐帶”,正好符合
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需求,對燃燒、能量等的再認識
給學生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感覺,能激勵學生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來學習化學;本節內容較多地滲
透著化學社會學的觀點,密切聯系著資源、能源和環
保等當今社會熱點問題,正好符合學生“學以致用
的學習需求,增強學生“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的
信念,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213 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放熱反應
和吸熱反應。
(2)難點:化學反應中能量觀點的建立。
3 教法設計
311 新課的引入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領取“常見的能
源有哪些”、“初中學過的燃燒反應有哪些”、“我國的
煤炭儲量及分布情況”、“能源的利用與人類進步”等
資料收集任務,每個小組推選一人在課堂上作簡短
匯報(每人限時15分鐘),教師評價總結后引入新
課。這樣處理能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處理信息并1
用化學語言進行表述,了解化學與社會和科技的密
切聯系。
(投影:課本圖113近年來我國化石燃料和水
電能源的消耗構成示意圖2)
(多媒體演示:課本的閱讀材料—能源的利用
與人類的進步)
32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采取“引導—實驗
—探究”的教學模式
在已準備好所需化學物品的前提下,教師引導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得出:鋁片與鹽酸的反應
要放熱,使溶液的溫度升高;Ba(OH)2·8H2O晶體與
NH4Cl晶體的反應要吸熱,使玻璃片上的水結成冰
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化學反應伴有能量變化,常
常表現為熱量的放出或吸收,并聯系能量守恒定律,
引導學生總結出反應物的總能量和生成物的總能量
不相同是能量變化的原因所在。這樣處理能讓學生
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現象—比較分析—歸納總結
獲得自主發現的快感,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投影:課本圖1216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示
意圖)
(多媒體演示: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貯存”或“釋
放”)
313 燃料的充分燃燒采取“自學—討論”的教
學模式
在已布置研究性學習課題“調查家庭所用燃料
的性能、價格、資源蘊藏情況及燃燒產物對環境的影
響,對家庭燃料的選擇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燒提出自
己的看法。”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質疑
集體討論等形式,來回答以下問題:
(1)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是什么?
(2)燃料不充分燃燒會造成怎樣的結果?
(3)為使燃料充分燃燒,空氣是否越多越好?
(4)增大燃料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可采取哪些措施?
(5)煤直接燃燒會對環境產生哪些污染?
(6)高效、清潔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徑有哪些?
(7)解決能源危機的途徑有哪些?
這樣處理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
增強學生珍惜資源、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投影:課本圖1217近年來我國能源總消耗量
與人均能源消耗量)
(多媒體演示: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4 學法指導
411 學情分析
在初中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有關燃燒的反
應,對化學反應中伴有能量的變化有大致的印象,因
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分組實驗來探究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同時,通過比較燃料的燃燒
條件和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使學生樂于探究如何
提高燃燒效率、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等前沿課題。
412 能力培養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要充
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
學習積極性。為此:
在新課引入時,通過讓學生收集資料,既復習了
初中的內容,又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培養了查
閱資料的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通過把課本上的演示實驗設計成學生分組實驗,
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以實驗事實為
依據的科學思想方法,又激發了學習化學的興趣。
通過滲透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問題回答,一方面
可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滿足“學以致用”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可培養學生
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的意識。
5 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學設
計要有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
趣;有助于增強教學工作的科學性,提高教學效率和
教學成果的要求,本節內容的教學設計總體思路為:
  附板書設計:
第三節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下轉28頁)
放熱反應放出熱量的化學反應
化學:
(上接30頁)
反應
吸熱反應: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
若∑E(反應物)>∑E(生成物)-放熱反應(能量釋放)
若∑E(反應物〈∑)E(生成物)-吸熱反應(能量貯存)
二、燃料的充分燃燒
11條件:適當過量的空氣、足夠大的接觸面積
21煤的氣化或液化
高溫
如C(s)+HO(g)CO(g)+H(g)、
22
催化劑
CO+2H2CH3OH

水煤氣的主要成分為:CO和H2
煤干餾得到干餾煤氣,主要成分為:H2、CH4
CO2
三、當今能源技術及未來瞻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洞县| 庆安县| 桂平市| 崇礼县| 田东县| 南投市| 托克逊县| 梁平县| 鄂温| 磐石市| 晋江市| 商城县| 青川县| 申扎县| 遵义市| 诸城市| 齐河县| 射阳县| 庐江县| 石嘴山市| 察隅县| 确山县| 卢龙县| 双桥区| 郓城县| 观塘区| 济源市| 乐东| 庆元县| 精河县| 闻喜县| 额尔古纳市| 开远市| 赤城县| 洮南市| 交口县| 安陆市| 建德市| 迁安市| 益阳市|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