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國的氯堿工業 氯堿工業是生產燒堿、氯氣和氫氣的基本化學工業。它不僅為化學工業提供原料,其產品還廣泛用于農業及冶金、造紙、紡織、印染、食品、電子等工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國的氯堿工業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末。愛國實業家吳蘊初1929年在上海集資創辦了天原電化廠,這是我國第一個氯堿廠。天原電化廠一建立,就遭到了外商的打擊和排擠。外商為了壟斷中國市場,不惜大幅度降價傾銷燒堿和漂白粉,企圖把這一新生的民族工業扼殺。為此,天原電化廠同外商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終于站住了腳。1932年,國民黨政府的兵工署在鞏縣兵工廠引進美國電解槽。1935年,西北實業公司在太原籌建了西北電化廠,采用西門子式水平隔膜電解槽。 新中國成立后,氯堿工業迅速發展。我國的氯堿工業從科研、設計到生產,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1983年,全國有184個氯堿生產廠點,分布在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燒堿的產量從1949年的1.5×104t增加到1988年的3.005×106t。1983年的燒堿產量僅次于美國、聯邦德國、日本、蘇聯,居世界第5位;氯產品已有70多種;1983年全國燒堿一天半的產量就相當于舊中國一年的產量。 1949年,在恢復生產的同時,對有些廠進行改造、擴建,增加了燒堿生產能力。1951年,錦西化工廠新建的水銀電解槽投入生產,開創了我國生產高純度燒堿的歷史。與此同時,成立了天津化工廠。1953年,國家決定在山西太原建設一座綜合性的化工廠,從蘇聯引進技術與主要設備,是我國第一項重點工程。1956年后又完成三項工程。同時積極改造和挖掘老廠生產潛力。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上海試制成功了立式吸附隔膜電解槽,與舊電解槽相比,單槽產量可提高10倍,電耗可降低23%。生產技術接近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到1958年已建立了3個氯堿工業的專業科研、設計單位。國家決定建設13個年產規模為0.75×104t至3×104t的氯堿企業。各地相繼建設了一批小型氯堿企業。1974年,我國首批金屬陽極隔膜電解槽在上海投產,單槽產量可提高一倍。1977年,我國決定逐步以這種電解槽取代石墨陽極隔膜電解槽,使我國氯堿工業技術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到1983年,這種電解槽的生產能力已達到80×104t,占燒堿生產總能力的1/3以上。 在生產燒堿的同時,還利用聯產的氯氣。解放前,氯產品只有鹽酸、漂白粉和液氯。新中國成立后,氯產品有了很大的發展,1983年,生產液氯及鹽酸的耗氯量占總耗氯量的44.6%、其他耗氯產品,在農藥方面曾有六六六和滴滴涕(在1983年3月底停產前耗氯量占氯氣總量的13%)在合成樹脂和塑料方面,有聚乙烯、三氯乙醛、氯苯、氯仿等。1983年,聚乙烯耗氯近40×104t,占全年氯總產量的20%左右。改革開放后我國燒堿工業又有很大發展,1995年燒堿產量為5.3182×106t,1996年產量為5.7378×106t。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