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塑料污染山東汶上南旺中學化學組 hxxmyq 整理一、白色污染—廢塑料 塑料作為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成型、成膜性、絕緣性、耐酸堿、耐腐蝕性,低透氣、透水性以及易于著色、外觀鮮艷等特點,從50年代開始,隨著石油化工的發展而得到迅速發展,成為一類不可促替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材料,廣泛用于家電產品、汽車、家具、包裝用品、農用薄膜等許多方面。到目前為止,世界塑料年產量已達1億2千萬噸,我國每年產量也超過500萬噸。 然而隨著塑料產量增大、成本降低、大量的商品包裝袋、液體容器以及農膜等,人們已經不再反復使用,而是用過即作為垃圾丟棄的消費品,即或是大型成型件,最后也會隨著產品的損壞而被丟棄,使塑料成為一類用過即被丟棄的產品的代表。 報載我國東北某城區路邊的排排樹上,掛滿片片破舊塑料袋和條,象面面小旗在風中飄動,城郊一塊200畝耕地里散落大量廢棄塑料袋,風一起,空中就飛揚起紛紛“雪花”。另一城市組織學生上街打掃衛生,竟從樹上摘下4萬多個塑料袋。公路鐵路沿線兩側,廢塑料袋滿目皆是……。廢棄塑料帶來的“白色污染”,今天已經成為一種不能再被忽視的社會公害了。二、塑料引起的危害 早在60年代中期,人們就發現聚氯乙烯塑料中殘存的氯乙烯單體,能引起使前指骨溶化稱為“肢端骨溶解癥”的怪病。從事聚氯乙烯樹脂制造的工人又常會出現手指麻木、刺痛等所謂白蠟癥(雷諾氏綜合癥)。當人們接觸氯乙烯單體后就會發生手指、手腕、顏面浮腫、皮膚變厚、變僵、失去彈性和不能用力握物的皮膚硬化癥,同時還有人口現脾腫大、胃及食道靜脈瘤、肝損傷,門靜脈壓亢進等癥。70年代后又在一些聚氯乙烯生產廠中,發現有人患有一種極少見的肝癌—肝臟血管肉瘤。此后業昔雖然盡量控制聚氯乙烯樹脂中單體含量,但并未徹底解決,故在1975年美國首先提出禁止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裝食品和飲料。 由于塑料制品在動物體內無法被消化和分解,以致誤食后即能引起胃部不適、行動異常、生育繁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如我國的某些動物園就發生過動物誤食游人丟棄的塑料食品袋致死的不幸事件。 1970年到1987年間,人們調查了太平洋海域的543頭白額鹱等大型海鳥,由于它們分了不清塑料與海草,竟在其中458頭胃中找到了塑料類物品,海龜的胃中也有。 農田里的廢農膜.塑料袋等同樣會引起牲口誤食因厭食而死亡。此外,當它們長期殘留在農田中后,既會影響土壤透氣性,阻礙水分流動和作物根系發育,還會纏繞農機,影響田間作業,長此下去又能影響深層土壤,使土壤環境惡化,進而威脅人類生存。 廢棄塑料對海洋的污染已經成為國際性問題。海洋漂浮物中泡沫聚苯乙烯占22%,其它塑料占23%。這些廢棄塑料不但會纏住船只的螺旋漿,損壞船身和機器引起事故和停駛,給航運造成重大損失,而每清除1噸海上垃圾要用去清除陸地垃圾10倍的花費。1995年香港為打撈4765.6噸海上垃圾,耗資1200萬港元。 熱固性塑料同樣會嚴重污染環境。例如由玻璃纖維增強塑料(FRP)制成的中、小型船身,當它們一旦報廢就很難處理。在日本每年約有3000只這類廢船被丟棄在港岸,既影響觀瞻,又影響漁業,成為日本沿海的一大公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