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章 溶解現象第一節 物質的溶解 知識梳理一、實驗及基本概念實驗:在1~5號大試管中分別加入少量的高錳酸鉀、食鹽、蔗糖、粉筆灰、食用油。振蕩后觀察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現象。被分散物質原有狀態振蕩后實驗現象分散微粒靜止后現象分散特征共同點高錳酸鉀紫黑色固體溶解,液體變成紫紅色K+、MnO4-不分層不沉淀無明顯變化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食鹽無色晶體溶解,液體沒有明顯變化Na+、Cl-蔗糖無色晶體溶解,液體沒有明顯變化蔗糖分子粉筆灰白色固體不溶解,液體變渾濁固體小顆粒產生沉淀不均一不穩定食用油黃色液體不溶解,液體變渾濁液體小液滴產生分層概念1:固體小顆粒分散在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懸濁液。實例:渾濁的黃河水;固體農藥(西維因);石灰漿及墻體涂料。 概念2:一種液體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濁液。實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膠樹的乳膠等。 概念3:一個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而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實例:生理鹽水、糖水、碘酒。 概念4:物質的溶解:物質以分子或離子的形式均勻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的過程稱之為物質的溶解。 概念5:乳化:把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形成乳濁液的現象稱為乳化。(1)乳化現象:原本油與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試劑,使油的小液滴均勻的懸浮在水中,形成乳濁液(2)乳化劑:能促使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形成穩定的乳濁液的物質。(3)乳化劑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主要是應用于洗滌劑,除此之外還有用于印染、污水處理等。二、物質溶解的現象(1)顏色:有些物質溶解后,會使溶液呈現一定的顏色如:CuSO4溶液是藍色的,FeCl3溶液是黃色的,FeSO4溶液是淺綠色的,KMnO4溶液是紫紅色的,NaCl溶液等則呈無色。(2)溫度改變(溶解的熱效應):溶解的過程可能會伴隨著能量的吸收或釋放。實驗:物質溶解時的溫度變化解釋:(1)固體溶解的過程,實質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構成固體物質的分子或離子,脫離了固體,一部分與水分子形成水合離子,而擴散到液體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顏色,就是因為其水合離子的顏色。(2)在溶解的過程中,實質存在兩個過程:一方面,溶質的分子或離子向水中擴散的過程,該過程需要吸收熱量;另一方面,溶質的分子或離子與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離子的過程,該過程要放出熱量,因此,溶解過程中吸熱還是放熱,關鍵就是看這兩方面能量的比較了,如:NaOH固體等溶于水時,擴散過程中吸收的熱量小于生成水合離子過程中放出的熱量,從而總體是放熱;NaCl固體等溶于水時,擴散過程中吸收的熱量與形成水合離子過程中放出的熱量差別不大,溫度不變;NH4NO3固體等溶于水時,擴散過程中吸收的熱量大于生成水合離子過程中放出的熱量,從而總體是吸熱。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質1、當某些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生成自由移動的離子,這樣的水溶液能夠導電。例如:食鹽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則不能導電。2、溶液和純凈水的性質比較:凝固點下降和沸點升高。 例:廚房里有體積相同的兩瓶無色液體,一瓶是蒸餾水,另一瓶是較濃的食鹽水,請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將它們區別開來。分析:該題是開放性習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1)根據味道不同,嘗味道:有咸味的是食鹽水,無味的是蒸餾水;(2)根據密度不同,測密度:密度大的是食鹽水,密度小的是蒸餾水。用相同體積的木塊分別浸入兩種液體里,浸入木塊的體積小的是食鹽水,浸入木塊體積較大的是蒸餾水;(3)分別取少量的兩種液體,放在蒸發皿中進行加熱,蒸干后有白色晶體出現的是食鹽水,無殘留物的是蒸餾水;(4)根據導電性不同:能導電的是食鹽水,不能導電的是蒸餾水;(5)根據凝固點不同:凝固點高的是蒸餾水,凝固點低的是食鹽水;(6)根據沸點不同:沸點高的是食鹽水,沸點低的是蒸餾水。第6章 溶解現象第二節 溶液組成的表示 知識梳理一、溶液的組成1、被溶解的物質叫溶質,溶解溶質的物質叫溶劑。 2、溶液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3、溶質、溶劑的狀態:固、液、氣均可,溶質可以不止一種。(如合金也是溶液)4、水是最常用的溶劑,此外還有酒精、汽油、二硫化碳等,若不特別說明,就是指以水為溶劑的溶液。5、溶質、溶劑的判斷方法:(1)固體、氣體溶于液體時,固體、氣體為溶質,液體為溶劑;如:NaCl 固體溶于水中后形成氯化鈉溶液,溶質為NaCl,溶劑為H2O; 氯化氫氣體溶于水后形成鹽酸,溶質為HCl,溶劑為H2O;(2)兩種液體相互溶解時,通常把量多的一種叫做溶劑,量少的一種叫做溶質;如:將90mL的汽油與10mL的植物油混合形成的溶液,汽油為溶劑,植物油為溶質。(3)當溶液中有水存在時,無論水的量有多少,習慣把水看成溶劑,其他物質為溶質。如:將90mL的酒精與10mL的水相互混合而形成的溶液中,溶劑為水,溶質為酒精。(4)當物質溶解時發生化學反應時,要以生成物為溶質。如:將CO2氣體通入水中后得到的溶液,溶劑是水,溶質應該為碳酸。(5)通常不指明溶劑的溶液,一般都是水溶液(四氯化碳、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見的溶劑)二、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溶液的質量(g)=溶液的體積(cm3)×溶液的密度(g﹒cm-3)注意:(1)質量分數一般是百分數;(2)分子分母中單位應該相同;(3)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也有體積分數。第6章 溶解現象第三節 物質的溶解性 知識梳理一.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1、溶解性:一種物質(溶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溶劑)中的能力。(1)不同種物質在同種溶劑中的溶解性有所不同;(2)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種溶劑中的溶解性也有所不同;(3)同種物質在同種溶劑中在不同的溫度下,溶解性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影響固體物質的溶解性的因素為:溶質、溶劑的性質,溫度等。2、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 一般情況下,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3、濃溶液、稀溶液與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關系濃溶液和稀溶液是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質含量的多少。濃溶液是指一定質量的溶劑里含有較多溶質的溶液;稀溶液則是指一定質量的溶劑中含有較少溶質的溶液。飽和溶液不一定是濃溶液(如常溫下的熟石灰飽和溶液,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Ca(OH)2為0.17g,為稀溶液。),不飽和溶液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但是,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飽和溶液要濃。二.物質溶解性的定量表示1.固體溶解度(1)定義:在一定溫度下,某溶質在100g溶劑(通常溶劑為水)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溶解度是為了定量的表示物質的溶解性強弱。公式:(2)理解定義中的注意點:a.定溫:一定要指明溫度。因為某種固體物質在不同的溫度下,溶解度有所不溶,故只有指明溫度的溶解度才有具體的意義b.定劑,溶劑為了100克。c. 不再溶,即達到飽和 d.有單位為克(3)溶解度的意義如:20℃時,NaCl固體的溶解度為36g。表示在20℃時,每36gNaCl固體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其飽和溶液;也可表示在20℃時,每100g水中最多溶解NaCl的質量為36g。2.溶解度曲線(1)同一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用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來表示(2)溶解度曲線的意義:a.溶解度曲線上的每一點表示的是物質在某溫度下的溶解度,即每一點都代表的是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或者說是相應的溫度下達到飽和時,100g溶劑里最多溶解溶質的質量。b.在溶解度曲線下方的某一點,表示的是在該溫度下100g溶劑中溶解的溶質未達到最大值,是該溫度下的不飽和溶液c.在溶解度曲線上方的某一點,表示過飽和溶液d.兩條曲線的交點表示的是在該溫度下兩種物質具有相同的溶解度。3.溶解度曲線的變化規律a.大多數的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增加的,如KNO3等屬于“陡升型”;b.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影響不大,如NaCl等屬于“緩升型”;c.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是隨溫度的升高反而降低的,如Ca(OH)2等屬于“下降型”。4.溶解度曲線的應用:a.查找某物質在某一溫度下的溶解度;b.比較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下的溶解度的大?。?br/>c.了解溫度變化對某物質的溶解度的影響及變化趨勢;d.根據曲線進行有關溶解度的計算(注:溶解度曲線中隱含條件為:溶劑質量為100g)5.影響氣體物質溶解性的因素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除了與氣體和水的性質有關之外,還與壓強及溫度有關。氣體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隨著壓強的增大而增大。三.結晶1、結晶:從溶液中析出晶體的過程2、晶體:是從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規則的幾何外形的固體結晶的方法:(1)降溫結晶,冷卻熱飽和溶液(溶劑質量不變)。(2)蒸發結晶:適合于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較小的固體溶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