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試析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新理念彭蜀晉 (四川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反映了新世紀我國基礎化學教育的新思路和新理念,我們對這些新的理念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一、義務教育化學課程的新理念1.把培養科學素養作為化學課程的教育價值中樞新頒布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這些新的理念可概括如下:①面向全體學生,培養科學素養;②激發學習興趣,倡導探究學習;③擴展認識視野,理解化學與社會的聯系;④促進學生發展,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可見,新課程的核心是強調培養科學素養,這與當今世界科學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向是吻合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所提出的“科學素養”包括一個人所具有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技能,以及他在實踐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能力、思維方式、乃至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認知、興趣、態度、情感、價值觀、精神等。它反映著一個人所擁有的科學經驗、科學本領、科學品質和科學行為。因此,培養科學素養就是培養能理解科學技術并有進取精神的人和主動運用科學知識和思維方法去分析、探究和處理要解決的問題,并做出科學的判斷、解釋和結論。所以,培養科學素養必然要成為化學教育課程革新的重要理念。顯然,這與過去僅以掌握知識的數量、基本技能來評價人的教育觀是大不相同了,其培養的內涵更為充實、范圍更為寬廣,內容也更為豐富、多樣了。2.實施多維度的科學素養教育寫在《標準》中的科學素養目標選取了六大要素,分別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部分,其特點是從觀念、知識技能和做人、做事的素養上來框定的。(1)知識與技能:這組科學素養教育目標的核心是把學習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作為培養科學素養的基本構成,有其新的特點:第一,重視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理解科學的本質,“突出化學與生活、社會和技術的密切聯系,逐步認識和感受化學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第二,擴展了化學技能的訓練范圍,不僅要訓練實驗技能,更要訓練科學探究的技能、培養探究的能力。從新化學課程的技能構成來看,要學習的探究技能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技能,如提出問題、探討并明確問題所在、查閱并收集資料、證據、調查研究等;第二類是從事探究的技能,如制定計劃、建立假說、模型、設計實驗,以及比較差異點、分類概括、分析評價等;第三類是操作的技能,如使用儀器、制作、安裝裝置、觀察測量、控制實驗條件、記錄數據等;第四類是表達和交流的技能,如提問、討論、解釋數據、制作圖表、下定義,以及描述、交流、推測等。此外,新課程標準也進一步加強了對學習化學實驗技能的要求。(2)過程與方法: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通過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過程”來培養他們的科學方法,通過學習和運用科學方法,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及科學素養的目的。(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新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懂得化學的價值,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這是非智力因素,因而需要通過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學興趣、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來達到培養情感態度的目標;而培養科學價值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科學精神,以及科學的自然觀、認識科學的社會作用、發展價值等。3.體現啟蒙性和基礎性的特點體現“啟蒙性”和“基礎性”是新化學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體現“啟蒙性”就是要求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和教學要反映出化學入門學習的特點,以基礎、廣博、富有趣味和可體驗的方式來展開學習,讓學生感知到化學在日常生活、在科學探究、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價值,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體現“基礎性”要盡可能地從學生身邊、從現實世界中那些常見的和熟悉的現象出發,通過觀察、探究、設計實驗,以及合作探討、操作體驗、推理分析讓學生實際感受化學在探究物質世界中的價值和意義,學習“做科學”,學會認識、分析和探究物質化學性質的科學方法、科學技能,通過認識常見物質的組成、形態、性質、用途等來逐步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所以不宜隨意拔高教學要求,要通過增加教學的跨學科性、實踐性和探究性來使教學更為開放、多樣,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理解科學本質,豐富科學情感的目的。二、新化學課程內容革新的理念1.從重學術性轉向重普及性,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現實中選材新課程特別重視教育內容的革新,一方面是降低了對化學概念、原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則重視擴展知識的面,重視加強化學與技術、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體現出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和進行體驗性學習的特點。比如,新課程就增加了像“怎樣防止自行車棚銹蝕?”、“制造潛艇、宇宙飛船的合金材料”等一類有益于擴展學生認識視野、豐富價值觀教育內容的閱讀性材料。2.從重系統性、嚴密性轉向重培養好奇心和探究意識新化學課程極為重視加強化學與生活、實際應用、新發明、新成就以及與化學史的聯系,增加了像學習情景素材,探究型、動手型實驗,課題研究,調查活動等學習內容,如“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會改變嗎?”、“調查或收集有關酸雨對生態環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資料”等。顯然,其意圖就是要求教師要提高對培養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識的重視,通過學習中的探究來使學生達到輕松愉快地學習化學。3.從重學科學習發展到既重視基礎、也重視跨學科學習新課程強調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增加跨學科綜合學習的內容,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這些要求:其一是在課程內容中納入與STS相關的綜合性內容,如人口、環境、能源、資源、健康等問題;其二是加強學科間以及化學與社會科學間的交叉聯系,如化學與物理學、與生物學、與地理學之間的聯系,化學與社會、與技術之間的聯系;其三是加強實踐學習活動,如觀察、調查研究、主題討論、辯論、興趣實驗探究、科普活動等。因此,使用新課程必須做到:①重視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程度,給予寬泛、有價值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做科學”的環境;②在學習中引導學生理解化學的本質,幫助他們認識科學探索的特征和科學事業的性質;③運用豐富的現代化學成果、科技成就、新方法等去擴展化學學習內容,以促使學生從多種角度認識化學在社會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④注意把學校中的化學教育與科學普及教育、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課題探討等結合起來,幫助學生了解化學的應用價值。三、新課程教學實施的新理念新化學課程以探究、體驗探究過程和培養探究能力為核心,其教學要求:1.體現探究,培養探究能力科學探究是指科學家在探索科學問題時,為獲取證據和解釋而采用的研究途徑。化學教學中的“科學探究”則主要是指仿效科學探究而為學生設置的教育性活動過程,它的目的是用以體會科學發現的過程,讓學生學習獲取化學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了解科學家研究化學問題的途徑。因此,探究也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它以“問題”為中心,具有嘗試性、研究性和實踐性的特征。新課程所提出的科學探究能力包括8大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而關鍵則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收集資料的能力,以及猜測、解決問題和進行交流的能力。2.體驗探究過程,培養科學方法探究過程是指為完成特定探究任務而設定的、由一系列具體探究環節構成的實踐途徑。歷史上曾有杜威提出的“智慧五步法”、薩奇曼的“情景探究教學”、美國科學促進會提出的“科學過程技能”訓練模式,其中又以探究教學的早期倡導者美國生物學家、科學教育家施瓦布(Schwab)所提出的探究教學過程模式影響較大,其構成如下:①提出或明確要解決的問題;②收集適合問題解決的資料;③提出假設;④驗證假設;⑤導出結論。3.改變學習方式,倡導輕松愉快學化學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改變學習方式、輕松愉快學化學的觀念新穎且有價值。為此,需要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途徑,如:①注意從宏觀到微觀、從定性到定量,從變化到應用,從功能到價值的角度來加強學科間的聯系,跨學科學習;②選擇生動活潑的情景素材于教學之中,讓學生實際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③實施形式多樣的探究實踐活動,如調查研究、實地考察、趣味實驗表演等;④運用化學史、現代化學發展成就圖片、多媒體手段等。??? 四、新課程的教學評價革新理念1.體現評價的激勵和發展功能,寓評價于學習的過程之中化學課程標準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學評價理念和評價方式,倡導把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作為化學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既要求評價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情況,也要求重視評價學生在探究能力、科學情感、科學態度與科學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突出評價的整體性、綜合性、開放性和真實性,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如附表所列。 2.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可采用以下方式:①采用“紙筆測驗”方式,注意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②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對自己的學習成效進行自我反思性的評價;③采用“化學學習檔案”記載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發展歷程進行評價;④采用“活動表現評價”的方式,即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能力、綜合素質等進行評價。這些新的評價方式可采取獨立、小組或集體合作的形式進行,也可將其放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或者在一個學習階段結束之后進行,既重視實際表現,也不忽視學習的成就。新《標準》重視把診斷性評價作為一種常規評價的手段運用在教學過程之中,并強調四方面的措施和途徑:①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于常規教學的過程之中;②運用于學生作業的批改之中;③運用于學生實驗指導過程之中;④運用于化學實踐活動之中。而且要求通過學生在這些教學活動中的發言、參與討論的主動性、體驗探究的效果、與他人的合作情況等等來進行診斷性評價,并為學生提供恰當的改進建議。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實施評價不能只限于依據考試成績,而要注重通過學生參與諸如撰寫“有關酸雨的危害”報告、開展“有關當地河流污染與治理方案”的辯論活動、進行“有關農藥、化肥在蔬菜生產中的使用情況及有害性調查”來評價學生的發展水平,為綜合地評判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狀況提供可信的結論。此外,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諸如面談、觀察、自學報告、小組討論、學生互評與答辯,以及定性報告、等級記分、學習歷程檔案的一種或多種相結合的方式來實施評價。這些新的評價做法既為中學化學教學評價觀念和模式的革新帶來了新的思路,也為豐富化學教學的評價理論帶來了新的內涵。五、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新化學課程帶來了新理念,也帶來了一些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思考的問題。(1)探究教學在教學實施中的運用度與量的問題和探究教學內容資源的來源。顯然,新課程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學都采用探究的方式,因此什么樣的內容適宜于探究教學、可供利用的探究教學資源有哪些,還需要有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實施中的處置方式等具體問題還值得進一步地研究和實踐。(2)作為科學素質重要構成的科學技能的類型與訓練的要求也值得研究。目前的新課程標準盡管提出了重視探究技能和使用技能的學習,但對技能的達到要求則沒有具體的標準,因而也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和豐富。(3)常規教學與實踐活動關系的問題。新課程標準重視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活動,但開展什么樣的活動,怎樣協調好與教學的關系也需要通過實踐來豐富完善。(4)教學評價實施的問題。新課程對教與學評價的方式作了更新和擴展,但新方式怎樣運用?如何實施才能確保獲得真實的評價結果也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究。盡管如此,新課程為化學教學帶來的新理念對于我國化學教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參考文獻1 劉知新.更新課程觀念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化學教育,2002,(9):6~92 王祖浩.關于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的若干問題.化學教育,2002,(7~8):15~193 彭蜀晉,等.現代理科教育的進展與課題.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2134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1275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116 王磊.初中化學教與學評價的改革重點及其實施策略.化學教育,2002,(9):9~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