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淺談在化學課堂上滲透心理教育閔行區紀王學校 李丹摘要:課堂心理環境不僅對課堂教學活動產生影響,也對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產生影響,更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明顯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育結合起來,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中,是一個可行、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化學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環境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相當一部分時間在課堂渡過。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合理地尋找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契機,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堅韌的意志、良好的性格;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發展他們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 我以為,名師之所以為名師,不僅僅在于其對所教內容的把握,更在于對學生的心理的把握。我們常常說備課既要備教材,又備學生,但到底如何備學生呢?我以為,它既是指對學生學習水平、學習能力的把握,也是對學生心理的把握,最具體的就是把握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進行課堂心理輔導。“課堂心理輔導,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的認識、情感與行為技能。”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育結合起來,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中,是一個可行、有效的途徑。心理學研究表明,課堂心理環境不僅對課堂教學活動產生影響,也對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產生影響,更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明顯的影響。而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研究的是物質的結構、組成性質以及變化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理論性較強,難以使學生理解的內容。所以活躍化學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上好每一節化學課的必要條件。一、充分挖掘適合心理教育的教學內容 充分利用初中化學教材相關內容陶冶學生的愛憎情感,引起情感共鳴,把內隱在學生心靈深處的愉快、樂觀、同情等良好的情感激發出來。如:充滿熱情、自豪、激昂地介紹我國化學發展史上有過的冶金、陶瓷、火藥、造紙、釀造等輝煌業績。義正詞嚴、激憤地抨擊社會上一些不法之徒以工業酒精兌水做成假酒,牟取暴利卻同時使人們身心健康受到極大傷害;有些小企業、小工廠、作坊偷排“三廢”給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等激發學生對不法之徒、缺乏社會公德的行徑的憎惡、憤恨情緒。同時還可以介紹歷史上一些著名化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活動中,不畏實驗過程的危險、實驗條件的惡劣、多次實驗失敗后的打擊,不畏“權威”、“智者”的嘲笑、蔑視,堅信自己的能力及所從事工作的價值,不懈努力最終取得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影響的成就。在元素一節的教學中,介紹著名化學家居里夫人對鈾的發現,她對約有四百噸鈾瀝青、二百噸化學藥品和八百噸水一次一次地分離、一點一點地測量,才最終提取出一克鈾。如此繁重的工程是在簡陋的棚房里,煤屑飛揚的艱苦條件下完成的,沒有頑強的意志力和堅定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通過以上介紹可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研究過程中必定會面臨諸多困難,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及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這樣,有助于學生進行實驗時逐漸克服畏怯、退縮、盲從等不良品質。二、激發學習興趣,排除厭學心理 心理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對象有興趣時,大腦中有關學習神經的細胞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而無關的則處于抑制狀態。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具有濃厚的興趣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態度。對某一學科產生強烈而持久興趣的學生,會自覺克服學習中種種困難,排除干擾,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化學學科的特點——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用現象變化比較明顯的化學實驗引入新課。如在上《燃燒與滅火》一節,首先,我圖片展示鎂工廠發生火災不能用二氧化碳滅火,就問學生:二氧化碳明明能滅火的,為什么在這不能?學生正在納悶時,我就可以直接引入。學生面對這化學里面極簡單的變化,會表現出興奮、向往、驚喜、渴求等多種情感,急切地要想知道為什么?我乘機向大家介紹變化中的化學原理。這就滿足了學生的獵奇心理,充分調動2.利用課外知識,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思維能力。心理學指出,青少年的求知欲如不再次激發,難已維持長久。因此一節課不可能全是“高潮”,而應該有節奏。學生結合教學內容,有機地穿插介紹科技新成就、化學家趣事等,既可調節節奏,又能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打下基礎。三、建立相容點,排除逆反心理 初三學生正處在自我思維形成的過程,剛剛進入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煩惱等等,很容易使他們形成逆反心理。為此,我們教師首先要改變自身形象,“把微笑帶給他們”,以形成和諧、融洽、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多給他們安慰和關懷,鼓勵他們揚起學習的風帆,還要為他們創造一個友愛、互助的學習環境,使他們感到集體和老師真誠的關懷,從而努力去學習。 “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而化學是一門情感性很強的學科,決定了教學雙方都必須投入自己的真情,方能感受到化學學科的魅力。教師要由衷地喜愛自己所教的學科,并在課堂上將它潛移默化地影響給學生。另外,作為一位教師要學會情緒調節與控制,要保持一種穩定、積極的情緒,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教材與教師進行情感交流,受到教師情感的影響而產生學習興趣,發生共鳴。學生在教師情感的影響下,化學學習成為他們向往的活動,進入化學的樂學狀態。學生在教學程序引導下學習活動便順利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信任、體諒、積極主動,使學生如沐春風。因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在一個年輕人由于在某一方面取得卓越成就,顯示了自己,從而體驗到自豪感的地方,我們方能在個人的精神生活中看到可以稱之為思想的力量的東西。”四、激勵勤奮點,排除惰性心理 惰性應該說每個人都有,一旦在某一方面有了惰性心理,通常就象吸毒一樣。而作為學生學習上的惰性是學習的最大敵人。學習上的惰性有兩種:一是懶于學習;二是學習上懶于動腦思考。對于前者往往是沒有興趣和信心引起,而后者是一種學習的習慣或說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種惰性心理,都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學習成績下降。我們的學困生中,多數學生并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由于學習中的惰性造成的。 1、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興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現,它又是促進學生思考、激發主動學習的原動力。而學生的興趣總是在他們的創造欲望得到充分滿足時才能進入最佳狀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造良好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為真理的追求”。因為人性中最深層的需求是被人賞識和渴望,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例如,在上《堿的性質》一節時,怎么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學生經過討論,有的學生說可以像證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實驗一樣。我馬上給予肯定,然后說“現在,你能否說一下原因?”學生總解釋的很好。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設計一套的裝置。此時學生思維活躍,大膽聯想,認真設計,努力創新,設計出了很多方案,很多學生的設計圖原理正確,設計新穎。通過這些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學習興趣也來了。另外,通過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的做題聯想法,讓學生能體會勤于思考,用利于知識的聯系,用助于知識的靈活掌握和應用。2、托蘭斯研究工作表明,創造性學生往往因教師不能理解支持他們的思想而隱藏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而對他們的創造性產生嚴重的抑制作用。羅杰斯也曾指出,心理的安全與自由是創造的兩個基本條件,有高度創造性的偏離常規的思想常常受到壓抑。教師要用和藹的態度和親切、肯定的語言如“有進步!” “說得很好!” “不錯,你真行!”啟發、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或退步,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意和期望,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預防厭學、惰性心理的滋生。在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會感到心理的安全與自由,才能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觀察思考,學生群體才會有群情激動、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學生的創造欲望才能得到激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對教師的講課大膽提出異議,形成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對學生提出的異議要鼓勵和表揚,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發學生創新的意識。通過開展諸如此類的課堂活動,既拓寬了思路,又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同時還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合做精神。 所以在初中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將一些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智力因素,又培養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品質的健全發展。當然,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化學新教材的教學中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探索和運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教化,充分發揮這種教學的內在的無窮的魅力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于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應和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無拘無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圍。同時,還要特別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對這些學生不能僅從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方面下工夫,而應著重分析造成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輔導。 總之,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貫穿于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和生氣,有利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有利于培養新世紀的合格人才。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有意識地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紅.淺議化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07,(7). [2]李靜艷.淺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