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半導體導電原理所有物質(包括半導體)的導電原理同出一轍——流通。 [實驗] 半導體一般是由4 價的硅(或者是鍺,以下同)為主體材料,它們的晶體結構也和金剛石一樣,每個原子結合成4 個結構元在空間等距、有序環繞,構成金剛石結構,很純的單晶硅基本不導電。在純硅晶體中加了少量的5價元素后,就形成了N型半導體。在純硅晶體中加入少量的3價元素后,就形成了P型半導體。? [分析] 在上一章談到了金屬物質的導電,談到了流通,建立了電子空位之說,論述了電壓波的傳導和金屬的導電。有人會問:硅、鍺、金剛石等物質的原子外層僅4個價電子,還有4個空位,那它們為什么不導電?石墨也是由碳原子構成,它為什么又導電呢?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導電是物質的整體性能,不應以單個或幾個原子的狀態來認識整體,電子空位是電子在價和運動時出現的暫時效應,不能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空位,亦不能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物質的導電。 在硅、鍺晶體中每個原子與相鄰的4個原子共用外層電子組成4個結構元,四周的價和電子以均勻的速率規則繞核心而運動,從整體上看,其核外電子層是均勻飽滿的,難以形成電子空位,所以它不導電(電阻很大)。 石墨是由碳原子構成,其外層有4個價電子,但是其晶體是片狀石墨晶格結構,每個原子與周邊的3 個原子組成平面丫字形結構元,進而結合成平面六邊形結構,而另一價電子則在兩平面間作價和運轉。其原子的層間間距是平面間距的二倍多,層間價和電子在途時間較長,層間電子在途時,就形成了電子空位,電壓波在其間傳導,電子在回路中換位移動形成電流,于是石墨就成了良好的導體,同時也構成了石墨導電體的方向性。? N型半導體 在純硅晶體中加了少量的5價元素后,就形成了N型半導體。摻雜加入的5價元素,例如磷原子鑲嵌在硅晶體中,磷原子占據了晶體中硅原子的一個位置,磷的5個價電子參與硅中的4個價和運轉,尚有1個價電子無價和軌道,這多出的一個電子并不是在外老實呆著,而是稍有機會就混雜進入別的價和運轉的軌道中,參與價和運轉,擾亂了原硅晶體均勻的速率,使得整個晶體中的價和電子的運轉出現了擁擠和等待的紊亂現象。有許多瞬時價和電子因途中紊亂而沒有到位,于是晶體中出現了臨時性的電子空位(臨時性空位在晶體中占有一定概率),電壓波可以乘機傳導,電子可以在電壓波的引導下乘虛而入,形成電子的定向流動——電流。這樣,摻雜5價元素使得硅晶體的導電能力增加,形成了N型半導體。由于N型半導體是摻雜多電子元素使規律運轉的核外電子產生運動不均衡,發生混亂所形成的電子空位,而溫度上升能加劇核外電子運動的混亂,所以溫升能有效地增加N型半導體的導電能力,即N型半導體有較強的熱敏性能。?P型半導體 在硅晶體中加入少量的3價元素后,就形成了P型半導體。3價元素例如硼,在價和結構中頂替了一個硅原子,因硼外層只有3個價電子,使得與硼相連的4個結構元中有一個是單電子價和運轉,形成了電子空位。與這個單電子結構元相連的6個結構元相繼有電子進入補充,形成了更多的電子空位,電壓波乘機在電子空位間傳導,引導電換位移動形成電流。這樣,摻雜3價元素使得硅晶體的導電能力較大地增加,形成了P型半導體。與單電子結構元相連的6個結構元的外端又連著18個結構元相繼有電子進入補充,這樣電子空位呈2×3n擴展,也就有更多的結構元有可能呈現電子空位。于是,該晶體的導電能力也呈幾何級數增加,所以P型半導體的導電能力較好。在摻雜比例相等的情況下,P型半導體的導電能力比N型半導體要大上千倍,其實質原因就在于此。P型半導體的電子空位是摻雜物直接帶來的,不像N型半導體是由摻雜多出電子造成擁擠、混亂所形成的,所以P型的熱敏性能沒有N型半導體那么明顯。不管是N型還是P型半導體,其導電能力都是由電子空位提供的。電子空位則是由晶體中雜質分布而引起價和電子紊亂運行所致,所出現的電子空位是瞬時的、隨機的。這也導致了半導體的“測不準”及溫升、熱敏、光敏等諸多物理性質。?二極管 把N 型和P 型半導體材料緊密結合起來外端連上導線,就形成了半導體二極管。二極管關鍵的部位在兩種材料的結合處,人們稱之為P N 結。晶體管的P N結的實質是疏通或堵塞電子空位。 由于N 型半導體是5 價的磷鑲嵌在硅晶體中,磷在以4 價為主體的硅結構元的連接中,有多出的電子。而在P 型半導體中是3 價的硼在以硅為主體的結構元連接中,頂替了一個硅原子的位置,在整體上則缺少電子。把這兩種晶體緊密結合,N 型半導體中多出的電子向P 型半導體中擴散。這樣,在結合部附近,N 型半導體中多出的電子正好填補了P 型半導體中的電子的缺失。形成P N結。因為物質的每個電子都有原來的歸屬,這樣的擴散不可能太遠,也不穩定。所以P N結很薄,也不很穩定。存在著較少的臨時電子空位,電壓波還是能在其間傳導。在二極管中,P N結的電阻最大,P區電阻最小,N區電阻在二者之間。如果在二極管加上反向直流電壓(使電子由P流向N的電壓),在電壓的驅使下電子由P 極進入,經過電子空位,到了P N 結處。因為P區的電阻最小,電子流速較快,大量的電子到達P N 結處,電阻變大、運動受阻,電子就在P N 結前聚積,把P區更多的電子空位填滿,使得P N結變寬,電阻更大,大到連電壓波也不能導通。于是,從P 極進入的電子填塞了電子空位,沒有了電子空位,所以此路不通。在二極管上加上正向直流電壓,(電子由N流向P的電壓),在電壓的驅使下,因為P區的電阻最小,P N結中的電子迅速地流向P區,打破了P N 的平衡,使得P N結中缺少電子,形成一個新的P區。(實際上這時P N 結已不存在,已經形成了新的P型半導體)在電壓的驅使下,電子進入N 區。外電子的到來,更加劇了N 區價和電子運動的紊亂,使N區的導電能力增加,多出的電子順利地通過了P N 結涌向P 區,因為這時P N 結已不存在,P區的電阻最小,電子在P區流動最快,不會形成淤積、堵塞,所以形成了通暢的電流。綜上所述,電子由P 區向N 行不通,而由N 向P 則勢如破竹,這樣,就形成了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能,所以二極管可以用來整流、檢波(截斷反向電流)還可以利用二極管反向電阻大,在電路中起隔離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