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十五講:求索真理的歷程(原卷版)考綱對本講內容的考查如下:1.實踐:(1)實踐的概念;(2)實踐的特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3.真理:(1)真理的客觀性;(2)真理的具體性;(3)真理的條件性;(4)真理和謬誤。4.認識過程:(1)認識的反復性;(2)認識的無限性。本講內容主要有三個具體考向:1.實踐的概念和特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真理和認識的過程一、實踐的概念和特點1.實踐的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 的物質活動。①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 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②實踐是一種 活動。2.實踐的特點(1)是什么——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 三個特點。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2)為什么——實踐是客觀物質性活動的原因: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 ,它們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 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具有客觀性。3.實踐的基本形式有三種,即改造自然的 、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 。其中,生產實踐是人類 的實踐活動。[理解]1.實踐的概念2.實踐的特點提醒:(1)盲目的實踐是錯誤意識指導下的實踐,而不是無目的、無意識的活動。(2)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1)認識產生于 的需要。(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1)為什么——對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理解:①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如果不超出認識的范圍,人們就無法判定自己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②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③只有把 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④唯一能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 交匯點上的實踐。(實踐是主觀 客觀的活動)(2)怎么樣——如何檢驗認識正確與否:在實踐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認識的目的。不為實踐服務的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提醒】牢牢把握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任何主觀標準都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如個人的認識、權威的觀點、多數人的意見、科學理論等;客觀事物也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理解]1.區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具體表現2.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三、真理與認識過程1.真理及其特性(1)真理是什么——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 反映。(2)真理的特性: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具體性。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 。真理面前 。②真理的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 。③真理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 的統一;真理和謬誤往往是 的。2.認識過程(1)認識的反復性。①表現: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 到 ,再從 到 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②原因——主體因素:人們的認識要受具體的 及 的限制。客體因素: 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2)認識的無限性。①含義: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 的過程。②原因:認識的 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 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3)方法論啟示: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 真理,在實踐中 真理。[理解]1.正確理解真理(1)真理是客觀性與條件性的統一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的客觀性強調的是在它所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內,它是正確的。(2)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絕對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當客觀情況或實踐發生變化,原來屬于真理的認識有可能成為謬誤,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相對的。(3)真理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真理的客觀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也表現在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從形式上說是主觀的,是主體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它以觀念的形式存在。2.正確理解真理的客觀性(1)真理的客觀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內容的客觀性,即真理作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本身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二是指真理檢驗標準的客觀性,即真理是實踐檢驗的結果,而實踐本身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活動。(2)真理內容的客觀性,決定了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認為在同一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存在著多個真理性的認識是錯誤的。(3)堅持客觀真理,必須反對主觀真理。認為“有用即真理”等觀點,是唯心主義哲學的真理觀。3.正確把握真理與謬誤的關系(1)區別: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嚴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對立的。(2)聯系:①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事實上,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沒有謬誤,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②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一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條件范圍內,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指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錯誤認識成為正確認識的先導。4.正確區分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5.正確理解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1)從每個具體認識及人的現實認識能力上看,任何認識都是有限的,任何認識都不是終極認識。每一具體認識受各種條件制約,只能是對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發展階段的認識,只能是相對正確的認識。人的現實認識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不能完全認識所有的事物,對每個具體事物的認識也達不到終極認識。(2)從認識的目的、人的認識能力的發展上看,認識又是無限的。人類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是沒有止境的,也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認識應不斷發展,為實踐的發展提供指導。(3)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能力也是不斷發展的,因而人的認識也是無限發展的,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1.意識是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梁。糾錯:實踐是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梁。意識本身是主觀因素,不能成為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梁。2.觀念的存在不通過實踐也能轉化為現實的存在。糾錯:意識不能直接反作用于物質,要作用于客觀事物,必須通過實踐。認為觀念的存在不通過實踐也能轉化為現實的存在,屬于唯心主義觀點。3.文學創作是可以脫離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糾錯: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脫離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4.腦力勞動者的認識活動越來越具有直接現實性。糾錯: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人的認識活動不具有直接現實性。5.得到不同認識主體認同的知識才具有真理性。糾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實踐,而不是得到不同認識主體的認同。6.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要獲得認識就要親自參加實踐。糾錯: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一是通過親自參加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注意區分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7.認識工具是認識的重要來源。糾錯: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8.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可以作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糾錯: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即使是科學理論也不能作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9.著眼于全局的認識就是真理性認識。糾錯:著眼于全局的認識有助于我們獲得真理性的認識,但著眼于全局的認識并不等于真理性認識。10.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糾錯:認識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11.真理與謬誤相互滲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糾錯: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但是真理與謬誤有嚴格的界限,不能相互滲透。12.認識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糾錯: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考向一 實踐的概念和特點例1:(2018年高考文綜北京卷25)?山脊上,代表中華悠久文化的長城蜿蜒曲折:山腰間,詹天佑創造性設計的“人”字形鐵路折回而上:地表下,運用當代中國先進技術建造的京張高鐵穿行向前。為避免破壞沿線文物和環境,京張高鐵建設者采用“精準微爆破”等所技術,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實現了高鐵與環境和諧共存,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京張高鐵與“人”字形鐵路是新舊事物的關系? B.工程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說明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C.建設者的創新意識是高鐵成功建設的首要前提? D.高鐵與環境和諧共存體現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解法指導】體現類材料分析題,解題的關鍵在于對材料信息的把握。依據理論邏輯和事實邏輯進行判斷和選擇。【答案】B【解析】京張高鐵不是在“人”字形鐵路的基礎上產生的,二者不是是新舊事物的關系,故不選A;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鐵路建設有不同的成就,體現了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故B符合題意;創新意識不是高鐵成功建設的首要前提,故不選C;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發展,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故不選D。故選B。跟蹤訓練1:[2016?江蘇卷]信息科學在高速發展,但信息安全舉步維艱,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為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來潘建偉團隊一直在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經為60周年國慶閱兵等國家重要政治活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說明( )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③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④真理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客觀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例2:(2018年高考江蘇卷27)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各類新型地圖產品層出不窮,從事地圖服務的單位也由傳統的地圖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導航電子地圖服務提供商、互聯網企業等延伸,迫切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加以修訂。材料告訴我們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 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C.實踐可以變觀念為現實? D.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解法指導】解答此題要深刻把握材料關鍵信息,準確區分實踐決定認識的具體表現。【答案】B【解析】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從事地圖服務的單位也由傳統的地圖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導航電子地圖服務提供商、互聯網企業等延伸,迫切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加以修訂,說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故B正確;其他三項觀點正確但材料沒有體現。故選B。跟蹤訓練2:[2017?北京卷]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國”。“天舟一號”上開展的太空干細胞實驗,旨在更細致地揭示人體干細胞定向分化為骨細胞的過程,該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質疏松的治療。醫學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開展,這表明( )A.人類意識來源于客觀對象,它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B.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主觀性,但需要依賴于客觀實踐C.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發展能為認識深化提供新條件D.掌握和運用系統優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認識的發展考向三:真理和認識的過程例3:(2018年全國高考文綜Ⅲ卷2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女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認識論看,提出上述創新性重大論斷表明①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化 ②改革發展的實踐的自覺性、創造性不斷增強③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可以超越具體條件的限制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用新認識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解法指導】解答此題要深刻把握材料關鍵信息,準確判斷選肢觀點的正誤。【答案】A【解析】材料首先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然后做出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論斷,表明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化,改革發展的實踐的自覺性、創造性不斷增強,故①②正確;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受具體條件的限制,故③錯誤;認識的發展是一個在實踐的基礎上認識和發現真理,檢驗和發展真理的過程,不是用新認識推翻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故④錯誤。故選A。跟蹤訓練3:[2017?全國Ⅱ卷]2016年9月,袁隆平領銜的超級雜交稻第五期攻關項目第二次測產驗收在湖南某地進行,攻關品種“廣湘24S/R900”的測產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未能通過驗收。面對失敗,袁隆平坦然接受。這一事例反映的認識論道理是( )①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②認識主體對于獲得真理性認識沒有影響 ③不成功的實踐對認識的發展沒有價值 ④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一、選擇題1.2017年9月22日,中國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完成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以及后續拓展試驗后受控離軌,進入大氣層燒毀。天舟一號的使命圓滿完成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跨入第三步——建成長期載人的大型空間站。從2019年起,中國將先后發射3個22噸艙段組成空間站。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進程表明( )①科學實驗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②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③實踐活動受社會歷史發展水平制約④實踐發展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并通過北京接入點實現與“子號”的連接,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為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中國科學家攻堅克難,奮力創新,在十多年的時間內使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從跟隨者變成世界的領跑者。這一事例佐證了( )①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只有尚未認識之物 ②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實現創新超越 ③實踐活動具有目的性,科學家可以根據需要,認識和創造規律 ④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科學家通過科學實驗深化和拓展認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18·淮安期中]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往往依賴河流,視河流為主宰命運之神而頂禮膜拜。工業革命后,人類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開發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報復。今天,人們重新認識人與河流的關系,致力于追求人與河流的和諧。由此可見( )①實踐對認識有決定作用 ②實踐烙上了時代的印記 ③認識對實踐起促進作用 ④認識只能是試錯的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4.2017年10月23日,中國科學家通過世界上最大的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認識到,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比之前通常認為的要寬近26%,確定銀河系新的界限有助于研究星系形成和新的恒星的產生過程。這一發現進一步佐證了( )①過去的真理包含謬誤的成分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③實踐不斷推翻已確定的真理 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5.[2018·廣東兩校聯考]“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適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可種薺麥。”農諺是勞動人民的經驗結晶,它對于農業生產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于上述農諺認識正確的是( )①農諺具有通俗性,易于勞動群眾指導實踐 ②農諺具有科學性,是無可辯駁的終極真理 ③農諺具有普遍性,適用于整個國家農業生產 ④農諺具有地域性,南方和北方要具體分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17年8月底,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座談會上,習近平介紹了中共十九大報告征求意見稿的形成過程,他希望黨外人士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中共十九大報告征求意見稿提出意見。中共十九大報告征求意見稿聽取黨外人士意見的認識論依據是( )①黨外人士的認識活動更具有客觀物質性 ②綜合不同主體的認識有利于發現真理 ③認識得到不同主體的認同才具有針對性 ④每一個認識主體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18·開封定位考試]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時“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這體現的哲理是( )A.認識因其循環上升而具有深刻性B.認識因主體不同而具有主觀隨意性C.認識因其不斷變化而具有不確定性D.認識因其最終回歸而具有重復性8.[2018·福建三校聯考]2017年9月25日下午5時起,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微信啟動頁面的背景已經變了。新的地球照片變得更加清晰、云層更加細致,視角也由非洲大陸上空變成為了我們祖國的上空。這張照片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定量遙感氣象衛星“風云四號”從太空拍攝的最新氣象云圖。“風云四號”是目前最牛的“地球攝影師”。和上一代相比,觀測的時間分辨率提高了1倍,空間分辨率提高了6倍,大氣溫度和濕度觀測能力提高了上千倍,整星觀測數據量提高了160倍,觀測產品數量提高了3倍。材料體現了( )①先進認識工具也是人類認識的來源 ②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上升性 ③實踐是推動對宇宙的認識發展的動力 ④人們能在否定以前認識的過程中接近真理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9.2017年春季學期,以九一八事變為開始的“14年抗戰”歷史教材開始擴大全國投入使用。8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的全面抗戰;14年抗戰則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開始的抗戰。歷史上使用8年抗戰的提法,是考慮到對當時特殊歷史環境的尊重,恢復14年抗戰史的提法,更是對歷史事實的尊重。改“8年抗戰”為“14年抗戰”表明( )①對抗戰的認識應全面、完整地反映史實 ②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③歷史事實在認識不斷深化的基礎上得以證實 ④對歷史史實的正確認識具有客觀實在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0.[2018·新鄉一模]近百年前,愛因斯坦對量子糾纏“百思不得其解”,并提出一些疑問。2017年6月16日,中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材料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人們對復雜問題的認識是一個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的過程 ②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確保了人們對量子糾纏的認識取得成功 ③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著人們對量子糾纏的認識不斷深化 ④認識運動是從認識到實踐再到認識的波浪式前進過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017年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定義( )①源于人們對經濟社會變化的認識不斷深化 ②體現了人們對社會變遷的認識永無止境 ③啟示我們要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④說明社會發展的規律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了改變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2.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講,就是要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某地在實踐中對二者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一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二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三是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認識過程進一步證實了( )①認識的不斷完善決定著實踐的不斷深化 ②認識受認識對象本質和屬性暴露程度的制約 ③認識的發展具有與認識主體無關的客觀規律性 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繼承和超越已有認識成果的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選擇題13.當前,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人才。這些變化和需求對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7年9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指出,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指導思想應不斷地發展與完善,以更好地契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教育指導思想也不會就此而止步,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走向深入和未來。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分析教育指導思想不斷變化發展的原因。 14.[2018·宿遷期中]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倫敦時間10月18日,DeepMind團隊公布了最強版AlphaGo,代號AlphaGo Zero。在對陣曾贏下韓國棋手李世石那版AlphaGo時,AlphaGo Zero取得了100:0的戰績。去年,AlphaGo代表人工智能在圍棋領域首次戰勝了人類的世界冠軍,但其棋藝的精進是建立在計算機通過海量的歷史棋譜學習參悟人類棋藝的基礎之上的,而AlphaGo Zero則沒有參考人類的經驗知識,它學習了圍棋規則、反復自我對弈,掌握了獲勝可能性高的下法。它的開局和收官和專業棋手的下法并無區別,但是中盤則非常詭異,不拘泥于圍棋大師的經驗。DeepMind聯合創始人兼CEO戴密斯·哈薩比斯說:“最終,我們想要利用它的算法突破,去幫助解決各種緊迫的現實世界問題,如蛋白質折疊或設計新材料。如果我們通過它在這些問題上取得進展,那么就有潛力推動人們理解生命,并以積極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結合材料,運用《生活與哲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材料啟示我們應如何對待知識?(2)人工智能一定能以積極的方式影響人類的生活嗎? 14第二十五講:求索真理的歷程(解析版)考綱對本講內容的考查如下:1.實踐:(1)實踐的概念;(2)實踐的特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3.真理:(1)真理的客觀性;(2)真理的具體性;(3)真理的條件性;(4)真理和謬誤。4.認識過程:(1)認識的反復性;(2)認識的無限性。本講內容主要有三個具體考向:1.實踐的概念和特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真理和認識的過程一、實踐的概念和特點1.實踐的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①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②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2.實踐的特點(1)是什么——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三個特點。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2)為什么——實踐是客觀物質性活動的原因: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對象和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具有客觀性。3.實踐的基本形式有三種,即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其中,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理解]1.實踐的概念2.實踐的特點提醒:(1)盲目的實踐是錯誤意識指導下的實踐,而不是無目的、無意識的活動。(2)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1)為什么——對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理解:①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如果不超出認識的范圍,人們就無法判定自己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②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③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④唯一能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2)怎么樣——如何檢驗認識正確與否:在實踐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不為實踐服務的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提醒】牢牢把握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任何主觀標準都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如個人的認識、權威的觀點、多數人的意見、科學理論等;客觀事物也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理解]1.區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具體表現2.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三、真理與認識過程1.真理及其特性(1)真理是什么——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的特性: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具體性。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的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③真理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2.認識過程(1)認識的反復性。①表現: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②原因——主體因素:人們的認識要受具體的實踐水平及主觀條件的限制。客體因素: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2)認識的無限性。①含義: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②原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3)方法論啟示: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理解]1.正確理解真理(1)真理是客觀性與條件性的統一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的客觀性強調的是在它所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內,它是正確的。(2)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絕對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當客觀情況或實踐發生變化,原來屬于真理的認識有可能成為謬誤,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相對的。(3)真理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真理的客觀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也表現在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從形式上說是主觀的,是主體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它以觀念的形式存在。2.正確理解真理的客觀性(1)真理的客觀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內容的客觀性,即真理作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本身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二是指真理檢驗標準的客觀性,即真理是實踐檢驗的結果,而實踐本身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活動。(2)真理內容的客觀性,決定了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認為在同一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存在著多個真理性的認識是錯誤的。(3)堅持客觀真理,必須反對主觀真理。認為“有用即真理”等觀點,是唯心主義哲學的真理觀。3.正確把握真理與謬誤的關系(1)區別: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嚴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對立的。(2)聯系:①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事實上,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沒有謬誤,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②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一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條件范圍內,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指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錯誤認識成為正確認識的先導。4.正確區分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5.正確理解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1)從每個具體認識及人的現實認識能力上看,任何認識都是有限的,任何認識都不是終極認識。每一具體認識受各種條件制約,只能是對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發展階段的認識,只能是相對正確的認識。人的現實認識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不能完全認識所有的事物,對每個具體事物的認識也達不到終極認識。(2)從認識的目的、人的認識能力的發展上看,認識又是無限的。人類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是沒有止境的,也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認識應不斷發展,為實踐的發展提供指導。(3)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能力也是不斷發展的,因而人的認識也是無限發展的,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1.意識是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梁。糾錯:實踐是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梁。意識本身是主觀因素,不能成為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梁。2.觀念的存在不通過實踐也能轉化為現實的存在。糾錯:意識不能直接反作用于物質,要作用于客觀事物,必須通過實踐。認為觀念的存在不通過實踐也能轉化為現實的存在,屬于唯心主義觀點。3.文學創作是可以脫離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糾錯: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脫離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4.腦力勞動者的認識活動越來越具有直接現實性。糾錯: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人的認識活動不具有直接現實性。5.得到不同認識主體認同的知識才具有真理性。糾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實踐,而不是得到不同認識主體的認同。6.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要獲得認識就要親自參加實踐。糾錯: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一是通過親自參加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注意區分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7.認識工具是認識的重要來源。糾錯: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8.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可以作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糾錯: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即使是科學理論也不能作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9.著眼于全局的認識就是真理性認識。糾錯:著眼于全局的認識有助于我們獲得真理性的認識,但著眼于全局的認識并不等于真理性認識。10.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糾錯:認識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11.真理與謬誤相互滲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糾錯: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但是真理與謬誤有嚴格的界限,不能相互滲透。12.認識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糾錯: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考向一 實踐的概念和特點例1:(2018年高考文綜北京卷25)?山脊上,代表中華悠久文化的長城蜿蜒曲折:山腰間,詹天佑創造性設計的“人”字形鐵路折回而上:地表下,運用當代中國先進技術建造的京張高鐵穿行向前。為避免破壞沿線文物和環境,京張高鐵建設者采用“精準微爆破”等所技術,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實現了高鐵與環境和諧共存,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京張高鐵與“人”字形鐵路是新舊事物的關系? B.工程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說明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C.建設者的創新意識是高鐵成功建設的首要前提? D.高鐵與環境和諧共存體現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解法指導】體現類材料分析題,解題的關鍵在于對材料信息的把握。依據理論邏輯和事實邏輯進行判斷和選擇。【答案】B【解析】京張高鐵不是在“人”字形鐵路的基礎上產生的,二者不是是新舊事物的關系,故不選A;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鐵路建設有不同的成就,體現了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故B符合題意;創新意識不是高鐵成功建設的首要前提,故不選C;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發展,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故不選D。故選B。跟蹤訓練1:[2016?江蘇卷]信息科學在高速發展,但信息安全舉步維艱,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為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來潘建偉團隊一直在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經為60周年國慶閱兵等國家重要政治活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說明( )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③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④真理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客觀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實踐的基本特征。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故④錯誤。題干是指量子通信技術為信息安全提供保障,而真理的具體性、條件性是指真理是相對的,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有其適用的條件和范圍,故②與題意不符。①③符合題意,故選B。考向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例2:(2018年高考江蘇卷27)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各類新型地圖產品層出不窮,從事地圖服務的單位也由傳統的地圖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導航電子地圖服務提供商、互聯網企業等延伸,迫切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加以修訂。材料告訴我們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 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C.實踐可以變觀念為現實? D.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解法指導】解答此題要深刻把握材料關鍵信息,準確區分實踐決定認識的具體表現。【答案】B【解析】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從事地圖服務的單位也由傳統的地圖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導航電子地圖服務提供商、互聯網企業等延伸,迫切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加以修訂,說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故B正確;其他三項觀點正確但材料沒有體現。故選B。跟蹤訓練2:[2017?北京卷]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國”。“天舟一號”上開展的太空干細胞實驗,旨在更細致地揭示人體干細胞定向分化為骨細胞的過程,該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質疏松的治療。醫學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開展,這表明( )A.人類意識來源于客觀對象,它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B.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主觀性,但需要依賴于客觀實踐C.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發展能為認識深化提供新條件D.掌握和運用系統優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認識的發展【答案】C【解析】C對:航天技術的發展,使得醫學科技能夠在太空進行實驗,說明實踐發展能為認識深化提供新條件。A錯:意識來源于客觀存在,不是來源于客觀對象。B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D錯:此說法夸大了系統優化方法的作用。考向三:真理和認識的過程例3:(2018年全國高考文綜Ⅲ卷2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女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認識論看,提出上述創新性重大論斷表明①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化 ②改革發展的實踐的自覺性、創造性不斷增強③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可以超越具體條件的限制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用新認識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解法指導】解答此題要深刻把握材料關鍵信息,準確判斷選肢觀點的正誤。【答案】A【解析】材料首先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然后做出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論斷,表明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化,改革發展的實踐的自覺性、創造性不斷增強,故①②正確;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受具體條件的限制,故③錯誤;認識的發展是一個在實踐的基礎上認識和發現真理,檢驗和發展真理的過程,不是用新認識推翻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故④錯誤。故選A。跟蹤訓練3:[2017?全國Ⅱ卷]2016年9月,袁隆平領銜的超級雜交稻第五期攻關項目第二次測產驗收在湖南某地進行,攻關品種“廣湘24S/R900”的測產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未能通過驗收。面對失敗,袁隆平坦然接受。這一事例反映的認識論道理是( )①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②認識主體對于獲得真理性認識沒有影響 ③不成功的實踐對認識的發展沒有價值 ④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入選:攻關品種的測產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未能通過驗收,表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也表明認識具有反復性。②錯: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受認識主體的影響。③錯:不成功的實踐對認識的發展同樣具有價值。一、選擇題1.2017年9月22日,中國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完成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以及后續拓展試驗后受控離軌,進入大氣層燒毀。天舟一號的使命圓滿完成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跨入第三步——建成長期載人的大型空間站。從2019年起,中國將先后發射3個22噸艙段組成空間站。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進程表明( )①科學實驗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②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③實踐活動受社會歷史發展水平制約④實踐發展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 解析:①錯誤,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④錯誤,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善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題目中,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進程表明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實踐活動受社會歷史發展水平制約,故②③入選。選B。2.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并通過北京接入點實現與“子號”的連接,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為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中國科學家攻堅克難,奮力創新,在十多年的時間內使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從跟隨者變成世界的領跑者。這一事例佐證了( )①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只有尚未認識之物 ②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實現創新超越 ③實踐活動具有目的性,科學家可以根據需要,認識和創造規律 ④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科學家通過科學實驗深化和拓展認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 解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實現創新超越過于絕對化,②錯誤;規律不能被創造,③錯誤。3.[2018·淮安期中]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往往依賴河流,視河流為主宰命運之神而頂禮膜拜。工業革命后,人類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開發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報復。今天,人們重新認識人與河流的關系,致力于追求人與河流的和諧。由此可見( )①實踐對認識有決定作用 ②實踐烙上了時代的印記 ③認識對實踐起促進作用 ④認識只能是試錯的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A 解析: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往往依賴河流,視河流為主宰命運之神而頂禮膜拜。工業革命后,人類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開發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報復。今天,人們重新認識人與河流的關系,致力于追求人與河流的和諧。這說明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決定認識,①②符合題意;認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正確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起促進作用,③錯誤;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④錯誤;故本題答案選A。4.2017年10月23日,中國科學家通過世界上最大的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認識到,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比之前通常認為的要寬近26%,確定銀河系新的界限有助于研究星系形成和新的恒星的產生過程。這一發現進一步佐證了( )①過去的真理包含謬誤的成分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③實踐不斷推翻已確定的真理 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 解析:真理并不包含謬誤的成分,①錯誤;中國科學家通過新的認識工具取得了對太陽系寬度的新認識,這進一步佐證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②應選;真理不能被推翻,③錯誤;人們通過實踐取得了對太陽系寬度的新的認識,這種認識還將進一步發展,這佐證了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④應選。故本題答案選D。5.[2018·廣東兩校聯考]“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適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可種薺麥。”農諺是勞動人民的經驗結晶,它對于農業生產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于上述農諺認識正確的是( )①農諺具有通俗性,易于勞動群眾指導實踐 ②農諺具有科學性,是無可辯駁的終極真理 ③農諺具有普遍性,適用于整個國家農業生產 ④農諺具有地域性,南方和北方要具體分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 解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農諺具有通俗性,產生于勞動群眾的實踐,又指導實踐,①符合題意;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農諺具有地域性,南方和北方要具體分析,④符合題意,排除③;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有條件的、具體的,②錯誤;故本題答案選B。6.2017年8月底,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座談會上,習近平介紹了中共十九大報告征求意見稿的形成過程,他希望黨外人士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中共十九大報告征求意見稿提出意見。中共十九大報告征求意見稿聽取黨外人士意見的認識論依據是( )①黨外人士的認識活動更具有客觀物質性 ②綜合不同主體的認識有利于發現真理 ③認識得到不同主體的認同才具有針對性 ④每一個認識主體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 解析:認識具有反復性,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在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廣泛征求黨外人士的意見,有利于克服自身認識的局限性,綜合不同主體的認識,發現真理,②④符合題意;人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①觀點錯誤;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具有差異性,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所以黨就十九大報告征求黨外人士意見,不是為了提高報告的針對性,而是為了綜合不同主體的認識,發現真理,③觀點錯誤。答案選C。7.[2018·開封定位考試]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時“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這體現的哲理是( )A.認識因其循環上升而具有深刻性B.認識因主體不同而具有主觀隨意性C.認識因其不斷變化而具有不確定性D.認識因其最終回歸而具有重復性答案:A 解析: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相反,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D錯誤。題干說的是參禪的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的認識是不斷在發展的,說明認識具有上升性,A符合題意;認識因主體不同而具有主觀差異性,但不是隨意性,B錯誤;認識雖然是變化發展的,但是認識有確定性,C錯誤;故本題答案選A。8.[2018·福建三校聯考]2017年9月25日下午5時起,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微信啟動頁面的背景已經變了。新的地球照片變得更加清晰、云層更加細致,視角也由非洲大陸上空變成為了我們祖國的上空。這張照片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定量遙感氣象衛星“風云四號”從太空拍攝的最新氣象云圖。“風云四號”是目前最牛的“地球攝影師”。和上一代相比,觀測的時間分辨率提高了1倍,空間分辨率提高了6倍,大氣溫度和濕度觀測能力提高了上千倍,整星觀測數據量提高了160倍,觀測產品數量提高了3倍。材料體現了( )①先進認識工具也是人類認識的來源 ②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上升性 ③實踐是推動對宇宙的認識發展的動力 ④人們能在否定以前認識的過程中接近真理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答案:A 解析:材料體現了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隨著實踐能力的提高。認識工具的進步會進一步提升,說明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上升性,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②③符合題意;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①說法錯誤;在實踐的基礎上修正和發展原有的認識,而不是在否定以前認識的過程中接近真理,④說法錯誤;正確選項為A。9.2017年春季學期,以九一八事變為開始的“14年抗戰”歷史教材開始擴大全國投入使用。8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的全面抗戰;14年抗戰則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開始的抗戰。歷史上使用8年抗戰的提法,是考慮到對當時特殊歷史環境的尊重,恢復14年抗戰史的提法,更是對歷史事實的尊重。改“8年抗戰”為“14年抗戰”表明( )①對抗戰的認識應全面、完整地反映史實 ②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③歷史事實在認識不斷深化的基礎上得以證實 ④對歷史史實的正確認識具有客觀實在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認識過程。“歷史上使用8年抗戰的提法,是考慮到對當時特殊歷史環境的尊重,恢復14年抗戰史的提法,更是對歷史事實的尊重”體現了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要全面、完整地反映史實,之所以改正是因為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①②符合題意;③強調了認識得到證實,與材料無關;④不選,因為認識不具有客觀實在性,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故選A。10.[2018·新鄉一模]近百年前,愛因斯坦對量子糾纏“百思不得其解”,并提出一些疑問。2017年6月16日,中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材料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人們對復雜問題的認識是一個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的過程 ②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確保了人們對量子糾纏的認識取得成功 ③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著人們對量子糾纏的認識不斷深化 ④認識運動是從認識到實踐再到認識的波浪式前進過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 解析:針對近百年前愛因斯坦對量子糾纏“百思不得其解”及疑問,中國科學家經過科學的實驗解決了這一“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說明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需要一個過程,因此人們對其本質的認識同樣需要一個過程,①符合題意;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為人們對量子糾纏的認識取得成功提供了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不能確保成功,②說法錯誤;人們對量子糾纏的認識取得成功,得益于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著人們對量子糾纏的認識的不斷深化,③符合題意;認識運動是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④說法錯誤;正確選項為A。11.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017年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定義( )①源于人們對經濟社會變化的認識不斷深化 ②體現了人們對社會變遷的認識永無止境 ③啟示我們要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④說明社會發展的規律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了改變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 解析: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定義屬于人們的認識,而認識源于實踐,①錯誤;材料并未體現社會規律發生變化,④排除;②③正確且符合題意,當選。12.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講,就是要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某地在實踐中對二者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一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二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三是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認識過程進一步證實了( )①認識的不斷完善決定著實踐的不斷深化 ②認識受認識對象本質和屬性暴露程度的制約 ③認識的發展具有與認識主體無關的客觀規律性 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繼承和超越已有認識成果的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 解析:實踐決定認識,而不是認識決定實踐,①錯誤;認識的發展與認識主體密切相關,③錯誤;②④正確且符合題意,當選。二、非選擇題13.當前,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人才。這些變化和需求對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7年9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指出,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指導思想應不斷地發展與完善,以更好地契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教育指導思想也不會就此而止步,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走向深入和未來。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分析教育指導思想不斷變化發展的原因。答案: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當前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問題、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推動著教育指導思想的變化發展。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學生成長環境的變化,必然要求教育指導思想的變化。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教育是復雜的、變化的,作為認識基礎的教育實踐是不斷發展的,真理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因此,教育指導思想必須不斷發展。14.[2018·宿遷期中]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倫敦時間10月18日,DeepMind團隊公布了最強版AlphaGo,代號AlphaGo Zero。在對陣曾贏下韓國棋手李世石那版AlphaGo時,AlphaGo Zero取得了100:0的戰績。去年,AlphaGo代表人工智能在圍棋領域首次戰勝了人類的世界冠軍,但其棋藝的精進是建立在計算機通過海量的歷史棋譜學習參悟人類棋藝的基礎之上的,而AlphaGo Zero則沒有參考人類的經驗知識,它學習了圍棋規則、反復自我對弈,掌握了獲勝可能性高的下法。它的開局和收官和專業棋手的下法并無區別,但是中盤則非常詭異,不拘泥于圍棋大師的經驗。DeepMind聯合創始人兼CEO戴密斯·哈薩比斯說:“最終,我們想要利用它的算法突破,去幫助解決各種緊迫的現實世界問題,如蛋白質折疊或設計新材料。如果我們通過它在這些問題上取得進展,那么就有潛力推動人們理解生命,并以積極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結合材料,運用《生活與哲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材料啟示我們應如何對待知識?(2)人工智能一定能以積極的方式影響人類的生活嗎?答案:(1)①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因此應當重視知識。②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知識必然有真理與謬誤之分。因些應當學習和借鑒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知識。阿爾法狗正是在學習歷史棋譜參悟人類棋藝的基礎上,才戰勝了人類圍棋高手。③受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認識具有反復性。因此,知識不能當成僵化的教條,而應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創新發展。阿爾法元不拘泥于圍棋大師的經驗,所以才掌握了獲勝可能性更高的下法,提高了棋藝水平。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因此,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知識還應當回到實踐中去。阿爾法元的算法突破,最終應當去幫助解決各種緊迫的現實世界問題。(2)①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人工智能技術只有用來指導人們的實踐,才可能以積極的方式影響人類的生活。②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導下,人工智能才能以積極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考政治一輪復習學案第二十五講:求索真理的歷程(原卷版).doc 高考政治一輪復習學案第二十五講:求索真理的歷程(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