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歷史期末考所有題型的考試技巧全奉上!(附經典例題)一、選擇的解題方法1.解歷史選擇題,首先要明確它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程度型(又稱最佳型)、比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圖表)、逆向型(又稱否定型)、概念型、組合型、條件型、論證型、結論型等10種類型,然后根據各種類型的解題方法“對號入座”。2.抓“題干”,就是要明確“答題項”(答案包含的項目)、“主干語”(選項論述的對象)和“限定語”(限定回答的內容)各是什么。3.通過比較四個選項,準確把握選項中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進而明確選項與題干之間的關系。4.有些選擇題在題干中的“主干語”部分,滲透了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觀點、階級斗爭觀點、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觀點、現象與本質等等。我們在審題的時候要以這些理論為指導,進行推理、論證和分析。5、有些歷史選擇題還特別注重于考查歷史事物的時間、空間或特點,我們要根據題干中的“限定語”提取出隱含著的歷史信息,弄清歷史事物的橫向、縱向的歷史時空和階段特征,明確時空范圍和特點。二、非選擇題解題技巧非選擇題即材料題,材料題知識比重也分為易、中、難三種程度,但整體來說,難度比選擇題大。1.文字型材料題。這是中考材料題中的傳統題型。一般都是選擇書上的引文或學生比較熟悉的文章,這類題目一般是問得直接明了,學生較好回答。2.表格型材料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的歷史表格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往往是考查某個知識的具體方面,涉及的點很多。此類題型,設問往往采取遞進式。要讀懂圖表,把圖表和文字材料結合起來理解,其次就是要把圖表、文字材料和設問結合認識,進行答案的組織。3.近年來開放型材料題命制的一個趨勢就是選擇材料時,大多脫離教科書,盡可能的新穎,貼近生活,側重現實性和社會性,像是新聞時事、名人名言、諺語詩歌等此類。材料來源無法預知,但考生應當認識一點:無論材料千姿百態,所選擇的材料必定是以歷史課程中的重點知識為依托,所考問題必然是歷史課程中的重點知識,在解答這類材料題時,一定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三、經典題型1.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動搖。對這一結論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歐共體在許多經濟領域趕上或超過美國B.西歐日本開始力求擺脫美國的控制C.美國喪失資本主義世界強國地位D.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歐共體三足鼎立局面【解析】從題干中的"答題項"--"不正確的是",可以判斷本題屬于逆向型選擇題(題干中有表示否定或限制的提示詞如"錯誤的、不包括、無關的、不屬于"等即可判定該題為逆向型選擇題。)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通過仔細審題,很容易發現C項與題干中的表述是互相矛盾的。題干中明確表明了"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動搖",而C項中是"喪失資本主義世界強國地位",顯然"動搖"與"喪失"互相矛盾。由于歐、日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的增強,在外交上也開始要求獨立,這樣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雖然美國的經濟實力相對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軍事力量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國家,所以不能認為它已經喪失了世界強國的地位。故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2. 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的抗英斗爭,到18世紀末轉變為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一轉變主要是由于()A.英國壓迫加劇,北美人民反英意識增強B.北部幾個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C.各殖民地之間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市場D.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解析】題干中的"答題項"是原因("由于"),"主干語"是"轉變"(從分散的抗英斗爭→聯合一致的獨立戰爭)、"限定語"有時間(18世紀末)、地點(北美)、特點(從分散到聯合)。從"答題項"可知,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北美抗英斗爭從分散到聯合的原因的理解;從"主干語"可知,本題還要求從民族獨立的角度鑒別主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四個選項都是原因,但"主要"一詞暗示了要從中找出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我們又知道,美利堅民族要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與英國殖民統治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因此,"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才使各殖民地聯合起來,而"形成了統一的市場"(C項)只是民族形成的一個條件。D項能夠包含A、B、C三項的內容。故本題正確選項是D項。3.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特點是()A.資本主義處于高度發展時期B.資本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C.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D.大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愈演愈烈解析:從題干中的"答題項"--"根本特點"可知,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根本特點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所謂"特點",是指與同類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相比較的不同點,既指內在性質,也指外在形式。"根本特點"一般從本質上揭示或反映這一不同點。仔細推敲選項可以發現,四個選項都反映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征。其中A項反映的是發展速度,B、D兩項反映的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的兩種必然現象,但都不能反映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特點。只有C項從本質上揭示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4. 法國大革命中被列寧稱為"用真正的革命手段摧毀過時的封建制度"的行動指()A.把路易十六送上斷頭臺B.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C.廢除封建義務,把逃亡地主貴族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D.巴黎人民武裝起義攻占象征封建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解析:從題干中的"主干語"--"行動",再結合"限定語"和"答題項"可知,本題考查的內容是要求區分選項中所示的四個歷史事件的性質,哪一項是屬于"摧毀……封建制度"的,凡是涉及"制度""政策"的,都需要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觀點來分析。解題時還需要明確的是: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仔細推敲選項可以發現,四個選項都是反封建的行動,但A、B、D三項都沒有涉及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只有C項觸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列寧的上述觀點,容易造成誤選。故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5. 19世紀西方國家對亞洲的侵略與17世紀相比,其影響的根本不同在于()A.掠奪了各國人民B.帶來了深重災難C.加深了民族矛盾D.破壞了傳統經濟解析:從題干中的"限定語"--"19世紀"和"17世紀"兩個不同時期,再結合"主干語"和"答題項"可知,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西方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外侵略呈現出不同特點的把握情況。解題時要注意17世紀與19世紀兩個時期西方國家發展需要的不同。17世紀,西方國家處于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需要的是資本,這一時期他們的掠奪僅限于貨幣,如對黃金的掠奪、奴隸貿易等(包含了A、B、C三項的內容)。而19世紀,西方國家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需要更多的市場和原料來滿足其工業不斷發展的需要,這種侵略除造成包含A、B、C三項的影響外,還破壞了亞洲國家的傳統經濟。如果對歷史階段特征不清楚,容易造成誤選。本題的正確選項是D項。6.命題方向:中華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開放,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日益激烈,為此,深入挖掘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探究其內涵和現買價值,是各位同學學習歷史課程需要重點把握的內容,以此請完成以下探究活動。圖一? 司母戊鼎? ? ? ? ? 圖二造紙工藝流程圖? ? ? ? ?圖三唐《金剛經》局部(1)晴說出圖一青銅器上的篆刻所采用的是什么文字?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什么朝代開始?銘文(或者金文) ; 商朝(2)圖二的科學技術最早出現在什么時候?東漢時期,我們湖南耒陽推進這項技術革新的人是?西漢時期? ; 蔡倫(3)圖三采用的印刷術中的哪一種?隨后北宋時期畢昇把其改進為什么印刷術?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4)材料二和材料三所表現的科學技術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7.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強與邊疆地區的聯系,鞏固國家的統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書》載:“張騫始開西域之跡。”以后漢置西域都護,治烏壘城,統領西域。鄭吉被任命為第一任西域都護。“漢之號令班(頒)于西域,始自張騫而成于鄭吉。”材料二:? “大將西征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載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楊昌浚《恭誦左公西行甘棠》材料三: 2009年7月5日20時左右,新疆烏魯木齊市發生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眾多無辜群眾和一名武警被殺害,大量群眾和武警受傷,多部車輛被燒毀,多家商店被砸被燒。事實表明,這是起由境外遙控指揮、煽動,境內具體組織實施,有預謀、有組縱的暴力犯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及時調集警力處置,事態得到有效控制事實證明:他們的分裂破壞活動都是注定要失敗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民日報》(1)閱讀材料一,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什么機構,標志首新疆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請舉出清朝加強對新疆地區管理的措施例。西域都護,設伊犁將軍。(2)材料二中贊頌的是哪位歷史人物的什么偉績?從他身上我們學到了他的什么高貴品質?左宗棠收復新疆。不怕強敵,勇于犧牲,舍生忘死等。(3)新中國成立后,在新疆地區實行什么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4)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三中“事實證明:他們的分裂破壞活動都是注定要失敗的。”這一觀點的認識。新疆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維護祖國統一每個中華兒女的神圣職責。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漢時期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出現了多種人才選拔方式,選官辦法有四種:一是“納貲(買官)”,二是“任子(高級官吏可保子弟一人為官)”,三是“察舉”,四是“征辟”。最有意義和影響的是“察舉”。材料二:?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責,盡是讀書人。”材料三:? 唐太宗在端門看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高興地說:?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 ? ? ? ? ? ? ? ? ? ? ? ? ? ? ? ? ?------王定保《唐摭言》“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 ? ? ? ? ? ? ? ? ? ? ? ? ?-----趙嘏(唐)材料四:?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考試招生制度不斷改進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考試招生體系,為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對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縱向流動,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一制度總體上符合國情,權威性,公平性社會認可,但也存在一些社會反映強烈的問題,主要是唯分數論影響學生全面發展,一考定終身使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區域、城鄉入學機會存在差距,中小學擇校現象較為突出,加分造假,違規招生現象時有發生,? ? ? ? ? ? ?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2014135】號)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秦漢時期統治者主要采用的是何種人才選拔方式?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國古代的哪種人才選拔方式?它最早出現于哪個朝代?察舉制度;科舉制度;隋朝;(2)材料三說明了什么?說明了科舉手制度在唐朝真正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3)高考作為我國高校選拔人才的主要形式,根據材料二、三、四,說說材料二中的制度和當代高考制度的共同作用。公平、公正、合理選拔人才的作用。(4)請比較秦漢與隋唐的官員選拔方式,列舉它們的不同點:并請聯系現實生活,說說哪種方式更容易得到人才,更能體現公平競爭的精神?秦漢與隋唐官員選拔方式的不同點:秦漢時期是推舉,隋唐時期是考試。推舉往往要對被推舉者長期觀察或考核,如果推舉人大公無私,嚴格遵照推舉標準,認真考核人士,那么,推舉方式確能獲得賢能之士。反之,如果推舉人徇私舞弊,不嚴守選舉標準,那么推舉方式就容易產生弊端。考試方式看重選拔者的學識,學識能力的考核,可以制訂合理的考核評判標準,可以建立考試制度,更能體現公開、公平的選舉精神。但是。如果考試內容不切實際或考核評判標準過于死板,那么,即便做到公開、公平,也不能獲得真正的人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