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實驗設計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實驗設計單

資源簡介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1單元 關心天氣
1.今天天氣怎么樣
實驗一:設計天氣符號
實驗目的 學會用簡單的符號表示天氣。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4.5*8cm卡紙、鉛筆或水彩筆(自備)。
實驗步驟 1.你能自己設計符號表示今天的天氣嗎?每個人畫一畫,要畫得簡單易懂。
2.小組內交流設計的作品、評價,可適當修改自己的作品。
3.小組內評選出“內容準確、結構簡單、圖案美觀”的作品,并展示。
4.比較推選出的作品,尋找作品的共性,認識符號的內涵。
5.共同商議一些較難的符號。如表示風及風力的大小。
6.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由于符號屬于抽象表達,需注意區分繪畫和符號表達。 2.要注意引導學生由關注符號的形象轉向關注符號的內涵。 3.要在追求創意的基礎上,力求“準確、簡單、美觀”。
實驗現象 我們可以用簡潔、美觀的符號表示天氣。
實驗結論 用符號表示天氣簡潔、美觀、方便。
反思與拓展 結合天氣預報,認識更多的天氣符號。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1單元 關心天氣
2.天氣的影響
實驗一:觀察和比較干松果與濕松果
實驗目的 通過制作晴雨花活動,加深天氣對周圍物品有影響的認識。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每組干松果1個,濕松果1個(課前適量噴水)。
實驗步驟 1.根據天氣情況,引導學生觀察晴天和雨天的松果的鱗片。如果上課時天氣晴朗,可先在一個松果的鱗片上噴適量的水;如果上課時天氣陰雨,可讓學生觀察陰雨天的松果的鱗片,等天氣晴朗后再觀察晴天的松果的鱗片。
2.學生觀察并匯報自己的發現。
3.師生一起猜想與探究松果鱗片打開與緊閉的秘密。
4.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松果儲藏時要保持干燥。
實驗現象 1.晴天,松果的鱗片會打開。 2.雨天,松果的鱗片會緊閉。
實驗結論 松果的鱗片會隨天氣的變化而開閉。
反思與拓展 尋找生活中更多會隨陰晴變化而變化的事物。
實驗原理 晴天干燥,松果的鱗片會因為干裂而打開;相反,如果天氣濕潤,松果的鱗片會因為潮濕而緊閉。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1單元 關心天氣
2.天氣的影響
實驗一:制作晴雨花(學生版本制作)
實驗目的 通過制作晴雨花活動,加深天氣對周圍物品有影響的認識。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每組藍紙皺紋紙若干、鐵絲1根、小噴壺1個、濃食水若干(課前配制好)。
實驗步驟 1.上課前教師事先配制好濃鹽水(在熱水中加入食鹽,攪拌至食鹽不能再溶解)
2.指導學生利用藍色皺紋紙做一朵紙花: (1)把藍色皺紋紙一層一層地摞整齊,像疊紙扇子一樣一正一反來回折,一直折成條狀. (2)用細鐵絲勒住紙條中間,兩端各剪一刀。 (3)再把疊好的紙一層一層地展開,紙花就做好了。
3.在紙花上噴灑足夠量的濃鹽水,放到室外曬干。
4.觀察紙花在晴天和陰雨天的變化。
5.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鹽水要盡可能濃一些。 2.制作紙花時,使用剪刀和鐵絲時要注意安全,防止劃傷手。
實驗現象 1.紙花在晴天時顏色淺一些。 2.紙花在陰雨天時顏色會變深。
實驗結論 紙花會隨著天氣的干濕度變化,說明天氣對周圍物品有影響。
反思與拓展 把晴雨花掛在墻上,觀察晴雨花每天的變化,并且做好每日記錄。(堅持半個月。)
實驗原理 下雨前,空氣中水汽充沛,空氣濕度大,鹽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潮解,藍色皺紋紙在鹽水的作用下,顏色會加深。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1單元 關心天氣
2.天氣的影響
實驗一:制作晴雨花(教師版本制作)
實驗目的 通過制作晴雨花活動,加深天氣對周圍物品有影響的認識。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白色濾紙或吸水性較強的白紙若干、剪刀、細鐵絲,氯化鈷溶液(氯化鈷為有毒物質,不能吞食,吸入或皮膚接觸可能致敏,學生不宜使用),蠟燭(或酒精燈),小型噴霧器。
實驗步驟 1.取一張白色濾紙或吸水性較強的白紙,用剪刀、細鐵絲制作成一朵紙花。
2.把紙花放在氯化鈷溶液中浸泡一會兒,取出晾干。再放入氯化鈷溶液浸泡,晾干,這樣反復幾次,直到紙花變成粉紅色為止。
3.點燃蠟燭(或酒精燈),把粉紅色紙花放在火焰上烘烤,花的粉紅色漸漸變藍,最后變成天藍色。
4.往紙花噴些水霧,藍色的花立即變成粉紅色,再拿到火上烘烤,又變成藍色。
5.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烘烤時避免讓紙花燒著。 2.蠟燭燃燒時注意安全,不要讓蠟燭燙到自己或者引起火災。
實驗現象 1.放在火上烤之前,白色紙花會慢慢變成粉紅色。 2.放到火上烤之后,粉紅色紙花會慢慢變成藍色,直到變成天藍色。 3.往烤干的紙花上噴霧,藍色紙花會變成粉紅色。 4.再次放到火上烤,粉紅色紙花又會慢慢變藍,直到又變成天藍色。
實驗結論 紙花會隨著天氣的干濕度變化,說明天氣對周圍物品有影響。
反思與拓展 把晴雨花掛在墻上,觀察晴雨花每天的變化,并且做好每日記錄。(堅持半個月。)
實驗原理 氯化鈷是一種對水敏感的特殊性質,天氣晴朗時,空氣中的水分少,二氯化鈷難以吸水,呈藍色;在下雨時,空氣中水分增加,二氯化鈷吸水,呈粉紅色。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1單元 關心天氣
3.四季的天氣
實驗一:給不同季節的花和動物排序
實驗目的 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通過每個季節里動植物的典型活動或變化,知道季節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不同季節的動植物卡片。
實驗步驟 1.出示一年12個月的典型花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按季節給它們分類。
2.按季節出示一年12個月的典型花卉圖片。
3.引導學生圍繞一株植物討論它在一年里的變化。
4.出示一年12個月的典型動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按季節給它們分類。
5.按季節出示一年12個月的典型動物圖片。
6.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動物在某個季節里是看不到的,它們去了哪里?
7.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這個環節內容非常豐富,要切忌于表面,簡單處理,只是停留在看看、讀讀、說說這個層面上;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設計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和活動。 2.具體的動物與植物不要局限在教材上的范例,要結合當地的實際進行教學。
反思與拓展 尋找身邊植物和動物在一年12個月里的變化。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1單元 關心天氣
3.四季的天氣
實驗二:認識二十四節氣
實驗目的 閱讀二十四節氣的內容,了解其中相關氣象信息。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二十四節氣表、二十四節氣思維導圖。
實驗步驟 1.你們知道哪些節氣?說一說節氣有什么寓意?
2.小組為單位,閱讀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和詩,體會它們所代表的氣候節律。
3.調查生活中哪些和節氣有關的諺語或習俗。
4.按照季節給節氣排序,形成思維導圖。
5.將二十四節氣分類,哪些和天氣有關,哪些和動植物有關,哪些和季節有關。
6.觀看二十四節氣的視頻,更深入地了解二十四節氣。
注意事項 要充分地調動學生對二十四節氣的原有認識和理解,輔以教師必要的講解。
反思與拓展 了解生活中更多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現象。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2單元 天空中的星體
4.曬太陽
實驗一:做一個簡易太陽能熱水器
實驗目的 感知太陽能夠發光發熱。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每組黑色自封袋1只、塑料瓶1個、水50ml。
實驗步驟 1.在塑料瓶中裝入50ml的水。
2.將塑料瓶蓋緊,放入黑色自封袋中,裹緊瓶子并放到陽光直射的地方。
3.10-15分鐘后,將塑料瓶取出,水倒入燒杯,同時準備一杯從水龍頭剛放出來的水,兩者比較,說說有什么發現。
4.提供太陽能熱水器的圖片,將熱水器上的集熱管與曬的黑色的大塑料瓶相比,它們有什么相似之處。
5.收集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為保證效果,水不易多。 2.曬得時間根據季節變化可適當延長或縮短。
實驗現象 1.塑料瓶中的水摸上去比較從自來水龍頭剛放出來的水熱。
實驗結論 黑色塑料袋能夠收集熱量。
反思與拓展 尋找生活中利用黑色物體吸熱的現象。
實驗原理 顏色深的物體吸熱性能好。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2單元 天空中的星體
5.看月亮
實驗一:觀察月相盒中的“月亮”的形狀
實驗目的 通過看月相盒中的“月亮”,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狀。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月相盒、記錄單。
實驗步驟 1.出示并介紹月相盒:①小燈泡代表太陽②盒中間的小球代表月亮③月相盒周圍的小孔代表一個月中在不同時候看到的月相。
2.按照從月初到月末的順序指導學生觀察月相盒中的月相變化,并畫出來。
3.比較畫出來的月相哪些是你看到過的,哪些是你沒看到過的。
4.按照從月初到月末的順序展示觀察結果,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一個月中的月相變化。
5.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適當引導學生理解月相盒是如何模擬月相變化的。 2.注意月相盒上時間的變化。
實驗現象 一個月中的月相變化:新月-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凸月-下弦月-殘月。
實驗結論 月亮有不同的形狀。
反思與拓展 觀察實際的月亮,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狀,并能理解月亮和太陽一樣東升西落。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2單元 天空中的星體
5.看月亮
實驗二:觀察一天中月亮位置的變化
實驗目的 通過觀察、記錄生活中的月亮一天中位置的變化,知道月亮也和太陽一樣東升西落。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記錄單。
實驗步驟 1.在一個月當中,月亮有形狀的變化,在一天當中,月亮會有位置的變化嗎?月亮也和太陽一樣東升西落嗎?
2.像觀察太陽那樣選擇固定的觀察點觀察月亮的位置移動情況。
3.指導學生提前觀察,并適當記錄。
4.展示學生觀察的結果,并進行交流,明確月亮也想太陽一樣東升西落。
5.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觀察月亮時,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觀察與記錄。
實驗現象 夜晚,月亮從東方升起,西風落下。
實驗結論 月亮和太陽一樣,也有東升西落。
反思或拓展 鼓勵學生與家長一起觀察一個月的月亮。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2單元 天空中的星體
5.看月亮
實驗三:像伽利略一樣觀察月亮
實驗目的 像伽利略那樣,用望遠鏡觀察月亮,增強學生觀察天空中星體的興趣。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每組簡易伽利略望遠鏡1個、記錄單1份,天文望遠鏡1個。
實驗步驟 1.指導學生使用建議伽利略望遠鏡:物鏡對準要觀察的物體,目鏡對準自己的眼睛。
2.選擇身邊較遠處的物體,對準觀察物,調整望遠鏡筒身的長短,直到看清倒立的圖像。
3.課后利用伽利略望遠鏡觀察月亮,并記錄。
4.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觀察月亮時,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觀察與記錄。 2.及時評價,要肯定學生觀察中可能出現的黑點或凹凸面現象,以糾正學生認為月球表面光滑潔凈的錯誤概念。
實驗現象 利用望遠鏡可以觀察到月亮的表面不光滑。
實驗結論 月亮的表面不光滑。
實驗原理 如果目鏡、物鏡都是凸透鏡,那么看到的圖像是倒立的;如果目鏡是凹透鏡、物鏡是凸透鏡,那么看到的圖像是正立的。
反思或拓展 鼓勵學生堅持觀察,并比較什么時候觀察月亮更清楚。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2單元 天空中的星體
6.數星星
實驗一: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秘密。
實驗目的 知道光線的強弱影響著人們看星星。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每組大小不同的手電筒若干。
實驗步驟 1.一般我們是在什么時候觀察星星,那么白天為什么看不到星星呢?
2.拉上窗簾,關上燈,用小電筒照射“天空”——屋頂,可以看到“星星”最多最亮(手電筒光)。
3.打開燈,觀察“星空”有什么變化?“星星”變暗了。
4.再拉開窗簾,“星空”又有什么變化?一些本來就暗的“星星”看不見了,整個“星空”看到的“星星”寥寥無幾。
5.根據觀察的現象,學生再次猜想白天為什么看不到星星。
注意事項 1.教室要盡可能遮光。 2.要準備大小不同的手電筒,以形成大小不同的“星星”。
實驗現象 1.拉上窗簾,關上燈時,可以看到的“星星”最多最亮。 2.打開燈,看到的“星星”變暗了。 3.再拉開窗簾,一些本來就暗的“星星”看不見了,整個“星空”看到的“星星”寥寥無幾。
實驗結論 白天的光線比較強,看不見星星。
反思與拓展 探究什么時候觀察星星最清楚。
實驗原理 星星距離地球很遠,光線很弱,白天太陽的光線強,基本看不見星星;晚上的光線弱,能看見星星。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 用力以后
7.推和拉
實驗一:利用小推車超市購物。
實驗目的 通過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對推力或拉力的分析,進一步感知力的大小及其方向的聯系。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小推車、金屬鉤碼、超市購物圖。
實驗步驟 1.指導學生閱讀超市購物圖,明確要求。
2.學生從入口進入超市,按超市購物圖在超市購物,注意小車的推和拉,并真正了解有時只能推或拉。
3.將物品放到購物車上,學生感受隨著物品的增加,小車使用的推力或拉力增大。
4.分析購物過程的推和拉,明確力有大小和方向,學會用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5.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必須到指定位置才可以拿取物品,不可以提前拿取。 2.使用完后,將購物車放到指定位置。
實驗現象 1.在購物過程中,小車需要推力或拉力。 2.隨著物品的增加,小車使用的推力或拉力增大。
實驗結論 力可分為推力和拉力,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可以用箭頭表示。
反思與拓展 尋找生活中的推力與拉力。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 用力以后
8.形狀改變了
實驗一:改變物體的形狀
實驗目的 通過玩氣球、橡皮擦、鐵絲、海綿、橡皮筋等物體,知道用拉、彎、壓、扭等方法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進一步感知用力以后物體的形狀會發生變化。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每組橡皮擦1塊、氣球1個、海綿1塊、鐵絲1根、橡皮筋1根。
實驗步驟 1.出示橡皮擦等,引導學生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改變物體的形狀,用力后物體會發生什么變化?
2.學生分組實驗,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交流時,可邊做邊說,從中提煉出“拉伸、彎曲、壓縮、扭轉”等基本方法。
4.進一步思考在生活中我們改變物體形狀的方法。
5.收拾與整理器材。
注意事項 1.使用皮筋、鐵絲時需用力適當,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傷害。
實驗現象 1.橡皮擦、氣球、海綿、鐵絲、橡皮筋等在受到力后形狀會發生改變。
實驗結論 我們通過“拉伸、彎曲、壓縮、扭轉”等方法對物體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反思與拓展 在生活中尋找更多用力改變物體形狀的方法。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 用力以后
8.形狀改變了
實驗二:探究里與橡皮筋長度變化的關系。
實驗目的 通過觀察和比較在橡皮筋上不掛鉤碼、掛一個鉤碼和掛兩個鉤碼時拉力對橡皮筋長度的影響,發現拉力越大,橡皮筋伸出長度越長。
實驗類型 探究性演示實驗
實驗器材 磁力鉤3個、橡皮筋3根,鉤碼1盒。
實驗步驟 1.在黑板上畫線,將3個磁力鉤固定在同一條線上,選擇同樣長短的橡皮筋掛在磁力鉤上,從左到右一次編號為1、2、3號,在1號橡皮筋的底端畫線。
2.在2號橡皮筋上掛上1個50g的鉤碼,看橡皮筋拉伸的長度,并在橡皮筋的底端畫線。
3.在3號橡皮筋上掛上2個50g的鉤碼,看橡皮筋拉伸的長度,并在橡皮筋的底端畫線。
4.比較不掛鉤碼、掛一個鉤碼和掛兩個鉤碼時拉力對橡皮筋長度的影響,發現拉力越大,橡皮筋伸出長度越長。
5.猜想掛3個、4個鉤碼可能拉伸的長度。
6.收拾與整理器材。
注意事項 1.磁力鉤的位置需在同一條直線上。 2.橡皮筋的長度要盡可能一樣。
實驗現象 橡皮筋在不掛鉤碼、掛一個鉤碼和掛兩個鉤碼時會隨著鉤碼數量的增加拉長,鉤碼的個數越多,橡皮筋伸出長度越長。
實驗結論 拉力越大,橡皮筋伸出長度越長。
反思與拓展 思考:如果一直掛下去會怎樣?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 用力以后
9.動起來和停下來
實驗一:讓小車動起來、停下來,體會用力的不同
實驗目的 按照要求玩小車,體會不同情境下用力的不同。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小車、鉤碼。
實驗步驟 1.同桌合作,同一輛小車,A學生先讓小車啟動得快一點,再讓小車啟動得慢一點,B學生在對面讓快慢不同的小車停下來。A學生說說啟動快、啟動慢時用力的不同,B學生說說讓快慢不同的小車停下來時用力的不同。
2.A同學兩只手同時啟動兩輛輕重不同的小車,B同學在對面讓它們停下來。A同學說說讓輕重不同的小車啟動時用力的不同,B同學說說讓輕重不同的小車停下來時用力的不同。
3.同桌交換。
4.在體驗活動的基礎上,試著給重型卡車司機提點建議,并說說理由。
5.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玩小車的活動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有點復雜,活動前需要把要求和做法交代清楚,讓學生借助實物明確做什么、怎么做。
實驗現象 1.讓小車啟動得快一點比慢一點用的力更大。 2.讓啟動得快一點的小車停下來比慢一點的小車停下來用的力大。 3.啟動輕重不同的小車,小車越重用的力越大。 4.讓輕重不同的小車停下來,小車越重用的力越大。
實驗結論 小車啟動時用力越大,啟動越快;小車越重,啟動和停下來時用力越大。
反思與拓展 面對道路上行駛的重型卡車,為保證自身安全,我們應該注意什么。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 用力以后
9.動起來和停下來
實驗二:吹乒乓球游戲
實驗目的 通過競賽游戲,再一次體驗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競賽場地、乒乓球、吸管。
實驗步驟 1.引導學生自己給游戲命名,并制定游戲規則。
2.分組開展活動,比比誰進球多。
3.請進球多的學生說說成功的經驗方法。
4.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要強調用力方法有很多,吹球也是對乒乓球用力,也會使它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實驗現象 1.對著乒乓球吹氣,也是對乒乓球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實驗結論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反思與拓展 尋找生活中更多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例子。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 奇妙的光
10.明亮和黑暗
實驗一:想辦法看清封閉紙盒里的圖畫
實驗目的 能夠想辦法讓光進入封閉紙盒中,會用“有光才能看見物體”表述光的作用。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每組有觀察孔和可開閉的透光孔的紙盒1個、圖畫1張。
實驗步驟 1.出示封閉紙盒,在不做任何改變的前提下,讓學生通過觀察孔嘗試看清紙盒內的圖畫信息。
2.引導學生思考:想要看到紙盒內的物體,我們可以怎么做?
3.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打開事先開好的小孔,學生輪流觀察,并描述自己看到的圖畫信息。
4.引導學生思考:想要看得更加清楚紙盒內的物體,我們可以怎么做?
5.學生在盒子上開更多的小孔,讓學生意識到光線進得越多,看得越清楚。
6.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輪流觀察,不爭不搶。 2.不要急于給紙盒開孔,要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實驗現象 1.隨著孔數的增加,我們看得紙盒里圖畫的信息越多。
實驗結論 有光才能看到物體。
反思與拓展 尋找更多的看清封閉紙盒里圖畫的方法。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 奇妙的光
10.明亮和黑暗
實驗二:探究手電筒放置的遠近與光斑的關系
實驗目的 能夠想辦法讓光進入封閉紙盒中,會用“有光才能看見物體”表述光的作用。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每組手電筒1個、彩色卡紙1張、白色卡紙1張、筆1支。
實驗步驟 1.出示問題“手電筒放置的遠近與光斑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作出合理的解釋。
2.教師示范“手電筒豎著照射桌面”的辦法。
3.學生用手電筒豎著照射桌面上的白色卡紙,請他們嘗試畫出不同的光斑。
4. 將白色卡紙換成其他顏色的卡紙,做上面的實驗,觀察光斑的變化。
5.引導學生討論并說說手電筒照射桌面光斑亮度變化的原因。
6.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手電筒方向必須豎直向下 2.要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注意分工明確。
實驗現象 手電筒距離紙面越遠,光斑越大,亮度越暗。手電筒距離紙面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實驗結論 光斑的大小與手電筒放置的遠近有關,且手電筒距離紙面越遠,光斑越大,亮度越暗。手電筒距離紙面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反思與拓展 觀察生活中有關于光斑的現象。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 奇妙的光
11.透明與不透明
實驗一:觀察玻璃片、毛玻璃片、瓷磚片
實驗目的 知道物體可以分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并學會隔著物體看木塊的方法辨別物體的透明度。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玻璃片1個、毛玻璃片1個、瓷磚片1個、木塊。
實驗步驟 1.出示玻璃片、毛玻璃片和瓷磚片,讓學生隔著這些物品看木塊,描述看到的情況。
2.根據看到的情況,判斷屬于透明、半透明,還是不透明。
3.尋找身邊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物體。
4.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辨別物體的透明度時,教室里的光線要比較強。 2.玻璃、瓷磚較鋒利,使用時要注意安全。
實驗現象 1.透過玻璃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木塊;透過毛玻璃片,看到的木塊較模糊;透過瓷磚,看不見木塊。
實驗結論 玻璃片是透明的,毛玻璃片是半透明的,瓷磚是不透明的。
反思與拓展 尋找生活中更多透明、半透明與不透明的物體。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 奇妙的光
11.透明與不透明
實驗二:觀察比較兩種燈泡的玻璃和燈光。
實驗目的 通過觀察、比較、描述兩種燈泡的玻璃和燈光的不同,發現透明、半透明物體的透光效果的變化。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透明、半透明的燈泡各1個,燈座2個。
實驗步驟 1.出示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的燈泡,讓學生觀察、比較兩種燈泡玻璃的不同,要求學生用“透明”“半透明”進行描述燈泡玻璃的特征。
2.教師演示點亮兩種燈泡,學生討論,透明、半透明材料的透光效果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用“刺眼”“柔和”這樣的詞語進行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3. 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不能讓學生長時間看打開的透明玻璃的白熾燈泡,以免對眼睛造成傷害。
實驗現象 1.透明玻璃的燈泡能清楚地看見燈泡里面的結構,半透明玻璃的燈泡不能清楚地看見燈泡里面的結構。 2.點亮燈泡后,透明玻璃的燈泡光呈現黃色,顯得比較亮、比較刺眼;半透明玻璃的燈泡光呈現白色,顯得比較柔和。
實驗結論 1.透明玻璃的燈泡能清楚地看見燈泡里面的結構,半透明玻璃的燈泡不能清楚地看見燈泡里面的結構。 2.點亮燈泡后,透明玻璃的燈泡光呈現黃色,顯得比較亮、比較刺眼;半透明玻璃的燈泡光呈現白色,顯得比較柔和。
反思與拓展 尋找生活中使用透明、半透明材料的透光效果。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 奇妙的光
12.玩玻璃紙
實驗一:探究舞臺上演員裙子變色的原因
實驗目的 通過探究舞臺上演員裙子變色原因,讓學生知道光能改變物體的顏色。
實驗類型 探究性演示實驗
實驗器材 紅黃藍綠色玻璃紙各1片,手電筒1個,白衣娃娃一個。
實驗步驟 1.學生觀看舞臺歌舞表演的視頻,引導學生猜測舞臺上演員裙子變色的原因,讓學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證明他們猜測的舞臺上演員裙子變色的原因。
2.讓學生說一說,紅色玻璃紙蒙在手電筒上照射白衣娃娃,可能會看到什么現象。
3.讓學生做一做,紅色玻璃紙蒙在手電筒上照射白衣娃娃,觀察看到的現象并描述。
4.讓學生再換幾種不同顏色的玻璃紙進行探究。
5.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手電筒光源,禁止對著人眼照射。 2.調整手電筒角度和距離,保證光源射到白色娃娃裙上。 3.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有序展開實驗。
實驗現象 手電筒蒙上不同顏色的玻璃紙照射白色裙子,白裙會變成相應的顏色。
實驗結論 光線透過不同的有色玻璃紙,會呈現不同的顏色。
反思與拓展 尋找生活中像有色玻璃紙這樣的物體。
實驗原理 有色玻璃紙能過濾其他顏色的光。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 奇妙的光
12.玩玻璃紙
實驗二:探究透過玻璃紙看獅子“變身”的秘密
實驗目的 透過彩色透明玻璃紙看物體,物體的顏色會變化。
實驗類型 探究性演示實驗
實驗器材 每組紅黃藍綠色玻璃紙、小獅子圖案、英語單詞各1張
實驗步驟 1.觀察小獅子圖案,描述小獅子圖案細節。
2.蒙上紅色玻璃紙觀察小獅子圖案,和原圖比較,描述圖案發生了什么變化。
3.蒙上黃色玻璃紙觀察小獅子圖案,和原圖比較,描述圖案發生了什么變化。
4.觀察英語單詞圖案,描述英語單詞圖案的細節。
5.蒙上紅色玻璃紙觀察英語單詞圖案,和原圖比較,描述圖案發生了什么變化。
6.蒙上藍色玻璃紙觀察英語單詞圖案,和原圖比較,描述圖案發生了什么變化。
7.蒙上綠色玻璃紙觀察英語單詞圖案,和原圖比較,描述圖案發生了什么變化。
8.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仔細觀察原圖案。 2.對比觀察蒙不同玻璃紙后圖案。
實驗現象 蒙不同顏色玻璃紙,圖案發生了變化。
實驗結論 透過不同顏色玻璃紙看物體,物體顏色會發生變化。
反思與拓展 根據小獅子變身原理,自己設計不同顏色圖案,用不同顏色玻璃紙蒙著看。







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專項學習 像工程師那樣
專項學習:像工程師那樣
實驗一:制作一個風向標
實驗目的 模仿工程師,制作一個方向標。
實驗類型 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 吸管、卡紙、大頭針、帶橡皮擦的鉛筆(有孔水筆)。
實驗步驟 1.觀察現成的方向標,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方向標。
2.小組內討論方向標的組成和如何制作方向標。方向標的組成:底座、
3.制作方向標:(1)用卡紙剪一個小三角形,作為箭頭。(2)用卡紙剪一個五邊形,作為箭尾。(3)將吸管兩頭分別剪開一條縫隙。(4)把箭頭、箭尾分別插在吸管兩頭。(5)將大頭針插入吸管中,插在鉛筆的橡皮擦上。(將大頭針插入吸管后,直接插入水筆頂部小孔中。(6)將鉛筆(水筆)底部插在橡皮泥中。
4.從不同方向向風向標吹氣,測試風向標性能。
5.到生活中,利用自制的方向標測定風向。
6.收拾與整理桌面。
注意事項 1.在裁剪箭頭和箭尾時,一定要注意,箭尾的面積要大于標頭的面積,約是箭頭的兩倍,這樣,在風吹來時,箭尾的受風面積大于標頭,受到的力也大于標頭,箭尾才會向迎風偏轉,箭頭也才會指向風來的方向。 2.把安裝好箭頭、箭尾后,把它放在食指上,找平衡點,那就是大頭針插入的位置。
實驗現象 風向標的箭頭會指向風來的方向。
實驗結論 風向標會指示風向。
反思與拓展 風是有方向的,風吹來的方向即為風向。風向標是一個不對稱形狀的物體,重心點固定于垂直軸上。當風吹過,對空氣流動產生較大阻力的一端(箭尾)便會順風轉動,使風向標的箭頭永遠指向風的來源。其原理其實非常簡單:箭尾受風面積比箭頭大,若箭頭及箭尾均受風,箭尾必會被風推后,使箭頭移往風的來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昌县| 克什克腾旗| 斗六市| 木里| 盐山县| 惠水县| 江川县| 夏津县| 文昌市| 班戈县| 博野县| 漾濞| 河间市| 彰武县| 广德县| 富裕县| 保康县| 漠河县| 新营市| 新津县| 临泉县| 牙克石市| 博客| 玉林市| 行唐县| 涡阳县| 峨眉山市| 兰西县| 上高县| 十堰市| 自贡市| 德钦县| 和硕县| 寻甸| 英超| 天峻县| 霍邱县| 扶风县| 泰兴市| 麦盖提县|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