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部編八年級歷史上冊復習資料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部編八年級歷史上冊復習資料

資源簡介

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1課 ?鴉片戰爭(1840-1842)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英國為了開辟海外市場,改變貿易不利局面。
?2、走私鴉片的危害:白銀外流,威脅清政府的財政,加重百姓負擔;摧殘國人體質;導致政治腐敗和軍隊戰斗力削弱。
3、道光帝派林則徐查禁鴉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5、虎門銷煙的意義: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6、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7、.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8、中國戰敗,1842年8月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性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內????容 危????害
通商?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便利了侵略者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料
割地 割香港島給英國 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
賠款 賠款2100萬銀元 加劇了財政危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議稅 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破壞了貿易關稅主權,便利了侵略者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9、補充條約:1843年中英簽訂《虎門條約》,從中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 1844年簽訂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華權益。
10、鴉片戰爭的影響:中國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1、啟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發展才是硬道理;②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綜合國力。
?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華權益。
2.主兇:英、法;幫兇:美、俄
3.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4..英法美俄和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西方列強獲得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
5、?英法美和清政府簽訂《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清政府被迫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6、1860年10月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搶劫,火燒圓明園。充分暴露出了侵略者的兇殘本質。
7、英法與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清政府除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外,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也大幅增加。
8、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中俄《璦琿條約》條約是近代割占中國領土最多的條約。)
9、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1、原因:鴉片戰爭失敗,清政府剝削加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2、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后在廣西傳教。
3、開始的標志——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被稱為“太平軍”。
4、.永安建制——永安封王——標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云山、北王韋昌輝,冀王石達開。(東西南北翼,楊蕭馮韋石,均受東王節制)。
5、1853年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作為都城。——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起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6.頒布《天朝田畝制度》:(1)內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
(2)目的:太平天國想通過這個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3)評價:《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
7、1853年,為了推翻清朝統治和鞏固政權,太平天國進行.北伐和西征。北伐軍全軍覆沒,西征取得重大勝利——太平天國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
8.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由盛轉衰:1856年,楊秀清意圖篡位。結果楊秀清被殺,韋昌輝被處死,石達開率部出走,太平軍損失慘重,人心士氣受到嚴重影響。
9.為改變太平天國的不利局面,封洪仁玕為干王,總理朝政;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
?10、洪仁玕寫出《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得到洪秀全的贊賞。但是由于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踐。
11.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軍攻陷天京。
12、評價太平天國運動:(1).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2).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
第二單元??近代化早期的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第4課 ??洋務運動(領導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
1.目的: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3.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口號:自強(前期)、求富(后期)
5洋務運動的內容:
(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起,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京師同文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3)創辦近代民用企業:從19世紀70年代起,以“求富”為口號,興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4)建立新式海陸軍: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海軍: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A)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組建新式洋槍隊。使清軍的武器和戰術發生變化。
(B)19世紀70年代,中亞浩罕國阿古柏侵略新疆,俄國侵占伊犁。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成功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整個新疆。1884年,新疆行省建立。
(C)80年代,洋務派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新式海軍。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建立臺灣行省。
6.評價洋務運動: (1)地位、性質: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2)進步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企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由于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7.失敗的根本原因: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清朝統治,沒有改變封建制度
8.啟示:學習西方,不僅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要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1、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2、原因: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日本實行大陸政策)
3、1894年7月,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4.經過:1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葉志超逃跑。
???????? 2黃海大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200名將士殉國。北洋艦隊主力尚存,日軍奪取制海權。
???????? 3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犧牲;日軍制造了旅順大屠殺,殺害兩萬多中國人。
???????? 4威海衛戰役:丁汝昌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結果:清政府戰敗,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1895年,在日本馬關,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



內??????容 危??????害
(割地)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賠款)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 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通商)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有利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6、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7、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1).導火線——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向中國索取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2).表現:列強在中國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
第6課 ??戊戌變法(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1、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目的:變法圖強,維護清朝統治。
3、公車上書: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憤。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要求拒和、變法、遷都。影響: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4、維新派.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影響最大的報刊:上海的《時務報》(梁啟超)和天津的《國聞報》(嚴復)。
5.戊戌變法(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1)導火線: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開始標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 (2)主要內容:
領域 變法詔令主要內容 意??義
政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
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化教 育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 有利于資產階級參與政權,有利于傳播資產階級思想
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 有利于軍事強大
6、結果:失敗。原因:變法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劉光弟、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就義前曾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7、性質:戊戌變法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8、意義:戊戌變法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9、變法失敗的原因:(1)客觀原因:頑固派勢力強大,維新派力量薄弱。
(2)主觀原因: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充分發動群眾,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 10、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7課 ??抗擊八國聯軍
一、義和團運動:1.興起:19世紀末,山東、直隸一帶。
2.發展:清政府為了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并承認其合法地位。義和團,通過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等方式,表達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到1900年夏,義和團已經控制了京津地區。
3.口號:“扶清滅洋”——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時也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
4.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
5.影響: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直接原因: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
2.爆發: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3.經過:1廊坊阻擊戰中,八國聯軍慘敗,退回天津。2攻占大沽炮臺?,慈禧太后對外宣戰。3在北京,清政府鼓勵義和團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成為列強擴大對中國侵略的借口。4天津保衛戰,與侵略軍爭奪老龍頭火車站,并炮轟紫竹林租界。聶士成殉國。
4.結果: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逃,下令絞殺義和團。八國聯軍在北京屠殺、劫掠。
三、1《辛丑條約》的簽訂:.1901年;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簽訂。
內?????容 危?????害
賠 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 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使清政府的經濟將長期受制于列強
禁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表明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淪為“洋人的朝廷”
拆 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便利了列強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
?劃 改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 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和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使清政府完全處于各國軍隊的影響和控制之下。?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便于清政府按照帝國主義的意圖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2、評價:《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3、影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1.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
2.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號召“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性質:興中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3.1895年,孫中山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后,逃亡海外。
二、中國同盟會:
1.成立條件:(1)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代表作有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
(2)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影響較大的有華興會和光復會。
(3)孫中山的主張逐漸得到其他革命黨人的認同,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2.目的: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
3.、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并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
4.政治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5.機關報:《民報》
6.性質: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7.作用:使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三、三民主義:1.內容:“民族”(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即推翻清王朝)、“民權”(創立民國,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即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議會制共和國)、?“民生”(平均地權,即核定全國地價,全民享有)
2.作用: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
第9課 ??辛亥革命(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一、革命志士的奮斗
名稱 時間 地點 人物 結果 意義
萍瀏醴起義 1906年冬 萍鄉、瀏陽、醴陵 劉道一、蔡紹南 失敗 同盟會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使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
安慶、紹興起義 1907年夏 安慶、紹興 徐錫麟、秋瑾 失敗
廣西起義 1907年 廣西鎮南關 孫中山、黃興 失敗
黃花崗起義 1911.4 廣州 孫中山、黃興、趙聲等 失敗 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義 1911.10.10 武昌 主力: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 成功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二、辛亥革命的評價(意義):
1.性質: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2.進步性:①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②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也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
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
一、中華民國的建立
1.經過: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成立臨時參議院,由各省的會議代表任參議員。
2.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逼迫下,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統治結束。
2.1912年2月13日 ,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并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 ,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3.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目的: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
2.頒布:?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內容:①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主權在民)②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平等)③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自由)④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三權分立)
4.意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
一、二次革命:1.導火線:“宋案”:宋教仁于1912年組建國民黨,在國會占明顯優勢,1913年準備北上組閣時在上海遇刺身亡。 2.時間、領導人:1913年,孫中山、黃興 3.結果:被袁世凱鎮壓,孫中山、黃興流亡日本
二、袁世凱復辟帝制:1.對內政策: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民黨、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無限期連任,可指定繼承人。
2.對外政策: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聘用日本人為顧問等。
三、護國戰爭: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杰共同奮起,維護共和制度。?1915年,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北洋軍隊人心渙散,節節敗退,1916年袁世凱取消帝制,絕望死去。
四、軍閥割據: 1.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四分五裂。
2.割據: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著北京政府,并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奉系軍閥張作霖盤踞東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軍閥所控制:滇系軍閥唐繼堯占云南、貴州;桂系軍閥陸榮廷占廣東、廣西。
3.影響:這些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
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1.目的: 啟發國民新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以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2、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敬告青年》一文。
3.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
4.主要陣地:《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 5、口號、旗幟:民主、科學
6.內容:①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新青年》發表了大量的文章,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文化。代表作: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②提倡民主與科學。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提出并形象地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
③提倡文學革命,倡導白話文,建設新文學。?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白話文逐漸普及。
7.評價、意義:①進步性: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②局限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③性質: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8、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第13課 ??五四運動
一、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二、經過:(一)爆發: 1.時間、地點、主力: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
2.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最能體現反帝反封建的性質)、“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二)擴大: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中心由北京轉到上海。
三、結果: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①北洋軍閥釋放被捕的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③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四、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五、意義:在這次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一些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六、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
?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關注馬克思主義。1919年,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壯大;②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后在嘉興南湖游船)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誕生(7月1日黨的生日)。
時間、地點 1921年7月,上海——嘉興南湖游船
代??表 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主要內容 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
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
標 志 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誕生
3.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新”在哪里:①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②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③新的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
4.中共二大: (1)時間、地點:1922年7月,上海;
(2)主要內容:重申了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建設共產主義。制定黨的最低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3)意義: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 1.措施:設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全國的工人運動。
2.成果: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
3.頂峰: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4.教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第五單元??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
?第15課 ??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是從1924年至1927年,國共合作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又稱“大革命”。國民革命的高潮是1926年的北伐戰爭。國共合作的成果是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
一、國共合作的實現
1.中共三大的召開(1923年6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合作形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
2.國民黨一大的召開(1924年1月):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大會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3.黃埔軍校建立:1924年5月,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在廣州黃埔成立,孫中山任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意義: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二、北伐勝利進軍: 1.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2.1926年7月,北伐誓師,總司令:蔣介石。北伐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3.主要戰場:湖南、湖北;?重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戰役;“鐵軍”:葉挺第四軍獨立團??
三、結果: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民革命失敗。(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四、1、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蔣介石建立。(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2、1928年,張學良發表通告,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東北易幟)?。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了一全國。
?
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一、南昌起義:1.時間、地點: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8月1日建軍節)
2.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分隊伍轉戰湘南。)
3.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二、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1.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2.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舉行秋收起義。
3、文家市決策:放棄城市改向山區進軍。 4、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7年10月毛澤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6.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部分南昌起義的部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紅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7、▲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三、工農武裝割據:1.形成 :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2.發展:(1)古田會議:1929年在福建上杭縣古田召開,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
(2)、到1930年,全國各地創建了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其中,中央革命根據地面積最大。
(3)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31年冬,江西瑞金,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與管理國家的初步嘗試。
四、井岡山道路: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1934.10-1936.10)
1.原因: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在軍事上?“左”的錯誤,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開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八萬多突圍西進,開始長征。
3.經過:江西瑞金出發——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強渡烏江——攻克遵義——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繳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進入甘肅——吳起鎮會師(1935.10)——會寧會師(1936.10)
4.勝利結束標志: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5.遵義會議: (1)時間、地點:1935年1月,貴州遵義
(2)內容: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3)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6、長征勝利的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7、長征精神: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

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931.9.18-1945.9.2)
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一、1、九一八事變時間、經過: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借口柳條湖事件,突襲北大營、第二天占領沈陽城。
國民黨政府對日本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東北三省淪陷。日本扶植溥儀于1932年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
2.影響: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
3、東北各族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標志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1936年初,東北各抗日部隊開始改編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
二、一二·九運動: 1.原因:華北危機(日本策動“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黨政府對日本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
2.概況: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數千名學生向國民黨請愿,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
3.意義:一二·九運動是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三、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原因: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但蔣介石頑固堅持內戰政策。
2、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3.中共態度和努力: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
4.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5.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一、1、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2、.平津保衛戰:(1)殉國英雄:趙登禹、佟麟閣; ?(2)結果:平津相繼失陷。
二、第二次國共合作:1.經過:(1)國共分別發表聲明,表明抗戰立場;(2)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3)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了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2、影響:國共合作宣言發表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
三、淞滬會戰(1937年8-11月): 1.爆發: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
2.抗戰英雄及經過:姚子青(寶山保衛戰)、謝晉元(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國空軍首次參戰。
3.結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會戰結束。
4.意義: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日軍占領南京后,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充分說明了日本法西斯的殘酷和野蠻。(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
1、正面戰場的抗戰,著名戰役:
戰役 時間 地點 結果 意????????義
臺兒莊戰役(山東) 1938年3月 臺兒莊(指揮者:李宗仁) 勝利 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保衛大武漢(武漢會戰) 1938年6-10月 武漢(萬家嶺戰役) 先勝利后撤退 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長沙 勝利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豫湘桂戰役 1944年初 豫湘桂 失敗 結果:國民黨丟失了河南、湖南、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分
2、廣州、武漢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
一、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林彪指揮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山西平型關全殲日軍。.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1.建立:全面抗戰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等抗日根據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
2.發展:中共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游擊戰爭;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
3.作用: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三、百團大戰: 1.背景: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實行“囚籠政策”。
2.目的: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
3.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對日軍發動了“百團大戰。”
4.主要目標: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5.意義: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全民族堅持抗戰:
1.廣州、武漢淪陷后,日軍改變策略;在日本誘降下,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于1940年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國民黨頑固派于1941年1月制造了“皖南事變”。
2.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了大生產運動,打破日、偽軍的封鎖。
3.共同抗敵民族英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殉國;反掃蕩中,左權將軍犧牲。
二、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
2.內容:(1)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2)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
(3)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共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毛澤東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
3.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共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三、1.反攻: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
2.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四、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1.原因:(1)決定性因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2)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2.意義:①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共帶領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23課 ??內戰爆發
一、重慶談判: 1.背景:1945年8月,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
2.目的:蔣介石一方面為了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共身上;??毛澤東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
3.結果:1945年10月10,國共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二、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綱領、召開國民大會、修改憲法草案、整編軍隊等問題,并通過決議,再一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
▲意義: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
三、國民黨發動內戰: 1.爆發標志:1946年6月,蔣介石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
2.全面進攻: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張家口,全面進攻達到最高峰。
3.重點進攻:1947年3月,國民黨全面進攻被粉碎,開始對陜北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
三、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 1.論斷: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2.戰術:以運動戰為主要方式,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3.反擊:解放軍軍民經過自衛反擊戰,粉碎國民黨軍全面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率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實施:抗戰勝利后,中共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依據:1947年,中共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制定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3.意義: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戰略進攻: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三、1.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戰役 時??間 人??物 概??況 意??義
遼沈戰役 1948年9-11月 林彪、羅榮桓 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占錦州、長春、沈陽 解放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 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以徐州為中心 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平津戰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 東北和華北人民解放軍,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 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影響 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2.勝利: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
3、人民解放戰爭蔣介石兵敗逃到臺灣,造成了海峽兩岸骨肉分離的現狀。兩岸人民,同根同祖,渴望統一。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大陸綜合國力提高,海峽兩岸必將統一。
四、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1.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解放戰爭是正義的,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國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蔣介石打內戰失去民心。2.人民解放軍作戰英勇。

第八單元??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階段 時???間 原????因 特????點
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洋務運動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產生 1.總體比較落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2.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薄弱;3.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初步發展 甲午中日戰爭后 ①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的刺激;②狀元實業家張謇回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許多中國人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
“短暫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鼓勵發展實業;②“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再度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①“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②國民黨統治時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
著名企業家 張謇(狀元實業家,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榮氏兄弟(紡織業和面粉業);盧作孚;侯德榜(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
二、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近代交通事業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傳入中國。??作用: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二)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
1.辛亥革命后,剪辮、易服、禁纏足、改禮節、改稱呼,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
2.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
(三)特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總體上看,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
?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新式教育的發展
1.創辦新式學校: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興辦了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
2.廢除科舉制:1902年清政府廢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
3.清政府還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
二、近代新聞業的發展: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服》,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
三、近代出版業的發展: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等,也是當時有影響的出版機構。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
四、文學藝術的成就
類別 人物 代表作品
文學 魯迅 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成為一篇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阿Q正傳》是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
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
繪畫 齊白石 擅繪花鳥草蟲,畫法上工筆、寫意兼長,造詣頗深
徐悲鴻 《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
音樂 聶耳 《義勇軍進行曲》(田漢作詞,后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畢業歌》
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
歌劇 《白毛女》
電影 《定軍山》(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
《歌女紅牡丹》(1931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有聲電影)
趙丹、周璇 《十字街頭》《馬路天使》《漁光曲》

綜合:1、結合中國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說明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一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其特點:從學習西方技術、器物(洋務運動“自強求富”)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戊戌變法“君主立憲制”、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再到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 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深入。
3、地主階級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自救之路);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了戊戌變法(維新之路);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了辛亥革命(共和之路);先進的知識分子進行了新文化運動。
4、中國近代化起步的表現:經濟方面:洋務運動。政治方面: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方面:新文化運動。作用:是中國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推翻了清朝和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接受了民主與科學的洗禮,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5、中國近代化起步的四次運動對近代中國產生的共同作用: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6、影響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外國的侵略,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7、在近代抗擊列強侵華戰爭中,中國大多以失敗而告終,根本原因:封建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敗無能。
8、我們該如何應對領海、領土、領空等國際爭端問題(如釣魚島問題;東海、南海主權問題等):要堅決維護國家的主權,維護國家領土、領海、領空的完整,提高綜合國力,加強管理,加強對話協商。
10、中國近代史的啟示:落后就會挨打。弱國無外交。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涟源市| 通化市| 曲麻莱县| 高安市| 双桥区| 兴安县| 台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黔江区| 清水河县| 馆陶县| 巴楚县| 舒城县| 城固县| 乐亭县| 平南县| 汉阴县| 肇州县| 湘潭市| 公安县| 新昌县| 右玉县| 张家川| 宜兰市| 綦江县| 安溪县| 三江| 定陶县| 额济纳旗| 偏关县| 西盟| 远安县| 治多县| 普兰店市| 杭锦后旗| 云浮市| 隆回县| 高青县| 松江区| 沁水县| 华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