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獨立檢測卷 12.12 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紛呈。有學者將它們分別描述為:“全面歸服自然的隱十派” , “專制君主的參謀集團” , “勞苦人眾的行動幫會” , “擁有無限同情心與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學派”。請按順序指出它們分別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2. 下列有關史實的敘述正確的是 ( ) 。 A. 古代埃及創制的七天一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B. 百家爭鳴促進了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 C. 西漢開通絲綢之路標志新疆開始歸屬中央政權 D. 新航路開辟標志著整體世界最終形成3. 世界史學家吳于廑指出“(中世紀)基督教史學的世界,等于基督教傳播所及的世界。……伊斯蘭歷史學家心目中的世界,實際是伊斯蘭教傳播所及的世界。”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勢的歷史事件是( ) A.文藝復興運動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開辟 D.啟蒙運動4.上課時,老師呈現三個關鍵詞:雕塑大衛、盧梭、《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關鍵詞反映的歷史事件共同作用是( )A.促進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 B.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C.推動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 D.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5.《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政界議論紛紛。下列哪些議論符合史實:①美國:中國,你的一個孩子走了。②英國:我們可以在東交民巷設大使館了。③法國:我們的機器也可以搬到中國去了。④德國:我們的軍隊可以駐扎山海關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6.中國歷代疆域的沿革是國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見證。下列四幅示意圖按朝代先后順序排正確的是(? ?)A.圖一、圖三、圖二、圖四 B.圖四、圖二、圖一、圖三 C.圖一、圖三、圖四、圖二 D.圖四、圖一、圖二、圖三 7.某次音樂會的節目單如下:《告別》《突破封鎖線》《四渡赤水出奇兵》《飛越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到吳起鎮》《祝捷》《報喜》和《大會師》。該次音樂會的主題最可能是( ) A.?建黨偉業?? B.?長征精神?????C.?抗日烽火??????D.?解放歲月8. 朱德曾稱贊某段歷史“首義誕新軍,喜慶工農始有兵”。與此詩相符合的史實是(??? ) A.?武昌起義——吹響中國革命的號角????B.?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廣泛傳播革命思想C.?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D.?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中國特色革命道路9. 抓關鍵詞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列關鍵詞示意圖有利于我們了解(??? )A.?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歷程 .B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歷程?????? C.?中國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 D.?中國土地革命時期的歷程 10. 1943年初,羅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寫道:“蘇聯人民取得這一戰役的勝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軍反侵略的轉折點。”從材料中不可能獲取的歷史信息是( )A.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B.這一戰役使蘇聯迅速轉入反攻,開始收復淪陷領土C.第二戰場開辟,德國法西斯陷入盟軍的兩面夾擊之中D.這一仗給德國法西斯以沉重的打擊,成為二戰的重要轉折點11.《經典人文地理》介紹蔣介石時稱,“他崛起于亂世,居于歷史前臺卻終與偉大擦肩而過,……”以下史實可以佐證他“終與偉大擦肩而過”是 ( ) ① 北伐戰爭期間,背叛革命,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② 七七事變后,進行國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③ 抗日戰爭中,由堅決抗日轉變為消極抗日,積極防共④ 抗戰勝利后,為實現一黨專政、獨裁統治,積極發動內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打倒列強,除軍閥”“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前方打老蔣,后方挖蔣根”。上述口號所反映的歷史發展主題是( )A.國民大革命 ?B.“工農武裝割據” C.推翻國民政府統治 D.新民主主義革命13.1948年底,著名建筑學大師梁思成先生寫信給中共中央,提出盡可能保護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故官、頤和園等.這與當時正在進行的哪一戰役有直接關系( )A. 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14.毛澤東在1938年5月寫成的《論持久戰》中指出:“在他們(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示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斗力,這就是給以殲滅戰的打擊。在作戰上講,十個月的經驗證明殲滅是可能的。”“十個月的經驗證明殲滅是可能的”史實依據是( )①平型關大捷 ②西安事變 ③百團大戰 ④臺兒莊戰役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5、在漢代,人們把玉門關、陽關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遠的地區稱為西域。下列屬于中國古代政府加強對今天新疆地區管理的舉措有 ( )①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 ②清政府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③清政府在該地區實施改土歸流 ④清朝平定天山北路的回部貴族叛亂A.①④ B.①③ C. ②④ D.①②16、“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唐朝杜甫的詩句說的是哪個時期的事 ( )A.唐朝時期 B.兩晉時期 C.南北朝時期 D.三國時期17、“一切傳統均不再神圣。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唯物主義、實驗主義……以及最新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現于() A.戊戌變法時期 B.清末新政時期 C.辛亥革命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 18、比較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相同的歷史影響時,列出了以下四點內容,其中正確的是( ) A.摧毀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B.贏得了國家的獨立C.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D.廢除了黑人奴隸制19、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處處燃燒著革命的火焰,使“孫中山先生一生都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革命的火焰”得以熊熊燃燒的原因是 ( )A.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C.國共雙方都信仰共產主義思想 D.西方國家的經濟軍事援助20、下列各項中事件對應的影響正確的是( ) A.鴉片戰爭: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獨立戰爭:美國成為共和制國家C.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D.鄭和下西洋:新航路得到開辟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題,共50分)21.材料一:(李斯上奏,建議秦始皇采取強硬措施)“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下焚書之命,行偶語之刑”。 ——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二:文化的發展:材料三:吾將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盡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舉中國人,雖未嘗讀孔子之書者,而皆在孔子范圍中也……——梁啟超 (1)請結合材料一說說造成秦文化發展受挫的原因。從唐詩到宋詞,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逐步達到高峰,請結合所學內容說說這一時期文化的興盛與統治者的哪些舉措有關?(3分)(2)請運用西漢的史實論證材料一中“舉中國人,雖未嘗讀孔子之書者,而皆在孔子范圍中也…”。(3分)(3)中華文化從興起到興盛重要的紐帶是什么?(2分)文化復興,人人有責。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能為此做些什么呢?(2分)22、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以下問題:制度文化篇:(1)統治階級為加強中央集權,不斷調整政策,開創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實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分)現在各國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的。——孫中山 (2)材料中的考試制度指的是什么?請簡述其在中國歷史上不同階段的作用。(5分)經濟科技篇:(3)從魏晉時期到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發生了南移,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南遷的人們給南方農業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具。請結合所學回答,材料中提到的生產工具可能是什么?(1分)(4)據史料記載,當時南宋海外貿易的稅收,在11世紀末是50萬貫,到了12世紀初就猛增到了100萬貫,到12世紀中葉達到了200萬貫。請根據所學知識思考,南宋海外貿易的繁榮與哪一科技成就有關?這一成就對西方世界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2分)23.(10分)在中國革命發展過程中,總有一些歷史節點令人難忘。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武昌起義爆發后,北京的王公大臣“狼狽恐懼之狀達到了極點,猶如風聲鶴唳使其膽寒。……”《英國畫報》評論說,孫中山很有可能成為共和國的第一位總統。《美洲亞洲協會雜志》將辛亥革命看做“中國復興過程中一個必然事件。”(1)說說材料一中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的關系(1分)從材料一中可提取到哪些歷史信息?(2分)材料二:“我曾宣言志在輔導青年之思想,之修養,不議時政……這些話說錯了……我現在所談的政治,乃是關系國家民族根本存亡的根本問題。……” ——摘自1919年3月陳獨秀《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 (2)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陳獨秀的革命主張發生了變化。請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說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2分) 材料三:(3)如何理解“一船紅天下”?請說出中國共產黨在近代實行的與右圖內容相關的史實。(2分)材料四:“國民改為人民,中間用意深深。民眾站立起來,堂堂地做個人……—黃炎培《天安門歌》(4)材料四詩歌的創作背景是什么?綜合上述材料,分析歸納中國人民實現材料四目標的原因。(3分)24.(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面是小王同學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學習筆記: 筆記一 筆記二(1)“筆記一”中有一處記錯,請找出并改正。“筆記二”的順序記亂了,請你按事件的時間先后順序幫他重新排列(寫序號)。(2分)材料二:從1937年到1941年,中國獨力抗戰,抗擊了在中國本土的50萬到75萬敵軍——大約是日軍總軍力的一半…… ———摘編自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41年后材料二中“中國獨力抗戰”局面改變的原因。(2分)材料三: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對華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量,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族“民族凝聚力”在政治、軍事上的表現。(4分)(4)結合三則材料說說你的感悟。(2分)25.材料一:近代中國接觸的西洋“除了強大的武力,尚有別具一格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國的落籬為之突破,立國基礎為之震撼”。面對這“曠古末有的變局”,中國“應付的困難就從此開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這個大變化上"。 ——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等(1)請例舉與材料一中提到的“別具一格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相關的史實各一例。這“曠古末有的變局”指的是什么?(3分)材料二: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強的欲望無窮。在這個情勢下,亞洲人民只有三道可走:算是效法列強的武備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賣靈魂以得邦國”:……憑著自己的天才,另去創造一條新道路……則有我們的中國。……這親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卻不是容易找到的。 一一摘編自陳衝哲《西洋史》(1924年)(2)材料二中“效法列強的武備以自救”、“以武力自救”各指什么歷史事件?最終中國共產黨“憑著自己的天才“創造了一條怎樣的新道路?(4分)(3)1931—1945年,日本為轉嫁危機再次”以武力自救“,請所學知識說說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應對這一挑戰,爭取光明前途的。(3分)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獨立檢測卷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1-5 DBCBD 6-10 BBCAC 11-15 CDBDD 16-20 DDCAC 二.非選擇題: 21. (1)焚書坑儒 完善了科舉制度、崇文抑武(如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如考慮也可適當給分) (2)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的建議,在全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太學,在地方設官學,使儒家思想成為朝廷的正統思想。 (3)統一文字;認真學習傳統文化,做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言之有理即可) 22、(1)(2分)秦:郡縣制;元:行省制度(2)(5分)科舉制度(1分);唐朝完善了科舉制度,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人才(2分);到清朝時期,主要形式為八股文,禁錮了人們的思想(2分)(3)(1分)筒車或曲轅犁(4)(2分)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促進了西方新航路的開辟23.(1)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標志。辛亥革命推翻了了清朝統治;辛亥革命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2)巴黎和會拒絕中國的正當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4)新中國成立。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等。(根據材料任寫兩點2分)24.(1)中國抗戰的起點:九一八事變或七七事變:“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 3.5.2.1.4(2)1942年1月,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各國合作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或: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發展成為真正的世界戰爭)(3)政治上: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兩個戰場相互配合。(4)珍愛和平,反對戰爭;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綜合國力;團結就是力量等等(寫出一點即可)25.(1)、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 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明治維新、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3)九一八事變后,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根據國共兩黨協議,將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組織了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領導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前線等。(寫出兩點即可)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獨立檢測答題卷2018.12一、選擇題(每題1.5分,共20題,總分3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二、非選擇題(每題10分,共5題,總分50分)21、(1)(3分)(2)(3分)(3)(4分)22、(1)(2分)(2)(5分)(3)(1分)(4)(2分)23、(1)(3分)(2)(2分)(3)(2分)(4)(3分)24、(1)(2分)(2)(2分)(3)(4分)(4)(2分)25、(1)(3分)(2)(4分)(3)(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