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4生活與哲學易錯點清單(學生版)專題一:第一單元1.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哲學源于哲學家的靈感。3.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4.世界觀就是哲學5.世界觀揭示了事物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6.世界觀和方法論相互決定、相互體現7.哲學是科學之科學。8.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9.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哲學是具體科學知識的總和10.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依據。1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12.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唯物主義的觀點13.畏天命,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14.人是機器,思想是人腦的特性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15.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物主義,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義。16.哲學的基本問題等同于哲學的基本派別17.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寓于道之中,并通過道表現出來18.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個對子”19.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20.任何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21.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對社會變革起決定作用22.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直接理論來源。23.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24.真正的哲學牢牢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為社會變革提供強大的物質力量25.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黑格爾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總和26.世界是物質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27.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后,就出現了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2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毛澤東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29.鄧小平理論科學回答了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0.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專題二:辯證唯物論1.物質就是萬事萬物的總和。2.物質是標志客觀存在的范疇。3.物質是不可捉摸的4.自然界及其規律是客觀的,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思維規律是主觀的5.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6.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7.所有正確的意識都是相同的;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說是人創造出來的8.意識促進事物發展9.意識的反映就是“想”,意識的反作用就是“做”。10.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起反作用。11.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12.意識離不開物質,物質也離不開意識,兩者相互依存。13.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實在在大腦中的反應。14.規律是永恒不變的15.正確的規律起積極作用,錯誤的規律起消極作用。16.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改造規律。17.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界的規律。18.絕大多數國家的汽車靠右行,極少數國家的汽車靠左行,說明規律是可以改變的。19.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使客觀符合主觀。20.只要實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夠成功。21.離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能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否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辦事情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22.意識來源于人腦,有了人腦就有意識23.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24.意識能夠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從而指導人們的實踐取得成功25.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26.意識是移入人腦的客觀存在27.意識能夠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28.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就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9.機器人具有主觀能動性。30.在我國古代人們順應自然節律,實現了對自然的征服專題三:認識論易錯點1.認識工具是認識的重要來源。2.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可靠。3.經實踐檢驗的認識就是真理。4.追求真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5.在藝術領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6.著眼于全局的認識就是真理性認識。7.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8.認識往往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推翻和超越已確定的真理的過程。9.隨著實踐的發展總會發現真理中的錯誤。10.認識既源于直接經驗,也源于間接經驗。11.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實踐。12.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14.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15.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16.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17.物質是認識的來源。19.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起作用。20.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為它對事物的發展起積極作用。21.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不止一個。2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所以真理是客觀的。23.認識的反復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24.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客觀世界。25.主觀認識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26.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27.認識的不斷完善決定著實踐的不斷深化。28.認識的發展具有與認識主體無關的客觀規律性。29.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世界上存在終極真理。30.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31.實踐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32.錯誤認識不是來源于實踐,正確認識才來源于實踐。33.任何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4.真理是客觀的,所以是無條件的。35.有用就是真理。36.實踐活活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37.實踐可以促進真理和謬誤相互轉化。38.實踐環境的差異性決定認識的差異性。39.真理與謬誤在相伴而行中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40.科學理論的形成是對已有認識的概括。41.同一事物因為人的理解而不同。42.科學研究始終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進。43.經過實踐檢驗的認識就是真理。專題四 唯物辯證法易混易錯點1.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中,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2.只要指與琴發生相互作用,就能產生美妙的音樂。3.事物聯系是創造出來的。4.聯系是客觀的,發明創造要避免改變事物的聯系。5.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因而人們無法改變事物之間的聯系。6.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7.實踐活動可以割斷不利于人的聯系8.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9.事物聯系都有“人化”特點。10.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改變條件是無條件的。11.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這是無條件的。12.整體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13.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14.整體功能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15.離開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量變不會引起質變。16.任何事物的量變引起的質變都是前進上升運動。17.質變是由事物的內部結構變化引起的18.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質變就是發展。19.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必然引起質變。20.事物量變過程實質上就是質變的過程。21.事物總處在漸進和不顯著的變化中。22.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是戰爭發展過程中的質變。23.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24.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這意味著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方向是前進的。25.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26.發展是一種運動和變化,運動和變化也是一種發展。27.事物的發展是周而復始的循環。28.發展就是曲折的運動。29.發展的實質是新出現的事物戰勝舊事物。30.以新形式出現的事物,有遠大發展前景。31.事物發展的道路是前進的,途徑是量變和質變32.沒有聯系就沒有發展33.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變化推動整體的發展。34.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35.哲學上的斗爭和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整體和部分關系。36.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發展。3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38.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39.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沒有普遍性就沒有特殊性。40.一分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4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4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一切從實際出發都是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者沒有區別。43.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44.解決了主要矛盾,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45.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沒有影響。4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47.堅持重點論,就是抓主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48.矛盾就是構成矛盾的雙方相互排斥、相互斗爭。49.矛盾就是事物內部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50.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51.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52.發展是新事物全盤否定舊事物。53.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認事物的發展。54.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既對立又統一55.矛盾的同一性是絕對的,斗爭性是相對的56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專題五:歷史唯物主義易錯點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說明社會意識有時取決于社會存在,有時不取決于社會存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價值觀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是科學的社會意識。4.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所有的價值觀都起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才起促進作用)5.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利益立場上是衡量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否的兩個標準。6.凡是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7.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因而社會意識能夠決定社會存在。8.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矛盾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9.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10.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1.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變現在的生產關系。12.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13.價值觀就是指對人生的價值及價值大小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14.衡量人的人生價值,首先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對社會的貢獻。15.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作用的人們。16.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17.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客觀世界。18.群眾觀點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必修四生活與哲學易錯點清單專題一:第一單元1.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哲學源于哲學家的靈感。(哲學源于人們在實踐中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3.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真正的哲學才可以使人們正確地看待)4.世界觀就是哲學(世界觀是零散的、不自覺的,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5.世界觀揭示了事物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哲學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6.世界觀和方法論相互決定、相互體現(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7.哲學是科學之科學。(哲學不能取代具體科學,不是包羅萬象的,不凌駕于具體科學之上)8.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對)9.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哲學是具體科學知識的總和(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10.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依據。(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哲學基本問題還為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提供依據)1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12.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唯物主義的觀點(主觀唯心主義)13.畏天命,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客觀唯心主義)14.人是機器,思想是人腦的特性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對)15.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物主義,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義。(應弄清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各自的根本觀點,不可把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庸俗化。)16.哲學的基本問題等同于哲學的基本派別(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17.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寓于道之中,并通過道表現出來(道寓于器之中,并通過器表現出來)18.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個對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哲學史上“兩個對子”。)19.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對)20.任何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21.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對社會變革起決定作用(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不起決定作用)22.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直接理論來源。(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23.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24.真正的哲學牢牢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為社會變革提供強大的物質力量(真正的哲學是一種精神力量,可以通過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社會變革的巨大物質力量。)25.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黑格爾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總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兩者的機械相加,而是批判的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而創立的一種嶄新的哲學)26.世界是物質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觀點)27.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后,就出現了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馬哲產生之前就存在)2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毛澤東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不包括毛澤東思想)29.鄧小平理論科學回答了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30.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題二:辯證唯物論1.物質就是萬事萬物的總和。(物質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本質和屬性)2.物質是標志客觀存在的范疇。(“客觀存在”應為“客觀是在”。)3.物質是不可捉摸的(是可以被認知的)4.自然界及其規律是客觀的,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思維規律是主觀的。(任何規律都是客觀的)5.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6.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7.所有正確的意識都是相同的;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說是人創造出來的。(認識角度、知識構成等差異決定形成的正確意識不盡相同;無論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8.意識促進事物發展。(不同的意識有不同的反作用)9.意識的反映就是“想”,意識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識的反作用是指意識在實踐過程中的指導作用,但不同于實踐過程本身。)10.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起反作用。(“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應為“意識能反映物質”?!耙庾R是物質的反映”強調物質決定意識。)11.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因此,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是正確的。但物質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約不正確。類似的錯誤提法還有“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實踐和認識相互制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制約”)12.意識離不開物質,物質也離不開意識,兩者相互依存。(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13.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實在在大腦中的反應。(“客觀實在”應為“客觀存在”,“大腦”應為“人腦”,“反應”應為“反映”)14.規律是永恒不變的。(規律是客觀的,物質的,當客觀物質發生變化時,規律也會發生變化;規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條件的,要在運動中把握規律)15.正確的規律起積極作用,錯誤的規律起消極作用。(規律本身是客觀的,無所謂正誤之別,其本身也沒有好壞之分)16.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改造規律。(人可以認識規律,但不能改造(創造、改變、消滅)規律)17.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界的規律。(這不是規律,這是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18.絕大多數國家的汽車靠右行,極少數國家的汽車靠左行,說明規律是可以改變的。(這里講的是規則,規則不同于規律)19.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使客觀符合主觀。(應為“使主觀符合客觀”)20.只要實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夠成功。(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21.離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能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否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辦事情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離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能認識和利用規律,就不能按規律辦事;是否尊重客觀規律才是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或關鍵)22.意識來源于人腦,有了人腦就有意識。(意識的源泉在于物質,其內容歸根結底來自于客觀事物。)23.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個人的認識能力有限,人類的能力無限)24.意識能夠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從而指導人們的實踐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它必須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才能使客觀事物發生變化。)25.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客觀實際是立足點,要一切從實際出發)26.意識是移入人腦的客觀存在。(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27.意識能夠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意識指導人們改造世界,意識自身不能改造世界)28.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就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順應自然發展規律而不是社會發展規律)29.機器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是人特有的)30.在我國古代人們順應自然節律,實現了對自然的征服。(人們順應自然節律進行生產和生活,而不是對自然的征服)專題三:認識論易錯點1.認識工具是認識的重要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2.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可靠。(×。直接經驗不一定比間接經驗更可靠。)3.經實踐檢驗的認識就是真理。(×。只有經得起實踐反復檢驗的認識才是真理。)4.追求真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5.在藝術領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雖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認識事物時,是有一定的客觀標準的。)6.著眼于全局的認識就是真理性認識。(×。著眼于全局,有助于幫助我們獲得真理性的認識,但著眼于全局的認識并不等價于真理性認識。)7.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認識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8.認識往往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推翻和超越已確定的真理的過程。(×。真理可以被超越,但不可以被推翻。)9.隨著實踐的發展總會發現真理中的錯誤。(×。真理在一定條件下就是真理,不包含謬誤。)10.認識既源于直接經驗,也源于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認識,都源于實踐)12.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14.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實踐是檢驗人們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15.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16.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真理才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17.物質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物質是意識的來源)19.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起作用。(正確的認識起積極作用,錯誤的認識起消極作用)20.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為它對事物的發展起積極作用。(顛倒因果關系)21.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不止一個。(對同一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22.真理是客觀的。正確23.認識的反復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的無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注意反復性和無限性的區別。)24.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是改造主觀世界的基礎,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主觀世界。)25.主觀認識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正確的認識才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26.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實踐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27.認識的不斷完善決定著實踐的不斷深化。(實踐決定認識。)28.認識的發展具有與認識主體無關的客觀規律性。(認識的發展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認識的水平與程度與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有密切關系。)29.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世界上存在終極真理。(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終極真理,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0.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實踐具有社會性,孤立的活動是不存在的。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同時,個人的活動也不排斥實踐的社會性。)31.實踐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任何實踐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沒有意識參與的實踐是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盲目的實踐不存在。)32. 錯誤認識不是來源于實踐,正確認識才來源于實踐。(不論認識正確與否,都來源于實踐。)33.任何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4.真理是客觀的,所以是無條件的。(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的客觀性強調的是,在真理所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內,它是正確的。)35.有用就是真理。(真理是對客觀事物或其規律的正確認識)36.實踐活活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實踐活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37.實踐可以促進真理和謬誤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38.實踐環境的差異性決定認識的差異性。(實踐決定認識)39.真理與謬誤在相伴而行中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有嚴格的界限)40.科學理論的形成是對已有認識的概括。(已有的認識不一定是正確的)41.同一事物因為人的理解而不同。(事物是客觀的,人們對同一事物的反映可以不同,但不會改變該事物的變化。)42.科學研究始終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科學研究可以發現真理)43.經過實踐檢驗的認識就是真理。(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正確認識才是真理)專題四:唯物辯證法易混易錯點1.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中,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前對后錯。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2.只要指與琴發生相互作用,就能產生美妙的音樂。(×。還需要主觀上的努力,按照曲譜來彈奏,才能產生美妙的音樂。)3.事物聯系是創造出來的。(×。聯系是客觀的,不是人創造出來的。)4.聯系是客觀的,發明創造要避免改變事物的聯系。(×。人不可以改變聯系的客觀性,但事物具體的聯系形式是可以改變的。)5.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因而人們無法改變事物之間的聯系。(人們可以改變事物之間聯系存在的條件,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6.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兩種聯系都是客觀的)7.實踐活動可以割斷不利于人的聯系(實踐不能割斷聯系,聯系具有客觀性)8.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聯系是有條件的。)9.事物聯系都有“人化”特點。(×。事物的聯系包括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后者才有“人化”特點。)10.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改變條件是無條件的。(改變條件也是有條件的)11.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這是無條件的。(該說法正確)12.整體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整體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13.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注意“一定意義上”才是)14.整體功能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15.離開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量變不會引起質變。(×。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引起質變。)16.任何事物的量變引起的質變都是前進上升運動。(×。質變有上升的、前進的,也有下降的、倒退的。)17.質變是由事物的內部結構變化引起的(×。質變并不全是由事物的內部結構變化引起,其他方面變化也可能引起質變。)18.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質變就是發展。(前對后錯。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但只有前進性的量變引起質變才是發展)19.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必然引起質變。(前兩句對后一句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20.事物量變過程實質上就是質變的過程。(量變與質變有本質區別。)21.事物總處在漸進和不顯著的變化中。(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并不是總處在漸進和不顯著的變化中。)22.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是戰爭發展過程中的質變。(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是戰爭發展過程中的量變。)23.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盤否定)24.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這意味著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方向是前進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在前進中有曲折。)25.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26.發展是一種運動和變化,運動和變化也是一種發展。(并非任何運動和變化都是發展,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和變化才可能是發展。)27.事物的發展是周而復始的循環。(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是前進與上升。)28.發展就是曲折的運動。(×。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29.發展的實質是新出現的事物戰勝舊事物。(×。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戰勝舊事物。)30.以新形式出現的事物,有遠大發展前景。(×。新事物有遠大發展前景,以新形式出現的事物,并不一定是新事物。)31.事物發展的道路是前進的,途徑是量變和質變(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途徑: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狀態是:量變和質變)32.沒有聯系就沒有發展(正確。運動、變化、發展本身就體現了聯系。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變化和發展。)33.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變化推動整體的發展。(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34.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具體事物之間的矛盾是有條件的,必須處于統一體中。)35.哲學上的斗爭和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整體和部分關系。(二者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36.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發展。(矛盾是客觀的,不能制造,人為制造的矛盾只會阻礙事物的發展)3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能理解為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38.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說反了,類似的錯誤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9.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沒有普遍性就沒有特殊性。(前對后錯)40.一分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矛盾的雙方是具體的、多樣的,不能簡單理解為好與不好兩個方面)4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4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一切從實際出發都是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者沒有區別。(前對后錯。后者是有區別的:世界觀依據有別,具體內涵有別)43.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44.解決了主要矛盾,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決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關鍵)45.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沒有影響。(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影響,而且矛盾的主次雙方在一定條件可以相互轉化)4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這是知識的混淆)47.堅持重點論,就是抓主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縮小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內涵)。48.矛盾就是構成矛盾的雙方相互排斥、相互斗爭。(雙方既對立又統一)49.矛盾就是事物內部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間的這種關系)50.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能將兩點理解為就是優點和缺點)51.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還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普遍性與特殊性相聯結、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52.發展是新事物全盤否定舊事物。(是辯證否定或稱“揚棄”)53.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認事物的發展。(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54.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既對立又統一(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55.矛盾的同一性是絕對的,斗爭性是相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56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專題五:歷史唯物主義易錯點1.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說明社會意識有時取決于社會存在,有時不取決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歸根結底都取決于社會存在)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適應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3.價值觀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是科學的社會意識。(價值觀也有正確與錯誤之分)4.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所有的價值觀都起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才起促進作用)5.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利益立場上是衡量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否的兩個標準。(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互相結合,共同構成正確價值觀的評價標準。)6.凡是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唯物主義才是)7.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因而社會意識能夠決定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的作用始終是第二位,主張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是歷史唯心主義觀點)8.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矛盾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矛盾)9.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10.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11.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變現在的生產關系。? (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12.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13.價值觀就是指對人生的價值及價值大小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14.衡量人的人生價值,首先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對社會的貢獻。(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看物質貢獻,也看精神貢獻,把二者區分開來是錯誤的)15.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作用的人們。(只有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才是人民群眾)16.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存在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17.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是改造主觀世界的基礎,改造主觀世界又影響改造客觀世界)18.群眾觀點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必修4生活與哲學易錯點清單(學生版).doc 必修4生活與哲學易錯點清單(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