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化學知識點匯總一、化學之最1.元素之最⑴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⑵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鈣元素。⑶組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是碳元素。2.結構之最⑴結構最簡單的原子是氫原子;結構最穩定的原子是稀有氣體的原子。⑵結構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最簡單的氧化物是水。3.性質之最⑴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⑵自然界中最硬的單質是金剛石;是軟的單質之一是石墨。⑶化學性質最穩定的一類單質是稀有氣體。4.變化之最: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5.物質之最⑴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氮氣;人體之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水。⑵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是鐵。⑶最常見的溶劑是水。⑷最清潔的燃料是氫氣;三大化石燃料中是清潔的是天然氣。⑸為人類提供能量最多的物質是糖類;等質量的蛋白質、糖類、油脂提供能量最多的是油脂。6.量之最⑴相對原子質量最小的原子是氫原子;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物質是氫氣;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⑵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氧元素質量分數最高的氧化物是過氧化氫。⑶等質量的金屬與足量的酸反應生成氫氣最多的是鋁。二、可歸納為兩個知識點的相關知識1.組成⑴在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兩類物質是:氧化物、堿;一定含有氫元素的兩類物質是:酸、堿;堿一定含有的元素是:氫、氧。⑵空氣中的兩種主要氣體是:氮氣(含氧量約為78%)、氧氣(含氧量約為21%)。⑶空氣中的兩類污染物:有害氣體、煙塵。⑷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材料和合金兩類;鐵的兩種合金是:生鐵、鋼,它們的相同點是都是鐵的合金(或主要成分都是鐵),不同點是含碳量不同。⑸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混合而成的。2.性質⑴合金與金屬相比的兩大主要優點是:硬度更大、抗腐蝕能力更強。⑵溶液的兩個特征是:均一、穩定。⑶常見的兩種酸是:H2SO4、HCl,因其溶液中都含有氫離子而化學性質相似。⑷常見的兩種堿是:NaOH、Ca(OH)2,因其溶液中都含有氫氧根離子而化學性質相似。3.變化⑴四大發明中涉及化學變化的兩種工藝是:造紙術和制火藥。⑵燃燒時產生淡藍色火焰的是:硫在空氣中燃燒、氫氣的燃燒。⑶使物質充分燃燒的兩條措施是:增大與氧氣的接觸面積、增加氧氣的量。⑷鐵生鐵的兩個條件:與氧氣和水接觸(或在潮濕的空氣中)。⑸物理變化中能量變化:吸熱(包括硝酸銨溶于水、冰的融化和“干冰”的升華)和放熱(包括濃硫酸和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⑹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吸熱反應(包括書寫化學方程式需注明條件如“加熱”“高溫”等反應)和放熱反應(包括有氧氣參加的氧化反應、酸與金屬和堿的反應、生石灰和水的反應)。⑺攪拌的兩個具體作用:溶解時,是為了加快溶質的溶解速率;蒸發時,是為了防止局部過熱而飛濺。⑻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兩個因素:內因,包括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或種類;外因,指溫度。⑼影響氣體物質溶解度的兩個因素:內因,包括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或種類;外因,包括溫度和壓強。⑽結晶的兩種方法:蒸發結晶(如氯化鈉)和冷卻熱飽和溶液結晶(如硝酸鉀)。⑾把硬水變成軟水的兩種常用方法:生活中是煮沸,實驗室是蒸餾。4.用途⑴從利弊兩方面舉例說明氧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①氧氣 利:供生物呼吸、支持燃燒、煉鋼等;弊:生物腐爛變質、金屬銹蝕、出現火災時助燃。②二氧化碳 利:化工原料、氣體肥料(光合作用)等;弊:過多引起溫室效應等。③一氧化碳 利:氣體燃料、冶煉金屬等;弊:污染環境等。⑵愛護水資源:一方面要節約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體污染。5.實驗⑴定量取用藥品的兩種儀器:托盤天平和量筒。⑵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氣泡法和液面高度差法。⑶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兩套發生裝置:一是固液不加熱型,二是固體或固固混合加熱型。⑷測定溶液酸堿性的方法:pH試紙測定法和酸堿指示劑法。三、可歸納為三個知識點的相關知識1.組成⑴根據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可將元素分為: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元素。⑵根據化學性質可將單質分為:金屬、非金屬和稀有氣體。⑶碳的三種常見單質:金剛石、石墨和C60。⑷鐵的三種氧化物:FeO(氧化亞鐵)、Fe2O3(氧化鐵)和Fe3O4(四氧化三鐵)。⑸化學肥料主要有三類:氮肥、磷肥和鉀肥;還有一種復合肥料。2.構成⑴構成物質的三種粒子:分子、原子和離子。⑵構成原子一般有三種粒子:質子、中子和電子。⑶粒子帶電情況:中子、原子、分子不帶電,質子、原子核、陽離子帶正電,電子和陰離子帶負電。3.性質⑴還原氧化銅最常用的三種還原劑是:C、CO、H2。⑵一氧化碳的三個化學性質是:可燃性、還原性、有劇毒。⑶二氧化碳的三個化學性質是: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能與水反應,能與堿溶液反應。⑷金屬的三個化學性質:在一定條件下能與氧氣、酸和鹽溶液反應。⑸水的三個化學性質:在通電條件下能分解,能與部分金屬氧化物和非金屬氧化物反應。⑹常見的三種干燥劑:生石灰、氫氧化鈉固體和濃硫酸。⑺根據酸堿度可以將溶液分為三類:酸性溶液,pH<7;中性溶液,pH=7;堿性溶液,pH>7。4.變化⑴與空氣污染有關的三大環境問題: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污染空氣的三大有害氣體:CO、SO2和NO2。⑵水污染的三個主要原因:工業“三廢”;任意施用農藥和化肥;生活污水和垃圾。⑶化學方程式的三個意義:①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②粒子個數比;③質量比。⑷燃燒的三個條件:可燃物、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與空氣(或氧氣)接觸。⑸二氧化碳可以滅火的三個原因:密度比空氣大,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⑹加快溶解速率的三種方法:升溫、攪拌、將固體溶質碾碎。⑺把接近飽和的溶液變成飽和溶液的三種方法:加同種溶質、蒸發溶劑、改變溫度。⑻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可分為三類:大部分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明顯增大(如硝酸鉀);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變化不明顯(如氯化鈉);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如熟石灰)。⑼判斷復分解反應能否進行的三個條件:有水、沉淀或氣體三者之一生成即可。5.用途⑴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礦物燃料是:煤、石油和天然氣。⑵教材中出現的三種材料是:石材(其中氧化物是生石灰、堿是熟石灰、鹽是石灰石或大理石);金屬材料(包括金屬和合金);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⑶氫氧化鈣的三個主要用途:①鑒定二氧化碳、作建筑材料等;②中和酸(改良酸性土壤);③制燒堿[Ca(OH)2+Na2CO3=CaCO3↓+2NaOH]等。⑷氯化鈉的三個主要用途:生活方面用于調味、防腐、配制生理鹽水、配制融雪劑;農業用于選種;工業上是重要的化學原料。⑸碳酸鈣的三個用途:用作補鈣劑;建筑材料和實驗室用于制二氧化碳。⑹碳酸氫鈉的三個用途:用作發酵粉;用于治療胃酸過多癥;用作干粉滅火器的原料。⑺能為人提供能量的有機物有:糖類(60%~75%)、油脂(20%~25%)、蛋白質(少量)。6.實驗⑴用剩藥品的“三不”:不能放回原試劑瓶,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帶出實驗室。⑵取用藥品的“三不”原則:不能用手直接接觸藥品,不能直接將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氣體的氣味,更不得嘗藥品的味道。⑶酒精燈的火焰分為三部分:外焰、內焰、焰心,其中外焰溫度最高。⑷使用酒精燈的三個絕對禁止:絕對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里添加酒精;絕對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燈引燃另一盞酒精燈;用完酒精燈后,絕對禁止用嘴去吹滅。⑸過濾操作中的“三靠”:漏斗下端長的一側緊靠燒杯內壁;玻璃棒下端輕靠濾紙三層處;盛待過濾液的燒杯嘴緊靠玻璃棒。四、可歸納為四個知識點的相關知識1.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現代化學在材料、能源、環保、生命科學等研究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地殼中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為:O、Si、Al、Fe;人體中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為:O、C、H、N。3.自來水凈化的四個步驟是:沉淀、過濾、吸附、消毒;水的凈化方法:沉淀、過濾、吸附、蒸餾(凈化程度最高)。4.粗鹽提純的四個步驟:溶解、過濾、蒸發結晶、計算產率。其中玻璃棒的作用依次是:溶解時加速粗鹽的溶解;過濾時引流,防止液滴外濺;蒸發時攪拌防止局部過熱而飛濺;轉移固體。5.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可分為四個步驟:計算、稱量、溶解、裝瓶并貼標簽。6.四種基本化學反應類型(用字母表示):化合反應A+B+……=D;分解反應A=B+C+……;置換反應A+BC=AC+B;復分解反應AB+CD=AD+CB。7.影響反應速率的四個因素:溫度、接觸面積、催化劑和濃度。8.保護金屬資源的四種方法:尋找替代品;防止金屬銹蝕;廢舊金屬的回收和合理有計劃的開采。9.堿的四個化學性質:在一定條件下能與酸堿指示劑、某些金屬氧化物、酸和某些鹽反應。10.鹽的四個化學性質:在一定條件下能與金屬、酸、堿和鹽反應。五、可歸納為五個知識點的相關知識1.酸的五個化學性質:在一定條件下能與酸堿指示劑、活潑金屬、金屬氧化物、堿和某些鹽反應。2.五個“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催化作用、吸附作用、乳化作用。3.水的五個作用:用于測定氣體體積;吸熱降溫;吸收有毒氣體;配制溶液;工業制氫氣。六、六位科學家道爾頓、阿伏加德羅、門捷列夫、拉瓦錫、張青蓮和候德榜。七、教材中出現的幾類混合物空氣、稀有氣體、自然界的水、礦石、合金、溶液、食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