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海南化學卷)試題評析 廣西賓陽中學 陳小麗 陳佑忠總體評價題型變化:今年的高考題型出現了明顯變化,必考的12題選擇題09年都是單選,今年則將第7題至第12題改為不定項選擇題,分值上也有一些變化,但總分一樣。對選考的三個大題的設置,09年是3個單選題每題3分共9分再加一道綜合題11分,合計20分,今年調整為一道多項選擇題,每題6分,再加一道綜合題14分,合計還是20分。這兩個地方的調整對于選擇題來說,雖然難度上略有上升,但是達到了避免考生瞎猜、投機的現象,增加了考試的效率和可信度,便于高校更好地選拔優秀新生。試題特點:一.緊扣主干知識和核心內容。 對學科內的主干知識進行了重點考查, 主要涉及到的主干知識有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第3、5、14、20題)、氧化還原反應(第7題)、離子方程式的判斷(第10題),元素周期律與化合物物質的推斷(第11、13、15題),有機化學基礎與推斷(第8、12、16、18題),涉及到結構簡式的推導、反應類型、官能團的性質、同分異構體和有機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還有電化學的電解原理(第9題),化工生產(第20題),化學實驗(第17題)等,以這些主干知識為載體,測試了考生的認識、理解、推理和分析綜合能力。二 .穩中求變,引領課改。化學學科的主干知識的考查力度沒有變,試題的核心內容穩定,但是題型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選擇題有一些單選題變為不定項和雙選題,既更有利于高校選拔新生,也達到了加大海南高考改革的力度和決心的作用,在新課標課程改革中,起到引領課改的導向作用。三. 注重信息呈現形式的多樣化 本套試題有表格信息(第14題),有關系曲線(第20題),有實驗裝置圖(第17題),有工藝流程圖(第20題),物質的空間結構(第19題),無機框圖推斷題(第13、15題),有機框圖推斷(第16、18題)等。這些呈現形式,能較好的考查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四.以化學知識為載體,突出能力的考查。如化學實驗題,用到氨氣的實驗制法,氨氣的干燥、吸收的知識點,要求學生選擇實驗儀器來設計合理、簡單的裝置來測定銅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綜合考查了學生實驗設計能力以及對實驗數據的處理能力、計算能力和分析能力,充分體現了以化學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完全符合新課程理念。還有第20題,以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知識為載體,考查了硫酸工業中,為了提高SO2的轉化率,應如何選擇適宜的溫度和壓強,而又能提高工業生產的綜合效益,也很好的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圖象、處理圖象的思維能力。復習建議:抓住化學的主干知識來復習,構建知識的網絡化,形成知識體系,而且要重視能力的培養。為適應選擇題的題型變化,平時有針對性地做一些不定項選擇題,以對癥下藥,達到事半功倍之療效。二.化學試題分析:解題思路:SO2 引起酸雨,氟氯代烴會引起臭氧空洞,CO2 和CH4 會引起溫室效應。答案:A評價與拓展:在學習化學時,要經常關注化學與生活、社會和科技的聯系,不斷增強化學學科素養,如化學與能源、化學與材料、化學與環境、化學與生命的聯系。2.解題思路:先判斷出硫酸過量,再計算混合后C(H+),再求出PH。設堿和酸均為1L ,混合后溶液體積變為2L,C(H+)=(0.06×2×1-0.1×1)/2=10-2 (mol/L),PH= -lg10-2 =2.0答案:B評價與拓展:考查溶液PH的簡單計算, 做這類題的時候, 先判斷酸堿混合哪個過量, 若酸過量,先求混合后的C(H+), 若堿過量,則先求C(OH-), 再用Kw/ C(OH-)= C(H+), 從而進一步求出PH。3. 解題思路:在同一化學反應中,用各物質表示的反應速率之比等于相應物質化學計量數之比,對本題的反應,有:υ (W)∶υ(X) ∶υ(Y) ∶υ( Z) = 3∶2∶4∶3 ,經過變形推出C項正確。答案:C評價與拓展:本題考查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計量數的關系,和學生的數形變形能力,要迅速解答此類題型,沒有什么技巧, 只能老老實實記住規律: 同一反應中,各物質的反應速率之比等于變化的濃度之比,也等與變化的物質的量之比和化學計量數之比。4. 解題思路:V L混合溶液分成兩等份,均為V/2 L, 但離子濃度未變. 在V/2 L混合溶液中, a mol NaOH 恰好使Mg2+完全沉淀, 由關系2NaOH~ Mg2+, 推出Mg2+為 a/2 mol ,由關系 SO42-~Ba2+ , Ba2+ 有 bmol , SO42-亦有bmol, 在V/2 L混合溶液中, 有電荷守恒: 2n(SO42-) = 2n(Mg2+)+ n(k+), n(k+)= 2b-a ( mol), 再計算出, 選項D正確。答案:D評價與拓展:本題屬于常見化學反應的計算, 解答此類題型, 要抓關系式, 巧用一些技巧如電荷守恒, 溶液的取出而離子濃度未變, 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解題思路:同理,AgI飽和溶液中:C(Ag+)=mol/L所以,三種難溶鹽的飽和溶液中,Ag+濃度的大小順序為Ag2CrO4>AgCl>AgI答案:C評價與拓展:考查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數學的簡單計算。6. 解題思路:A項, 幾步反應都是可逆反應, SO2 存在于平衡體系中,所以A正確。 B項由于HSO3- 是部分電離而不是完全電離, 所以H+ 濃度不是SO32- 的兩倍. C項如果加入的是強氧化性酸如硝酸、 次氯酸等,會把SO2 氧化,而使其不能逸出。D項NaOH過量的時候,不可能生成含有NaHSO3 的混合物。答案:A評價與拓展:該題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有化學平衡、弱電解質的電離、常見的強氧化性酸硝酸和次氯酸,NaOH和SO2 反應用量不同,產物也不同的。7.解題思路: A 項HClO氯元素價態為+1價,C 項N2O3 氮元素為+3價,在這兩種物質中,氯元素與氮元素都處于中間價態,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A、C正確。而B項Al為+3價,D項Si為+4價,都處在元素的最高價態,都只有氧化性。答案:AC評價與拓展:本題屬于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考查,價態規律:元素的最高價態在反應中只能得電子而不能失電子,所以元素處于最高價態時只有氧化性而沒有還原性,當元素處于最低價態時,只能失去電子而不能得到電子,只有還原性而沒有氧化性;當元素價態處于中間價態時,既能得到電子又能失去電子,氧化和還原性都有。8.解題思路:乙烷不能發生加成反應,也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乙醇不能發生加成反應,苯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符合題意的只有丙烯,該物質中有碳碳雙鍵,能發生加成反應,也能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丙烯中還有甲基,易發生光照取代反應。答案:C評價與拓展:考查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特別對是常見的幾類有機物烷烴、不飽和烴、醇、苯及其同系物的知識點的考查,考生要熟練掌握各類有機物官能團的性質,抓住它們具有代表性的反應。9.解題思路:粗銅的精練,粗銅做陽極,與電源的正極連接,陽極上發生氧化反應;精銅做陰極,與電源的負極連接,陰極上發生還原反應,A、C錯,B對,陽極的Ag和Pt排在銅的后面,不能放電,變成陽極泥沉積下來,D 對。答案:BD評價與拓展:電化學是中學化學的重要內容,屬于必考的知識點。從本題來看,只要掌握記住典型范例,就能得分。如本題考查了電化學的電解池原理知識的重要應用:粗銅的精練。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熟練運用電解原理來理解其應用,如氯堿工業、電鍍、粗銅的精練等等,考生要多關注化學與工業生產的聯系,從生活中來,到社會中去。10.解題思路:A項電荷不守恒,B項碳酸鋅難溶于水,化學式不能拆,所以B錯;醋酸的酸性強于碳酸,C中的離子方程式是由碳酸來制得醋酸,違反了較強酸制較弱酸的反應原理,所以C錯 , D正確。答案: D評價與拓展:考查離子方程式書寫的判斷,離子方程式書寫的正誤判斷是每年高考的傳統題型,應引起重視。這類題判斷時要抓住兩個原則:一是符號書寫是否正確(包括原理是否正確,化學式與離子形式拆寫是否正確),二 是否守恒(電荷守恒、電子守恒、原子守恒)11.解題思路:由Y2-與Z+ 核外電子層結構相同,結合X、Y、Z 都為短周期元素,推知Y2-與Z+ 應為10 e- ,故得知 Y為O 元素, Z為Na 元素,再根據三者的原子序數之和為20,推出X為H 元素。A 為Na2O ,只有離子鍵;B 為H2O2 (H-O-O-H),從其結構式看出其既有極性鍵又有非極性鍵; C 為Na2O2,有離子鍵和O-O非極性鍵,D為NaOH,有離子鍵和O-H極性共價鍵,經過分析B 正確。答案:B評價與拓展:本題屬于元素推斷,同時結合離子鍵、極性和非極性共價鍵的概念來考查考生對這些內容的掌握情況。。12.解題思路:聯想到苯環上的碳和氫共面,判斷A 項原子都共面; 對二甲苯,苯環上有兩個—CH3,每個—CH3都為四面體結構,原子不能都共面,同樣的道理,丙烯中也有—CH3,也不能都共面,由乙烯的平面型結構得知氯乙烯分子里所有原子都共面。答案:AC評價與拓展:考查內容屬于必修2常見有機物及其應用。主要考查考生對CH4、C2H4、C2H2、C6H6等幾個典型有機化合物分子的空間構型的理解和運用。13.解題思路:首先認真審題,把框圖和四個問題瀏覽一遍,接下來是找突破口。A→B氣體,C→D氣體,這兩步反應都用到MnO2 ,很明顯突破口就在此,迅速回顧我們中學階段哪些反應用到MnO2,想到了KClO3 制氧氣,H2O2分解得氧氣都用到MnO2 作催化劑,MnO2 + 濃HClCl2 ,再根據問題(2)的提示,用不同的A和 MnO2 在常溫下和在加熱情況下都能得到B氣體單質,推出B為氧氣,常溫下是2H2O22H2O +O2↑,加熱時是KClO3 的分解,另外C→D的反應只能是MnO2 + 濃HClCl2 ,推出C為鹽酸,D為Cl2 ,E為Fe3O4 ,G是FeCl3 ,F 是FeCl2 (它在空氣中很容易被氧化,因此配制溶液時要加入鐵屑,防止其被氧化為FeCl3)。檢驗FeCl3 溶液中陽離子常用的試劑是KSCN溶液,遇Fe3+ 顯紅色,也可用苯酚,遇Fe3+ 顯紫色。答案:(1)濃鹽酸、四氧化三鐵;(2), KClO3(3)4HCl(濃) + MnO2 MnCl2 + 2H2O + Cl2↑(4)鐵單質(如鐵粉、鐵釘、鐵絲、鐵棒、鐵片等等);KSCN溶液(NH4SCN溶液NaSCN溶液等等);溶液變為紅色(或血紅色)。評價與拓展:細心的考生會發現該題與09年海南卷13 題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兩道題型一樣都是無機框圖推斷題,而且都考查了KClO3 和H2O2 與MnO2 作用得到氧氣, MnO2 + 濃HClCl2的知識點,都考查了這幾個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題目難度有所降低,沒有新意。不過該題還是達到了考查學生推斷能力和正確使用化學用語以及常見離子檢驗的目的。這道題也可以進行改編,如把兩個地方有MnO2改成未知的物質,這樣推斷難度將上升,或者也可以進行提示,說它是黑色粉末,那難度下降,聯想到C和MnO2等黑色物質,從而進行推斷。14.解題思路:第(1)問,由化學平衡常數概念可寫出該反應的表達式K=,結合題目所給的溫度和平衡常數的數據來分析,溫度越高,平衡常數越小,即升溫時,C(CO2)減小,C(CO)增大,平衡要向著逆反應方向移動,也是吸熱的方向移動,那么正反應方向△H<0。第(2)問: 答案:(1)K=, < (2)0.006mol/(L·min)、60% (3)C評價與拓展:本題考查了化學平衡常數的運用、化學反應速率和轉化率的計算,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條件的知識點。15.解題思路:注意審題,注意題干對A的表述 “是自然界中最廣泛的第二主族元素的單質”,其中鎂和鈣最常見,其它不常見,排除,再從框圖中A與H2O的反應條件是常溫下,不需要加熱條件,把鎂排除,確定A是鈣。其實不管A是哪種金屬,金屬與水反應都得到H2 和氫氧化物,根據B與Na反應,推出B為H2 ,那么E為NaH,可以寫出其與水的反應方程式。從框圖中F的分解需要1000度的高溫條件,再結合題干的提示:常以化合物F存在,確定F為CaCO3 , 也可以推出D為CO2 , G為CaO, 如下圖所示:答案:(1)Ca + 2H2O Ca(OH)2 + H2↑,NaH + H2O NaOH + H2↑(2)CaCO3;、 (3)Na2CO3、NaHCO3(4)將CaCO3與鹽酸反應轉化為CaCl2,然后電解熔融的CaCl2固體就制得單質鈣。評價與拓展:無機框圖推斷,每年高考常考的題型,2009年考一道題,但是到2010年,海南卷無機框圖推斷增加到兩道題,即13和15題,分值一共17分,應引起重視。該類題解題的關鍵是尋找突破口即找題眼,突破口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找:一. 物質的特殊物理性質(如有顏色的固體、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易溶于水的氣體、有顏色的氣體、有顏色的沉淀、有顏色的溶液、焰色反應的顏色等應進行總結) 二. 特殊的物質結構特征, 如兩種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原子個數比是1∶1和1∶2的物質有Na2O2、Na2O;H2O2、H2O;FeS、FeS2;CO、CO2;NO、NO2;C2H2、C2H4等; 三.反應現象特征,燃燒火焰呈蒼白色(H2在Cl2中燃燒),在空氣中迅速由無色變紅棕色的氣體是NO;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是NH3;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氣體有Cl2、SO2;遇SCN-顯紅色、遇OH-生成紅褐色沉淀、遇苯酚溶液呈紫色的為Fe3+等。四.反應條件特征, 熟悉具有特殊反應條件的反應,如:高溫(多數是重要工業生產反應);加熱、加壓、催化劑 ;催化劑、加熱;放電等條件下的反應。五.物質用途特征,熟悉重要物質的用途,如了解生活中用途廣泛的金屬、作為耐火材料的物質、作為化肥的物質、治療胃酸過多的物質等。此外要熟悉重要工業生產反應如煅燒石灰石 、煅燒黃鐵礦、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氨的催化氧化、合成氨 、氯堿工業、工業制鹽酸、工業制取漂粉精等。16.解題思路:從題目中“A可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可判斷A為乙烯,或者從D與水反應生成A,而D分子內只有2個碳原子,所以A、B、E三種物質的分子中都應只含2個碳原子, A能與稀氯水(含HClO即HO—Cl)反應生成含氯原子和羥基的E,可推斷A生成E的反應為烯的加成反應,所以A為CH2CH2,E為,根據“A與氯氣反應生成C”,可確定C為,再根據B與A、E的關系可確定B為,然后根據原子守恒原理和共價鍵斷裂后連接的方式,可推出D與H2O反應除了生成乙烯以外其它的產物,從而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C6H12Cl3O3P的結構為。答案:(1)乙烯,1,2-二氯乙烷; (2) ,加成反應;(3) (4)CH3OCH2Cl、評價與拓展:這道題考查學生對有機物的組成、結構特點、化學性質及其聯系、有機反應類型、同分異構體、有機物命名等方面的了解,還考查了學生遷移化學信息的能力。乙烯與氯水在一定條件下的反應,理論上可得到三種不同的產物:①跟HClO(即HO—Cl)加成得;②跟Cl2加成得;③跟HCl加成得。本題A轉變為E就屬于①的情況。17. 解題思路:(1)確定NH3還原CuO的反應產物,可根據NH3中的N元素處于最低價具有還原性,反應時自身被氧化,化合價升高至相對穩定的零價(生成N2 ),CuO中的Cu被還原為單質,NH3中的H和CuO中的O結合生成H2O。(2)選擇并組裝儀器時要注意在用A裝置制出NH3后必須除去NH3中的H2O,因為本實驗是通過測定NH3與CuO反應前CuO的質量及反應后生成H2O的質量來測定銅的相對原子質量,如果NH3與CuO反應前就已含有水蒸汽,會給實驗結果帶來誤差。NH3與CuO反應后用濃H2SO4或用堿石灰都可吸收反應生成的H2O,有些考生可能會覺得前面干燥NH3時已選過堿石灰了,現在該選濃H2SO4了,這樣才不會重復選擇儀器,這樣考慮問題是錯誤的,因為用濃H2SO4吸收生成的水時,也會把沒來得及反應而排出的NH3吸收掉,會給實驗造成誤差,此時只能選用堿石灰吸收生成的水,后面的濃硫酸是用來吸收尾氣,防止污染空氣,并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汽進入到堿石灰中被吸收,引起誤差。(3)(4)因,實驗開始前,CuO質量即a值已固定不變,凡是導致b變小的操作,都會使Ar(Cu)會變大,①③符合此情況,而②中CuO不干燥,原來有水存在,造成b變大,Ar(Cu)變小。④中,第二次使用的堿石灰不干燥,不影響反應前后堿石灰的增重,也就是生成水的質量沒有變,即b不變,所以Ar(Cu)不會變。⑤中,原混合物含有的水份在NH3和CuO 反應之前已經被第一次使用的堿石灰吸收完了,不影響b值,所以Ar(Cu)不會變。(5)由反應式知,只要兩種測定物之一含有Cu元素,就可根據反應式中物質的對應關系計算出Cu的相對原子質量,不過要注意:用本實驗的儀器和試劑無法測出反應消耗NH3的量,也無法測定產生N2的量,但可以測m(CuO)、m(Cu)、m(H2O),所以可通過測定m(CuO)和m(Cu)或 m(Cu)和m(H2O)來確定Cu的相對原子質量。答案:(1)2NH3+3CuO 3Cu+3H2O+N2↑(2) e→e→ b→b→e→e →c→d (3)18a/b—16 (4) ①③ (5) m(CuO)和m(Cu), m(Cu)和m(H2O)評價與拓展:本題考查考生化學實驗設計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實驗結果誤差分析判斷的能力。根據提供的儀器和藥品,為完成實驗目的、設計實驗方案并處理相關的實驗問題是本題的特征,考查了學生綜合實驗知識與技能的應用能力、設計和完成實驗的能力。解答實驗題的關鍵是:明確實驗目的、了解實驗原理。此類題的基本解題思路: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方案的選擇實驗藥品的選擇,實驗儀器的組裝運用實驗知識和實驗技能處理相關細節問題。這道題還把實驗和計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此類題將會是高考實驗題的命題趨勢,應引起所有學生的足夠重視。18. 解題思路:18-Ⅰ.按照不同的方式斷鍵拼接,便可推出不同的原始原料物質按①方式斷鍵所用的原始原料是丙炔和2,3-二甲基-l,3-丁二烯,所以D正確。按②方式斷鍵所用的原始原料是2-甲基-l,3-丁二烯和2-丁炔,所以A正確。18-Ⅱ.可先根據題目(1)所給信息求E的分子式:M(E)=2g/mol×30=60 g/mol,6.0gE即0.1molE中:n(C)=n(CO2)==0.2mol; n(H)=2n(H2O)=2×=0.4mol; n(O)= =0.2mol;n(E)∶n(C) ∶ n(H) ∶n(O)= 0.1∶0.2∶0.4∶0.2=1∶2∶4∶2,所以E的分子式為C2H4O2。由A的分子式C8H10,判斷出A為苯的同系物,題目又給信息“A為一取代芳烴”,可知A的結構為, A在光照條件下與氯氣發生的是烷基上的取代反應而不是苯環上的取代反應,根據(2)提示B中含有一個-CH3,所以B的結構為,C是鹵代烴B在NaOH水溶液中水解的產物(醇類),所以C的結構為,D能跟Br2的CCl4溶液發生反應,說明其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所以D為,由B、C轉化為D的反應是消去反應,B變D是鹵代烴的消去反應,條件是NaOH的醇溶液,加熱,而C變D是醇的消去反應,條件為濃硫酸、加熱。由D推出G為, E與C發生的反應是酯化反應,C是醇,那么E就應該是羧酸,因為它的分子式為C2H4O2,所以E是乙酸,F是酯,結構為,G的同分異構體中,苯環上一硝化產物只有一種的有下面7種結構: 核磁共振氫譜有兩組峰,峰的面積比為1∶1,意味著該物質有兩種等效氫原子且這兩種氫原子的個數比為1∶1,符合這種情況的只有上述結構中的⑦。答案:18-I A、D18-II(1)C2H4O2(2)(3)NaOH的醇溶液,加熱;濃硫酸、加熱(4)取代反應,加成反應(5) (6)7種; 評價與拓展:本題考查內容涉及苯的同系物、烯烴、鹵代烴、醇、羧酸、酯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要求考生熟悉各類烴和烴的衍生物的結構特點、化學性質、反應類型、相互轉變及同分異構體。對于有機推斷題的解答,思路是:審題(文字、框圖及問題全面瀏覽)找突破口( 包括反應條件、反應類型、反應性質和現象、結構信息、數字信息、烴的衍生關系、新信息、隱含信息等)用順推、逆推、齊推的方法結論←檢驗(推出結構,最后放入原題檢驗,完全符合方為正確);也可以總結成四句話:由反應性質(包括反應條件、反應類型、反應現象等)來確定官能團的種類, 由數據信息來確定官能團的個數,由烴的衍生關系和結構信息來推碳架,由產物結構(鹵代烴和醇的消去產物、醇的氧化產物、烷烴的取代產物等)來推官能團的位置。19. 解題思路:19-I. CS2的空間構型與CO2相同,是直線型, A錯;ClO3-的空間構型是三角錐型,所以B也錯;SF6分子是正八面體構型,中心原子S原子具有6個sp3d2雜化軌道,每個雜化軌道容納2個電子(1對成鍵電子對),形成6個S—F鍵,所以SF6分子有6對完全相同的成鍵電子對,C正確;SiF4和SO32-的中心原子都是sp3雜化(但是前者為正四面體后者為三角錐形),所以D也正確。19-II.(1)N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只能靠考生的記憶寫出,沒有什么思路或技巧可言;(2)可據此比較NiO和FeO的熔點高低:兩者結構類型相同但Ni2+比Fe2+離子半徑更小,NiO離子晶體內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更強,因而NiO熔點更高。(也可以這樣理解,晶格能與所組成離子所帶電荷成正比,與離子半徑成反比,NiO與FeO的離子電荷數相同,但Ni2+比Fe2+離子半徑小,NiO的晶格能大,其熔點比FeO高)(3)NiO晶體的結構類型與NaCl相同,而NaCl晶體內每個Na+ 周圍有6個Cl-,每個Cl-周圍有6個Na+,所以每個Ni2+ 周圍有6個O2-,每個O2-周圍有6個Ni2+,Ni2+ 和O2-的配位數都是6。(4)從合金的晶胞可看出:每個晶胞內平均含有La原子數=8×=1,Ni原子數=1+8×=5,因而La與Ni原子數之比為1∶5,合金的化學式為LaNi5。(5)關于丁二酮肟分子內的化學鍵,由題目所給丁二酮肟的結構簡式可看出:碳氮之間是雙鍵,既然是雙鍵,必然存在一個σ鍵和一個π鍵,氮鎳之間用箭頭表示的化學鍵顯然是配位鍵;丁二酮肟分子內存在羥基,也存在著與氮原子結合的氧原子,因而必定存在氫鍵;此外,丁二酮肟分子內有兩種碳原子:不飽和碳與飽和碳,不飽和碳原子的雜化軌道是sp2,而飽和碳原子的雜化軌道是sp3。答案:19-I C、D19-II(1)[Ar]3d84s2 (2) > (3)6,6 (4)LaNi5(5) ①一個σ鍵和一個π鍵,配位鍵;②氫鍵; ③sp3、sp2評價與拓展:本題考查考生對原子、分子、晶體空間結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物質熔沸點高低比較規律:(1)不同晶體類型的物質一般是:原子晶體>離子晶體> 分子晶體。(2)對于原子晶體,原子半徑越小,形成的共價鍵鍵長越短,鍵能越大,晶體熔沸點越高。(3)離子晶體要比較離子鍵的強弱。一般來說,陰陽離子的電荷數越多,離子半徑越小,則離子鍵越強,熔沸點越高。如MgO >NaCl>CsCl。(4)對于分子晶體,組成、結構相似的分子晶體,相對分子質量越大,熔沸點越高,如CS2 >CO2,如組成和結構不相似的物質,分子極性越大,熔沸點越高,如CO >N2。同分異構體中,支鏈數越多,熔沸點越低,如正戊烷>異戊烷>新戊烷。(5)對于金屬晶體,金屬離子半徑越小,離子電荷數越多,金屬鍵越強,則熔沸點就越高。如Al >Mg。20.解題思路:20-I 能用做固硫劑的物質,應在高溫下能把SO2 轉變成鹽固定在爐渣中,CaO與Na2CO3就符合這一要求。20-II 這個小題要考生回答的幾個問題其實都可從教材中找到答案,考生憑自己對這部分內容的記憶和理解即可答題。第(3)問,解答曲線圖,要注意圖中的數據和曲線變化,運用化學平衡移動原理與工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的來分析,A和B點,溫度相同,只是壓強不同,從圖中可以知道A點雖然是在常壓下 ,但SO2的轉化率已經很高了,達到了97%左右,再增加壓強,SO2的轉化率提高的余地很小,而且壓強越大,所需的動力越大,對設備的要求也越高,所以不選B點。A和C點同壓強,只是溫度不同,C點溫度雖較低,有利于SO2的轉化率的提高,但是要考慮催化劑催化效果是在4500C時最好,故不選C點。答案:20-I A、B20-II(1) 4FeS2 + 11O22Fe2O3 + 8SO2(2) 除塵、洗滌;催化劑容易中毒,水蒸氣對設備和生產有不良影響。(3)不選B點,因為壓強越大對設備的投資大,消耗的動能大;SO2原料的轉化率在1個大氣壓下的轉化率已是97%左右,再提高壓強,SO2的轉化率提高的余地很小,所以采用1個大氣壓。不選擇C點,因為溫度越低,S02轉化率雖然更高,但催化劑的催化作用受影響,4500C時,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最高。故不選C點。(4) 充分利用反應放出的熱量,預熱精制爐氣,使其溫度達到最佳催化效果;降低SO3 溫度,利于被吸收。評價與拓展:本題考查了重要化工生產——硫酸的工業制法以及溫度、壓強對平衡移動的影響,以及工業生產和實際相結合所需要適宜的條件的選擇,高中階段涉及到比較重要的工業生產還有硝酸工業制法,氯堿工業,硅酸鹽工業,侯德榜制堿法等。這道題可以說考查的都屬于知識層面的東西,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的學習和高考前的備考復習中,要熟讀教材,加強基礎知識的融會貫通,學會運用化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做到了這些,這道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