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第一課至第七課重難點分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第一課至第七課重難點分析

資源簡介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重難點分析
鄧 彬
一.重點分析
1.十月革命的勝利
俄國二月革命后,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俄國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各級行政機關,主張繼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并企圖消滅蘇維埃。工兵代表蘇維埃主張退出一戰,得到了工農群眾和大多數士兵的支持。列寧根據當時武器在人民手中的實際情況,認為革命有和平發展的可能,提出俄國革命必須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主張。1917年7月,臨時政府在一戰前線冒險進攻、遭到慘敗,激起彼得格勒工人、士兵的游行示威,但慘遭臨時政府血腥鎮壓。至此,革命再無和平發展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推翻臨時政府,布爾什維克黨決定發動武裝起義。11月6日晚,起義爆發,列寧親自來到斯莫爾尼宮指揮。11月7日,工人赤衛隊和革命士兵攻占了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利勝利。當晚,全俄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選舉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即人民委員會,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誕生。此后,蘇俄果斷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取消了舊法院和舊警察,解散了舊軍隊,建立起人民法院、工人民警和紅軍,并實行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2.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十月革命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在世界1/6的土地上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為俄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它既激勵了世界各國無產階級的斗爭,也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開辟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它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世界的傳播,向各國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
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并同中國革命相結合,使中國人民找到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二.難點分析
1.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俄國的影響
第一,在國內,戰爭拖垮了俄國,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一戰導致俄國生產萎縮、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糧食奇缺、物價飛漲,而一戰全部負擔卻臨時政府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工人、農民的生活狀況不斷惡化,饑餓席卷全國。這些情況極大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使人民革命運動日益高漲,孕育了俄國革命的發生。
第二,在國際上,帝國主義國家在一戰中正廝殺得難解難分,無暇顧及俄國的革命運動。
2.十月革命與中國新民主義革命道路的不同原因
十月革命前,俄國是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它通過1861年廢除農奴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資產階級反動勢力集中在城市,發展水平較歐美相對落后,造成俄國資產階級天生的軟弱性,這也是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中的薄弱環節的重要原因。因此,俄國革命可以通過城市發展到鄉村的道路。
而舊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面肩負反帝反封建的雙重革命任務,在城市,反動勢力遠遠大于革命力量,所以中國革命必須選擇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第2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重點難點分析
鄧彬
一、重點分析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勝利后,激起了一戰戰勝方協約國的恐慌,協約國一方面尋找各種理由發動對蘇俄的直接武裝干涉戰爭。截止1919年初,進入蘇俄的外國干涉軍達到28萬人,截止1920年,協約國軍隊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武裝進攻。一方面培育、支持蘇俄國內反動勢力發動武裝叛亂。殘酷的戰爭環境,使正待恢復和發展的蘇俄經濟雪上加霜,物資極度匱乏,迫使蘇俄埃政府在1918年采取果斷的、非常的措施,以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其中經濟上一系列的措施,習慣上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也稱“軍事共產主義政策”。其目的就是蘇俄政府在戰爭情況下,暫時性地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戰勝敵人。
(2)內容。
第一,實行余糧收集制,強制征收農民的余糧。農民必須將除口糧、種子和少許飼料糧外的糧食交給國家,國家僅象征性付給農民一定數量的貨幣,或者支付少許工業品。私藏余糧一經發現,當即沒收。
第二,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把大中小企業全部收歸國有,工業生產實行高度集中管理。
第三,取消商品自由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實行糧食和日用品由國家集中配給。
(3)后果。
面對國內的武裝叛亂和國外的武裝干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及時有效地、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財力、物力、人力,為保衛和鞏固蘇維埃政權提供了物質保障,其積極意義不容置疑。
但是,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和人民群眾的最大承受能力,比如余糧收集制,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征集了基本口糧的現象。在戰爭年代,人民群眾珍惜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所以能夠接受、理解并支持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但是,1920年底蘇俄基本粉碎了國內外反動勢力后,這一政策沒有停止,反而進一步加強,這就使得一部分工人在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經濟形勢十分嚴峻面前,產生了悲觀失望情緒。農民對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工人農民的罷工、抗議游行和暴動時有發生。實行新經濟政策勢在必行。
2.新經濟政策
(1)背景。
第一,蘇俄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急待復恢和發展。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平定國內叛亂、反對國外干涉的三年國內戰爭,蘇俄生活必需品嚴重缺乏,經濟形勢十分嚴峻。
第二,在粉碎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顯示出來,引發了政治危機。
(2)內容。
第一,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交納糧食稅后可以自由處理剩余的糧食。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第二,工業方面,在堅持國家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某些中小企業,使這些企業的產品逐步滿足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第三,商業方面,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這就讓市場、價格的規律盤活了商品的流通,從而刺激了生產。
(3)意義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的探索,他運用市場、價格的規律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探索了小農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是對是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和完善,體現了列寧的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精神。
第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蘇俄國民經濟的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蘇維埃政權。

二、難點闡釋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對比
對比內容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農業方面 實行余糧收集制,強制征收農民一切余糧。 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交稅后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
工業方面 把大中小企業全部收歸國有 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
商業方面 取消自由貿易,實行配給制。 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
2.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利與弊
(1)利。
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是在國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落后的環境下形成的。對集中力量鞏固國家政權、應對國外帝國主義包圍上發揮過積極作用,在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加強國家建設上也發揮過了重要作用。
(2)弊。
第一,政治上它將權力高度集中,民主與法制遭到破環,形成個人高度集權,存在嚴重的“左”傾錯誤,是后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第二,經濟上,忽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否定市場機制的作用,經濟計劃統得過死,把一切經濟活動置于指令性計劃之下,嚴重影響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愈發嚴重地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東西方世界重難點分析
鄧彬

一.重點分析
1.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的必然產物。為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世界,協同對對付新生的蘇維埃俄國,一戰戰勝國協約國集團打著維護世界和平的旗幟匯集法國巴黎舉行會議。會議中,帝國主義在重新瓜分世界的爭奪中矛盾重重,爭議持續長達6個月之久才簽訂《凡爾賽和約》草草收場。
法國企圖盡可能的剝弱自己的宿敵德國。英國力爭剝奪同盟國的殖民地,以沿續自己的海上霸權和殖民帝國的地位。日本要求將戰爭中搶占德國在亞太地區殖民地的合法化。美國則希望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提出建立并企圖操縱國際聯盟,以打破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勢力范圍,奪取世界市場和殖民地。具體矛盾表現如下:











1919年6月,巴黎和會簽訂了對德的《凡爾賽和約》,規定:領土問題上,法國收回被德國占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軍事問題上,德國取消義務兵役制,陸軍總數必須在10萬人以內,萊茵河以東50KM以內不得設防;賠款問題上,要求支付大量賠款,總款與分配比例待定;海外殖民地問題上,由英法日等國以委任統治的方式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其中無視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合理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轉交給了日本,引發了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
《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與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簽訂的其它和約,確定了帝國主義在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的統治新秩序,稱為“凡爾賽體系”。
2.華盛頓會議
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英、美、法作為操縱國,獲得較多利益,美國和利益要求被忽視,特別是在東亞、太平洋地區與日本的霸權爭奪未能解決反而日益激烈,日本成為“一戰”開始以來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實際獨占國,這與美國要求發生了嚴重沖突。因此,在美國等列強的要求下,帝國主義國家于1921-1922年召開了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會議先后簽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等協定,確定了帝國主義列強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構成了華盛頓體系。
《九國公約》是關于中國問題的條約,重新確認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侵略原則,它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從一戰開始形成的獨占局面,使中國重新回到遭受眾多帝國主義列強共同侵略的局面。實際上,美國成為華盛頓會議的最大受益國,而中國成為最大的受害國。

二、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實質。
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打著和平的幌子,建立起了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統治秩序,這就是“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該體系協調了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世界各地區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帝國主義性質的“國際和平體系”,暫時維護了所謂的世界“和平”。但它并沒有改變帝國主義列強掠奪和壓迫亞非拉地區的狀況,既沒有消除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間的矛盾,也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所以它極不穩定,為新的世界大戰埋下了隱患。


法國

美國

英國

宿敵,戰勝戰敗的矛盾

德國

日本

亞太地區的爭奪



第4課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重難點分析

鄧彬
一.重點分析
1.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1929-1933年經濟危機首先從美國開始,然后迅速向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擴散。美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對國際經濟發展影響極大,當經濟危機從美國爆發后,各國受美國經濟影響,陸續卷入這場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具有以下三個典型特點。
第一,波及范圍特別廣。危機爆發后,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蒙古以外的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等部門危機同時爆發。
第二,持續時間特別長。這場經濟危機從1929年開始,直到1933年才結束,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歷時最長的經濟危機。
第三,破壞性特別大。這場經濟危機發生以來,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產生了對社會的巨大破壞。據統計,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德國有6萬家,英國約有3.2萬家。199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29年下降了44%,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2.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面對經濟危機,羅斯福上臺即宣布新政,主要內容有:
(1)改革銀行制度,恢復銀行信用。美國通過了《緊急銀行法案》,對銀行進行審理,讓有償付能力的銀行盡快開業,對缺乏償付能力的銀行進行改組。銀行正常的信貸活動得到恢復,重建了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2)整頓農業。國家通過了《農業調整法》,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由政府補償,以控制農產品的市場價格,農業開始恢復。
(3)調整工業。對工業的調整是羅斯福的中心措施,通過了《工業復興法》,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使勞資關系、資源配置得到調整,工業得到復興。
(4)興建公共工程。國家組織修路、水利工程等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生產和消費能力。同時,強化社會保障措施,通過《社會保障法》。
以上措施都體現了羅斯福新政的特別之處,那就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二、難點分析
1.經濟危機的定義和爆發的根源
經濟危機即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表現為:一方面大量產品過剩,積壓成山,銷售不出。另一方面是廣大人民饑寒交迫,購買力極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是資本家的私事,為了追求利潤,一邊盲目擴大生產,一邊盡力壓低工人待遇。這就造成兩種結果,一是產品產量空前擴大,二是人民群眾的購買力相對低下,形成生產與消費的巨大矛盾,最終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即經濟危機。
2.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
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大大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法西斯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首先,嚴重的危機到來后,資本家千方百汁地把危機造成的損失,通過削減工資,提高捐稅等方式,轉嫁到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身上,從而大大激化了階級矛盾。據統計,經濟危機中,美國失業工人多達1700萬,德國高達476萬,英國、日本均約300萬,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失業工人近3000萬。饑民和失業者紛紛示威游行,有些更發動暴動,嚴重動搖了資本主義的統治。
其次,嚴重的危機到來后,帝國主義極力強化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原料掠奪和商品的傾銷,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這就激起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進一步高漲。
再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驚恐萬狀的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盡快轉嫁或擺脫經濟危機,激烈爭奪世界市場和原料產地,從而展開了空前激烈的經濟爭奪戰。
3.羅斯福新政的作用
羅斯福新政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困擾,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但它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新政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為各國解決經濟危機提供了有益經驗。


第5課 德意日的法西斯重難點分析
一、重點分析
1.歐洲戰爭策略地的形成
德國是歐洲受1929-1933年經濟危機打擊最嚴重的國家,經濟蕭條,激發了社會矛盾,社會動蕩不安。壟斷資產階級迫切希望建立強權政治,解決國內外的矛盾。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打著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招牌,蠱惑人心,騙取了國內民眾的廣泛支持,在納粹黨成為第一大黨之后,希特勒上臺執政。納粹政府制造國會縱火案,取締其它所有政黨;推行優等民族政策,屠殺大量猶太人;嚴密控制思想文化教育;撕毀《凡爾賽和約》,大肆擴軍備戰。德國最終發展成為歐洲戰爭的策源地。
2.亞洲戰爭策略地的形成
1929-1933年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日本的經濟,生產大幅度下降,失業為數劇增,農民紛紛破產,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為此,以軍部為核心的日本法西斯勢力迅速膨脹,妄圖發動戰爭以擺脫這場經濟危機。,日本軍部先后推動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和1937年七七事變,且受軍部控制的新內閣于1936年上臺。日本完全成為亞洲戰爭的策源地。

二、難點分析
本課的難點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為什么會引發德國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具有時間長、范圍廣、破壞力大的特點,沉重打擊資本主義世界。德國和日本遭受這場經濟危機的破壞十分嚴重。
1932年,德國工業生產比1929年下降了40%,失業工人達600萬,激化了社會矛盾。1931年,日本的工業總產值比1929年下降了30%,失業人員達300萬,許多地方發生了饑荒,全國工人罷工達2400多次。
面對政治危機,壟斷資產階階級要求建立強權政府,對內穩定統治,對外發動戰爭以突破外部環境的束縛。基于此,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勢力迅速抬頭,先后建立起了法西斯專政。

第6課 大戰的爆發與擴大重難點分析
一.重點分析
1.慕尼黑陰謀
1938年,德國陳兵德捷邊境,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地區,遭到拒絕。在德國的要求之下,1938年9月底,德國總統希特勒、意大利首腦墨索里尼、法國首腦達拉第、英國首相張伯倫代表四國政府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會議。會議上,德國聲稱蘇臺德區是自己在歐洲的最后一塊領土要求,而在英法兩國看來,法西斯德國和社會主義蘇聯是世界上兩大惡魔,希望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后,“禍水東引”讓兩大“惡魔”相互殘殺、兩敗俱傷,然后坐收漁翁之利。所以會議簽訂了《慕尼黑協定》,規定捷方將蘇臺德區等地割讓給德國。可憐捷方作為當事方,其代表竟不能參加會議,被安置在會議廳隔壁的房間里等候。會議結束,張伯倫和達拉第向他們宣布了《慕尼黑協定》,聲稱“這是無權上訴和不能修改的判決詞”、“為了和平犧牲了捷克”。
2.二戰的擴大
(1)德國進攻蘇聯,二戰擴大化
對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蘇聯早就有所警惕,但對德軍發動進攻的時間、規模等估計不準確。二戰爆發前,英法企圖“禍水東引”讓法西斯德國和社會主義蘇聯卷入相互殘殺的戰火之中,而蘇聯為了能得到置身戰火之外的短暫休整時間,同法西斯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法西斯的侵略本性,使德國在法國向其投降后,下令對蘇聯發動“閃電戰”。1941年6月22日,德軍分三路向蘇聯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蘇德戰場的開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化了。
(2)日本偷襲珍珠港,二戰進一步擴大
二戰爆發后,法西斯德國在歐洲連連勝利,刺激了日本擴大對外侵略的野心。此時,英法等國受到嚴重打擊,日本企圖趁火打劫,搶奪英法等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地。為此,1940年,日本拋出“大東亞共榮圈”,妄圖建立一個由日本控制的包括中國、朝鮮、東南亞地區,進而包括南亞、大洋洲在內的殖民大帝國。日本的做法直接威脅了美英等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美英等國宣布禁止日本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沉重打擊了依賴進出口的日本,雙方之間的矛盾由此升級。日本為取得戰爭的主動權,決定趁美國尚未準備充分,以法西斯慣用的方式突襲美國,以打擊美軍的士氣。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最大軍事基地——夏威夷的珍珠港,美軍毫無準備,倉促應戰,損失慘重。第二天,美英等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3.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德、意、日三國法西斯瘋狂對外侵略,給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群眾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法西斯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敵人,聯合起來對付法西斯惡魔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戰初期,英、澳等國同波蘭、挪威、法國等流亡政府簽署了同盟國家宣言,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蘇聯和美國正式參戰,反法西斯陣線迅速擴大。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此后,又有21個國家陸續在宣言上簽字,大大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使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改變了雙方力量的對比,極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為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二.難點分析
1.慕尼黑陰謀的影響
慕尼黑陰謀反映了英法等國為了一己私利而犧牲小國利益,姑息縱容法西斯侵略,這種對法西斯退讓、妥協的政策,被人們稱為“綏靖政策”。它大大刺激了法西斯的侵略胃口,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慕尼黑陰謀是綏靖政策發展到頂峰的表現,實際上成為二戰全面爆發的催化劑、加速劑。
2.二戰全面爆發時間的爭論
眾所周知,中國的抗日戰爭屬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中國的局部抗戰起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中國的全面抗戰起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變。在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之前,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反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中國有約2000萬人慘遭日本武士刀的“屠殺”。因此,至少對于中國而言,二戰爆發 (?http:?/??/?military.china.com?/?baike_5LqM5oiY54iG5Y-R.html" \t "_blank?)的時間不是1939年,而是1931年的9月,或者是1937年7月。
這一觀點與通常二戰以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為起點不同,贊同后者主要是因為德國閃擊波蘭后,英、法等國被迫對德宣戰,眾多歐洲國家在短短幾個月內就遭到了法西斯侵略。所以,西方史學家普遍贊同以此作為二戰全面爆發的時間。
由此可知,關于二戰全面爆發時間的爭論,完全是由于史學家的立場不同,形成的觀點也就不相同了。

第7課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重難點分析
鄧彬
一.重點分析
1.斯大林格勒戰役
蘇聯取得莫斯科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法西斯德國“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但希特勒并不甘心失敗,仍然決定利用德軍暫時的優勢,對蘇軍再次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這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斯大林格勒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蘇聯中部同南部,關系莫斯科、蘇聯東北甚至西伯利亞的交通咽喉。斯大林格勒戰役牽涉著蘇德戰場作戰雙方的命運。戰役發生后,斯大林號召蘇軍:不讓敵人前進一步,用一切力量消滅敵人,蘇聯軍民進行殊死抵抗。到1943年2月2日,德軍受到致命打擊,蘇軍共殲敵近150萬人,包括1名元帥、24名將軍,占蘇德戰場德軍總兵力的1/4。從此,德軍元氣大傷,被迫轉入戰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戰役由此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2.諾曼底登陸戰
為了減輕蘇德戰場上蘇聯應戰德國的壓力,加快勝利進程,1941年秋,蘇聯要求英國等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協同蘇聯對付德軍。1943年,大戰進入轉折性一年,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轉折,對反法西斯盟國越來越有利。為了盡快擊潰德國法西斯,這年年底,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德黑蘭舉行會議,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1944年6月6日凌晨,美英為主的盟軍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指導下,發動登陸戰。盟軍制造要從敵人防御力量較強但地勢力有利的加來登陸的假象,實際從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但地勢不利的諾曼底登陸,出奇制勝。由于盟軍掌握了制海權和制空權,當天就有5個步兵師、3個空降師成功搶灘登陸。至7月24日,盟軍登陸兵力達145萬。諾曼底登陸戰是迄今為止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戰,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法西斯德國陷入盟軍的兩面夾擊之中。
3.雅爾塔會議
1945年初,在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日本法西期還在頑抗的形勢下,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制訂了最后擊敗德國的計劃,決定戰后德國由蘇、美、英等國分區占領;蘇聯在歐洲戰事結束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討論了組建聯合國的有關問題。
雅爾塔會議時期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國陸會議,會議對早日奪取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協調戰后國際秩序和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義。但其秘密協定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表現出了大國強權政治。
二、難點闡釋
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要在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和北非戰場等戰場上法西斯國家開展戰爭。歐洲戰場上,蘇聯是反擊法西斯德國的主力軍;太平洋戰場上,中國、美國等國擔負著抵抗法西斯日本的重任;北非戰場,英國是牽制法西斯意大利的主要國家。1942年夏,美軍在中途島海戰中出奇制勝,使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陷入被動局面。這年10月,英軍在阿拉曼戰役中大敗德意聯軍,使德意法西斯喪失了在北非戰場的主動權。1942年夏至1943年初,蘇軍在斯大森格勒戰役中給德軍以致命打擊,使德軍失去了在蘇德戰場的主動權。以上三次戰役對二戰的轉折都起了重大作用,我們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是采用中國傳統史學的觀點。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法西斯國家發動戰爭,瘋狂對外進行侵略,屠殺各國人民,喪盡天良,犯下了反人類反各平的滔天罪行。面對這場人類有史以來的最大的浩劫,參加反法西斯同盟的國家領導全世界人民同德意日等法西斯侵略者展開生死搏斗,各國克服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不同互相援助,協同作戰,共同抗敵,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為贏得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赤城县| 襄樊市| 镇康县| 定边县| 甘南县| 天峻县| 正定县| 莫力| 平果县| 金川县| 丁青县| 台江县| 潍坊市| 汉中市| 句容市| 邻水| 晋中市| 定安县| 鄯善县| 柘城县| 延川县| 固安县| 安泽县| 文水县| 民勤县| 阜新市| 大厂| 班戈县| 城口县| 襄樊市| 文化| 天峨县| 阿鲁科尔沁旗| 崇左市| 沭阳县| 浦江县| 湖南省| 宜宾市| 万盛区| 肇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