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平“語”近人——習總書記用典 【一枝一葉總關情】 【用典1】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背景】2014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南蘭考縣縣委常委班子的專題民主生活會并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詩 【釋義】出自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意思是:在縣衙的書齋中聽見外面蕭蕭的竹聲,好像聽到的是百姓的呻吟之聲。對我們這些小小的縣官來說,民眾一枝一葉的小事都牽動感情。這表達了鄭板橋深切的愛民之情。 【用典2】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背景】2014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政權之所以能興盛,在于順應民心;政權之所以廢弛,則因為違逆民心。 【用典③】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 【背景】2014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清代經學家萬斯大《周官辨非,天官》,意思是: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 【解讀】1.上述經典啟示我們應堅持怎樣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上述經典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有何啟示? ①人民通過憲法和法律將國家權力授予國家機關。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來說,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必須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不得懈怠、推卸。②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予。行政機關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國無德不興】 【用典1】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背景】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與師生座談時引用了該句【釋義】出自《管子》,意思是:如果禮義廉恥不能得到推行,國家就會滅亡。 【用典2】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背景】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與師生座談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禮記·大學》,意思是:大學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顯,在于鼓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舊習,在于使人達到完美的境界。 【解讀】1.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在當代中國,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應該堅守的價值取向? 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準。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2.“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我們應怎樣做到“止于至善”? ①有自己的格調,有“至善”追求。②從點滴小事做起,積少成多,積善成德。③在生活中尋找“賢”,將他們作為榜樣。④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檢視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責,積極調整自已,通過自省和慎獨,端正自己的行為。【只留清氣滿乾坤】 【用典1】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背景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釋義】出自《尚書》,意思是:對別人不能求全責備,對自己要嚴格要求。【用典2】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背景】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國語》,意思是:學好難如登山,學壞易似山崩。比喻學好很難,學壞極容易。 【解讀】學好很難,學壞極容易,因此,我們要嚴于律己,“行己有恥”,怎樣才能做到"行己有恥″? ①知廉恥,懂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②有知恥之心,不斷提高辨別“恥”的能力。在行動之前,審查愿望;在行動之中,監督調節;在行動之后,反思效果影響。③樹立底線意識,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不做,違犯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④磨礪意志,拒絕不良誘惑,不斷增強自控力。 【國之本在家】 【用典1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背景】12018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孟子》,意思是:天下的基礎是國家,國家的基礎是家庭。只有家庭和諧美滿了,國家才能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太平。 【用典2】愛子,教之以義方 【背景】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并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釋義】出自《左傳》,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真的愛自己的孩子的話,那就應當用道義來引導孩子。 【用典3】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背景】201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詩。 【釋義】出自孟郊的《游子吟》,意思是:慈母用中的針線,為即將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那樣的慈母恩情呢? 【解讀】.家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①家是我們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們心靈的港灣。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是甜蜜、溫暖、輕松的避風港 2.家和萬事興,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我們應怎樣建立和諧家庭? 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理解、信任、體諒和包容,進行有效交流和溝通,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家庭發展中的問題。3孝敬父母是長大以后的事嗎? 盡孝在當下。孝敬雙親長輩,關愛家人,不僅僅是長大成人以后的事,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用行動表達孝敬之心。【治國有常民為本】 【用典1】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背景】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淮南子·氾論訓》,意思是:治理國家的原則,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要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用典2】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背景】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與師生座談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周易》,意思是:見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有了錯誤就及時改正。 【解讀】1請簡要列舉近年來我國的“利民”舉措。 示例: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這句話啟示我們應怎樣做更好的自己? ①揚長避短。善于利用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才華②主動改正缺點。改正缺點需要決心、信心、勇氣和毅力。③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④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更是在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的過程中實現的。【絕知此事要躬行】 【用典1】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背景】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尚書·周書》,意思是:要取得偉大的功業,必須有遠大的志向;要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必須勤奮不懈地努力。【用典】2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 【背景】1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開幕式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荀子·儒效》意思是:把土埃聚起來可以積成山,把水匯聚起來可以積成海。比喻只有日積月累、持續努力,才能實現質的飛躍,推動事業的發展。 【用典3】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背景】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并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空談誤國”一詞出自思想家顧炎武《日知錄》中的“清談誤國”。顧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他認為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崇尚清談。 【解讀】1“業廣惟勤”“業”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講就是學業,“勤”對我們中學生來講就是勤學。我們應如何學會學習? ①發現并保持對學習的興趣。②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③善于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 2為什么實干才能興邦? ①創造離不開實踐。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離不開勞動和創造會實踐是創造的源泉,給了我們廣闊的創造空間,激發我們的創造熱情②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美好夢想都是通過勞動實現的;生命里的一切輝煌都是通過勞動鑄就的。我國每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廣大人民群眾用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換來的。③把中國夢變為現實,需要一代代人埋頭苦干和接力奮斗,需要每個人在各自崗位上付出辛勤和汗水。只有繼續發揚實干精神,才能用我們的勞動創造新的輝煌。 3青少年應怎樣發揚實干精神,擔當起歷史重任? 我們要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努力學習,積極探索,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學習者、勞動者、奉獻者;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擔負起歷史重任,讓青春綻放出絢麗的光彩。【腹有詩書氣自在】 【用典1】學婦弓弩,才如箭候 【背景】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續詩品,尚識》,意思是:學問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頭,只有依靠厚實的見識來引導,才可以讓才能很好發揮作用。 【用典2】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背景】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禮記·學記》,意思是: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 【用典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背景】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與師生座談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是: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忠誠地踐行。 【解讀】1.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強調青年要重視學習? ①學習,不僅讓我們能夠生存,而且讓我們能夠擁有更充實的生活。②學習就是給生命添加養料。③學習點亮我們心中的明燈,激發前進的動力。在學習中,我們分享生命經驗,獲得成長,同時也可以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為幸福生活奠基。 2.“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啟示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我們可以與同伴相互幫助、分工合作,在交流切磋中共同完成任務。3我們應如何理解并且做到“博學之”? ①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學校,我們所看、所聽、所嘗、所觸、所做,都可以是學習;學習不僅表現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現為探索,發現、體驗和感悟。②我們要有自覺、主動的態度。帶著學習的心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學習。③學習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學習沒有終點。【天下之治在人才】 【用典1】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背景】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與師生座談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資治通鑒·周紀》,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輔助因素,德行是才能的統帥,體現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 【用典2】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背景】2014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漢書·武帝紀》,意思是:要成就不尋常的功業,必須依靠非同尋常的人才。 【解讀】1.“德者,才之帥也”,這啟示我們應加強哪方面的建設? 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高揚民族精神,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徑是什么?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3要成長為國家需要的人才,我們中學生應該怎么做? 樹立遠大理想,擔負當代青年的歷史責任,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珍惜受教育權,勤奮學習;勤于思考,善于觀察,敢于質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創新精神;磨礪堅強意志,不懼挫折;弘揚團隊精神,善于溝通合作;等等。 【天下為公行大道】 ●【用典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背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論語,學而》,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件高興的事嗎? 【用典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背景]2016年1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演講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白《孟子·騰文公下》,意思是:大丈夫應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義”上。 【用典3】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背景】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是:萬物競相生長,但是彼此之間并不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各有各的規律,相互不沖突。 【解讀】1.上述經典說明我國和世界人民交往堅持怎樣的立場? ①我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做著不懈的努力。②我國乘承"和而不同”的思想及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使世界向若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格局發展。 2“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話闡釋了“世界大同”之理想。我國為什么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①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②采取共同行動,承擔共同責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成為各國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必然選擇。③構建入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分表達了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的愿望,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思路,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具有重要價值的構想。【惡竹應須斬萬竿】 【用典1】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背景】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之中的第四首,意思是:新松樸實挺拔、四季常青,恨不得它能長到千尺之高;惡竹隨處亂生、肆意鉆營,斬去萬竿也不嫌多,寓意對于美好的事物要努力維護、不斷完善,而對丑惡現象應當究其根源、斬草除根。 【用典2】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 ●【背景】2015年6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策林》,意思是:善于消除災禍的人,總是先查找其根由;善于調理疾病的人,總是先斷絕疾病的源頭。比喻解決問題要找到問題的癥結,進行根治。 【解讀】1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上述經典,表達了反腐的堅定決心。我國為什么要堅定反腐,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 ①權力是把雙刃劍,運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濫用,則會滋生腐敗,貽害無窮。②規范國家權力運行以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是憲法的核心價值追求。③任何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入都沒有超越憲法的權力 2.為治理懶政怠政、規范權力運行,請你提出合理化建議 ①國家要加強憲法監督,建立健全有效制約、監督權力行使的制度體系。②堅持依法治國,加大對懶政怠政、腐敗等問題的治理力度。③拓寬民主監督渠道,切實保證公民依法行使監督權和建議權。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咬定青山不放松】 【用典1】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背景】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上述經典。 【釋義]出自《格言聯璧》,意思是:志存高遠的人,再遙遠的地方也能到達,再堅固的東西也能突破。 【用典2】位卑未敢忘憂國。 【背景】2013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病起書懷》,意思是:即使官位卑微,也不敢忘記為國為民擔憂。 【用典3]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面北風 【背景]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與師生座談時引用了該句。 【釋義】出自鄭板橋的《竹石》,意思是:竹子任憑風雨的打擊磨礪,依然不改堅韌本色。 【解讀]1.上述經典強調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青少年應有怎樣的情懷與抱負? ①傳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和時社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中國人。②了解所人類文明進程,積極關切人類問題和世界局勢,掌握相應的知識,在與世界各國青年的交流中提高我們的影響。③尊重差異、理解不同、包容多樣文化,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風貌,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紐帶承擔起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的責任。2.“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們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自信、民族自信來源于哪里?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是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②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讓中國人更加自信。3怎樣做自信的中國人? ①對國家有認同。②對文化有底氣。③對發展有信心。④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元、開放包容的心態。⑤既要胸懷理想又要求真務實,既要滿懷激情又要鍥而不舍。 【結語】:“平語’近人”里,是聽得見的文化自信。重溫歷史經典感受時代魅力,弘揚傳統文化、躬身社會實踐,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必會成為美好中國的壯闊畫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