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系統復習 第36課 構成物質的微粒和組成物質的元素一、知識梳理(一)、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概念關系(二)、元素與原子、原子與同位素原子之間的區別與聯系1、元素、原子、同位素原子關系比較元素原子同位素原子定義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 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核內的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同類原子互為同位素原子。區別(1)只講種類,不講個數。(2)用于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如水由氫和氧組成(3)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存在形態可能會變(化合態和游離態)(1)既講種類,又論個數。(2)用于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如銅由銅原子構成;也描述分子的構成,如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3)化學變化中,由于得失電子,其電子層結構可能改變,但原子核不變。表示方法(以氫為例):聯系元素是同一類原子(互為同位素的原子)的總稱;原子是體現元素性質的最小微粒。2、原子、離子、分子的涵義及相互關系:項目原子離子分子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陰離子陽離子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是指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數量關系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帶電情況中性(不顯電性)帶負電帶正電不顯電性穩定性性質一般較活潑(稀有氣體原子除外)。金屬原子易失去電子,非金屬原子易得到電子。性質一般比較穩定表達方法均為微觀粒子,既可講個數,又可種類。相互轉化(聯系)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以轉變為離子。陽離子 原子 陰離子分子在化學反應中可分為原子,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可結合成分子。組成物質金屬單質:Mg等;稀有氣體:He等;少數非金屬單質:C、Si等離子化合物:NaC1等……非金屬單質:O2、H2等……分子、原子和離子都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原子的體積很小,原子半徑一般在10-10m數量級,而原子的質量一般在10-26kg的數量級。不同種類的原子質量不同,體積也不同。4、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過程原子結構模型演變歷史:(1)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2)19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學說,認為物質由原子構成,原子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 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割;(3)19世紀末,科學家湯姆生發現原子中存在電子,并于1904年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結構模型;(4)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提出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5)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原子軌道模型;(6)1926年,科學家又提出了原子結構的量子力學模型。現在人們可以近似認為,多電子原子中,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1).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實心球模型(從現在的觀點看都不正確)(2).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西瓜模型(湯姆生發現原子中有電子,帶負電)(3).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核式結構模型(α粒子散射實驗:原子核的存在)(4).玻爾原子模型(1913年)——分層模型(電子能量不同,分布在不同的軌道中)(5).電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三)、熟記常見的元素符號及其表示的意義1、元素符號的表示方法:元素符號是國際上統一采用的符號,通常用該元素的拉丁文的 第一個字母大寫 來表示,當兩種元素的第一個字母相同時,則再附上一個小寫字母作為該元素符號,以示區別。 2、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元素符號一般表示:(1)表示一種元素(宏觀);(2)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微觀);(3)某些時候可以表示某種物質((宏觀,指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3、元素周期表(1)、元素名稱:在元素周期表中每個小格分四層,元素名稱在第二層,黑色字體,大多數元素的名稱是由形聲字構成,氣態非金屬的名稱有氣字頭,固態非金屬的名稱有石頭旁,液態非金屬用三點水旁(溴),液態金屬用水字底(汞),金屬的名稱都有金字旁,個別的元素的名稱不是形聲字,例如:氮不讀“炎”音。(2)、元素分類:①按元素所在的周期分類:同周期元素和不同周期元素同周期元素共同點:電子層數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處于同一行中,處于左右關系。不同周期元素不同點:電子層數不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不處于同一行中。②根據元素的原子序數分類:前20號元素或第n號元素③按元素所在的族分類:主族元素、副族元素、第VIII族元素、0族元素④按元素周期表分類:金屬、非金屬、過渡元素其中金屬元素專指主族元素的金屬元素,非金屬包括主族非金屬和稀有氣體,過渡元素是指所有副族金屬元素和Ⅷ族金屬元素。(3)、元素的特有數值:元素的原子序數和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①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原子序數在核組成符號中處于元素符號的左下角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每個小格內的第一層,位于元素符號的左下角,數字呈鮮紅色。②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就是按照元素各核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計算出的平均值,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在元素周期表中每個小格內的第四層,通常保留有效數字4位,數字呈黑色。(4)、元素周期表①將化學元素依照某種特有數值從小到大順序依次排成一行,并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依照某種特有數值從小到大排成一列所形成的表格叫元素周期表。②元素周期表中特有數值:原子序數和相對原子質量。③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數值是相對原子質量,現行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數值是原子序數。(5)、元素周期表的結構:由七行和十八列構成,其中每一行為一個周期,從左到右第8、9、10列合起來為VIII族,其余每一列為一族,所以元素周期表由7個周期和16個族構成。(6)、周期的定義: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元素依照核電荷數由小到大的順序從左往右排成一行形成一個周期。(7)、周期的序數規定:周期序數=電子層數(8)、7個周期對應的元素種類數周期序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元素種類28818183232(9)、周期的分類:短周期和長周期。①短周期:含元素種類少于10種的周期,包括1、2、3周期。②長周期:含元素種類多余10種的周期,包括4、5、6、7周期。(10)、族的定義: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依照核電荷數由小到大的順序排成一列形成一族(注意:VIII族是3列)。①主族的定義:由短周期元素和長周期元素構成的族(稀有氣體除外另有名稱)。②副族的定義:完全由長周期元素構成的族(第8、9、10列元素除外另有名稱)。③VIII族的定義:第8、9、10列元素構成的族。④0族的定義:稀有氣體構成的元素族。(11)、族的分類:主族、副族、0族、VIII族。(12)、主族的分類:依照最外層電子數由少到多的順序分為7個主族。①主族序數的規定:主族序數=最外層電子數=最高正價數(氧、氟例外)。②主族序數的表示方法:羅馬數字后加A。主族序數第一主族第二主族第三主族第四主族第五主族第六主族第七主族表示符號IAIIAIIIAIVAVAVIAVIIA(13)、副族的表示方法和分類:羅馬數字后加B表示副族,共有7個副族,從左到右的順序是IIIB、IVB、VB、VIB、VIIB、(VIII)IB、IIB。(14)、元素的性質:是指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金屬性和非金屬性。(15)、原子結構結構與對應單質或化合物性質的關系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隨著核電荷數增大,電子層數逐漸增多,原子半徑逐漸增大,核對最外層電子的引力越來越弱,最外層電子越來越易失去,表現為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金屬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堿性越來越強,非金屬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越來越弱。堿性:LiOH < NaOH 二、查漏補缺,自我檢測1.★下列對分子、原子、離子的認識,正確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質性質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最小粒子,不可再分C.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后形成離子 D.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不能構成物質2.用分子的相關知識解釋下列生活中的現象,其中錯誤的是( )A.熱脹冷縮,說明分子的大小隨溫度升降而改變B.“酒香不怕巷子深”,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C.10 mL酒精和10 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 mL,說明分子間有空隙D.濕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說明分子的運動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加快3.以下事實不能用分子運動的觀點來解釋的是( )A.走過花圃聞到花香工業 B.濕衣服經過晾曬變干C.香水、汽油密閉保存 D.6000 L氧氣在加壓下可裝入容積為40 L的鋼瓶中4.下列關于分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B.分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D.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5.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帶電的微粒都稱為離子 B.物理變化中分子種類不變C.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個數不變 D.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6.★下列物質由原子構成的是( )A.氯化氫 B.氫氣 C.氯化鈉 D.硅7.★煮沸過的水不宜養魚,是因為沸過的水中幾乎不含的( )A.氧元素 D.氧原子 C.氧分子 D.氫分子8.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經過了幾代科學家的艱辛努力,直到現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標志著原子結構的現代模型的問世,下圖是鋰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圖中原子核內有3個質子、4個中子。不能根據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結論是( )A.原子始終在做無規則的運動 B.原子核的體積只占整個原子體積的很小部分C.構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間存在一種互相吸引的力 D.原子呈電中性9.★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推翻了湯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為建立現代原子理論打下了基礎。如圖線條中,可能是α粒子(帶正電)在該實驗中的運動軌跡的是( )A.abcd B.abc C.bcd D.ad10.碘鹽中含有一定量的碘酸鉀。3月15日,我省實施新的碘鹽含碘量標準,碘鹽中碘含量從每千克35毫克降至25毫克。這里的“碘”是指( )A.碘原子 B.碘分子 C.碘元素 D.碘單質11.下圖是水的微觀層次結構,圖中右側“O”表示( )A.氫元素 B.氫原子 C.氧元素 D.氧原子12.★中科院的全超導的“人造太陽”——托克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的調試運行成功,使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處于世界前列。氘和氚是核聚變的原料(氘、氚原子核內都只有1個質子,但含不同數目的中子),聚變發生后,氘、氚原子核轉變為氦原子核。根據以上敘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核聚變是化學變化 B.氘原子和氚原子屬于不同元素C.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氫的兩種同位素 D.氘原子和氚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相同13.★★與元素化學性質關系最密切的是( )A.質子數 B.中子數 C.核外電子數 D.最外層電子數14.某元素R的原子序數為m,能夠形成核外有x個電子的Rn+離子,則下列關系式一定正確的是( )A. m═n B. m═n+x C. m═n-x D. m═x-n15.下列關于鈉原子和鈉離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它們的核外電子數相同 B.它們的性質完全相同C.鈉原子的質量比鈉離子大的多 D.它們的質子數和中子數都相同16.圖甲是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原子而產生散射的實驗,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圖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結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來源:21cnj*y.co*m】A.盧瑟福在研究過程中采用了控制變量法 B.α粒子可能是某種原子的原子核C.圖乙所示原子核式結構是一種模型 D.通過該實驗可知原子內部是空的17.在元素周期表中汞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汞的說法正確的是( )A.元素符號為HgB.屬于非金屬元素 C.原子核內中子數為80D.相對原子質量是200.6g18.右是一個概念圖,概念圖在整理知識時是十分有用的。請根據在圖中括號中表示它們之間聯系的連接詞,在①、②處填上適當的概念。19.物質都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構成物質的微粒有 、 和 。20.★分子是保持物質 的一種微粒;原子是 中的最小的微粒;離子是帶電的 或 ,有陰、陽離子之分。21.原子由一個居中心的帶 電荷的 與核外帶 電荷的 構成的;原子核由帶 電的 和不帶電的 構成;質子和中子由 構成。22.★原子核所帶的電荷和核外電子所帶的電荷數目 ,但電性 ,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原子核在整個原子中所占的體積很小,但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 上。23.在原子內,核電荷數= 數= 數。24.元素是指具有相同 數( 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它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世界上所有物質都是由相同或幾種不同的元素組成的。目前人類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種,由這些元素組成的物質有幾千萬種。25.如圖所示,是用來說明原子內部結構的示意圖。由圖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 組成,原子核又是由中子和 組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核中,帶正電的是 ,帶負電的是 。26.如圖所示是盧瑟福提出的原子結構的核式模型的示意圖,圖中“-”表示繞原子核高速旋轉的 ,它帶 電;“+”表示原子核內的 ,它帶 電。27.★在分子、質子、原子、中子、電子、原子核、離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條件的粒子,填在相應的橫線上。(1)能直接構成純凈物的是 、 、 。(2)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是 。(3)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4)帶正電荷的是 、 。(5)帶負電荷的是 。(6)不顯電性的是 、 、 。(7)質量與氫原子質量近似相等的是 、 。(8)質量最小的是 。(9)在同一原子中數目相等的是 、 。28.★按要求填空:(1)水是由 構成的。(2)水是由 組成的。(3)水分子是由 構成的。(4)一個水分子是由 個 原子和 個 原子構成的。29.如圖是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變化的示意圖,請認真觀察分析對比如圖圖片。(1)從微觀角度分析,上述兩種變化的根本區別是 ;(2)由此分析,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區別是 30.[2017湖州17]2016年6月,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宣布,合成化學元素113號(Nh )、115號(Mc )、117號(Ts)和118號(Og )為化學新元素。其中,“115號(Mc )”中115表示原子的 數,Mc表示的微觀意義是 。31.★★(2012杭州)有水(H2O)、雙氧水(H2O2)、重水(D2O,“D”表示原子核中有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的氫原子)三種物質,從物質組成的角度看,這三種物質所含的元素共有 種;從化學性質的角度看, 與水的化學性質有較大的差異。32.在研究原子結構的歷史進程中,盧瑟福揭開了原子世界一個又一個的奧秘。(1)1911年,盧瑟福等人進行了α粒子(α粒子是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實驗,用一些高速運動的α粒子轟擊金箔,發現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而極少數α粒子居然被彈了回來。根據實驗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多數α粒子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說明原子核的體積很小B.少數α粒子發生較大角度偏轉,說明原子核帶負電C.極少數α粒子發生反彈,說明原子核的質量很大(2)★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轟擊氮原子,結果氮原子中有種微粒被打了出來,而α粒子卻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從現代觀點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選填“質子”、“中子”或“電子”)。33.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1)人體中骨骼與牙齒的主要成分是羥基磷酸鈣[Ca10(PO4)6(OH)2],羥基磷酸鈣由 種元素組成。(2)★二氧化碳、銅和氯化鈉三種物質中,由分子構成的是 。(3)某密閉容器中物質變化過程的微觀示意圖如下,請回答:(已知:·代表氧原子,○代表硫原子)變化Ⅰ表示的宏觀事實是 。34.★[2016·杭州]如圖為核聚變的示意圖,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種原子,“●”、“○”、“.”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③是 元素的原子,①②③中屬于同種元素的原子是 (選填序號)。三、參考答案1.C2.A3.D4.D5.A6.D7.C8.A9.C10.C11.B12.C13.D14.B15.D16.D17.A18.物質;離子19.分子、原子、離子20.化學性質、化學變化、原子、原子團21.正、原子核、負、電子、正、質子、中子、夸克。22.相等、相反、原子核23.質子、核外電子24.核電荷、質子25.核外電子、質子、質子和原子核、電子26.電子、負、質子、正27.(1)分子、原子、離子;(2)分子;(3)原子;(4)質子、原子核;(5)電子;(6)分子、原子、中子;(7)質子、中子;(8)電子;(9)質子、電子。28.(1)水分子;(2)氫和氧;(3)氫原子和氧原子;(4)2、氫原子、1、氧29.(1)反應前后分子種類是否有變化;(2)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30.質子數 1個Mc原子31.2、雙氧水32.(1)AC;(2)質子。33.(1)4;(2)二氧化碳;(3)化學變化;合理即可(有新物質生成 / 二氧化硫與氧氣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三氧化硫;)34.氦、②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