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歷史熱點專題1-8熱點1不屈的抗爭 獨立與振興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規定:凡外國商船只允許在廣州一地通商貿易,凡外國商人來廣州貿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此外,清政府又有許多條例和章程,如外國商人到廣州,必須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館(或稱夷館)內,不得擅自外出。清政府還規定,凡出海商船裝載不得超過五百石,如有打造裝載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發到邊境充軍。材料二1842年簽訂的中國《南京條約》第二條規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大英國人民帶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一片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摘自中英《南京條約》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對外交往的相關信息并指出其政策。(2)根據材料一、二同,指出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對外交往的變化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角度分析該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答案】(1)信息:限定一口通商;嚴格約束外商活動;限制中國商民出海.政策:閉關鎖國政策。(2)變化之處:由開放廣州一口通商口岸到開放五口;由自主開放到被迫開埠;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要求自由居住。影響:(1)五口通商后,中國被逐步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或答出中國逐步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原料產地和產品輸出國);(2)促進了中國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或答出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勞動;商品經濟逐步取代自然經濟;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等。言之有理即可)。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塊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記錄了中華民族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逼迫下,墜入近代的屈辱、彷徨與困惑。近代前期,為挽救民族危機,無數志士仁人不斷探索救國道路,走過了自救之路、維新之路、共和之路等。材料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的正確道路,并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材料一中的“共和之路”指的什么?結合材料一,談談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特點。(2)材料二中的“正確道路”指什么道路?在這條正確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長期艱苦卓絕斗爭中經歷了哪些重大事件(兩例即可)?(3)對比材料一二,你得出什么結論?【答案】(1)辛亥革命;從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淺入深,不斷進步。(2)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重大事件: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長征勝利;抗日戰爭勝利;解放戰爭勝利等等(3)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等.3.新航路的開辟以及伴隨而來的殖民擴張給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歐洲人把自己來到西半球的事件,稱之為“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是西歐社會內部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材料二 新航路開辟給中國帶來的新問題和新現象(1)如何理解材料一地理大發現是西歐社會內部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2)依據材料二,概括新航路開辟對中國外交、經濟和文化產生的影響。(3)結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新航路開辟。請說明理由。【答案】(1)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知識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2)外交:西方國家對中國東南沿海進行騷擾侵略,中國進行反侵略斗爭;對外政策由開放走向閉關自守。經濟:高產作物甘薯的引進,使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促進了人口增長.文化:歐洲先進科技傳入中國。(3)言之成理均可。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人說: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卻黑暗依舊;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材料二: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歷史,既是屈辱的歷史,也是抗爭的歷史,探索的歷史,要解決的問題是獨立、民主、富強,即反帝反封建和實現近代化(現代化)。近代社會的變革,……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都是圍繞這個主題進行的。——摘自《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革》材料三:1949年9月,毛澤東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說:“……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摘編自人民出版社《復興之路》請回答:(1)材料一中,“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的依據有哪些?“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指哪一事件?為什么說“黑暗依舊”?如何理解“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2)依據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主題。圍繞這個主題,20世紀頭20年,中國社會發生了哪些變革?(3)材料二中“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標志性事件指新中國的成立,這一事件之后,中國逐漸建成了社會主義制度,請寫出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間和標志.【答案】(1)增加了中國人民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2)獨立、民主、富強,即反帝反封建和實現近代化(現代化).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熱點2 以史為鑒 面向未來1.材料一:近代以來,由于我們一盤散沙,我們的民族總是在斗爭中遭到失敗。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抵抗力量。——摘自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復興之路》。(1)據圖并結合材料二分析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原因分別是什么?(3分)材料二“二戰”期間羅斯福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彩虹有很多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能混成一條燦爛奪目的彩練。……我們各國不同的理想是可以匯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團結一致地為我們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動。(2)概括材料二中羅斯福的主張,并指出該主張成為現實的標志。材料三:1919年《凡爾賽和約》規定將原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轉給日本繼承;1945年雅爾塔會議決定成立聯合國,美國、英國、蘇聯、法國和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3)材料二中的《凡爾賽和約》引發了中國哪一歷史事件?1945年我國之所以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主要依據是什么?(4)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什么?(5)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意味著什么?【答案】(1)原因: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②中共軍隊英勇抗戰(實行全民族抗戰)③國民黨軍隊英勇作戰(2)世界反西斯國家能夠聯合起來。標志: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3)五四運動,雅爾塔會議(4)要團結起來,全民族共同努力,抗日戰爭,告訴我們:世界需要和平,也要進步,落后就要挨打,(5)是中國從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丘逢甲《春愁》材料二下表節選自《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原文。???????《南京條約》? ??? ???《馬關條約》?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 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訂進口稅。材料三??1987年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建成開館,坐落于北京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館正前方抗戰廣場中央矗立著象征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醒獅”,廣場中軸線兩側各分布著7塊草坪,寓意七七事變爆發地和中華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戰爭。 ——李澤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銘記日軍侵華歷史》?(1)據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的詩創作的時間、背景及給中國帶來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從國際背景和侵略方式的角度分析兩則原文的最大不同之處。(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十四年抗日戰爭”的歷史依據。【答案】(1)時間:1896年。背景: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將臺灣割給日本。影響: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2)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商品輸出成為其經濟侵略的主要手段19世紀末,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輸出成為其經濟侵略的主要手段。(3)依據: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局部抗戰開始,1945年日本投降結束。??熱點3 ?兩岸關系與祖國統一?1.國共關系的發展演變,影響著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軍校的創辦,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它為國共兩黨培養了許多軍事將領和軍事骨干,為東征、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姜廷玉(軍事博物館研究員)(1)材料一中的軍校是指哪所學校?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材料二:1927-1937年間,國民黨各派軍事集團的混戰,特別是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摘編自《內戰百科》九一八事變紀念碑(2)據材料二分析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九一八事變的嚴重后果。材料三: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抗擊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國民黨愛國將士也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人民日報社論《和平與正義是不可戰勝的》(3)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標志是什么?據材料三分析,擾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綜合上述材料,從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中,你得到什么啟示??1.【答案】(1)學校:黃埔軍校。成果: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大量軍事人才;北伐戰爭取得巨大成功。(2)背景:中國的內戰(或蔣介石對紅軍的“圍剿”)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后果:東北三省全部淪陷。(3)標志: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或西安事變)。勝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戰(或人民戰爭);國共兩黨的合作。(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合作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2分。言之有理,答出一點即可)2. “百年銳于千載”,辛亥革命是劃時代的偉大歷史事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雖然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共產黨和國民黨作為對二十世紀中國的命運影響最大的兩個政黨,理應再度攜手,團結一切有志于國家統一的黨派、團體和仁人志士,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辛亥革命是我們共同紀念的日子,孫中山先生是我們共同敬仰的偉人,統一祖國是我們共同盼望的目標,中華強盛是我們共同奮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統一呢?——人民日報社論“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1981年10月9日材料三??辛亥雙十是海峽兩岸共同的記憶與資產。………兩岸和平是臺灣繁榮發展的必要條件。過去三年多,“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推動兩岸關系,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并得以大幅度降低臺海緊張,贏得國際社會的肯定與支持。三年多來,我們與大陸簽署15項協議,每一項協議都做到了“對等、尊嚴、互惠”、“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兩岸人民同屬于中華民族,希望雙方在正視現實的基礎上,求同存異,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關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在“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00年國慶大會”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失敗原因。(2)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十世紀上半期,國共兩黨分別影響中國命運最突出的歷史功績。國共兩黨為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共同進行了哪些努力?(3)材料三與材料二在紀念辛亥革命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你認為海峽兩岸共同紀念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失敗原因: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限制(2)功績:國民黨——國民革命運動,動搖了北洋軍閥統治?? 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共同努力:共同開展國民大革命;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1分)(3)角度:材料二從祖國統一的角度,材料三從兩岸和平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或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或共同紀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的統一)。?熱點4 ?關注三農???聚焦民生?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一副農家對聯寫道:“當年曾分田翻身當家作主人;今歲又分田勤勞致富奔小康”材料二:教育和促進農民群眾逐步聯合……使農民能夠由落后的、小規模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材料三: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20世紀50年代末流行于農村的順口溜請回答:(1)材料一中指出的“當年”分田與什么運動直接相關?它的推行促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材料一中指出的“今歲”分田是指黨和國家在農村推行的什么政策?該政策首先在哪里實行?該政策實行產生了怎樣的作用?(3)材料二反映國家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性質發生怎樣的改變?(4)材料三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怎樣的問題?造成該問題的原因是什么?(5)建國后黨和國家不斷調整農村政策,你從中得到怎樣的認識?【答案】1.(1)土地改革;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安徽鳳陽小崗村;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的發展(3)農業合作化或引導農民加入生產合作社;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4)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1958年國家推行人民公社化運動(5)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至關重要;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三農問題(1分,言之有理即可)2.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閱讀材料: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農業生產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農業總產值 461 510 535 575 610材料二:我國小麥產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國小麥增產速度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所沒有的,更是資本主義國家所望塵莫及的。……美帝國主義者說我們人口多是“不堪重負的壓力”,我們要用更多的事實告訴他們,人口多,生產糧食更多。只要我們需要,要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多少糧食出來。——《人民日報》社論(1958年7月23日)材料三: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鄧小平《關于農村政策問題》(1980年5月31日)請回答:(1)據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國農業發展狀況?這一狀況的出現與當時在農村開展的什么運動有關?(2)對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國農業生產情況你是如何判斷的?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哪兩次運動有關?這兩次運動導致的后果如何?(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產到戶”政策最先在哪兩個省份實行?為什么說“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答案】(1)狀況:農業不斷發展;運動:農業合作化。(2)觀點:不對。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3)安徽和四川。因為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經濟)的發展。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為近代中國的民族獨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為實現國家統一、振興中華而殫精竭慮的一生……正是因為對國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貢獻,孫中山先生始終在全中國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摘編自胡錦濤《在孫中山先生140周年誕辰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我們主張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也是符合于孫先生的原則的……在現階段上……必須是由國家經營、私人經營和合作社經營三者組成的。而這個國家經營的所謂國家,一定要不是“少數人所得而私”的國家,一定要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材料三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一2月21日)(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了實現“民生幸福”,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張?試分析其現實意義。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最忠實的繼承者,請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經濟主張。(2)為“追求著人民的幸福”,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取得的突出理論成就是什么?與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發展經濟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變化?(3)綜合上述材料回答,三人有哪些共同追求?【答案】(1)主張: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意義:要關注民生;要注重公平和正義。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實現社會的平等發展。(2)理論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變化:大膽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3)追求:追求公平正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關注民生。熱點5?百年大計?教育為本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評價科舉是“中國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欽佩”。——1896年《中國環行記》材料二?以下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舉考試的部分試題:(一)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三者孰為最急策。(二)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余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清末科舉》材料三?……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時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識)。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錢穆《國史大綱》(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中國古代科舉制令人欽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2)材料二中試題內容折射出清末科舉注重選拔怎樣的新式人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初新式人才觀形成的歷史背景。(3)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舉制的研究進入興盛期,“科舉學”已成一門專學。根據材料三中錢穆的觀點,你認為研究科舉制時須注意哪些原則??【答案】(1)突出特征:以才能為選官標準(標準);擴人官吏人才來源(范圍);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方法);提高官員文化素質(作用)。(4分)(2)新式人才:了解西方文明,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1分)歷史背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學傳播;近代教育的發展;經濟的發展需要實用人才;傳統科舉制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時代需要。(任答1點3分)(3)原則:尊重和敬畏歷史;客觀理性評價;不苛求古人。(任答2點2分;言之成理酌情給分)2.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于年輕一代成長的綜合素質的發展,而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則取決于所受的教育。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孔子是私學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中,有許多同時代的隱士對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極盡嘲笑之能事,或諷刺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材料二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大學。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長安設太學。太學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材料三北京大學創立于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1910年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共開辦經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設十三學門,一個近代意義的綜合性大學初具規模。材料四“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場圖(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述孔子創辦私學的重大貢獻.(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董仲舒建議辦太學的目的是什么?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3)根據材料二、材料三,京師大學堂分科辦學后的教學內容與古代太學相比有何相同之處?又有何新的時代特點?(4)結合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回答,20世紀70-80年代,鄧小平為我國科教文化事業的復興作了哪些努力?【答案】(1)貢獻: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官府壟斷教育的局面。(2)目的:通過思想上的統一,達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3)相同:開辦經科,講授儒家經典。新特點: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政治制度。(4)恢復高考制度;實行義務教育法;提出三個面向;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任意3點即可,但時間要在20世紀70-80年代)熱點6 ??中國夢與民族復興---中國夢一路走來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09年(1840-1949)滄桑巨變,換了人間。北京天安門,曾在1900年見證了西方列強的野蠻;在1919年見證了中國人民的覺醒;1949年的秋天,它終于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在這崢嶸百年中經歷無數的艱難坎坷。他們的業績將永遠載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材料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人民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進行了不斷地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又經歷了一個從“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過程。請回答:(1)材料一中列強發動哪一場戰爭讓北京“見證了西方列強的野蠻”?什么事件讓北京“見證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什么說“1949年的秋天北京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至少答出2點)(2)材料二中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如何帶領中國人民從“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3)結合上述材料,中國人民經歷無數的艱難坎坷,你得到什么啟示?【答案】(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分);五四運動(1分);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國家贏得了獨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2)資產階級共和國(1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十月革命勝利后給中國帶來了曙光,中國開始向“俄國人”學習,走俄國人的革命道路,到1928年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2分)(3)落后就要挨打,要加強學習,好好報效自己的祖國,捍衛自己的國家,保衛自己的家園,誓死打擊外來侵略者等(1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與近代經濟思想家不同,洋務派官員可能尚未意識到工業化的重要性,但是他們的實際行動卻促使中國逐步走上工業化的道路。——朱博康、施正康《中國經濟史》材料二:隨著軍事工業的發展,資金、原料、運輸等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洋務派逐漸認識到,國家“必先富而后能強”,創辦民用工業可以致富。當時外商壟斷民用工業,洋務派希望興辦民用工業同外國人競爭,分洋商之利。到90年代止,洋務派共創辦工礦、交通、郵電等民用企業20多個。材料三:19世紀60、70年代中國民族工業開始興起,甲午戰爭以后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逐步壯大。他們試圖改變封建專制制度,期待以政治近代化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洋務派在“他們的實際行動”中提出的口號和對中國產生的影響。(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洋務派創辦近代民用企業的目的和洋務運動的性質?(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指出19世紀初康有為、孫中山等資產階級代表為改變封建專制制度,實現政治的近代化所做出的主要努力。(4)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的近代化探索的歷程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答案】(1)口號:自強、求富;影響:促進中國逐步走上工業化的道路。(2)創辦民用工業可以致富或同外國人競爭,分洋商之利;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3)康有為與梁啟超領導了維新變法運動即戊戌變法;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意思對即給分)(4)歷程:從學習西方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3.八年級某班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探尋中國救亡圖存,國富民強之路的專題學習活動。同學們搜集了相關資料,請你參與,解決問題。(1)《顧維鈞回憶錄》:“(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連電告代表團:國內局勢緊張,人民要求拒簽,政府壓力極大,簽字一事請陸總長自行決定。……”北洋政府不敢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是由于什么歷史事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經驗,上下求索,終于找到了一條使中國走向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確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改編自《百年中國》解說詞(2)哪一會議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3)圖4—圖6分別說明了紅軍長征途中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史實 結論1.五四愛國運動中,愛國學生提出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呼吁各界人士行動起來,絕不妥協,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保衛中國的領土和主權。 2.運動中,工人階級自覺參加罷工斗爭,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并起了巨大作用。她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4)根據以上史實,你會得出什么結論?【答案】.①五四愛國運動②遵義會議③困難和問題:敵人圍追堵截、糧食短缺、惡劣的自然環境④結論: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分)4.回答問題。(1)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在民族復興之路上邁上的一個重要臺階,主要理由是這聲革命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巨變。這里所說的“歷史性巨變”主要指什么?(2)新中國成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準備了怎樣的基本條件?(3)有學者認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轉折和新的革命起點。”“(它)意味著中華民族在歷經種種探索與曲折之后開始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里所說的“新的革命”是指什么?“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又被稱作什么?【答案】(1)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或封建帝制;君主專制統治)(2)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當家作主(3)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熱點7?時勢造英雄?偉人鑄歷史1.中國近代史上涌現了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鑒賞詩詞名句,回答問題。材料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1)林則徐領導的哪一歷史事件最能體現這句詩所表達的追求?這一事件有何歷史意義?材料二“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楊昌睿(晚清官員)(2)材料二中“大將”是指誰?這首詩贊揚了他的什么功績?材料三“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威海某忠烈祠堂的一幅挽聯(3)上述材料中的“此日”是指何年何事?“公”指何人?“海軍”名稱是什么?(4)通過上述材料反映的三位歷史人物的事跡,可以對他們作出怎樣共性的評價?【答案】.(1)虎門銷煙虎門硝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2)左宗棠收復新疆,治理邊疆(3)1894年的黃海海戰鄧世昌、北洋艦隊。(4)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體現了堅決抵抗外國侵略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的民族英雄。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編者按:薩鎮冰(1859—1952)是中國海軍史上一位卓越人才,他經歷了前清、民國和解放初期三個時期。材料一:薩鎮冰11歲考進馬尾船政學堂,學習天文、駕駛,畢業時名列第一,分配在“揚武”練習艦見習。光緒二年(1876年)冬,他與劉步瞻、嚴復等被派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駕駛。材料二:慈禧賞識薩鎮冰的才能,使他成為實際上的海軍統帥。他上任后撤銷南北兩洋水師建制,建立起統一的指揮系統,把海軍分成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這是中國第一次用近代方式組建海軍。辛亥革命爆發后,清廷命薩鎮冰率艦鎮壓革命,但薩鎮冰最終決定默許革命,不久他托病離開艦隊,并令各艦聽命于起義將領黃鐘英。隨后在黃種英率領下,海軍宣布起義。民國時期,薩鎮冰雖官至海軍總長,但并不受重用。他晚年走上了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道路,為迎接人民解放軍進入福州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的愛國表現和政治選擇得到中國共產黨的肯定。材料三:在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展開了一場場救治行動,有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也有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們為實現國家的富強嘔心瀝血,不斷探索,但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遠。(1)材料一薩鎮冰派往英國學習,是因為當時中國正經歷一場向西方學習的運動。這場“學習運動”的性質和目的是什么?(2)評價歷史人物,重點是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材料二中哪些事例反映薩鎮冰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3)聯系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回答:為實現“中國夢”,20世紀初先進中國人在政治和思想層面進行了怎樣的探索?(2分)薩鎮冰的“海軍強國夢”在不同時期的境遇說明了什么?【答案】.(1)洋務運動是一場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1分)目的是維護封建(清朝)統治。(1分)(2)第一次用近代方式組建海軍;默許辛亥革命;晚年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為福州的解放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3分)(3)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2分)不觸動封建統治根基的自救運動和改良運動以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民族獨立和解放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提;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1分)3.歷史人物的活動既受到歷史環境的制約影響,同時又與其個人的主觀因素密切相關。讀圖回答問題。(1)華盛頓是美國開國元勛,在美國人民心中享有崇高聲望。被稱為戰爭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美國開國的標志是哪一文件的發表?華盛頓為什么能被稱為“第一人”?(2)拿破侖是法國大革命的捍衛者,他縱橫馳騁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時代精神在德國的哪位音樂家的哪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拿破侖一生曾創造過許多戰爭奇跡,但真正讓他名垂青史并產生深遠影響的是什么?(3)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你認為孫中山對中國歷史發展還做出哪些歷史性貢獻?(4)上述人物對本國歷史發展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答案】.(1)文件:《獨立宣言》(1分)貢獻:領導獨立戰爭,取得國家獨立(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主持制定1787年憲法,確立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開創了合眾國政體,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2分)(2)貝多芬,《英雄交響曲》;(2分)頒布了《法典》,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1分)(3)指導思想:三民主義;(1分)貢獻: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創建民國,維護共和);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2分)(4)推動民主進程,推動歷史進步。(2分)熱點8?大國崛起與大國關系1.探究大國崛起的原因、方式、影響,有助于認識大國發展的規律。【制度創新】政治、經濟制度的創新是一個國家良性崛起的動力。(1)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英、美兩國制度創新比較表。方面 代表性法律文獻 創新之處政治制度 1689年英國頒布《????①???》 ②???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經濟制度 20世紀30年代美國頒布《???③???》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①《?????????????????》????②《???????????????????》?????③________________【國家統一】國家統一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有力保障,戰爭與和平是促進國家統一的基本方式。(2)1858年6月,還是國會議員的林肯說:“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這說出了美國當時面臨的什么重大問題?針對美國當時面臨的問題,他們是如何解決的?【大國影響】19世紀中期,英國憑借機器的力量,成為“世界工廠”,逐步形成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主導世界的局面;后來居上的美國在20世紀大半時間主導全球;隨著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的實力不斷增強,目前世界正處于“群雄競起的時代”。(3)大國的發展改變了世界力量對比,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群雄競起的時代”,反映了大國發展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大國之謎】大國之謎當然還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體制創新……列寧說:“當我們用‘強攻’的辦法,即用最簡單、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后,我們則必須改變。”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段。從此,“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交相作用,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的市場經濟模式的認識。——《大國崛起》(4)面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20世紀20年代的蘇俄以及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在經濟政策方面各自做了怎樣的調整?這些調整有何共同的積極作用?【答案】.(1)《權利法案》(1分)?君主立憲制(1分)?《國家工業復興法》(1分)(2)黑人奴隸制度的廢存問題(1分)南北戰爭(1分)(3)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1分)(4)蘇俄:新經濟政策??(1分)?美國:羅斯福新政(1分)?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鞏固了政權)?(1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和平與發展是當今兩大主題,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歷史上曾經有通過殖民主義掠奪來實現工業化的先例,有通過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實現現代化的失敗嘗試,但這種工業化、現代化之路都不是中國要走的路,也都不是能夠真正給世界帶來福祉的正確選擇。在今天的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中,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唯一正確的選擇,同時也告訴世人,這是世界各國都應該走而且也是可以走通的正確道路。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人民日報:《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與世界的和平發展》(1)歷史上第一次“工業化”開始的標志是什么?寫兩個“通過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實現現代化的失敗嘗試”的國家名稱。(2)“今天的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是什么?依據材料指出中國“順應時代潮流的唯一正確的選擇”是什么?(3)材料中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最早源自新中國的哪一外交理論?(4)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是在哪次國際會議上決定成立的?(5)讀完上述材料,請你談談如何才能實現世界和平?【答案】.(1)珍妮機的發明(1分)日本、德國、意大利(任意2個即可得2分,寫1個得1分)(2)多極化(1分)和平發展道路(1分)(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分)(4)雅爾塔會議(1分)(5)①發揮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②相關國家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矛盾,增進了解?,求同存異,避免武力沖突。③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④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恐怖主義等(1分)(言之有理的2點即可得2分)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三條……共同體的活動應包括:(1)在各成員國之間取消商品進、出口的關稅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響的一切其他措施:(2)建立對待第三方國家的共同關稅率和共同貿易政幕;(3)在各成員國之間,廢除阻止人員、勞務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1957年3月5日)材料二?謀求歐洲統一有相當的歷史淵源……(二戰后)在東方,來自蘇聯和東歐盟國的威肋日益嚴重;在西方,來自美國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不斷加強。歐洲政治家們清醒地認識到,如此下去,歐洲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摘自《世界史》材料三??1870年美、日、西德、法國經濟統計圖材料四??進入70年代,西歐六國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導致美國同盟國政治關系的變化,表現在西歐六國和日本外交上的獨立自主傾向日益發展……美國再也不能像戰后初期和50年代那樣,在西方陣營頤指氣使,發號施令。――何春超主編《國際關系史》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從內、外兩個方面歸納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主要目標。為此,它們在20世紀60年代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2)根據材料二,分析歐洲共同體建立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四,談談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力量對比呈現什么變化?并分析這種變化在世界局勢上產生的影響。【答案】(1)內: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外:推行統一的對外關稅和對外貿易政策。1967年正式建立歐洲共同體。(2)抵制美國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對抗蘇聯及其東歐盟國的威肋;歐洲政治家的清醒認識。(3)西歐、日本經濟力量不斷增強,逐漸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格局。影響:西歐、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擺脫美國控制,獨立自主傾向日益加強,嚴重動搖了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沖擊了美蘇為首的兩極世界格局。4.有位同學對《大國法則》這部書的部分內容進行目錄摘編和讀后感撰寫。結合有關內容,回答問題。目錄: 第一章? 觀念維先——國家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摘錄: 從天圓地方到地球是圓的——觀念一新,遍地黃金感言: 公元 1500 年前后,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1〕從上述內容你能想到哪一重大事件?〔2 分〕目錄: 第二章?? 政制維新——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化,惟有變化不變摘錄: 創新制度——危機即轉機感言:20 世紀有兩位偉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羅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一位是鄧小平,……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經濟“柳暗花明又一村”。〔2〕為什么說“羅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現 代資本主義國家”?〔2 分〕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經濟“柳暗花明又一村”指的是什么?〔2 分〕〔3〕結合上述內容,思考促成大國崛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分〕【答案】? (1) 新航路開辟(2分)(2)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或羅斯福實行“新政”,采取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使美國渡過了危機,維護了資本主義制度)。(2分)新經濟時代(或美國經濟出現了持續穩定的發展局面)。(2分)(3)思想解放;制度創新等。(答出其中1點得1分)5.問答題:某校九年級開展了一次主題活動課,分組探尋英國、美國的近代崛起歷程。A組同學探尋英國崛起歷程:英國在世界近代歷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第一個邁進現代社會的國家,在17-19世紀時它是世界發展的領頭羊。當時的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在17-19世紀的時候,英國是世界發展的領頭羊。試從政治、經濟兩個角度分析原因。(2)思想文化在大國崛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列舉一部莎士比亞的作品。??B組同學探尋美國崛起歷程:美國這個國家雖然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卻演繹了大國崛起的罕見奇跡:經過100余年的時間,美國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從螞蟻到大象”。(3)請為18-19世紀美國從螞蟻到大象的轉變中的論點提供史實證明?論點 史實(各一例)爭取民族解放 A領先科技發展 B(4) 英美兩國都是通過法律文獻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請分別列舉這兩部法律文獻。(5)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英國、美國的成功給我們哪些啟示??【答案】(1)政治方面:較早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1分)經濟方面:可從工業革命、三角貿易、殖民掠奪等角度闡述,任意一點即可。(1分)(2)《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2分)。(3)北美獨立戰爭(1分)?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輪船的發明)(1分)(4)《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憲法》聯邦制(4分)(5)順應歷史潮流,創新完善制度;發展經濟,發展科技教育;要解放人們的思想等角度。(至少兩點,每點1分,共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