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教師教學用書三年級上冊主編:郁波本冊作者:喻伯軍 姜向陽 郁波 童海云責任編輯:王薇 殷夢昆目 錄使用說明教科書整體結構表本冊教科書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單各單元說明與教學建議植 物一、單元概述二、單元教學目標三、分課時教學建議(背景和目標、教學準備、教科書說明、教學建議)第1課 我看到了什么第2課 校園的樹木第3課 大樹和小草第4課 觀察水生植物第5課 植物的葉第6課 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第7課 植物的共同特點四、評價建議五、參考資料動 物一、單元概述二、單元教學目標三、分課時教學建議(背景和目標、教學準備、教科書說明、教學建議)第1課 尋訪小動物第2課 蝸牛(一)第3課 蝸牛(二)第4課 蚯蚓第5課 螞蟻第6課 金魚第7課 動物的共同特點四、評價建議五、教學案例六、參考資料我們周圍的材料一、單元概述二、單元教學目標三、分課時教學建議(背景和目標、教學準備、教科書說明、教學建議)第1課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第2課 誰更硬一些第3課 比較柔韌性第4課 它們吸水嗎第5課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第6課 磚和陶瓷第7課 給身邊的材料分類四、評價建議五、參考資料水和空氣一、單元概述二、單元教學目標三、分課時教學建議(背景和目標、教學準備、教科書說明、教學建議、評價建議)第1課 水第2課 水和食用油的比較第3課 誰流得更快一些第4課 比較水的多少第5課 我們周圍的空氣第6課 空氣占據空間嗎第7課 空氣有重量嗎四、評價建議五、教學案例六、參考資料使用說明與教科版科學教科書配套的《科學教師教學用書》是為切合教師教學的實際需要而編寫的,三至六年級共8冊。為了能清晰而簡明地表達課程設計的意圖,同時方便教師備課,我們設計了一些欄目和提供了相應的資源。下面是與使用有關的幾點說明。一、教師用書的體例和作用本冊教科書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列寫本學期的主要教學內容和在學生科學素養培養方面希望達成的目標。為教師了解全學期的教學任務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主要材料清單列出本學期探究活動涉及的主要實驗和需要的器材與材料,供教師作計劃和提前準備時使用。各單元說明與教學建議用文字形式介紹本單元的主要教學活動和活動間的結構,說明本單元的教學在整個教科書框架體系中的地位和意義。單元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從科學概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列出本單元要實現的教學目標,為教師把握單元教學提供方向。背景和目標這是分課時說明教學內容選擇的知識背景和學生的認識背景,方便教師理解教學活動的設計意圖。所列的教學目標是直接針對該節課的。教科書說明用圖文對照的形式詳細說明正文、照片、圖片、圖表、對話框所包含的意義,對教科書正文中提出的問題給出必要的答案或說明。教學建議有針對性地為教學提供參考性策略,對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給予提示。評價建議立足單元教學指出評價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據,以及可采用的評價方法。二、課時安排建議修訂后的教科書每冊均安排了4個教學單元。三四年級每個單元包含7個教學活動,五六年級為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這是根據目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小學科學課中、高年級均為每周2課時的現狀安排的。在設計時,我們也考慮到個別省份科學課的開設已經實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保持了彈性。針對這樣的地區,我們建議在課時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辦法來解決:(一)對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例如“比較水的多少”“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等;(二)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開展單元性的評價活動;(三)實現教科書中已設計的拓展性活動,或資料庫中的拓展性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如“小桿秤的制造”“設計制作一個強磁力電磁鐵”等。為此每個單元安排3節左右的機動課時是適宜的,也是可操作的。三、教學目標的表述在這套教師用書中,我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的科學教育研究成果,將教學目標分別從科學概念、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來表述。科學概念的陳述是用一句完整的話來完成的,它比一個簡單的詞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表達的是一個科學的觀點或思想。科學概念也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層次,例如核心概念和具體概念。每一個核心概念是由不同的具體概念組成的,而具體概念是從科學事實中歸納出來的。以科學概念作為教學目標,將促進學生對事實的理解,有助于他們形成重要的科學觀念和思想,體現了科學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四、概念圖和圖表的使用修訂后的教科書引入了多種形式的概念圖和圖表,因為它們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用工具。運用這些工具,學生可以記錄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時用來描述概念。教師也可以借此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為教學確定起點。維恩圖是一種選擇、分類和比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幫助學生記錄下他們的觀察結果。兩個圓可以呈現不同的信息,比如只屬于陸生植物的特征和只屬于水生植物的特征應分別記在一個圓里,而它們的共同特征則應記入兩個圓的交叉部分。網狀圖是概念圖中的一種,它的作用是用圖解的形式記錄與中心詞有關的觀點和內容,呈現中心詞和與之相關內容之間的關系。使用網狀圖可以幫助學生圍繞中心詞作盡可能多的聯想,由此教師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識是學生已經知道的。氣泡圖是一種簡單的網狀圖,它可以幫助學生對中心詞(主題)作出聯想,記錄下他們已經觀察和了解到的內容。柱狀圖(條形圖)是在坐標圖上用填充的方式,完成的數據表達,表現為條形圖,一般由兩組數據組成例如時間和影長、時間和溫度等。柱狀圖可以直觀地表現數據之間的差異。記錄不僅僅可以用文字,科學圖畫也是適合小學生記錄觀察和與人分享信息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的圖畫傾注更多的精力在細節上。為了真實地記錄,學生必須仔細地觀察,記下每個小的特點和線條。使用這種記錄方法可以提高每個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也可以從中評價他們的觀察、表達和理解的能力。教科書整體結構表修訂后的教科書共32個單元,更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標準所規定的相關內容。教科書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兩大主線并行發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體結構。書中每個單元后設置了資料庫,是為了便于學生深入理解該單元的科學概念、豐富他們的已有經驗和發展他們探究科學的興趣,是科學課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僅供學生閱讀。 上學期 下學期三 年 級 植物 植物的生長 動物 動物的生命周期 我們周圍的材料 溫度與物體的變化 水和空氣 磁鐵四 年 級 溶解 電路 聲音 新的生命 天氣 食物 我們的身體 巖石和礦物五 年 級 生物與環境 沉和浮 光 時間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熱和燃燒 運動和力 地球的運動六 年 級 工具和機械 微小世界 形狀與結構 我們身邊的物質 能量 宇宙 生物的多樣性 環境和我們本冊教科書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是由“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和“水和空氣”四個單元組成的。這四個單元,將帶領每個剛開始科學課學習的學生,展開四段不同但有聯系的科學學習旅程。在“植物”單元中,學生們將對生活在周圍的不同植物進行觀察比較,通過比較陸生植物(大樹、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魚藻、水葫蘆)的不同特征,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和變化,對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認識。在“動物”單元中,學生們將通過飼養和觀察蝸牛、蚯蚓、螞蟻和金魚,認識它們的生存需要,對動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認識,并在“植物”單元的基礎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如果說“植物”和“動物”展開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學習旅程,那么“我們周圍的材料”將讓學生經歷物質世界的探究之旅。學生們將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紙、磚、陶瓷等常見材料在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異同,認識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水和空氣”單元,將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旅程。學生們要想辦法來解決、用證據來證明在探究水和空氣過程中產生的許多問題,最終,學生們將在事實的基礎上,認識到水和空氣在重量、體積、形狀、占據空間、流動等方面的許多特性,并且對固體、液體、氣體、物質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這冊教科書,設計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動,希望學生對每一個科學概念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認識、探究所獲得的事實和邏輯思維加工的基礎之上。同時希望學生在具體概念的基礎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獲得概念性理解。在科學探究方面,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發展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樣重要的。通過本冊的學習,將重點發展學生想辦法解決一些簡單科學問題的能力;進行持續、細致、有聯系的兩兩對比觀察的能力;多次重復,進行簡單對比實驗的能力;綜合運用觀察和實驗所得證據,經過思維加工并嘗試進行解釋的能力。在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學生能認識到,將觀察和實驗結果用于科學討論和解釋,更具說服力;探究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有必要重復實驗;運用工具會幫助我們更精確地獲得事實。顯然,對證據的重視,理性的思考,大膽的質疑,是科學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本冊教科書中發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重要內容。同時,由于學生剛開始科學學習,在小組中友好合作的意識,積極參與班級討論的習慣也是需要加強和培養的。主要材料清單“植物”單元水葫蘆、金魚藻、狗尾草、多種植物的葉、放大鏡、塑料尺、蠟筆、水槽。“動物”單元四種小動物——蝸牛、蚯蚓、螞蟻、金魚,飼養箱(或廣口瓶)、飼養盒、魚缸、金魚藻、放大鏡、泡沫塑料、盤子、玻璃杯、菜葉、青瓜、西紅柿、面包片。“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木條、金屬條、塑料條尺、白紙、各種紙制品、滴管、塑料杯、筷子、毛巾、磚塊、陶瓷。“水和空氣”單元信封或者黑色塑料袋或者其他不透明的袋子、透明塑料袋、密封袋、石頭、木頭、樹葉、醋、牛奶、塑料杯、玻璃片、蠟光紙、筷子、試管、細木條、玻璃杯、塑料瓶、水槽、食用油、洗潔精、滴管、吸管、量筒、紙帶、膠水、打火機、吹泡泡器、玻璃瓶、注射器、紙巾、橡皮泥、長木條、細線、皮球、托盤天平。各單元說明與教學建議植 物一、單元概述這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也是引領學生走進小學科學學習大門的單元,將對學生們以后的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選擇植物作為開篇,是因為學生對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這將為他們的主動學習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礎。秋天是果實成熟的季節,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生命也在這個季節里展現出豐碩的一面。讓學生關注植物、關注一個個生命體的特點,是這個單元的核心概念。實際上,第二單元動物的核心概念,仍然是幫助學生建立生命體的概念,兩者是一致的。一個生命體具有哪些特征呢?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界定,生命體一般有六大特征:1.生命體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2.生命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3.生命體都會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4.生命體都有生長、發育與生殖現象;5.生命體都有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特性;6.生命體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圍繞著生命體的基本特征來設計,以學生能夠接受的程度來組織學習活動的。對三年級學生的學習來說,植物單元只涉及生命體特征的1、2、4、6四條,其余的很少涉及,這跟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關。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出于科學探究始于細微觀察的觀點,教科書將把著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觀察是本單元的主要技能,學生將學習用感官進行觀察,用簡圖進行記錄和描述,用維恩圖幫助整理概念之間的關系。第1課主要解決什么是真正的觀察問題,通過有目的的比較,讓學生明白觀察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同時也點出本單元的主題——觀察生命體。第2課至第4課,從不同植物的個體來了解植物都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盡管它們的形態各不相同,生長環境也有區別,但是它們都有相同的特點,學生通過畫維恩圖分析這些特點,將建立起植物多樣性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認識。這幾課,還將利用畫簡圖的方式,來把握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這是學生形成技能的一種手段。第5課從植物中單獨剝離出葉子進行研究,從葉片的不同到相同,學生發現原來葉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從而加深對植物整體的生命概念的認識。第6課主要強調學生對植物的生長變化的觀察,意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有些變化較快較明顯;有些變化較慢,一下子難以觀察到,但在一個大跨度的時間里,變化還是很明顯的。這課要求學生作長期的觀察記錄,是對學生毅力的培養。第7課主要幫助學生總結梳理,把具體的經驗上升到普遍的認識,形成他們對植物生命體基本特征的理解。主要采用比較和填寫維恩圖的方式進行。對學生來說,植物單元既有熟悉的一面,又有平時不太注意的一面,本單元的學習,將打開學生關注周圍生命的心靈之門,學習過程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本單元所選擇的植物都具有顯著的不同特點,代表了自然界植物的多樣性,參考資料庫中的“令人驚奇的植物”內容,更加說明很多植物具有獨特的個性,體現出植物的多樣性,同時植物又具有共同的特點,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體,這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二、單元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我們利用感官觀察周圍的世界。●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它們一般都有根、莖、葉,會開花、結果、產生種子。●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空間和營養,每個植物個體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環境,一定的陽光和水分。●植物會經歷生長、發育和死亡的過程,會繁殖它們的后代。●植物有相同點: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營養和一定的空間,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生命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質構成、新陳代謝、適應和影響環境、生長發育和繁殖。過程與方法●用感官觀察不同種類的植物。●用文字、圖畫記錄觀察內容。●運用維恩圖處理觀察內容,整理描述的結果。●在觀察過程中提出研究的問題。●通過閱讀提高對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樣性的理解。●比較多種植物,總結它們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探究植物的興趣。●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培養對不同形態植物的研究興趣。●培養對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培養保護自然環境中的植物的意識。●培養學生以觀察結果為出發點,實事求是追求結果的態度。三、分課時教學建議第1課 我看到了什么(一)背景和目標本課內容既是植物單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個科學課的起始部分,相當于一個初步接觸科學觀察的學生,經歷一次怎樣用觀察的方法學習科學的過程。教科書表達的一個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獲取有限的信息;回憶看到過的事實,能夠豐富我們的信息;實地觀察能夠獲取更多更豐富的信息。希望學生在與看圖片的對比過程中,體會到實地觀察與從圖片上看對信息的獲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三年級的學生,對什么是真正的觀察,還沒有明確的認識,他們對觀察手段的認識,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這一點上,許多學生不認為聞、聽、嘗、摸等手段也是觀察方法。當我們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用各種觀察方法去觀察一棵大樹的時候,學生會體會到,科學課上的觀察必須是全身感官都要參與的觀察,從而豐富學生的觀察手段。本課也是植物單元的起始課。植物是學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樹又是學生經常接觸的物體。對大樹的觀察,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關于這棵樹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方面的事實性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把樹看做一個生命體。觀察是有目的的,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秋季是落葉樹生長周期中完成繁殖生長的階段,果實已經成熟,樹葉的生長與衰老并存。新葉生長、果實成熟、老葉死亡,這些都是生命體的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樹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體。科學概念●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過程與方法●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從圖片中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二)教學準備在校園中確定數棵學生可以觀察的大樹。為學生準備:一些學生用的觀察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三)教科書說明教科書第2頁中,是一棵生長在庭院中的大樹照片,并且有一句問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要教師引導、組織學生看這幅照片中的大樹,交流所獲得的信息。很顯然,教科書設計的意圖是:學生從照片中所獲得的有關大樹的信息是有限的。教科書第3頁的上半部分中有一句問話:“在一棵真正的大樹前,我看到過什么?”下面有6幅關于樹的圖片(依次是樹干上的疤痕和樹瘤;梧桐樹的果實及枝葉;樹干及小昆蟲;樹杈及其上面的鳥巢和小鳥;樹干下面的草叢及掉落的果實;樹干及寄生在它上面的其他植物)。這部分內容是要求教師啟發學生回憶并交流原有的經驗,引起學生的對比:即使是以前不經意地看到的大樹,內容也比照片上的豐富。教科書第3頁的下半部分中有一句問話:“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當教師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興趣被激發起來。這句問話中,又蘊涵了“再去看一看”的目的,指向了觀察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怎樣做到有目的的觀察?怎樣觀察到更多的內容?教科書提出兩個問題“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要求教師從觀察的目標和觀察的方法兩個方面,對學生給予指導。從觀察的目標來看,學生在觀察前要明確觀察任務:我選擇觀察哪一棵樹、觀察樹的哪些方面。從觀察的方法來看,要求學生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還要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技能,想各種辦法進行觀察,其中包括運用工具進行觀察。教科書第4頁中,“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帶著這樣的目的去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這段話說明了科學課中的觀察與平時的看是不同的,科學課中的觀察是有明確目的的。由此引發出學生的實地觀察,教科書提出了學生去實地觀察的號召:“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現。”教科書第4頁中間的提示語,“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意在提醒學生,在教室外觀察時記錄不便,但又必須記錄,因此用簡短的詞語,會使記錄方便、有效。圖上的學生活動,意在提醒學生,觀察方法是很多的,既有感官的運用,也有工具的運用。最后一段話,揭示了本課的中心內容:觀察可以讓我們獲得很多信息,我們在觀察的過程中,要將大樹作為一個生命體來看待。一棵真實的大樹,就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體,它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構成一個美妙的生命世界。我們應該從這樣的視角和這樣的觀點去觀察大樹、去觀察周圍的植物。(四)教學建議1.看一棵大樹照片的活動該課教學開始時,可以如教科書所安排的那樣,出示一幅大樹的照片,或讓學生看教科書第2頁,向學生提出:“這是什么?你能看到什么?”引導他們進入看大樹照片的活動。活動結束后,組織他們進行交流。交流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大膽說出別人沒有講到、沒有發現的地方,同時要引導他們注意區分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和頭腦中有關大樹的信息。教師可以按他們發言的順序和內容在副板書的位置上簡記下來,以備在后面的比較活動中用。2.回憶、交流各自看到過的并記住的有關大樹內容的活動上述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對該活動稍作恰當的肯定即提出:“真的大樹你們看到過嗎?都看到過什么”之類的引導語,引導學生回憶、交流他們在過去所看到和所記住的有關真正大樹的內容。交流中,教師要注意:(1)書中6幅提示圖所提示的內容,一定要根據學生交流的實際情況適時恰當地提出來;(2)要適時恰當地引導學生講出在觀察過程中所用到的感官。教師仍然可以按他們發言的順序和內容在副板書的位置上簡記下來,以備在后面的比較活動中用。以上兩項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兩類活動中所看到的內容,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如是遠距離還是近距離等)和所用到的感官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在真正的大樹前我們才可能運用我們的多種感官,采用多種方式方法,看到比較多的更接近客觀的有關大樹的內容,而所有這些在看照片的活動中是做不到的。進而使學生們知道觀察的對象必須選擇自然界中真實的事物。3.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的活動“在一棵真正的大樹面前,能不能看到比上面看到的更多的內容?”教師用此類引導性的語言把學生從上述的活動中引到帶著“要看到更多內容”的目的到真實的大樹前進行觀察的活動中。活動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進行與前面回憶活動的比較,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帶著目的去看,會比隨意看到的內容要多。同時應使學生知道:帶著目的去看真實的事物,這才是觀察。4.制訂觀察大樹計劃的活動上述活動結束以后,教師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能不能觀察到比剛才在一棵大樹前觀察到的更多的內容?怎樣才可能做到這一點?”以此引導學生去思考、交流應該怎樣去觀察大樹。在此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們思考、交流的實際情況啟發引導他們分析發現前面觀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學生們會存在觀察無序,只從局部觀察,不從整體再到局部的層次觀察;不知使用工具觀察等問題),從而知道觀察要有序;要先整體再部分;要充分運用各種感官;還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和測量工具。關于確定觀察的目標,首先要讓所有的學生明確:要認真仔細地去觀察一棵大樹。至于大樹以外的事物和大樹局部的觀察內容可由學生們自定。觀察中應該怎樣記錄,要注意什么問題,教師應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引導啟發和補充。在學生明確了觀察的目標和方式方法以后,教師要適時地組織他們制訂個人的觀察計劃(該計劃不強求統一體例和格式,但應具有觀察計劃的主要內容,還要保留學生各自的特點。如果不要書面的東西,每一位學生起碼應該有一個在頭腦中認真思考過的并通過語言表達交流出的計劃)。5.按所制訂的觀察計劃觀察大樹的活動制訂好計劃以后,教師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去觀察校園內或住宅附近的樹木。校園內的樹木應掛上相應的正式名稱,校園外面的樹木應讓學生們去請教相關的人員問清樹的名稱。關于記錄,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所能去記(該項活動如課上無時間,可以安排到課下去做)。由于此課時最先的兩個活動是并列的關系,所以也可以先引入回憶的活動,再引入看圖片的活動,同樣可以收到應有的效果。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每一個活動環節的引入和銜接,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本地區的實際和教師自己的實際,采用適當的方式方法與相應的活動內容緊密地結合起來,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一定能夠圓滿地完成本課時的教學任務。第2課 校園的樹木(一)背景和目標作為觀察生命體的活動,學生最容易接觸觀察的莫過于校園里的樹木了,因此本課從觀察校園里的樹木入手,幫助學生逐步建立生命體的概念。上一節課解決了科學觀察的重要性問題,本課要求學生用觀察的方法來具體認識一棵樹,并做好較為詳細的觀察記錄,對一棵樹進行有序的描述。教科書設計了兩個活動:一是到校園里觀察一棵樹,做好詳細的描述記錄;另一個是分析比較各組的觀察記錄,找出不同樹木的相同與不同,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學生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明白了觀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觀察需要各種感官共同參與、需要運用觀察工具。本課要求學生帶著一個任務去觀察校園里的樹木,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最后匯集成一篇觀察筆記。在觀察的過程中,能夠用簡圖的方式來記錄。用簡圖記錄可以幫助學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從而抓住觀察的重點。這種方法在“植物”單元、“動物”單元要多次用到。科學概念●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過程與方法●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方法觀察樹干。●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二)教學準備教師課前選定幾棵校園里的樹,作為課堂中觀察使用。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三)教科書說明教科書第一部分,要求學生到校園里觀察樹木,這是延續上一課的做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觀察,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為后面比較樹的相同和不同打下基礎。觀察的順序是由遠及近,從整體到局部。“我們所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指向樹木的生長地點和生長環境,環境是生命體生存所必需的,不同的環境會影響樹的生長發育。從遠處看樹木,看到的是樹的整體形態,一般樹的形狀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形狀很難用語言描述,最佳的辦法是用簡圖來描述,因此教科書提出要求,讓學生畫一幅樹的簡圖,畫在右上部分的方框里面。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抓住樹的主要特征進行畫圖。樹的簡圖的畫法,可以是先畫樹干,再畫樹冠,只要大致畫出輪廓即可。教科書第5頁下面提供的“不同形狀的樹”的簡圖,是為學生畫圖作參考用的,也是說明樹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教科書第6頁要求學生具體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教科書用樟樹作例子,讓學生展開觀察。照片上的圖分別是樟樹的樹干、果實、葉片和樟樹皮拓片。觀察植物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觀察方法,要求學生運用感官和工具對樟樹進行細致的觀察,并把觀察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本頁的下面,教科書提出了觀察內容記錄的要求,教科書第7頁還提供了一個小組的記錄,幫助學生模仿著對觀察內容進行記錄,并進行整理。教科書第7頁下面部分,要求教師根據本課的觀察記錄,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討論兩個問題: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樣的條件?不同的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這兩個問題的討論,是建立在學生課堂觀察的基礎上的,指向樹的生命特征的核心概念,為植物共同特征的概括,打下一個伏筆。因此,這部分內容的討論要深入,要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討論,避免從經驗到經驗的討論。(四)教學建議1.觀察前的準備工作本課的觀察是上一節課的延續,要充分利用好前一節課的觀察成果。但是本課的觀察又與上一節課的觀察有所不同,本課的觀察是從整體到局部的全面、有順序的觀察,并且要做好較為詳細的觀察記錄,所以在學生到校園里實地觀察之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做好一些觀察、記錄前的準備。(1)明確本次觀察的任務:觀察一棵樹(一個活的生命體),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2)組織學生討論觀察一棵樹的順序和方法。順序是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方法有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葉的氣味、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果實和樹葉等。(3)教學生學會用簡圖來描述一棵樹的整體形狀。(4)教學生學習怎樣拓印樹皮的拓片。(5)組織學生閱讀教科書中的觀察筆記,討論怎樣寫好觀察筆記。提示學生寫觀察筆記必須真實、客觀,記錄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2.觀察校園里的樹木并做好記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棵樹作為觀察對象,不同的組最好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都要有觀察的任務。在校園里觀察時,可采用簡單詞語的記錄方式,然后到教室里根據這些關鍵詞語,整理成一篇觀察筆記。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可以把撿到的樹葉、拓印的樹皮貼在記錄紙上,文字記錄、圖畫記錄和標本是科學觀察記錄的重要手段。這段時間可以安排20分鐘左右。3.討論樹的相同和不同討論樹木的相同與不同,是建立在充分觀察樹木的基礎上的。由于各小組觀察的是不同的樹木,因此,這樣的交流會更加豐富生動。先要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觀察筆記,充分展示各小組的描述水平。然后是找出樹木的不同之處,寫在黑板上。最后討論這些樹木的相同之處,也寫到黑板上。樹木的相同之處,實際上揭示的是樹作為生命體的特征,也是植物的共同特征的表現,這部分的討論應該充分、深入。第3課 大樹和小草(一)背景和目標學生一般對高大的樹木有較深的印象,而對路旁的小草關注不多,大多數學生甚至叫不出一種小草的名字。本課引入對小草的認識,有利于擴大學生的認識視野。當我們蹲下身子觀察腳下的小草時,也會有一番新的發現,這也是關注一個個小生命的表現。一些小草如黃花酢漿草還十分適合盆栽,生命力極強,非常有利于觀察。小草與大樹一樣,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有著與其他生命體同樣的特征。在與大樹的比較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在生命世界里不管個體的大小如何,它們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的。同時提醒學生,對小小的生命也要關注、也要愛護。本課設計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認識一些周圍常見的小草,選擇一種小草進行觀察,用畫簡圖的方式進行描述記錄;第二個活動是比較大樹與小草的相同和不同,此項活動可以在課堂上進行;第三個活動是利用維恩圖整理比較的結果,揭示大樹和小草的共同特點,指向生命體的特征。科學概念●小草與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大樹和小草都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過程與方法●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小草的意識。(二)教學準備為每小組準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黃花酢漿草(三葉草)和狗尾草;一條樹枝(樟樹枝)和這種樹的果實、葉片。(三)教科書說明教科書第8頁上部分,介紹了我國常見的四種小草:狗尾草、三葉草(學名黃花酢漿草)、蒲公英、車前草,意在提醒學生關注腳下的小生命,觀察小草的生長,認識常見的小草。在學生的生活中接觸到的野草的種類是很多的,教學中并不要求學生認識所有的野草,主要想說明小草也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種種特征,讓學生去觀察去關注這些小生命。要求學生對一種小草作比較細致的觀察,教科書選擇了狗尾草。選擇狗尾草進行觀察,一是因為我國各地都有分布,二是它的果實很有特點,學生用簡圖進行描述的時候,容易抓住它的主要特征。教科書第8頁左下角的方框里,希望學生能夠把觀察到的狗尾草用簡圖畫下來。右下角對狗尾草作了簡單的介紹,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狗尾草的知識,其中出現了“一年生”的概念,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要從狗尾草春天發芽生長到秋天死亡的一生來理解,從而擴散到對“一年生”植物的理解,是符合學生實際的。教科書第9頁的上部分,安排了大樹和小草的比較,選擇樟樹和狗尾草作為例子進行對比,主要比較三個方面:莖的比較、果實的比較、葉的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的形態特征區別非常明顯,學生在比較過程中能夠很容易體會到兩個個體之間的巨大差別,從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對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教科書不是采用下嚴格定義的方式完成的,基于學生的知識水平,采用了列舉的方式先給出了木質莖和草質莖的概念,這主要是從莖的質地來區分的,在草質莖和木質莖的基礎上,再用列舉法給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對這兩組概念,不要求學生背誦,只要學生理解,能夠運用這些詞語就算達到目標了。教科書第9頁的下部分,是一個維恩圖,它的作用是梳理學生的觀察比較結果,形成比較明確的概念,并顯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維恩圖的操作方法如下:先把大樹和小草的特點分別寫在各自的框里,然后對照兩邊的特點,把共有的特點寫入交叉的位置,再把兩邊共有的特點劃掉。維恩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會經常用到。大樹的特點:長在土壤里,需要陽光、水分,植株高大,莖粗、很硬,有根、莖、葉,有的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多年生壽命長,是木本植物。小草的特點:長在土壤里,需要陽光、水分,植株矮小,莖細、較軟,有根、莖、葉,有的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壽命短,是草本植物。相同點:長在土壤里,需要陽光、水分,有根、莖、葉,有的會開花結果、有種子。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也就是找陸生植物的主要特點,比較相同點,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的特征,從而指向本單元的核心概念。(四)教學建議1.認識常見的小草課前布置學生去找校園、家庭周圍的小草,向家長請教一些小草的名稱(土名、俗名均可以)。實際上,我們周圍的野草種類很多,學生基本上叫不出名字,即使是教師也不一定都認識,因此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采用本地常見的野草作為教具進行教學。在課堂上這部分的重點應該落在小草的主要特點的介紹上,如狗尾草的果實、三葉草的葉片、蒲公英的果實和葉、車前草的葉。一般情況下,葉子的形狀特點是辨認野草的主要標志。2.觀察狗尾草單獨對狗尾草進行觀察,是觀察小草的一個典型例子。教師也可以靈活選擇當地最常見的野草進行觀察。教師要給每組準備兩棵狗尾草,以便在教室內進行觀察研究。觀察的順序應該是先整體后局部。整體的觀察,要求能夠找出狗尾草的根、莖、葉、果實、種子;局部的觀察,可以選擇葉子和果實,最后用簡圖把狗尾草的形態畫下來。3.比較樟樹和狗尾草這部分的比較是植物器官之間的對照比較,莖的比較要落在粗細不同,用手捏的軟硬感覺不同,質地不同上;果實的比較要落在大小、形態、顏色、多少的不同上;葉子的不同要落在形狀、氣味的不同上。可以提供一張記錄表,把觀察結果填寫在記錄表上,便于最后環節的教學。在這部分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勢出現草質莖和木質莖的概念,讓學生在情境中使用這些詞匯;總結本環節時,又可以順勢出現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概念。4.整理大樹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這部分的教學要充分利用前面的比較成果,先讓學生總結大樹和小草的不同之處,把大樹和小草的特點寫在各自的框內,然后著重討論它們的相同點,選擇性地寫入交叉框內,完成對概念內涵的梳理。第4課 觀察水生植物(一)背景和目標不同的環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態是不同的,植物都會適應生存的環境。水生環境和陸生環境是兩種非常典型的生存環境。對植物來說,水生環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應的形態結構,這也就顯示了植物的多樣性。多樣性是植物的個體獨特面貌的體現,多樣性背后仍然蘊涵植物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本課的設計仍然圍繞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展開。相比較陸生植物而言,學生對水生植物的認識更少,因此需要認識幾種常見的水生植物,然后對其中的一兩種水生植物進行細致觀察,了解它們的形態結構,探索水生植物能夠浮在水面的秘密,這對學生認識水生植物、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很有好處。教科書設計了四個活動,一是認識常見的水生植物;二是觀察兩種水生植物并用簡圖畫下來;三是探究水葫蘆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最后是總結水生植物的共同特點、水葫蘆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這些總結的共同特點都指向本單元的核心概念:生命體的特征。科學概念●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的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的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過程與方法●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的秘密。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研究水生植物的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二)教學準備為每個小組準備:幾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三)教科書說明本課安排的水生植物與前面所學的陸生植物相對應,從植物生存的不同環境展示不同的植物個體,體現植物的多樣性。現存的各種水生顯花植物,是由陸生植物再度退回水域的次生現象。水生植物分成三個類型,如金魚藻全株沉沒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蘆、浮萍的植株的葉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稱之為挺水植物。水花生還可以在陸地上生長。教科書第10頁安排了四種常見的水生植物:水葫蘆、金魚藻、水花生和浮萍。每一種水生植物由它們的生存環境和特寫組成。其中水葫蘆、水花生和浮萍采用的是自然環境的照片,金魚藻采用的是水族箱的環境,右上圓圈里兩株水生植物中,左邊一株就是金魚藻。本課主要認識水葫蘆和金魚藻,因此教科書中用“水葫蘆和金魚藻是兩種常見的水生植物”來表述,而畫面中間有一句話“我還認識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學生僅僅認識水葫蘆和金魚藻是不夠的,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認識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認識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學生的經驗基礎上的,并不是在課堂上一次完成,應該在課外請父母幫助繼續認識水生植物。教科書第11頁的上半部分是兩個活動,一是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的形態;二是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的秘密。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的形態結構,仍然采用畫簡圖的方式進行描述,這是一項觀察描述的要求,貫穿在本單元之中。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觀察中產生的問題,實際上這兩個活動是連在一起的,當學生把水葫蘆和金魚藻放入水中,觀察它們的形態時,會很自然地提出一個問題:水葫蘆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在哪里?教科書提供了剖開葉柄的水葫蘆的照片,葉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蘆狀的海綿體氣囊,提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探究這個問題。教科書第11頁下半部分是總結本課的觀察研究結果。水葫蘆和金魚藻的相同點,指向水生植物的共同特點和生長需要,也是生命體特征的總結;水葫蘆和狗尾草的比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比較,總結出的結論,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點打下基礎,實際上也指向植物生命體的特征。水葫蘆和金魚藻的相同點有:生長在水中,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有根、莖、葉;會繁殖后代,會死亡;生長條件需要水、陽光、空氣等。水葫蘆的特點:生長在水中,葉柄膨大有氣囊,能浮在水面上;有根、莖、葉;會繁殖后代,會死亡;生長條件需要水、陽光、空氣等。狗尾草的特點:長在土壤里,需要陽光、水分,植株矮小,莖細,較軟;有根、莖、葉,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壽命短,是草本植物。水葫蘆和狗尾草的相同點:生長條件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四)教學建議1.認識常見的水生植物教學這部分內容,教師首先要多準備一些水生植物做教具,特別是當地常見的水生植物。課前可以布置學生調查周圍有哪些水生植物。課堂教學開始時,用談話的方式了解學生對水生植物的了解程度,以此為起點,展開教學活動。認識水生植物,主要是要把水生植物特征與名稱結合起來認識,不要貪多,要求精。教科書要求認識兩種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可以把這兩種植物裝在塑料袋中,防止因水分蒸發植物萎縮。2.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的秘密(20分鐘)教師把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的塑料袋發給學生,要求學生輕輕拿出這兩種植物,放入水槽中,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樣子,并用簡圖把水葫蘆和金魚藻的樣子畫下來。畫完之后進行交流,交流的過程中要把握兩種水草的形態特點,并希望學生提出有關水葫蘆為什么會浮在水面的問題,從而順勢進入下一個探究環節。研究水葫蘆的葉柄,可以讓學生先猜測里面的結構,然后用小刀剖開葉柄觀察里面的結構,再讓學生說說其中的道理。當然這里的道理只要求說出里面有氣囊,充滿空氣即可,并不涉及其他因素。同樣的,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繼續提供水花生,剖開水花生的莖,也可以看到中空的結構,里面充滿氣體,所以水花生也能浮在水面上。3.總結水葫蘆和金魚藻的相同點,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這部分的教學,首先要問學生水葫蘆和金魚藻有什么相同之處,如果學生沒有涉及到生長需要方面的內容,教師再提問它們的生長需要什么條件。在獲得以上結果的基礎上,再來討論水葫蘆和狗尾草的不同和相同,仍然采用填寫維恩圖的方式進行教學,完成對結論的梳理。第5課 植物的葉(一)背景和目標本課是在觀察了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個體之后,出現的專門觀察植物器官的內容。植物的個體具有生命體的特征,植物的葉也具有生命體的一些特征,從而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植物的生命特征。學生對葉子的經驗是很豐富的,但是對葉的結構認識不夠,特別是對葉的生命過程認識不夠,這方面是本課的重點。撿落葉是為研究葉子做準備的。研究葉子從是不是同一種葉開始,發現葉子有相同的結構。再從新鮮的葉與落葉的比較中,顯出葉子的生命特征,最后從一條枝條上的葉子變化過程中看出,葉子具有生長、發育、衰老的過程,從而顯出葉子的生命軌跡。讓學生從植物器官的角度進一步體會到,植物的整體具有生命特征。科學概念●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過程與方法●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學生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二)教學準備學生自己準備:撿一些落葉。為每小組準備: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教師準備: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三)教科書說明教科書第12頁,首先以美麗的葉的插圖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受,讓他們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樹葉的繽紛。教科書中提到的“撿”字和學生撿樹葉的插圖再一次對“愛護草木,保護環境”的思想進行了強化。學生“撿”的活動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分組進行,但“撿”以后的活動最好是分組進行。教科書統計記錄中“我們小組共有()種樹葉”的結果,必須在小組合作的情況下才能得出。對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對形狀、顏色、大小都存在明顯差異的樹葉,學生可能比較容易分辨。但有時同樣一種樹葉,有大的,有小的,有黃的,有綠的,有形狀存在差異的,有完好無缺的,也有殘破不全的,辨認它們對于學生可能比較難。為此,教科書中首先安排了兩幅插圖進行比較來說明。以此作鋪墊,再讓學生去觀察樹葉,說一說觀察到的內容,相信在討論和交流中,學生的辨別能力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在觀察比較許多葉的過程中,學生肯定會發現,大部分的葉有葉柄和葉片兩部分,很自然地引出葉的結構的教學。教科書第13頁上部分,出示了葉的結構,卡通補充了葉脈的知識。在一片葉中,一般都會有葉柄和葉片兩個部分,葉片中的葉脈是比較重要的部分,又是傳遞水分和營養的通道,在日常的學習中經常會用到,所以加入進來。在這項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要把葉脈歸到葉的結構中去,葉脈只是葉片中的一部分,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葉的結構一般只要求到葉柄和葉片兩部分為止。教科書第13頁中間“比較新鮮的葉和落葉,它們有什么不同”這個環節是承上啟下的關鍵點。新鮮的葉與落葉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生命活力的不同,即新鮮的葉是活的,落葉已經完成生命歷程,是死的。所以,此項活動之前的內容是純粹觀察葉的相同、不同和結構,似乎沒有涉及到本課的核心目標,實際上是為下面的學習內容作了鋪墊。從比較新鮮的葉和落葉開始,教科書就明確涉及葉的生命特征,教科書第13頁最后一個活動,“觀察一種植物的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嗎?”說明葉在植物體上生長的過程,即葉的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問題。因此,本課最后兩個活動是重點,是學生形成科學概念的重點活動。教科書最后一段話是對葉的生命特征的總結。最后一句話主要是對常綠植物而言的。(四)教學建議1.收集樹葉的活動此項活動應放在課前進行。教師要在上一節課結束前做必要的安排,應特別提醒學生要注意的安全問題(此點要結合本地區的情況來確定),同時要告訴他們要撿樹葉,不要隨意摘樹葉。使他們意識到樹木是我們有生命的朋友。2.觀察比較和統計樹葉的活動上課伊始,教師要先了解一下學生是否都收集到了樹葉,是怎樣收集的。接下來可以問:你們撿到了幾片樹葉?這里面有幾種樹葉?你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引導學生進行個人的和小組的統計與分類。統計有幾片樹葉的活動會比較順利。有幾種樹葉的統計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對“種”的概念可能還不十分清晰,還不能抓住“種”的主要特征。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學生中的爭論,幫助他們學會從“種”的分類標準對樹葉進行分類。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間的匯報,讓他們說說是根據什么確定這些樹葉是同一種樹的葉的,或不是同一種樹的葉的。在學生匯報時要注意讓他們出示他們所說到的那些樹葉,鼓勵其他的學生進行質疑。在學生的比較活動中,引出葉的結構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問:這么多的葉,從結構上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關注葉的結構,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3.觀察葉的生命特征比較新鮮的葉和落葉的活動,必須讓每個學生都來參與,并且要做好記錄。教師在聽學生匯報時,應該緊緊抓住兩種樹葉的不同,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長在樹上的新鮮的葉與落葉最大的不同表現在哪里?應該引導學生明白: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葉的生命特征。觀察一條枝條上的葉的活動,教師可以給每一組提供一條樹枝,讓學生找出這條樹枝上有幾種不同生長階段的樹葉。用詞語來表述樹葉的生長階段,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的葉、老葉、將枯的葉等。從幾張葉的不同生長階段去推測一片葉的生長過程,使學生明白葉的生命特征。第6課 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一)背景和目標本課承接上一節課的內容,主要敘述植物在秋冬季各方面的變化。植物在秋冬季有哪些變化呢?一年生的植株會枯萎死亡;落葉樹的葉子漸漸變黃、變紅并掉落下來;常綠樹幾乎不變;一些植物在秋季又開始生長、開花;一些植物的果實在秋季成熟,種子開始傳播。對學生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果實成熟了,樹木落葉了,小草枯黃了。除此之外呢?植物的其他變化必須要學生平時留心觀察,做好記錄,才能看出來。植物的這些變化,歸根到底就是生命體的特征體現。因此,觀察植物的變化,也就是體會生命體變化的特征。教科書用“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做題目,告訴我們植物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究竟有什么樣的變化,是需要觀察和記錄的。有些植物的變化是很明顯的,例如,狗尾草枯死了,一些大樹落葉了,只要對這些植物觀察后就能明白;有些植物的變化不明顯,或者是有些植物的某個部分變化很不明顯,這就需要測量和記錄了,從前后的對比過程中發現它們的變化。科學概念●植物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植物的變化表現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植物的變化是生命體的特征之一。過程與方法●能用測量的方法比較葉的大小,能用數據記錄植物的變化。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關注周圍植物的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二)教學準備為每小組準備: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的葉片,記錄表。教師準備:一些樹木四季變化的圖片,帶花苞的菊花,狗尾草。(三)教科書說明教科書第14頁上面的一段文字,先介紹了植物春天里的一些變化,引發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接著提出秋天里,校園里的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從開學到現在,學生一直在觀察植物,對植物的變化有所了解。植物的變化肯定是有的,關鍵是發生了哪些變化?我們應該怎樣觀察植物的變化?這兩個問題需要討論清楚。因此教科書第14頁中間的圖,提醒教師在觀察植物變化之前,先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解決觀察什么和怎樣觀察的問題。觀察哪些變化?不外乎莖、葉、花、果實、種子的變化。怎樣觀察這些變化?教科書圖中學生的討論已經有了提示:如數數一棵樹每天的落葉有多少,看看菊花的花苞長得怎樣了,測量樹干是否變粗了,觀察狗尾草是否枯萎了,觀察樹葉有什么變化等。這些具體的操作措施將在學生的實地觀察中發揮作用。當學生明白了這兩個問題之后,教科書中的卡通人物說“我們到校園里去觀察。”觀察一個物體的變化,最好用前后對比的方法來完成,學生的一次觀察是得不出植物發生了哪些變化的結果的。所以教科書第15頁展示了另一種觀察葉的變化的方法:觀察一棵樹的大小不同的葉片和一片葉的顏色變化。從一棵樹的樹葉大小不同、軟硬不同中,推測一片葉的變化過程,讓學生知道葉在不斷地生長變化著;從一片樹葉的顏色變化過程中,讓學生知道葉會衰老直至死亡。這兩張圖聯系起來看,實際上展示了葉子的生長、成熟、衰老、死亡的過程,這個活動可以與上節課的內容聯系起來教學。為了觀察到植物發生了哪些變化,必須對植物進行多次反復的觀察和記錄,這也是本課最后設計觀察記錄表的原因。教科書第15頁下面的部分內容,把學生的觀察視野擴展到田野、路邊、家庭,讓學生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植物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把更多的植物納入觀察的范圍,有利于學生建立植物不斷變化的概念,也是學生概念發展的需要。同樣,教科書第16頁呈現了一棵樹在一年四季變化的照片,盡管是介紹性的知識,實際上也是在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把植物在秋季的變化擴展到整個四季的變化,在更大的時間尺度上去認識植物的變化,構建植物作為生命體的概念的認識。最后,教科書安排了選擇一種植物,觀察這種植物在一定時間的變化情況,做一個簡單的記錄。教科書中列舉的是記錄樹木的變化,因為樹木的變化速度不快,所以要一個月記錄一次。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家庭種養的花草進行觀察記錄,這樣容易完成記錄表,也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張表格的記錄,實際上是綜合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是可以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指標。(四)教學建議1.討論觀察植物的哪些變化和怎樣觀察這些變化這部分內容主要討論觀察什么和怎么觀察的問題。教師要把討論的內容進行分類板書,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主要任務。2.到校園觀察植物的變化,并做好記錄(約15分鐘)根據課堂上討論的結果,學生按計劃到校園進行觀察。觀察活動時,學生必須要做的活動是:測量一條樹枝上的最大葉子、最小葉子和中間大小的葉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測量一棵樹的樹干的粗細,連續在同一高度測量三次,取平均數;數數一棵樹下的落葉數量。這三個活動的數據將在課堂中進行匯報。3.交流觀察到的變化(約8分鐘)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觀察數據做文章,如:落葉的數量說明什么問題?這是很容易回答的,說明樹葉在老化死亡;測量得到一棵樹的粗細程度的數據,能說明樹干粗細變化了嗎?不能說明。怎樣才能說明樹干變粗了呢?應該隔一段時間重新再測量三次,求平均數。一條樹枝上大小不同的樹葉,說明什么問題?這是一個需要推測的問題,聯系上節課的學習,學生肯定能夠理解這相當于一片葉的生長過程。這個環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讓學生發現有些內容(如樹干粗細)一次記錄很難看出植物發生了哪些變化,需要以后繼續觀察。植物某些方面的變化可能是十分緩慢的。4.指導記錄一種植物的變化情況(約7分鐘)在填寫記錄表的時候,第一次的觀察記錄相當重要,這是與以后的記錄進行對照的依據,必須記錄得明確、詳細。如“樹干”的記錄可以考慮為樹干的粗細和樹皮的顏色、裂紋;“樹冠”的記錄可以考慮為樹的形狀和大小;“葉子”的記錄可以考慮為葉的顏色、多少、大小、形狀;“其他”一欄的記錄可以考慮為花朵、果實等。第7課 植物的共同特點(一)背景和目標學生已經對幾種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從這些植物中知道了它們的相同和不同。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整理已有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得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本單元所選擇的植物有大樹和小草,這是形態的差別;有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這是生長環境的差別。這些差別造成了植物個體的多樣性,但是,不管植物的個體多么不同,它們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著共同特征的生命體。通過探尋植物的共同特征,讓學生深入認識生命體的基本特征,關心生命的點點滴滴。科學概念●植物按生存的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過程與方法●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的認識。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植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為學生準備: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比較記錄紙。 (三)教科書說明教科書第17頁回顧了本單元認識的植物,說明在我們周圍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既有生長在陸地上的植物,也有生長在水里的水生植物,點出了植物的多樣性。接著教科書對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進行進一步整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找找除教科書中寫到的之外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從而擴大學生的視野,為討論植物的生存需要打下基礎。不管是大植物還是小植物,不管是陸生植物還是水生植物,它們的生存需要什么條件?經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肯定有自己的認識。教科書按照陸生植物的生存需要和水生植物的生存需要進行比較。陸生植物的生存需要是:水分、陽光、空氣、土壤和營養;水生植物的生存需要是: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可以得出生長在不同環境里的植物有著共同的生長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這是植物作為生命體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植物的生命特征還有哪些?教科書從植物的一生變化來敘述。教科書第17頁最下面提供了向日葵一生的照片,分別是種子、長根、新芽出土、子葉張開、真葉長出成幼苗、出現花蕾、開花、結果、果實成熟。向日葵的一生說明了植物整個生命周期的變化,包含著生長發育、繁殖、衰老死亡等過程,這又是植物生命體的重要特征。教科書第18頁安排的是一棵大樹的一生變化。對木本植物來說,自然壽命是很長的,學生們常聽說百年老樹、甚至是千年古樹。因此,許多學生還不太清楚樹木也會自然死亡。不管什么植物都會有一定的壽命,這個觀點,教科書用兩張照片來呈現,分別是百年老樹和枯死的老樹,這對學生認識生命周期是一次更深刻的體驗。這部分的內容與資料庫中的內容是相互關聯的,資料中的敘述是一種補充。“從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這個問題有兩層含義,一是明確的回答,植物都有生命周期;另一層含義是希望學生能夠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也是自然規律,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它。教科書第18頁最后讓學生歸納植物的共同特點,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植物的共同特征有以下幾點: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四)教學建議1.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本課是總結性的課,因此教師要從本單元已經學過的內容著手,回憶整理前幾節課的學習內容。如這個單元我們認識了哪些陸生植物,教師可以把本單元所涉及到的陸生植物寫到黑板上,然后再讓學生補充其他的陸生植物,選擇兩種新的陸生植物板書。接著回憶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條件,把正確的結論寫在一個圓圈里。以同樣的方法來整理關于水生植物的名稱和生長條件,也把正確的結論寫在另一個圓圈里。用維恩圖整理的方式,找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生存需要,寫在兩個圓圈的交集處,作為植物的共同點,留在本課最后總結時使用。本環節的教學,可以利用資料庫中“植物需要陽光”這個條目,促進學生理解陽光對所有植物的作用。2.植物的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關于植物的一生,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讓學生說說他們所熟悉的植物的一生情況。學生一般對一年生草本植物會有較深刻的印象,對木本植物的一生很難有比較深的認識,所以教學時,要從簡單的草本植物入手,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講解向日葵的一生,要指出向日葵一生的幾個典型生長階段: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這些典型階段的名稱詞語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和使用。大樹的一生是要重點講解,讓學生理解的。引導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插圖,說說一棵大樹的一生與向日葵的一生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讓學生用描述生長階段的詞語來表述。不同之處,主要是壽命的長短不同。教科書中百年老樹和枯死的老樹,就是為了說明樹雖然壽命很長,但是最后還是會死亡的道理。這個環節的教學,可以利用資料庫中“植物的壽命有長有短”這個條目,讓學生領會到生命死亡是自然現象,也是自然規律。3.植物的共同特點經過上面兩個環節的教學,基本上已經得出了植物的共同特點,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概括出植物的共同特點,然后進行全班交流,教師要把最后取得共識的結論寫下來,希望學生能夠記住和理解。四、評價建議評價應該成為單元整體和每一節課中自然產生的教學活動,有時我們常常無法區分評價和教學活動。平時的觀察非常重要,要及時記錄表現突出的學生并給予積極的評價。每個單元結束時,學生可以完成自我評價和紙筆測驗。本單元的評價方法建議如下:1.教師觀察:平時留意學生的各方面表現,記錄一些典型事例,作為對學生的整體印象。2.記錄單:搜集整理學生的簡圖、計劃單等,裝訂成冊,便于檢查評價。3.維恩圖:評價學生在學習中運用維恩圖這種工具的能力。4.材料準備:教師希望學生自己準備一些簡單的材料,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態度。5.記載突出表現:在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生有突出的表現,隨時記錄在評價本上。6.紙筆測驗:靈活運用本單元的知識技能,但不要考死記硬背的文字條目。五、參考資料生命的定義生命是什么?通常,我們可以不太費勁地區分出什么東西是有生命的,什么東西是沒有生命的,可是真正讓我們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什么是生命時,事情就不那么簡單了。事實上,要給生命下一個科學的定義是極其困難的。例如,恩格斯對生命下了一個定義:“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個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圍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斷地新陳代謝,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恩格斯的生命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質基礎,即具有新陳代謝功能的蛋白體。但是,這個定義存在著很大的缺陷:1.根據該定義得出:生命是方式,也就是說,一個人有生命就是這個人有方式,這種說法根本不符合邏輯。2.許多植物的種子能保存相當長的時間并不出現生命特征,如古蓮子、緩步類動物等可能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并不進行新陳代謝,當條件適當時其就會出現生機。《分子生物學導論》中對生命下了如下定義:由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組成的多分子體系,它具有不斷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但是,這個定義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缺陷:1.該定義更接近于生物的定義而非生命的定義。2.工蜂、犏牛和騾子等都是有生命的,但是它們根本不具有繁殖能力。3.精子和卵細胞都具有生命,但是它們都不具有繁殖能力,因為由精子和卵細胞通過受精和發育產生的新個體既不是精子,也不是卵細胞。4.要移植的心臟肯定是活的,也就是有生命的,但是心臟顯然不具有繁殖能力。5.一只生雞蛋是有生命的,但是,它顯然沒有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現代生物學給出的一般的科學定義大致上是這樣的:生命是生物體所表現的自身繁殖、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反應等的復合現象。首先,“生命是現象”這種說法本身就不符合邏輯。其次,在這里,其中任何單一的現象都不是生物所特有的。火焰也能進行新陳代謝和繁殖,但正常的人不會認為它有生命。以上將生命定義為:方式、體系和現象的說法都不符合邏輯。有專家指出,生命是指物體所具有的“自我復制能力”。不難發現,通過復制或者依據信息模板(核酸)來制造新的生命物質(包括蛋白質、核酸、糖類和脂類等)的能力正好是任何非生命物體所沒有的。至此,可以給生物界中生命的概念下一個符合邏輯的完整的定義:狹義的生命是指物體所具有的通過復制或者依據信息模板(核酸)來制造新的生命物質(包括蛋白質、核酸、糖類和脂類等)的能力。狹義的生命也就是生物界所特有的生命。一個物體有生命,是指這個物體具有通過復制或者依據信息模板來生產新的生命物質的能力;相反,一個物體沒有生命,是指這個物體沒有通過復制或者依據信息模板來生產新的生命物質的能力。狹義生命的這個定義不僅適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而且適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有生命的生物的局部。廣義的生命是指事物所特有的某種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功能或能力。一種事物沒有了自身特有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功能或能力,它就不再是這種事物了,因此就可以說它死了,也就是沒有生命(指廣義生命)了。火山不再噴發,它就成死火山了,也可以說火山沒有了生命(指廣義生命)。湖水不再流動,它就成了死水。生命體的基本特征1.化學成分的同一性從元素成分來看,在已經發現的110余種化學元素中,各類生物體所必需的元素差不多都是特定的一二十種,其中C、H、O、N、P、S、Ca、Mg、K占了絕對多數。從分子成分來看,生物體的重要特征在于,它們基本都含有被稱做生物分子的蛋白質、核酸、脂類、糖、維生素等有機物,這些有機分子在各種生物中有著相同的結構模式和功能。如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和RNA,生命體內起催化作用的酶都是各種蛋白質,各種生物都利用高能化合物(ATP、NADH……)等,都說明生物界在化學成分上存在高度同一性。2.嚴整有序的結構生物體的各種化學成分在體內不是隨機堆砌在一起的,而是嚴整有序的。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內的各結構單元都有特定的結構和功能。生物大分子,無論多么復雜,還不是生命,只有當大分子組成一定的結構或形成細胞這樣一個有序的系統,才能表現生命。失去有序性,如將細胞打成勻漿,生命也就完結了。生物界是一個多層次的有序結構。細胞之上還有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層次。每一個層次中的各個結構單元,如人體九大系統中的各器官,都有他們各自特定的結構和功能,他們的協調活動構成了復雜的生命系統。3.新陳代謝生物體是開放系統,生物體和周圍環境不斷進行著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流動。一些物質被生物體吸收后,在其中發生一系列變化,成為最終產物而被排出體外,這被稱做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嚴整有序的過程,是一系列酶促化學反應所組成的反應網絡。如果代謝過程的有序性被破壞,如某些環節被阻斷,全部代謝過程就可能被打亂,生命就會受到威脅,甚至可以導致生命終結。4.應激性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發生合目的反應。包括感受刺激和反應兩個過程。反應的結果是使生物“趨利避害”。在一滴草履蟲懸液中滴一小滴醋酸,草履蟲就紛紛游開;一塊腐肉可以招來蒼蠅;植物莖尖向光生長,這都是應激性。應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但動物的應激性表現比較明顯,更富有多樣性。動物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是應激性高度發展的產物。5.穩態100多年前,貝爾納(C.Bernard)發現,盡管外界環境波動很大,哺乳動物總有某些機制使其內環境維持不變,后來坎農(W.B.Cannon)把這一概念加以發展名為穩態。后來發現,不僅僅是哺乳動物,所有的生物體,細胞,群落以至生態系統,在沒有激烈的外界因素的影響下,也都是穩定的,他們各有自己特定的機制來保證自身動態的穩定。6.生長發育生物都能通過代謝而生長發育。一粒種子可以成為大樹,一個卵可以成為青蛙。雖然環境條件可以影響生物的生長發育,但每種生物的生長發育都是按照一定尺度范圍、一定的模式和穩定的程序進行的。7.遺傳變異和進化任何一個生物個體都不能長期存在,他們通過生殖產生子代使生命得以延續。子代與親代之間在形態構造、生理機能上的相似便是遺傳的結果。而親子之間的差異現象由變致導致。生物從約38億年前至今,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演變過程便是進化的結果。8.適應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環境,特有的結構和功能總是適合于在這種環境條件下的生存和延續。例如,魚鰓的結構適合魚在水中呼吸,陸地脊椎動物的肺結構則適應陸地呼吸作用。適應是生命特有的現象。任何一種生物對所處環境的適應總是相對的。同種個體由于遺傳和表型上的差異,對環境的適應也總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別。只要存在這種差別,哪怕是很輕微的,自然選擇就會發生作用,推動群體向更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新陳代謝任何活著的生物都必須不斷地吃進東西,不斷地積累能量;還必須不斷地排泄廢物,不斷地消耗能量。這種生物體內同外界不斷進行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過程,就是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生命現象的最基本特征,它由兩個相反而又同一的過程組成,一個是同化作用過程,另一個是異化作用過程。人和動物吃了外界的物質(食物)以后,通過消化、吸收,把可利用的物質轉化、合成自身的物質;同時把食物轉化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儲存起來,這就是同化作用。綠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把從外界吸收進來的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質轉化成淀粉、纖維素等物質,并把能量儲存起來,也是同化作用。異化作用是在同化作用進行的同時,生物體自身的物質不斷地分解變化,并把儲存的能量釋放出去,供生命活動使用,同時把不需要和不能利用的物質排出體外。各種生物的新陳代謝。在生長、發育和衰老階段是不同的。嬰幼兒、青少年正在長身體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物質來建造自身的機體,因此新陳代謝旺盛,同化作用占主導位置。到了老年、晚年,人體機能日趨退化,新陳代謝就逐漸緩慢,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的主次關系也隨之轉化。動物冬眠時,雖然不吃不喝,但是新陳代謝并未停止,只不過變得非常緩慢。新陳代謝是生命體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的過程,如果新陳代謝停止了,生命也就結束了。新陳代謝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特征,通過代謝使生物體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在此基礎上,生物體才能進行生長、發育、運動、繁殖等生命活動。它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是指植物體木質部較不發達至不發達,莖多汁,較柔軟的植物。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長短,可分為:一年生草本:在一個生長季節內就可完成生活周期的,即當年開花、結實后枯死的植物,如水稻、大豆、番茄等。二年生草本:第一年生長季(秋季)僅長營養器官,到第二年生長季(春季)開花、結實后枯死的植物,如白菜、蘿卜、冬小麥、甜菜、蠶豆等。多年生草本:能生活兩年以上的草本植物。有些植物的地下部分為多年生,如宿根或根莖、鱗莖、塊根等變態器官,而地上部分每年死亡,待第二年春又從地下部分長出新枝,開花結實,如藕、洋蔥、芋、甘薯、大麗菊等;另外有一些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都為多年生的,經開花、結實后,地上部分仍不枯死,并能多次結實,如萬年青、麥門冬等。木本植物是指植物體木質部發達,莖堅硬,多年生的植物。木本植物因植株高度及分枝部位等不同,可分為:喬木:高大直立的樹木,高達5米以上,主干明顯,分枝部位較高,如松、杉、楓楊、樟等,它們有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之分。灌木:比較矮小,高在5米以下的樹木,主干不明顯,分枝靠近莖的基部,如茶、月季、木槿等,有常綠灌木及落葉灌木之分。半灌木:植物多年生,但僅莖的基部木質化,而上部為草質,冬季枯萎,如牡丹。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陸生植物指具有維管組織,有根、莖、葉的分化,能在陸地上生活的植物,其中還包括一些從陸地再轉為水生的植物。原始陸地植物則專指剛從水域登上陸地,初步適應陸地生活條件,并在陸地定居的矮小而直立的植物。原始陸生植物的結構一般比較簡單,尚無根、莖、葉的分化,植物體為簡單或二分叉的軸狀體,繁殖用的孢子囊生于軸的頂端。絕滅了的裸蕨植物與只有莖葉和假根但延續到今天的苔蘚植物,都屬原始陸生植物。水生植物指植株的部分或整體浸沒在水里,能適應水域環境的植物。包括水生藻類、水生蕨類和水生種子植物。依其適應方式,可分為:浮游水生植物:個體極小,懸浮水中,如小球藻。沉水植物:假根或根著生于水底基質上,莖葉或葉狀體質地柔軟,細裂或呈帶狀,完全浸沉于水中;花具水媒傳粉的特殊適應,如金魚藻、輪藻、苦草。挺水植物:地下根狀莖、水中莖和葉柄均有發達的通氣組織,葉浮生或挺出水面,如蓮、菱。浮水植物:葉狀體或水面葉有貯氣囊,莖、葉均浮在水面,根系垂懸于水中,可隨水流漂浮不定,如浮萍、滿江紅、水葫蘆。水生植物常年生活在水中,形成了一套適應水生環境的本領。它們的葉子柔軟而透明,有的形成絲狀(如金魚藻)。絲狀葉可以大大增加與水的接觸面積,使葉子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水里很少能得到的光照和吸收水里溶解得很少的二氧化碳,保證光合作用的進行。水生植物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具有很發達的通氣組織,蓮藕是最典型的例子,它的葉柄和藕中有很多孔眼,這就是通氣道。孔眼與孔眼相連,彼此貫穿形成為一個輸送氣體的通道網。這樣,即使長在不含氧氣或氧氣缺乏的污泥中,仍可以生存下來。通氣組織還可以增加浮力,維持身體平衡,這對水生植物也非常有利。樟 樹樟樹又稱香樟樹、烏樟、芳樟等,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樟樹為亞熱帶樹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樟科梓屬的常綠高大喬木。初夏開花,黃綠色、圓錐花序,樹冠廣展,葉枝茂盛,濃陰遍地,氣勢雄偉,是優良的行道樹及庭蔭樹。廣泛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各地,以臺灣為最多,喜生長于丘陵和平原的酸性土壤。香樟樹因含有特殊的香氣和揮發油而具耐溫、抗腐、祛蟲之特點。是名貴家具、高檔建筑、造船和雕刻等理想用材。日常用的樟腦就是由香樟樹的根、莖、枝、葉蒸餾而制成的白色晶體,無色透明、有清涼香味,用于防蛀,也廣泛應用于醫藥和化學工業。狗 尾 草狗尾草俗稱毛毛狗,為果園雜草的優勢種之一,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繁殖力強,為一年生晚春性雜草。高30~40厘米,根須狀,稈直立或基部膝曲,通常較細弱。花果期夏秋間。生長于荒野、道旁。以種子繁殖,一般4月中旬至5月種子發芽出苗,發芽適溫為15 °C~30 °C;5月上、中旬為生長高峰期;8~10月為結實期。種子可借風、流水傳播,經越冬休眠后萌發。黃花酢漿草酢漿草科,俗稱三葉草。多年生匍匐性草本,喜潮濕肥沃的沙質土壤,但耐旱性強。節上長根,葉對生,具長柄小葉倒心型。自春至秋開花,花黃色,蒴果近圓柱形,略具5棱,熟時彈裂;種子深褐色,近卵形而扁,有縱槽紋。酢漿草原本只有三片葉子,如果發生突變,就會多長一片葉。黃花酢漿草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但生長期間要有充足的陽光,8月可采用子球莖直播于育秧盤中,11月出現初花期,春節間便可形成盛花期。蒲 公 英菊科,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含白色乳汁。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棕色。葉叢生,排成蓮座狀,狹倒披針形,大頭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數齒,先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蔌有蛛絲狀細軟毛。花莖比葉短或等長,結果時伸長,上部密被白色珠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長約3.5厘米;總苞片草質,綠色,部分淡紅色或紫紅色,先端有或無小角,有白色珠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兩性。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棕色,有縱棱及橫瘤,中產以上的橫瘤有刺狀凸起,先端有喙,頂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生于路旁、田野、山坡。產于全國各地。車 前 草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路旁、溝旁及河邊。葉叢生,直立或展開,方卵形或寬卵形,長4~12厘米,寬4~9厘米,全緣或有不規則波狀淺齒,弧形脈4~7條;葉柄長5~22厘米。花莖長20~45厘米,頂生穗狀花序;花萼4裂,宿存;花冠干膜質,4裂;雄蕊4,著生于花冠筒上;子房2室,花柱絲狀,宿存。蒴果卵狀圓錐形,周裂。種子4~8粒。花期5~9月,果期6~10月。分布遍布我國全國,俄羅斯的亞洲部分,蒙古,日本,印度也有,主產我國江西、河南。水 葫 蘆即鳳眼蓮,屬雨久花科、鳳眼蓮屬。根狀莖,粗短,密生多數細長須根;葉基生,蓮座式排列,葉片卵形、倒卵形至腎圓形,大小不一,寬約4~12厘米,光滑,葉柄基部帶紫紅色、膨大呈葫蘆狀的氣囊;有紫色亮麗的花朵,最上面的花瓣上有一塊藍色的扇形斑塊,中央點綴著一個桃形鮮艷黃斑;綠葉杯狀,葉莖基部膨大,使植株能夠漂浮在水面;花莖單生,中部有鞘狀苞片,穗狀花序有花6~12朵;花被6裂,紫藍色,上部的裂片較大,在藍色的中央有鮮黃色的斑點,外面的基部有腺毛;雄蕊3長3短,長的伸出花外,花絲不規則地結合于花被內;子房長圓形;茹果卵圓形。水葫蘆的繁殖能力極其旺盛,一旦有適合它生長的環境,它便快速生長,并成為當地的優勢物種,抑制或影響其他物種的生長,破壞生態多樣性,極易造成該地區生態惡化,物種單一。金 魚 藻沉水性多年生水草,全株深綠色。莖細長,平滑,長20~40厘米,疏生短枝。葉輪生,開展。花期6~7月,果期8~9月。群生于淡水池塘、水溝、穩水小河、溫泉流水及水庫中。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臺灣),蒙古,朝鮮,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北非及北美。為世界廣布種。可做豬、魚及家禽飼料。水 花 生水花生,又稱空心蓮子草、喜旱蓮子草、革命草。莧科,蓮子草屬。挺水植物,水生或濕生多年生宿根性草本。因其葉與花生葉相似而得名。莖長可達1.5米~2.5米,其基部在水中匐生蔓延。水花生原產于南美洲,我國長江流域各省水溝、水塘、湖泊均有野生。在中國南方是一種重要的水生飼草、綠肥兼用作物。浮 萍葉狀體對稱,倒卵狀橢圓形或近圓形,長2~5毫米,寬2~3毫米,有不明顯的3脈,兩面綠色;根鞘無附屬物,根尖鈍形。果實近陀螺狀;種子有深縱脈紋。花期6~7月。在我國各省都是常見的水面浮生植物。全草可作家畜和家禽的飼料。樹的知識落葉樹:每年到了生長季節末期葉子全部脫落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在溫帶,這類植物春季萌發出新葉,到了秋末冬初葉子紛紛脫離樹枝。大多數溫帶的喬木和灌木,如棗、杏、桃、水杉、梧桐、楓楊、楊樹、木槿、紫穗槐等都是落葉樹。在有明顯旱季的熱帶地區,旱季開始時,落葉樹也開始落葉,如猴面包樹。常綠樹:一年四季都有綠葉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常綠樹的葉子并非永不凋落,只不過是葉子壽命比落葉樹葉子的壽命長一些,如冬青葉可活1~3年,松樹葉可活3~5年,羅漢松葉可活2~8年。常綠樹每年春天都有新葉長出,同時也有部分老葉脫落,但莖上一年四季都保持有綠葉,所以稱作常綠樹。另外,常綠樹有闊葉和針葉兩類:常綠闊葉樹多半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般不耐寒,如棕櫚、香樟、柑橘、珊瑚樹等;常綠針葉樹多半是裸子植物,如松樹、柏樹等。葉的知識葉:維管植物(蕨類和種子植物)莖上側生的同化結構。葉除了進行氣體交換、蒸騰、貯藏作用外,最重要的是通過葉肉細胞里的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葉生長在莖節上,在芽中形成,是莖尖生長錐的分生組織向外增生和分化產生的。由于細胞分裂的數目、形狀、分布和排列不同,形成了多種式樣的葉。一片完全的葉由葉片、葉柄和一對托葉三部分組成,如棉花、梨、玫瑰等。缺少其中一部分的稱作不完全葉,如小麥、煙草缺乏葉柄,萵苣既沒有葉柄又沒有托葉,有些特別的植物沒有葉片,由葉柄扁化成葉片狀(葉狀柄),如我國臺灣的相思樹。葉的形狀多種多樣,有針形(松)、扇形(銀杏)、卵形(馬齒覽)、橢圓形(杜鵑)、披針形(柳)、心形(紫荊)、線形(小麥)、管形(蔥)、馬褂形(鵝掌楸),等等。葉的形狀特征可以作為鑒別植物的一個依據。葉的大小差別極大。柏樹葉片小得只有幾毫米,而圓形的巴西王蓮直徑有2米。亞馬遜棕櫚的葉更大,寬12米,長22米,葉柄也長達4~5米,豎起來有7~8層樓高,幾張葉就可搭一個帳篷。不少植物的葉子有變態現象。如豌豆頂部小葉變成了卷須;洋蔥、百合的葉變成了鱗片狀,貯藏豐富的養料;洋槐的托葉變成了刺;仙人掌的葉退化成針狀的小刺;更有趣的是一些捕蟲植物的葉,竟變得像個小瓶或小口袋。葉里含有大量葉綠素,所以絕大部分葉是綠色的。葉里也含有類胡蘿卜素、黃酮類化合物和花青素,所以有些葉也有鮮艷的色彩,如彩葉草,就像一塊五彩繽紛的花布。紅莧菜的葉是深紅的,酒金榕的葉布滿了金黃、橙、紅的斑斑塊塊,也很美麗。深秋時節氣溫降低,有的葉子葉綠素被破壞,因此轉變成黃色甚至紅色。北京香山的黃櫨、南京棲霞山的楓香、黃河流域的烏桕,在秋風中紛紛轉紅,形成“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動人景象。葉片:葉的最主要組成部分。通常是綠色的扁平體,由表皮、葉脈和葉肉組成。表皮由一層或多層細胞緊密排列組成,包在葉片的外圍,好像一層“圍墻”一樣。有的還覆蓋有一層角質膜或蠟層,以防止水分過多失散和病菌、大氣污染物、霜凍的傷害。也有的表皮上還披著各種毛狀物,這也是葉片防止外界條件強烈變化影響的防護設備。表皮細胞間鑲嵌著許多小孔——氣孔,它是植物與外界溝通的“門戶”。上下表皮之間的綠色組織是葉肉。它是葉片最發達、最重要的部分,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葉肉組織中分布著縱橫交錯的葉脈,是葉片的運輸管道。葉脈:一些貫穿在葉肉中的維管束。是莖內維管束向葉的延伸。對葉片起支持的作用,并使葉片、葉柄和莖、根等器官相通,使水、無機鹽和光合產物來去通暢,是葉不可缺少的“運輸線”。有人統計過,在1平方厘米的甜菜葉上,葉脈的總長度可達70厘米。常見的葉脈有網狀脈、平行脈和叉狀脈三種。網狀脈有明顯的主脈,并向兩側產生許多側脈,各側脈之間,又一再分支,形成細脈,組成漁網似的網狀脈。網狀脈中僅有一條明顯主脈的稱做羽狀網脈,如桃、李、女貞、油菜等大多數雙子葉植物的葉。有多條主脈從葉的基部分出的稱做掌狀網脈,如蓖麻、向日葵、懸鈴木等。平行脈是各條葉脈呈平行排列,單子葉植物中最常見。平行方式有直出(如小麥、水稻、玉米)、側出(如芭蕉、香蕉)、輻射(如棕櫚、蒲葵)、弧狀(如車前、鈴蘭)等。叉狀脈是各脈成二叉狀,是比較原始的類型,如銀杏和一些蕨類植物的葉脈。動 物一、單元概述本單元是在植物單元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的科學探究。對學生來說,喜愛動物之情是與生俱來的。秋天是動物活動頻繁的季節,也是觀察研究動物的好時機。學生們在觀察大樹、觀察各種植物的時候,已經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并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關于動物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已經提出。科學教學內容也就從植物發展為對動物的觀察研究。本單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體的基本特征。學生對生命的認識,盡管有植物單元的影響,但平時更主要的來自于對動物的認識,學生往往從自己所飼養的小動物的生老病死的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顯現出對生命的關切之情。本單元所涉及的生命體的特征主要是:1.生命體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2.生命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3.生命體都有應激性;4.生命體都有生長、發育與生殖現象;5.生命體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本單元對生命體所具有的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特征很少涉及到,這部分的內容將在以后再進行學習。觀察研究動物的活動是從“尋訪小動物”開始的。我們期望學生能找到多種小動物,并對其中的一種或幾種發生興趣。通常情況下,這種興趣將激起學生自發的觀察認識活動。這正是“尋訪小動物”所希望達到和能夠達到的目的。在學生發現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情不自禁地、興致勃勃地觀察起來的時候,我們科學課的教學,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學生又希望教師做些什么呢?毫無疑問,學生希望他們的“觀察研究活動”得到肯定,得到鼓勵,得到指導,得到幫助。這正是動物單元中第2課至第6課“蝸牛”“蚯蚓”“螞蟻”“金魚”等教學內容所希望完成的任務:以科學課觀察研究活動的名義使學生的一系列活動得到首肯、并加以鼓勵;以對蝸牛、蚯蚓、螞蟻和金魚的一系列觀察活動經歷,在觀察內容的發現和開掘,觀察方法的思考和改進,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等方面,對學生在課外、校外的自發觀察認識活動施加積極的影響,嘗試初步的指導。同時,經過對一個個動物個體的觀察,讓學生認識到動物世界的多樣性,這四種動物,有陸地動物、水生動物,有軟體動物、昆蟲、魚類和環節動物,通過對各種不同的動物的觀察研究,讓學生逐步形成對生命體特征的認識。本單元的最后一課,嘗試著把具體的經驗上升到普遍的認識,形成他們對動物共同特征的概括和理解,同時促進學生對生命體基本特征的理解。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將繼續利用畫圖的方式描述所觀察到的動物形態,繼續用維恩圖這種工具概括動物之間的相同和不同,直至找出動物的共同特點。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還要嘗試飼養小動物,這將加深學生對動物生活特性的了解,從而更好地體會生命的意義。可以設想,學習了這個單元之后,學生在校外發現了一只甲蟲,他立刻被吸引住了,并習慣性地看了起來,玩了起來。忽然,他想起了曾經做過的觀察蝸牛的活動,于是他思考起甲蟲能觀察出什么名堂,又該怎樣觀察這樣的問題來。也許他一開始就聯系到蝸牛的觀察,也許他只是模仿著像觀察蝸牛那樣觀察甲蟲。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動物單元的教學要能收到這樣的效果,那真是令人欣喜萬分的事。這是本單元教學指向的十分重要的目標,意義是十分深遠、很有價值的。在動物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還將獲得不少有關蝸牛、蚯蚓、螞蟻和金魚等動物的知識。這些知識將會大大豐富學生對這些小動物的直接認識,這對他們認識、形成相關的核心概念,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同樣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由于我國各地的自然環境不同,有的地區可能尋找不到足夠的蝸牛、蚯蚓、螞蟻和金魚,建議教師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為學生確定其他的觀察對象,只要能夠方便學生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