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分數的概念是在整數的基礎上擴展的,是從實際生產、生活和學習實踐應運而生的,是從平均后不能用以前的數來表示物體的個數時產生的。教材的顯示也非常突出“平均分”這一中心概念。平均分是產生分數的重要依據,因此在教學時應當充分強調和重點突破。從設計意圖來看,教材非常強調“數形結合”,學生初學分數,思維的支撐點應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因此在教學時應當珍惜圖形的功能和作用,發揮其效應,在教學時應當從直觀入手,通過學生對具體的分析、直觀的事和物的分析,來抽象出分數的概念。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建立分數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并學會比較同分子分數的大小。在完成這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后,我再次回想我和教學過程,體會很多。現就我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一、創高情境,制造沖突,引入分數產生的必要性。分數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在第一次接觸時難免會有些陌生,心情會有些緊張。而且前面又沒有相關的知識為這個單元做鋪墊,所以在上課新課之前我用學生非常熟悉的、非常喜歡的西游記中的人物來創設一個學習情境。情境的創設有三個目的:一、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不知不覺的進入新課;二、通過這個情境引入我們這節課中的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平均分”;三、在平均分的過程中產生沖突:當一個桃子平均分給兩個人時,每人半個,那半個桃子在數學中該用哪個數來表示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盡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并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32比1/8大,于是課件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后,誰還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數,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于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么,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在試講時,前面理解分數的意義時,我反復強調“平均分”,學生也意識到這個“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前面的語言表述中也不忘加上“平均分”三個字。但在后面的判斷對錯時,有一個三角形,不是平均分的,也用三分之一來表示,好多孩子都認為是對的。我問一個學生是怎樣想的。孩子說是把這個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三份,其中的一份就用三分之一來表示。我馬到成上明白了,學生只是把平均分當做一個詞來用,并沒有在實際的情境用實際理解。我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原來,我只顧著強調“平均分”,并沒有回過頭來再讓學生比較每一個三分之一是不是一樣大了。再次教學時,我先說三分之一的意義,再說還有哪些部分也能用三分之一來表示,再回過頭來問:每一個三分之一都一樣大嗎?為什么?學生就會說:是,因為是把這個圓平均分成了三份。通過這樣的調整后,學生再判斷對錯時,只有個別學生出錯了。由此可見,教學還是要多想、多實踐、多反思、多總結。還有就是從整體上認識分數,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過高,在折分數操作時是否需要及時的比較等等,這些地方也是需要我們在教學時反復琢磨的。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