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新課標教材中有關時間的內容安排都比較靠前,因此,相對于學生來說,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難,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了有關時、分、秒的認識及簡單計算等內容。時、分、秒的認識倒還不算太難,至于時間的簡單計算對于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在上了這個單元的內容后,我有以下幾點困惑:1、 “時間”和“時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個小時,這是一段時間。而書本P62上的2時=(?? )分卻沒有這樣的區分。2、另一個比較困惑的地方是解決問題中的書寫問題。3、“計算經過時間”,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我感到很疑惑。學生對于幾時~幾時的經過時間掌握沒有問題,但對于幾時幾分~幾時幾分中分不夠減(如4:20~5:00、 4:45~6:10等)的情況掌握得不夠好,只有少數思維好的同學能夠掌握,其他同學的眼睛里流露出來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讓每位學生都能懂呢?我把這一知識結合到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業所用的時間、在校的時間等。《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時間的計算》這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時間單位時、分、秒之后進行教學的。這一內容包括兩部分,即:時間的換算和時間的計算。時間的換算相對來講比較好接受,但是因為教材編排的原因,學生還沒有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還不會用乘法計算,而用加法算起來又比較繁瑣,所以計算結果時常出錯,等學生學完多位數乘一位數口算乘法后,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而時間的計算這一內容卻比較難。難點之一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難點之二是即使能正確列出了算式也很難算對結果。我先利用學生熟悉的情境,由上課的時間引入課題,接著問一節課40分鐘,什么時候下課呢?學生因為熟悉很快說了出來,然后給出兩個時刻,讓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一部分學生感到有些困難,我適時地提供給學生一個解決這一類問題的工具,我給它取名為“神奇的時間軸”,就是在數軸上標上開始時間,結束時間,中間經過的時間,學生通過直觀觀察很輕松地總結出“開始時間+中間經過的時間=結束時間???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中間經過的時間??? 結束時間-中間經過的時間=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中間經過的時間這三個量,已知任意兩個量就能求第三個量。為學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鑰匙,使學生掌握了解決這一類問題的辦法。神奇的時間軸見下圖:開始時間(9時10分)?????? 結束時間(9時50分)中間經過的時間(40分)解題方法找到了,但如何計算這一難題又擺在了學生面前,我借助加、減法的豎式計算突破了這一難題,即:相同時間單位對齊,從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滿60,就向前一位進一;相同時間單位對齊,從低位減起,哪一位不夠減,就向前一位借一;在本位加60再減。例如:6時30分????????????? 5時52分+? 3時40分??????????? -2時12分10時10分????????????? 3時40分?在計算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強調進率是60而不是以前的10,即:滿60向前一位進一,向前一位借一當60再減。把時間的計算轉化成豎式計算后,大大提高了計算的準確性。? 神奇的時間軸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解題方法,而豎式計算又提供了簡潔的計算策略,不僅很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同時也為四年級繼續學習稍復雜的時間計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