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答題要素】根本途徑十基本途徑+基本要求+人民群眾十錯誤傾向+內容形式①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②基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③基本要求:處理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④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汲取營養。⑤克服錯誤傾向: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以及“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傾向。⑥內容形式: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和傳播手段創新。【典例探究】典例1.(2018?江蘇高考)央視播出的紀錄片《民族的吼聲》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它以8首抗戰歌曲的創作歷程為線索,展現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喚醒了人們塵封已久的抗戰記憶。材料表明( )A.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B.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C.社會實踐是優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D.文化創新促進傳統文化的繁榮【答案】C【技巧點撥】本題材料的主旨是探究紀錄片《民族的吼聲》獲得了廣泛的好評的因素,“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屬于社會實踐,“8首抗戰歌曲的創作”是反映“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民族的吼聲》廣受好評表明社會實踐是優秀文化作品的源泉。典例2. (2018?天津高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德化瓷素以“宛似象牙、光色如絹”的獨特品質著稱于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制作既保持了傳統刻花和印花工藝,又在工藝和設計方面不斷有新的提高和拓展,成為世界公認的藝術精品。宋元以來,德化瓷銷往海外。這些瓷品有為日本、東南亞地區生產的觀音像等佛教用品,有銷往阿拉伯地區的帶有阿拉伯紋飾的釉外云彩大盤。精美的德化瓷長期暢銷海外,豐富了當地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德化瓷暢銷海外的原因。【答案】①德化瓷具有獨特性和民族性,富有中華文華的內涵。②尊重文化多樣性,德化瓷適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文化需求)。③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技巧點撥】德化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當今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本題以德化瓷為背景,綜合考查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正確認識,突顯了政治學科的學科素養。根據設問可知,本題考查的知識范圍是文化生活,設問類型屬于原因類。原因類試題應在作答時以地位、作用、意義、必要性等作為切入點。本題強調的是德化瓷暢銷海外,德化瓷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在作答時,學生應該調動《文化生活》中有關中華文化、傳統文化的知識對本題材料中的觀點進行提煉,在此基礎上分析德化瓷走出國門的理由。典例3.(2017·江蘇高考) 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創作出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就要( )A.超越生活、改變社會 B.立足實踐、扎根生活 C.繼承傳統、滿足大眾 D.博采眾長、海納百川【答案】B【解析】A、C、D都與材料的主旨不符。材料指出作品是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時代的烙印和特征,說明文化創作需要立足實踐、扎根生活。答案選B。【技巧點撥】文化創新的根基是傳統文化;文化創新的基礎是社會實踐;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典例4.(2015·浙江高考)祠堂是崇宗祀祖聯絡宗親的場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載體。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鄉村治理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殘余有時也被人用來排斥外姓、干擾選舉。新農村建設以來,W村把老祠堂翻修擴建成寬敞明亮的新禮堂,開展創建“文化禮堂、和美鄉風”系列活動,敬先賢、誦村訓、禮儀傳習、普法講座、村民一家親、評選孝老愛親最美家庭等。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禮堂已成為村里的文化地標。禮堂文化溫潤了村民關系,促進了鄉村治理。去年,該村被評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省級示范村。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的知識,說明W村成功建設禮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答案】(1)傳統文化是社會成員的精神紐帶,祠堂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W村禮堂文化的成功建設在于發揮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會認同等方面的作用。(2)傳統文化具有兩面性,必須批判地繼承,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禮堂文化的成功建設在于對祠堂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會發展的內容,剔除與改造帶有封建宗法性質的內容。(3)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禮堂文化的成功建設在于祠堂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技巧點撥】本題需要對材料信息進一步加工錘煉,提取出相應理論點。題中設問是建設禮堂文化,而材料中出現祠堂文化,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關聯,顯然建設禮堂文化,要發揮祠堂文化這一傳統文化的作用;但材料也有明確信息,祠堂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那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同時材料中還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信息,顯然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變式演練】1.(2017·江蘇高考) 在一些旅游景區,國內外的許多標志性建筑如天壇、鳥巢、兵馬俑、埃菲爾鐵塔、悉尼歌劇院等,經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襲,山寨景觀多次出現。對此類現象認識正確的是( )A.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B.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C.發展了國家倡導的大眾文化 D.需要通過文化創新去改變【答案】D【解析】山寨景觀多次出現,此類現象是錯誤的,應該倡導進行文化創新,故A、C錯誤。材料雖然涉及了中西方的不同建筑,但未涉及文化的融合,B排除。本題以標志性建筑被照搬、模仿或抄襲,山寨景觀多次出現為情境,考查了文化創新、文化交流、大眾文化等知識。答案選D。2.(2017·課標卷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來源:Z+xx+k.Com] “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節期間,大型文化類競賽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成為陪伴人們歡度新春佳節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以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為己任,緊緊抓住受眾的中國詩詞文化情結,在賽制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大膽創新。比賽詩詞涵蓋《詩經》、楚辭、唐宋詩詞、毛澤東詩詞等,主要選自中小學教材,聚焦愛國、仁義、友善等主題。參賽選手來自各行各業,有學生、教師,有工人、農民、公務員,有海外華人、外國留學生。嘉賓現場點評,或分析詩詞的深刻內涵,或發掘詩詞的道德價值,或講述詩詞背后的歷史故事。賽會設置競猜、“飛花令”等環節,啟用水霧臺、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設計,應用新媒體互動、多屏傳播等技術手段,打造出一場全民參與的詩詞文化盛宴。節目的播出,引起強烈的反響,總收視觀眾超過11億人次,引發新一輪中國詩詞熱。(1)《中國詩詞大會》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成功案例,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其成功的原因。(2)請就學校如何開展中華優秀文化教育提兩條建議。【答案】(1)選擇藝術價值高、影響大、代表性強的詩詞,集中展示中國詩詞的魅力;重視發掘詩詞的深刻文化內涵,引導人們向美向善;運用現代傳播技術手段,注重互動性和趣味性,增強吸引力、感染力;激發民眾內心的中國詩詞文化情結,引導民眾廣泛參與。(2)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實踐活動;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站、微信公眾號。3.(2016?課標卷Ⅲ)2015年,新版《辭海》編輯委員會宣布將在推出紙質版《辭海》的同時,推出適用于各種閱讀終端的電子版和網絡版。這一做法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創新要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 ②有價值的文化創造源于文化傳播載體的變革 ③文化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凝聚力的保證 ④信息技術推動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文化創造源于實踐,②錯誤;③本身正確, 但不符合題意。本題考查文化創新途徑和影響文化發展因素方面的知識。推出紙質版《辭海》的同時,又推出電子版和網絡版,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同時,信息技術的運用也推動了人們的文化消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變革,①④正確。選B。4.(2016?課標卷Ⅰ)陜西省地方戲“華陰老腔”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聲腔剛直高亢、磅礴豪邁,卻因表現形式單調難以吸引觀眾,面臨傳承危機。2016年,華陰老腔演出團隊與搖滾歌手合作,將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搖滾音樂相結合,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聯袂演唱《華陰老腔一聲喊》,引起巨大反響。“華陰老腔”煥發新的生機給我們的啟示有( )①優秀傳統文化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②滿足人民大眾需要的優秀傳統文化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③與現代流行文化融合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④傳播手段與傳播形式的創新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前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5.(2016?課標卷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新方法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本土培養的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來源:Zxxk.Com]瘧疾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一大頑疾,困擾了人類幾千年。20世紀60年代末,治療瘧疾的常用藥物——氯喹或奎寧的藥效已經減弱,瘧疾的發病率再次升高。為了找到新型抗瘧藥物,中國政府啟動了研制治療瘧疾藥物的“523項目”,中醫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為組長的科研組參加研究工作。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屠呦呦小組與全國7個省市、30多個單位的科研人員協同合作,經過數百次試驗、無數次失敗,并從《肘后備急方》等傳統中草藥文獻中獲得靈感、汲取智慧,最終使用乙醚從青蒿中提取了療效高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藥劑列入其基本藥品目錄,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藥物。屠呦呦說,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它屬于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用現代科學手段不斷認識中醫藥,是我們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結合文化生活的知識,談談屠呦呦團隊的發現對于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啟示。【答案】立足于實踐,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其當代價值;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增強其世界影響力。6.(2016·浙江高考)利用外媒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的一種新的有效方式。當國際上有人“唱衰中國”、“抹黑中國”時,英國BBC2電視頻道卻于猴年春節播出了中英聯合攝制的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引發收視熱潮,進一步激發了國際社會探求中國、理解中國的興趣。該片通過獨特的敘事方式、結構處理,將春節的個人記憶與集體表達有機結合,增強了視覺效果、親近性與趣味性,表現了中國人“歸根”的家國觀和團圓喜慶的文化精神,成為繼《超級中國》、《鳥瞰中國》、《美麗中國》等紀錄片之后又一個“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來源:Zxxk.Com]從文化創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簡述這一“借船出海”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事例對我們的啟示。【答案】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通過中英聯合攝制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并在BBC2播放這一新的方式,成功實現了文化“借船出海”;紀錄片通過敘事視角、結構處理等的創新,增強了視覺效果、親近性與趣味性。這一成功事例啟示我們,必須堅持文化創新,進一步豐富文化傳播方式,進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我國的文化是有價值和生命力的。紀錄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國文化精神的魅力,引發收視熱潮,激發了國際社會探求、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因此,我們應當有文化自信,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文化。【解析】本題限定的知識范圍非常明確,即文化創新和文化自信,屬于啟示類非選擇題。從文化創新角度說明“借船出海”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是推動文化傳播手段創新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從文化自信角度說明“借船出海”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對自身文化價值進行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堅定信念,就是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文化。7.(2015·海南高考)“一月一鎮一場”“一月一鎮一賽”“一鎮一演”是海南省某縣著力打造的群眾文化活動模式,縣政府積極為群眾搭建表演舞臺,組織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鼓勵群眾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參加演出的群眾越來越多。縣政府的做法( )①體現了政府在文化創造中的主體作用 ②激發了群眾文化創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③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增強其精神力量 ④擴大了群眾文化權益,讓群眾廣泛享用文化成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8.(2015·山東高考)右圖中的“雷風俠”,是一個既有雷鋒形象特征,又有雷鋒精神內核的動漫形象,是作者為傳播正能量、借鑒經典動漫形象元素進行的創新設計,贏得了青少年的喜愛。“雷風俠”動漫形象創作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文化創新的主體要有文化自覺和擔當 ②體制機制創新是繁榮 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文化創新要廣泛地引進和吸收外國文化 ④文化創新要著眼于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 “體制機制創新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本身正確,但題意沒有涉及體制機制創新,故排除②;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但不是說要廣泛地引進和吸收外國文化,因為外國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所以③錯誤,排除。“作者為傳播正能量”體現了文化創新的主體必須要有責任和擔當,①符合題意; “贏得了青少年的喜愛”,又反映了文化創新要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④符合題意。答案選B。[來源:Z#xx#k.Com]9.(2014·天津高考)印度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后,便與中國固有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隋唐,外來佛教適應中國的文化習俗,演變為以禪宗為代表的中國化佛教,形成中華文化儒、釋、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傳統儒學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學即宋明理學,使以儒家為主導的中華文化發展到新的高度。這一史實表明( )①中華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導致文化差異性的消失③學習借鑒外來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鑒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根本途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10.(2014·江蘇高考)“沙畫瓶”是一種源自中東地區的藝術品。它是將死海海底的彩礦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組成沙漠、駱駝等形狀。一位中國女孩受此啟發,用來自海南的巖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來的稀有材料,并將五彩斑斕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國文字相結合,打造出“中國文化遺產系列”、“古詩詞系列”等“沙畫瓶”,受到極大的歡迎。 材料表明( )①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主觀性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借鑒有助于文化創新 ③在實踐中可以建立人為事物的聯系 ④文化創新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C【解析】人為事物的聯系也是客觀的,①錯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文化繼承的過程,文化創新還需要在這個基礎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④片面。中國女孩打造的“沙畫瓶”是文化創新的成果,借鑒了中東地區“沙畫瓶”藝術,②符合題意;在“沙畫瓶”的創作實踐中建立的海南的巖石粉末、沙漠奇景、中國文字之間的聯系屬于人為事物的聯系,③符合題意。答案選C。11.(2014·課標卷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馮洪錢是一名基層獸醫工作者。1959年,當地民間老獸醫用一味草藥治好了20多頭病豬,這使年輕的馮洪錢深受震撼。他立志傳承發展傳統獸醫藥事業,編撰《民間獸醫本草》,滿足社會的需求。他訪問過數百個獸醫站,拜訪了成百上千位老獸醫、老藥農,廣泛收集民間處方,查閱古醫書、古農書、地方志,追蹤國外最新科技成果,創辦中草藥百草園、中草藥制藥廠,與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寶素等10多種中草藥制劑,治愈了數以萬計的疫病牲畜。經過千辛萬苦,歷時半個世紀,馮洪錢終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間獸醫本草》,共計638萬字,插圖2 353幅,書中收錄3 505種中草藥,附方40 000多則。《民間獸醫本草》“匯古今獸醫本草之大成,集民間獸醫經驗之精華”,馮洪錢被譽為“當代的李時珍”,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并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創新的知識,說明馮洪錢是如何在獸醫中草藥領域取得重大創新成果的。【答案】(1)深入獸醫藥研制和畜病治療第一線,在實踐基礎上進行創新。(2)廣泛收集整理我國傳統獸醫中草藥及藥方,在繼承傳統中實現創新。(3)收集國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鑒、吸收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中推進創新。12.(2014·北京高考)地鐵作為流動的博物館,被稱為城市“最有價值的隱藏”。 材料 北京地鐵宛若一條條彩帶串連起北京不同區域的“文化珍珠”:頤和園、天壇、鳥巢、什剎海、南鑼鼓巷、王府井、中關村科技園,等等。一座座地鐵站造型別致,站內設計裝飾與地面文化景觀交相輝映、渾然一體,仿佛在講述著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地鐵還舉辦了“祖國你好”大型公益廣告活動、“民俗風、中國年”迎新春活動、兒童文學專列、詩歌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結合材料,說明地鐵在推動北京文化創新過程中是怎樣發揮作用的。【答案】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北京地鐵挖掘和展示了北京豐富多彩的文化。北京地鐵成為繼承和傳播北京文化的載體。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北京地鐵開展多種文化活動,有利于推動北京文化發展。【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創新的知識。地鐵串連起北京不同區域的“文化珍珠”, 展示北京文化的多樣性,推動北京文化發展。地鐵“講述著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說明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地鐵舉辦各類活動,作為文化的載休,在實踐中創新文化。13.(2014·天津高考)“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從春秋戰國的吳越文化到唐宋的文人薈萃,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一個“文化湖州”。最近,該地依靠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開展形式多樣和卓有成效的群眾文化活動,一改傳統的“送文化”一元主體線性結構(見圖1)為“文化走親”(以互訪形式在不同區域間開展群眾文化交流活動)多元主體網狀結構(見圖2),開創了文化活力競相迸發、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嶄新局面。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文化走親”活動對于文化建設的啟示。【答案】①要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②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③要創新文化交流形式,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14.(2014·山東高考)文化是不同國家和民族溝通心靈和情感的橋梁紐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2013年俄羅斯“中國旅游年”活動期間,我國推出了展示中國形象的大型舞臺演出《美麗中國》。演出以歌舞為主,鑲嵌京劇、武術等中國元素,輔以多媒體視頻。演出從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調》,從唐朝樂舞《霓裳羽衣舞》到現代芭蕾《海上夢明月》,……展現了美麗中國的壯美畫卷。特別是《海上夢明月》將西方芭蕾與中國民族樂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顯示了中國文化開放、創新、多元的魅力。據材料,運用文化創新與中華文化的知識,分析《美麗中國》演出所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答案】文化創新應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應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解析】通過審設問可確定學生需從文化創新和中華文化兩方面回答。材料中演出以歌舞為主,鑲嵌一些中國元素,輔以多媒體視頻,對應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將西方芭蕾與中國民族樂器混搭,對應文化創新應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顯示中國文化開放、創新、多元的魅力,對應中華文化的包容性。15.(2012·福建高考)下列選項能體現下圖漫畫寓意的有( )①實現文化創新要避免出現與過去重復的東西 ②漠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就失去了文化創新的動力 ③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前進的包袱 [來源:學科網]④創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證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