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1.認識常見材料 實驗名稱:辨認材料并給它們分類 實驗目的:“把材料放進相應盒子”的活動只是一種形象化的呈現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放的行動,而是讓學生將材料與名稱建立一一對應的關聯,強化對材料本身的認識。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常見材料:①布料、②木材、③石材、④塑料、金屬(⑤鐵皮、⑥鋁片、⑦銅片)、⑧陶瓷、⑨紙、⑩玻璃,塑料杯、標簽貼等。 實驗步驟: 1.設計一個“給材料寶寶找家”的游戲,讓小組內的學生輪流來給材料寶寶找家。 2.給材料找家時可以說說材料的特點。 3.利用三種不同的金屬(鐵皮、鋁片、銅片),幫助學生理解金屬是一類材料的名稱。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課前,一定要消除活動中的安全隱患,如把玻璃、金屬片邊角磨毛等。 2.各種各樣的杯子 實驗名稱:觀察并描述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的不同 實驗目的:認識不同材料的基本特點,學會用多種方法觀察、比較。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紙杯、陶瓷杯、塑料杯、不銹鋼杯、玻璃杯、木杯。 實驗步驟: 1.引導學生用眼睛看一看(材料是否透明、是否有光澤、光滑程度)、用手掂一掂(輕重)、用手捏一捏(軟硬),倒入熱水摸一摸(傳熱性能)等多種方法比較不同杯子的特點并及時記錄。 2.低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強,語言描述的水平較低,描述的準確性往往不高,需要教師給予適時、適當的引導和補充、糾正,讓學生逐漸學會仔細觀察、科學描述。 3.觀察后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在班級交流,保證所有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鍛煉中提高。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從安全角度出發,提供給學生用于比較水杯傳熱性能的水,不宜直接用溫度高的開水,以免學生燙傷。 拓展:思考彌補材料缺點的問題:紙杯太軟,給它加一個塑料杯托。 2 3.神奇的新材料 實驗名稱:在荷葉上滾水滴。 實驗目的:引導學生發現荷葉不沾水,水滴會卷走荷葉上的粉筆灰。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干荷葉、滴管、粉筆灰(自備)、裝有水的燒杯(自備)。 實驗步驟: 1.通過視頻或圖片了解生活中的有趣現象:下雨天,荷葉不會被雨水打濕,水在荷葉上呈球狀,輕輕抖動荷葉,水珠會滾落下來。 2.選用新鮮的荷葉(或干荷葉)做實驗和進行觀察。 (1)在荷葉上滴一兩滴水,輕輕晃動水滴。 (2)在荷葉上撒點粉筆灰,讓水滴在粉筆灰上來回滾動。 3.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水在荷葉上呈球狀,水滴會卷走荷葉上的粉筆灰。荷葉表面一塵不染,而且立刻就變干燥了。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提前備好用來做實驗的荷葉。如果因條件限制,無法找到荷葉,至少要播放相關視頻,給學生以直觀感受。 3.神奇的新材料 實驗名稱:在蠟燭黑灰上滾水滴。 實驗目的: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從制作黑灰開始,直到發現水滴在黑灰上滾動與在荷葉上滾動有相似之處。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蠟燭、火柴、紙杯、水(自備)、粉筆灰(自備)。 實驗步驟: 1.在紙杯里裝少量水,同時用水將紙杯底部邊沿打濕。 2.點燃蠟燭,把紙杯放在蠟燭火焰上方 1厘米處,讓蠟燭煙熏黑杯底。 3.滴一滴水在杯底,輕輕晃動水滴。 4.再刮一點粉筆灰在黑灰上,讓水滴在粉筆灰上滾動。 5.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水滴在荷葉上和蠟燭黑灰上滾動時,都呈球狀,會卷走粉筆灰。 6.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教會學生正確并安全使用器材的方法,如正確使用滴管,用火柴或打火機點火,強調點燃蠟燭的安全注意事項。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點火操作過程,如發現危險應及時糾正動作。 3 4.磁鐵的吸力 實驗名稱:用多種方法研究磁鐵 實驗目的:在動手實驗和觀察現象中,發現磁鐵吸鐵的一些特點。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磁鐵、鋼珠、釘子、回形針、尺(自備)、練習本(自備)、裝有水的燒杯(自備)。 實驗步驟: 1.用“玩”的形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發現。 2.用磁鐵“接力”吸鋼珠,比比誰的磁鐵吸的多,知道磁鐵具有傳遞磁性的特點。 3.用釘子把吸在磁鐵上的鋼珠取下來,這是因為磁鐵的磁力轉移給鋼珠后,就可以被釘子吸住。 4.將磁鐵慢慢靠近回形針,觀察吸住回形針時磁鐵的位置,知道磁鐵并不是要接觸物體才能吸住它,磁鐵具有隔空吸物的特點。 5.用磁鐵隔著練習本吸回形針,知道磁鐵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隔空吸鐵。 6.用磁鐵把水杯中的回形針取出來,知道磁鐵也可以隔水吸鐵。 7.前四個實驗動作要準確,速度宜快不宜慢,需要教師給予具體的方法指導。教師應告訴學生具體怎樣做、注意觀察什么地方,讓學 生“玩”起來,在“玩”中有所發現。在這組活動介紹后,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進行小結,在實驗的基礎上交流自己的發現。 8.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 1.這組活動所需器材較多,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準備好足夠的條形磁鐵、鋼珠、鐵釘,并讓學生準備好直尺,以保證實驗活動順利進行。 2.對于“用釘子奪鋼珠”的活動,學生能發現現象即可,如果學生對此有疑問或解釋,教師不必給出答案,讓學生帶著疑惑繼續研究,可能比直接得到答案更有價值。 3.用釘子取磁鐵上的鋼珠,用實驗室的磁鐵很容易做到,但換成強力磁鐵,如門吸上的磁鐵,用鐵釘則取不走鋼珠。因此,教師不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磁鐵來試。如果真有學生試了,教師不必解釋這個較為復雜、難理解的原理,應該表揚學生的探索精神并鼓勵學生自己去查找原因。 4 5.磁鐵的兩極 實驗名稱:觀察磁鐵的形狀 實驗目的:認識一些磁鐵的形狀,知道磁鐵的形狀多種多樣。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條形磁鐵、蹄形磁鐵、圓形磁鐵、環形磁鐵、球形磁鐵。 實驗步驟: 1.可以采用開放的形式,讓學生指著磁鐵說名稱,或把磁鐵與名稱連線,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 2.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介紹的是常見磁鐵的形狀和名稱,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特異性磁鐵,可以讓學生根據形狀給它們起名字。 3.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由于本課使用的磁鐵較多,操作方法多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遵照教材中的要求,在活動前、活動中多次提醒學生使用磁鐵時要輕拿輕放。 5.磁鐵的兩極 實驗名稱:用整塊磁鐵靠近一層大頭針 實驗目的:發現磁鐵上不同部位吸鐵的力量大小存在差異,從而認 識磁鐵上有兩個磁極以及磁極的位置。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磁鐵、大頭針。 實驗步驟: 1.提出問題:用整塊磁鐵去吸大頭針,會發生什么現象,先讓學生進行猜測,然后進行實驗,驗證預測是否正確。 2.為了獲得顯而易見的實驗現象,教師應該給予具體的方法指導,如講明手拿條形磁鐵的中部、蹄形磁鐵的弧形處;動作要慢一些;盡量鋪平被吸的大頭針,使其厚度相同、分布均勻;要讓磁鐵靠近一層大頭針的中間等。 3.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 1.要選用大一些的磁鐵來做這個實驗。磁性越大,現象越明顯。 2.不要選用環形磁鐵、餅狀磁鐵來做這個實驗,否則,由于兩極位置太近,磁鐵吸起的大頭針會卷成一團。 3.在實驗前提醒學生:在鋪平和從磁鐵上取下大頭針時要注意安全,避免被大頭針戳傷。 5 5.磁鐵的兩極 實驗名稱:懸吊條形磁鐵,觀察它靜止時磁極的指向。 實驗目的:發現磁鐵的兩極能指南、指北,以便確定并標志磁鐵的南極、北極,并為下一個活動做好鋪墊。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無磁極符號標志的磁鐵、繩子、支架。 實驗步驟: 1.分組實驗前,老師最好能為學生提供現成的懸吊磁鐵裝置。 2.由于轉動中的磁鐵停下來需要較長時間,為了節約時間,教師應該提醒學生:不要用力轉動磁鐵,只需要輕輕撥動一下就可以了。 3.學生觀察現象,知道磁鐵的兩極能指南北,并標志磁鐵的南極、北極。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 1.一定要選用沒有磁極符號的磁鐵來做這個實驗。如果實在找不到 符合要求的磁鐵,可以用紙將磁鐵包裹起來,已達到事先看不到磁極符合的目的。 2.這個實驗要用長條形的磁鐵,或細小、輕薄的磁針,這樣效果比較明顯。 3.要移除懸吊磁鐵裝置周圍的鐵器和其他磁鐵,以免它們影響懸吊磁鐵靜止時磁極的指向。 5.磁鐵的兩極 實驗名稱:讓兩塊磁鐵的磁極相互靠近。 實驗目的:引導學生發現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認識磁懸浮現象。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條形磁鐵(有、無標識兩種)、環形磁鐵(有、無標識兩種)、輪子、圓桿等。 實驗步驟: 1.在條形磁鐵下裝上輪子,讓兩塊磁鐵的磁極相互靠近,觀察現象。 2.在圓桿上套上兩到三只環形磁鐵,讓環形磁鐵的磁極相互靠近,觀察現象。 6 3.在交流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找出規律:同極相斥,異級相吸。 4.在學生概括出磁極相互作用的規律后,緊接這就可以提出“磁懸浮列車運用了磁鐵的什么特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并交流各自的解釋。如果學生的解釋完全一致,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實現列車與地面的相互排斥?讓學生從設計的角度嘗試進行解答。最后,配以磁懸浮列車及其原理的資料介紹,讓學生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拓展:讓學生借助有磁極標志的磁鐵判斷沒有磁極標志的磁鐵的南北極。 6.自制指南針 實驗名稱:學習使用指南針。 實驗目的:了解指南針的一般構造,會使用常規指南針,為自制指南針及其使用做好鋪墊。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指南針。 實驗步驟: 1.平放指南針,讓磁針自由轉動。 2.待磁針靜止后,輕輕轉動方位盤,使盤上的 N與磁針的紅色端重合。 3.根據方位盤上的方向確定周圍的方向。 4.在介紹指南針的使用方法時,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播放演示使用方法的視頻,用直觀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要點。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如果兩個指南針靠得太近,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會導致磁針偏轉方向,因而不能正確指示南北,所有在指導學生觀察和練習使用指南針的環節中,只能給每組一個指南針,不宜人手一個。 6.自制指南針 實驗名稱:自制指南針。 實驗目的:學習用水浮法自制一個指南針。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磁鐵、鋼針、軟木塞、藍色水彩筆、小塊即時貼、小水盆等。 實驗步驟: 1.用磁鐵(建議用圓形強磁鐵)在一根磁針上沿著一個方向摩擦二三十次。 2.把磁化的鋼珠放在木塞上,再把木塞放到盛有水的盆里。 3.待靜止后,觀察鋼針所指的方向,把它指南的一段涂上藍色。 7 4.按順時針方向在水盆邊沿標出“東、南、西、北”。 5.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分段指導的方法。就是每介紹一個制作步驟,讓學生按照要求做一步。在介紹某一制作步驟時,教師可以采用示范、播放視頻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 7.栽小蔥 實驗名稱:觀察并記錄一棵小蔥一天的“喝水”量。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與觀察活動,發現小蔥每天要“喝水”,知道水是小蔥生長的基本要求。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小蔥(提供蔥籽,需提前種植)、25ml塑料量筒、彩色皮筋、棉球、水。 實驗步驟: 1.在量筒里裝一定量的水,插入小蔥。 2.往試管里滴一層油或用棉球(面紙)在量筒口固定小蔥和封住量筒口。 3.用彩色皮筋標志水面的高度。將量筒放在窗臺上。 4.每天用不同顏色的皮筋在量筒上做出水面標志,同時在活動手冊 6.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本課用到了鋼針,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不要揮舞、甩動鋼針,以免傷己傷人。 上做好記錄。一周后交流成果和體會。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 1.盡可能選擇根系發達的小蔥來做實驗,這樣實驗效果比較明顯。 2.把小蔥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 8.養螞蟻 實驗名稱:養螞蟻。 實驗目的:通過親自動手養螞蟻,觀察、了解螞蟻的生活。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螞蟻工坊、黑卡紙、螞蟻(自備)、放大鏡(自備),果皮、餅干等食物(自備)。 實驗步驟: 8 1.捉幾只同窩的螞蟻裝進螞蟻工坊。 2.往螞蟻工坊里放少許果皮、餅干屑等食物。 3.將黑卡紙折疊成長方形,套在螞蟻工坊外。 4.觀察螞蟻時拿掉盒子,可借助放大鏡進行觀察并交流螞蟻在蟻巢中的生活情況。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10.認識工具 實驗名稱:認識工具箱里的常見工具,說說它們的用途 實驗目的:引導學生認識工具箱里的一些常見工具。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教師工具箱。 實驗步驟: 1.先讓學生說一說,知道生活中哪些常見的工具。 2.打開工具箱,讓學生說說認識哪些工具,它們可以用來干什么。 3.教師演示部分工具的使用。 注意事項: 1.要提醒學生掌握好環境溫度,不要過高或過低。螞蟻生長繁殖最適宜的溫度為 22-37OC。 2.提醒學生做到勤喂勤打掃。一般每隔 3-5天投一次食,每次的投食量以螞蟻能吃完為原則,不要多喂,以免剩下的食物變質。食物的種類要經常變換,以免螞蟻厭食。如果發現剩余,應及時清理掉。 老虎鉗:也叫鋼絲鉗,是一種夾持和剪切的工具。 羊角錘:一頭圓,適合敲打;另一頭扁平,向上彎曲成 V形開口,便于起釘,翹物。 扳手:因其開口寬度可在一定范圍內調節,又被稱為活動扳手,可用它緊固和松卸不同規格的螺母和螺栓。 鋼卷尺:又叫鋼盒尺,長度有 3米、5米等。用它可以測量較長物 體的尺寸或距離。 螺絲刀:也叫改錘、起子,是一種用來擰轉螺絲釘的工具,主要有一字和十字螺絲刀兩種。 4.學生熟悉工具箱。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 1.工具箱不必追求與教材圖片一致,只要是常見的家用工具箱即可。 2.可借助演示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工具箱里的工具。 9 10.認識工具 實驗名稱:選擇合適的工具完成不同的任務 實驗目的:給學生提供體驗使用工具的機會,培養實際操控簡單工具的技能。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學生工具箱、鉛筆(自備)、木板、釘子、鐵絲。 實驗步驟: 1.用卷尺在木板上量出 10cm的長度,用鉛筆做上記號。 2.用羊角錘在記號處釘上釘子,再試著拔出來。 3.用尖嘴鉗剪斷鐵絲,再連接鐵絲。 4.可以選擇多樣的工具完成任務。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一些簡單任務。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 1.在學生開始任務前,教師要做好演示,并提醒學生安全注意事項,如使用工具要特別注意別傷害到自己和同伴。 2 .要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手勁,不要使用過粗過長的釘子和鐵絲。 11.擰螺絲 實驗名稱:觀察螺絲,給螺絲分類。 實驗目的:通過仔細觀察,認識到螺絲有多種形狀,提供觀察和分類能力。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各種各樣的螺絲。 實驗步驟: 1.出示一顆螺絲釘,提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嗎?你在哪里見過?你知道它用來做什么的嗎?將研究的話題聚焦到螺絲上來。 2.出示各種各樣的螺絲,讓學生觀察,說說這些螺絲有什么相同點,然后再說說有什么不同點,能不能給它們分分類? 3.引導學生給螺絲分類: (1)按螺絲的頂端形狀來分類,有的頂端是平的,有的頂端是尖的。 (2)按螺絲帽來分類,有的是一字的,有的是十字的,有的是六角形的(借助印泥做蓋螺絲章)。 10 (3)按材質來分類,有的是鐵的,有的是塑料的。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本課給螺絲分類,屬于自定標準的分類,因此,教師不要規定分類標準,只要學生自定標準有道理,分類合理即可。 11.擰螺絲 實驗名稱:做小板凳 實驗目的:在制作過程中學會使用螺絲刀,并能用螺絲固定物體,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小板凳材料、螺絲刀、小扳手。 實驗步驟: 1.選擇合適的螺絲和螺絲刀。 2.用螺絲固定木框和板凳面。 3.做小板凳的步驟: (1)將材料分類排好:①板凳面 1 個②凳腿 4根③長橫條 4根④短橫條 4 根⑤自攻螺絲 8個⑥帶螺帽的螺栓 4個。 (2)用自攻螺絲固定兩邊的凳腿和短橫條(注意區分正反,有凹槽的為正面,正面朝外)。 (3)加入長橫條,分別用自攻螺絲固定。 (4)將板凳面用帶螺帽的螺栓借助小扳手固定在木框上。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做小板凳只是載體,不是目的。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用其他更為簡單、材料易得的活動來代替這個活動,關鍵是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擰螺絲,或學習使用其他簡單工具。 ) 11 12.做個小溫室 實驗名稱:做個簡單的小溫室 實驗目的:讓學生經歷工程設計與模型制作的過程,并在其中學習綜合運用一些工具,對材料進行簡單加工的方法。 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 實驗器材:剪刀(自備)、膠帶紙、雙面膠、木棒、打包帶、訂書機、鐵絲、尖嘴鉗、塑料薄膜等。 實驗步驟: 1.在制作之前一定要注重設計環節,先讓學生思考打算做一個什么樣的溫室,為設計奠定基礎。 2.設計時,可以出示一些材料和工具讓學生選擇,降低設計的難度。 3.如果是小組共同設計,可讓學生先進行頭腦風暴,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一份小組的最佳設計。 4.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設計圖,從結構和材料兩方面來交流自己的想 法。同學之間相互提出改進意見。 5.小組按設計圖進行制作。 6.制作好后,可進行展示評比,選出最佳設計、最佳制作、優秀團隊。 7.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項:提醒學生在制作時一定要按設計圖進行操作,如在制作過程中發現設計有問題,可在修改設計圖后再進行制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