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第3課 土地改革1. 了解封建土地制度對農民的剝削、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阻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把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時間和內容。2. 指導學生進行課外調查,例如采訪老人、查閱地方志、閱讀鄉土教材等,使學生感受土地改革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3. 向學生推薦有關土地改革的小說和影視作品,如《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使學生進一步拓寬知識面,加深對土地改革的認識。4. 通過學習土地改革具體的實施步驟,了解幾個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首先,土地改革只是變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并沒有改變土地的私有性質;其次,地主的土地并不是被全部沒收,他們也得到了自己應得的一份;第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進行的土地改革是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的繼續;第四,土地改革并不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如西藏及臺灣就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因此1952年底只是在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1. 歷史要素總結法。歷史要素包括背景、時間、經過、結果、影響等。本課主要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史實,學習時可遵循上述歷史要素對土地改革進行總結。2. 前后聯系歸納法。將本課內容同前兩課內容相聯系,可以確定土地改革是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措施。在掌握本課重點知識的基礎上,要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抗美援朝等內容相聯系,從這一時期的整體特征理解土地改革的意義。歌曲式導入播放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并出示歌詞:“那時候,媽媽沒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兩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熱的田野里,媽媽卻吃著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風雪狼一樣嚎叫,媽媽卻穿著破爛的單衣裳,她去給地主縫一件狐皮長袍,又冷又餓跌倒在雪地上。”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時代的內容?當時是一種怎樣的情況?由此導入新課。故事式導入你看過電影《白毛女》嗎?故事中,佃戶楊白勞與女兒喜兒相依為命,惡霸地主黃世仁在除夕之夜借逼租為名,逼死楊白勞,搶走并奸污了喜兒。喜兒逃入深山,過著非人的生活,頭發全白。幾年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楊各莊獲得解放,喜兒也由過去的“鬼”變成了社會的主人。在舊中國的農村地區,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人間悲劇?這樣的悲劇什么時候才開始不再上演呢?由此導入新課。背景式導入教師講述: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農民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收獲物大部分要交租納稅,自己所得無幾。因此,他們熱切期盼著“耕者有其田”,翻身當家做主人。誰能夠滿足他們的愿望,誰就能得到他們的真誠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占全國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中國要想鞏固政權,特別需要這些農民的支持,因此開展了土地改革。由此導入新課。 知識點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教材P13)1. 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和頒布了由劉少奇主持制定、經中共七屆三中全會討論后提交中央政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明確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土地改革的總路線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土地改革法》是在總結以往土地改革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適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新形勢的情況下確定的新政策,成為指導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此后,在全國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從1950年冬開始到1952年底,全國有約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土地,免除了過去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多億千克糧食的地租。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1950年6月28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通過,于同年6月30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該法規定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征收祠堂、廟宇、寺院、教堂、學校和團體在農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工商業者家在農村中的土地及原由農民居住的房屋;革命軍人、烈士家屬、工人、職員、自由職業者、小販以及因從事其他職業或缺乏勞動力而出租的土地,如每人平均土地數超過當地每人平均土地數百分之二百的,征收其超過部分的土地;半地主式富農出租的土地超過其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數的,征收其出租的土地。以上生產資料除依法收歸國有的外,均由鄉農會接收,統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苦農民所有;也分給地主同樣的一份,讓他們在勞動中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新人。《土地改革法》還根據全國解放后的新情況,將過去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護中農和小土地出租者,穩定民族資產階級,以利于早日恢復和發展生產。《土地改革法》的貫徹執行,保證了廣大新解放區土地改革任務的勝利完成。 知識點二 土地改革的意義(教材P15)某地農村土地改革后各階級生產資料占有情況階級分類戶數(%)人口(%)耕地(%)戶均耕地(畝)大牲畜(頭/百戶)貧雇農54.552.247.112.546.73中農39.339.944.319.090.93富農3.15.36.425.1114.86地主2.42.62.212.223.19其他0.7————合計100.00100.00100.0015.364.0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教材P14)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宣布在全國“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同年冬起,在新解放區陸續開展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約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1. 歌曲與土地改革的開展參加過土地改革的作家邵燕祥回憶:“我們的工作團里,有一支中央戲劇學院的勁旅,一路文娛活動很熱鬧,至少普及了一首發動群眾配合土地改革的歌曲《誰養活誰》。”《誰養活誰》歌詞:“誰養活誰呀,大家來看一看,沒有咱勞動,糧食不會往外鉆。耕種鋤刨,全是我們下力干;五更起,半夜眠,一粒糧食一滴汗。地主不勞動,糧食堆成山呀堆成山。“誰養活誰呀,大家來瞧一瞧,沒有咱勞動,棉花不會結成桃。紡紗織布,沒有咱們做不了;新衣裳,大棉襖,全是我們血汗造。地主不勞動,新衣穿成套呀穿成套。“誰養活誰呀,大家來想一想,吃穿和住的,全是我們出力量。咱和地主,怎么生活不一樣?不是咱種上糧,地主早就餓斷腸。到底誰養活誰,大家想一想呀想一想。”2. 土地改革的開展1950年6月30日,毛澤東頒布命令,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中共中央決定從1950年冬天開始,分期分批地在擁有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全面實行土地改革。其總路線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其過程一般為發動群眾、劃分成份、沒收和分配土地、總結復查等幾個階段。各地政府派出大批土改工作團深入群眾、領導土改。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約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結合這段文字,思考為什么要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教材P14)[答案] 舊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只有廢除這種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才能真正解放農民,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開辟道路。1. 下列各項中,哪些屬于土地改革的意義?請在右側的K中畫√。廢除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K農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2. 在新中國成立前,武漢市喻橋鄉貧農陳友漢家里的土地很少,沒有耕牛、農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麥皮、雜糧達8個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鹽。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畝多,農具齊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鹽。想一想,土地改革給農民帶來什么變化?(教材P16)[答案] 全國約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多億千克糧食的地租也被免除。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就使中國最大多數的人民獲得了解放,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