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8--2019學年度第二學期科學教學計劃 年級:三年級(下冊) 一、 學 生分析 作為三年級的小學生,通過一學期的認識,大概了解了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但此對學生的知識教育應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和簡單實用的科學思維方式的灌輸。要培養學生課堂上的科學的思考習慣逐步養成預見、測量、分析、探究、記錄數據等一系列的科學習慣以及小組探究的活動方式。 二、 目標要求 知識與能力:(1)、植物生長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長需要適宜的條件,都有相應的器官,每個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2)、人和動物都是不斷生長變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壽命的長短與生活環境有關,通過繁殖使其物種不會隨著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亡,并得以不斷延續。 (3)、什么是溫度,溫度是可以測量的;溫度與物體的熱量變化有關;水有三種狀態,三態之間的變化與熱量有關;三態變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環運動。過程與方法:(1)、種植培養動植物,對動植物進行觀察和測量,根據觀察的現象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預測,并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或新的變化,用適當的方式對觀察的現象進行記錄,并用適當的方法處理相關信息,描述所發生的變化,運用查閱分析資料的方法解決問題,獲得問題的答案,認識人和動物的生命周期。 (2)、觀察溫度計的結構,會使用溫度計,觀察水的三態變化及其溫度的變化,經歷“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解釋)--------分析、檢驗假設-----尋找新的證據-----做出新的假設……”的過程,完成相對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對水是否可以在氣態和固態之間的轉化進行驗證,對水的各種狀態之間是如何發生變化的進行整理和概括。 (3)、在討論和交流中,表達和傾聽、貢獻和分享方法,用簡單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實驗,用記錄表記錄實驗,用實驗獲得的證據思維加工得出結論,想辦法解決簡單問題。三、 工 作 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并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 (1)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并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制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幫助后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采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四、教學進度與要求單元 (組) 時間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和關鍵 教學手段 與方法 備注第一單元 第1至5周 1、種番茄2、種子發芽3、 長度的測試4、開花結果了5、養蠶;6、蠶寶寶變樣了7、小動物在成長8、我們在成長 探究生物在生命周期中生長的一些特點和規律,分別以植物、動物和人的自然生長過程展開,并從過程中探究生物生長的一般規律,認識生命的周期。 探究生物在生命周期中生長的一些特點和規律,認識生命的周期。 自主探究。 引探導學法。 第二單元 第5至10周 9、身邊的物品 10、質量的測量 11、物體與材料 12、材料與沉浮 13、花盆補水器 14、包裝小酥餅 15、生活中的材料 16、各地民居的建筑材料 從物體入手,通過研究材料,以觀察、描述、分類、簡單的實驗,以展對研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初步了解材料的特征。 1、自主探究。 2、引探導學法。 第三單元 第11至15周 17、認識固體 18、認識液體 19、體積的測量 20、認識氣體 21、空氣能占據空間嗎 22、壓縮氣體 23、冰、水和蒸氣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展開,讓學生觀察、實驗、討論和分析的過程中,認識物質的三態,了解三態的不同特點,同時提高觀察、實驗、分析的能力。 觀察、實驗、討論和分析的過程中,認識物質的三態,了解三態的不同特點。 1、自主探究。 2、引探導學法 單元 (組) 時間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和關鍵 教學手段 與方法 備注第四單元 第16至19周 24、冷熱現象25、溫度的測量26、液體的熱脹冷縮27、空氣熱脹冷縮28、固體的熱脹冷縮29、熱往哪里傳30、物體傳熱的本領31、簡易保溫箱32、冷氣機安裝在哪里 通過對一些常見的現象提出問題,安排一系列有趣而有意義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們親身經歷探索科學奧秘、建立科學概念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有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尋找、認識身邊的冷熱,通過實驗了解其規律,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的觀察、記錄、描述方法,并將知識運用到生活和生產實踐中。 1、自主探究。 2、引探導學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