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題型五 觀點評析類該類試題是近年來各地高考常見的一種開放型試題,它常以事件為背景,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現象、事件或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認識,或者要求考生對事件中涉及的各種行為或觀點進行評析或者分析其合理性。由于該類問題的設問指向范圍很大,沒有告訴我們明確的答題方向和范圍,不少同學對這類題目往往有無從下手之感。常見形式:一般是在材料中給出一個錯誤觀點或錯誤行為,要求用所學的知識對這一錯誤觀點或錯誤行為進行批駁。解題關鍵:明確錯誤的“點”,側重“破”。解題步驟:注意“破”“立”結合。第一步,指出其錯誤及實質;第二步,分析原因;第三步,提示危害。要針對“破”來“立”,即如何堅持正確的觀點或行為,以消除錯誤觀點或行為的影響。1.“法治中國”凸顯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高三(2)班的同學以“建設法治中國”為主題,收集資料,展開討論。相關資料部分討論結果展示材料一:黨的十九大代表湖南永州市委書記李暉說,湖南省第一部城市公園法、永州第一部地方性法規《永州市公園廣場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由于在立法過程中做到了立法公開全面化、征求意見常態化、參與形式多樣化、民意采納剛性化,真正做到了為人民立法,法規一公布就得到了市民的衷心擁護。材料二:“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各項事業全面進步,2016年,西藏國內生產總值達1150.07億元,比2012年增長51.7%。”西藏自治區主席齊扎拉表示,這些成就是黨中央堅持領導、強力推動取得的,完全歸功于黨中央治邊穩藏重要戰略思想的正確指引。觀點一:法律是治國之重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堅持依法治國。觀點二:黨是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 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評析材料里部分討論結果中的任意一個觀點,并說明該觀點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觀點二:①黨是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必須堅持黨的領導。②法律是治國之重器,依法治國是黨治國的基本方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依法執政的關鍵是依憲執政。③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是一致的,二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根本目的在于維護人民當家作主。該觀點沒有辯證地看問題,只強調黨領導的重要性,而忽視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2.閱讀材料,完成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價值觀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本質的體現。核心價值觀是一國之“維”、一國之“綱”,是一個國家共同的道德基礎,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有學者指出,在對青年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是選擇生硬灌輸,“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單向交流,還是選擇潤物無聲、和風細雨的雙向互動方式,顯現著教育者和引導者的水平與層次,關乎教育和引導的效果。核心價值觀教育只有跟上青年學生生活變化的新節奏,傳遞青年學生生活變化的新信息,與青年學生的需要和利益相契合,才會被其主動和建構性地接受。唯有說到點子上,打動內心,青年學生才會積極接受和認同,進而自覺維護和捍衛。根據材料有人得出結論:“對青年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否收到成效取決于教育者的理念。”從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角度對此觀點加以評析。3.閱讀材料,完成要求。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基因。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深入闡發中華文化的精髓。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傳統文化的梳理工作,取精用弘、披沙揀金,把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內核提煉出來,讓它銜接當下惠及未來。必須換位思考,要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努力用讀者能聽得懂的語言去言說那些有價值的東西。做電視的心里想著觀眾,錄音頻的心里想著聽眾,寫書的心里想著讀者,最后會是皆大歡喜的事情。有人根據材料得出結論:“增強文化自信必須堅守民族傳統文化。”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知識評析該觀點。【答案】①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保留舊事物中的積極的因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增強文化自信必須堅守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②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辯證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實質是“揚棄”。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取精用弘、披沙揀金,把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地闡釋出來。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要求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增強文化自信,必須處理好民族傳統文化的維承與發展、創新的關系。4.閱讀材料,完成要求。《管子·版法》有云:“萬民鄉風,旦暮利之。”鄉風是維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是流淌在田野上的故土鄉愁。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是鄉風文明,文明鄉風的形成離不開鄉村文化的作用。鄉村文化是鄉民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現為民俗民風、物質生活與行動章法等,它是鄉村社會得以延續的核心。在人們的鄉愁中,不僅有鄉村的青山綠水,更有鄉土社會中鄰里互助的社會關系、祖先崇拜的儀式和廟會、鄉村戲劇的熱鬧,這些規則、儀式和活動將鄉村生活的居民團結在一起,形成了鄉村社會。如果沒有鄉村文化,那么鄉村也就成為一潭死水,無從振興。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有人認為“引入現代化文化元素、城市文化元素可以加速鄉風文明的建設進程。”請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對上述觀點加以評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