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第16課 三國鼎立官渡之戰 背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曹操勢力壯大(原因:迎接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主動,招攬人才;采用屯田,籌集軍糧)時間:200年 交戰雙方:曹操、袁紹 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影響:為北方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 背景:劉備、孫權勢力成為曹操統一全國的障礙時間:208年 交戰雙方:曹軍、孫劉聯軍 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國鼎立【魏國】 建立: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措施: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工程 影響:北方生產得到恢復發展【蜀漢】 建立: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措施:改善民族關系、發展經濟 影響: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吳國】 建立: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今南京)措施:開發江東、發展造船業、派船隊到夷洲(今臺灣)影響:發展了海外貿易、加強了內地與臺灣的聯系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短暫統一 西晉建立:266年,司馬炎自立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統一全國: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八王之亂 背景:分封的諸王掌握實權,皇帝昏庸,朝政腐敗時間:晉惠帝在位期間影響:西晉衰落;帶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內遷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時間:東漢末年、魏、晉時期 生活狀況:西晉收取重稅,征兵派役,掠賣人口結果:部分內遷民族起兵反晉;西晉滅亡,北方政權十六國并立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東晉的興亡建立:317年,以王導為首的南北大貴族擁戴司馬睿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北伐:曾收復黃河以南部分地區,最終未能恢復中原原因: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缺少后援滅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9年,東晉滅亡南朝的政治 王朝:宋(劉裕建立)、齊(蕭道成)、梁(蕭衍)、陳(陳霸先)前期(宋):民殷國富,社會安定,疆域最大后期(梁):侯景之亂,南朝勢力開始處于明顯劣勢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西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并帶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自然條件優越;戰亂少、社會比較安定;南北方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表現:農業: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進農業生產技術,實行農業的多種經營手工業: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得到發展商業和城市:南朝時的建康成為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影響: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趨于平衡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戰 背景:前秦(氐族苻氏建立)統一黃河流域,與東晉形成對峙局面經過:南下進攻東晉 結果:前秦政權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亂狀態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39年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統一黃河流域;鮮卑習俗治國困難措施: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措施(官員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用漢服代替鮮卑服;鮮卑姓改漢姓;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意義:增強了北魏勢力,促進了北方民族交融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生產生活:內遷各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藝,漢族向北方各族學習畜牧經驗政治制度:十六國北朝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學習并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思想文化: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漢語成為北方通用語,漢族學習少數民族樂舞民族心理:民族隔閡與民族偏見逐漸減少北方民族交融的意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基礎。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農學:賈思勰《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農書,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數學 三國劉徽:割圓術南朝祖沖之:著作《綴術》,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天文歷法:祖沖之《大明歷》,一年時間與現代天文科學測算結果相差僅50秒書法 曹魏:鍾繇,獨創楷書,代表作《宣示表》;胡昭西晉:設置書博士,并以鍾、胡書法為標準書體東晉:“書圣”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北魏:碑刻書體(魏碑),蒼勁厚重,粗獷雄渾繪畫 東晉:顧愷之,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雕塑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