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9中考道德與法治熱點最新解讀(主題十二:“網紅現象”)閆斌熱點材料一:“網紅現象”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名詞——網紅。越來越多的人渴望當網紅,受眾人追捧。談及“網紅”,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靠顏值、靠身材、靠金錢而出名的年輕女性,她們曬美食、曬旅行、曬生活,甚至一張自拍在網絡上都有重磅炸彈的威力。然而,在這些簡簡單單的信息發布過程中,暗含了聚合受眾的共鳴鏈接。互聯網的交流不是面對面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空間上被拉大,要想與受眾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就必須打通情感上的共鳴。熱點材料二:?《2018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2018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顯示:53.9%的網紅粉絲,年齡在25歲以下,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網紅粉絲,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其實,很多網紅在走紅后并沒有給青少年做出應有的榜樣,有無數年輕人想當網紅,認為他們可以不勞而獲,以網紅當做他們的終生職業。熱點材料三:復旦大學“網紅教授”陳果?陳果教授的課之所以成為“網紅課”最大的原因。沒有晦澀難懂之處,她的每一句話還能夠引發人的思考,把人帶到一種不一樣的境界中去。溫和的聲音,得體的穿戴,自然的肢體語言,用哲學的原理、淺顯的語言分析社會現象,為迷茫彷徨的人指引砥礪前行的方向,其睿智的言語如同沙漠中的指南針,讓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如醍醐灌頂,委實難能可貴。?熱點材料四:1400萬粉絲微信公眾號“咪蒙”被注銷!從“女性情感類第一大號”,“宇宙第一網紅”,到“煽動情緒”和“精神傳銷”,咪蒙從踏入公號界以來,沒有一天不處于爭議之中。2019年1月30日,咪蒙微博被曝出有不當言論。咪蒙小號「好疼的咪蒙」的歷史內容也已刪除。此前,咪蒙曾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一文引發的爭議公開道歉,并表示從2月1日起公眾號「咪蒙」停更2個月,微博@咪蒙 永久關停。?命題角度設計1.?“網紅現象”給我們哪些啟示?①網絡為文化傳播搭建新平臺。互聯網提高了文化傳播的速度,加速了各種文化創新資源的匯聚、融合與共享。②“網紅”緊抓網絡熱點與受眾打通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網友的追捧。③“網紅”傳播的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有的“網紅”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了正能量,有的“網紅”陷入炫富炫美的俗套,甚至傳播色情低俗信息,屢屢挑戰社會道德底線,嚴重破壞網絡環境,危害社會公共秩序。2.為什么超過半數的網紅粉絲,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①“網紅”?緊抓網絡熱點與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打通情感上的共鳴,得到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追捧。②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網紅”影響和侵害。③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念正處于可塑期,他們沉迷于網絡、虛擬交往而疏離了現實的人際關系,很容易受到不良“網紅”傳播的網絡不良信息的侵擾。???3.為什么復旦大學陳果老師會成為“網紅教授”呢?①網絡為文化傳播搭建新平臺。互聯網提高了文化傳播的速度,加速了文化創新資源的匯聚、融合與共享。②教育創新改變了陳果老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讓她勇敢面對挑戰,激發潛能,超越自我。③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④發揮網絡優勢向公眾傳遞正能量,對社會責任積極擔當。4.我們如何才能辨別“網紅”的優劣呢?①是否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②是否發揮網絡優勢向公眾傳遞正能量對社會責任積極擔當。③是否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④傳播網絡信息是否恪守道德、遵守法律。5.“1400萬粉絲微信公眾號“咪蒙”被注銷”給我們哪些啟示呢?①微信公眾號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個別微信公眾號上充斥著一些虛假的、不良的信息歪曲事實,誤導大眾,侵犯他人人格尊嚴,侵害他人利益,危害社會穩定與和諧。②我們要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讓謠言止于智者,自覺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③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的基本準則。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④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網絡言論負責,不制造和傳播謠言,不泄漏他人的隱私,不惡意攻擊他人,不宣泄負面情緒。⑤我們要在網上傳播正能量,我們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共同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網絡公共空間充滿正能量,高揚主旋律。6.我們如何正確對待“網紅”呢?①“網紅”是一個優劣兼有的群體,我們應以正確的價值觀念為指導來看待“網紅”現象,否則,盲目崇拜“網紅”不僅不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且不利于學業發展和事業成功,不利于健康成長。②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質,中學生應提高和發展獨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對于“網紅”等社會流行的事物應做到不盲目跟風。③在價值觀念多樣的今天,我們要學會明辨是非,正確選擇,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指導確立人生理想,全面健康成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