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59張PPT。 歷史古跡與建筑知識要點掌握文化遺址、古都名城、宮廷與禮制建筑、帝王陵寢的基本類型、特點和分布;掌握建筑的基本構件和特點;掌握園林的分類、組成要素、構景手法,熟悉我國著名的園林;了解長城及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重大工程;了解現代建筑的類型及特點。第一節 歷史遺址遺跡遺跡遺址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歷史遺跡、遺址、遺物,是古代人們適應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結果,是人類歷史的載體和見證。一、古人類文化遺址(一)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元謀人遺址(距今170萬年)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距今70-50萬年前)藍田人遺址(距今70-20萬年前)丁村人遺址、長陽人(距今20-10萬年)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人類化石材料最豐富、最生動、植物化石門類最齊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類遺址1961年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為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二) 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1.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址 河南新鄭的裴李崗遺址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甘肅秦安的大地灣遺址河南仰韶村遺址陜西半坡村遺址西安半坡村遺址位于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6700—5600年。1958年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遺址中大量絢麗多彩的陶器,表明這一時期的文化為彩陶文化最典型的作品是人面魚紋彩陶上發現了22種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有人認為是中國古代文字的淵源之一。2.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遺址湖北京山縣的屈家嶺文化湖北天門縣的石家河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嘉興馬家浜文化余杭良渚文化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東北,距今7000—5000年,是長江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遺址除出土各種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外,還出土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遺物、干欄式建筑構件等,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二、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一)歷史事件發生地1.絲綢之路重鎮——甘肅敦煌敦煌位于甘肅省酒泉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位于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2.“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地——北京盧溝橋畔宛平城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宛平城成為“七·七事變”的歷史見證,至今城墻上還保留著當年日軍炮擊宛平城的彈痕。(二)軍事遺址與古戰場1.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舊址現保存完好,因其主體建筑為紅色樓房,因此又被稱為“紅樓” 。2. 井岡山革命紀念地井岡山位于羅霄山脈的中段,湖南和江西兩省的交界處。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在井岡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的革命道路。 第二節 古都名城一、 中國古代城市建設模式重視城市的選址圍繞的城垣采用中軸線對稱的平面布局以方格網街道系統為主,區劃整齊重視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綠化二、我國八大古都在我國,曾經成為全國都城的城市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說,即北京、西安、洛陽、南京;后來有“六大古都”,增加了開封、杭州;20世紀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陽躋身其中;現在,鄭州市也以鄭州商城為平臺,進入了“八大古都”的行列。1.北京早在7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見于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1世紀成為薊國都城,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中期,燕國吞并薊并遷都薊城。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到公元937年,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和地方政權的都城。公元938年,統治中國北方的遼以北京(時稱燕京)為陪都;此后,金、元、明、清各代都以此地為首都。 2. 西安古稱“長安”, 與雅典、羅馬、開羅并稱為世界四大古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早在 100 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的藍田猿人為代表,揭開了人類文明的一頁。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為中國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有 3100 多年,歷史上西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 1100 多年。其中漢、唐兩代,更是西安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3.洛陽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起,又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諸朝在此建都。洛陽素以“九朝古都”聞名中外,它在隋唐發展到頂巔,人口達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 4. 南京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后,在今中華門西南建越城,開創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00多年。公元三世紀以來,先后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10個朝代或政權在這里建都立國,因此,歷史上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 5. 開封開封市位于河南省東部黃河南岸,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故稱“七朝都會”。 6. 杭州古稱錢塘,南宋時稱臨安。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這里便有良渚文化在此發展。春秋時期,這時是吳越兩國必爭之地。公元前221年時,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便在此建錢塘縣,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朝才稱為杭州。之后五代吳、越和南宋等共有14個帝王選擇建都于此。 7. 安陽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遷都于殷(今安陽市區小屯村),安陽遂為殷商國都。商王朝在安陽共傳8代12王,歷254年,直到武王滅商。此后,相繼有三國時期的曹魏,十六國時期的后趙、冉魏、前燕,北朝時期的東魏、北齊等在此建都 。 8. 鄭州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其建筑規模之大,規劃布局之嚴整,文化內涵之豐富,堪稱當時世界之最。以商都為代表的鄭州地區還發現了西山、新砦、古城寨、大師姑等一批古代城址,春秋戰國時期的鄶國、虢國、鄭國、韓國等諸侯國也曾先后定都于此,這些都表明鄭州所在地域存在一個龐大的古都群。三、著名古城(一)麗江古城麗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又名大研鎮,因其居麗江壩中心,四面青山環繞,一片碧野之間綠水縈回,形似一塊碧玉大硯,故而得名。古城始建于元初忽必烈南征云南大理之時,于南宋時期初具規模,自古就是西南重要政治和經濟中心,四方街、麗江軍民府(木家院)是歷史的見證。 有別于中國任何一座古城,麗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體制影響,城中無規矩的道路網,無森嚴的城墻。在古城中心有一個方形街市,四周均是整齊的店鋪,俗稱“四方街”。街道全用五彩石鋪砌,平坦潔凈,晴不揚塵,雨不積水。清澈的玉泉水分東、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隨街繞巷,穿墻過屋。水邊楊柳垂絲,柳下小橋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戶戶垂揚”的獨特風貌。 (二)平遙古城平遙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后的模樣。第三節 古代建筑一、古代建筑的基本構件(一)臺基臺基又稱基座,大致有四種: (1)普通臺基 (2)較高級臺基 (3)更高級臺基 (4)最高級臺基 臺基木頭圓柱 開間 梁 斗拱 彩畫 斗拱屋頂 (1)廡殿頂 (2)歇山頂 (3)攢尖頂 (4)懸山頂 (5)硬山頂 (6)卷棚頂 (7)盝頂山墻、藻井藻井山墻十二吻獸二、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一)巧妙而科學的木框架結構(二)實行單體建筑標準化 (三)庭院式布局 (四)豐富的雕刻裝飾(五)建筑物與環境協調第四節 宮廷與禮制建筑一、宮廷建筑宮,在秦以前是居住建筑的通用名;殿,原指大房屋。秦漢以后,宮殿成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專用名。宮殿建筑在營建時,為了突出和強化皇權的至高無上,往往采用了最嚴整的建筑布局、最宏偉的建筑規模、最高的建筑等級和最豪華的建筑形式,所以宮殿建筑最能體現那個歷史時期的科學、技術以及文化藝術的最高水平。(一)建筑布局1.中軸對稱為了表現君權受命于天和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宮殿建筑采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筑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筑低小簡單。這種明顯的反差,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中軸線縱長深遠,更顯示了帝王宮殿的尊嚴華貴。北京故宮(2)左祖右社所謂“左祖”,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祖廟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祖廟,故稱太廟;所謂“右社”,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3)三朝五門根據帝王朝事活動內容的不同,分別在不同規模的殿堂內舉行,自古就確立了三種朝事活動的殿堂,即三朝制。三朝,是指大朝、內朝、外朝。以北京故宮為例,與三朝相對應的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門制,在舉行大型朝事活動的宮殿庭院前,沿中線以五道門及輔助建筑構成四座庭院,作為大朝宮殿的前導空間,為突出三朝進行層層鋪墊。顯示帝王的崇高無上。(4)前朝后寢前朝即宮殿的前半部分,是帝王上朝理政、舉行大典的地方。后寢指宮殿的后半部分,是帝王與后妃及其子女生活起居的地方。(二) 中國現存的皇家宮殿1.北京故宮位于北京市區中心,始建于1406年,歷時14年才完工。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筑群,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至今已近600年。也是中國最為輝煌壯麗的宮殿建筑群,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最高水平太和殿又稱金鑾殿,皇帝即位、誕辰以及節日慶典和出兵征伐等重大國典在此舉行。——大朝中和殿是皇帝在前往太和殿途中小憩,接受內閣、禮部及侍衛執事人員朝拜的地方。——內朝保和殿是皇帝宴請外蕃王公貴族和京中文武大臣之處。——外朝故宮建筑的后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里是后三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也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2.沈陽故宮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筑。在建筑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集 漢、滿、蒙族建筑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筑,它是處理軍政要務和接待外國使臣的地方 。崇政殿 二、禮制與祠祀建筑(一)壇 壇,是中國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筑。最初的祭祀活動是在林中空地的土丘山上進行,后逐漸發展成用土筑壇。規模由簡而繁,體形隨天、地等不同祭祀對象而有圓有方,由土臺變為磚石砌高臺,并發展成宏大的建筑群。 1.天壇 2.社稷壇 1.天壇天壇祈年殿由四組建筑組成: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齋宮 。2.社稷壇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的地方,位于天安門右側,與太廟左右對稱。主體建筑為坐落在中軸線上的社稷壇和拜殿。社稷壇為漢白玉砌成的三層方壇,用五色土覆蓋于上層壇面,中央為黃,東方為青,南方為紅,西方為白,北方為黑,以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祈求全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二)宗廟、宗祠宗廟是禮制建筑中分布最廣泛的一類,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禮制要求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庶人無廟則祭于寢,可見宗廟建筑的重要與普及程度。皇家宗廟稱太廟,民間稱家廟或祠堂。廟、祠中只設神主不設像。 1.太廟太廟位于宮城左側(天安門),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1950年已被辟為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四周有三重圍墻,院內古柏森森,莊重威嚴。包括戟門、正殿、兩廡、寢宮和祧廟,有明顯的中軸線,左右配殿嚴格對稱。 主體建筑為三進大殿及配殿,前殿座落在三級漢白玉基座上,面闊11間、進深4間、重檐廡殿頂。每年四、七、十月初一、清明節、歲末、皇帝生辰、忌辰行祭 。2.晉祠晉祠是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后多次擴建。北宋天圣年間(1023~1032)又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圣母殿,成為現存晉祠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建筑。 3.名人專廟、祠名人專廟規格最高的是孔廟。孔廟又稱文廟、夫子廟、孔圣廟等,是祭奠孔子的建筑。 名人祠多是就名人故居、廬墓,或名人業績斐然之地興建。往往由地方官吏首倡、民間集資共建,多有文人雅士參與其事。各地名人祠數量很多,影響較大的有北京于謙祠、楊椒山祠、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四川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眉山三蘇祠、陜西韓城司馬遷祠、江蘇揚州史可法祠等等。孔廟孔廟(文廟)是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場所。孔廟位于山東曲阜,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原是孔子舊居,只有三間大。西漢以后,歷代統治者不斷地給孔子加封謚號,孔廟也被不斷擴修,逐步形成現在的規模。孔廟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場所,也是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殿位,重檐歇山頂,環立28根雕龍石柱,為曲阜所獨有的石刻。大殿正中雕龍貼金的巨龕上供著3米高的孔子塑像。第五節 古典園林中國園林是為游覽觀賞、起居養性而建的,包括山石、水體、建筑、動植物在內的綜合自然整體,它融建筑、繪畫、雕塑、文學、金石等藝術形式于一體,被譽為中國文化的四絕之一,在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極具藝術魅力。一、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一)先秦時期——古代園林的雛形特點:以自然景色為主,少事人工。最初的形式為“囿”----就是把自然景色優美的地方圈起來,放養禽獸,供帝王狩獵,也叫游囿。(二)秦漢時期——古代園林的生成時期特點:以模擬自然山水為特色 秦漢時期出現了以宮室為主的宮苑。著名的有上林苑:開太液池,造蓬萊、方丈、瀛洲三島。這種一池三山、山石點綴手法,被后人稱為秦漢典范。(三)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山水園林形成時期園林的發展相當繁榮,并最終形成皇家、私家、寺觀園林三大主流類型共同進步的局面。特點:園林藝術不再是單純的模仿自然,而是對其進行藝術加工處理,形成了我國園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藝術特色。 (四)唐宋時期——山水園林繁榮發展時期特點:園林自然美與藝術美達到高度、巧妙結合。 皇家園林窮極奢華,大批文人畫家參與造園皇家園林有大明宮、興慶宮、華清宮、艮岳、瓊林苑、玉津園等私家園林:如王維的輞川別業、李德裕平泉山莊和叢春園、沈尚書園等(五)明清時期——巔峰時期特點:在園林藝術和技術方面,都達到了最高的水平 《園冶》為明造園專家計成的園林學著作,集造園經驗之大成皇家園林:圓明園、避暑山莊、暢春園等私家園林:滄浪亭、拙政園、寄暢園等二、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征(一)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園林的疊山理水,要達到雖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追求生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園林的總體布局要合乎自然 ;其二是園林中每一山水要素的形象組合也要合乎自然規律。 (二)畫境畫境就是藝術美。我國自唐宋以來,詩情畫意就是園林設計思想的主流,明清時代尤甚。 造園家要想在這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豐富多樣、各具個性的景觀和不盡的意境,首先就得在宏觀上加以把握,充分運用抑景、漏景、框景、借景等藝術手法,將園林空間進行分割,以增加風景的層次感,在視覺上擴大其空間感。山抑----園林入口處常迎門擋以假山遠香堂框景借景----遠借、近借 滄浪亭花窗(漏景)(三)意境意即主觀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觀的生活、景物。意境產生于藝術創作中此兩者的結合,即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鑄客觀生活、景物之中,從而引發鑒賞這之類似的情感激動和理念聯想。這種意境往往以構景、命名、楹聯、題額和花木等來表達。 蘇州拙政園中的“與誰同坐軒”,表達了“與誰同坐?清風、明月、我”的孤芳自賞的思想。三、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一)按占有者的身份分類 1. 皇家園林 2. 私家園林 3. 寺觀園林(二)按園林所處的地理位置分類 1.北方園林 2.江南園林 3.嶺南園林四、中國古代著名園林(一) 頤和園頤和園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區。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地。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筑物。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修復。(二)承德避暑山莊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完成,總面積564公頃,周圍石砌宮墻長達10公里,古建筑100余處。樓臺亭閣,巍峨秀麗:湖光山色,錯落有致,有南秀北雄之美。它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山莊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宮殿區在山莊南部,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東宮(現已無存)四組建筑。宮殿全為青磚素瓦,是皇帝處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這些青磚布瓦的建筑掩映在松濤林海之中,清靜幽深,別具情趣。正宮內的“澹泊敬誠”殿是皇帝在重大典禮時接見少數民族王公貴族和外國來使的場所。整座大殿用楠木建成,每到夏季,香氣濃郁,芳香四溢,的確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煙波致爽”殿是清帝的寢宮。 (三)蘇州四大名園蘇州私家園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紀,至明代建園之風尤盛。清末時蘇州城內外園林多達170多處,為蘇州贏得了“園林之城”的稱號。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的是拙政園、留園、滄浪亭和獅子林。1.滄浪亭 滄浪亭位于蘇州城南,占地1.1公頃。是蘇州最古老的一座園林,為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詩人蘇舜欽所筑,以《楚辭?漁父》之意題園名。南宋初年為名將韓世忠的住宅。以崇阜廣水為特色,園內古木參天,山石嶙岣。園外小河相傍,自然開朗。山巔滄浪亭為清康熙年重建,柱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為中國名聯。2.獅子林始建于元代,傳說,因園中有怪石,狀如獅子故而得名。其實獅子林之稱取意于佛教,謂如來講經時聲如獅吼。獅子林以堆石著稱。園中奇峰林立,狀如獅獸,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霄等名,其中獅子峰為諸峰之首。 全園布局,東南多山,西北多水,長廊縈繞,樓臺隱現,別具風格。 3.拙政園 位于蘇州市婁門內,系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始建于明代。由中(拙政園)、西(補圃)、東(歸田同居)三部分組成。拙政園布局采取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吸收傳統的繪畫藝術,因地造景、景隨步移,具有典型的江南水景園林特色。鞫中水池面積較大,有聚有分,山光水影,頗有樸素自然的景色翱淡泊恬靜的情趣,為江南古園之杰作,居蘇州四大名園之首。拙政園之荷風四面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4.留園留園位于蘇州閶門外,原是明嘉靖年間太仆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內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所作。清嘉慶年間,劉恕以故園改筑,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為奇觀。留園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留園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分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玲瓏剔透,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系江南園林中最高大的一塊湖石。 第六節 帝王及名人陵墓一、陵墓的構成及發展 在中國幾千年的墓葬史中,帝王陵墓規模宏大,體制完善,是典型的代表。一座完整的帝王陵墓一般分為兩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結構和隨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園建筑。(一)地面部分1.封土形制(1)“方上”早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宮上用黃土層層夯筑而成,呈覆斗形。 (2)“以山為陵”利用山峰作為陵墓墳頭,在山丘上造陵。 (3)“寶城寶頂”明清兩代的皇陵形制由漢唐兩宋的方形改為圓形,在地宮上砌筑高大的圓形磚墻,于磚墻內填土,使之高出城墻成圓頂,這一圓頂即為寶頂;城墻上設垛口和女兒墻,猶如一座小城,即為寶城。 2. 陵園建筑主要有3個部分: (1)祭祀建筑區 (2)神道 (3)護陵監 明十三陵神道 (二)地下部分墓室使用木、磚、石3種材料構造。大型木槨墓室從殷商開始直到西漢達到高潮,出現了“黃腸題湊”的形式。磚筑墓室始于戰國末年,此后磚的種類越來越多:空心磚、畫像磚等。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五代時已經盛行,從明朝開始地宮建筑發展到頂峰,用巨型條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從打開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與清代乾隆墓穴地宮都有石像雕刻。二、中國著名陵墓建筑(一)帝王陵墓1.秦始皇陵位于陜西臨潼驪山腳下,是我國第一座皇帝陵,在歷代單葬制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秦始皇從即位(公元前246年)就開始為自己筑建陵墓,前后長達36年,動用刑徒72萬人。陵墓封土呈方上形,原高115米,底部南北長515米,東西長485米,經兩千多年風雨洗刷仍有76米,如山峰屹立于臨潼縣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代雕塑藝術取得劃時代成就的標志。秦人崇尚寫實,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態各異,表情逼真,而且將領與士兵、諸兵種服飾都各不相同。 到目前為止,在秦始皇陵周圍,共發現陪葬坑、陪葬墓近600座,它們比較密集地分布在大約兩平方公里范圍內.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1976年在一號坑遺址上修建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博物館,再現了秦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縱橫馳騁、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壯觀場面,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來參觀,令人驚嘆不已. 1987年秦始皇陵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 漢茂陵西漢王朝的11位皇帝,除漢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建在渭河以南外,其余9位皇帝的陵墓都分布在渭河北岸咸陽平原上,其中漢武帝劉徹的茂陵最為著名。特點:a、創“陵邑”制度 b、陪葬墓多 c、首開陵前設石像生之先河 茂陵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雕 以一匹威武雄健的戰馬將一齜牙咧嘴、仍手持弓箭垂死掙扎的匈奴踏于腹下為題,揭示出為霍去病建冢刻石的主題,寓意極為深刻。 3. 唐代帝陵唐代國力強盛,重新開始修建巨大的陵墓。 特點:a、唐陵不再用人工堆砌封丘,而改用“因山為陵”式 b、石像生極多------有文臣武將,外國使者,獅虎馬象等c、陪葬多,形成龐大的陵園唐朝的20位皇帝,除昭宗李曄的和陵建在河南澠池、哀帝李祝的溫陵建在山東菏澤外,其余18位皇帝的陵墓都集中在咸陽平原外圍的渭北山前地帶(陜西禮泉、三原、乾縣一帶),東西綿延100余公里,號稱“唐十八陵”或“關中十八陵”。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保存較為完好的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4. 北宋帝陵北宋9帝,除徽宗、欽宗被金人掠走客死他鄉外,其余7位皇帝均葬于洛陽市鞏義市境內嵩山、洛河間丘陵上,加上宋太祖之父的永安陵,人稱“七帝八陵”。特點:a、規模較小, 但設集中陵區b、注重風水北宋帝陵一改居山面河、居高臨下的布局傳統,面朝嵩山,背負洛陽,南高北低,陵臺封土最低,這是因為趙姓在五音中屬角,“吉自高山來”的風水思想影響所致5. 元代帝陵元代帝王駕崩,依蒙古族風俗,多運草原深埋,萬馬踏平地面,不留痕跡,不封不樹,難覓其所在。葬時牽帶小駒的駱駝在墓旁,把小駱駝殺死,來年祭祀時,把駱駝放在草原上,它定會把人帶到陵墓所在地。僅存有成吉思汗陵 6. 明代帝陵特點如下:a、選址于“風水寶地”b、設集中陵區明陵集中于昌平明代諸帝中,自明成祖朱棣起,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的天壽山南麓,人稱“明十三陵”。它是明代最大的陵墓群,也是我國眾多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較完整一處.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一位太監。 十三陵各陵墓除面積大小、建筑繁簡不同外,其建筑布局、規制基本相同。平面形制均為長方形,后面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建筑從石橋起,依次分列陵門、碑亭、棱恩門、棱恩殿、明樓、寶城等。 7. 清代帝陵清代帝王陵墓共有4處:一處:永陵在今遼寧新賓,為清太祖以前的肇、興、景、顯四陵(努爾哈赤祖墳) ;(永陵、福陵、昭陵合稱“盛京三陵”)二處:清太祖福陵和太宗昭陵在今遼寧沈陽附近(福陵又稱東陵,為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寢 ;昭陵又稱北陵,為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寢)三處是河北遵化的東陵 四處是河北易縣的西陵清東陵清東陵位于河北省遵化縣的昌瑞峰下,距北京125公里。清東陵從順治18年開始營建,到1908年慈禧陵竣工,前后歷經240余年,陵區內共有大小不等的500多座單體建筑。清東陵是我國現存陵墓建筑中規模最宏大、建筑體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寢。這里埋葬著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同治(慧陵)5個皇帝,15個皇后,136個嬪妃,共15個陵墓,占地2500平方公里。東陵宮殿及牌樓217座,建筑面積要比北京故宮大幾十萬平方米。清東陵布局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境內的永寧山下,距北京市120公里。這里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個皇帝及其后、妃等。陵區占地約800平方公里,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比清東陵規模小得多。雍正帝繼位以后,原來也在東陵修建陵墓,后因故廢棄,另選易縣興建泰陵。 從雍正皇帝起,清帝陵址實行昭穆之制,即清代的帝陵一東一西,隔輩相聚,祖孫葬于一地。乾隆時又下詔,進一步明確了父子死后不葬一地規制.2000年清東陵和清西陵作為明清帝王陵寢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二)其他陵墓1.黃帝陵黃帝名“軒轅”,相傳是華夏族的祖先。黃帝的陵墓在甘肅、河北、河南、陜西等地均有。根據《史記·五帝本紀》和《黃帝本行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因此,位于陜西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最為著名。2.孔林孔林,亦稱“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家族墓地。 3.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落于紫金山南麓,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第七節 長城及重大工程建筑一、長城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筑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長度超過20000千米。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八達嶺長城 二、古代水利工程(一)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1794千米,縱貫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杭州段通州段(二)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灌縣境內的岷江,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最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0年的戰國末期,由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三)靈渠又稱湘桂運河,也稱興安運河,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是中國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靈渠是秦始皇為統一嶺南,命史祿于公元前219年至214年興修。以后歷代有修建。主要工程包括鏵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門和秦堤。 (四)坎兒井坎兒井是分布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一項特殊水利工程,其方法是在山前地下水豐富的地帶,通過若干豎井、引水暗渠、地上明渠把地下水引到適宜地點,用于生產和生活。這種方法既有效地避免了滲漏和蒸發,又保持了水質的純凈,是沙漠地區綠洲賴以存在的基礎。歷史上坎兒井的總長度逾萬千米,現存仍有1100多條,總長3000多千米,以吐魯番為最多。二、古代橋梁(一)趙州安濟橋趙州橋為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距今已有近1400年歷史。 (二)北京盧溝橋位于北京西南豐臺區的永定河上。初建于金,現橋為康熙37年(1698年)重建。橋長266.5米,寬7.5米,下分11個涵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古代石橋。橋身兩側護欄、望柱雕有精美的石獅485只。(三)福建洛陽橋與安平橋洛陽橋在泉州東北洛陽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現長834米,寬7米,47孔石梁橫架,為我國古代多孔梁式石橋的代表。因建橋處海潮洶涌,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巨。為此,采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筑起一條寬達25米的水下長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代橋梁工程中“筏型橋基”的先驅。同時又大量種植牡蠣以固橋基,開生物固橋之先河。首創“筏型橋基”以造橋墩安平橋位于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為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全長2255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以巨型石板鋪架橋面。橋上建有5座“憩亭;橋頭白塔為五層六角空心建筑,高達22米。(四) 廣西程陽風雨橋程陽風雨橋是集橋、廊、亭三者于一身。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建于1916年,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 第八節 現代建筑一、博物館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筑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 (一)河南博物院(館)河南博物院,是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的國家級的大型現代化綜合博物館。館藏文物多來自于二十世紀初安陽、淅川、洛陽、商丘、開封、三門峽、輝縣、新鄭、安陽等地的考古發掘,數量達13萬多件,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南京市人民政府為銘記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殺事件而籌建。位于南京城西江東門茶亭東街原日軍大屠殺遺址之一的萬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開放,1995年又進行了擴建。 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是一處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特大慘案的專史陳列館。 (三)辛亥革命博物館辛亥革命博物館是武漢市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100周年而興建的一座專題博物館,位于武漢市閱馬場首義廣場南側,是首義文化區的核心建筑,與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孫中山銅像、黃興拜將臺紀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處一條軸線。 二、單體場館(一)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體育場位于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南部,為北京奧運會的主體育場。 整個體育場結構的組件相互支撐,形成網格狀的構架,外觀看上去就仿若樹枝織成的鳥巢,其灰色礦質般的鋼網以透明的膜材料覆蓋,其中包含著一個土紅色的碗狀體育場看臺。 (二)中國國家大劇院中國國家大劇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人民大會堂西側,西長安街以南,由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筑及南北兩側的水下長廊、地下停車場、人工湖、綠地組成,總占地面積11.89萬平方米。國家大劇院建筑物高度為46.285米,是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 三、現代化景觀建筑景觀建筑是指那些構思巧妙,建筑形象新穎獨特,富于想象,表達出一種意境,極具欣賞價值的建筑。(一)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中路,占地 197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55萬平方米,最高建筑234米。主樓的兩座塔樓雙向內傾斜6度,在163米以上由“L”形懸臂結構連為一體,建筑外表面的玻璃幕墻由強烈的不規則幾何圖案組成,造型獨特、結構新穎、高新技術含量大。2007年,該大樓因為建筑外形前衛,被美國《時代》評選為世界十大建筑奇跡;2013年,獲得全球最佳高層建筑獎。(二)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位于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內,是一幢以辦公為主,集商貿、賓館、觀光、會議等設施于一體的綜合型大廈。大樓地上101層,樓高492米,目前為中國大陸第一高樓、世界第三高樓,遙看宛如一把挺拔鋒利的劍勁插于浦東大地。94至100樓為觀光、觀景設施,共有三個觀景臺,其中94樓為“觀光大廳”,是一個約700平方米的展覽場地及觀景臺,可舉行不同類型的展覽活動;97樓為“觀光天橋”;在第100層又設計了一個最高的“觀光天閣”,長約55米,地上高達474米,成為未來世界最高的觀景臺。四、現代交通設施作為旅游資源的現代大型交通工程設施,主要包括各種橋梁、隧道、運河、車站、機場、港口等。這些設施除了具有使用功能之外,其中不少或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或造型別致、建筑豪華,往往成為旅游者觀光游覽的對象。(一)武漢長江大橋位于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江面上,是中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橋梁,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在中國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于 1955年9月1日開工建設,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 (二)杭州灣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一座橫跨中國杭州灣海域的跨海大橋,它北起浙江嘉興海鹽鄭家埭,南至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大橋設計壽命100年以上,可以抵御12級臺風和強烈海潮的沖擊。大橋建設首次引入了景觀設計概念,借助“長橋臥波”的美學理念,呈現S形曲線,具有較高的觀賞性、游覽性。 五、現代水利樞紐工程(一)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壩址位于湖北宜昌市三斗坪。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的水壩。三峽工程建筑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組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共安裝32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000億度。 (二)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小浪底工程由攔河大壩、泄洪建筑物和引水發電系統組成。具備防洪、防凌、發電、排沙等多項功能,是旅游者觀賞黃河滄桑巨變的一大景觀。 總結中國歷史古跡與建筑以其宏偉的規模,驚人的數量,絢麗多彩的風姿,獨特的民族風格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本章重點介紹了我國的歷史古跡、古城建筑、宮殿建筑、陵寢建筑、古典園林、長城、水利工程、橋梁建筑、現代建筑等,這些古跡與建筑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極其珍貴的遺產,其濃厚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特征,是中國傳統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實訓練習題1.歷史古跡旅游資源有哪些類型?列舉代表性的旅游景點并說出其特點。2.中國古代城市有哪些建設模式?與中國人文思想有哪些聯系? 3.中國八大古都的旅游特色及其歷史遺存有哪些?4.中國古代建筑的構件包含哪些?具有哪些特點?5.你喜歡什么形態的中國古建筑屋頂?并舉出實例。6.以故宮為例,說明中國宮殿建筑的布局特點是什么。7.中國古代園林有哪些藝術特征?8.試述中國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的差異,并舉出實例。9.古代帝陵有哪幾部分構成?并簡述其演變歷程。10.中國現代建筑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