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 課《校園里的螞蟻》 導學案課型 新授課 備科教師 課時 第一課時主問題 認識螞蟻的外形特征并從不同的方面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學習 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 2.了解螞蟻的生活特點,例如:筑巢、傳遞信息、攝食等。 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交流、動手操作和記錄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關注身邊環(huán)境、親近小動物的意識。教學 重點 借助簡單的工具觀察螞蟻,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教學 難點 通過實踐和實驗探究,了解螞蟻的一些生活習性,例如:筑巢、傳遞信息、攝食等。教學 準備 教具準備:昆蟲觀察盒、白紙、螞蟻、餅干、蘋果、菜葉、白糖、多媒體教 學儀器、實物投影、教學 PPT 課件。 學具準備:昆蟲觀察盒、白紙、螞蟻、餅干、蘋果、菜葉、白糖。 學 習 過 程環(huán)節(jié) 學 案 導 案導學 交流: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簡單交流波波畫的螞蟻是否正確。 媒體:出示任務驅(qū)動場景圖。 問題:畫下來的螞蟻是否正確? 板書:板書本課課題《校園里的螞蟻》。目標 明確 1.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 2.了解螞蟻的生活特點,例如:筑巢、傳遞信息、攝食等。 3.培養(yǎng)學生交流、動手操作和記錄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關注身邊環(huán)境、親近小動物的意識。 出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任務一 1、問題:螞蟻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討論:如何觀察螞蟻。2、自學:學生借助昆蟲觀察盒仔細觀察螞蟻的外形。3、觀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螞蟻的外形。4、將螞蟻的外形畫下來。5、小組交流:教師展示學生的《科學學生活動手冊》,并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畫下來的螞蟻和波波畫的螞蟻是否相同。6、匯報:螞蟻身體的顏色有黑、褐、黃、紅等。它的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六條腿。 1、媒體:出示螞蟻圖片。2、指導:借助昆蟲觀察盒從整體到局部地開展觀察活動。 注意:提醒學生用文字和數(shù)字對螞蟻進行描述。3、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 礎上進行交流,并結合《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的提示,將螞蟻的外形畫下來。4、交流:教師展示學生的《科學學生活動手冊》,并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畫下來的螞蟻和波波畫的螞蟻是否相同。5、小結:螞蟻身體的特征。任務二 1、討論:如何在校園里找到螞蟻的家。2、學生自由在校園里尋找螞蟻的家并發(fā)現(xiàn)螞蟻的一些生活習性。 3、學生分享在校園里觀察并尋找螞蟻窩的體會和發(fā)現(xiàn)。4、交流:觀察這幾張圖片中螞蟻的行為,了解螞蟻的生活特點。 1、媒體:出示主題人物在校園里尋找螞蟻窩的圖片。2、問題:螞蟻的家在哪里?討論:如何在校園里找到螞蟻的家。3、要求:在校園里觀察螞蟻要聽從教師指揮、注意安全。在活動過程中,不要打擾螞蟻的正常生活。4、問題:在尋找螞蟻的過程中,你還有哪些發(fā)現(xiàn)?媒體:依次呈現(xiàn)教科書的 3 幅圖片——螞蟻相互碰觸角,螞蟻窩,螞蟻排隊走路。5、交流: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這幾張圖片中螞蟻的行為,了解螞蟻的生活特點。任務三 1、交流:螞蟻是雜食性昆蟲。螞蟻發(fā)現(xiàn)食物后,當不能獨自搬運回去時,就會很快地返回蟻巢,傳遞信息,集合其他同伴一起來搬運。2、小組活動:選擇幾種食物,放在螞蟻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觀察哪種食物上停留的螞蟻最多。3、操作:在小紙片上分別放上一種食物,再將小紙片和食物放在螞蟻經(jīng)常出沒 的地方進行觀察。4、任務:觀察食物上停留的螞蟻的多少,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上》進行涂色 記錄。5、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了解螞蟻喜歡吃什么食物。6、匯報:螞蟻喜歡吃的食物種類比較多,是雜食性動物。 1、問題:螞蟻喜歡吃什么食物呢?2、媒體:出示螞蟻合作搬運死亡的昆蟲,螞蟻搬運草籽,螞蟻合作搬運大米的三張圖片。3、任務:觀察食物上停留的螞蟻的多少,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上》進行涂色 記錄。 4、總結。板書 設計 課后反思:這節(jié)課滿意的環(huán)節(jié)有: 內(nèi)容豐富,容量大 。 不足的地方有 時間不足 。 將采取以下方法去改正 。 1 / 4 1 粵教科技版《科學》教材分析 二年級下冊第 2 課《校園里的螞蟻》 教材分析 本課的任務驅(qū)動情境是妍妍和波波在觀察樹干上的螞蟻。妍妍拿著放大鏡進行細致的觀察,波波在紙上畫螞蟻。這時,妍妍發(fā)現(xiàn)波波好像將螞蟻畫錯了。 螞蟻是常見的小動物,但其體型比較小,平時學生不容易看清楚螞蟻的外形特征。由此,驅(qū)動了一個探究任務:觀察螞蟻的外形。 活動 1 觀察螞蟻的外形 螞蟻是一種昆蟲,體型小,活動能力強,不像蝸牛那樣行動緩慢易于觀察。因此,教科書用圖片提示學生借助昆蟲觀察盒觀察螞蟻的外形。螞蟻身體的顏色有黑、褐、黃、紅等。螞蟻的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六條腿。通過妍妍的提示話語“螞蟻有幾條腿”以及教科書呈現(xiàn)的螞蟻圖片,引導學生對螞蟻進行細致觀察,發(fā)現(xiàn)其更多的外形特征。 廣東教育出版社 2 / 4 2 粵教科技版《科學》教材分析 昆蟲觀察盒的盒蓋是一個凸透鏡,盒蓋到盒底的距離約為 10 厘米,利用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方便學生觀察小昆蟲。開展本活動前,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將螞蟻收集到昆蟲觀察盒中。通過上一節(jié)課,學生已經(jīng)知道觀察小動物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也學會了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順序,所以在觀察螞蟻的活動中,教師也應當提醒學生進行有序觀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結果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并及時做好記錄。例如可以將螞蟻的外形畫下來,加深對螞蟻外形特征的認識。觀察結束后,教師應及時提醒學生將螞蟻放歸大自然。 活動 2 螞蟻的家在哪里 螞蟻是地球上最常見的昆蟲,也是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昆蟲,它們分布廣泛。教科書以繪畫的形式呈現(xiàn)了彬彬和妍妍在校園里找螞蟻的場景,同時也呈現(xiàn)了 3幅圖片:螞蟻相互碰觸角,蟻巢,螞蟻排隊走路。 通過彬彬的話語“這是螞蟻窩嗎”,提示學生螞蟻會生活在自己筑造的蟻巢里。螞蟻是典型的社會性群體動物,它們一般會在地下筑巢,偶爾也會在樹上或其他地方筑巢。螞蟻的地下巢穴規(guī)模宏大,同時具備良好的排水、通風等功能。蟻巢出入口大多是一個拱起的小土丘,像火山那樣中間有個洞,起保護作用。 螞蟻的觸角是彼此溝通的工具。兩只螞蟻互碰觸角時,能達到交流的目的。螞蟻行走時,走在前面的螞蟻會釋放一種特殊的氣味,后面的螞蟻就依靠這種氣味緊緊地跟上,一只接著一只,看上去就像在排隊。螞蟻的視覺比較差,排隊走廣東教育出版社 3 / 4 3 粵教科技版《科學》教材分析 路可以防止迷路。尋找并觀察螞蟻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學生更充分地了解螞蟻的生活特性。 建議本活動在教室外開展。室外教學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在尋找和觀察螞蟻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教育學生愛護校園環(huán)境,不破壞、不打擾螞蟻的正常生活狀態(tài),尤其需要提醒學生不要用手去觸碰螞蟻窩,以免被螞蟻咬傷。教師可以適當提供一些放大鏡供學生進行更細致的觀察,引導學生觀察螞蟻的生活行為,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學生關注身邊環(huán)境、親近小動物的意識。 活動 3 螞蟻喜歡吃什么 本活動由兩個部分組成:①了解螞蟻會將食物搬運回蟻巢;②探究螞蟻喜歡吃哪些食物。 廣東教育出版社 4 / 4 4 粵教科技版《科學》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教科書呈現(xiàn)了 3幅圖片,分別是:螞蟻合作搬運死亡的昆蟲,螞蟻搬運草籽,螞蟻合作搬運大米。螞蟻是雜食性昆蟲。螞蟻發(fā)現(xiàn)食物后,若不能獨自搬運,就會快速返回蟻巢,傳遞信息,集合其他同伴共同來搬運。通過妍妍的話語“螞蟻喜歡吃什么食物呢”,引導學生開展實驗,進一步探究螞蟻喜歡的食物。 第二部分,通過琪琪的話語“用蘋果、餅干和菜葉試一試”,提示學生選擇一些食物進行探究,觀察螞蟻喜歡吃哪些食物。 教師可以將活動 2與活動 3合并,組織學生在教室外觀察螞蟻搬運食物的場景,了解螞蟻會搬運哪些食物。當然,也可以在教室內(nèi)展示螞蟻搬運食物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讓學生了解螞蟻的攝食行為。螞蟻是自然界中的“大力士”,它們可以搬動比自己體積和重量大很多倍的食物,教師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些特點。本活動設計了一個實驗環(huán)節(jié),在螞蟻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觀察它們喜歡吃哪些食物,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記錄的能力,但教師需要提醒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要打擾螞蟻正常的生活秩序。在觀察結束后,教師應提醒學生及時將垃圾清理干凈,愛護身邊的自然環(huán)境。 廣東教育出版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2校園里的螞蟻.doc 二年級下冊第2課《校園里的螞蟻》教材分析.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