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戰爭與和平 班級: 姓名:一、【學習目標】1.了解戰爭給人類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拒絕戰爭,反對戰爭。?2.知道威脅和破壞世界和平的因素及當前國際形式的基本態勢。(難點)?3.了解聯合國的有關知識,懂得和平對于人類的重要意義。二、【小組合作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提示:詳細閱讀教材P72—78,在課本中找到下列問題的答案并用鉛筆劃出來, 再把此問題寫在課本中這些答案的對應位置。 )1、戰爭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1)(2)(3)(4)2、全世界人民對戰爭持什么態度?為什么拒絕戰爭?(1)、面對戰爭的硝煙,面對非惡的子憚,全世界普良的人們強烈呼吁: 。(2) 3、、為什么要熱愛和平??(1) (2)(3)(4)(5)4、人類為世界和平做出了那些努力?(1)(2)(3)5、為了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安全,聯合國做了哪些工作?(1)(2)6、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局勢是怎樣的?威脅和破壞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1)局勢:①②(2)、威脅和破壞世界和平的因素: 三、【合作探究】 紐約聯合國總部花園內有一些各國贈送的雕像和雕塑。其中,有一座雕塑為“鑄劍為犁”,雕塑中的人一只手拿著錘子,另一只手拿著他要改鑄為犁的劍,象征著人類要求終結戰爭,把毀滅的武器變為創造工具,以造福全人類。回答(1)這座雕塑表達了人們的一種什么心愿?為什么紐約聯合國總部花園里會有這樣一座雕塑呢?(3)你認為還有哪些因素影響到世界的和平?四、【當堂測試】1.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這給人們的啟示是( )A.珍惜和平 B.關注發展C.迎接挑戰 D.倡導和平2、據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完成的報告《巴勒斯坦被占領土地的環境狀態》認為,自然資源是戰爭不可避免的犧牲品,水資源危機、植被種類的消失、森林的減少、土地侵蝕和沙漠化是沖突的必然結果,當地民眾將因此受害無窮。這告訴我們( )A.戰爭是破壞生態環境的罪魁禍首B.巴勒斯坦人民長期處于戰爭的陰影之中C.戰爭會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D.戰爭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3、21世紀戰爭不斷: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2011年的利比亞內戰;2014年敘利亞內戰、烏克蘭危機……對于世界上一些地區的戰爭,我們應持有的態度是( )A.珍愛和平,反對戰爭B.戰爭是無法避免的,我們中學生無能為力C.霸權主義是戰爭的直接根源D.盡情享受今天的幸福快樂生活4、(2018.浙江寧波)G20峰會、APEC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上海合作組織峰...這些活動反映了( )①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②國際社會合作不斷加強③各國消除了矛盾并形成利益共同體④世界多極化格局已經形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 (2018.山東臨沂)2018年5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并重啟對伊朗的制裁。此舉給中東和平進程和世界防核擴散事業造成重大打擊。這舉動表明( )①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任務仍然艱巨②和平與戰爭是當今時代的主題③國與國之間的合作不斷增強④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6、近年來世界局勢并不太平:巴以沖突、伊核沖突、朝核危機、東海爭端、南海危機……和平是人類最美好的愿望,但和平并未真正實現。威脅和破壞世界和平的因素有( )①核武器擴散 ②恐怖主義 ③霸權主義 ④民族宗教沖突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7、 (2018 海南)2017年2月10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會議上首次被寫人聯合國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我們( )①樹立全球意識 ②珍愛世界和平③獨善其身,發展自己 ④培養平等參與意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強調:中國要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這是因為( )①中國是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制定者 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 ③實現中國夢需要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 ④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學習反思:合作探究參考答案: (1)人類渴望和平的心愿。(2)和平是人類最美好的愿望,是人類世世代代追求的目標。世界各國人民、各國領導人和各地組織為人類和平、美好的未來而呼吁、奔波,無私地奉獻著。聯合國在協助解除國際危機和解決長期沖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戰爭摧殘和傷害人類的生命,消耗資源、破壞環境,威脅人類生存,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嚴重地影響了經濟發展,帶給少年兒童無盡的災難。(3)二戰后,世界局勢趨向緩和,總體上維持了和平的局面,世界上大多數人享受了長時間的和平。但局部戰爭一直沒有停止,威脅和破壞世界和平的因素,如核武器擴散、恐怖主義、霸權主義等依然存在,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仍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