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2張PPT。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限定地域規定種類規定期限限制數量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計劃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原因當時農村實行的是人民公社體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謂大,就是規模大,一般一鄉一社,有四五千戶以至一二萬戶。所謂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財產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圍內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實行部分的供給制(辦食堂,吃飯不要錢)。公社經常無償地調用生產隊的土地、物資和勞動力,甚至調用社員的房屋、家具。這些實際上是對農民的剝奪,使農民驚恐和不滿,紛紛殺豬宰羊,砍樹伐木,造成生產力極大的破壞。到1978年仍有2億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從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人民公社體制在經營管理和分配制度存在哪些弊端?經營管理:高度集中統一 分配:過于平均2、措施行政機構經營方式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銷生產大隊,建立村委會3.作用:提高了勞動者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氣很熱,企業為了不影響生產,采取降溫的措施,當時的降溫措施比較簡單,主要是風扇、鼓風機,但是企業即使采取這樣的措施也沒有主動權。要經過層層報批,當時經過十一個部門的審批,要蓋十一個圖章,等最后的圖章蓋完,夏天已經過去了。 沈陽有兩個廠,一個是銅廠,一個是電纜廠,這兩個廠一墻之隔,但沒有橫向聯系,電纜廠歸機械部門管,銅廠歸冶金部門管,冶金部門把銅調到別的地方去,電纜廠需要銅又要從云南等地調進,造成了運輸上的大量浪費,時間上的浪費,本來兩個廠發展橫向聯合,通過簽定合同就可以解決,但是不行(沒有自主權)。結合材料回答上述兩個案例說明了什么?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計劃經濟下企業沒有自主權,不能發揮創造性、積極性;行政指令管理經濟,造成了資源浪費,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1.原因:2. 內容:增強企業活力,搞活企業1992鄧小平南方談話1992中共十四大召開1993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1997中共十五大召開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的基本框架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材料一 1978-2008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表經濟發展不斷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材料二 1978年和2006年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比較表﹡﹡數據來自新華社2007年文章《六組數據見證共和國經濟輝煌歷程》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景:過程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1.(2018·河南鄭州高一下學期期中)1973年秋,中共安徽省委決定,把集體無法播種的土地借給社員種麥、種菜。在借地的基礎上,有些地方實行包產到組,有的搞了包產到戶。這( )A.表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B.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C.改變了農村的人民公社體制D.系統糾正了農村的“左”傾錯誤2.(2018·河南鄭州高一下學期期中)1984年之后,國營企業逐步改變了統收統支的經營方式。到1987年,全國已有80%的國有企業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在企業內部,也進行了以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這一改革( )A.擴大了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B.表明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C.保證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D.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制度3.(2018·四川資陽高一下學期期中)下表反映了我國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各類經濟成分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類別年份 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集體工業城鄉個體工業其他經濟類型工業197877.6%22.4%199725.5%38.1%17.9%18.5%A.工業結構不斷調整 B.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C.市場經濟逐步形成 D.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4.(2018·江蘇學業水平測試)1982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我國農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只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變動。”這些形式不同的責任制“不要變動”的原因是( B )A.引導農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B.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C.實現了農業生產經營權高度集中D.改變了農村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5.(2018·蘇南十校高一聯考)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村改革的突破性進展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此處“推動”主要體現在農村改革( D )A.逐步地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B.極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積極性C.使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得以改變D.突破了“包產到戶”等同于資本主義的觀念6.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經過三次思想解放,人們先后沖破了“個人崇拜”“計劃經濟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沖破“計劃經濟崇拜”的關鍵事件是(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7.目前我國95%以上的商品資源已由市場來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社會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達99%。這一現象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A.企業自主權的擴大 B.開放搞活政策的實施C.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 D.國家宏觀調控的實施8.1985年1月,國家物價局與國家物資局在聯合發出的《關于放開工業生產資料超產自銷產品價格的通知》中規定,允許企業按市場價格銷售“計劃外”產品。這說明( )A.計劃經濟體制已經崩潰 B.市場經濟體制開始確立C.企業經營的自主權擴大 D.企業經營管理出現混亂9.(2018·江蘇淮安期中)1993年我國加大了價格改革力度,放開了大部分鋼材及部分統配煤炭的出廠價格;放開了統配水泥的出廠價格;繼續放開了糧食購銷價格。這些價格調整措施( )A.有利于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B.促進了市場機制的形成發展C.推動了外向型經濟模式的建立D.實現了商品資源的市場配置10.(2018·山東濱州期中)2001年,黨中央在黨建實踐活動方面宣布私營企業主也有資格成為共產黨員。這表明(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B.私營企業成為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C.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在逐步提高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全國全面展開11.(2018·江蘇學業水平測試)1985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一批省屬企業下放給所在地(市)領導管理,下放的企業中有南京機床廠、江南水泥廠、江蘇玻璃廠等34個省屬企業。該決定主要是為了( )A.調整工業布局 B.實行政企分開C.增強企業活力 D.鼓勵租賃經營12.(2018·臨沂高一期末)1986年8月,沈陽市防爆器械廠宣布破產,成為新中國第一家宣布破產的公有制企業,引起全國關注。當時外電報道,“中國沈陽,一項重大的實驗:中國東北的沈陽城發生了‘地震’,‘超過八級的改革地震’。”破產事件引起如此反響的原因是( )A.暴露了“大鍋飯”體制的弊端B.揭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序幕C.打破了“姓社姓資”式的桎梏D.沖擊了計劃經濟體制13.(2018·武漢高一期末)1985年1月,國家物價局與國家物資局在聯合發出的《關于放開工業生產資料超產自銷產品價格的通知》中規定,允許企業按市場價格銷售“計劃外”產品。這說明( )A.計劃經濟體制已經崩潰B.市場經濟體制開始確立C.企業經營的自主權擴大D.企業經營管理出現混亂14.(2018·南京高一檢測)“1991年首鋼實現利潤23.6億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遞增17.22%,超過世界500強企業1953年以來平均增長速度的一倍……”當時首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B.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的繼續貫徹C.國民經濟實行全面整頓思想的提出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完善15.(2018·長沙高一期末)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來到深圳,一天傍晚當散完步往回走時,市領導建議從原來的路上走回去,鄧小平卻堅持走另一條路,并風趣地說:“我不走回頭路!”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有( )①中國不走計劃經濟的老路 ②中國應走市場經濟的新路 ③中國應開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④中國應開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時間年均增長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中公、私成分比較表。所有制性質經濟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經濟國營經濟19.1%32.2%合作社經濟1.5%53.4%公私合營經濟0.7%7.3%私有經濟資本主義經濟6.9%0個體經濟71.8%7.1%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成分比重表。時間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集體工業城鄉個體工業其他經濟類型工業1978年77.6%22.4%1997年25.5%39.1%17.9%17.5%(1)依據材料一表中的相關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3~1985年期間兩次農業總產值增長高峰出現的時間及主要原因。(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中公、私成分變化的主要原因和意義。(3)材料三中的“其他經濟類型工業”應該是什么類型工業?與1956年相比,1997年的經濟成分有何變化?出現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2018·河南鄭州高一下學期期中)1973年秋,中共安徽省委決定,把集體無法播種的土地借給社員種麥、種菜。在借地的基礎上,有些地方實行包產到組,有的搞了包產到戶。這( )A.表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B.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C.改變了農村的人民公社體制D.系統糾正了農村的“左”傾錯誤解析: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故A項錯誤;材料內容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故B項正確;人民公社是在1983年撤銷的,故C項錯誤;1973年是“文革”時期,材料內容出現在“左”傾錯誤嚴重的“文革”期間,不能系統糾正農村的“左”傾錯誤,故D項錯誤。2.(2018·河南鄭州高一下學期期中)1984年之后,國營企業逐步改變了統收統支的經營方式。到1987年,全國已有80%的國有企業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在企業內部,也進行了以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這一改革( )A.擴大了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B.表明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C.保證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D.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制度解析:A。 材料反映的是1984年城市國有企業改革,改革主要是給予企業一定生產經營自主權,故A項正確。3.(2018·四川資陽高一下學期期中)下表反映了我國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各類經濟成分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類別年份 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集體工業城鄉個體工業其他經濟類型工業197877.6%22.4%199725.5%38.1%17.9%18.5%A.工業結構不斷調整 B.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C.市場經濟逐步形成 D.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解析:D。A項與國民經濟成分無關,故A項錯誤;B項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項錯誤;C項是國民經濟成分變化的結果,不是原因,故C項錯誤;D項是國民經濟成分變化的主要原因,故D項正確。4.(2018·江蘇學業水平測試)1982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我國農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只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變動。”這些形式不同的責任制“不要變動”的原因是( B )A.引導農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B.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C.實現了農業生產經營權高度集中D.改變了農村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解析:B。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初期,時間上與材料不符,A項錯誤;農業集體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中,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壓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等各種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項正確;在人民公社體制之下,農業生產經營權高度集中,實行各種責任制就是要改變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實行權力下放,C項錯誤;依據材料“我國農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可知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前提下進行的,D項錯誤。5.(2018·蘇南十校高一聯考)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村改革的突破性進展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此處“推動”主要體現在農村改革( D )A.逐步地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B.極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積極性C.使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得以改變D.突破了“包產到戶”等同于資本主義的觀念解析:D。1980年中共中央發出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來把“包產到戶”等同于“分田單干”和資本主義的觀念,肯定“包產到戶”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說明農村改革的突破性進展主要體現在“觀念”的變化,因此D項符合題意。6.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經過三次思想解放,人們先后沖破了“個人崇拜”“計劃經濟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沖破“計劃經濟崇拜”的關鍵事件是(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解析:B。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提出“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這從根本上解決了姓“資”和姓“社”的問題。中共十四大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打破了“計劃經濟崇拜”。7.目前我國95%以上的商品資源已由市場來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社會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達99%。這一現象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A.企業自主權的擴大 B.開放搞活政策的實施C.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 D.國家宏觀調控的實施解析:C。本題考查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主要商品價格由市場調節,這種情況的出現說明我國已擺脫計劃經濟,實行市場經濟。8.1985年1月,國家物價局與國家物資局在聯合發出的《關于放開工業生產資料超產自銷產品價格的通知》中規定,允許企業按市場價格銷售“計劃外”產品。這說明( )A.計劃經濟體制已經崩潰 B.市場經濟體制開始確立C.企業經營的自主權擴大 D.企業經營管理出現混亂解析:C。依據材料的時間“1985年”可以看出此時計劃經濟體制并沒有完全崩潰,A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是在21世紀初,B項錯誤;依據材料“允許企業按市場價格銷售‘計劃外’產品”可以看出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在擴大,C項正確;依據題干材料可知企業按市場價格銷售“計劃外”的產品符合國家規定,D項錯誤。9.(2018·江蘇淮安期中)1993年我國加大了價格改革力度,放開了大部分鋼材及部分統配煤炭的出廠價格;放開了統配水泥的出廠價格;繼續放開了糧食購銷價格。這些價格調整措施( )A.有利于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B.促進了市場機制的形成發展C.推動了外向型經濟模式的建立D.實現了商品資源的市場配置解析:B。1984年以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與材料中“1993年”不符,故A項錯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材料中“放開了……價格”的價格改革就是由市場進行調節,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外向型經濟,故C項錯誤;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與材料中“1993年”不符,故D項錯誤。10.(2018·山東濱州期中)2001年,黨中央在黨建實踐活動方面宣布私營企業主也有資格成為共產黨員。這表明(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B.私營企業成為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C.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在逐步提高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全國全面展開解析:C。材料反映的是對私營企業的承認和重視,不是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故A項錯誤;1997年中共十五大已經提出私營企業成為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故B項錯誤;材料中“私營企業主也有資格成為共產黨員”,說明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的提高,故C項正確我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1984年全面展開的,故D項錯誤。11.(2018·江蘇學業水平測試)1985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一批省屬企業下放給所在地(市)領導管理,下放的企業中有南京機床廠、江南水泥廠、江蘇玻璃廠等34個省屬企業。該決定主要是為了( )A.調整工業布局 B.實行政企分開C.增強企業活力 D.鼓勵租賃經營解析:C。材料所述內容是對企業的改革,而此時企業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故C項正確。12.(2018·臨沂高一期末)1986年8月,沈陽市防爆器械廠宣布破產,成為新中國第一家宣布破產的公有制企業,引起全國關注。當時外電報道,“中國沈陽,一項重大的實驗:中國東北的沈陽城發生了‘地震’,‘超過八級的改革地震’。”破產事件引起如此反響的原因是( )A.暴露了“大鍋飯”體制的弊端B.揭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序幕C.打破了“姓社姓資”式的桎梏D.沖擊了計劃經濟體制解析:D。沈陽市防爆器械廠宣布破產是對公有制體制下計劃經濟模式的沖擊,D項正確。“大鍋飯”體制的弊端在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就已暴露,排除A項;當時國有企業改革早已開始,排除B項;C項與題中時間不符,排除。答案為D項。13.(2018·武漢高一期末)1985年1月,國家物價局與國家物資局在聯合發出的《關于放開工業生產資料超產自銷產品價格的通知》中規定,允許企業按市場價格銷售“計劃外”產品。這說明( )A.計劃經濟體制已經崩潰B.市場經濟體制開始確立C.企業經營的自主權擴大D.企業經營管理出現混亂解析:C。依據材料的時間“1985年”可以看出此時計劃經濟體制并沒有完全崩潰,A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是在21世紀初,B項錯誤;依據材料“允許企業按市場價格銷售‘計劃外’產品”可以看出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在擴大,C項正確;依據題干材料可知企業按市場價格銷售“計劃外”的產品符合國家規定,D項錯誤。14.(2018·南京高一檢測)“1991年首鋼實現利潤23.6億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遞增17.22%,超過世界500強企業1953年以來平均增長速度的一倍……”當時首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B.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的繼續貫徹C.國民經濟實行全面整頓思想的提出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完善解析:A。注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1991年”,由此判斷首鋼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故選A項。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在“一五”計劃時實行的,排除B項;國民經濟實行全面整頓思想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提出的,排除C項;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完善是1997年,排除D項。15.(2018·長沙高一期末)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來到深圳,一天傍晚當散完步往回走時,市領導建議從原來的路上走回去,鄧小平卻堅持走另一條路,并風趣地說:“我不走回頭路!”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有( )①中國不走計劃經濟的老路 ②中國應走市場經濟的新路 ③中國應開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④中國應開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解析:D。本題考查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內容。題目的時間是1992年,而③是1984年,④是1978年。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時間年均增長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中公、私成分比較表。所有制性質經濟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經濟國營經濟19.1%32.2%合作社經濟1.5%53.4%公私合營經濟0.7%7.3%私有經濟資本主義經濟6.9%0個體經濟71.8%7.1%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成分比重表。時間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集體工業城鄉個體工業其他經濟類型工業1978年77.6%22.4%1997年25.5%39.1%17.9%17.5%(1)依據材料一表中的相關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3~1985年期間兩次農業總產值增長高峰出現的時間及主要原因。(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中公、私成分變化的主要原因和意義。(3)材料三中的“其他經濟類型工業”應該是什么類型工業?與1956年相比,1997年的經濟成分有何變化?出現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問從材料一表格中分析,有兩個高峰,即1963~1965年、1981~1985年,依據時間確定背景,分析原因。第(2)問據表格分析可知,從1952~1956年國民經濟中公、私成分變化是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從中國正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角度分析原因和意義。第(3)問據表格分析,公有制經濟比重下降,而個體等其他經濟類型比重上升;依據時間信息從改革開放的實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提出等角度分析原因。答案:(1)時間:1963~196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較高。原因:國家“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政策,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時間:1981~198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大幅度提高。原因:國家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2)原因: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意義: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或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3)類型:外資或中外合資。變化:非公有制經濟得到發展(個體經濟得到了發展;出現了私有經濟)。原因:改革開放的實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提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2課-2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flv 第12課-2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ppt 第12課-2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測試題(原卷版).doc 第12課-2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測試題(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