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五單元第15課-1近代交通事業發展的原因及影響(微課視頻+課件+測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五單元第15課-1近代交通事業發展的原因及影響(微課視頻+課件+測試題)

資源簡介

課件11張PPT。列強侵華的需要近代交通事業發展的原因及影響(以鐵路、輪船為例)近代交通事業發展的原因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一如他們所有的經濟擴張活動,“完全是被極卑鄙的利益驅使”(馬克思語)。俄國外交大臣維特揭示列強爭奪鐵路的奧秘時說:“歐洲列強十分清楚,在中國保障經濟勢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把鐵路修筑權抓在手里。” 辛亥革命以后,他(孫中山)更強調“民欲興其國,必先修其路”“振興實業,當先以交通為重要;計劃交通,當先以鐵道為重要”。
——《孫中山思想與泛珠江三角區域經濟》先進中國人的大力倡導和推動 “現在以國防不固”,致令俄在北滿及蒙古橫行,日本在南滿橫行,英國在西藏橫行,原因皆因交通不便,故“今日修筑鐵路,實為目前唯一之急務,民國之生死存亡,系于此舉。”
——孫中山《建國方略》國防建設的需要 “故凡有鐵路之邦,則全國四通八達,流行無滯;無鐵路之國,動輒掣肘,比之癱瘓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視鐵路為命脈矣。” ——孫中山《建國方略》西方強國的經驗
當其時(1905年清末新政),以鐵路為救時要圖,凡有奏請,立予俞允。
—— 《清史稿·交通志》歷史上的教訓統治者的支持法、越事起(1883年中法戰爭) …… 執政者始知鐵路關系軍事至要。 “路線敷設以后,則物產之價值勢必增長數倍”。“至地下蘊藏之采掘,金屬物產之開發,其利益之豐厚,乃顯而易見” ……
“使中國全境四通八達,此誠發展中國財源第一要策?!?br/> ——孫中山《實業計劃》經濟發展的需要 修建鐵路“尤其重要者,則為保障統一之真實,蓋中國統一方能自存也。一旦統一興盛,則中國將列于世界大國之林,不復受各國之欺侮與宰割?!?
——孫中山《建國方略》鞏固統一的需要1.列強侵華的需要
2.先進中國人的大力倡導和推動
3.國防建設的需要
4.西方強國的經驗
5.吸取歷史上的教訓
6.統治者的支持
7.鞏固統一和發展經濟的需要
近代交通事業發展的原因 1879年,13歲的孫中山隨母乘輪船“格蘭諾克”號赴夏威夷檀香山就學,始見”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近代交通事業發展的影響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孫中山先生在他40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了中國的獨立與自由,不辭辛勞,始終伴隨著顛簸的海輪。至于孫中山先生一生究竟航行了多少路程,卻很少有人所知,有人統計:孫中山一生4次橫渡太平洋,4次橫渡印度洋,6次橫渡大西洋,7次到檀香山、4次到美國、4次到英法、7次到越南、8次到新加坡,十多次到日本……總共航海約2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5圈。 擴大人們的活動范圍,方便人們出行京漢鐵路建成前,從北京到漢口,走驛道需要27天,鐵路開通后只需要兩天半即可抵達;沖擊了傳統的倫理道德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中國近現代化進程 一些閉塞的地區因鐵路而活躍,一些古老的城鎮因鐵路而面目一新。鐵路在暢通經濟、帶動繁榮的同時還意味著信息的流通、知識的傳播,意味著建立“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生產過程”。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國傳統社會“自給自足的惰性”,推動中國的現代化的進程。
——周積明《最初的紀元》隨著汽車、火車、輪船在近代中國的出現,“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憐坐下擠非?!边@樣的竹枝詞也開始流行起來 擴大人們的活動范圍,方便人們出行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近代交通事業發展的影響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中國近現代化進程 沖擊了傳統的倫理道德1.近代鐵路的修建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A.給傳統的手工業以極大的打擊
B.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C.便利了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掠奪
D.19世紀70年代修筑的淞滬鐵路是中國保存至今的最早的鐵路
2.“上海輪船招商局創辦三年內,外輪就損失了1300萬兩(白銀)”,這說明洋務派民用企業的興辦(  )
A.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C.將外商排擠出了中國市場
D.使中國走上了“自強”的道路
3.近代著名詩人黃遵憲在《今別離》一詩中寫道:“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眼見雙輪馳,益增心中憂。……車舟載離別,行止猶自由。今日舟與車,并力生離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詩中反映的近代社會景象是(  )
A.社會劇變導致人口的大量遷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變人們的生活
C.追求自由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來出國留學熱潮的興起
4.交通工具的變化和通訊事業的發展對社會發展、人們生活的深遠影響是(  )
①推動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诖龠M了信息的傳播?、坶_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芤鹆巳藗兩罘绞降母拘宰兏?br/>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17·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下圖是吳淞鐵路公司于1876年發行的“鐵路火輪車”招貼畫。據記載,當“火輪車”通車時,人們紛紛涌來,爭相乘坐。圖文材料說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現中國
B.國人觀念發生徹底改變
C.鐵路火車影響人們生活
D.廣告公司廣攬旅游業務
6.19世紀初期,當蒸汽機車轟鳴奔馳的時候……保守人士驚呼,鐵路會帶來某種“平等化的危險”。民主人士拍手稱快:“我看到火車真高興,我想封建制度是永遠一去不返了?!边@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進科技(  )
A.極大地沖擊了社會關系 B.擴大了社會交往的范圍
C.改變了落后的社會制度 D.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
7.“竊泰西各國,越重洋數萬里來至中土……不啻出入戶庭;至于遣將調兵,處分軍事,雖懸隔山海,而如指掌,則尤以……之樞也?!睂τ诋敃r列強侵略最為便捷的是(  )
A.火車 B.輪船
C.電報 D.汽車
8.下表實質反映出近代中國(  )
技術門類
西方發明時間
上海出現時間
成都出現時間
鐵路
1825年
1876年
1932年
電話
1876年
1882年
1911年
電燈
1881年
1882年
1904年
A.對西方發明的接受進程很緩慢
B.僅在大城市傳播西方發明
C.與世界市場的聯系越來越密切
D.內地大量采用西方發明成果
9.(2018·蘭州高一檢測)《上海洋場竹枝詞》寫道:“往來如織密如麻,滿眼汽車與電車”“欲保安全維秩序,認明紅綠兩邊燈。”材料反映了(  )
A.中國交通設施發展迅速
B.工業革命促進交通發展
C.交通發展引發觀念轉變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10.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馬路上每天要通過大量各式各樣的車輛——汽車、卡車、電車、馬車、自行車、人力車、獨輪推車、手推車……以及成千上萬的行人。這表明上海(  )
A.是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商業城市
B.各地經濟發展具有嚴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響比較深
D.交通工具適應了不同階層的需要
11.河南新鄉的西瓜自“火車通行,銷路益遠”。奉天“昔年多種菜蔬,僅銷境內,近年交通便利,運銷外縣者甚多”。廣西桂平自從輪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雞豚亦各載之舟中,隨大江東去,售諸港粵,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
①擴大了商品市場?、跊_擊了自然經濟 ③便利了列強侵略 ④帶動了沿線地區發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下表出自《交通雜志》(1935年1月)。這一對比研究可以用來說明(  )
各種運輸方法運費之比較(單位:分)
運輸方法
運費(噸/千米)
運輸方法
運費(噸/千米)
肩挑
34.0
驢車
18.0
公路汽車
30.0
輕便鐵路
2.4
獨輪車
19.2
鐵路
2.0
A.近代鐵路發展的原因 B.中國近代交通的多樣性
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條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13.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蔣村的小地主,從蔣村坐木船到寧波要花三天兩夜,從寧波乘輪船到上海,路雖然遠十倍,但一夜之間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來要自己的兒子離開私塾到教會學校讀書,學習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A.交通工具的進步推動人的思想觀念轉變
B.上海與浙江等周邊地區的交通非常發達
C.西方工業品的輸入影響到民眾生活習俗
D.近代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14.在對開平煤礦的開發進行規劃時,唐廷樞建議李鴻章:“欲使開平之煤大行,以奪洋煤之利……茍非由鐵路運煤,誠恐終難振作也?!逼浣ㄗh反映出(  )
A.朝野上下對洋務運動的作用已達成共識
B.洋務運動揭開了近代鐵路建設的序幕
C.洋務運動使人們對近代交通有了新認識
D.近代鐵路建設關系到洋務運動的成敗
15.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國文教科書中的一篇課文中說:“人之言語,輕者達數尺,重者達數丈。數丈以外,不復可聞。自有電話,則雖相去千里,而無語不可以達矣?!边@反映出當時(  )
A.電話已經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
B.政府重視對通訊工具的革新
C.新式通訊工具改變著人們的思維
D.傳授科學知識成為學校主旨
16.沈葆楨認為,鐵路、電報“臺灣則可行,以其為民情所安也;他處則難行,以其為民情所駭也”。1877年,中國第一條電報線在臺灣成功架設,得益于(  )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較為特殊的地理文化
C.實業救國理念的推動
D.相對寬松的國際氛圍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鴉片戰爭后,根據《南京條約》,外輪得行駛中國領海,根據……外輪得行駛長江。商旅樂其便捷,趨之若鶩,于是內江外海之利盡為之占。光緒初,英人無視中國主權,擅筑上海鐵路達吳淞;光緒末年,外人又攘奪中國鐵路利權。日本一彈丸之國,恃有鐵路,遇事與我為難;中法戰爭,因運輸不便,軍事幾敗。有識之士痛利權之外溢,恨國勢之積弱,呼吁創辦輪船公司,修筑鐵路、馬路,開辦郵政電信。
——嚴昌洪《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
材料二 19世紀以來,直到20世紀中期,我國傳統的獨輪車、騾車、轎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廣泛使用。19世紀末引進西式馬車,并于1895年開始鋪設“馬路”;19世紀末引進人力車(1874年)、自行車(1886年);20世紀初引進各種汽車(1901年小轎車、1920年出租汽車、1922年公共汽車與長途汽車)和電車(1906年有軌電車、1914年無軌電車)……
(1)材料一中“外輪得行駛長江”是通過什么條約獲取的權益?根據材料一概括外國輪船和鐵路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指出當時城市交通的特點。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促使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城市交通工具變化的原因。

1.近代鐵路的修建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A.給傳統的手工業以極大的打擊
B.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C.便利了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掠奪
D.19世紀70年代修筑的淞滬鐵路是中國保存至今的最早的鐵路
解析:D。本題考查學生再認再現的能力。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擅自修筑的淞滬鐵路不久被拆毀,所以D項錯誤。
2.“上海輪船招商局創辦三年內,外輪就損失了1300萬兩(白銀)”,這說明洋務派民用企業的興辦(  )
A.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C.將外商排擠出了中國市場
D.使中國走上了“自強”的道路
解析:B。題干中的材料只涉及了輪船招商局的創辦與外商經營狀況的關系。“外輪就損失了1300萬兩”是輪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的具體表現,僅依據材料提供的信息,無法判斷輪船招商局的性質,也無法判斷外商在中國市場中所占的份額、更無法判斷當時中國總體的政治、經濟狀況。所以,A、C、D三項不是題干所能說明的問題。
3.近代著名詩人黃遵憲在《今別離》一詩中寫道:“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眼見雙輪馳,益增心中憂?!囍圯d離別,行止猶自由。今日舟與車,并力生離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痹娭蟹从车慕鐣跋笫?  )
A.社會劇變導致人口的大量遷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變人們的生活
C.追求自由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來出國留學熱潮的興起
解析:B。注意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從詩歌內容看,作者一再提到“輪”、“車舟”等交通工具,再結合題干關鍵詞“近代”可知,此詩中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改變人們生活的史實,故本題選B。
4.交通工具的變化和通訊事業的發展對社會發展、人們生活的深遠影響是(  )
①推動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诖龠M了信息的傳播?、坶_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芤鹆巳藗兩罘绞降母拘宰兏?br/>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A。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④中的“引起根本性變革”不準確。
5.(2017·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下圖是吳淞鐵路公司于1876年發行的“鐵路火輪車”招貼畫。據記載,當“火輪車”通車時,人們紛紛涌來,爭相乘坐。圖文材料說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現中國
B.國人觀念發生徹底改變
C.鐵路火車影響人們生活
D.廣告公司廣攬旅游業務
解析:C。近代交通工具首現中國是在鴉片戰爭后,故A項錯誤;人們紛紛乘坐火車,表明國人的觀念發生變化,但不是徹底改變,故B項錯誤;人們紛紛乘坐火車,表明人們的生活方式有所改變,鐵路火車影響了人們生活,故C項正確;廣告公司廣攬旅游業務材料沒有涉及到,故D項錯誤。
6.19世紀初期,當蒸汽機車轟鳴奔馳的時候……保守人士驚呼,鐵路會帶來某種“平等化的危險”。民主人士拍手稱快:“我看到火車真高興,我想封建制度是永遠一去不返了?!边@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進科技(  )
A.極大地沖擊了社會關系 B.擴大了社會交往的范圍
C.改變了落后的社會制度 D.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
解析:A?!捌降然薄耙蝗ゲ环盗恕狈从沉嘶疖嚨某霈F沖擊了原有的封建等級制度,使封建貴族特權出現動搖,社會關系發生了變化。但中國的社會制度并未改變,故排除C,選A。
7.“竊泰西各國,越重洋數萬里來至中土……不啻出入戶庭;至于遣將調兵,處分軍事,雖懸隔山海,而如指掌,則尤以……之樞也。”對于當時列強侵略最為便捷的是(  )
A.火車 B.輪船
C.電報 D.汽車
解析:C。題干強調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時在軍事指揮方面的便捷之處。A、B、D三項無法做到“懸隔山海,而如指掌”,而電報則能。
8.下表實質反映出近代中國(  )
技術門類
西方發明時間
上海出現時間
成都出現時間
鐵路
1825年
1876年
1932年
電話
1876年
1882年
1911年
電燈
1881年
1882年
1904年
A.對西方發明的接受進程很緩慢
B.僅在大城市傳播西方發明
C.與世界市場的聯系越來越密切
D.內地大量采用西方發明成果
解析:C。材料體現了西方發明傳入中國及在中國內地的傳播越來越快,表明近代中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故C項正確。
9.(2018·蘭州高一檢測)《上海洋場竹枝詞》寫道:“往來如織密如麻,滿眼汽車與電車”“欲保安全維秩序,認明紅綠兩邊燈?!辈牧戏从沉?  )
A.中國交通設施發展迅速
B.工業革命促進交通發展
C.交通發展引發觀念轉變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解析:C。根據題干中《上海洋場竹枝詞》這一信息可知,題干中只體現出了上海這一地區交通設施的變化,故A錯誤;題干中并未提到工業革命,故B錯誤;題干中“欲保安全維秩序,認明紅綠兩邊燈”說明交通發展引發觀念轉變,故C正確;題干中并未體現半殖民地色彩,故D錯誤。
10.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馬路上每天要通過大量各式各樣的車輛——汽車、卡車、電車、馬車、自行車、人力車、獨輪推車、手推車……以及成千上萬的行人。這表明上海(  )
A.是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商業城市
B.各地經濟發展具有嚴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響比較深
D.交通工具適應了不同階層的需要
解析:D。“大量各式各樣的車輛——汽車、卡車、電車、馬車、自行車、人力車、獨輪推車、手推車”可看出交通工具適應了不同階層的需要,故D項正確。
11.河南新鄉的西瓜自“火車通行,銷路益遠”。奉天“昔年多種菜蔬,僅銷境內,近年交通便利,運銷外縣者甚多”。廣西桂平自從輪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雞豚亦各載之舟中,隨大江東去,售諸港粵,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
①擴大了商品市場?、跊_擊了自然經濟 ③便利了列強侵略 ④帶動了沿線地區發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火車通行,銷路益遠”說明新式交通工具擴大了商品市場,故①正確;“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說明沖擊了傳統的自然經濟,故②正確;材料中沒有提及列強侵略的信息,故③錯誤;“近年交通便利,運銷外縣者甚多”說明火車沿線地區商業發展,故④正確,A項符合題意。
12.下表出自《交通雜志》(1935年1月)。這一對比研究可以用來說明(  )
各種運輸方法運費之比較(單位:分)
運輸方法
運費(噸/千米)
運輸方法
運費(噸/千米)
肩挑
34.0
驢車
18.0
公路汽車
30.0
輕便鐵路
2.4
獨輪車
19.2
鐵路
2.0
A.近代鐵路發展的原因 B.中國近代交通的多樣性
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條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解析:A。表格反映出輕便鐵路與鐵路的運費比其他運輸方法費用低好幾倍,具有明顯的優勢,這是鐵路得以發展的一個因素,A項正確。B項易錯選,但其只是對表格所列舉的運輸方法種類的表面理解;由各種運輸方法運費之比較,同樣不能作為C、D兩項的依據。
13.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蔣村的小地主,從蔣村坐木船到寧波要花三天兩夜,從寧波乘輪船到上海,路雖然遠十倍,但一夜之間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來要自己的兒子離開私塾到教會學校讀書,學習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A.交通工具的進步推動人的思想觀念轉變
B.上海與浙江等周邊地區的交通非常發達
C.西方工業品的輸入影響到民眾生活習俗
D.近代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解析:A。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輪船的快速,進而轉變觀念要求兒子不再考科舉,而是到教會學校學習西方制造,故A項正確。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發達,故B項錯誤;“輪船”的使用不屬于“西方工業品的輸入”,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故D項錯誤。
14.在對開平煤礦的開發進行規劃時,唐廷樞建議李鴻章:“欲使開平之煤大行,以奪洋煤之利……茍非由鐵路運煤,誠恐終難振作也。”其建議反映出(  )
A.朝野上下對洋務運動的作用已達成共識
B.洋務運動揭開了近代鐵路建設的序幕
C.洋務運動使人們對近代交通有了新認識
D.近代鐵路建設關系到洋務運動的成敗
解析:C。唐廷樞的建議反映出,他已經認識到開平煤礦的開發必須同鐵路建設相結合,這樣才能使開平煤礦取得較大的利潤。因此,C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正確答案。
15.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國文教科書中的一篇課文中說:“人之言語,輕者達數尺,重者達數丈。數丈以外,不復可聞。自有電話,則雖相去千里,而無語不可以達矣?!边@反映出當時(  )
A.電話已經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
B.政府重視對通訊工具的革新
C.新式通訊工具改變著人們的思維
D.傳授科學知識成為學校主旨
解析:C。題目提供的材料主要敘述了電話的好處,“雖相去千里,而無語不可以達矣”,這說明文章的作者已經認可電話的作用,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改變。
16.沈葆楨認為,鐵路、電報“臺灣則可行,以其為民情所安也;他處則難行,以其為民情所駭也”。1877年,中國第一條電報線在臺灣成功架設,得益于(  )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較為特殊的地理文化
C.實業救國理念的推動
D.相對寬松的國際氛圍
解析:B。抓住關鍵信息“民情”,即可得出B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正確答案。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鴉片戰爭后,根據《南京條約》,外輪得行駛中國領海,根據……外輪得行駛長江。商旅樂其便捷,趨之若鶩,于是內江外海之利盡為之占。光緒初,英人無視中國主權,擅筑上海鐵路達吳淞;光緒末年,外人又攘奪中國鐵路利權。日本一彈丸之國,恃有鐵路,遇事與我為難;中法戰爭,因運輸不便,軍事幾敗。有識之士痛利權之外溢,恨國勢之積弱,呼吁創辦輪船公司,修筑鐵路、馬路,開辦郵政電信。
——嚴昌洪《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
材料二 19世紀以來,直到20世紀中期,我國傳統的獨輪車、騾車、轎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廣泛使用。19世紀末引進西式馬車,并于1895年開始鋪設“馬路”;19世紀末引進人力車(1874年)、自行車(1886年);20世紀初引進各種汽車(1901年小轎車、1920年出租汽車、1922年公共汽車與長途汽車)和電車(1906年有軌電車、1914年無軌電車)……
(1)材料一中“外輪得行駛長江”是通過什么條約獲取的權益?根據材料一概括外國輪船和鐵路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指出當時城市交通的特點。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促使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城市交通工具變化的原因。
解析:第(1)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外輪得行駛長江”是在《天津條約》中獲取的;“影響”外國的輪船和鐵路進入內地,也使得帝國主義的勢力深入到內地,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對中國近代化交通的興起起了重要的作用。第(2)問,通過材料二的數據可以回答“特點”;“原因”主要從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面臨的民族危機等方面分析,此外,國際上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也要考慮。
答案:(1)《天津條約》。影響: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加速中國在對外戰爭中的失??;客觀上便捷了國人的交通出行;同時也刺激國人救亡圖存、創辦近代交通。
(2)特點:中西結合,傳統與現代并行。原因:中國此前交通落后,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斷加深,“救亡圖存”意識強化;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逐步發展;洋務運動的促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發明(內燃機、電)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鹿县| 临海市| 沙湾县| 定襄县| 平阳县| 嵊州市| 京山县| 新干县| 新乡县| 西宁市| 五华县| 印江| 辽阳县| 临湘市| 蒙自县| 峨山| 连江县| 原阳县| 嫩江县| 罗山县| 密山市| 石家庄市| 通州市| 白河县| 廉江市| 汝州市| 伊金霍洛旗| 紫金县| 兴安盟| 宜宾县| 河北省| 榕江县| 集安市| 九江市| 安仁县| 新兴县| 石狮市| 新昌县| 吉安县| 公主岭市|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