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9張PPT。是在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下,實現充分就業、收入均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這些政策目標的總稱。1、含 義全面認識福利國家2、內 容瑞典的福利可謂五花八門,有病人津貼、父母津貼、寡婦撫恤金、妻子生活補助、醫療補助、住房補助、未成年人補助,從小學到大學全部免交學費,中小學生免費午餐等等。一個家庭由一對父母和一雙子女構成,人均收入不低于15萬克朗,人均居住面積不少于80平方米。……人們無需再為生老病死擔憂,無需再為上學、看病、養老攢錢,即使是收入一般的家庭,也都能置辦得起轎車和房產,也能到國外旅游、度假,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鳳凰網《解讀北歐福利國家:一般收入家庭也去國外旅游 》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教育等3.特點:種類多 覆蓋廣國家運用行政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并保證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較好的社會服務4、實質:① 目的 5、發展歷程20世紀六七十年代20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人口普查局定義的3700萬“窮人”中展示的卻是另一種景觀:他們不僅有足夠的食品,還擁有汽車、彩電、冰箱、洗衣機、電烤箱等。根據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窮人每月可領到生活補助,孩子上公立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可免費學習、免費就餐,嬰兒可免費得到嬰兒食品等等,可以說窮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養活。高福利下政府財政重負福利制度下的安逸生活材料一材料二探究一:根據材料,說明西方福利制度的利與弊 利:減少貧富差距,緩和矛盾 弊:財政困難、培養懶漢 啟 示“福利國家”建成后有人宣稱:“為每日的面包而斗爭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也有人認為:“高福利和經濟增長勢不兩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福利國家”的看法。緩解了社會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階層的生活;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險解決了溫飽問題;財政支出擴大,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滯脹”現象的出現。探究【學以致用】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正誤。1.“福利國家”的實質是縮小貧富差距。 ( )2.“福利國家”制度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充分發展。( )3.“福利國家”制度是完美無缺的。 ( )×××1、20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文中的“安全網”應理解為( )A.社會福利政策 B.法律制度完善 C.失業保險制度 D.軍事實力強大A選擇題2.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德國人弗蘭茨·克薩韋爾·考夫曼所著的《社會福利國家面臨的挑戰》一書推薦了歐美各國的優秀經驗,也指出了福利國家在歐美面臨的挑戰。你認為這種“挑戰”主要是指( )A.福利國家使貧富懸殊進一步拉大B.只為少數富人服務,窮人不滿C.使窮人受惠不少,利于社會穩定D.加重國家財政負擔D1.20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我們的)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可見西方推行社會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通過實行民主社會主義,暫緩階級矛盾B.提高生產部門的勞動積極性,刺激經濟和生產的持續發展C.實行社會保障制度,顯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優越性D.防止由于人民極端貧困、社會兩極分化過于明顯而造成社會動亂2.下列關于“福利國家”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對社會穩定和生產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②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分配公平③政府不堪重負④優厚的社會福利不利于社會和諧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3.二戰后發達國家社會福利制度建立的基礎是( )A.生產力的提高B.工人的罷工斗爭C.國家政府的優惠政策D.政府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4.20世紀50年代在英國流行一首小調:“貝爾(工黨大臣)和丘吉爾的風格,丹麥人或荷蘭人都感到如出一轍;工黨和保守黨的演講,法國人和希臘人聽起來都一樣。”這一小調在英國流行時的歷史背景是( )A.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B.自由經濟思想盛行C.英國建立“福利國家” D.撒切爾夫人改革5.在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中,社會公正這一概念始終包含著兩重含義,彼此相輔相成:一是機會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問題;二是國家保護人的轉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問題。下列對西方國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確的是( )A.實施社會福利,實現了社會平等B.“保護人的轉移支付”是為了削減貧困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D.國家福利就是保障就業和收入6.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進行政策調整,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在內的“福利國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 )A.刺激社會消費 B.改善勞資關系C.緩和社會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7.對下圖漫畫中西方國家福利政策解讀不正確的是( )“福利國家”培養懶漢A.緩和了社會矛盾B.減少了國家財政赤字C.擴大了社會消費D.降低了人們工作積極性8.(2017·北京市普通高中會考)1948年,英國宣布要建設“從搖籃到墳墓”均有保障的國家。這指的是( )A.國家保障人民充分的民主B.福利國家制度的建立C.軍隊為國民提供安全保障D.普遍實施國有化政策9.(2017·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二戰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英國)社會福利計劃的各項開支占到了公共支出總額的50%。……(瑞典)主要靠借債和赤字預算來維持社會福利的各項開支。……70%以上的美國人反對政府在福利救濟方面花更多的錢。由此可知,關于福利制度的認識,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根除了貧富分化B.是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的根本原因C.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D.擴大了政府財政支出,存在降低人們工作積極性等弊端10.(2018·湖南永州高一下學期期中)在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很多人把政府提供的福利看作為自己的“福利權”,分不清楚“權利”和他人“給予的權益”。這種觀念( )A.增加了社會問題發生率B.降低了人們工作積極性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D.降低了社會消費總水平11.二戰后,西歐國家盛行一種“生產中的資本主義,分配中的社會主義”。其中“社會主義”是指( )A.馬克思主義 B.自由主義C.福利制度 D.經濟計劃12.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歐各國社會福利支出最高時較前增長了15%,占G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個百分點。社會福利的增長速度比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據此可推斷( )A.社會矛盾激化促使經濟政策調整B.高福利增加國家的負擔C.國有化是推行福利制度的前提D.福利政策遏制經濟危機13.(2018·臨汾聯考)下面的漫畫說明歐洲( )A.社會危機逐漸蔓延B.高福利增加了政府壓力C.福利開支加速經濟危機D.福利政策不符合社會趨勢1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盛行一種“生產中的資本主義,分配中的社會主義”。其中“社會主義”是指( )A.馬克思主義 B.自由主義C.福利制度 D.經濟計劃15.某同學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采用了這樣一段史料:2004年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開支19.9%用于軍費;21.6%用于社會保障;19.5%用于資助窮人、老人、殘疾人的醫療保險項目……4.1%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殘疾人的開支……9%用于失業補助,給窮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補助以及稅收返還……1%用于科研。據此判斷此次探究性學習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美國: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經濟、軍事強國B.科研地位的下降:現代美國的發展隱患C.福利社會: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D.政府干預經濟:美國聯邦政府的重大變化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44年英國議會通過一項法令,規定8至13歲的兒童每天工作6.5小時,外加3小時教育時間;13至19歲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時。1847年5月,10小時工作日的提案在下院通過,6月8日“十小時法案”得到王室批準成為法令。——《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國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長期實行導致巨額公共開支,國家不堪重擔,社會成員勞動積極性下降,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在社會保障方面的突出特點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的原因。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認識。 1.20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我們的)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可見西方推行社會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通過實行民主社會主義,暫緩階級矛盾B.提高生產部門的勞動積極性,刺激經濟和生產的持續發展C.實行社會保障制度,顯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優越性D.防止由于人民極端貧困、社會兩極分化過于明顯而造成社會動亂解析:D。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能力。社會福利制度用于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使窮人受惠較多,這樣減少了因貧困而引發的社會問題,穩定了社會秩序,“防止跌入深淵”即是此意。2.下列關于“福利國家”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對社會穩定和生產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②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分配公平③政府不堪重負④優厚的社會福利不利于社會和諧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B。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對于“福利國家”要客觀公正地去看待,①②是其進步性,③是其局限性,④說法不準確。3.二戰后發達國家社會福利制度建立的基礎是( )A.生產力的提高B.工人的罷工斗爭C.國家政府的優惠政策D.政府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解析:A。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能力。社會福利制度是運用國家財政來實施運行的,它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故選A。4.20世紀50年代在英國流行一首小調:“貝爾(工黨大臣)和丘吉爾的風格,丹麥人或荷蘭人都感到如出一轍;工黨和保守黨的演講,法國人和希臘人聽起來都一樣。”這一小調在英國流行時的歷史背景是( )A.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B.自由經濟思想盛行C.英國建立“福利國家” D.撒切爾夫人改革解析:C。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能力。題目要求是“20世紀50年代”,A、B是19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后,D是20世紀80年代,故選C。5.在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中,社會公正這一概念始終包含著兩重含義,彼此相輔相成:一是機會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問題;二是國家保護人的轉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問題。下列對西方國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確的是( )A.實施社會福利,實現了社會平等B.“保護人的轉移支付”是為了削減貧困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D.國家福利就是保障就業和收入解析:B。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實施“福利國家”制度,逐漸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教育等在內的福利國家制度。其實質是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和經濟安全,并保障公民能享受到較好的社會服務。因此本題選B項。“實現了社會平等”“提高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與史實不符,A、C兩項錯誤;D項說法片面,排除。6.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進行政策調整,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在內的“福利國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 )A.刺激社會消費 B.改善勞資關系C.緩和社會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解析: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建立起“福利國家”制度,主要目的是要緩和社會矛盾,故選C項。7.對下圖漫畫中西方國家福利政策解讀不正確的是( )“福利國家”培養懶漢A.緩和了社會矛盾B.減少了國家財政赤字C.擴大了社會消費D.降低了人們工作積極性解析:B。福利政策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福利國家”政策會增加國家的財政赤字,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國家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社會消費,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福利國家政策的消極影響是降低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8.(2017·北京市普通高中會考)1948年,英國宣布要建設“從搖籃到墳墓”均有保障的國家。這指的是( )A.國家保障人民充分的民主B.福利國家制度的建立C.軍隊為國民提供安全保障D.普遍實施國有化政策解析:B。二戰后,英國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面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福利國家。故答案為B項。9.(2017·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二戰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英國)社會福利計劃的各項開支占到了公共支出總額的50%。……(瑞典)主要靠借債和赤字預算來維持社會福利的各項開支。……70%以上的美國人反對政府在福利救濟方面花更多的錢。由此可知,關于福利制度的認識,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根除了貧富分化B.是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的根本原因C.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D.擴大了政府財政支出,存在降低人們工作積極性等弊端解析:D。據材料“社會福利計劃的各項開支占到了公共支出總額的50%”“主要靠借債和赤字預算來維持社會福利的各項開支”“70%以上的美國人反對政府在福利救濟方面花更多的錢”可得,社會福利制度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存在降低人們工作積極性等弊端,故D項正確。10.(2018·湖南永州高一下學期期中)在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很多人把政府提供的福利看作為自己的“福利權”,分不清楚“權利”和他人“給予的權益”。這種觀念( )A.增加了社會問題發生率B.降低了人們工作積極性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D.降低了社會消費總水平解析:B。“福利國家”制度下,“高福利”會保障低收入水平者的生活,穩定社會秩序,減少社會問題發生率,故A項錯誤;由材料內容可知在“福利國家”制度下,受救濟者只知享受福利,而忽視“高福利”是由“高稅收”提供的,這種觀念會讓人們忽視生產,從而降低工作積極性,故B項正確;“福利國家”制度下,“高福利”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但C項未充分體現材料內容,故C項錯誤;“福利國家”制度下,“高福利”使低收入水平者收入增加,推動他們消費,能提高社會消費總水平,故D項錯誤。11.二戰后,西歐國家盛行一種“生產中的資本主義,分配中的社會主義”。其中“社會主義”是指( )A.馬克思主義 B.自由主義C.福利制度 D.經濟計劃解析:C。戰后西方國家福利政策的目的是國家保障個人和家庭最低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它使窮人受惠,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所以被稱為“分配中的社會主義”,但它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和完善。12.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歐各國社會福利支出最高時較前增長了15%,占G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個百分點。社會福利的增長速度比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據此可推斷( )A.社會矛盾激化促使經濟政策調整B.高福利增加國家的負擔C.國有化是推行福利制度的前提D.福利政策遏制經濟危機解析:B。材料中福利支出的增長達15%,“占G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個百分點。社會福利的增長速度比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快了一倍左右”可見國家的負擔會明顯增加,故B項正確。13.(2018·臨汾聯考)下面的漫畫說明歐洲( )A.社會危機逐漸蔓延B.高福利增加了政府壓力C.福利開支加速經濟危機D.福利政策不符合社會趨勢解析:B。高福利會導致政府開支過大,使財政開支不堪重負,B項與漫畫相符,故B項正確。1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盛行一種“生產中的資本主義,分配中的社會主義”。其中“社會主義”是指( )A.馬克思主義 B.自由主義C.福利制度 D.經濟計劃解析: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的福利政策的目的是國家保障個人和家庭最低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它使窮人受惠,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所以被稱為“分配中的社會主義”,但它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和完善。15.某同學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采用了這樣一段史料:2004年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開支19.9%用于軍費;21.6%用于社會保障;19.5%用于資助窮人、老人、殘疾人的醫療保險項目……4.1%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殘疾人的開支……9%用于失業補助,給窮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補助以及稅收返還……1%用于科研。據此判斷此次探究性學習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美國: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經濟、軍事強國B.科研地位的下降:現代美國的發展隱患C.福利社會: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D.政府干預經濟:美國聯邦政府的重大變化解析:C。從材料所示的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開支情況來看,用于社會保障體系的開支比較大,故C項正確。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44年英國議會通過一項法令,規定8至13歲的兒童每天工作6.5小時,外加3小時教育時間;13至19歲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時。1847年5月,10小時工作日的提案在下院通過,6月8日“十小時法案”得到王室批準成為法令。——《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國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長期實行導致巨額公共開支,國家不堪重擔,社會成員勞動積極性下降,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在社會保障方面的突出特點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的原因。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認識。解析:第(1)問,從材料可以看出英國政府注重用立法的方式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原因結合時代背景來分析,從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兩個角度來分析。第(2)問,根據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第一小問的答案。第二小問,主要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對于社會保障體系的認識我們可以多角度來分析。從積極方面來看,社會保障體系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標志,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從消極方面來講,社會保障體系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并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財政負擔,降低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等。答案:(1)特點:國家通過立法保障勞動者權益。成因:工業革命后工人受剝削沉重,工人運動興起;統治階級維護政權的需要;人權觀念的增強和民主政治的發展。(2)原因:生產力提高;吸取經濟危機的教訓;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認識:社會保障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持續發展;經濟增長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質保障;需克服福利政策帶來的弊端,福利政策應與促進社會發展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9課-1全面認識福利國家.flv 第19課-1全面認識福利國家.ppt 第19課-1全面認識福利國家測試題(原卷版).doc 第19課-1全面認識福利國家測試題(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