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3張PPT。政治笑話:前蘇聯某一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前往一個集體農莊視察,農莊工人以植樹來歡迎上級領導的到來。工人們分組干得熱火朝天,突然這位領導覺得有兩個工人干得不對勁。前面一個工人用鐵鏟一鏟一鏟挖出一個大坑,后面一個工人接著又一鏟又一鏟把挖出的泥土鏟回坑里,把坑填平。如此周而復始不知疲倦。這位領導覺得蹊蹺,就問這兩個工人為何這般?那兩個工人異口同聲地回答道貌岸然:放樹苗的那位工人今天沒來上班。 全面認識斯大林模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斯大林模式”是指蘇聯在20世紀20-5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 經濟方面:指令性的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 政治方面:高度集權制、干部任命制和終身制 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單一,個人崇拜含義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處于資本主義包圍中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如果自己國內不能出產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如果停留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即不得不使國民經濟受制于那些出產并輸出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的階段,就不可能保證經濟上的獨立。停留在這個階段就等于讓自己隸屬于世界資本。?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優先發展重工業;原因:工業落后的現實;重工業是國防的基礎。內容推進農業集體化;到1937年,全國基本完成農業集體化,參加集體農莊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的93%,耕地面積達99%,從而使社會主義成份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 實行單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社會主義=高度中央集權+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無產階級專政 ——斯大林1928和1937年蘇聯工業生產在世界所占地位短時間里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影響積極性(百萬噸)③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物質基礎。①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消極性據統計,在蘇聯農村中,從1927年7月到1930年,牛減少了22%,馬減少了13%,豬牛減少了33%,羊減少了26%。②犧牲農民利益,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1936年蘇聯政府從一個地區收購稞麥,每千克付給農民13盧布,而政府出售給面粉廠時,則作價93盧布。③壓制地方和企業積極性,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家計劃力爭精確,在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鈕扣售價1盧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價格也是1盧布,而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1盧布。④日益僵化,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⑤政治上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造成個人的高度專權。斯大模式對我國今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有什么啟示?啟迪必須保證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按比例協調發展。必須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必須結合起來。?1.下面是俄國(蘇聯)1913~1926年工業生產情況表:下列對表中信息的解讀不正確的是( )A.輕重工業發展相對均衡B.1926年的工業生產超過了1913年的水平C.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D.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2.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記者林肯·斯蒂芬斯從蘇聯回國后說:“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請推斷他當時在蘇聯不可能看到( )3.美聯社曾經報道,1930~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國人聚集在蘇聯駐美大使館門前,要求移民蘇聯。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包括( )A.美國工人大量失業B.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懷疑C.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D.蘇聯的經濟政策吸引美國人前去投資4.《蘇聯史》一書中有這樣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續約70余年的一種經濟體制”,這一體制( )①與實施初期的蘇聯國情基本適應②是蘇聯成為工業化國家的重要條件③奠定了蘇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④其弊端是造成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2018·江蘇南京期中)斯大林強調新經濟政策僅僅是退卻,是對農民的暫時讓步,要求轉入進攻。斯大林執政時期,為“轉入進攻”采取的經濟政策是( )A.余糧收集制 B.廢除實物分配制C.農業集體化 D.取消義務交售制6.1932年在蘇聯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種外國專家約有6 800人,其中約有1 700人是美國工程師。同年,蘇聯向美英購買的機器設備占美國機器設備出口總量的50%,占英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90%。這表明( )A.蘇聯工業化離不開西方國家的援助B.蘇聯社會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C.經濟危機為蘇聯工業化創造了機遇D.蘇聯成為西方國家的產品傾銷市場7.《蘇聯國民經濟》中寫到:1949年,當蘇聯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其鋼鐵和電力發展水平也躍居世界前列的同時,而全國人均不到一雙皮鞋。該描述所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成為軍事強國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人民抵制享樂 D.實現了工業化8.(2017·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1931年斯大林說:“你們愿意讓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被人打垮而喪失獨立嗎?……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100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段距離。我們要么做到這一點,要么被人打倒。”據此可知,斯大林認為( )A.蘇聯建立在發達資本主義的基礎之上B.蘇聯工業化應該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重點C.市場經濟體制比計劃經濟體制更有優越性D.蘇聯經濟建設的首要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9.(2018·河南洛陽高一下學期期中)《全球文明史》中寫道:“把蘇聯建設成為一個全面的工業社會,并要在國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創新才能和私人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來完成這項工作。”材料中的“這項工作”( )A.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致B.完全符合當時的蘇聯國情C.體現了新經濟政策的精神D.推動了斯大林模式的確立10.(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學期期中)在這一體制下,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工廠”,而企業只是這座“大工廠”中的一個“生產車間”……甚至“每一雙皮鞋或每一件內衣,都要由中央調配”。這一體制( )A.完全脫離了蘇聯的國情B.以行政命令代替價值規律C.一開始就遭到人民的反對D.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11.(2017·山西學業水平測試)斯大林曾強調:“蘇維埃的國家工業化方法,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通常都是從輕工業開始。……而(我國)從發展重工業開始實行工業化。”這種思想給蘇聯經濟造成的嚴重后果是( )A.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B.國內農業生產停滯C.貨幣和商品貿易消失D.重工業發展緩慢12.1925年12月,蘇聯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斯大林認為,不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據此分析( )A.斯大林模式形成B.實行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C.容易造成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D.新經濟政策被終止13.“(蘇聯)為了實現工業化,應用牽制手段實現工農經濟的理想結合,其途徑是把分散的小農戶變為以公共耕種為基礎的聯合起來的大農莊。”下列對這一舉措理解正確的是( )A.實現工農經濟協調發展B.犧牲農業,優先發展重工業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建立農莊,調動農民積極性14.學者莫斯統計,(蘇聯)從1927年到1933年間,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術學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階級家庭出身的學生人數從總數l/4增加到了1/2。這一現象的出現是由于( )A.農業集體化的推動B.工業化建設的需要C.與美爭奪世界霸權D.經濟危機趨于緩解15.斯大林在1929年宣稱:“大約在三年之內,我們的國家將成為全世界糧食產量最高的地區之一,甚至就是糧食產量最高的地區。”這里實現“糧食產量最高”的途徑是指( )A.實行余糧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糧食稅C.開展農業集體化 D.擴大農場的自主權16.下表是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幾項重要指標的完成情況。該表反映了蘇聯( )1928年“一五”計劃初步方案“一五”計劃最佳方案實際完成數煤(萬噸)3 5506 8007 5006 440石油(萬噸)1 1601 9002 2002 140生鐵(萬噸)3388001 000616鋼(萬噸)4308301 040592棉織品(億米)26.78576226.94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忽視商品價值規律 C.經濟發展很緩慢 D.實行單一的公有制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列寧曾說:“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商品經濟。”“只要仍然有交換,談什么主義都是可笑的。”……后來,他又說:“商品交換失敗了……必須再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材料二 斯大林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體現著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原則……從理論到實踐都明顯地改變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葉書宗《關于蘇聯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問題》(1)材料一反映了列寧的經濟思想發生了什么變化?為此,蘇俄的農業政策作了怎樣的調整?(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斯大林的經濟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相比有哪些“改變”。從蘇俄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變化中,我們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啟示? 1.下面是俄國(蘇聯)1913~1926年工業生產情況表:下列對表中信息的解讀不正確的是( )A.輕重工業發展相對均衡B.1926年的工業生產超過了1913年的水平C.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D.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解析:C。本題考查學生識圖、分析能力。從材料可看出,這一時期輕重工業發展相對均衡,A正確;1926年工業指數超過了1913年,B正確;從1921年到1926年的發展主要得益于新經濟政策,D正確。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斯大林時期基本實現的,C錯誤,符合題意。2.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記者林肯·斯蒂芬斯從蘇聯回國后說:“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請推斷他當時在蘇聯不可能看到( )解析:D。本題主要考查斯大林時期的建設活動。B、C教材有明確說明,屬此時期活動,A是斯大林時期進行工業建設的內容,D則屬列寧時代。3.美聯社曾經報道,1930~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國人聚集在蘇聯駐美大使館門前,要求移民蘇聯。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包括( )A.美國工人大量失業B.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懷疑C.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D.蘇聯的經濟政策吸引美國人前去投資解析:D。本題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抓住“1930~1932年”這一時間信息深入分析,當時美國正處于經濟大危機時期,出現了A、B兩項內容。而同時期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卻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A、B、C三項均是原因,但當時蘇聯的斯大林模式與資本主義市場運作模式難以兼容,因此,D項不準確。4.《蘇聯史》一書中有這樣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續約70余年的一種經濟體制”,這一體制( )①與實施初期的蘇聯國情基本適應②是蘇聯成為工業化國家的重要條件③奠定了蘇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④其弊端是造成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D。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對蘇聯的影響。斯大林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在實行初期起到了加強國防實力的作用,因此①②③說法正確。但是長期發展重工業帶來的是人民群眾的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造成了人們的不滿,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5.(2018·江蘇南京期中)斯大林強調新經濟政策僅僅是退卻,是對農民的暫時讓步,要求轉入進攻。斯大林執政時期,為“轉入進攻”采取的經濟政策是( )A.余糧收集制 B.廢除實物分配制C.農業集體化 D.取消義務交售制解析:C。 余糧收集制是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實行的政策,與材料中“斯大林執政時期”不符,故A項錯誤;廢除實物分配制的是列寧,與材料不符,故B項錯誤;斯大林實行農業集體化,壓低糧食收購價格,以服務于工業發展,故C項正確;義務交售制是列寧在新經濟政策中取消的,與材料不符,故D項錯誤。6.1932年在蘇聯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種外國專家約有6 800人,其中約有1 700人是美國工程師。同年,蘇聯向美英購買的機器設備占美國機器設備出口總量的50%,占英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90%。這表明( )A.蘇聯工業化離不開西方國家的援助B.蘇聯社會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C.經濟危機為蘇聯工業化創造了機遇D.蘇聯成為西方國家的產品傾銷市場解析:C。“蘇聯工業化離不開西方國家的援助”說法明顯錯誤,排除A項;1932年處于蘇聯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而同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在經歷經濟危機,大危機為蘇聯的工業化提供了人才、技術、設備等,故C項正確,B項錯誤;材料涉及的不僅有設備,還有人才,故D項錯誤。7.《蘇聯國民經濟》中寫到:1949年,當蘇聯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其鋼鐵和電力發展水平也躍居世界前列的同時,而全國人均不到一雙皮鞋。該描述所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成為軍事強國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人民抵制享樂 D.實現了工業化解析:B。 材料中“原子彈……鋼鐵和電力發展水平也躍居世界前列”與“全國人均不到一雙皮鞋”這兩個現象的極大反差反映出蘇聯在斯大林模式下,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農重輕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實質上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項正確。8.(2017·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1931年斯大林說:“你們愿意讓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被人打垮而喪失獨立嗎?……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100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段距離。我們要么做到這一點,要么被人打倒。”據此可知,斯大林認為( )A.蘇聯建立在發達資本主義的基礎之上B.蘇聯工業化應該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重點C.市場經濟體制比計劃經濟體制更有優越性D.蘇聯經濟建設的首要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析:B。 材料強調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就要高速度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故B項正確。9.(2018·河南洛陽高一下學期期中)《全球文明史》中寫道:“把蘇聯建設成為一個全面的工業社會,并要在國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創新才能和私人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來完成這項工作。”材料中的“這項工作”( )A.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致B.完全符合當時的蘇聯國情C.體現了新經濟政策的精神D.推動了斯大林模式的確立解析:D。 根據材料“把蘇聯建設成為一個全面的工業社會,并要在國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創新才能和私人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來完成這項工作”可知,在這種經濟建設理念指導之下,斯大林模式最終得以確立,故D項正確。10.(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學期期中)在這一體制下,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工廠”,而企業只是這座“大工廠”中的一個“生產車間”……甚至“每一雙皮鞋或每一件內衣,都要由中央調配”。這一體制( )A.完全脫離了蘇聯的國情B.以行政命令代替價值規律C.一開始就遭到人民的反對D.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解析:B。根據材料“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工廠’……都要由中央調配”可知,體現了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故B項正確。11.(2017·山西學業水平測試)斯大林曾強調:“蘇維埃的國家工業化方法,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通常都是從輕工業開始。……而(我國)從發展重工業開始實行工業化。”這種思想給蘇聯經濟造成的嚴重后果是( )A.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B.國內農業生產停滯C.貨幣和商品貿易消失D.重工業發展緩慢解析:A。蘇聯的工業化建設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故A項正確。12.1925年12月,蘇聯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斯大林認為,不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據此分析( )A.斯大林模式形成B.實行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C.容易造成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D.新經濟政策被終止解析:C。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1936年,故A項錯誤;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材料沒有涉及到,故B項錯誤;“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表明優先發展重工業,這會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故C項正確;新經濟政策被終止是在1928年,故D項錯誤。13.“(蘇聯)為了實現工業化,應用牽制手段實現工農經濟的理想結合,其途徑是把分散的小農戶變為以公共耕種為基礎的聯合起來的大農莊。”下列對這一舉措理解正確的是( )A.實現工農經濟協調發展B.犧牲農業,優先發展重工業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建立農莊,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析:B。材料中蘇聯實現工業化的手段是把分散的小農戶變為以公共耕種為基礎的聯合起來的大農莊即實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建立集體農莊,極力壓低農產品價格,為工業發展提供資金,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業生產的落后,故B項正確。14.學者莫斯統計,(蘇聯)從1927年到1933年間,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術學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階級家庭出身的學生人數從總數l/4增加到了1/2。這一現象的出現是由于( )A.農業集體化的推動B.工業化建設的需要C.與美爭奪世界霸權D.經濟危機趨于緩解解析:B。根據材料“1927年到1933年”“技術學院”,斯大林執政期間,推行工業化,片面發展重工業,培養工業技術人才,故B項正確。15.斯大林在1929年宣稱:“大約在三年之內,我們的國家將成為全世界糧食產量最高的地區之一,甚至就是糧食產量最高的地區。”這里實現“糧食產量最高”的途徑是指( )A.實行余糧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糧食稅C.開展農業集體化 D.擴大農場的自主權解析:C。農業集體化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內容,在當時實行的最初階段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故C項正確。16.下表是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幾項重要指標的完成情況。該表反映了蘇聯( )1928年“一五”計劃初步方案“一五”計劃最佳方案實際完成數煤(萬噸)3 5506 8007 5006 440石油(萬噸)1 1601 9002 2002 140生鐵(萬噸)3388001 000616鋼(萬噸)4308301 040592棉織品(億米)26.78576226.94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忽視商品價值規律 C.經濟發展很緩慢 D.實行單一的公有制解析:A。與1928年相比,“一五”計劃期間煤、石油等重工業的實際完成數均大幅增長,而棉織品增幅很小,這反映出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故A項正確。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列寧曾說:“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商品經濟。”“只要仍然有交換,談什么主義都是可笑的。”……后來,他又說:“商品交換失敗了……必須再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材料二 斯大林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體現著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原則……從理論到實踐都明顯地改變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葉書宗《關于蘇聯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問題》(1)材料一反映了列寧的經濟思想發生了什么變化?為此,蘇俄的農業政策作了怎樣的調整?(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斯大林的經濟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相比有哪些“改變”。從蘇俄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變化中,我們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啟示?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問;結合教材知識可以回答第二小問。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信息“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提示,可得出兩者過渡方式的改變;再結合教材知識,從所有制結構、計劃與市場關系兩方面比較兩者的變化;第二小問,從國情、客觀規律角度解讀。答案:(1)變化:由排斥商品經濟到依靠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力。調整: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2)改變:改變了新經濟政策間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路線,實行直接過渡;改變了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實行單一的公有制;改變了計劃和市場調節并存的模式,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啟示:在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充分利用商品價值規律來加快經濟發展的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0課-2全面認識斯大林模式.flv 第20課-2全面認識斯大林模式.ppt 第20課-2全面認識斯大林模式測試題(原卷版).doc 第20課-2全面認識斯大林模式測試題(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