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白毛女》——被封建制度迫害農民1.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相關史實,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2.通過學習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3.感悟中國農民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以此激發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感情。占有土地比例所占農村人口比例地主農民解放前,中國農村的具體情況如何?(土改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土地改革前在農村占農戶總數不到7%的地主、富農,占有耕地面積50%以上,而占全國農戶57%以上的貧農、雇農,僅占有耕地總數的14%,處于無地少地狀態。地主人均占有耕地為貧雇農的二三十倍,農村存在著大量無地少地的農民。封建土地制度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經受過地主壓迫的農民,在新中國成立后,農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土地制度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直接原因: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1)時間:1950—1952年底基本完成(2)地點:新解放區(3)法律依據: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4)特點:經濟上保護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內容),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基本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從1950年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實施:從“地主私有” 到“農民私有”思考:為什么在土地改革過程中要采取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減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受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擁護批斗地主改革進行時5.完成: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遼寧農民土改后給毛主席的一封信(摘錄): 敬愛的毛主席: 我們祖祖輩輩做夢也在想著有一天自己能有三畝、五畝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那有多高興啊!現在經過土改,這個夢想實現了。 過去在別人地里出力,現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勞動;過去是一個肩給地主扛著飯碗,現在勞動成果完全自己所得,這樣我們生產的勁頭怎能不大呢? 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門要彎腰,進門要低頭,現在搬進土改時分到的新房子。 村民王明連說:“土改前我家四條腿是小板凳,帶毛的是耗子,現在呢,牲口棚里拴著一頭牛,一頭驢,全是有毛的四條腿。 閱讀下列材料,想一想土地改革后農民獲得了哪些東西?全國約3億少地無地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的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多億千克糧食的地租也被減免。農民真正解放。二、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他們早出晚歸,積肥、修堤,添置耕牛和農具。1950冬湖南省就動工建水塘9.8萬多個,修堤壩2.2萬多座,修溝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多萬畝。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結合上述材料和課本,概況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1.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2.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3.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4.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意義:摧毀了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鞏固了人民政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土地改革經過依據: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改革地區:新解放區結果:1952年,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完成。原因:本課小結根本:封建土地制度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直接:農民迫切需要土地建國初期的任務召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新中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本單元知識概況建立人民政府1949 統一大陸,民族團結1951 保家衛國1950.10-1953.7 滿足農民對土地的愿望(1950-195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第3課土地改革課件.ppt 紀錄片《土地改革》-_標清.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