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觀察物體(二)》說課稿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我說可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觀察物體(二)》例1的內容。本單元是在第一學段學習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實物、幾何體的基礎上學習的。主要內容有: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幾何組合體的形狀;從同一位置觀察不同的幾何組合體。這些內容都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而例1呈現的4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搭成的幾何組合體,讓學生從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獲得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形狀的表象,為進一步學習做準備。教學目標通過對教材和學生的認識,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確定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夠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幾何組合體的形狀;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力;情感與態度:在探究圖形變化的過程中感受樂趣,學會欣賞數學美。把教學重難點確立為:使學生能夠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幾何組合體的形狀,感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幾何組合體的形狀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二、教法學法1.教法: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活動方式,對于小學生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特別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學具,讓學生進行想象、猜測和推理的探究活動,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2.學法:(1)實踐操作法:新課標規定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應該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各種活動發展自己的智慧。學生自主拼搭物體,并將觀察到的圖形記錄下來,通過動手,親身體驗感知,逐步發展空間觀念。(2)自主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三、教學過程(一)情景引入以猜一猜的形式,從已有知識引入新課,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和生活經驗明確研究主題。激發學生研究興趣的同時,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探索新知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親手拼搭,進行觀察、對比,培養空間能力。自己發現總結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小組合作動手拼搭,在探究圖形變化的過程中感受樂趣,學會欣賞數學美。 鞏固拓展通過層層遞進的觀察和拼搭活動,使學生親歷從三維圖形到二維圖形和從二維圖形到三維圖形的轉化過程,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總結與延伸學生自談收獲,以故事的形式結束,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以及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