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9年高考政治答題模板專題23如何運用矛盾分析法解決問題【答題要素】一分為二+承認矛盾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十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①矛盾即對立統一,要求我們堅持對立統一、一分為二的觀點。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敢于承認矛盾,分析矛盾,找出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要堅持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⑤主次矛盾與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典例探究】典例1. (2018?北京高考)每年三四月間,居庸關長城附近山花盛放。市郊鐵路S2線列車穿行于花海中,被稱為“開往春天的列車”,吸引了大量踏青的游客,游客的涌入給森林消防和軌道交通帶來了安全隱患,當地政府采取封山禁入措施,但效果不理想,于是轉變思路,變堵為疏,著手規劃建設花海列車觀景平臺,這一做法( )①履行了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有利于建立良好市場秩序 ②自覺運用矛盾觀點,創造條件,將風險點轉化為共贏點③有利于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 ④有利于開發該線路的經濟價值,說明文化的力量來自于經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題綜合考查了矛盾觀及經濟生活的相關知識,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分析和認識經濟社會現象的能力。政府轉變思路,變堵為疏,規劃建設花海列車平臺,屬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行為,不是對于市場的監管。選項與題干無關。故①錯誤。游客的涌入帶來了商機但也導致了火災隱患和交通壓力,當地政府創造條件解決矛盾,將對立的矛盾轉化為共贏的機遇。故②正確。開發花海列車觀景平臺為游客游覽該地創造了環境,有利于滿足游客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發展。故③正確。建設花海觀景平臺有利于開發該線路的經濟價值,經濟是文化的基礎,但文化的力量也來源于自身的所承載的精神和價值,④錯誤。【技巧點撥】本題綜合考查了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四個模塊的知識,啟示同學們在分析社會現象時,要注重運用辯證思維,學會從多角度觀察和分析問題。典例2. (2018?江蘇高考)德國有個千年小鎮,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會舉辦“中國人狂歡節”,掛燈籠、貼福字,到處洋溢著中國氣息。當地人講,他們與中國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華文化,便漸漸以“中國人”自居。不過,《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2017》顯示,不少海外受訪者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更多的還局限于中餐、中醫藥和武術等,中華文化要在世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依然任重道遠。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有人認為,中華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請從矛盾基本屬性的角度對這一觀點進行評析。【答案】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雙方具有斗爭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中華文化需要秉持民族特色;矛盾雙方具有同一性,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依賴、相互貫通,中華文化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題中觀點強調了矛盾雙方的差異性,肯定了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但忽略了本民族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之間的同一性。【技巧點撥】本題考查矛盾基本屬性的知識,屬于觀點評析類試題。認真分析設問中的觀點,由“唯有……才能……”句式可初步斷定該觀點是片面的。結合教材中矛盾基本屬性的知識即矛盾的斗爭性與同一性是統一的,進一步分析可知,本題觀點只看到了中外文化的差異,即矛盾的斗爭性,認為發展中華文化需秉持民族特色,但沒有看到矛盾雙方的同一性,發展中華文化還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典例3.(2018?全國卷Ⅰ)2018年4月,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探索出一條生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這一論斷反映的辯證法道理有( ) ①“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既相互聯結又相互分離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辯證統一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技巧點撥】本題考查矛盾的知識。由題干中“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很容易判斷出材料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對應的原理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①④正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既相互聯結又不可分離,②說法錯誤。題干反映的是經濟建設既要抓重點,又要考慮全面, 沒有涉及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問題,③不符合題意。因此, 答案為B。 典例4.(2018?江蘇高考)無人駕駛技術將對未來的交通帶來深刻變革。2018年3月,某公司的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引發了人們對該技術前景的擔憂。不過有專家認為,這并不會從根本上影響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材料體現的主要哲理是( )A.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C.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D.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矛盾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存在于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題干材料主要是對無人駕駛技術的評價,A不符合題意;無人駕駛技術有弊,但并不會從根本上影響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因為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B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C、D不符合題意。【技巧點撥】本題以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材料為背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新聞,關注我國科技發展成果,理性分析社會現象,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以及對學生 13.(2016·浙江高考)利用外媒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的一種新的有效方式。當國際上有人“唱衰中國”、“抹黑中國”時,英國BBC2電視頻道卻于猴年春節播出了中英聯合攝制的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引發收視熱潮,進一步激發了國際社會探求中國、理解中國的興趣。該片通過獨特的敘事方式、結構處理,將春節的個人記憶與集體表達有機結合,增強了視覺效果、親近性與趣味性,表現了中國人“歸根”的家國觀和團圓喜慶的文化精神,成為繼《超級中國》、《鳥瞰中國》、《美麗中國》等紀錄片之后又一個“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結合材料,運用對立面相互轉化的原理,說明講好中國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答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既有探求、理解中國的興趣,也有“唱衰”、“抹黑”中國的論調。面對這一矛盾現象,如果不講或講不好中國故事,對負面論調“無語”或“失語”,就會被動挨罵,中國的國家形象將會受損;反之,主動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全面的中國,讓正確的聲音蓋過種種負面輿論和奇談怪論,促使矛盾向有利于我的方向轉化,國家形象將得到提升。14.(2015·重慶高考)事物的矛盾包括兩個基本屬性:斗爭性與同一性。下列強調同一性的是( )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②垃圾,只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 ③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④沒有當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就不會有今天的和平生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底線思維強調的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①體現認識的指導作用、缺乏辯證否定思維。②強調意識能動性。①②不符合題意。③強調安與危,難與進的轉化。④強調提前準備,可以防止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故③④體現了矛盾同一性,故答案為D。15.(2015·江蘇高考)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種積極的思維能力。下列選項中能體現底線思維的是( )①尊重經驗、崇尚權威 ②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③居安思危、知難而進 ④有備無患、未雨綢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底線思維強調的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①體現認識的指導作用、缺乏辯證否定思維。②強調意識能動性。①②不符合題意。③強調安與危,難與進的轉化。④強調提前準備,可以防止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故③④體現了矛盾同一性,故答案為D。16.(2015·浙江高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統籌謀劃深化改革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推動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同時要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牽引和推動全面改革。這一思路和方法所依據的哲學原理有( )①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②發展的實質是新出現的事物戰勝舊事物 ③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④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17.(2015·福建高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同心逐夢的中國,正以博大寬廣的胸襟、心系天下的情懷,奏響“一帶一路”交響曲,譜寫自貿區戰略新華章。材料 一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史,既是中華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互動、共生共榮的歷史。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開放合作、和諧包容、互利共贏之路。對此,同學們圍繞“經濟和文化何者先行”展開討論。觀點論據及論證過程觀點一:經濟先行經濟決定文化,文化是經濟的反映。共建海上絲綢之路,離不開文化的交流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經濟的發展。觀點二:文化先行文化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只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尊重、交流合作,才能保證經濟上的互利共贏。材料中的討論運用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簡要說明他們是如何運用這種方法的,以及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觀點上的分歧。【答案】(1)他們堅持了兩點論,都看到了共建海上絲綢之路既要開展經濟合作,又要開展文化交流。他們都堅持了重點論,觀點一主張經濟為重,觀點二主張文化為重。(2)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因而所堅持的重點也有所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