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歐姆定律歐姆定律1、內容: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2、公式:I=3、單位:電流I的單位是安培A;電壓U的單位是伏特V;電阻R的單位是歐姆Ω。4、適用條件:歐姆定律對金屬導體和電解質溶液適用,但對氣體和半導體不適用。5、理解:①當導體的電阻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當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②在使用公式及其導出式時,要注意對同一段導體。③初中階段所描述的歐姆定律僅適用于純電阻電路中,即電能完全轉化成內能或光能。6、伏安特性曲線:用橫軸表示電流強度,縱軸表示電壓,畫出的電流隨電壓變化的圖像。注意:伏安特性曲線有時用橫軸表示電壓,縱軸表示電流強度,這時I-U的斜率就是1/R。二、測電阻1、伏安法:部分電路歐姆定律R=。(1)兩種控制電路限流式控制電路、分壓式控制電路如圖所示。若變阻器阻值較小,一般設計為分壓式;若變阻器阻值較大,一般設計為限流式,在二者都可行時,優先考慮限流式。(2)兩種測量電路連接方式、原理圖 誤差來源 測量值與真實值的關系 適用范圍外接法 電壓表分流 電流表的讀數大于流過待測電阻的電流,故R測內接法 電流表分壓 電壓表讀數大于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故R測>R真 測大電阻2、等效替換法實驗原理 測量某電阻(或電流表、電壓表的內阻)時,用電阻箱替換待測電阻,若二者對電路所起的作用相同(如電流或電壓相等),則待測電阻與電阻箱是等效的。方法突破 該法有以下兩種: 方法1 電流等效替代法 ①按圖甲電路圖連好電路,并將電阻箱R0的阻值調至最大,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置于a端。 ②閉合開關S1、S2,調節滑片P,使電流表指針指在適當的位置,記下此時電流表的示數為I。 ③斷開開關S2,再閉合開關S3,保持滑片P位置不變,調節電阻箱,使電流表的示數仍為I。 ④此時電阻箱連入電路的阻值R0′與未知電阻Rx的阻值等效,即Rx=R0′。 方法2 電壓等效替代法 ①按圖乙電路圖連好電路,并將電阻箱R0的阻值調至最大,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置于a端。 ②閉合開關S1、S2,調節滑片P,使電壓表指針指在適當的位置,記下此時電壓表的示數為U。 ③斷開S2,再閉合S3,保持滑片P位置不變,調節電阻箱使電壓表的示數仍為U。 ④此時電阻箱連入電路的阻值R0′與未知電阻Rx的阻值等效,即Rx=R0′。 注意:上面的方法測量、的內阻時,只要把Rx換成或即可,但要注意、的量程范圍。3、半偏法1. 實驗原理:半偏法有以下兩種情況半偏法測電流表的內阻RA:如圖甲所示,閉合S斷開S2,調節滑動變阻器R1,使電流表達到滿偏值I0;保持R1不變,閉合S2,調節電阻箱R2,使電流表的讀數等于,然后讀出電阻箱R2的值,則有RA=R2。(2)半偏法測電壓表的內阻RV:如圖乙所示,閉合S,將電阻箱R2調為零,調節滑動變阻器R1,使電壓表達到滿偏值U0;保持R1不變,調節R2,使電壓表的示數為,記下此時電阻箱的示數R2,則有RV=R2。2. 兩種半偏法的比較(結合圖甲、乙) 測電流表內阻RA 測電壓表內阻RV實驗條件 R1?RA R1?RV[來源:學科網ZXXK]誤差產生原因 閉合S2后,總電流變大,IR2> R2連入后,與R2兩端的電壓變大,UR2>測量結果 RA測=R2RV4、惠斯通電橋法1. 實驗原理電橋法是測量電阻的一種特殊方法,其測量電路如圖所示,實驗中調節電阻箱R3,當A、B兩點的電勢相等時,R1和R3兩端的電壓相等,設為U1。同時R2和Rx兩端的電壓也相等,設為U2,根據歐姆定律有:=,=,由以上兩式解得:R1×Rx=R2×R3,這就是電橋平衡的條件,由該平衡條件就可求出被測電阻Rx的阻值。方法突破在上面的電路圖中:(1)當=時,UAB=0,IG=0。(2)當<時,UAB>0,IG≠0,且方向:A→B。(3)當>時,UAB<0,IG≠0,且方向B→A。三、串并聯電路的計算1、串聯電路:串聯電路中,電阻阻值之比等于電阻兩端電壓之比。推導如下: 2、并聯電路:并聯電路中,各支路電阻阻值之比等于通過各支路電流的反比。推導如下:3、混聯電路(1)分析清楚電路中的串并聯關系,求電路的等效總電阻。(2)根據總電阻和它兩端的總電壓,應用歐姆定律求出總電流。(3)根據串并聯電路的電壓、電流關系計算出各支路的電壓和通過各支路的電流。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