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改革前小崗村農民居住的茅草屋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羊,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鳳陽花鼓》新知導入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2、了解農民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擁護和農村面貌的改變,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3、通過對改革前后中國農村、城市變化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使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并逐步確立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學習目標材料一: 當時出去要飯心里很苦惱,農民有地有田,有牛有犁有耙,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們心里不服氣,農民不是不會種地,按當時那個政策約束了我們。過去喂豬不超過一頭,喂雞不超過三只。”——摘自《小崗村,嚴宏昌家的年關》材料二:男勞力上工帶撲克,女勞力上工帶納鞋,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紀念館》缺少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不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背景 目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新知講解 視頻欣賞小崗村的改革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 實施(1)開始:(2)發展:中國第一份農村改革宣言書“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此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交(繳)的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活到18歲。”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其基本特點是在保留集體經濟必要的統一經營的同時,集體將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承包給農戶,承包戶根據承包合同規定的權限,獨立作出經營決策,并在完成國家和集體任務的前提下分享經營成果,一般做法是將土地等按人口或勞動力比例根據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分給農戶經營。承包戶和集體經濟組織簽訂承包合同。 相關鏈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分田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材料一:“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眾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個人富,集體富,國家還要蓋倉庫。”材料二:1979年秋天,小崗生產隊獲得大豐收,糧食總產6 萬多公斤,相當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糧食產量總和;賣給國家糧食12497公斤,超過政府計劃的7倍;賣給國家油料12466公斤,超過國家規定任務的80倍。小崗農副產品收入47000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為400元。 ——《中國文明網》:小崗村--農村土地包產到戶的先行者 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合作探究一】 意義(1)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隨著農業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綠色蔬菜基地花卉生產基地茶葉生產基地農村新貌1950年 土地改革1953年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 人民公社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想一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經歷了哪幾次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材料一:“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廠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島電冰箱廠的文字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氣很熱,一家企業想買一批風扇,就打報告到上級有關部門申請,結果經過11個部門的層層審批,等申請報告批下來,夏天早過去了。 企業沒有自主權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材料體現了一種怎樣的生產經營局面?應該如何改變?工人生產沒有積極性,企業管理松散 視頻欣賞國有企業改革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為繼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會場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 背景 展開(1)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2)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 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3)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增強企業活力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 主要內容 中心環節 意義 項目改革前改革措施管理體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管理體制 單一的公有制經濟 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平均主義 按勞分配為主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內容增強企業自主權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結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 增長,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超市中琳瑯滿目的商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提出 作用課堂總結課堂練習1.“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改革鼓點先敲響,如今飛出金鳳凰”。這兩段《鳳陽花鼓》詞反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民生活的巨大變遷,這是因為我國廣大農村( )A.開展了土地改革 B.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C.開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 D.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1984年剛上任青島冰箱廠廠長的張瑞敏說:“歡迎我的是53份請假報告,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出現這一情景的原因是( )①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職工缺乏積極性 ②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職工下海經商③分配中平均主義現象嚴重 ④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D小組合作,共同討論下面的問題。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一千多畝鹽堿地變為良田。材料二 社員苦干兩年,生產發展了,產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員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組織起來的優越性顯示出來了。材料三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責任明確,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連年獲得豐收。農民高興地說:“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三則材料分別反映了什么時期的農村生產狀況?(2)材料一中,農民積極性高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土地改革時期、三大改造期間和改革開放后。農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影響:鞏固了新生的政權,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熱烈擁護。因為實行這種制度,責任明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政府要制定以民為本的政策,關注“三農”問題;經濟建設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要懂得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與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勞動者積極性是否高漲對生產的影響;等等。(3)閱讀材料二,如果農民不組織起來,有哪些弊端?(4)材料三反映了農民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態度怎么樣?為什么?(5)綜合三則材料,你會發現同樣在農村,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制度,卻取得了相同的效果。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發? 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2年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板書設計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教學設計課題 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 單元 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學科 歷史 年級 八年級學習 目標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2、了解農民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擁護和農村面貌的改變,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3、通過對改革前后中國農村、城市變化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使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并逐步確立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重點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難點 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原則。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音頻《鳳陽花鼓》節選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牛羊,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通過圖片、音頻和提問的形式導入本課講授新課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材料一: 當時出去要飯心里很苦惱,農民有地有田,有牛有犁有耙,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們心里不服氣,農民不是不會種地,按當時那個政策約束了我們。過去喂豬不超過一頭,喂雞不超過三只。” ——摘自《小崗村,嚴宏昌家的年關》 缺少生產自主權 材料二:男勞力上工帶撲克,女勞力上工帶納鞋,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生產積極性不高1、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2、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視頻欣賞:小崗村的改革 4、實施:(1)開始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中國第一份農村改革宣言書 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一:“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眾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個人富,集體富,國家還要蓋倉庫。” 材料二:1979年秋天,小崗生產隊獲得大豐收,糧食總產6 萬多公斤,相當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糧食產量總和;賣給國家糧食12497公斤,超過政府計劃的7倍;賣給國家油料12466公斤,超過國家規定任務的80倍。小崗農副產品收入47000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為400元。 ——《中國文明網》:小崗村--農村土地包產到戶的先行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 6、意義:(1)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隨著農業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7、想一想: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經歷了哪幾次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材料體現了一種怎樣的生產經營局面?應該如何改變? 材料一:“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廠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島電冰箱廠的文字 工人生產沒有積極性,企業管理松散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氣很熱,一家企業想買一批風扇,就打報告到上級有關部門申請,結果經過11個部門的層層審批,等申請報告批下來,夏天早過去了。 企業沒有自主權 視頻欣賞:國有企業改革 背景: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為繼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 展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 5、主要內容:(1)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 (2)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 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 (3)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6、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7、意義: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作用: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結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 增長,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1、2、4題自主完成 5、【合作探究一】 學生分小組討論完成 學生自主完成 學生簡單思考后作答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學生簡單思考后作答 第3、4、5、6、7題學生自主完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1、2題學生自主完成 利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以及適時鏈接圖片、音頻、視頻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幫助學生感知歷史,化解重難點知識,又能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和歷史思辨的能力 課堂小結 板書 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992年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鳳陽花鼓.mp4 國有企業改革.mp4 小崗村的改革.mp4 部編版八年級下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pptx 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教學設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